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点
2023教育学重点知识
一、选择题1、卢梭------《爱弥儿》体现了“自然主义教育”被认为是“最先发现儿童”。
2、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
3、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是西方近代史上撰写第一部系统教育论著的教育家;提出“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他提出旧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和教学方法的阶段论。
5、《学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6、生物起源论起源于生物生存本能,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桑代克等。
7、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孟禄。
8、孔子是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9、学校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
10、人力资本论体现经济功能。
1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12、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着受教育权和领导权。
1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文化。
14、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内发论。
1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16、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生理前提的作用。
17、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因素作用。
18、我国古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说明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9、“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环境。
20、抓住最佳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这表明教育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21、学生身心发展的速度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着体现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22、“不凌节而施”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3、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4、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凯兴斯泰纳。
25、马克思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
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
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9、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10、简述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整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原理、教育方法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它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多个分支。
以下是教育学的重点知识点整理:1.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包括教育的价值、教育的理想、教育的人性观等。
重要的教育哲学理论有进化主义教育哲学、实证主义教育哲学、人文主义教育哲学等。
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学习和记忆、思维和创造、情感和意志等。
重要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有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3.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和教育的社会差异等。
重要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有功能结构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等。
4.教育方法学:教育方法学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和教学等。
重要的教育方法学理论有问题解决教学法、合作学习和个性化教育等。
5.教育评价学:教育评价学研究对学生、教师、教学过程和教育机构进行评估和评价,包括成绩评价和素质评价等。
重要的教育评价学理论有传统评价理论、综合评价理论和能力评价理论等。
6.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包括教育软件、教育硬件和网络技术等。
重要的教育技术学理论有多媒体教学理论、网络教学理论和智能教育理论等。
7.教育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教育法律和教育法规,包括教育法规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等。
重要的教育法学理论有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规的法理基础和教育法规的实施效果等。
8.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经济决策,包括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投资的效益和教育经济政策等。
重要的教育经济学理论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育经济决策的理性分析和教育经济政策的评价等。
9.教育社会工作学:教育社会工作学研究教育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学校社会工作、家庭教育指导和社区教育等。
重要的教育社会工作学理论有社会工作理论、教育社会服务的模式和教育社会工作的方法等。
教育学基础知识__重点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3、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6、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7、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行功能8、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10、学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11、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2、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基本概念1. 教育学定义: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及其实践活动的科学。
2. 教育目的:指导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和预期成果。
3.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育哲学基础1. 教育本质论:探讨教育的本质和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2. 教育价值观:关于教育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的理论。
3. 教育人论:关于人的本性和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三、教育心理学基础1.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过程、学习者心理特征和学习条件。
2.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规律。
3. 教育评估: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育活动效果的评价方法。
四、教育史1. 教育制度史:研究教育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变革。
2. 教育思想史:研究历史上教育家和教育思想的演变。
3. 比较教育学:比较不同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
五、教育政策与法规1. 教育政策: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教育行动方针和措施。
2. 教育法规:规范教育活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3. 教育管理:教育组织和教育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六、教育实践1. 教学论:研究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
2. 课程论:研究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理论。
3. 教师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和专业发展。
七、教育技术1. 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
2. 远程教育:通过电子媒介进行的教育活动。
3. 教育媒体:教育信息传播的工具和平台。
八、教育评价1. 学生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2. 教育质量评价:对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3. 教育效果评价:对教育活动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九、特殊教育1. 特殊需要教育:针对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的教育。
2. 残疾教育:针对残疾人士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3. 多元文化教育: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十、终身教育1. 终身学习:个体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持续学习活动。
2. 成人教育:针对成人的学习需求和特点的教育。
教育学重点
