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牛棚杂忆
牛棚杂忆
读《牛棚杂忆》有感看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感触很深,从他的自叙中,我对那个年代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和现在美好生活一对比,我发现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人用血汗换来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
下面我将写一些他的回忆。
其实季羡林一开始是没有卷入那场风波的,他得到了暂时的逍遥,并且颇为得意。
可是他苦思苦想:自己也因该对号入座。
当时帽子满天飞,号也很多。
他觉得有两顶帽子,两个号对自己是现成的:一个是走资派,一个是反动学术权威。
之后季羡林先生快活了半年。
就是1966年下半年到1967年上半年,虽然全国和全校正为一场巨大无比的风暴所席卷,可是季羡林头上暂时是晴天。
“夫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北大也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老佛爷”为首的新北大公社,一派是对立的井冈山。
后来季羡林还是顶着压力上了井冈山,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跳了出来”。
不跳不要紧,一跳就有麻烦了,老佛爷能放过他吗?接着季羡林就开始被抄家啦。
1967年11月30号深夜,正在睡觉的季羡林被老佛爷的铁杆信徒吵醒,没来得及穿衣服,就被赶入厨房,年近古稀的婶母和自己的老伴也被赶入厨房。
天气很冷,让人都浑身打寒战,接着就是抄家。
他们愿意砸烂什么就砸烂什么,愿意踢碎什么就踢碎什么。
遇到锁着的东西,他们就把开启的手段一律简化,不用钥匙,而用斧头凿开。
管你书箱衣箱,咔嚓一声,铁断木飞。
自己多年攒下的小古董,小玩意,都被他们毁了,季老是多么痛心呀!自己的处境没有得到井冈山的同情,反而想推掉包袱,季老被这个东西搞得身心俱疲,他想到了死,处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
于是他设计好了自己的死亡方法和地点,下一步就是实践了。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候,自己被拉去了批斗,到了现场才知道自己是陪斗的,被人管不了这么多了,自己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双腿已经没有力气支撑啦,腿痛得无法忍受。
后来一口浓痰啪的一声吐在自己的脸上,自己只能咬紧牙根了。
后来就被押去“示众”,马路两旁的人用石头砸他,自己是眼冒金星呀。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牛棚杂忆》是一本散文集,作者是鲁迅。
这本书主要回忆了鲁迅在牛棚生活的一段经历,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困苦。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也为他的英勇和坚毅所折服。
这本书以鲁迅在牛棚生活的日记和散文为主,内容非常真实而具有震撼力。
在这里,贫苦和病痛笼罩了每一个人,人们的生活简单而压抑。
鲁迅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那些残疾人和流浪儿童的形象,他们的命运让人心生悲凉。
他们或被遗弃,或被打残,没有人关心他们的痛苦。
这些形象让人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让人反思人性的善恶。
在牛棚生活的那段时间,鲁迅与人们的生活状况相比,算得上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书可以阅读,有写作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然而,他却选择了呆在牛棚,与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共同度过。
这种选择虽然令人惋惜,但也让人敬佩。
鲁迅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坚持和勇气,他希望通过亲身经历来理解社会底层的苦难和黑暗。
他站在了社会的最底层,用尊严与忍耐面对着困苦和艰辛。
与此同时,鲁迅对社会的批判也是震撼人心的。
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虚假。
他对知识分子的思考,使人们反思社会问题的根源。
他指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只有在改变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才能真正改变社会。
鲁迅不仅指责社会的黑暗,还要求每个人都要对社会的黑暗负一定的责任,而不是逃避。
他给予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觉醒,引领人们走向改变。
读完《牛棚杂忆》,我被书中那种无尽的苦难和压抑所深深触动。
从鲁迅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对社会的无奈和对人性的悲凉。
但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鲁迅强大的精神能量和人性的光辉。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入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画面。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性的忠诚和对社会的悲愤。
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更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去批判和改变社会。
鲁迅鞭挞社会、教诲人们的热情感染了我,让我深思自己该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知和担当的人。
读《牛棚杂忆》有感
读《牛棚杂忆》有感
《牛棚杂忆》是一部让我强烈感动的作品。
作者用生动的文字勾勒出一个被放牧的民族的故事,叙述了他们精彩的生活,但也不失对面临的困难的温情触觉。
作者用情绪化的描写,包括奔走在草原上的小男孩,小牛的乐趣,灿烂的金黄夕阳,古老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强无比。
从作者的文章中,我也懂得了精彩的生活和艰辛的生活之间是有联系的,也知道要有勇气去接受挑战并承受它们带来的苦果。
他们为了自己能够生存,用智慧和坚持克服重重困难,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文化上的,他们的勇气和坚持是可敬的。
《牛棚杂忆》令我想起了自己的家庭。
我们也是一个贫穷的家庭,维持家庭的开支都靠父母他们努力付出。
虽然他们曾经面临过许多艰难困苦,但他们依然坚持,从未放弃。
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如何勇敢面对困难,用爱去书写自己的人生。
《牛棚杂忆》让我更加看清了生活的真谛,学会去珍惜和感恩,明白了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上的财富,而在于和家人的温情相依相伴、互相扶持。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牛棚杂忆》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自己童年时代在牛棚生活的回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篇散文以其真实、深刻的描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散文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描述了牛棚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他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和苦难。
