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育人模式的转型升级
浅谈“三新”背景下学校育人观念的转变
浅谈“三新”背景下学校育人观念的转变“立德树人”是新课程、新课标及新高考(以下简称“三新”)的育人工作的核心。
当下社会浮躁干扰教育,家长焦虑捆绑教育,政府方面强调升学率影响教育。
但新时代的孩子有着明现的时代特征,学习、做事缺少专注力,心理和思维严重“低龄化”,没有明显的爱、也没有特别的恨。
价值趋向、思想行为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持征。
与家人、父母沟通不畅,热衷于电子产品与媒介等一系列的问题是教育的新问题,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换言之,不是今天的孩子难教育了,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方式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没有满足网络时代孩子的需求,还是对现在的孩子了解不够。
立足三新背景,学科教师务必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新时期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实现“思想教育、心灵教育、价值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树立新的质量观习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人才支撑,教育发展的高质量实质是育人的高质量。
教育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新课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明确要求教师教学应从过去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学生素养本位,提高未来人才的培养质量,要确定新时代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在教育教学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每一“育”都很重要,要充分发挥每一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形成育人合力,培养完善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总之,教育重要的是育人,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养成,要从单一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上升到培养可持续发展,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如果内心不长鲜花,就会生杂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转型升级提升教育生命力
教育转型升级提升教育生命力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环节。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育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提高教育生命力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从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育创新和优化教育资源三个方面探讨教育转型升级的策略。
首先,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转型升级的核心。
为了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教育质量必须得到大幅度提升。
一方面,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激励,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建立健全科学的师资培养体系,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力度,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另一方面,要建立全面的质量评估制度,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综合素质和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加强教育创新是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因此,教育也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一方面,要推动课程创新,将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纳入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
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另一方面,要鼓励教育科技创新,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构建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通过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提供更加丰富、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需求。
最后,优化教育资源是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教育生命力的提升需要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支撑。
一方面,要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政府应当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投入的比例,保障教育资源的充足供给。
同时,要优化学校布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
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机制。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模式转型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模式转型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模式的转型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方法和工具的变化上,也在于教育理念、评价标准与学习环境的全面重塑。
利用互联网技术,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而是朝着更加灵活、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线教育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通过各种数字平台,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知识。
这一变化不仅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也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在偏远地区,网络教育有效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与传统教育相比,互联网教育的首要特点是强调自主学习。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在这一模式下,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与节奏。
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和微课程等新兴形式使得大片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无缝共享,教育公平得以有效促进。
互联网技术还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通过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和人工智能(AI),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其学习习惯、优劣势,从而制定量身定制的学习方案。
这种数据驱动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交互性是互联网教育的一大优势。
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往往仅限于课堂,而互联网平台则提供了多种交流方式,包括在线讨论、即时反馈、以及丰富的多媒体内容。
这种交互不仅深化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模式转型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更像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运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设计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与合作学习。
学习环境的改变也值得关注。
在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帮助下,物理教室的界限逐渐模糊,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海量的信息与资源。
转型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专访河南工程学院校长高丹盈
“三步走”“543计划”……这些数字代表的是河南工程学院在转型发展道路上的一座座指路明灯。
遵循着这些发展战略,河南工程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不动摇,开放合作,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
在向应用型转型的道路上,河南工程学院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创应用型高校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心剂”。
学校今年获得了“全国煤炭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示范院校”“2018—2019年度应用型大学转型创新实践单位”等多项荣誉。
国内首个全样本应用大学排行榜“2019广州日报应用大学排行榜”显示,学校在全国891所本科院校中应用指数排名第48名。
从最初的校企共建专业,到共建二级学院,再到共同开发项目、培养人才,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各方的合力汇聚在一起,携手助推河南工程学院的转型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如今,河南工程学院形成了与行转型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专访河南工程学院校长高丹盈文/本刊记者 郭淑敏业、企业一体化办学的转型发展生态,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在了全省高校前列。
为了更好地了解到学校对于转型发展的思考,本刊记者专访了河南工程学院校长高丹盈。
