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题西林壁
5题西林壁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 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 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题西林壁
执教人:王学平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潘阳湖, 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 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 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 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 、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 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 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 篇佳作。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交流: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 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 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 身在庐山中.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1、《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哲理。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诗意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直接打印贴课本上背诵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哲理:当陷入困境,看似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哲理:当陷入困境,看似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题西林壁》: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题西林壁》: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哲理:要客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成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哲理:要客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成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哲理:当陷入困境,看似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5.古诗.题西林壁-实用yi
3想意境,悟诗情
诗中哪句话揭示 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 真实面目呢? 因为置身在此山之中。
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 局部。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 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 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 局部。
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 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 山的全貌了。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 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因为诗人的观察地点 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 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们 联系学过的课文《画杨桃》, 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 各不相同的道理。
你得到什么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 同。不管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全面 地了解,不仅看侧面,也要看整体, 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主要内容: 作者抓住庐山姿 态谈游山感受。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以后,在认识上 的一个飞跃。诗人认为要认识庐山真实的山 景,必须要正面、侧面、远望、近看、高俯、 低仰等全方位视角的观察才行。如果你只看 了庐山的一角、一面、一个方向,那你就不 能认识庐山的整体形象。认识庐山是这样, 那么认识一个事物、一个人难道不也是这样 吗?
人生哲理:要想对 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
俗语: “当局者迷 远近 不识 只缘
成岭 侧 成峰, 高低 各 不同。 庐山 真 面 目, 身在 此 山 中。
(轻读)
(强调)
题西林壁译文及注释
题西林壁译文及注释
原文: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朝代】宋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译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5.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是啊,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 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 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是不一 样的。横着看,是蜿蜒的山岭; 侧着看,是险峻的山峰;从远处 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 看到的山的形状、姿态都是不一 样的。
试着说一说,不同的角度看见不同的风景。
我站在( 看见(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大意: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 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 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 处在这层峦叠嶂084年游庐山时题 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苏轼: 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 弟苏辙被合称为 “三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请找出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你们知道“岭”与“峰”的区别吗?
山 岭
山 峰
横 看 侧看
横看:蜿蜒山岭 侧看:险峻山峰
远
近
高
低
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 你们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 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 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那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它告 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的道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 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现学现用 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 著 名 诗 人 苏 轼 的 名 句 : “______________ ______” ,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 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写出自己的 个性。 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 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的优点,也有 那么多的缺点。过去,我却从来没这么了解 自己。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二首《题西林壁》(精品课件)ppt
侧看: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庐山成了连绵起 伏的山岭,侧看庐山成了 高耸入云的山峰。
远
高
各 不 同
近
低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悟诗情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当局者迷 ,
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 首诗。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 的绝唱。
题西林壁
[宋]苏轼
读诗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缘:缘,因为;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此,这;此山,这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 问题 的道理。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解诗句: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 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 山山峰耸立,从远处、 近处、高处、低处看庐 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 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 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 庐山中。
欣赏了刚才几组庐山的图片,同 学们认为庐山怎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总结
本诗特点:
把写景与哲理巧妙地结合到一起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背景
《题西林壁》是著名诗人苏轼在他49岁时游
庐山所作,当时诗人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此诗是作者写下的最后一首。因为写在了西 林寺的墙壁上,所以叫作《题西林壁》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四 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他一生坎坷,屡遭 贬谪。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 苏” 。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 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 集》《东坡乐府 》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低各不同。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 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 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 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描写出了庐山的奇秀
远
近
高
低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揭示了认识论上的一个真理: “不单要入其内,还要出其外”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题西林壁知识点《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题西林壁》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题目题西林壁的意思
题目题西林壁的意思
《题西林壁》的题目意思是: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之笔。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题西林壁赏析
题西林壁[北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注: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5.缘:因为;由于。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
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
《题西林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题西林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下面给大家带来《题西林壁》及翻译赏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写上。
西林:西林寺,在庐山。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只缘:只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区分。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风光。
缘:同“原”,因为;由于。
一:解释以下词题:西林:只缘:不识:横看:二:《题西林壁》的作者是代诗人,著名的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
除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处在、、、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2.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3、《题西林壁》前两句写,后两句写,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4、《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 )—— ( ), ( )—— ( ), ( )—— ( )。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题:书写西林:西林寺只缘:只是因为不识:不知道横看:正面看1、宋苏轼三苏《惠崇春江晓景》横侧远近高低庐山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
题西林壁古诗全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全诗的意思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的原文题西林壁苏轼〔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的注释1、题:书写,题写。
2、西林: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江西庐山七岭之西。
3、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4、侧:侧面。
5、各不同:各不相同。
6、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7、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8、缘:因为,由于。
9、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题西林壁》的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题西林壁》逐句翻译
《题西林壁》逐句翻译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译:从正面看庐山是蜿蜒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险峻的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远近高低看过去,庐山的景色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译: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后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古诗的大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的大意及赏析题西林壁古诗的大意及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题西林壁古诗的大意及赏析,一起来看看。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题西林壁古诗欣赏
题西林壁古诗欣赏题西林壁苏轼[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写上。
西林:西林寺,在庐山。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只缘:只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译诗、诗意]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低、远近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丘北县温浏中心校课件高效课堂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班级:学生姓名:
制作人:王海燕高彩兰阮会诊
5 题西林壁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和他人交流。
(重难点)
二、教学设计
1. 初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做出标记。
(1)自读课文。
(2)教师指名轮读,给学生纠错,教师板书。
2.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遇到不会的查字典。
3.完成以下练习。
(1)我能给以下生字注音并组词。
()()()()
岭( ) 峰()腊()浑()()()()
豚()莫()疑()
(2)比赛认读以上生字,看谁认得准,记得牢。
三、理解课文,翻译各诗句的意思。
(1)翻译全文,并理解全文的意思。
(2)懂得以下诗句的意思,还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四、总结全文
《题西林壁》这首诗抓住了庐山的姿态抒发感悟,赞美了庐
—1 —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
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
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
《游山西村》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赞扬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变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五、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莫( ) 疑( ) 浑( ) 腊( ) 模( ) 凝( ) 挥( ) 蜡( ) (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 代诗人 。
前两句写诗人从 、 不同的角度,处在 、 、 、 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
2. 俗话说:“当局者迷。
”诗中哪两句说明了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三) 读《游山西村》,按要求填空。
1.前两句中,“足”字表现了农民 、 的品性。
这两句为我们描绘了 的画面。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这样的哲理: 。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多多运用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