教育学重点第一章:1.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实用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一、教育即生活;二、教育即对学生个体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三、学校即社会;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章:1.教育的功能根据作用对象划分: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2.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1)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①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③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④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②教育是实现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③教育是科学技术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基础。
3.现阶段教育目的体现什么基本精神: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二、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4.德育过程的特点:一、德育是一个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有机整合的过程。
二、德育是一个认知与行动融通的过程。
三、德育是一个师生不断解决认知冲突和行为矛盾的过程。
四、德育是一个师生共同构建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过程。
五、德育是一个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教育过程。
六、德育是一个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5.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一、思想品德课程;二、学科教学;三、班集体管理;四、各类活动;五、网络德育。
第三章:1.什么叫学校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2.学校教育制度的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3.义务教育的特点:强迫性、普及性、免费性。
4.我国的基础教育概念:向每一个人提供的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它的目的是使每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学重点
一,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学的结构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维度组成。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一,教育的属性(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二)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特征,本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
★(四)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合,它包括教育煤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五种成分。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记忆)1,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3,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4,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二)教育的发展1,随人类发展而发展,随人类进步而进步。
★2,远古教育个古代教育的区别和比较。
(1)远古教育和原始社会相对应,古代教育和农业社会相对应。
(2)远古教育是非独立性的,古代教育具有了自身独立活动领域。
(3)远古教育教育内容贫乏,古代教育内容开始丰富充实起来。
(4)远古教育不分阶级,古代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
(5)古代教育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开始分离。
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3,现代教育(1)和工业社会相对应。
(2)现代教育的发展的三个阶段A 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
B 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教育学重点知识归纳
教育学重点知识归纳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
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3.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4.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5.教育的社会属性体现在:①永恒性②历史性③相对独立性6.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
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7.教育的功能:①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②正向功能&负向功能③显性功能&隐性功能8.教育的起源:①神话起源说②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沛西能)③心里起源说(孟禄)④劳动起源说9.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10.①四书五经——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内容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奴隶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③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即七艺1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象征性12.20世纪后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1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4.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的过程15.教育形态趋于定型的标志:教育实体的出现。
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16.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是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全国范围内实行推广的系统学制1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制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1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第一章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4.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5.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2)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6.教育学的萌芽: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老子《老子》、庄子《庄子》教育学的创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康德《康德论教育》、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洛克《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马德》教育学的发展: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7.实用主义教育学: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部应该有其他目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章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3.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
8.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表现为在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
(完整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性质:1.实践性。
2.交往性: 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
动力性: 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 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
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起源: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3.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 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4.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5.心理起源说代表人: 美国教育史家孟禄6.劳动起源说代表: 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发展: P16各阶段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原始社会教育:2.教育水平低3.教育没有阶级性4.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1.奴隶社会的教育:2.古代学校的出现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 同样占领了学校, 使学校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 内容以军事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主。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有非正规的教育方式。