同时,他也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顽强。
这种真实、深刻的描绘,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到敬佩和钦佩。
在阅读《牛棚杂忆》时,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那个时代的关怀和对人们的深切理解。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顽强。
这种真实、深刻的描绘,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到敬佩和钦佩。
在阅读《牛棚杂忆》时,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那个时代的关怀和对人们的深切理解。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顽强。
这种真实、深刻的描绘,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到敬佩和钦佩。
此外,鲁迅先生在《牛棚杂忆》中还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通过对牛棚的描绘,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落后。
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同时,他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通过对牛棚的描绘,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落后。
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通过阅读《牛棚杂忆》,我深刻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那个时代的关怀和对人们的深切理解。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顽强。
同时,他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牛棚杂忆》是200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季羡林。
季羡林是著名作家、学者。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一)匆忙之中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一书,首先感到比较意外的是这本书的文笔竟然如此通俗易懂。
作为通晓多种语言的一代文学泰斗,季老完全可以将通篇语言写的更符合他的身份。
然而季先生却是用着简单幽默甚至调侃的笔调讲述了自己与“棚友们”生在“**”中的不幸遭遇迫害。
读完此书,不禁令人心痛,让人不寒而栗。
回过来想,我觉得季先生之所以用通俗的笔调,易懂动的文字可能是为了让我辈子孙能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为将来不再有同样的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而给历史做了诚实完整的记述。
中国文人历来是“士可杀不可辱”,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然而,思绪重新回到那个黑白倒悬乾坤颠倒的动荡年代我们可以发现,一切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了,刑可以上大夫,士可杀亦可辱。
在“牛棚”里,被关押的人不仅失去人身自由,而且还要经受许多诸如“跪煤碴”、“油漆涂脸”之类惨无人道的刑讯逼供。
如此残酷实为世所罕见,让人心寒。
由于不满北大当时的当权者聂元梓的所作所为,季羡林先生被“打倒”、被抄家、被批斗。
书中在痛斥“**”中所谓“**小将”的行为时作者引用发展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
畜生吃人,因为它饿。
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
而人则不然。
”经历了各式批斗的季老对一场小型的批斗会很是看不上眼,竟然用了这样看似搞笑的笔调:“我现在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不上眼。
这次批斗就是如此。
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个喷气式。
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
……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一个分数的话,我只能给打二三十分,离开及格还有一大截子。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所著的一本散文随笔集,讲述了他在文革时期被关进牛棚的亲身经历。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季羡林先生的坚韧、智慧和人性光辉所打动,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我被季羡林先生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所震撼。
在文革时期,他被打成“反革命”,被关进牛棚,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
然而,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用坚韧和勇气面对困境。
他在牛棚中坚持写作,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这种坚韧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意识到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和勇气的重要性。
其次,我被季羡林先生的智慧和思想所打动。
在《牛棚杂忆》中,他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历,还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性的光辉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够闪耀出来。
这种智慧和思想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自由。
此外,季羡林先生的文字表达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以朴实、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牛棚中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的经历和心境。
同时,他还通过幽默、讽刺等手法揭示了历史的荒诞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文字表达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热爱阅读和学习。
最后,《牛棚杂忆》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作品让我意识到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性的光辉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够闪耀出来。
同时,它也让我认识到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以及我们在面对历史时应该保持的敬畏和反思的态度。
通过这部作品,我对文革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也更加珍惜当下的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除了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牛棚杂忆》还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复杂性。