机遇和挑战并存,把准转型发展脉搏河南教育(高教):高校长,您好!作为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河南工程学院近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其实在转型发展之初,社会上对此曾有各种声音。
请问,您是如何理解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的?河南工程学院校长高丹盈(前排右一)参加学校清宜国际教育学院揭牌仪式68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沉淀了煤炭和纺织两大办学特色。
学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是如何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服务能力的?高丹盈:众所周知,煤炭和纺织是我们学校的两大基因。
近年,针对这两个行业,学校从自身出发积极寻求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的新路径,紧跟时代潮流,与煤炭业、纺织业同频共振。
一是对接煤炭、纺织行业产业链、创新链,构建应用型专业集群,提升为行业培养人才的契合度。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新的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必然带来对学校育人模式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
选择性教育思想、个性化育人方式,促使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内源性、结构性、系统性的变革。
笔者学校的育人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转变育人方式,培育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从强调知识技能学习向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教育转变;从关注书本、分科式教学向整体综合式教学转变;从强调个体学习向协作知识建构和社会化学习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究学习转变;从重复记忆型学习向深度理解学习转变。
强调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要求学校对管理方式、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法等进行变革,注重师生关系的重建。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对学校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以新理念、新视角和新思维,研究普通高中改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破解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变革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探索普通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育人模式变革,落实选择性教育思想,优化个性化育人模式,形成了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
构建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育人模式变革的策略和方法,系统地、全面地设计高中育人方式新体系,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价值功能,正确处理考试文化制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矛盾。
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校本化实施,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重构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重构学校课程方案顶层设计。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课程的品质影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品质,课程结构影响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构。
重构课程体系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不断推进,重构选修课程应该以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适应新课改和高考综合改革,激活每一位学生发展内驱力,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搭建阶梯,让学生进入自主发展快车道,实现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化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新课改是指中国教育系统为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对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也发生了变革。
一、思想观念变革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育人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在新课改中,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个性特长,教师要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二、课程内容变革新课改背景下,课程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传统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新课改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动手实践、社会实践等实践性课程,增加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使教育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三、教学方式变革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讲解、传授知识为主,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新课改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地采用讨论、合作和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评价方式变革新课改背景下,评价方式也发生了变革。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注重对学生记忆和应试能力的评价。
而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多维度、全面性的评价。
除了考试外,还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通过项目、演讲、实践等方式展现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全育人”视域下混合式“教-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三全育人”视域下混合式“教-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丁清苗崔艳雨吴九柱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29期摘要:教學团队以课程群为依托,探索适应人才培养特点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实施模式,基于“重基础、强实践、拓素质”的培养理念,提出“教-学-研-用”递进式育人模式,创建以“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为内三螺旋、“课堂-网络-平台”为中三螺旋、“企业-大学-专业”为外三螺旋的三层次三螺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型,破解理论基础-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耦合难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素质能力培养落地增实效。
关键词:三全育人;教-学-研-用;三层次三螺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设计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9-0173-04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group, the teaching team explored the online and offline,in class and out of class, and in school and out of school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modes that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training concept of "laying stress on the foundation, strengthening practice, and expanding quality", the teaching team proposed the "teaching-learning-research application" progressive education mode, and created the "knowledge chain-ability chain-quality chain" as the internal triple helix, and the "classroom-network-platform" as the middle triple helix the "enterprise-university-specialty"as a three-level and triple helix compound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the external triple helix. It solves the coupling problem of theoretical basis practical abi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forms a diversified, multi-level,multi subject all staff, whole process and three all-around education system to ensure the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knowledge, quality and ability training to increase effectiveness.Keywords: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teaching-learning-researching-using; three levels and three spirals;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raining model design基金项目: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工科专业课程群多元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TYB20-143);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油气储运设备腐蚀与防护”“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津教高函〔2020〕1号);中国民航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AUC-2022-C2-018)第一作者简介:丁清苗(1984-),女,回族,山东德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义务教育新课标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策略
