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_高旭晖

合集下载

茶树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茶树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2 . 2 发 病 规 律
剂1 5 0 0倍液 、 5 0 %多霉灵可湿性粉剂 1 0 0 0倍 液 、 2 5 %多菌
灵可湿性粉剂 5 0 0 倍液 、 8 0 %敌菌丹可湿性粉剂 1 5 0 0 倍液、
7 5 %百菌 清 可湿 性粉 剂 6 0 0倍 液 、 3 6 %甲基 硫菌 灵 悬 浮剂
茶叶是咸宁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主要病害有茶炭疽
2 . 3 防治 方 法
病、 茶 云纹 叶枯病 、 茶 轮斑病 和茶枝梢黑点病 。笔者介绍茶 叶
主要病害 的防治方ຫໍສະໝຸດ , 以供参考 。 2 . 3 . 1 农业防治 加 强茶 园管理 , 增施肥 料 , 搞好抗旱 、 防冻及
治虫工作 , 冬季清除和深埋 落叶。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 子盘在病组织 内越冬 次年春季在适
温高湿条件下产生 分生孢子 , 从 叶片伤 1 : 3 或 表皮侵入 , 经7 ~
1 4 d , 新病斑 形成 并产生分生孢子 . 随风雨溅滴 传播 , 进行再 侵染 。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发病 . 夏秋 茶发病较重 。排水不
良, 扦 插苗圃或密植 园湿度大 时 , 发病重。强采、 机采 、 修剪及 虫害严重 的茶 园, 因伤 口多 , 有利于病菌侵入 , 发病也重 。
高湿的夏秋季发病 较重 。
3 _ 2 发 病 规 律
或茶复混 肥 , 采 用配方施 肥技术 , 适 当增 施磷 、 钾肥 , 提 高植 株抗 病力 . 摘除病叶
1 . 3 . 2 化 学防治 发病初期 . 喷洒 5 0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 5 0 0 倍液 、 3 6 %甲基硫 菌灵悬 浮剂 6 0 0倍 液 、 2 5 %炭特灵 可湿性粉 剂6 0 0 倍液 、 7 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 0 0 倍液 。非采茶期也 可 喷洒 1 2 %绿乳铜乳油 6 0 0倍液、 3 0 %绿得保悬浮剂 4 0 0倍液 、 4 7 %加瑞农可湿 l 生 粉剂 8 0 0 倍液 、 0 . 7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

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参考(有配图)

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参考(有配图)

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一、茶园主要病害1 、茶饼病图-茶饼病1.1症状嫩叶上初发病为淡黄色或红棕色半透明小点,后渐扩大并下陷成淡黄褐色或紫红色的圆形病斑,直径为2~10毫米, 叶背病斑呈饼状突起,并生有灰白色粉状物, 最后病斑变为黑褐色溃疡状, 偶尔也有在叶正面呈饼状突起的病斑, 叶背面下陷。

叶柄及嫩梢被感染后, 膨肿并扭曲, 严重时,病部以上新梢枯死。

花蕾及幼果偶尔发病。

1.2发病条件该病系低温高湿型,台刈抽新梢多、凹地和高山雾重的茶园,发病重。

主要是在春秋茶采摘期间比较严重。

1.3发病原因茶饼病的病原叫做外担子菌。

通常患病部位隆起的白色粉状物就是病菌的子实层。

一般来说,茶饼病的病原会以菌丝体的形式潜伏于茶树叶面活组织中越冬和越夏,在春秋季节爆发,尤其是以春天为主。

当平均温度在15~20度之间,空气中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菌丝就开始生长发育形成担孢子,春秋季节多雨有风,孢子随风雨浸染萌发,侵入茶树叶片组织内部,在细胞间扩展病斑,最终形成子实层。

1.4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 勤除杂草,适当增施磷、钾肥,以增强茶树抗病力。

●2、及时采茶, 清除病原, 减少病害。

●3、发病严重茶园冬季可用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封园, 早春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发病期间可用0.2~0.5%硫酸铜、0.2%硫酸镍液, 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00ppm多抗霉素喷施, 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4、采摘茶园根据预测预报于发病初期喷用99%绿颖矿物油乳油150-200倍,或0.5%大黄素甲醚500倍或1%蛇床子素300-5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或75%百菌清500-800倍,或25%吡唑醚菌酯1500-2000倍,25%苯醚甲环唑1500-2000倍。

2、茶白星病图-茶白星病2.1症状嫩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直径l—2mm大小的灰白色圆形斑,中间凹陷,边缘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

武夷岩茶赤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武夷岩茶赤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第 37 卷 第 9 期 圆园18 年 9 月
武夷学院学报
允韵哉砸晕粤蕴 韵云 宰哉再陨 哉晕陨灾耘砸杂陨栽再
灾燥造援37 晕燥援9 Sept援 圆园18
武夷岩茶赤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武 广 珩 1,2袁 王 东 晓 1袁 傅 仙 玉 3袁 赵 家 儒 1袁 聂 云 春 1袁 李 国 平 1,2
(1.武 夷 学 院 生 态 与 资 源 工 程 学 院 袁 武 夷 山 354300曰 2.福 建 省 生 态 产 业 绿 色 技 术 重 点 实 验 室 袁 武 夷 山 354300曰 3.武 夷 学 院 茶 与 食 品 学 院 袁 武 夷 山 354300冤
赤 叶 斑 病 的 病 原 菌 袁为 该 病 害 的 防 治 提 供 治 理 依 据 遥
1 材料与方法
1.1 症状观察及病菌采集 20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年 7 月 至 8 月 袁在 福 建 省 南 平 市 武 夷 学 院 茶
学 系 实 验 茶 园 内 观 察 发 现 茶 赤 叶 斑 病 袁记 录 并 拍 下 茶 赤 叶 斑 病 的 病 害 症 状 袁采 集 病 害 严 重 且 仍 有 韧 性 的 水 仙品种茶叶遥 1.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参 考 张 小 芳 等 [4]用 无 菌 手 术 刀 切 取 叶 片 病 健 交 界 部 位 5 mm伊5 mm 的 小 片 组 织 袁先 用 75% 的 酒 精 浸 泡 45 s袁再 用 无 菌 水 重 复 冲 洗 3 次 后 袁无 菌 吸 水 纸 吸 干 水 分 遥 于 无 菌 研 钵 中 袁加 入 适 量 无 菌 水 及 无 菌 石 英 砂 进 行 研 磨 袁组 织 研 磨 后 静 置 10 min遥 用 接 种 环 蘸 取 研 磨 静 置 溶 液 袁分 别 接 种 于 纯 PDA 培 养 基 尧PDA 茶 汁 液 培 养 基 渊茶 汁 液 为 采 摘 新 鲜 茶 叶 150 g 剪 碎 袁加 入 1 000 mL 蒸 馏 水 煮 沸 30 min 后 过 滤 得 到 的 滤 液 [5]曰其 中 袁纯 PDA 培 养 基 未 加 入 茶 汁 袁PDA 茶 汁 液 培 养 基 则 是 吸 取 100 滋L尧150 g/L 茶 汁 液 涂 布 在 PDA 培 养 基 上 冤遥 将 培 养 皿 倒 置 于 温 度 为 25 益尧光 照 为 4 800 Lux 的 光 照 培

