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
地貌实习报告
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汇总8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
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貌实习报告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貌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与任务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
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使学生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实习地点:xx自然保护区xx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xx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
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实习单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xx级实习时间:20xx-12-31二、实习内容1、xx自然保护区概况xx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
74平方公里。
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xx文化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xx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
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6米、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喀斯特地貌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水对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等)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和机械侵蚀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
为了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于2021年暑假期间,组织了一次喀斯特地貌实习活动。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2. 学习野外考察方法,提高野外实践能力;3. 分析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 深入研究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阳朔县2.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5日至7月25日3. 实习内容:(1)参观阳朔喀斯特地貌景观区,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特点;(2)进行野外考察,观察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形态,如峰丛、峰林、溶洞、溶蚀谷等;(3)采集岩石样品,分析岩石成分,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物质基础;(4)测量地形地貌参数,如坡度、坡向、高程等;(5)调查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
四、实习成果1.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认识到喀斯特地貌的复杂性;2. 掌握野外考察方法,提高野外实践能力;3. 分析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保护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性;4. 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五、实习体会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地质作用,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进行分析;2. 野外考察是研究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手段,要注重观察、记录、分析;3. 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保护喀斯特地貌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4. 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不可忽视,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减少对喀斯特地貌的破坏。
总之,本次喀斯特地貌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还增强了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为保护喀斯特地貌、维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貌学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22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5日。
实习地点,中国某省某市。
一、实习目的。
本次地貌学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加深对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对地貌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地质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
1. 地质地貌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特征,包括地形、地貌类型、地质构造等。
2. 地貌演变分析,观察当地地貌的演变过程,分析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因素对地貌的影响,了解地貌演变的规律。
3. 地貌测量实践,学习和掌握地貌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地形测量、地貌要素测量等。
4. 实地实验,进行地质地貌实地采样和分析,了解地质地貌的成因和演变过程。
5. 实习总结,对实习期间的所学所感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三、实习收获。
通过这次地貌学实习,我对地质地貌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地质地貌调查和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地考察和实践中,我对地质地貌的变化规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地质地貌的演变过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同时,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和讨论,我也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对地质地貌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四、实习感想。