义务教育新课标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策略新课标明确提出: 深化课程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这是新课标的创新导向,更加关注人的内在的品格和能力,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型,这种转型对教师备课和上课提出了新要求。
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必须首先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准备,以解决知识素养化问题以及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新课标修订遵循“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备课要跳出单纯的备学科逻辑和知识点的罗列,以结构化的方式优化课程内容组织。
不仅备单一知识点下的概念叙述、技能训练,还要站在知识发生发展的通性通法的高度,以该学科应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设计学科内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比如数学中的数与代数部分,3、4 年级就学习“数的运算律”。
把知识素养化,就不能只把运算律当作运算技能训练,而应立足培养学生代数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设计学习任务单,整合3—4 年级,7—9 年级关于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知识,并立足学生经验,设计学科内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反复体会算理,体验运算规律的构成。
这样,当学生具备了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7—9 年级遇到“新”的等式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处理解方程、多项式化简等问题就能水到渠成。
再比如,5—6 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要求了解它们的展开图。
把知识素养化,也不能单纯备识别和训练正方体的各种展开图,而应立足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空间想象,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和美术、体育学科联合,设计“打沙包游戏”项目式学习,借助美术学科动手实践,画、剪、缝,制作四面体、五面体、六面体的沙包,借助体育学科设计游戏规则,通过活动,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审美情趣、健康生活、做事耐心等综合素养,以此构成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再比如,历史课学习“张骞出使西域”,把知识素养化,在备课时就要联系到当下“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立足培养学生胸怀世界的国际视野,初步形成强国有我的家国情怀。
转换“育人模式”打造“活力教育”
转换“育人模式”打造“活力教育”专题调研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调研组2008年12月目录切实转换“育人模式”,倾力打造“活力教育” (3)北仑淮河小河:“阳光城” (7)温州市实验小学:“家庭实验室” (23)义乌市实验小学:“快乐阅读” (58)杭州市学军小学:“个性化育人模式” (74)调研组组长:方展画;成员:朱永祥、王健敏、林莉、庞红卫、李明华、沈佳乐2切实转换“育人模式”,倾力打造“活力教育”——浙江省基础教育(小学)‚转换育人模式‛专题调研报告方展画调研的认识背景随着浙江实现了普及15年教育这一历史性跨越,随着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这一发展总战略,我省教育事业已跃入全新的发展平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然生机。
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新的发展矛盾。
一方面,富裕起来的浙江百姓十分渴盼下一代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破解了“有书读”这一难题后,“读好书”又成为浙江教育发展的新课题。
另一方面,处于转型升级的浙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教育为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传统教育模式便显得捉襟见肘。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对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读好书”的期盼,对照我省转型升级的需要,浙江教育尚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看,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浙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快我省教育事业内涵的建设与提升,这是一项全新的使命;从中观层面来看,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转换传统育人模式,这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从微观层面来看,如何解放校长和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建设“活力教育”,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多年来,我们总是将想当然地将基础教育理解为“打基础”,并且十分狭隘地将所谓的“基础”局限于“知识基础”,甚或局限于“学科知识基础”。
因此,课堂教学成为“打基础”的主打阵地,学业考试成为“打基础”的基本评价方式,而成绩便成为“打基础”成功与否的唯一质量指标。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化,我国教育体系也正处于不断变革的过程中。
近年来,教育部对于教育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出台,不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重新调整,更重要的是对于育人模式进行了重大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在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以及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教育观念的更新新课程改革的出台,标志着教育观念的更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学科的分割,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这也意味着育人模式需要从注重知识传授向个性化、综合素质的培养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2. 课程结构的调整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个性发展”的目标,这也要求课程结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传统的教育体系以学科为主导,而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跨学科、综合性课程的理念。
这意味着学校需要更多地开设跨学科的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
3. 教学方法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学生主体的学习和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二、育人模式的变革带来的影响1.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育人模式变革,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学习的主体,能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参与跨学科的项目等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这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注重个性发展传统的教育体系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全面发展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这也要求学校和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发现。
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体验
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体验一、引言在新形势下,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主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体验。
二、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新形势下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中授课,忽略了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
而现在,通过科技手段,可以实现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1. 引入智能化辅助工具:通过智能化辅助工具,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知识传授和学习指导。
在语文课上,可以根据学生对不同文体和题材的偏好,给予相应的阅读材料和作业。
2. 拓宽评价方式:传统评价方式主要侧重于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潜能和发展。
在新形势下,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项目制评价、实践能力评价等,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教学模式改进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现在,通过互动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 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思维。