即使在遭受非人折磨的情况下,季羡林先生依然保持了对人性的信任和尊重。
《牛棚杂忆》读后感读牛棚杂忆有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读牛棚杂忆有感很久以前,读过鲁迅先生的《牛棚杂忆》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是作者在1917年至1918年间,写下的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剖析和对人性的反思。
这本书以作者在牛棚生活时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深入细致的描述,揭示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在《牛棚杂忆》中,鲁迅以自己深深印象的牛棚为切入点,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
他以牛棚中众多不幸的灵魂为代表,通过他们的生活遭遇和命运,展示了一个个悲惨的形象。
贫穷、饥饿、疾病、死亡,无一不在牛棚中发生。
鲁迅以残酷的现实,直击读者的心灵,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
除了揭示社会的黑暗面,鲁迅还通过《牛棚杂忆》深刻剖析了人性的丑陋。
在牛棚中,人们为了争夺一块薄煮黄瓜的汤水,互相争斗,甚至不择手段地欺骗、残害对方。
这些人,他们除了饥饿之外,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了。
经历了无尽的痛苦,他们的心灵早已被折磨得面目全非,只剩下了最基本、最低级的欲望和本能。
整个社会都成了一个巨大的牛棚,充满了腐败、欺骗和无望的气息。
读完《牛棚杂忆》,我深感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是多么可怕。
但是,鲁迅先生用他的文字揭示出这些真相,他将社会的黑暗带给了世人,同时唤醒了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和改变的意识。
他通过书中的描写,告诉我们,社会问题不是可以忽视的,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公正尽一份力量。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将社会问题放在心上,从点滴小事做起,才能够慢慢改变社会的现状。
《牛棚杂忆》是一本深入人心的书,它通过揭示社会黑暗和人性丑陋,呼唤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改变的决心。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改变这个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社会的进步、公正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尽一份力量。
2024年《牛棚杂忆》读后感
2024年《牛棚杂忆》读后感2024年《牛棚杂忆》读后感1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牛棚杂忆》,正如季老在序中写道为何要写此书的理由一样,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晚辈,的确需要通过这样的书了解那一段历史,正视人生。
解读人性——-一种极易膨胀起来的非物质。
不亏伟大的教育家,平实且真实的语言,循序渐进带你走入一个完全未知的年代,看到那里善良的无助和欲望的泛滥。
还有法度的无能为力。
季老先生头顶被冠以的各种光环——-国学大师、语言大师等等,使他象一座丰碑般存在于我的心里,我感到他伟大、他不简单、他了不起。
但正是《牛棚杂忆》让我有幸走近了这位老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意,饱尝人间冷暖,又乐天达观的魅力人格。
是的,多么光耀的结果都有着最朴素的出发点;多么坚强的忍耐力背后都有着最脆弱的想法需要克服。
曾经对老师的印象不是太好,在我刚刚步入学堂的.小学时代,老师留给我的人生印象是:凶神恶煞、粗枝大叶、骂声不绝、偶尔还有拳脚相加……。
,由此使我对老师一直是敬而远之的,所以我也从没有去看望老师的经历,甚至想都没想过。
为什么我遇不到象季先生这样博学、和蔼、谦虚的好老师。
只可惜太迟才了解这位亲切的老人,一想老先生已驾鹤西游,不禁悲从中来。
2024年《牛棚杂忆》读后感2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是季老先生对于所受磨难的发泄与控诉,虽然经初稿与定稿的差异,但是仍然在后记中,看到了季老先生,诚实又坦白的说着这一些。
我喜欢一切诚实的人。
其次,这本自传式的记录,也确实给予了像我这样没有经过这个历史阶段的人,一个横切面一样的展示。
内容却让我痛心。
如今的80、90后面对不如意就会掀岸而起的时代,看到季老那一辈的人,面对的是如此强烈的.污辱与皮肉的折磨,对如今娇贵任性的我们也会是一种讽刺吧。
当然由于接触的人群,我越来越多的看到努力又向上的一群人,因此我感激境遇。
我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嬗变、残忍、暴力、毁灭的劣根性。
好人和坏人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也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浅谈牛棚杂忆
浅谈牛棚杂忆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浅谈《牛棚杂忆》1301 0 郝陈雪“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欣赏完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此句话,从中也可窥见出季羡林先生写作此书时的真实情感。
《牛棚杂忆》是季先生对其在文革时期的遭遇进行回忆的一部着作,自出版后便受到人们的欣赏以及重视。
我们虽未经历过那段岁月,但却能从他的文字中看到过去的真实情况,当时的情景似乎跃然纸上。
本书文字不多,但饱含着作者的真实感情,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正如季先生在缘起一章中的郑重声明,“我决不说半句谎言,决不添油加醋。
”正是季先生这样的义正言辞以及客观叙述,让本书具有了更宝贵的价值,也让读者能够真实客观地了解那段过去,以致人类可秉承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宗旨继续活下去。
本书写于1992年,时隔六年后,到1998年才拿出来出版,季先生在自序中给了我们一个说法。
有人认为作者是为了报复,那就大错特错了。
依照作者当时的地位,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有一千种方法进行报复,但他并未对任何人进行打击、报复、穿小鞋、耍大棒。
作者只是想留给后人一些礼物,希望他的最真实的话语能够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充当人类前行道路上的一面镜子。
作者盼星星盼月亮,一直盼到1992年,也没有人愿意最真实地叙述这段历史。
虽然读到了个别人写的文章,总还觉得不过瘾,作者想要看到的东西始终没有出现。
蹲过牛棚的人无虑百千,但为何竟都沉默不语呢如果等这一批人都离世时,这段最宝贵的经验也将会消泯得无影无踪。
在文革过去的不到二十年,人们已快将它遗忘,作者同人们尤其是青年谈起时,他们往往瞪大了眼睛,表示出不理解的样子,以为作者在讲天方夜谭,在故意地夸大其词。
作者不禁感到悲哀、孤独甚至恐惧,悲哀的是作者九死一生经历的一场巨变到头来却得不到一点同情,孤独的是在茫茫大地上只有作者一人踽踽独行,恐惧的是这千载难得的经验一旦泯灭便再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了。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
【篇一:读《牛棚杂忆》有感】
一本《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血与泪的凝结。
而一场文化大革命却是中国历史悲惨的浩劫。
作为晚辈,那段刻骨铭心的痛,我们无法理解。
但从让人心碎裂的文字中,从老人们埋藏心底的仍隐隐疼痛的伤口中,我们是否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畏惧和痛心?