这次地貌学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见识,也提高了实践能力。
在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质地貌学的知识和技术。
同时,也意识到了地质地貌学研究的重要性,地质地貌不仅是自然界的美丽景观,更是地球演化的历史见证,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希望通过今后的努力,能够为地质地貌学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实习建议。
在今后的地貌学实习中,希望能够增加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的时间和机会,加强对地质地貌调查和测量技术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也希望能够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地貌研究实习报告范文2篇
地貌研究实习报告范文地貌研究实习报告范文精选2篇(一)地貌研究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背景地貌研究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对地表形态、地质构造以及地表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以及地球上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加深对地貌研究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过程1. 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实习在XX省的一座山区进行,实习时间为X月X日至X月X日。
2. 实习内容(1)地形测量:通过使用全站仪和GPS等仪器设备,对实习地点的地形进行测量和记录。
(2)地貌分析:根据地形测量数据,对实习地点的地貌进行分析,包括地貌类型、地貌特征等。
(3)地貌演变研究:通过对实习地点的地貌进行观察和研究,尝试推断地貌的演变过程,并将结果与实地观察相结合,提出地貌演变的可能机制。
(4)报告撰写:根据实习结果和分析,撰写地貌研究实习报告,包括实习目的、实习过程、实习结果和结论等。
三、实习结果和结论1. 实地观察结果:(1)实习地点为一座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山脊和山谷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地貌景观。
(2)山区地表被河流侵蚀形成了河谷地貌,河流在地表形成了峡谷、瀑布等地貌特征。
(3)山区还存在多处崩塌地和滑坡地貌,表明在过去的地质历史中存在过较强的地震和地质活动。
(4)山脚下形成了冲积扇地貌,表明山区在过去存在过多次冲积过程。
2. 实习结果分析:(1)山区地貌多样性较高,地貌类型复杂,反映了地球历史上地质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2)河谷地貌的形成与河流长期的侵蚀作用有关,水流冲刷岩石形成了峡谷和瀑布等地貌特征。
(3)崩塌和滑坡地貌的形成与地震和地质活动有关,地壳运动可能导致山区的震动和变形,使得山坡上的岩石发生崩塌和滑坡。
(4)冲积扇地貌的形成与山区地势陡峭,水流的输送能力减小有关,当水流从陡坡流到平坦的山麓地带时,水流速度减慢,携带的沉积物得以沉积,形成冲积扇。
3. 实习结论:通过对实习地点的地貌观察和实地考察,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山区地貌多样性较高,地貌类型复杂,反映了地球历史上地质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貌学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2021年7月15日。
实习地点,某某地质调查院。
实习内容:
在本次地貌学实习中,我主要参与了某某地质调查院的地貌调查工作。
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数据采集。
首先,我参与了地质调查队对某某地区的地貌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测量。
通过实地考察,我了解到该地区的地貌类型主要包括丘陵、河谷、湖泊等。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地质仪器进行地貌测量和数据采集,掌握了地貌调查的基本技能。
其次,我还参与了地质调查队对地质构造和地貌演化的研究工作。
通过采集样品和实地观察,我了解到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貌演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我学习了如何通过地质分析和实验研究,深入探讨地貌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在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地质调查队的数据整理和报告撰写工作。
通过对采集的地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学习了如何撰写地
质调查报告,掌握了科学写作的基本技能。
总结:
通过本次地貌学实习,我不仅学习了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还深入了解了地貌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同时,我还提高了科学
写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为今后的地质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某某地质调查院的指导和帮助,让我收获颇丰的一次实习经历。
地表喀斯特地貌考察
实习总结
▼地表喀斯特地貌考察实习报告
经过今天对西山公园的实地考察,以及老师 对地表喀斯特地貌知识的讲解,我们对地表喀斯 特地貌的成因、形态、微形态都有了更进一步的 了解和掌握,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专业理论知识 的理解,锻炼了我们观察地形地貌和对专业知识 思考运用的能力。通过这几天的实习,所获得的 实践经验让我们受益终身。我们研究地理的道路 还很漫长,需要大家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 实现质的飞跃。
地质背景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地科一班第五组出品
重点三——石芽与溶沟
图二:溶沟
▼地表喀斯特地貌考察实习报告
石芽与溶沟。 指可溶性岩石表面沟槽状 溶蚀部分和沟间突起部分。 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 溶液、侵蚀而成。石芽为 蚀余产物,热带厚层纯石 灰岩上发育形体高大的石 芽常高大数十米,成为石 林。
地科一班第五组出品
重点二——石漠化产生的条件
1、此地为喀斯特地貌,以碳酸岩为主。石漠化是喀斯特地 貌特有的现象,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永州等 地。 2、隐山地区有丰富的碳酸盐岩,它具有淋溶、成土慢的特 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3、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分配集中,为石漠化形 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4、广西地区经济欠发达,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出现过度樵 釆、不合理耕作方式、过度开垦、滥砍滥伐、烧山毁山的现 象,导致土地石漠化,恢复困难。因此人为原因是土地石漠 化的主要原因。