浅谈绿茶茶园常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

浅谈绿茶茶园常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

16 2017, V ol.37, No.20农业与技术※农业科学浅谈绿茶茶园常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张宇兰(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福建寿宁 355500)摘 要:绿茶种植在我国南方地区十分常见,相关病害、虫害给生产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和困扰。

基于此,本文以福建寿宁为例,试分析绿茶茶园常见的病害、虫害,以及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并提出了对应的防治措施,旨在以科学精神指导生产工作,提升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绿茶茶园;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5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3009绿茶是一种未发酵茶,经整形、烘干即可饮用,保留了绿色格调,长期饮用还可以起到防癌、降脂等作用,福建宁德市是绿茶种植的重要地区,不过在茶园中,茶树时常遭遇病虫害的侵扰,为茶叶生产工作带来危害,分析病害、虫害的类型和防治措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绿茶茶园常见的病害1.1 茶白星病茶白星病由真菌引起,危害茶树的嫩叶、嫩芽,发病之初,茶树嫩叶出现褐色的斑点,如果未能及时察觉,斑点会进一步扩大。

福建省寿宁县山区露大雾重湿度较大,使茶白星病进一步扩散,1片树叶上甚至出现100个以上的斑点,严重者会连成大型病斑,影响光合作用,甚至导致卷叶、叶片死亡、梢枯。

茶白星病的分布广泛、带有较强的传播性,是绿茶茶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病害之一。

1.2 茶赤叶斑病茶赤叶斑病也是由真菌引起的,危害茶树叶片,而且嫩叶、成叶均会受到影响。

一般来说,茶赤叶斑病发病时,茶叶的叶缘处会出现浅褐色斑点,并逐渐向叶身蔓延,形成较大的病斑,颜色也会慢慢转为红褐色或者赤褐色。

茶园缺水、土壤贫瘠可能引发茶赤叶斑病,未能得到及时治理,会造成大量落叶,严重影响产量。

茶赤叶斑病也带有一定的传染性,而且广泛分布于福建省寿宁县各茶园,危害较大。

1.3 茶炭疽病茶炭疽病往往由病菌引起,其主要危害茶树的成叶,由于茶炭疽病可以通过雨水传播,寿宁县降水又较为频繁,因此危害较大。

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茶树主要病虫害1.1主要病害。

茶树主要病害有茶叶赤星病、云纹叶枯病、轮斑病、炭疽病。

1.2主要虫害。

茶树主要虫害有假眼小绿叶蝉、茶蚜虫、茶蓑蛾等。

2茶树主要病害症状及发病规律2.1茶叶赤星病。

主要发生在茶树的嫩叶和新梢。

初期呈褐色针头状小点,逐渐扩大为褐色或紫色小斑,边缘深褐色,中央凹陷,呈灰褐色;同一叶片上,多个病斑可连成不规则的大斑;还可危害叶柄,引起叶片脱落;湿度大时,病斑正面中央产生灰色霉状物。

赤星病是低温高湿性病害,以春、秋多雨季节发生严重。

凡日照短、阴湿雾大的茶园发生较重;茶园管理粗放,肥料不足,采摘过度,茶树生长弱的茶苗或生长较柔嫩的茶苗都易发病。

2.2云纹叶枯病。

病害多从叶尖或叶缘发生,褐色,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呈波浪状轮纹,似云纹状,后期病斑上生灰黑色扁平的小粒点。

该病害是高温高湿性的病害,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

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肥料不足或茶树受冻或旱害或夏季阳光直射,水分供应不匀,造成日灼斑后易发此病。

2.3轮斑病。

主要危害成叶和老叶。

常从叶尖或叶缘上开始发病,逐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大病斑,成叶和老叶上的病斑具明显的同心轮纹。

嫩叶上染病时病斑上没有轮纹。

高温高湿有利于此病的发生,一般在夏、秋两季发生重。

排水不良、扦插苗圃或密植茶园,湿度大时易发病。

2.4炭疽病。

主要发生在茶树成叶上,老叶和嫩叶上也偶有发生。

病斑多从叶缘或叶尖发生,初期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沿叶脉蔓延扩大,变为褐色或红褐色,后期可变为灰白色。

病斑正面可散生许多黑色、细小的突出粒点。

茶炭疽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一般多在嫩叶期侵入,在成叶期才出现症状。

春夏之交及秋季雨水较多,茶炭疽病发生较重;夏季则因气温偏高并常干旱少雨,不利于炭疽病的发生。

3茶树主要虫害发生特点3.1假眼小绿叶蝉。

假眼小绿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吸取汁液危害茶树,导致茶树芽叶失水、生长迟缓、焦边和焦叶,造成茶叶减产、品质下降。

3.2茶蚜虫。

茶树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

茶树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
茶树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
第二章 茶树害虫
• 茶树害虫种类繁多,我国目前已知的茶树害虫已 达400多种,贵州有230多种。根据为害部位和取 食方式不同,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 一、刺吸危害茶树的害虫主要有:茶小绿叶蝉、 茶棍蓟马、茶蚜、螨类以及蚧类和粉虱类。
• 二、咬食茶树茶叶的害虫主要有:毒蛾类的茶毛 虫和茶黑毒蛾;尺蠖蛾类的云尺蠖、油桐尺蠖和 小白尺蠖;蓑蛾类的茶蓑蛾、大蓑蛾、小蓑蛾; 卷叶蛾类的小卷叶蛾;刺蛾类扁刺蛾、褐刺蛾等。
浅绿色,半透明,后翅无色透明。后足发达善 跳跃。卵:香蕉形,白色透明,后期变为褐色, 经7天左右孵化为若虫。若虫与成虫相似,但 无翅(属渐变态昆虫)。
茶树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
• 二、危害症状
以成、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消耗养分 和水分;雌成虫产卵于嫩梢组织内,使茶叶生 长受阻。受害叶片侧脉变红,叶尖、叶缘变红 褐焦枯;受害新梢节间缩短,芽叶枯萎。芽叶 生长缓慢或停止,新芽减少,甚至不能发芽。 严重时新叶全部焦枯脱落,以后各茶季长出的 芽头瘦小,新梢细短,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和品 质。成品茶条索松散,碎末增多;冲泡后汤色 浑浊,滋味苦涩,香气失常。全年以夏季茶受 害最重,发生严重的茶园,可使夏秋茶无收。 幼龄茶园和重修剪或台刈后萌发的新梢更容易 受害。
叶片表面水膜的存在是实现侵染的必要条 件。据研究,叶面必须保持5小时以上的湿 润,病菌才能萌发侵入,因此在连续降雨 情况下该病发生较重。茶白星病的适宜温 度范围是12~32℃,在16~24℃下斑病最 多,旬均气温>25℃对发病不利。
茶树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
• 五、防治 • 1、化学防治:茶白星病的防治中,化学防治占有
茶树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
• 增施钾肥与茶白星病发病关系

种茶经验:茶赤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种茶经验:茶赤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茶赤叶斑病是高温高湿性病害,从5~6月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夏季茶树因水分亏缺,抗病性降低,有利于病害流行,台刈茶树枝叶生长茂盛,蒸腾量大,遇干旱根部供水不足,也易遭病菌侵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茶赤叶斑病怎么防治吧!
茶赤叶斑病的症状
茶赤叶斑病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

嫩叶、成叶、老叶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处开始产生浅褐色病斑,后扩展到半叶或全叶,形成不规则形大型病斑,病斑颜色较一致,呈深红褐色至赤褐色,边缘具深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很明显,后期病部生出略凸起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茶赤叶斑病的传播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茶树病叶组织里越冬,从5~6月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病斑多发生在较嫩的叶片上,初为淡褐色圆形渍状小点。

