八年级文下册《雷电颂》教学设计03
八年级语文下册《雷电颂》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雷电颂》的背景,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表达技巧。
3.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情感教育:教师以情感人,以情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雷电颂》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表达技巧。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对课文结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表达技巧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4. 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以及爱国情感的培养。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的精讲细读分析诗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理解诗中的哲学思考与民族精神2.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雷电颂》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描写,感受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过程设计1. 课文精讲细读:教师带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分析诗中的重要词句和意象。
《雷电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_雷电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_雷电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在班会上,通过多种形式对同学进行“预防雷电”安全学问的宣扬。
为同学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避开自然灾难对同学造成损害、使同学进一步把握了相关的救生与自救学问,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同学的安全意识和自护力量,使广阔同学更加熟悉到“安全无小事,事事有安全”。
活动目的:1、利用防雷电学问宣扬活动,不断提高同学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2、重视防雷,防溺水安全学问的学习,增加同学的自我爱护意识,提高同学的自我爱护力量。
活动形式:以争论为主班会过程:一、什么是雷电?什么是闪电?雷电(闪电)的发生频率与特点案例叙述:时间:20xx.5.18晚上地点:贵州省贵阳市这天晚上,天气闷热、乌云密布,贵阳市花溪麦坪乡彭关页岩砖厂承包人樊世成和周小平、何灼青等七人围坐于该厂工棚内吃晚饭。
8时10分左右,突然一声炸雷响过,靠在门方一侧的樊世成应声倒地。
见此情景,民工们一边将他抬到床上,一边打电话向医院求救。
两小时后医护人员赶到,樊世成不治身亡。
事后有关部门的现场调查资料显示:民工工棚高仅3米,无防雷装置,电视机室外天线高出屋面5米。
天线安装饰距离灾难点直线距离为2米。
发生雷击事故时樊世成身穿湿衣站于门侧,电视机天线连线正好位于身后上部。
二、雷电的危害雷电对人体的损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
当人患病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快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
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
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消失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裂开等。
三、雷击一般在哪儿?1、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储罐等;2、没有良好接地的金属屋顶;3、潮湿或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树木等;4、由于烟气的导电性,烟囱特殊易遭雷击;5、建筑物上有无线电而又没有避雷器和没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四、怎样防雷1、建筑物上装设避雷装置。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课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一、课文分析:《雷电颂》向来被认为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学生无法理解文中语句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不理解抒情的作用。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在理解文中情感的基础上理解文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
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均以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希望以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
但是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为文中的情感所打动,那么无论读多少遍,学生也不会真正地朗读出感情,更不能理解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于文中各类象征形象的理解也只能被动地接受。
因此,学习本课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
我结合学生平时的阅读内容和习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不理解的原因。
我将之归纳为三点:一、文章中狂飙突进的语言风格不是现在的学生可以接受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抒情。
二、学生无法理解屈原近乎疯狂的抒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刺激了屈原。
三、学生与郭沫若之间的时代隔阂过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反抗精神。
因此,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才能有效地打动学生。
我们可以从把握诗人最主要的情感入手,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课的情感基调,再通过对局部字句的品读,把握具体语段的情感。
综上所述,教学本课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的戏剧内容有所了解,从而了解到屈原在目睹祖国一步步走向黑暗时的痛苦,再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在此过程中以指导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出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诵指导,体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2、通过学生朗读,结合老师指导,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结合背景材料,感悟作者通过屈原所传递出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难点:目标1重点:目标2四、教学准备:屈原《怀沙》、《天问》、《渔父》、《离骚》节选,背景材料预习作业:细读全文,归纳一下本文中出现的各种形象,并根据抒情主人公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五、教学过程:1、导入两千多年前,一位诗人面对眼前的世界,一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祖国,感到迷惑不解。
屈原《雷电颂》教学设计8篇
屈原《雷电颂》教学设计8篇雷电颂教案篇一雷电颂【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1.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点屈原及话剧《屈原》的背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热情激昂、激情澎湃指导好学生的朗读。
【学法指导】1.听好录音指导学生朗读。
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伫立(zhù)睥睨(pì nì 咆哮(某iòo)波澜(lán)污秽(huì)犀利(某ī)劈开(pī)稽首(qǐ)驰骋(chěng)虐待(nǜe)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
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
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
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
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五篇】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认识戏剧文学的特色——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品尝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育阅读和赏识戏剧文学的能力。
二、教课要点1、人物的感情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品中人物感情的表达方式。
三、教法设计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来去的念书中,体悟、理解。
2讲堂议论培育学生阅读赏识能力,形成朗诵、思想、说话多维沟通。
3多媒体创建情境调换学生各样器官的感觉,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四、课前准备供给参照书本及有关网站,让学生走近戏剧,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五、教课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用多媒体显现有关资料,沟通有关感觉。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觉草木飒飒的凄凉氛围,聆听屈原在波浪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期间出国人。
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怀诗《离骚》。
因看破秦国兼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此后遭奸人诬陷,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克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觉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首中吸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汹涌的诗情。
《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这时正当抗日战争的对持阶段,也是公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公司悲观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举屠戮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热潮。
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选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显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赏识体验,品尝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概,并谈整体感觉。
1、你感觉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激情汹涌,气概雄浑。
2、模拟朗诵依据刚才所听到的录音,认真推测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诵全文。
3、与过去课文对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色?是屈原的心里独白。
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表露心里深处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
人教版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最新8篇)
人教版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最新8篇)1、感受屈原内心强烈的情感:极度的愤怒,想要把黑暗的现实撕碎的强烈愿望,对光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
2、欣赏郭沫若将这些强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的艺术手法。
3、探究风、雷、电的象征意义和“屈原”形象的历史意义。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雷电颂》,这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一个最为著名的片段。