季老用他诚恳真诚的话语,向我们讲述他的亲生经历,每一个字都是心里挚真的话。
当我读到在牛棚那些知识分子受到难以忍受的折磨,却百缘莫明的时候,我的心仿佛崩出一道口子,鲜血溢出来,撕心裂肺,滴成了充满血腥的文化大革命。
那些折磨人的红卫队是没有人性的,我非常瞧不起他们,平时对教授、朋友很恭敬,到了大革命的时候,揭底最多、最残忍的就是他们,而他们却往往是被批斗的人身边最亲近的,而这一切就仅仅只为了头上的一个虚伪的头衔。
人的本性,人的残暴,毫无遮拦的被挖掘出来。
灵魂上有了污垢,抹不去,擦不掉。
或许,有什么能清洗一下,人们也就不会那么糊涂,那么无情。
文化大革命是史无前例的,它是致命的罂粟花,轻易的触摸便会窒息;它是弥漫在宇宙间仿佛凝固起来的黑暗,吞噬着一切光明与生命;它是人间的十九层地狱,置身于炼狱中的人必定受尽折磨,痛不欲生。
那段峥嵘岁月,扼杀了多。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他对于旧中国社会的真实描写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于旧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在《牛棚杂忆》中,鲁迅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于旧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和批判。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真实地描绘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社会问题,对于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落后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通过对于旧中国社会的描写和批判,鲁迅先生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在《牛棚杂忆》中,鲁迅先生对于旧中国社会的描写和批判,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落后,也让我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在当代中国,我们已经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牛棚杂忆》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让我对于中国社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通过对《牛棚杂忆》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于旧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精神,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牛棚杂忆
一段逝去的历史,一段不忍回忆的红色革命,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以幽默、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
他以知识分子云集的北大为代表,管中窥豹,让我们感受到了知识分子互斗的可怕,感受到了那段历史中的人性善恶,同时也感受到大师的宽阔胸怀、乐观精神与真诚正直。
苦难历史没有改变季老嫉恶如仇的本性。
季老没有因为文革初期的事不关己而做一个逍遥自在的逍遥派,而是敢于仗义执言。
在发现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热的“老佛爷”倒行逆施,执掌全校财政大权,对力量微弱的对立派疯狂镇压时,季老拍案而起,毅然决然的参加了“老佛爷”对立面的那一派“革命组织”。
季老是一个政治的“文盲”,不懂什么革命、路线、派系,只是为了正义,为了嫉恶,卷入了派系斗争,最后被“老佛爷”的派系和自己的派系反复折磨,差一点赔上自己的性命。
季老在书中说,耳光和脚踢,已习以为常,不以为忤……我被他们像死狗一样的拖着,我的鞋在水泥马路和石头上同地面摩擦,鞋的前头已经磨破、磨透……季老被学校、工人等不同的群体不断的提审、批斗,拳打掌殴,被他的学生用裹着布的自行车链条狂抽……残酷的十年,不忍直视。
万般折磨之下,季老的乐观精神更是令人心生敬佩。
由于经历了各式各样无数的批斗,季老对一场小型的批斗会很是看不上眼的:“我现在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太上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不上眼。
这次批斗就是如此。
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个小时喷气式。
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
……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一个分数的话,我只能给打二三十分,离开及格还有一大截子。
”那些经受的痛苦,有多少人能承受的了?然而,他却能用幽默的笔调写出,其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人赞叹。
季老是诚实和宽容的。
他毫不掩饰自己在“文革”期间对“文革”和“反右”的错误认识,同时也处处可以看到先生的宽容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温馨提示:文档内容仅供参考《牛棚杂忆》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以自传体式写成,记述了他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在绍兴的生活经历。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回忆录,但是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探究和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鲁迅先生的文笔所折服。
他的文字既简单又深刻,读起来非常流畅。
他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时代的深邃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文字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感,让人感到非常亲切。