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四、跨学科融合跨学科融合是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
而现在,通过跨学科融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教育。
1. 课程整合:在新形势下,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综合性的课程。
在学习历史的可以融入文学、艺术等相关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跨学科项目:通过跨学科项目,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深化小学课改转变育人模式
深化小学课改转变育人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转变育人模式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深化小学课改,转变育人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们要明确转变育人模式的目标。
传统的育人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转变育人模式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育人模式往往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创新能力。
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创新。
转变育人模式还需要加强师资培养和教育评价。
在传统的育人模式中,教师往往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行为的监督者的角色,而在转变育人模式中,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评价也需要进行改革,要从传统的课堂考试评价转变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作品展示、课题研究报告等,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深化小学课改,转变育人模式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我们在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师培养和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
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终身学习者,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实现育人方式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
刊
jH
A
教
f
I —
实现 育 人方式 从知识 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 转变
文/滕 平
当 前 , 学 校教 育 的 育 人 方 式 正 从 知 识 本 位 转 向 素 养 本位 , 学校 的 育 人 目 标 、 课 程体 系 、 学 习 方
式 、 评 价模 式 、 教 育 空 间 与 技 术 环 境等 整个学 校教 育 生 态 都 需 要 重新 建 构 。 我 校作 为 上 海 市 教 师
的 情 感 在 人 际 友 好 中 获 得 满 足 和 愉 悦 , 学 校成 为 教 师 向 往 的 精 神 家 园 。
在 共 享过 程 中 , 我 们 以 日 常 课 堂 学生 素 养 培 育 为 重 点 , 基 于 团 队 成 员 的 课 堂 观 察 对 教 学设 计
不 断 反 思 , 借 鉴 现 象 学 中 叙 事 性 评 价 的 研 究 方 法 , 采 用 撰 写 “ 学 习 现 象 案 例 ’’ 的 方 式 , 提 炼 自 身 的
以 《 学 科 教 学 手 册》 研 制 为 抓 手 , 以 基于 标 准 的 课 堂 教 学 实 践 研 宄 为 重 点 , 以 等 第 制 评价 为 突 破 口 ,
强化教 学实 效 。
方 面 另 一 ,
作 为 上海 市 教委 重 大 课题 项
目
“ 指 向学习
基础 素养 培育
的 课程 教 学 研
中
“ 积极
进取 ,
步
步登
高
”
,
在教书
育 人的
实 践 探索
中
,
实现
自
身 在 专 业 境界 和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融合育人体系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融合育人体系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本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及经济发展潮流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创新成为当前教育事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新时代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时代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育人模式也在不断地变革和更新。
在新时代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素质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因此,育人模式也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注重个性化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都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
因此,育人模式也从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育转变为以个性化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个性化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三、注重实践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也越来越重要。
因此,育人模式也从以理论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实践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实践教育不
仅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
四、注重创新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已成为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因此,育人模式也从以传统的教育方式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创新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是必然的趋势。
只有不断地更新和改进育人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1. 引言1.1 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的区别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在教育领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二者的重点和目标却有所不同。
学科教学注重的是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促进他们在学科领域内的学习和发展。
而学科育人则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不仅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品德、思想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学科教学更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学科育人更强调学生个性的塑造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通过学科育人,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具竞争力。
将课堂从传统的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有利于培养更加优秀和全面发展的学生。
1.2 当前教育的现状当前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发展空间,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衡量,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往往缺乏创造力、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只会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力。
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着教与学脱节的问题,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导致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下降。
学生们逐渐成为被动学习的对象,而不是能够主动获取知识、探索问题的主体。
要改变当前教育的现状,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需要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3 引起转变的原因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
基于“专创融合”视域下无人机“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构建
基于“专创融合”视域下无人机“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构建【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专创融合”视域下无人机“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的构建。
在背景介绍中指出了无人机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研究意义在于探讨如何结合无人机技术与“课程思政”教育。
研究目的则是探讨如何构建新的育人模式。
在正文部分分析了“专创融合”视域下的教育理念以及无人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提出了基于该视域下的新模式构建的基本框架,并进行了案例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观点,并提出了建议与措施。
这一研究有助于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影响。