这样长长的一篇文章其实都是屈原的内心抒情。
那么,在《雷电颂》中,屈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作者郭沫若又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屈原的情感,并打动无数读者的呢?二、感受情感播放《雷电颂》情境朗读视频。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走进屈原的内心,感受屈原的情感。
学生自由谈论感受,明确:屈原此时内心涌动着无比强烈的情绪——极度愤怒,想要摧毁当时的黑暗现实,热烈地追求光明与自由。
三、分析鉴赏1、在文章中,你是不是觉得有些句子情感表现得很强烈,而另外一些句子的情感表现力则较弱一些?(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情感表现力强烈的句子,前后左右交流,然后到班上交流。
尽量让不同的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2、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是这些句子的情感会更强烈、充沛一点?你能否扮演屈原,通过朗读将蕴藏在这些句子中的强烈情感表现出来?明确:因为这些句子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所以其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
⑴展开神奇的想象,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统一的境地。
借助它们的神力,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
这样就使历史中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
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髙昂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⑵特定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人物情感的抒发更加强烈和直接。
文中大量运用拟人、呼告等修辞方法,或者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或者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情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同时,文中大量运用了反复、排比、反问等方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情感。
初中课文雷电颂教案
初中课文雷电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雷电颂》。
(2)理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感受自然界的壮美和威严,培养学生的敬畏之心和对自然的尊重之情。
(2)通过理解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和难懂的句子。
2. 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其他诗作,如《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复习其诗歌特点和风格。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雷电现象以及人们对它的态度和情感。
2. 朗读背诵(1)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雷电颂》,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在课堂上背诵《雷电颂》,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文本分析(1)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中的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雷霆”、“电火”、“狂风”等,并理解它们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首尾呼应、对仗工整等,并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4. 背景介绍(1)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和时代背景。
(2)让学生思考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谈谈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期许。
(2)让学生思考现代科技对自然界的破坏,引导其关注环保问题。
八年级语文教案《雷电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雷电颂》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雷电颂》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雷电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雷电的象征意义。
简介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雷电颂》,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关于课文《雷电颂》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雷电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情感教学:以情感人,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果评价:对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雷电颂教案(优秀5篇)
雷电颂教案(优秀5篇)课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雷电颂教案。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1、历史故事导2、作家及历史背景简介三、整体感知: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
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品味语言:1、精读:讨论:《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注: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教案《雷电颂教案》。
教师可加以点拨。
如:(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3篇)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3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雷电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法设计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四、课前准备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近戏剧,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
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D统治最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雷电颂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整理
雷电颂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整理雷电颂(竞赛课教案)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了解宏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人生经受。
体会屈原喜爱祖国,抨击黑暗,热闹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体会风雷电等的象征意义。
二、力量目标:1、体会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含蓄、肤浅、凝练。
2、理解作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加作品艺术表达效果的方法。
3、能有感情的、有激情的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反复吟诵这首散文诗,理解在对风雷电的歌颂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培育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品尝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2.指导同学有激情用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合作探究法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民俗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日,就让我们借助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宏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同学简介屈原生平;老师简介郭沫若记《雷电颂》的创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巩固字词2、播放《雷电颂》朗读带:要求同学在听读过程中思索下列问题:A、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它们分别体现在哪些段落?课文表达两方面的内容:1、第一部分(1-8):歌颂风、雷、电。
2、其次部分(9-13):怒斥神偶。
B、课文朗读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朗读这篇文章要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对黑暗的生气;对光明的礼赞与憧憬;对神鬼偶像的斥责;深刻体会人物情感;留意语气、语调、语速。
2、依据刚刚听到的录音,认真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3、请同学示范读。
(老师点拨)(四)研读赏析:跳读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屈原的内心独白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爱好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优秀8篇
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优秀8篇《雷电颂》教案篇一【创意说明】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析──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比──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演──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步骤】一、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1、学生听读,理解剧情:《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二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2、学生自由读课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白。
3、学生以精炼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二、析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比与以前我们学过的郭沫若诗歌《天上街市》《静夜》相比,《雷电颂》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四、演1、了解剧本。
2、学生借助道具,结合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
《雷电颂》教案篇二(一)、说教材教材简析:《雷电颂》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教案《雷电颂》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雷电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雷电颂》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屈原及背景知识。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达手法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复述、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雷电颂》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知识。
(2)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达手法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难懂句子。
(2)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屈原及其作品《离骚》。