地科一班第五组出品
西 公
山 园
25°17′16.3″N 110°16′20.9″E 292M
概况
西山公园位于桂林市中心,在秀峰区西山路东段,湘 桂铁路西侧,占地125万平方米。西山公园由西山群峰、 西湖及隐山组成,里面群峰环绕耸立,西湖、桃花江相 应,形成山重水复的奇景。
地貌学实习报告4篇_实习报告_
地貌学实习报告4篇一、:1、为了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2、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把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3、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熟悉,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4、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公道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本次实习共五天:5月9号——老师在教室给我们先容了我们本次实习的地点、实习目的及实习时应留意的事项,并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5月10号——我们在莲花洞实习,在这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
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5月11号——我们来到了京娘湖,熟悉并鉴别沉积岩的层理、层面结构,老师并先容了河流的地质作用和河谷的形成。
5月12号——到达古武当山,我们了解了片麻岩等岩石的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各种地质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
5月13号——回到学校,把自己做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写完。
三、实习内容:1、实习前的预备:5月9号,老师告诉我们要往武安实习,实习地点有三个:莲花洞、京娘湖、古武当山。
要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比如:片麻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岩石的熟悉,识别节理、断层,层理、层面构造,河谷发育及形成等。
已让我们有目的的实习。
实习时留意安全,不能掉队,一切活动应集体行动。
接着老师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地貌学实习报告4篇
地貌学实习报告4篇地貌学实习报告篇1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
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
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一天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
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
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2.观察认识内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1)xx峰山滴水岩地质观察路线一天观察认识寒武系变质岩、震旦系混合岩的岩石特征,初步掌握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的因素;观察认识峰山花岗岩体(黑云母花岗岩)的岩石特征及细晶岩脉的穿插关系,了解岩浆侵入作用的机制;观察认识峰山岩体与寒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以及接触带附近岩体结晶颗粒的变化,地层受热接触变质作用产生的角岩化、斑点化现象;初步掌握断层的识别描述方法,学习断层素描图的绘制。
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质现象,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地区。
为了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特征及其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的应用,我们一行人在老师的带领下,于近日赴我国某喀斯特地貌实习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2. 观察和描述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特征及景观;3. 学习喀斯特地貌的野外考察方法和技能;4. 分析喀斯特地貌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的应用。
三、实习内容1. 地质背景介绍实习基地位于我国南方某省,该地区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
在长期的地质作用和地表水溶蚀下,形成了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2. 野外考察(1)实习基地概况实习基地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溶洞、石林、地下河、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类型。
其中,溶洞发育典型,石林壮观,地下河景观奇特。
(2)考察内容实习期间,我们重点考察了以下喀斯特地貌类型:①溶洞:实习基地内溶洞众多,其中以“大圣洞”最为著名。
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等造型奇特,令人叹为观止。
②石林:实习基地内的石林景观丰富多样,其中以“石林谷”最为壮观。
石林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形态各异,犹如人间仙境。
③地下河:实习基地内的地下河景观奇特,水流湍急,河床岩石光滑,两岸溶洞发育,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④天生桥:实习基地内天生桥众多,其中以“天门桥”最为著名。
桥体高约50米,宽约30米,气势磅礴。
3. 实习成果(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2)掌握了野外考察方法和技能,如地质罗盘使用、地形地貌描述等;(3)掌握了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特征及景观;(4)分析了喀斯特地貌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的应用。
四、实习总结1.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及特征,提高了野外考察和描述能力;2. 实习基地的丰富喀斯特地貌景观,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让我们在实践中掌握了相关知识;3. 本次实习让我们认识到,喀斯特地貌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如旅游开发、地质公园建设等。
地貌研究实习报告4篇
地貌研究实习报告 (2)地貌研究实习报告 (2)精选4篇(一)实习报告地貌研究实习报告一、实习单位:地貌研究所二、实习时间: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三、实习目的:1. 学习地貌研究方法和技巧;2. 掌握地貌调查和测绘技术;3. 深入了解地貌发展过程和演化规律;4. 积累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经验。