1.封建社会教育:2.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方略, 培养能够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官吏。
教育学基础重点
一、基本概念1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墨子: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兼爱”和“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培养“贤士”、“兼士”和“义侠”。
3老庄: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道德经》,回归自然,“道法自然”,否定文化教育价值的思想。
4《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行程,被称为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尊师敬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
5朱熹:一是关于“小学”、“大学”的论述,二是“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6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崇尚自然,发展个性;教育独立;劳动教育。
7黄炎培:“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理论。
8晏阳初:“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主张为农民办教育,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9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
10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活教育”,他被称作中国的“福禄倍尔”。
11苏格拉底:造就治国人才\美德是否可教。
“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助产术”或“产婆术”。
12柏拉图:《理想国》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寓学习于游戏”。
1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一、填空题: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内容。
P29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解释教育现象,探究教育规律。
3.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柏拉图《理想国》。
4.教育学的独立阶段——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6.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P1787.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也叫产婆术。
8.“教学”二字最早出现于《尚书》。
9.赫尔巴特“三个中心”——教材、教师、课堂教学。
P17810.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P17811.“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
P18912.1963由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P19013.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既重视内容,又重视结构。
P19014.苏联的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15.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P22116.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P244(列出三种)17.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P264(列出三种)18.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授课。
19.教学活动的补充环节:课外活动。
20.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
P26821.教学评价的评价对象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
P29022.教学评价的评价目的: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作出评价。
P29023.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教育学复习重点
1教育的含义:p3①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
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人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多数情况下就是指这种狭义的教育。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环境)3.教育的起源p6①神话起源论宗教教育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并按照神的意志而创设,教育活动从目的到内容及形式都要体现宗教信仰和教义,使人的发展皈依于神的要求或顺应天的规定。
②生物起源轮代表人物: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塔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展开的过程。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第一次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与神话起源论相比,对问题的解释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③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孟禄《教育史科教书》教育心理起源论从心里的角度来看学习活动,将模仿视为教育的途径之一。
④劳动起源论(社会起源论)恩格斯苏联中国很多学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生产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是其社会根据。
4.《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为儒家思孟学派所撰,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教育学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成书于公元90年前后)还早300多年。
P115.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p12①最先提出“教育学”的概念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单列出来,认为是关于“指导阅读”的学问。
②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的开始。
教育学考试重点汇总
考试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具体表现在:教育普及化的开始;“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教育法制化的形成;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无论是中国古代社会还是西方古代社会,对于教育功能的认识均具有浓烈的政治伦理色彩。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它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教育学》重点
教育学重点一、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辨析题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整节)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与完善。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感觉器官的功能上,也表现在神经系统活动的类型上。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的发生变化,这就说明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决定于人的遗传素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①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
绪论教育与教学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等(学校即社会)。
教育是对人的引导活动。
2、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教育有时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3、学校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要素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
4、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的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萌芽阶段5、世界最早教育著作:《学记》国外最早: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语》20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据。
6、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
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
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表现——孔子能深刻、全面了解学生,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他们的特点,知道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启发诱导的原则;学思结合的方法;谦虚笃实的方法。