以后病斑蔓延,颜色由淡褐色变为棕褐色,有时多个病班连合成较大的斑块或蔓延于整个叶片,引起叶片的大量枯焦和脱落。

茶赤叶斑病的防治
1、提倡施用酵素菌或EM活性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保水保肥,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

2、夏季干旱要及时灌溉,合理种植遮阴树,减少阳光直射,防止日灼。

3、夏季干旱到来之前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

茶花赤叶斑病防治

茶花赤叶斑病防治
病原菌滋生的条件。
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提高茶花抗病能力。
清除病叶
定期检查茶花叶片,发 现病叶及时清除并销毁
,防止病原菌扩散。
治理方法
化学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使用内吸性杀菌剂如 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按照说明书 稀释后喷洒到茶花叶片上,控制病害 蔓延。
生物防治
农业防治
通过加强茶园管理,如合理修剪、施 肥、浇水等,提高茶花抗病能力。
修剪
茶花需要定期修剪,去除 病枝、弱枝和过密的枝条 ,保持树形美观。
病虫害防治建议
防治病害
茶花常见的病害有赤叶斑病、炭疽病等。对于赤叶斑病,可以喷洒波尔多液或代 森锰锌等药剂进行防治;对于炭疽病,可以喷洒咪鲜胺或百菌清等药剂进行防治 。
防治虫害
茶花常见的虫害有蚜虫、红蜘蛛等。对于蚜虫,可以喷洒吡虫啉或啶虫脒等药剂 进行防治;对于红蜘蛛,可以喷洒阿维菌素或哒螨灵等药剂进行防治。同时,需 要注意保护天敌,如瓢虫、草蛉等。
法规约束
政府将出台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茶花赤叶斑病的防治工 作,确保防治措施的合法性和科学性。
社会化服务体系
政府将积极推动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专业防治组织 、农民合作社等,以提高防治工作的组织水平和实施效果 。
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提高的重要性
提高公众认知
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等方式 ,提高公众对茶花赤叶斑病的认 知和重视程度,增强防治意识。
失败原因分析
原因一
未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一些茶花感染赤叶斑病后,由于主人未能及时发现或采取措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茶花 死亡。
原因二
防治方法不当。有些人在防治茶花赤叶斑病时,使用了不合适的药剂或方法,结果不仅未能有效防治病害,反而 加速了病情的恶化。

茶花赤叶斑病防治

茶花赤叶斑病防治

03
04
次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 ,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 染和再侵染。
植株生长衰弱、排水不 良、通风透光差时发病 较重。
03
CATALOGUE
发生规律与传播途径
发生时间与环境条件
发生时间
茶花赤叶斑病主要发生在春夏季,高 温多雨时发病尤为严重。
环境条件
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湿度较高的环 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培养法
将病叶组织接种在PDA培养基上,恒温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和颜色等特征,以确定病原菌种类。
相似病害区分技巧
与生理性病害区分
生理性病害通常是由于环境条件不适或管理不当引起的,病斑形状不规则,颜色均匀,无病原菌结构 。而茶花赤叶斑病是由病原菌引起的,病斑上有黑色小粒点等病原菌结构。
与其他真菌性病害区分
侵染循环过程
初侵染源
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
侵染过程
病原菌通过风雨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潜育期一 般为7-10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造成 叶片大量脱落。
再侵染
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不断 扩散。
传播途径与方式
风雨传播
病原菌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飞溅可将分生孢子传播到健 康植株上。
重视预防工作
加强茶花赤叶斑病的预防工作,降低病害发生 率。
提高防治意识
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对茶花赤叶斑病防 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相关机构和专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茶花赤叶斑病防治工作。
THANKS
感谢观看
茶花赤叶斑病与其他真菌性病害如炭疽病、黑斑病等在症状上有所相似,但可通过病原菌鉴定和发病 规律等方面进行区分。

茶花赤叶斑病防治

茶花赤叶斑病防治
避免偏施氮肥,注重磷、钾肥 的施用,以保持土壤中的营养
平衡。
有机肥料
提倡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改 善土壤结构,增强茶花的抗病
能力。
微量元素
适当补充钙、锌等微量元素, 增强茶花的抗病能力,减少病
害的发生。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茶花赤叶斑病防治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茶花赤叶斑病概述 • 茶花赤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 茶花赤叶斑病的预防措施
01
茶花赤叶斑病概述
茶花赤叶斑病的特征
叶片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茶花赤叶斑病在叶片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大小不 一,中心部分呈灰白色。
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
在病斑上会产生黑色小点,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是茶 花赤叶斑病的典型特征。
清除落叶
及时清理茶花落叶,减少病菌的越 冬场所。
化学防治
预防为主
在发病前,定期喷洒保护性杀 菌剂预防病害发生。
对症下药
选用针对性的杀菌剂来治疗茶 花赤叶斑病。
注意浓度
严格按比例配制农药浓度,避 免药害和污染环境。
生物防治
01
02
03
保护天敌
茶花赤叶斑病的天敌是寄 生蜂和寄生蝇,保护这些 天敌可有效控制病害。
茶花赤叶斑病的分布与危害
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
茶花赤叶斑病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 份。
对茶花造成严重危害
茶花赤叶斑病对茶花产生严重危害,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导致 植株矮小、落叶落花等症状。
茶花赤叶斑病的病原与症状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
茶花赤叶斑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属于常见病害之一。
植物营养

茶赤叶斑病怎么防治和治疗

茶赤叶斑病怎么防治和治疗

茶赤叶斑病的防治和治疗引言茶赤叶斑病,也称为茶叶红斑病,是茶树常见的一种病害,由真菌引起。

该病在茶叶种植和茶叶加工过程中都会造成严重损失。

本文将介绍茶赤叶斑病的防治和治疗措施,帮助茶叶种植者和生产者有效应对这一病害。

病因茶赤叶斑病主要由真菌属中的茶红细胞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

这种真菌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生长迅速,特别是在夏季和雨季。

茶叶的叶面受到侵害后,真菌积累并侵入叶内,导致叶片出现红褐色斑点。

这些斑点逐渐扩大,茶叶失去光合能力,影响茶树的生长和产量。

预防措施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茶树品种是防治茶赤叶斑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抗病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病原真菌的入侵,减少病害的发生。

茶树育种者和茶叶种植者应当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如“福鼎大白茶”。

2. 保持空气流通茶园的空气流通对预防茶赤叶斑病至关重要。

适当修剪茶树枝叶,保持茶树冠层的透气性,有助于降低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茶树之间的间距应保持适当,以便空气能够在茶园内流通。

3. 避免过度施肥过度施肥会增加茶树的氮素含量,使茶树叶片更易受到病原菌的侵害。

因此,在茶树生长过程中,务必避免过度施肥。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并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茶树需求进行科学施肥。

4. 及时清除病叶一旦茶叶叶片出现斑点,应立即清除病叶,以防范病害的进一步蔓延。

清除的病叶应及时处理,避免其再次感染健康茶叶。

清除茶园内的落叶和杂草也是防治茶赤叶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治疗方法1. 防治剂的使用在早期发现茶赤叶斑病症状时,可以使用防治剂进行治疗。