四、实习内容:1. 跟随导师参与地貌调查项目;2. 进行地貌样点的测量和测绘;3. 采集地貌剖面数据并进行分析;4. 制作地貌地图和剖面图;5. 文献调研和研究报告撰写。
五、实习结果和收获:1. 掌握了地貌调查和测绘的基本技术;2. 了解了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和特点;3. 学会了运用地貌剖面数据进行地貌演化分析;4. 学习了地貌地图和剖面图的制作方法;5.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提高了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六、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地貌研究实习,我对地貌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一系列地貌调查和分析技术,提高了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通过与导师和同学的合作和交流,最终克服了困难,取得了实习目标。
我对地貌研究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增强,也对未来的科研和学习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感谢实习单位和导师的指导和支持,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为地貌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貌研究实习报告 (2)精选4篇(二)标题:地貌研究实习报告摘要:本实习报告是基于地貌研究实习经历而撰写的,主要介绍了实习地区的地貌特征、地貌形态、地貌过程以及实习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通过实习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对地貌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理解,并对地貌研究方法和技术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关键词:地貌研究、地貌特征、地貌形态、地貌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一、引言地貌研究是地学学科中重要的分支之一,通过对地表形态、地貌过程和地貌演化机制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表面的变化规律和地造成原因,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记录-喀斯特和丹霞地貌
G01
点位:东源黄龙岩 (一)畲族风情概况
对于人文地理的实习,我们主要到东源县漳溪地区畲族乡游览了当地少数民 族的风俗人情,文化风貌。
漳溪畲族乡
漳溪畲族乡是广东省唯一的一个畲族乡,畲族人口近 6000 人均为蓝姓,是 “广东畲族中心”,这里的畲族人民淳朴善良,畲族风情独特自然,每年农历四月 初九的“招兵节”是当地畲族最为盛大的节日。畲族歌舞表演和畲族生产生活文化 展将给你一种零距离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的机会。
惠州学院地质地貌实习
第一章 前言 一, 实习目的
1、掌握野外考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加深理解书本所学的专业知识
二, 实习地点及日程安排 实习时间:xxx 年 xx 月 xx 日至 xx 日 实习地点:东源黄龙岩,林寨古民居,贝墩温泉,江西小武当山,
连平圣迹苍岩
路线安排:23 日 7:00 由惠州学院出发(在校门口上车)
9:00 考察黄龙岩喀斯特地貌。 12:30 林寨古民居吃午餐,然后考察古民居,贝 墩温泉。 16:30 到达和平县城住宿。 24 日 7:00 赴江西小武当山考察丹霞地貌。 12:30 连平县城吃午餐,然后考察圣迹苍岩喀 斯特地貌。 15:30 启程返校。
三, 实习内容
1、实地考察石灰岩、红色砂砾岩的地质结构与构造特征及其对 应的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的特征与成因。
惠州学院地质地貌实习
目录
第一章 前言………………………………………………1 第二章 实习区地理概况…………………………………2 第三章 实习内容…………………………………………3
3.1 东源黄龙岩……………………………………3 3.2 林寨古民居……………………………………4 3.3 江西小武当山…………………………………5 3.4 连平圣迹苍岩…………………………………5
岩溶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指由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在水流、地下水、大气等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分布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生态、环境等问题,我们于某年某月某日赴我国某岩溶地貌实习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了解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分布特征;2.掌握野外观察、测量和记录的方法;3.学习岩溶地貌的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4.提高野外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实习区概况实习基地位于我国某省某市,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属喀斯特地貌发育区。
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齐全,岩溶地貌类型丰富,包括溶洞、溶丘、溶谷、溶洞群等。
2.实习内容(1)岩溶地貌形成机制与分布特征通过实地观察、学习,我们了解到岩溶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可溶性岩石、水流、地下水、大气等自然因素影响。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多个岩溶地貌景观,如溶洞、溶丘、溶谷等,并对其形成机制、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
(2)岩溶地貌的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岩溶地貌的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包括:①岩溶地貌的地质背景:实习区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地质构造复杂,岩溶地貌发育充分;②岩溶地貌的生态特征:岩溶地貌区植被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生态环境较为优越;③岩溶地貌的环境问题:岩溶地貌区易发生地面塌陷、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3)野外观察、测量和记录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野外观察、测量和记录的方法,包括:①观察方法:通过肉眼观察、拍照、绘图等方式,对岩溶地貌景观进行详细记录;②测量方法:使用罗盘、测距仪等工具,对岩溶地貌景观进行测量;③记录方法:使用实习报告、日记等形式,对实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记录。