同时,他也用大量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生动地感受到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亮点。
其次,我被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所震撼。
在书中,他描绘了当时绍兴乡村的贫穷、落后和愚昧。
他写道:“农村的人,一般来说,是没有文化的,而且是不可能有文化的。
”这一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文化的贫乏和落后,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他还描绘了当时人民的苦难和无助,让人深感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第三,我被鲁迅先生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所感动。
他在书中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他写道:“这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一句话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善良和改变世界的力量。
他还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比如书中所描述的那些残忍、无情的场景,让人深感人类的残忍和冷漠。
最后,我被鲁迅先生的思想深度所震撼。
他的思想深度不仅表现在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剖析上,还表现在他对文化和艺术的批判上。
他对当时文化和艺术的封闭、保守和浅薄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他认为艺术应该是与现实相联系的,应该有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他的思想深度不仅对当时的文化和艺术有启迪作用,也对后人的文化和艺术有深刻的影响。
总的来说,《牛棚杂忆》是一本极其优秀的回忆录。
它不仅描绘了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它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探究和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浅谈《牛棚杂忆》
浅谈《牛棚杂忆》1301 041301009 郝陈雪“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欣赏完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此句话,从中也可窥见出季羡林先生写作此书时的真实情感。
《牛棚杂忆》是季先生对其在文革时期的遭遇进行回忆的一部著作,自出版后便受到人们的欣赏以及重视。
我们虽未经历过那段岁月,但却能从他的文字中看到过去的真实情况,当时的情景似乎跃然纸上。
本书文字不多,但饱含着作者的真实感情,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正如季先生在缘起一章中的郑重声明,“我决不说半句谎言,决不添油加醋。
”正是季先生这样的义正言辞以及客观叙述,让本书具有了更宝贵的价值,也让读者能够真实客观地了解那段过去,以致人类可秉承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宗旨继续活下去。
本书写于1992年,时隔六年后,到1998年才拿出来出版,季先生在自序中给了我们一个说法。
有人认为作者是为了报复,那就大错特错了。
依照作者当时的地位,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有一千种方法进行报复,但他并未对任何人进行打击、报复、穿小鞋、耍大棒。
作者只是想留给后人一些礼物,希望他的最真实的话语能够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充当人类前行道路上的一面镜子。
作者盼星星盼月亮,一直盼到1992年,也没有人愿意最真实地叙述这段历史。
虽然读到了个别人写的文章,总还觉得不过瘾,作者想要看到的东西始终没有出现。
蹲过牛棚的人无虑百千,但为何竟都沉默不语呢?如果等这一批人都离世时,这段最宝贵的经验也将会消泯得无影无踪。
在文革过去的不到二十年,人们已快将它遗忘,作者同人们尤其是青年谈起时,他们往往瞪大了眼睛,表示出不理解的样子,以为作者在讲天方夜谭,在故意地夸大其词。
作者不禁感到悲哀、孤独甚至恐惧,悲哀的是作者九死一生经历的一场巨变到头来却得不到一点同情,孤独的是在茫茫大地上只有作者一人踽踽独行,恐惧的是这千载难得的经验一旦泯灭便再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了。
牛棚杂忆名词解释
牛棚杂忆名词解释
1. 牛棚:指用于饲养牛的建筑物,通常是一个室内的围栏或空间。
2. 杂忆:指随笔、回忆录、游记等形式的散文作品,一般记述个人生活、见闻、感悟等。
3. 饲养:指将动物放养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喂养、管理和照顾的活动。
4. 建筑物:指人类创造的具有特定用途和结构的空间建造物,例如房屋、桥梁、塔楼等。
5. 围栏:指用于围住区域的栅栏、篱笆等物品,用于保护和分离某一区域。
6. 室内:指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多指房屋、车站、商店等封闭空间。
7. 空间:指具有物理维度和容纳物体的能力的范围,可以是三维的、二维的或一维的。
季羡林:《牛棚杂忆》——十年间的血泪史全纪录
季羡林:《牛棚杂忆》——十年间的血泪史全纪录牛棚,顾名思义,牛鬼蛇神被拘禁的地方。
没错,《牛棚杂忆》就是季羡林被当成牛鬼蛇神被拘禁中的那段耸人听闻的故事。
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是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
但是,我是一个有感情的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
我没有办法,就这样吧。
——季羡林《牛棚杂忆》全书首先以作者本人及其所处的环境——北京大学为中心,从“she教运动”开始,然后由北大“第一张malie主义大zi报”逐步引入,讲述了整个wenhua大革命”的缘起。