合理选择有效的防治剂,如多菌灵、氧化锌等。

在使用防治剂前,应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按照指导进行正确使用。

2. 封闭病斑当发现茶叶上已经形成明显的病斑时,可以使用透明胶带或透明胶水封闭病斑,以阻断真菌的扩散。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病原菌在茶园内的传播,并防止病害的蔓延。

3. 利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和可持续的茶赤叶斑病治疗方法。

茶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

茶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

第2卷第6期植物医学2023年12月V o l.2N o.6P l a n tH e a l t h a n dM e d i c i n e D e c.2023D O I:10.13718/j.c n k i.z w y x.2023.06.009茶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蒲运丹,张金峰,李帅,孟泽洪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阳550006摘要:茶叶斑病是为害茶树嫩叶和新梢的真菌性病害之一,发生严重的茶园可造成茶叶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本文对茶叶斑病的发生分布规律㊁致病菌种类㊁发病症状㊁侵染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病害发生预警㊁抗病品种选育㊁高效绿色防控药剂筛选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叶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关键词:茶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防控技术中图分类号:S4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71354(2023)06007109O c c u r e n c eC h a r a c t e r i s i t i c s a n dC o n t r o l S t r a t e g i e s o nT e aL e a f S p o t i n C a m e l l i a e s i n e n s i sP U Y u n d a n,Z HA N GJ i n f e n g, L I S h u a i, M E N GZ e h o n gG u i z h o uT e a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G u i y a n g550006,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e a l e a f s p o t i s o n e o f t h e f u n g a l d i s e a s e s t h a t d a m a g e s t h e y o u n g l e a v e s a n d s h o o t s o f t e a p l a n t s,w h i c h c a n c a u s e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e c r e a s e i n t e a y i e l d a n d q u a l i t y w h e n i t o c c u r s s e v e r e l y i n t e a p l a n t a t i o n s.T h i s p a p e r r e v i e w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n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h i s d i s e a s e,t h ek i n do f p a t h o g e n e t i c f u n g i,s y m p t o m s a n d i n f e c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 h e e a r l y w a r n i n g o f d i s e a s e o c c u r r e n c e,b r e e d i n g o f d i s e a s e-r e s i s t a n t v a r i e t i e s a n ds c r e e n i n g o f e f f i c i e n t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 c o n t r o l a g e n t sw e r e p r o s p e c t e d,i n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o f t e a l e a f s p o t.K e y w o r d s:t e a l e a f s p o t;p a t h o g e n e t i c f u n g i;b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c o n t r o l t e c h n i q u e茶树[C a m e l l i a s i n e n s i s(L.)O.K u n t z e]起源于中国,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目前已在50余个国家进行种植[1].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作物之一,茶不仅风味独特,还因其含多酚类[2]㊁多糖㊁多肽㊁色素㊁生物碱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而具有保健功收稿日期:20231023基金项目: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 贵州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 (G Z MA R S-T e a).作者简介:蒲运丹,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茶树植保相关研究.通信作者:张金峰,博士,助理研究员.27植物医学h t t p://x b b j b.s w u.e d u.c n第2卷能[3].近年来,随着饮茶人数的增加,茶叶需求量及茶树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部分茶区茶树品种单一㊁栽培方式变化㊁管理模式粗放等因素使得茶树病害愈发严重[4].茶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茶树嫩叶和新梢,该病害于2006年在印度被首次报道[5],亦被称作茶叶斑点病[6].茶叶斑病发病初期表现为嫩叶尖端和叶面边缘产生灰褐色斑点,随后向叶面中脉延伸,导致叶片卷曲㊁死亡和脱落[5],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进一步减轻该病对茶树造成的危害,笔者对茶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发病症状㊁生物学特性㊁侵染特点等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茶叶斑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1茶叶斑病的发生分布茶叶斑病首次报道于印度孟加拉北部,该地区茶园苗圃中 T-17 品种超70%感病,且罹病茶树叶片后期卷曲㊁死亡并凋落[5].在我国贵州[6-16]㊁湖北[17]㊁安徽[18-19]㊁云南[20]㊁重庆[21-22]㊁台湾[23]㊁江西[24]等产茶区也记载了该病害的发生.通常在湿度大㊁海拔高㊁多云雾㊁寡日照的茶园发病严重,尤其以贵州省茶园发病最为突出.2012年,湖北省罗田县茶园发生茶叶斑病,超过20%的茶树受到影响[17].T h a n g a r a j等[18]和C h e n g等[19]分别于2016年9月和2018年9月对安徽省池州市茶园进行调查,发现茶叶斑病发病率达20%.受倒春寒天气影响,贵州省部分茶园叶斑病发生较为严重,2016 2019年,开阳县茶园茶叶斑病发生率为84%~92%,感病叶片脆弱,色泽暗淡,导致茶叶产量降低[9-10]. 2018年,独山县茶叶斑病发生严重,部分茶园发病率达85%,感病茶园长势衰弱,新梢和嫩芽形成少,影响产量[14].2017 2019年,余庆县 福鼎大白茶 发生较严重的叶斑病,发病率为75%~83%,造成春茶产量损失达68%以上[15].2021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云南普洱一地方茶园约60%的茶树感染茶叶斑病,影响新芽抽发,造成茶叶的品质和产量下降[20].2病原菌种类及感病症状据报道,目前能够引起茶叶斑病的病原有14种,由于病原的多样性,导致茶叶斑田间发病症状各异,有关病原的系统分类地位及其引起的病害症状如表1.C h a k r a b o r t y[5]于2006年在印度孟加拉北部地区的茶园苗圃中首次发现茶叶斑病,结合形态特征和致病性验证试验将其病原鉴定为A l t e r n a r i aa l t e r n a t a;而后,该病原在我国湖北[17]㊁重庆[21]㊁福建[25]㊁安徽[25]等地发生茶叶斑病的茶园中相继被鉴定并报道.相关研究表明, A.a l t e r n a t a在茶树品种上的专化性不强,能够侵染大多数茶树品种[25].近年来,相关研究人员对贵州省多个地区茶园的茶叶斑病发生情况展开了调查,并先后报道了A.l o n g i p e s,P e s t a l o t i o p s i s t r a c h i c a r p i c o l a,E p i c o c c u ms o r g h i n u m,D i d y m e l l a b e l l i d i s, L a s i o d i p l o d i a t h e o b r o m a e,P s e u d o p e s t a l o t i o p s i s t h e a e,D i d y m e l l a s e g e t i c o l a(同种异名P h o-m a s e g e t i c o l a v a r.C a m e l l i a e)7种病原.上述病原除了能引起茶叶斑病外,还可导致多种蔬菜㊁中药材㊁果树及粮食作物发生叶斑病[6-16,26-42].