四、实习成果1.了解了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分布特征;2.掌握了野外观察、测量和记录的方法;3.学习了岩溶地貌的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4.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地貌实习报告(共5篇)
地貌实习报告(共5篇)第1篇: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姓名:xx xxx院系:xxx学学院班级:09地理科学一班时间:2010年6月10日一、地貌学的意义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及表层的物质形态特征、物质组成、内部结构、空间分布、成因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随着人类社会及科技发展而发生改变,随着人地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地貌学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作为人类对地球家园最基本、最直接的特征——地貌形态的形成规律的探索和解释,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
地貌学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预、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管理等方面,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研究地貌方法的叙述,突出野外的现场工作、实验室分析方法和技术、数据处理方法、过程和机制的研究方法、数值模拟方法、高新技术,多学科交叉等,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进行野外考察,学习,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类型。
二、花岗岩地貌红色风化壳花岗岩本是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岩类,后因构造隆升以及地表受到长期的侵蚀作用而出露地表。
花岗岩在地表分布广泛,可占地表火成岩面积的20%~25%。
国内外地质、地理学家对花岗岩地貌研究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形成高山峻岭;二是形成雄伟浑圆的山体和低矮的丘陵岗地。
前者为构造侵蚀的花岗岩峰林地貌,这种地貌主要发育在高差的山区,多由岩株状的花岗岩体组成,花岗岩岩石祼露,岩体内多组断裂和节理发育,受冰川或流水强烈切割和风化侵蚀后形成了雄伟高耸、峰峦重叠、谷深坡陡的奇峰深壑,往往成为风景旅游胜地,如我国著名的黄同、九华山、天柱山、三清山、华山等风景名山。
后者由穹隆状的花岗岩体形成,在气候条件的作用下,岩体上常发育厚层的,形成红土丘陵地貌,如我国华南花岗岩丘陵地区,或经风化剥蚀后也可形成雄伟浑圆状山体,如海南岛的五指山等。
地貌个人实习报告范文
地貌个人实习报告范文一、实习背景在大学地理专业的学习中,我对地貌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学校的安排下,我选择到附近的一座山区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地貌实习。
二、实习目的1.了解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学习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3.掌握地貌测量和分析的方法;4.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环境调查:首先,我对实习地的地理环境进行了调查。
这座山地位于一个较为封闭的山谷中,周围被急流环绕,地势险峻。
我记录了地势起伏、土壤类型、植被分布等信息,为后续的地貌测量和分析做准备。
2.地貌测量:基于实习目的2,我使用了全站仪进行了地貌测量。
我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貌特征点,准确地测量了其海拔高度和位置坐标。
通过对这些测量数据的分析,我对地貌的形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地貌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将实地测量得到的数据与其他地貌数据进行比对并进行分析。
我运用GIS软件将测量点的坐标和属性信息输入进行处理,并绘制了地貌图、剖面图等。
通过对地貌图表的分析,我对地貌的演化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4.综合实习报告:在实习结束后,我整理了实习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并分析总结了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我将我的实习结果和结论撰写成综合实习报告,以便于向导师和同学们汇报。
四、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地貌个人实习,我对地貌学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主要收获如下:1.理论知识:我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实地观察,加深了对地貌学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形成机制的理解。
2.实际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全站仪进行地貌测量,并掌握了GIS软件的使用方法。
这对我以后的地理实际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3.动手能力:实习过程中,我亲自进行了地貌测量和数据处理,并将实习结果整理成报告。
这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共同解决了实习中的问题。
这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推荐五篇)
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推荐五篇)第一篇: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成因原理: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形成条件:1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2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3流水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H2O + CO2==HCO3--;H2O + CO2==H2CO3 ;H2CO3==HCO3--+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H+ + CaCO3==HCO3- + Ca2+(第二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喀斯特地貌的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时间:XXXX年XX月XX日-XXXX年XX月XX日实习单位:XXXX地质勘查院实习内容:喀斯特地貌调查与研究一、实习背景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水溶作用在可溶解的岩石上形成的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具有重要的地质、生态、旅游和文化价值。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研究,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特征和分布规律,提高自己的地质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习过程1. 实地调查在实习期间,我参加了XXXX地质勘查院组织的一次喀斯特地貌实地调查。