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持志养气、反求诸己、动心忍性8、《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论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豫时孙摩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关而善之谓摩,包含四项原则:预防性原则、即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集体教育原则)、课内外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9、苏格拉底“产婆术”:一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谈话法)10、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由教育”的主张昆体良:古罗马著名教育家,《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教育学创立阶段1、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教育学复习要点范文
教育学复习要点范文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师教育活动、教育行政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以下是教育学的复习要点: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教育学的定义和特征;2.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4.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论;2.近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论;3.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论。
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教育决定论理论;3.教育发展论理论;4.教育活动理论。
四、社会化与教育:1.社会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社会化的类型和途径;3.社会化与教育的关系;4.社会化过程中的教育作用。
五、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学习与教学的心理过程;3.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4.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
六、教育社会学: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教育与社会的关系;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作用;4.教育的社会差异和不平等。
七、教育方法学:1.教学方法的概念和特征;2.教学方法的分类和选择;3.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4.教学评价与教学改进。
八、教育评价与质量管理:1.教育评价的概念和目的;2.教育评价的方法和程序;3.教育质量管理的原则和方法;4.教育质量保障与改进。
九、教师教育学:1.教师教育的目标和任务;2.教师教育的内容和形式;3.教师教育的方法和手段;4.教师教育的评价与改进。
十、教育行政管理学:1.教育行政管理的概念和任务;2.教育行政管理的组织与管理;3.教育行政管理的决策与实施;4.教育行政管理的评估与改进。
以上是教育学的复习要点的一部分,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教育学部分重点
教师与学生1.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必背)①尊师爱生,相互配合②民主平等,和谐融洽③合作共享,共同成长2.教师观(正确认识教师职业)(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①教师产生于奴隶社会,与学校同时产生②教师从职业化阶段到专门化阶段到专业化阶段到专家型阶段到教育家型阶段(二)教师的定义①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②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三)教师职业的意义①传播人类文明②传递社会价值③开发学生潜能④开发人生价值(三)教师职业的特点(单选、简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集体协作性复杂性:(1)教师的劳动对象特点的多样性:千差万别,千变万化(2)教师的劳动目的的多重性:全面发展,沟通多方面(3)教师的劳动过程是复杂的: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创造性:(1)表现对教材上、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上。
(2)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示范性:——最基本、最突出的特点教师要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长期性:①教师劳动的广延性和连续性②教师劳动的成果应该是人的成长或精神生命的变化。
③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效的集体协作性——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1)由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2)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延续性。
(五)教师的角色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4)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4.教师职业为什么是专业性职业(1)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承,担这种职能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道德规范和专业素养(2)教师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需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
(3)教师职业有着严格的从业标准(4)教师职业有着专门的组织和专业自主权5.四有好老师(论述题)(1)有理想信念,体现了思想育人的导向(2)有道德情操,体现了道德育人的导向(3)有扎实学识,体现了知识育人的导向(4)有仁爱之心,体现了和谐育人的导向6.教师角色(1)学生发展的引导者(2)知识体系的组织者(3)共生关系的对话者(4)教育教学的研究者(5)不断发展的学习者7.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德、识、才、健(一)教师的专业理念和师德(精神素养)(二)教师的专业知识(知识素养)(三)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力素养)(四)教师的心理素养(心理素养)师德是核心,能力是关键,知识是基础,心理是滋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考试重点学习和研究普通教育学的意义1.形成正确的“普通教育学”意识。
2.建构正确的教育理念。
3.知道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
4.建构教育理论。
教育的意义广义: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它是由专职人员和专职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教育本质是教育固有的根本属性,是教育内在的规定性,它应是对教育内涵的进一步提炼与抽象。
教育的客观制约性1.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影响(a.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影响教育目标的确定,c.影响教育结构,d.促进教育体制的变革。
)2.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影响(a.决定教育领导权,b.决定受教育权,c.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d.决定部分教育内容和方法,e.决定教育制度与管理体制。
)3.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a.学校亚文化对教育的直接影响,b.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的间接影响。
)4.人口对教育的影响(a.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规模与质量,b.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c.人口结构影响着教育结构。
)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1.基础性:a.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b.基础教育不仅要为个人发展打基础,c.基础教育不仅应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且应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2.普及性:a.基础教育是大众教育,b.基础教育是全纳教育,c.基础教育是所有适龄公民的基本权利。
3.义务性4.公平性教育者广义:它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包括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狭义:它是学校教育中以教书育人为社会职业的人即教师,包括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教师受社会委托,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
受教育者广义:它是泛指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狭义:它是学校中接受教育影响的学生。
教育功能的种类1.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2.本体(基本)功能与派生(衍生)功能3.正向功能、负向功能与零功能4.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5.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6.对内功能与对外功能教育的自我保存功能1.教育自身要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反映人类文化现实。
2.教育要不断传递人类文化,使人类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3.教育要保护和捍卫已有的人类文明特别是主流文化成果,抵制外来文化的侵扰。
教育的自我更新功能1.教育要不断吸收新的文化成果,充实、完善自我。
2.教育要批判、反对过时的人类文化,宣传先进的人类文化。
3.教育要创造性利用新的文明成果,丰富人类精神文明成果。