其中L.t h e o b r o m a e能够侵染500多种寄主[43],致病力强,侵染茶树后病斑快速扩展,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和脱落,且由该病原引起的茶叶斑病可能具有流行性[10].T h a n g a r a j等[18]和C h e n g等[19]的研究中,分别将发生在安徽池州一茶园的茶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P h o m ah e r b a r u m和P h y l l o s t i c t a c a p i t a l e n s i s.L i n g h u等[20]将采自于云南普洱的茶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并结合形态特征和序列比对将其鉴定为C l o n o s t a c h y s r o s e a,该病原还可引起蚕豆㊁甜菜㊁大蒜等多种植物的病害[44-46].A r i y a w a n s a等[23]开展了台湾省茶叶斑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研究,共分离鉴定间座壳菌属(D i a p o r t h e)内6个种,但只有D.h o n g k o n g e n s i s符合K o c h s法则,被认定为茶叶斑病的病原.此外,该病原亦可侵染葡萄㊁桃㊁猕猴桃等多种寄主,可引起枝干㊁果实腐烂[47-50].C h e n等[22]对发生于重庆二圣地区的茶叶斑病样本进行了分离,结合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病原鉴定为E.l a y u e n s e,除侵染茶树外,该病原还可导致燕麦和锦带花发生叶斑病[51-52].Z h a n g等[24]将发生于江西庐山一茶园发生的茶叶斑病病原鉴定为F u s a r i u m p r o l i f e r a t u m,且该病原已在烟草㊁黄精及其他作物等多种寄主上被发现[53-54].综上所述,茶叶斑病已在我国多个产茶省份发生,其病原呈多样性,且不同病原侵染引起的茶叶斑病症状有所差异.表1不同病原菌的系统分类地位及引起茶叶斑病的症状病原菌系统分类发病症状A.A l t e r n a t a交链格孢隶属格孢腔菌目P l e o s p o r a l e s,格孢菌科P l e o s p o r a c e a e,链格孢属A l t e r n a r i a最初表现为嫩叶尖端和边缘发生红褐色或灰褐色病斑,部分叶片病斑中央灰白,病斑上散生有黑色霉点,这些病斑向中脉延伸,导致叶片卷曲㊁干枯或落叶[25]A.L o n g i p e s长柄链格孢隶属格孢腔菌目P l e o s p o r a l e s,格孢菌科P l e o s p o r a c e a e,链格孢属A l t e r n a r i a最初症状呈褐色圆形小病斑,后期扩大到直径为2.5~3.5mm的斑点,病斑中心颜色变为白色,相邻的病斑相互融合成更大的病斑[9-10]C.r o s e a粉红螺旋聚孢霉隶属肉座菌目H y p o c r e a l e s,生赤壳科B i o n e c t r i a c e a e,螺旋聚孢霉属C l o n o s t a c h y s症状表现为叶子萎缩和变黄,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的棕色斑点,后期病斑边缘呈淡黄色[20]D i d y m e l l a b e l l i-d i s荸荠茎点霉隶属格孢腔菌目P l e o s p o r a l e s,亚隔孢壳科D i d y m e l l a c e a e,亚隔孢壳属D i d y m e l l a发病初期病斑颜色为淡褐色,然后逐渐扩大为1~2mm的圆形病斑,病斑周围为淡黄色的晕圈,中部则为浅黄色[16]D i d y m e l l as e g e t i-c o l a 隶属假球壳目P l e o s p o r a l e s,隔孢假壳科D i d y m o s p h a e r i a c e a e,亚隔孢壳属D i d y m e l l a病害初期产生水渍状圆形褐色斑点,且斑点边缘略微带有黄色晕圈,后病斑扩散至1.3mm左右,中央呈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有紫褐色或黑褐色隆起线;病害后期,圆形褐色斑点会扩散至4.4mm左右,周围形成2.5~3.0mm暗绿色晕圈;相邻病斑可融合成不规则大病斑,可进一步形成孔洞[6-7]D i a p o r t h eh o n g k o n g e n s i s 隶属间座壳目D i a p o r t h a l e s,间座壳科D i a p o r t h a c e a e,间座壳属D i-a p o r t h e发病初期在茶树叶子顶端形成灰色病变,发病处观察到直径大小为6.38m m病斑,且有同心圆子实体产生[23]E.s o r g h i n u m 高粱附球菌隶属格孢腔菌目P l e o s p o r a l e s,亚隔孢壳科D i d y m e l l a c e a e,附球菌属E p i c o c c u m病斑从叶片边缘开始产生,随后病斑面积逐渐扩大;最初出现淡褐色或者深褐色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有深褐色边界线;病害发生后期,病斑初始侵染点逐渐产生坏死;染病茶树表现出树势衰弱,新梢和新芽形成减少[14]E.l a y u e n s e 隶属格孢腔菌目P l e o s p o r a l e s,亚隔孢壳科D i d y m e l l a c e a e,附球菌属E p i c o c c u m最初在茶树叶片上产生褐色小斑或坏死斑,后期进一步发展为深棕色病斑[22]F.P r o l i f e r a t u m 层出镰刀菌隶属肉座菌目H y p o c r e a l e s,丛赤壳科N e c t r i a c e a e,镰孢属F u s a r i-u m最初表现为轻微的灰色病变,后来扩大为直径10~15mm圆形或不规则斑点,病斑中心为浅棕色,边缘为灰色[24]L.t h e o b r o m a e 可可毛色二孢菌隶属葡萄座腔菌目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l e s,葡萄座腔菌科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a c e a e,毛双孢属L a s i o d i p l o d i a病害初期叶片产生斑点,茶叶褪绿,随后出现褐色或黑色点状病斑,边缘略呈黄褐色,然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病斑,最后叶片坏死㊁脱落[11-12]P e s t a l o t i o p s i s t r a-c h i c a r p i c o l a 隶属炭角菌目X y l a r i a l e s,附毛孢科S p o r o c a d a c e a e,拟盘多毛孢属P e s t a l o t i o p s i s病斑初期为圆形,褐色,直径为2.0~3.0mm,病斑上产生黑色的子实体,病斑外侧有淡黄色的晕圈,病害主要集中在嫩叶上[15]P h o m a h e r b a r u m 草茎点霉菌隶属格孢腔菌目P l e o s p o r a l e s,亚隔孢壳科D i d y m e l l a c e a e,茎点霉属P h o m a病症初期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棕色病斑,后期病斑扩大至10mm;病斑中心呈棕色或灰色,边缘呈深棕色[18]P h y l l o s t i c t ac a p i-t a l e n s i s 葡萄座腔菌目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l e s,球壳孢科P h y l l o s t i c t a c e a e,叶点霉属P h y l l o s t i c t a病斑最开始是红棕色的针状小斑点,后期病斑扩散并合并成大斑点[19]P s.t h e a e茶拟盘多毛孢隶属炭角菌目X y l a r i a l e s,附毛孢科S p o r o c a d a c e a e,假拟盘多毛孢属P s e u d o p e s t a l o t i o p s i s初期病斑直径一般为2mm左右;叶片上病斑增多后,病斑可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病斑,后期病斑上有墨汁小点[8]37第6期蒲运丹,等:茶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47植物医学h t t p://x b b j b.s w u.e d u.c n第2卷3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侵染循环3.1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有助于了解其侵染寄主后的繁殖能力㊁致病特点及发生规律,对相应病害的发生预报及其防控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尽管已报道的茶叶斑病病原菌有10余种,但有关病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温度㊁p H值㊁碳源㊁氮源和不同培养基对产孢㊁菌丝生长㊁发育及色素分泌的影响等方面.韦唯等[55]开展P h o m a s e g e t i c o l a v a r.c a m e l l i a e 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该病原生长不受培养基的限制,最适生长温度为25ħ,但碳㊁氮元素缺失会抑制病原菌丝的生长及色素形成.此外,O A培养基有利于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形成.程宇豪等[6]在此研究基础上发现,病原菌D i d y m e l l a s e g e t i c o l a致死温度为40ħ,35ħ时停止生长,最适培养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㊁亮氨酸.安小丽等[8]研究发现,病原菌P s.t h e a e的体外最适培养温度为28ħ,最佳培养基为P D A,最适p H值为中性.A r i y a w a n s a等[23]研究结果表明,D i a p o r t h e h o n g k o n g e n s i s在25~30ħ㊁p H值弱酸偏碱性(p H值5~10)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快,当温度达到40~45ħ时生长缓慢,甚至会死亡.黄鈜琳等[14]发现病原菌E.s o r g h i n u m 在O 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淀粉培养基上菌丝量最丰富,最适生长温度为22ħ,最适p H值为6,且培养基氮源含量影响菌丝丰度及色素分泌.