(2)引出本课《雷电颂》的内容和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查找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难懂句子的解释。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达手法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雷电颂》,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预习下一课《岳阳楼记》。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难懂句子需要进行重点解释和讲解。
学生对于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年级下册课文《雷电颂》教案
八年级下册课文《雷电颂》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雷电颂》的内容,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介《雷电颂》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简要介绍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理解诗歌的结构和节奏。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效果。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观,如雷电,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雷电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学生查找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单解释其含义。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进行实例分析和分享。
3.4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讨论课文中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彼此的进步。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讨论。
5.2 环境保护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清理垃圾等,将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付诸实践。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优秀5篇
课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及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吗?(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再进行强调。
)是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郭沫若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就是要用屈原的爱国精神来教育人们,激励人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屈原在其中的一段内心独白,一起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共同感受伟大灵魂的高尚情操。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加粗字的注音:睥睨咆哮污秽稽首犀利虐待踌躇鞭挞忏悔罪孽迸射三、伟人掠影2、教师出示大屏幕: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
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觉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播放《雷电颂》朗读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点评论。
2、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激澎湃,气势雄浑。
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3、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请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五、研读与赏析1、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语段,朗读给大家听,谈谈屈原的内心情感。
2、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六、小结《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下册(2015年修订)《雷电颂》教学设计3
《雷电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第一位诗人屈原的人生经历。
二、能力目标:1、体会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2、理解作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艺术表达效果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反复吟诵这首散文诗,把握作品的诗情,诗味和诗理,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难点:1、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一、作者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的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出版于1921年8月,全诗共三辑,以第三辑最为重要。
他的许多代表诗篇皆出于此,如《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匪徒颂》等。
《女神》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首先是“五四”狂飙突进时代改造旧世界、冲击封建藩篱的要求。
主人公以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
其次,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诗中歌唱太阳、光明、希望,处处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欲望。
《女神》在艺术上取得了新诗最辉煌的成就,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瑰丽奇峰。
《女神》的格式追求“绝对自由,绝对自主”,而不受任何一种格式的束缚。
它的形式自由多变,依感情的变化自然地形成“情绪的节奏”。
《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诗中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
《女神》的诗风多豪壮、雄健、颇具阳刚之美。
郭沫若的诗可以说是新诗中豪放的先驱,但同时,他也有许多清丽婉约之作二、历史剧《屈原》的创作背景以及故事梗概:1、《屈原》简析1)创作背景:抗日战争发展到四十年代,特别是皖南事变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激烈,根据地被封锁,爱国志士被迫害,面对这样的时代气候,郭沫若有深切感受,感到这是令人悲愤的时代。
正像五四时代孕育了《女神》一样,抗日时代又使郭沫若的创作激情再次爆发,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写出了五幕历史剧《屈原》,这是郭沫若诗情的二度喷发。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人教初中语文八下《雷电颂》 (三)
雷电颂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内容分析:《雷电颂》节选自郭沫若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更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
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重要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题异常鲜明地凸现出来,屈原呼唤雷电,怒斥土偶,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本文想象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象征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简短灵动的句式,增加了散文诗的音乐美,更像是屈原在为楚国的命运奔波的交响曲。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检查、掌握上节课预习的词语;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3、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过程与方法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难点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媒体教具录音机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第二课时一、练习导入1、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
①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②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③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④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2、说出下列事物各象征了什么。
八年级语文《雷电颁》教案
八年级语文《雷电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雷电颂》。
(2)理解《雷电颂》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雷电颂》。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雷电的敬畏之情,培养对自然界的尊重和热爱。
(2)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创作背景。
2.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2. 诗中哲理的感悟和个性化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意象等基本知识。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朗读、背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郭沫若及其作品《女神》。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景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雷电颂》,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其韵律美。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雷电”、“女神”等,感悟诗人的敬畏之情。
5. 感悟哲理(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人生哲理。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班级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1)熟读、背诵《雷电颂》。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将《雷电颂》与其他描写自然现象的诗歌进行对比,如《雨巷》、《暴风雨》等,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自然现象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文下册《雷电颂》教学设计03
雷电颂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民俗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
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
传为湖北秭归人。
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
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
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
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
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朗读感悟:
1、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2、播放《雷电颂》朗读:
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4、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参考: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
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