调查区域位于某省某市,地形复杂,地貌多样。
在调查中,我们沿着预设的路线,观察了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地貌,如溶洞、石林、峰丛、天生桥等,并采集了地质、地形、气候等方面的数据。
2. 室内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室内研究。
通过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岩性鉴定、结构构造观察等方法,了解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和过程。
同时,我们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分布规律、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3. 实习成果通过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特征和分布规律,对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地貌有了直观的认识。
同时,我通过与同事的合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终,我们完成了《喀斯特地貌调查报告》一篇,对调查区域内的喀斯特地貌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
三、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更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对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实习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认识到地质工作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应用,更是实践经验的积累。
只有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了解地质现象,为我国地质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感受到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魅力,更加珍惜自然环境,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喀斯特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2023年9月15日-9月21日二、实习地点贵州省荔波县喀斯特地貌区三、实习人员本次实习由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全体同学及指导老师共同参与。
四、实习目的1.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2.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地形图等工具进行野外地质调查;3. 培养同学们的野外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 提高同学们对喀斯特地貌的认识,为今后的地质工作奠定基础。
五、实习概况本次实习为期7天,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后走访了荔波县大小七孔、马岭河峡谷、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景观区。
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掌握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
六、实习内容1.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类型喀斯特地貌是由碳酸盐类岩石在长期的流水侵蚀、溶蚀作用下形成的。
根据地貌形态,喀斯特地貌可分为溶洞、溶蚀洼地、溶蚀峰丛、溶蚀峰林等类型。
2. 野外地质调查方法(1)地质罗盘的使用:了解岩层倾向、倾角等基本地质信息;(2)地形图的使用:掌握地形地貌特征,了解地貌类型分布;(3)剖面图绘制:分析岩层结构、岩性变化等地质现象。
3. 实地考察(1)大小七孔:考察了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溶蚀洼地、溶蚀峰丛等景观,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及分布规律;(2)马岭河峡谷:考察了峡谷地貌,了解了峡谷形成的原因及过程;(3)天生桥:考察了天生桥地貌,了解了天生桥的成因及特点。
七、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喀斯特地貌野外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掌握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了实习任务。
此次实习为我们今后的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提高了我们的专业素养。
八、心得体会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复杂,形态各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地质现象;2. 野外地质调查需要具备扎实的地质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3. 团队协作精神在野外实习中至关重要,只有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实习任务;4. 通过实习,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质工作的重要性,激发了我们为地质事业奋斗的信心。
喀斯特地貌与地下水实习报告
韶关西联喀斯特地貌与芙蓉山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
1、认识地下水为主的对可溶性岩石的地貌塑造作用及各种喀斯特地貌形态特征。
学会观察与描述喀斯特地貌的方法,掌握绘制地下洞穴图的技能。
2、了解芙蓉山的地层与构造特点。
了解路线穿越法。
训练产状测量,地质观察点的描述,和点定的方法。
二、实习仪器设备。
地质罗盘照相机地质锤笔记本电筒三、实习内容实习内容1、芙蓉山地表喀斯特地貌地貌的观察与报告。
石山的宏观分布规律:中间是峰丛石山,周围是峰林石山,最边缘的最尽头的是孤峰。
石灰岩石山的特点:比较秀丽,比较尖,山的里面是空的。
形成原因:石灰岩可溶性强,受溶蚀侵蚀,作用,下雨的时候流水是直接往下侵蚀的,不同与砂岩山。
砂岩山比较平缓,片流作用,表面侵蚀为主。
左图为砂岩石山,右图为石灰岩石山。
上图是喀斯特湖,本来由于溶蚀侵蚀作用凹下去的,地势较低,因此积水成湖。
在可溶性岩和非可溶性岩的接触带上,石灰岩漏水强,囊括了非可溶性岩区的地表流水,并使其汇集在接触带上,形成上图的喀斯特湖。
漏斗、圆洼地、石芽、溶沟 由于实习内容时间匆忙,这里没有进一步考察。
漏斗:又称溶斗,是地表水沿节理裂隙渗滤淋溶溶蚀和向心汇集过程中沿途加强溶蚀扩大而形成的,也有因浅层洞穴崩塌等作用而形成。
按形态分有碗状、漏斗状和井状溶斗;按成因主要分为崩塌溶斗、溶蚀溶斗、沉陷溶斗、下层喀斯特崩塌溶斗、冲积溶斗。
圆洼地:溶斗底部有消水洞(如落水洞、溶隙等)把溶斗的汇水引向地下排走。
当溶斗底部碎屑物覆盖后就成为了平底的圆洼地(可垦殖)石溶沟: 指石灰岩表面上的一些沟槽状凹地。
它是由地表水流,主要是片流和暂时性沟状水流顺着坡地,沿节理溶蚀和冲蚀的结果。
沟槽深度不大,一般数厘米至数米,成片出现石芽溶沟区称溶沟原野。
2实习内容2、芙蓉山地质实习报告。