吴双等[16]的研究表明,病原菌D i d y m e l l a b e l-l i d i s在O 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最快,最适生长温度为25ħ,最佳p H值范围为6~9,不同的碳㊁氮源均影响菌丝的生长速率㊁菌素丰度和色素形成.3.2病害发生特点和流行规律茶叶斑病是一种喜好低温高湿环境的病害,它的发生和流行一般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茶树萌发新芽,存在大量的嫩叶和鲜芽,二是气温骤降(特别是倒春寒时期),低温凝冻高湿度的气候[8-10].茶叶斑病主要侵染茶树嫩叶和新芽[16],春末寒潮,日照有限,低温㊁高湿及阴雨的茶区该病较易发生[9].赵永田等[56]认为茶园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温度㊁湿度㊁降雨量㊁风力)可直接影响茶叶斑病的发生及流行,其中温湿度影响最大.茶叶斑病在高海拔,偏施氮肥及迎风面或周边未种植防风林㊁行道树的茶园发生偏重[8].引起茶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较多,其发生特点及发生时间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一般在气温波动大㊁阴雨潮湿天气,该病发生频繁.如贵州茶区的茶叶斑病大都发生在早春时节,始发于3月,一直持续到11月,发生流行为4 6月,海拔1100m以上的阴风㊁高海拔茶园发病严重[8-10,13-14].在贵州,全省平均气温不高,除1 2月空气湿度小不利于茶叶斑病的发生外,全年其他时间都有可能发生流行.一般而言,茶叶斑病发生特点与流行时期因不同茶区㊁年份而异,同时与外界环境㊁茶区小气候㊁茶树品种及茶园管理等综合情况相关.4茶叶斑病的综合防控技术4.1农业防治茶树的长势与茶树的抗病性有关[4],对茶园采取科学的农艺管理措施,可提升茶树的抗逆性,防止病原菌的侵入和感染.常见的农业防治措施如下:①合理施肥,结合不同茶区土壤条件,增施钾肥㊁磷肥和微生物肥,提高茶树的抗病性,避免长期施用氮肥[56];②合理种植,根据不同茶区地理条件和实际情况,合理密植,适度间作㊁套作[56];③适度修剪,结合茶树长势和发病情况进行适时修剪,调节茶树枝条和幼芽的生长[57],塑造茶树的树态[57-58],保持良好的通风光照条件,对于发病严重的茶园,可适度重修或台刈,并将感病枝条带出茶园销毁,从而大幅降低病原基数[58];④选择抗病良种,根据当地茶园小气候,选择适宜种植的优良抗病品种[59].4.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通过抑制病原菌来提高植物免疫力或通过有益微生物㊁化合物的作用来控制植物病害发生的方法[60].H u a n g 等[61]研究发现,灰黄霉素能抑制茶叶斑病病原菌D .s e ge t i -c o l a 的菌丝生长,当灰黄霉素浓度为10.0μg /m L 时,其抑菌率达87.83%,有效中浓度(E C 50)为0.37μg /m L ,施用较低浓度(25μg /m L )时能有效减轻D .s e g e t i c o l a 引起的茶树叶斑症状.J i a n g 等[62]研究表明,春雷霉素能在体外抑制D .s e g e t i c o l a 菌丝的生长,其E C 50为141.18μg /m L .随着其浓度的增加(500μg /m L~2000μg /m L ),其对离体叶片上D .s e ge t i c o l a 引起的茶叶斑病有明显的防治作用.R e n 等[63]和李冬雪[64]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中生霉素和宁南霉素对病原菌D .s e ge t i c o l a 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中生霉素其能有效抑制菌丝的生长,E C 50为5.9μg /m L ,宁南霉素E C 50为2553.85μg /m L .沈国强等[65]开展了1000亿C F U /g 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㊁37%井冈㊃蜡芽菌可湿性粉剂和5亿C F U /g 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种生物农药对茶叶斑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当3种药剂施用浓度分别为1000倍液㊁600倍液㊁500倍液时,防效均在60%以上.4.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防治茶树叶面病害的一种有效措施,然而,过度依赖化学杀菌剂控制叶面病害,存在农药残留和危害生态系统中其他有益生物的风险[66].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茶树叶部病害时,需根据病害发生情况,科学选择高效㊁低毒㊁低水溶性㊁环境友好型的化学药剂[59].赵晓珍等[66]通过室内对峙培养试验开展了5种化学杀菌剂对茶叶斑病病原菌茎点霉P h o m a s p .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均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其中1%申嗪霉素悬浮剂抑菌效果最佳,E C 50为0.74μg /m L .在室内抑菌试验基础上,将5种化学杀菌剂进行桶配施药,在连续施药3次,每次间隔10d 后进行田间调查,结果发现,5%氨基寡糖素水剂ʒ20%嘧菌酯悬浮剂ʒ1%申嗪霉素悬浮剂的桶配对茶叶斑病田间防效最佳,相对防效为86.48%.沈国强等[65]于2019 2021年连续3年对茶叶斑病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㊁25%咪鲜胺乳油750倍液㊁250g /L 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㊁25%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倍液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时,5种化学农药均能较好地防治茶叶斑病,防效在64%以上.5 问题与展望茶叶斑病已在我国几个省份茶园发生,尤以贵州发生最为普遍,发生严重的茶园可造成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67],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人员前期在茶叶斑病的发生分布㊁病原菌种类鉴定㊁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针对不同地区㊁不同生态环境下茶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不足;②茶叶斑病的发病机制㊁侵染循环以及流行规律研究有待加强;③茶叶斑病抗性品种选育尚未开展;④病原种类多样,感病症状不一,是否能断定为同一种病害的依据尚未验证;⑤高效㊁精准的防控措施手段欠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茶树病害种类㊁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也随之改变.因此,在今后茶叶斑病的研究方面,需加强对不同地区茶叶斑病发生规律的调查,建立病害流行预报预警机制;57第6期 蒲运丹,等:茶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67植物医学h t t p://x b b j b.s w u.e d u.c n第2卷深入研究不同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明确其致病特点及发病机制;通过分子技术手段,挖掘抗病基因,培育出抗病性好,稳定的优良品种;根据病害发生规律,筛选高效㊁环保的防控药剂,集成一套精准防控技术体系.总之,茶叶斑病的防治应遵循 预防为主㊁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㊁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路线,确保茶产业健康㊁可持续㊁高质量发展.参考文献:[1]Z HO U L,X U H,M I S C H K ES,e t a l.E x o g e n o u sA b s c i s i cA c i d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A f f e c t sP r o t e o m e i nT e aP l a n t(C a m e l l i a s i n e n s i s)E x p o s e d t oD r o u g h t S t r e s s[J].H o r t i c u l t u r eR e s e a r c h,2014,1(1):14029.[2] HO K K H Y,HA U F E T C,F E R R U Z Z IM G,e t a l.P r o d u c t i o na n dP o l y p h e n o l i cC o m p o s i t i o no fT e a[J].N u t r i t i o nT o d a y,2018,53(6):268-278.[3] S HA N G A,L I JH,Z HO U DD,e t a l.M o l e c u l a rM e c h a n i s m sU n d e r l y i n g H e a l t hB e n e f i t s o fT e aC o m p o u n d s[J].F r e eR a d i c a l B i o l o g y&M e d i c i n e,2021,172(20):181-200.[4]刘威,袁丁,尹鹏,等.茶树炭疽病的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16,36(11):20-26.[5] C HA K R A B O R T YBN,D A S-B I S WA SR,S HA R MA M.A l t e r n a r i aa l t e r n a t a-aN e wF o l i a rF u n g a l P a t h o g e no fT e a i nN o r t hB e n g a l,I n d i a[J].P l a n tP a t h o l o g y,2006,55(2):303.[6]程宇豪,黄小贞,张金峰,等.贵州茶叶斑点病病原系统发育学分析与生物学特性[J].分子植物育种,2022,20(13):4468-4476.[7]赵晓珍,王勇,李冬雪,等.茶树新病害病原菌P h o m a s e g e t i c o l a v a r.c a m e l l i a e的形态学特征及系统学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8,48(4):556-559.