之后记录了以“自由人”的身份观察到的文ge初期的种种现象。
再后,作者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他作为受管制者的生活状况、心路历程等。
季老先生在书中描绘了身边知名的、不知名的许多知识分子的悲惨的遭遇。
在“牛棚生(二)”中,就集中记述了七位男、女知识分子的不同经历。
作者多处用佛教中的一些典故和理论,来比喻和描写当时一些事件,从而使文意更加深刻,也从中反映出作者对当时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生活环境的深刻记忆。
书中披露了大量的事实,说明了当时的社会mei有法制可言,可以随便地打人,随便地zheng人,随便地折mo人。
其中,花样百出的手段,无端“莫须有”的“罪名”,以及受害者可悲的服从和可怜的下场,读后实在令人发指。
《牛棚杂忆》每个中国人应该读的书!太深刻了!该书有两大特点:一是对“文ge”期间种种事件的真实描写。
季先生只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或亲眼目睹的事件进行描述,对于其他事件,哪怕是十分著名、众人皆知的,但由于当时只是耳闻未曾眼见,在书中均基本略去或进行十分谨慎的提及。
二是对人物及事件的客观评价。
季先生在整个书中以最大的力量不将个人的情绪注入到对人物及事件的评价当中,尽可能以一种理性的中立的立场,客观地评价这场运动。
在书中很少看到“定性”的话,季先生只是将事实摆在人们面前,让读者自己去评判是非。
牛棚杂忆读书心得
牛棚杂忆读书心得《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在时期亲身经历的一本回忆录。
季老先生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为过去的事和人打翻身仗,而是希望现在的人能总结教训和“经验”,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让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能出来说真话,而不是沉默不语,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季老是厚道的,他没有掩饰自己在期间对错误的认识,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都写出来,将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对自己如何受批斗、被抄家、受刑罚到后来的接受劳改,都进行了详细而真实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季老内心倍受煎熬的痛苦。
然而,全书竟然以一种近乎调侃的语气讲述了自己在中的不幸遭遇,虽身遭百难,耄耋之年却能调侃往事,什么仇恨怨念过眼滔滔云共雾。
何谓大师?此谓大师也。
“我自己在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时候,还虔信的正确性,我焉敢苛求别人呢?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已。
就由于这些想法,我才没有进行报复。
”在外调的时候,季老还受到了山东老乡的粗暴对待,还有带有乡音的大骂。
季老在受难的时候想到更多的是别人,他写道:“我在被折磨得筋疲力尽之后,想到的还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那位朋友:‘碰到这样蛮横粗野没有一点人味的家伙,你的日子真够呛啊’”。
学识无双,更为可贵的是危难之间还想着他人,这是长存不灭的任性光辉啊。
何谓大师?此谓大师也。
在我的记忆里,人们回忆大都带着怨念、忿恨、恐惧等各种感情色彩,难免让人有沉重之感,沉重的回忆承载着痛苦的历史。
在牛棚中,之前在讲台下虚心学习的学生,摇身一变,就成了“革命小将”,将老师教授们揪下三尺讲台,关进“劳改大院”,有什么能比一个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一时间变得面目狰狞更让他心碎的呢?还有季老的老乡,不顾一点情分,拳打脚踢,恶语相加。
那时候的人们已经失去了起码的良知,竟然都沦落到以虐待同类的生命为乐,何况这些人还不都是统治者、当权派,还有淳朴善良的人民大众。
是因为中国近代史上积怨太深,人的心理发生了扭曲,才不加节制地爆发?还是因为多少年的政治潮流已经将人们的正常思想感情进行了“大清洗”?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亲身经历和见闻。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他在牛棚里的生活,更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深刻揭示。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期中国人民的痛苦、无奈和愤怒,也可以感受到季羡林先生对真理和正义的不懈追求。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详细描述了自己在牛棚里被批斗、监视、囚禁等种种经历。
作为一个知名学者,他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他的安宁。
他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遭受了严厉的迫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真理的信仰和对正义的坚守。
在那个时期,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是导致人民痛苦和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官僚主义使得政府机构臃肿,官员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人民的正当需求。
教条主义则使得学术界死气沉沉,学者们只注重理论,而缺乏实践和创新。
这两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当时的中国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季羡林先生的勇敢和坚定。
在遭受迫害的情况下,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他的经历让我明白,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坚持真理,勇敢地面对困难,永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我也从季羡林先生的经历中汲取了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从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教条主义所束缚,保持对学术研究的敏锐洞察力。