【关键词】无人机,课程思政,专创融合,育人新模式,教育理念,基本框架,案例分析,影响,挑战,结论总结,展望未来,建议与措施。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无人机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无人机不仅能够实现航拍、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功能,还可以在军事侦查、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包括飞行安全、隐私保护、立法监管等方面的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育人新模式。
基于“专创融合”视域下的教育理念,无人机课程思政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如何在无人机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通过无人机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问题凸显了无人机“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构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基于“专创融合”视域下无人机“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的构建。
1.2 研究意义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人机技术在农业、环保、物流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在教育领域,无人机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各大学纷纷开设无人机相关课程。
仅仅只是传授技术知识远远不够,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进行。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教育需求,学校教育应该更多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这个背景下,课堂教学也应该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科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传统的学科教学以课本知识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是passively接受。
这种教学模式在短期内可能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掌握并不理想。
二、学科育人: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学科育人的理念是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人格品质、思维能力相结合,通过学科知识的教学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
三、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将课堂教学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应该更多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激发学生自主主动的参与,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思考的环境。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科育人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提倡合作学习学科育人强调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互助,增进彼此的友谊,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分组合作、课堂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新时代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时代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新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
在新时代背景下,育人模式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育人模式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变革。
首先,育人模式要向全面发展转变。
新时代要求人才具有全面的素质和能力,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等。
因此,育人模式应从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育人模式。
这就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育人模式要向个性化发展转变。
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特长、兴趣和发展潜力,因此育人模式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培养他们的特长,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育人模式要向实践创新转变。
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就需要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育人模式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实践探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准备。
最后,育人模式要向协同育人转变。
新时代是一个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
育人模式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他们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育人模式需要进行变革,向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实践创新和协同育人转变。
这样的育人模式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为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三全育人 工程实施方案
三全育人工程实施方案一、引言三全育人工程是一项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体魄等方面的教育工程,旨在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方案将围绕三全育人工程的核心目标,针对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和体魄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提出实施方案,以期通过学校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方案内容1.思想政治教育(1)开设思政课程。
通过课程设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挑战和困苦,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将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2.品德教育(1)开设德育课程。
学校将加强德育课程的设置,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
(2)举办道德讲座。
学校将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举办道德讲座,以身边人的榜样进行感悟和教育,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
(3)组织志愿服务活动。
学校将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志愿服务理念,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亲社会情怀。
3.学业教育(1)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
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学校将提供相应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鼓励综合素养评价。
除了传统的学业考试成绩,学校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表现。
(3)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学校将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目标。
4.体魄教育(1)加强体育锻炼。
学校将加强体育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锻炼活动,提高学生的体魄素质和身体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课程育人模式的转型升级
作者:卢秋红
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年第06期
随着教育深综改的深入推进,课程建设正在成为学校变革的主旋律。
学校如何进行课程顶层设计?本期,我们关注学校如何通过课程建设实现育人总目标。
我们邀请了北京、深圳、武汉三地的学校分享其关于课程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团的无边界课程、深圳市香山里小学的创新者课程体系、武汉市神龙教育集团的车育课程,这些都是学校层面对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的探索。
基于对时代、国家、教育的全面审视,史家教育集团从逻辑起点、课程构建、课堂变革和教师转型等方面进行育人模式的重构;围绕“充满童趣的协作探究型校园”这一理念,香山里小学以国家课程为主干,拓展课程和艺体强化课程为两翼,培养“具有中国文化基因,有领袖和非凡创造力的未来世界公民”。
神龙小学80%的学生和教师都来自于“中国车都”造车人的家庭,于是学校找到了“车育文化”的定位,挖掘“汽车文化”的教育寓意及其与教育的相关性。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张熙所长认为,当前学校课程建设的探索呈现出“跨越边界、整体育人”“丰富生态、多样育人”“个性学习、特色育人”“系统规划、科学育人”等特征。
课程建设需要学校明确愿景,坚持学生站在中央,整体构建,合作创生,动态协商。
随着学校课程结构、育人模式的重塑和改进,学校组织内部的组织结构、文化价值观念、知识生产机制等系列要素也会得到不断重组和优化。
课程建设既要向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探寻独特的基因,又要不断面向未来、放眼世界,寻找创新发展的新起点。
课程与时代紧密联系,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培育面向未来的社会公民。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引发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型升级。
我们必须读懂未来、读懂中国、读懂教育,才能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