[8]安小丽,武娴,任亚峰,等.茶叶斑病病原菌茶拟盘多毛孢(P s e u d o p e s t a l o t i o p s i s t h e a e)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中国植保导刊,2020,40(1):12-19,47.[9] Y I N Q X,A N XL,WU X,e t a l.F i r s tR e p o r t o f A l t e r n a r i a l o n g i p e s C a u s i n g L e a f S p o t o nT e a i nC h i n a[J].P l a n tD i s e a s e,2021,105(12):4167.[10]杨志英,卢佳欣,李涛,等.贵州开阳地区茶叶斑病相关病原菌长柄链格孢菌(A l t e r n a r i al o n g i p e s)的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20,40(11):5-12,34.[11]任亚峰,包兴涛,李冬雪,等.茶树叶斑病病原菌可可毛色二孢菌的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19,49(6):857-861.[12]L IDX,B A O XT,R E N YF,e t a l.F i r s tR e p o r t o f L a s i o d i p l o d i a t h e o b r o m a e C a u s i n g L e a f S p o t o nT e aP l a n ti n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 o fC h i n a[J].P l a n tD i s e a s e,2019,103(2):374.[13]B A O XT,D HA R MA S E N A DSP,L IDX,e t a l.F i r s tR e p o r t o f E p i c o c c u ms o r g h i n u m C a u s i n g L e a f S p o t o nT e a i nC h i n a[J].P l a n tD i s e a s e,2019,103(12):3282.[14]黄鈜琳,尹桥秀,江仕龙,等.茶叶斑病病原菌高粱附球菌(E p i c o c c u ms o r g h i n u m)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11):3269-3277.[15]李涛,尹桥秀,武娴,等.余庆县茶叶斑病致病菌P e s t a l o t i o p s i s t r a c h i c a r p i c o l a鉴定及其生物学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21,41(1):24-30,23.[16]吴双,杨志英,杨蕤,等.茶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长特性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23,42(4):10-17,32.[17]Z HO U LX,X U W X.F i r s tR e p o r t o f A l t e r n a r i aa l t e r n a t a C a u s i n g L e a f S p o t so fT e a(C a m e l l i a s i n e n s i s)i nC h i n a[J].P l a n tD i s e a s e,2014,98(5):697.[18]T HA N G A R A JK,D E N GC,C H E N GLL,e t a l.R e p o r t o f P h o m ah e r b a r u m C a u s i n g L e a f S p o tD i s e a s e o f C a-m e l l i aS i n e n s i s i nC h i n a[J].P l a n tD i s e a s e,2018,102(11):2373.[19]C H E N GLL,T HA N G A R A JK,D E N GC,e t a l.P h y l l o s t i c t a c a p i t a l e n s i s C a u s e sL e a f S p o t o nT e aP l a n t(C a-m e l l i aS i n e n s i s )i nC h i n a [J ].P l a n tD i s e a s e ,2019,103(11):2964.[20]L I N G HU M L ,T A N G XX ,Z H E N G C Q ,e t a l .F i r s tR e p o r t o fL e a fS p o tC a u s e db y C l o n o s t a c h ys r o s e a o n T e a (C a m e l l i a s i n e n s i s )i nC h i n a [J ].P l a n tD i s e a s e ,2023,107(8):2537.[21]C H E N YJ ,M E N G Q ,Z E N GL ,e t a l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a n dM o r p h o l o g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A l t e r n a r i aa l t e r n a t a C a u s i n g L e a f S p o tD i s e a s eo n C a m e l l i as i n e n s i s i n C h i n a [J ].A u s t r a l a s i a n P l a n tP a t h o l o g y,2018,47(3):335-342.[22]C H E N YJ ,WA N Y H ,Z O U LJ ,e t a l .F i r s tR e p o r t o fL e a f S p o tD i s e a s eC a u s e db y E p i c o c c u ml a yu e n s e o n C a m e l l i a s i n e n s i s i nC h o n g q i n g ,C h i n a [J ].P l a n tD i s e a s e ,2020,104(7):2029.[23]A R I Y AWA N S A H A ,T S A I I ,WA N GJY ,e t a l .M o l e c u l a rP h y l o g e n e t i cD i v e r s i t y a n dB i o l o g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D i a po r t h e S p e c i e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L e a fS p o t so f C a m e l l i as i n e n s i s i n T a i w a n [J ].P l a n t s ,2021,10(7):1434.[24]Z HA N GXY ,Y I J ,HU OD ,e t a l .F i r s tR e p o r t o f F u s a r i u m p r o l i fe r a t u m C a u s i n g L e af S p o t o nT e aP l a n t s i n J i a ng x i P r o v i n c e ,Chi n a [J ].P l a n tD i s e a s e ,2022,106(7):2220.[25]周园园,吴治然,贡长怡,等.茶树链格孢叶斑病的病原鉴定[J ].植物保护,2019,45(6):145-148,155.[26]V I N T A L H ,S H T I E N B E R GD ,S H L E V I NE ,e t a l .F i r s tR e p o r t o f L e a f B l i g h t C a u s e db y A l t e r n a r i a l o n g i pe s o nC a r r o t s i n I s r a e l [J ].P l a n tD i s e a s e ,2002,86(2):186.[27]S HO A I BA ,A K H T A R N ,A K H T A RS ,e t a l .F i r s tR e p o r t of A l t e r n a r i a l o ng i pe s C a u s i n g L e af S p o t o f P o t a -t oC u l t i v a r S a n t e i nP a k i s t a n [J ].P l a n tD i s e a s e ,2014,98(12):1742.[28]L I U PQ ,W E IM Y ,Z HUL ,e t a l .F i r s t R e p o r t o f L e a f S p o t o nT a r oC a u s e d b y E p i c o c c u ms o r gh i n u m i nC h i -n a [J ].P l a n tD i s e a s e ,2018,102(3):682.[29]Y U L ,S H E X M ,L A N G B ,e t a l .F i r s tR e p o r to fL e a fS p o tC a u s e db y E p i c o c c u ms o r gh i n u m o nC h i n e s e F l o w e r i n g C a b b a g e (B r a s s i c a p a r a c h i n e n s i s )i nC h i n a [J ].P l a n tD i s e a s e ,2019,103(11):2966.[30]T A N G ,Y U A N Z ,Y A N G ZL ,e t a l .F i r s tR e p o r to fL e a fS p o tC a u s e db y A l t e r n a r i al o n g i pe s o n A t r a c -t y l o d e sm a c r o c e p h a l a i nC h i n a [J ].P l a n tD i s e a s e ,2012,96(4):588.[31]L I SJ ,L I SY ,Z HA N GZY ,e t a l .F i r s t R e p o r t of P e s t a l o t i o p s i s t r a c h i c a r pi c o l a ,aC a u s a l A g e n t o f L e a f S p o t o f E u c o m m i au l m o i d e s i nS o u t h w e s tC h i n a [J ].P l a n tD i s e a s e ,2018,102(12):2656.