其次,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现实,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官僚主义的存在表明,政府机构和官员们需要更加关注民生,为人民谋福利。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关注社会问题,为改善民生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牛棚杂忆》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是季羡林先生个人经历的写照,更是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份珍贵史料。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真理和正义的重要性,也能够在未来避免重蹈覆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牛棚杂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浅谈《牛棚杂忆》
1301 0 郝陈雪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欣赏完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此句话,从中也可窥见出季羡林先生写作此书时的真实情感。
《牛棚杂忆》是季先生对其在文革时期的遭遇进行回忆的一部着作,自出版后便受到人们的欣赏以及重视。
我们虽未经历过那段岁月,但却能从他的文字中看到过去的真实情况,当时的情景似乎跃然纸上。
本书文字不多,但饱含着作者的真实感情,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正如季先生在缘起一章中的郑重声明,“我决不说半句谎言,决不添油加醋。
”正是季先生这样的义正言辞以及客观叙述,让本书具有了更宝贵的价值,也让读者能够真实客观地了解那段过去,以致人类可秉承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宗旨继续活下去。
本书写于1992年,时隔六年后,到1998年才拿出来出版,季先生在自序中给了我们一个说法。
有人认为作者是为了报复,那就大错特错了。
依照作者当时的地位,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有一千种方法进行报复,但他并未对任何人进行打击、报复、穿小鞋、耍大棒。
作者只是想留给后人一些礼物,希望他的最真实的话语能够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充当人类前行道路上的一面镜子。
作者盼星星盼月亮,一直盼到1992年,也没有人愿意最真实地叙述这段历史。
虽然读到了个别人写的文章,总还觉得不过瘾,作者想要看到的东西始终没有出现。
蹲过牛棚的人无虑百千,但为何竟都沉默不语呢?如果等这一批人都离世时,这段最宝贵的经验也将会消泯得无影无踪。
在文革过去的不到二十年,人们已快将它遗忘,作者同人们尤其是青年谈起时,他们往往瞪大了眼睛,表示出不理解的样子,以为作者在讲天方夜谭,在故意地夸大其词。
作者不禁感到悲哀、孤独甚至恐惧,悲哀的是作者九死一生经历的一场巨变到头来却得不到一点同情,孤独的是在茫茫大地上只有作者一人踽踽独行,恐惧的是这千载难得的经验一旦泯灭便再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了。
于是在这样的悲哀、孤独、恐惧之余,在经历了所谓“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后,作者已几近耄耋之年,“曾经沧海难为水”,已经没有什么能令作者惧怕的了。
于是经反复考虑之后,作者决心自己来写这段历史。
本书会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应当干,什么事情又不应当干,决没有任何坏处。
本书笔锋诙谐、语言幽默,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着作,也是一部回忆文革那段历史的佳作。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烈的言辞,但却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令人不寒而栗。
本书的正文一共十八个章节,但这短短的十八章节却将当初文革的真情实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由社教运动到曾经快活半年的生活,到自己被抄家,转至自己被当做“鬼”进行劳动改造,再到自己亲手搭起牛棚,描述自
己在牛棚中的生活,最后达到“半解放”直至“完全解放”的人生,结尾是作者对这段历史的余思或反思。
在文革结束后的十六七年以来,作者一直在思考有关这次所谓“革命”的一些问题,而《牛棚杂忆》一书则是反映作者思想的一部作品,并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定稿。
而作者在书中尽量不带刺儿,也不带气儿,只是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事实。
作者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及反思,在结尾时表达了对国家、对个人的呼吁,希望人们能够正视历史、借鉴历史。
读完本书,我对那段“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从前只是知道这场“革命”给知识分子带来很大的伤害,却也只是停留在表面。
而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说现身说法,则让我对那段历史不寒而栗。
知识分子应当是舞文弄墨的,如今却都去劳改了,他们所珍视的书也被视如草芥,随意破坏。
文化大革命到底革了谁的命?是知识分子的命。
有多少知识分子因此而丧命,又有多少人因此敢怒不敢言,再不敢用他们那如椽巨笔来表现真实的历史及人事,而只是默默地躲在角落里畏首畏尾地活着。
由于作者时任北京大学某系主任,当时的北大又领导着全国文革的新潮流,所以作者的回忆是以北大为背景的,由点及面,更具代表性。