石蹬子组的岩性是石灰岩,颜色是灰黑色,岩层厚度比较厚,差不多有1米,含有比较多的有机质,敲打有臭味(硫化氢),上层含有较多化石,为闭塞海湾环境。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喀斯特溶洞)(1)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喀斯特溶洞)(1)本溪水洞实习地点: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谢家崴子村本溪水洞实习时间:20XX年10月15日星期日实习天气:晴,有时多云实习目的:观察地质地貌景观喀斯特溶洞,并了解其成因10月15日上午,我们驱车来到这次实习的最后一个地点,也是最值得期待的名胜风景区——位于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的本溪水洞风景区,来感受喀斯特溶洞这种地质地貌景观。
本溪水洞位于本溪市东郊的本溪县小市镇境内,距本溪市区东28千米,它藏身于侠柯山腹,为千山山脉的东北边缘,太子河从洞前流过,是目前发现的可乘船游览的世界最长的地下充水溶洞,是石灰岩经地下水溶蚀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喀斯特溶洞。
洞口在太子河岸畔,洞口坐南面北,依山傍水,高7米,宽25米,呈半月形。
在洞口上端的悬崖峭壁上,刻有薄一波手书的“本溪水洞”四个大字。
进洞口,是一座高、宽各20多米,长50多米的“迎客厅”,也是我们祖先三千多年前居住过的遗址。
大厅向右,有旱洞长300米,高低错落,曲折迷离,古井、龙潭、百步池等诸多景观,令游人遐想联翩,流连忘返。
大厅正面,是通往水洞的码头,千余平方米水面停泊游船四十余艘,宛如一幽静别致的“港湾”,千余平方米的水面,灯光所及,水中游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
从护岸石阶拾级而下,通过长廊从码头上船,即可畅游水洞。
水洞内深邃广阔,可游览的地下暗河全长2800米,面积万平方米,空间40余万立方米,最开阔处高38米,宽50米,长80米。
尚未开发的地下暗河长约3000米。
洞内水流终年不竭。
洞中水每昼夜最大流量2万余吨,水深最深处7米,水洞河道曲折蜿蜒,“三峡”、“九湾”清澈见底,故名“九曲银河”。
银河两岸石笋林立,千姿百态、光怪陆离;洞顶穹庐钟乳高悬,神趣盎然,晶莹斑斓,六十多处景点各具特色,琳琅满目。
新开发的“源头天池”、“玉女宫”等500米暗河景观别有天地,神幻莫测。
洞内空气畅通,常年恒温10℃,四季如春。
贵州地质实习报告
贵州地质实习报告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质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我参加了贵州地质实习活动。
在此次实习中,我们赴贵州实地考察了多个地质现象,深入了解了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矿产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习,我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实习地点及时间本次地质实习地点位于贵州省,实习时间为2023年7月1日至2023年7月10日。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贵州多个著名地质公园和矿山,涵盖了喀斯特地貌、沉积岩、变质岩等多种地质现象。
三、实习内容1. 喀斯特地貌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贵阳市花溪区的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等地,深入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水长期溶蚀碳酸盐岩等地层,形成的地貌。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地貌形态、丰富的地下水和生物资源,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2. 沉积岩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贵州的沉积岩区,了解了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沉积岩是由河流、湖泊、海洋等环境中沉积物堆积、压缩、胶结而成的岩石。
贵州的沉积岩区具有丰富的地质历史信息和矿产资源,对于研究地球演化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3. 变质岩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贵州的变质岩区,了解了变质岩的形成条件和分类。
变质岩是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地质作用,使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而成的岩石。
贵州的变质岩区具有丰富的地质构造信息和矿产资源,为我国矿产勘查提供了重要基地。
4. 矿产资源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尤其以煤炭、磷、铝等矿产为主。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贵州的煤矿、磷矿等地,了解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
贵州矿产资源的开发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掌握了地质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
(惠州学院12级地理科学一班薛文强
学号:1212070701127)
喀斯特地貌成因原理:
喀斯特地貌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
地貌特征:
喀斯特地貌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
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
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地表分布有溶沟与石崖、溶斗、溶蚀洼地、干谷与盲谷等景观,而溶洞内分布有
大量的石钟乳、石笋和石柱,洞壁上堆积有石幔和石旗,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黄龙岩的喀斯特地形:
我虽然是在南方读书,还是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但我对喀斯特地形了解相对较少,通过这次的实习和老师的现场讲解,使我对这喀斯特地貌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河源东源县的黄龙岩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黄龙岩是个保存完好的天然石灰岩溶洞,洞内面积6000多平方米,黄龙岩溶洞深60米,洞内面积约3900平方米,以幽、深、奇、险而素有“地下龙宫”之称。
洞内共有九厅十八弯,可分为群狮堂、九龙厅、水帘洞、古井底、九重门、情侣阁、百仙宫、瑶池室和灵宵殿等,这个龙洞以“奇、深、险、幽”著称。
奇就奇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造作,使得洞内的各式石笋、石花、石屏、石柱、石钟乳,有的像狮、像龙、像人,千姿百态,景色奇绝。
险就险在,整个溶洞,深达60米,从上到下,洞套洞、岩连岩、厅连厅。
洞大而深,与世隔绝,神秘莫测,特别幽静,给人们展现出一个瑰丽朦胧的奇幻世界。
由于条件有限,时间有限,
但是开发过后的溶洞由于受到来来往往人群的触摸和破坏,溶洞内千奇百态的景观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旅游保护也渐渐成了新的话题。
所以,独特的喀斯特地形正在一天一天的受到外来的威胁,如何保护得天独厚的旅游项目需要我们桂林得天独厚的保护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