教育的育人功能1.成人功能:教育促成进个体的社会化2.成才功能:教育能促进个体的个性化3.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a.具有劳动力再生产的能力,b.具有科技再生产的能力,c.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d.能促进教育经费的增长)2.教育的政治功能(a.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b.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c.能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d.实现政治人才的分层与选拔,延续、发展甚至变革政治关系。
)3.教育的文化功能(a.传递、保存人类文化,b.普及人类文化,c.促进不同文化交流、融合,d.改造、更新、创造文化。
)4.教育的人口功能(a.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b.能提高人口质量,c.促进人口结构的合理化。
)5.教育的生态功能(a.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有社会环保功能,b.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自然环保功能。
)人类劳动及其财富的增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而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教育起源学说1.生物起源论:以生物科学为理论基础,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英)渄西能2.心理起源论:以心理科学为其理论基础,把教育归结于一种心理现象而不是生物现象,代表人物:(美)孟禄3.劳动起源论:理论基础是恩格斯的劳动学说4.需要起源论:代表是杨贤江、钱亦石、胡德海教育的基本观点: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应是人类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代社会教育特征:1.教育目标上强调素质、造就通才、弘扬个性、尊重创造。
2.教育时空上强调教育的终身化、国际化、信息化。
3.教育地位上强调教育民主化、教育全民化、教育大众化以及教育先行。
世界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教育全民化。
2.教育民主化。
3.教育终身化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1.教育决策欠科学。
2.教育经费短缺。
3.教师队伍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4.教育应试化倾向严重。
5.教育发展不平衡我国未来教育发展与展望:1.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2.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化。
3.促进教育终身化。
4.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成的人的规格和质量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对教育方向的明确、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明确、教育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等都有决定性意义。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者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方向,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指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或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
2.选择功能。
3.激励功能。
4.评价功能不同取向的教育目的观: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3.文化本位论。
4.生活本位论。
5.伦理本位论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教育目的要符合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3.培养目的体现着人们的教育理想。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
我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2.社会制度的完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力量。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全面发展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4.良好和谐的自然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
5.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的应然取向:1.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2.培养基本能力3.形成基本态度、情感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着和生产者。
2.教师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推动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 3.示范性 4.长期性教师的角色地位:教师的社会角色: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2.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3.由守夜者转变为创造者。
4.由领导者转变为合作者。
教师的社会地位:1.经济地位。
2.政治地位。
3.专业地位。
4.职业声望。
教师的职业素养:1.高尚的职业道德。
2.广博的文化知识。
3.深邃的教育智慧。
4.良好的身心素质。
A.教师专业发展:1.以教师职业为主体,教师专业化即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2.以教师个体为主体,教师专业化即教师个体的专业化。
3.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
B.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1.发展的终身性。
2.发展的自主性。
3.发展的阶段性。
4.发展的可持续性。
C.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提升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2.积极参加教育改革。
3.自觉从事行动研究。
4.加强教育反思。
5.主动参加进修培训。
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受影响者、不成熟的个体、居于客体位置、具有向师性与可塑性,又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1.学生是受影响者,具有向师性。
2.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3.学生又是不成熟的个体,具有可塑性。
学生的人性特质:1.学生是完整的人。
2.学生是独立的人。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表现形式:1.工作关系 2.组织关系 3.心理关系 4.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基本类型:1.对立型师生关系 2.依赖型师生关系 3.放任型师生关系 4.民主型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提升师生交往的“主体性”(a.提升教师交往的主体性,b.提升学生交往的主体性)2.强化师生交往的“人文性”(a.加强师生间的学术交流,b.促进师生间的情意交融)3.构建和谐的主体间性(a.促进主体的自我尊重与相互尊重,b.促进主体的自我理解与相互理解 c.促进主体间的平等对话 d.促进主体的共同进步)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1.课程即科目2.课程即经验3.课程即目标4.课程即计划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园课程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部门所指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课程标准的结构: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5、附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取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凸显人的价值、再现文化特色、促进民主参与与和谐发展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追寻。
1.课程目标应凸显人的价值、促进“整个人”的发展2.课程内容应回归生活,再现不同文化特色3.课程管理应促进民主参与4.课程评价应促进和谐发展教学:1.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
2.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
3.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4.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交互影响的媒介。
5.教学是一种系统活动。
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四个要素组成。
教学过程的特点:1.是特殊的认知活动 2.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3.是师生之间教学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双边活动。
教学过程的规律: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协调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统一 4.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5.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互补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1.教学设计 2.说课 3.上课 4.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5.课外辅导6.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教学原则: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师生在教学工作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要求和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