作者首先提到了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前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是一场全国范围内惊心动魄的运动,然而这只是文革前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文化大革命这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来头是很大很大的,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
实际上它是于1965年冬天开始的,姚文元写了一篇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此文极尽巧舌如簧之能事,歪曲事实、满篇邪理,进行了捕风捉影莫须有的推理,点燃了文革的烽火,由此拉开了革命的序幕。
全国掀起了一场阶级斗争的狂风暴雨,北京成为这一风暴的中心,而北京的中心则是北京大学,北大一向是政治运动的得风气之先的地方,而作者恰好时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
当时北大来了一位因张贴大字报“宋硕、陆平、彭佩云要干什么?”而名声大噪的“老佛爷”——聂元梓,于是老佛爷便开始大刀阔斧地“整治”北大那些所谓的走资派。
读了本书后,读者可以更加了解造反派是怎样产生出来的,什么是走资派,批斗的程序又是怎样的,牛棚生活又有着怎样的“特殊待遇”,一个经历了十年巨变之人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那么,造反派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作者在快活半年一章中说到,单就北大的东语系而言,是指一些自命为出身好的教员和学生,坚决贯彻“阶级路线”。
所谓出身好,指的是贫下中农、革命烈属、革命干部、工人,这些人根正苗红,一身红,领导革命,义不容辞。
而作者本身也是贫农出身,但后来因为读书多了、思想也更充实,成为了知识分子,最后也终于成为了被批斗的对象。
可以想象,“过去师生,今朝敌我”,被自己平时最亲爱的同事和同学所背叛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作者当时便是这样。
作者却是可以理解他们的所做作为的,被历史的洪流所吞噬也是他们力不能及的。
季先生当初曾写过一篇极流行的散文,名为《春燕满园》。
但在那些贴大字报的“小将”们心中,春天就象征着资本主义;歌颂春天,就是歌颂资本主
义。
古今中外之人无不欢迎的象征着生命昭苏的春天为什么单单会是资本主义的象征呢?我想这在过去、在今天、在将来,都是说不通的,作者最后也终于作茧自缚了,且在当时容不得你反驳。
从一开始的“破四旧”,作者只是被抄家,那些他省吃俭用淘换来的收藏,一朝尽失,车库里的书也被摧残破坏。
某一位教授收藏的齐白石和王雪涛的画作都被当做破四旧破掉了。
全国究竟破掉了多少国宝,恐怕永远无法统计了。
后来,作者这棵树虽然不大,但也达到了招风的地步。
在被彻底抄家后,因三件东西——放有烧掉一半信件的竹篮子、一把菜刀、一张石印的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照片。
本是极其平常的三样东西,但被革命小将们抓住了只言片语后,加以曲解,无线上纲,把作者硬生生打成了反革命,且容不得你辩驳。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者当时也想自绝于人民,选择用自杀来解决一切,亲手消灭掉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多么惬意,又是多么富有诗意啊!简直是作者一生中最后一首最美的诗。
一个文化人得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才会想到自杀,又怎么会发出“人生识字忧患始”的感慨。
然而在经历了“劳改、审讯、批斗”三结合的生活后,作者反倒发现了自己无限的痛苦承受能力,便决定还是继续活着。
在度过了劳改的初级阶段后,作者和几位教授在监改人员的监督下,亲手搭起了牛棚——劳改大院。
作者由劳改大院墙上的八个大字——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想到十年浩劫带来的好处,写大字报锻炼了书法,打人锻炼了腕力,批斗发言锻炼了诡辩说谎,武斗锻炼了勇气,对什么事情都要一分为二,这样还能说文革没有带来一点儿好处吗?同时,由于全国革命造反派的共同努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由粗至精、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寡及众,折磨人的方法成了体系,这真是应该申请专利的。
牛棚建好之后,“劳改犯”们开始了日常生活。
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在监改人员的发号施令下绕着院子跑步,早饭后开始劳动,边干活边背语录,晚间进行训话——作者认为这是劳改监改人员最伟大的最富有天才的发明创造。
其中还有两项离奇的规定,一是走路不许抬头,二是坐着不许跷二郎腿,这才真是“天方夜谭”了。
殊不知这样的改造只是改造人的身体,而决不会改造人的灵魂,折磨的结果也只能使人堕落,而决不会使人升高。
经历了十年动乱后,作者终于得到了完全解放,也得以有机会重述这段历史。
读完此书,相信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便奋笔疾书,选择用语言来表达此时此刻的感受。
季老先生的《牛棚杂忆》一书,客观、真诚、可读性极强,一位几近耄耋之年的老人,以幽默甚至是自嘲的语调回忆了那段一生最痛的时候,这是极其需要决心和勇气的一件事。
他毫不掩饰自己在“文革”期间对“文革”和“反右”的错误认识,在自己被打得“”的时候还虔信文革的正确性。
同时也处处可以看到季先生的宽容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他希望人们勿忘这段亿金难买的历史所带来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无论如何,作者都是希冀有益于进一步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正如鲁迅先生写作《呐喊》的目的,“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
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季先生也希冀本书能给我们带来这样的作用,让历史不再重演,让祖国更加美好。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无论是个人还是过去,都应在历史的车轮之下更好地前行,才不枉前人用血和泪换来的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