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读懂一首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快速读懂一首诗歌

【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专题说明】

作为能力层级要求最高(E级)的一个8分的题型,古诗词鉴赏,历来都是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尽可能地少失分,平时老师们都习惯于对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进行指导训练和规范,这固然不错。然而,在练习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由于经验欠缺,积累不够,素养低下,加之诗歌语言本身的跳跃、倒装、含蓄、晦涩等特点,根本就读不懂诗,他们一开始就被阻挡在了诗歌思想内容的“桃花源”之外,这当然也就被阻挡在了鉴赏的大门之外。在还没有读懂诗的情况下就匆匆下笔,结果往往是雾里看花、张冠李戴,堆砌术语,乱贴标签,答不到点子上。

当然,对于一首诗,我们也不可能从各方面都能理解把握得非常透彻。《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诗的本质是在抒情、言志。阅读一首诗,我们只要明白了它在抒什么情,言什么志,也就抓住了它的牛鼻子,鉴赏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那么怎样才能具有一双洞若观火的慧眼,在短时间内抓住一首诗抒情、言志的内核,进而读懂它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来试一试(概括为“三看”、“四抓”)。

【指导训练】

■ 三看

◆一、看标题,明意思。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分析】看标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的“夜思家”即可得知,这是一首“思乡怀人”的诗。

结合首句的“邯郸驿”及诗下对冬至的注释,可进一步推知这首诗是在抒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寂、凄凉之情的。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来表现“思家”的。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二、看注释,明缘由。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5年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爱国诗人。

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分析】:由注释知作者是南宋后期诗人。南宋是个极其特殊的王朝,统治者与金议和,划淮为界,偏安一隅,不图进取。南宋诗人多以此为题材,抒发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悲愤之情。因而可联想作者创作这首诗的缘由也很可能是在感慨“国耻不报、国土不归”。

一般人登高,都希望能尽情远眺以游目骋怀,本诗作者却道“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反常情,破解这一谜团的密码全在注释“南宋后期爱国诗人”几个字中。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三、看作者,明风格。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08年湖北卷)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分析】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联系我们中小学学过的《鹿柴》《鸟鸣涧》《山居秋暝》等王维诗作可知,其一贯的诗风是在悠然闲适中带着几分清幽和静谧。借助这些背景知识,我们就能很快读懂这首诗。

【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 四抓

◆一、抓意象,明意境。(意象,浸染了作者情感的物象,作者情感的载体;意境,指多个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08年山东卷)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问:(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分析】由这首词上阙中“落红铺径”“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 杜鹃哀啼”等意象的描绘,加之末句“无奈春归”的慨叹,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的那份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答案】(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二、抓诗眼,明情感。(诗眼,指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两个词语,或点明主旨的句子,或用得最精炼传神的词语,)

例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07年山东卷)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问:(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分析】:这首诗的前三句都在写景叙事,唯有末句“出关争得不回头”是在抒情,这正是本首诗的诗眼所在。关外(战场)是白雪皑皑,关内(故乡)是桃花烂漫,“出关时要力争不使自己回头看”,作者愈是这么说就愈表明了他对故乡的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三、抓典故,明深意。

例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庆庵寺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