[32]Z HA N GXY ,Y A N GYL ,L I S J ,e t a l .F i r s tR e p o r t o f L e a f S p o t s o n G e n t i a n a r h o d a n t h a C a u s e db y Pe s t a l o -t i o p s i s t r a c h i c a r p i c o l a [J ].J o u r n a l o fG e n e r a l P l a n tP a t h o l o g y ,2021,87(5):316-321.[33]Z E N G H ,L U Q ,L IR.F i r s tR e p o r t o fL e af S p o t o fL i l y C a u s e db y E p i c o c c u ms o r gh i n u m i nC h i n a [J ].P l a n t D i s e a s e ,2018,102(12):2648.[34]Z HO U H ,L I UPP ,Q I US ,e t a l .I d e n t i t y o f E p i c o c c u ms o r gh i n u m C a u s i n g L e a f S p o t D i s e a s e o f B l e t i l l a s t r i -a t a i nC h i n a [J ].P l a n tD i s e a s e ,2018,102(5):1039.[35]F U R ,C H E NC ,WA N GJ ,e t a l .F i r s t R e p o r t o f E p i c o c c u ms o r g h i n u m C a u s i n g L e a f S p o t o n P a r i s p o l y p h yl -l a i nC h i n a [J ].P l a n tD i s e a s e ,2019,103(6):1426.[36]K A N G Y ,Z HA N GJX ,WA N Q ,e t a l .F i r s tR e p o r t o fL e a f B r o w nS p o tC a u s e db y E p i c o c c u ms o r gh i n u m o n D i g i t a r i a s a n g u i n a l i s i nC h i n a [J ].P l a n tD i s e a s e ,2019,103(7):1787.[37]L E ED H ,C HO IK M ,J U N GCR ,e t a l .F i r s tR e p o r t o f D i d y m e l l a b e l l i d i s C a u s i n g L e a f S p o t s o n A n ge l i c a g i g a s i nS o u t hK o r e a [J ].J o u r n a l o fP l a n tP a t h o l o g y ,2020,102(4):1297.[38]石凌波,李媛,费诺亚,等.蓝莓拟盘多毛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J ].中国南方果树,2017,46(1):24-28.[39]S HUJA ,Y U Z H ,S U N W X ,e t a l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P e s t a l o t i o i dF u n g iC a u s i n g Le af S p o t s o n M a ng o i nS o u th e r nC hi n a [J ].P l a n tD i s e a s e ,2020,104(4):1207-1213.[40]Z O U M F ,WA N GYX ,Y A N M F ,e t a l .F i r s t R e p o r t o f L e a f S p o t o nK i w i f r u i t C a u s e d b y D i d y m e l l a b e l l i d i s i nC h i n a [J ].P l a n tD i s e a s e ,2020,104(1):287.77第6期 蒲运丹,等:茶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87植物医学h t t p://x b b j b.s w u.e d u.c n第2卷[41]C H E N T M,X I EYJ,S U N Q,e t a l.F i r s tR e p o r t o f E p i c o c c u ms o r g h i n u m C a u s i n g L e a f S h e a t h a n dL e a f S p o to n M a i z e i nC h i n a[J].P l a n tD i s e a s e,2021,105(11):3741.[42]L I U L M,Z HA O Y,Z HA N G Y L,e t a l.F i r s tR e p o r to fL e a fS p o tD i s e a s eo nR i c eC a u s e db y E p i c o c c u m s o r g h i n u m i nC h i n a[J].P l a n tD i s e a s e,2020,104(10):2735.[43]A L V E S A,C R O U SP,C O R R E I A A,e ta l.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a n d M o l e c u l a rD a t aR e v e a lC r y p t i cS p e c i a t i o ni nL a s i o d i p l o d i a t h e o b r o m a e[J].F u n g a lD i v e r s i t y,2008,28(2):1-13.[44]A F S HA R IN,H E MMA T IR.F i r s tR e p o r t o f t h eO c c u r r e n c e a n d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 o f C l o n o s t a c h y s r o s e a o nF a b aB e a n[J].A u s t r a l a s i a nP l a n tP a t h o l o g y,2017,46(3):231-234.[45]HA Q U E M E,P A R V I N MS.R e t r a c t e d:F i r s t R e p o r t o f C l o n o s t a c h y s r o s e a C a u s i n g R o o t R o t o f B e t a v u l g a r i si nN o r t hD a k o t a,U S A[J].N e w D i s e a s eR e p o r t s,2020,42(1):21.[46]D I A ZR,C HA V E ZEC,D E L G A D O O R T I Z J C,e t a l.F i r s t R e p o r t o f C l o n o s t a c h y s r o s e a C a u s i n g R o o t R o t o nG a r l i c i n M e x i c o[J].P l a n tD i s e a s e,2022,106(11):3000.[47]D I S S A N A Y A K E AJ,L I U M,Z HA N G W,e t a l.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a n d M o l e c u l a rC h a r a c t e r i s a t i o no f D i a p o r t h eS p e c i e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G r a p e v i n eT r u n kD i s e a s e i nC h i n a[J].F u n g a l B i o l o g y,2015,119(5):283-294. [48]Z HA N GZ,Z HA N GZB,HU A N GYT,e t a l.F i r s tR e p o r t o f D i a p o r t h e h o n g k o n g e n s i s C a u s i n g F r u i tR o t o nP e a c h(P r u n u s p e r s i c a)i nC h i n a[J].P l a n tD i s e a s e,2021,105(7):2017.[49]E R P E RI,T U R K K A N M,O Z E A N M,e ta l.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D i a p o r t h eh o n g k o n g e n s i s S p e c i e sC a u s i n gS t e m-e n dR o t o nK i w i f r u i t i nT u r k e y[J].J o u r n a l o fP l a n tP a t h o l o g y,2017,99(3):779-782.[50]HU D A-S HA K I R A H A R,K E EYJ,WO N G KL,e t a l.D i a p o r t h e S p e c i e sC a u s i n g S t e m G r a y B l i g h t o fR e d-f l e s h e dD r ag o nF r u i t(H y l o c e r e u s p o l y rhi z u s)i n M a l a y s i a[J].S c i e n t i f i cR e p o r t s,2021,11(1):3907.[51]C H E N H,L ICJ,WH I T EJF.F i r s tR e p o r t o f E p i c o c c u ml a y u e n s e C a u s i n g B r o w nL e a f S p o t o nO a t(A v e n a s a t i v a)i nN o r t h w e s t e r nC h i n a[J].P l a n tD i s e a s e,2020,104(3):990.[52]T I A N YE,Z HA N GY Y,Q I UCD,e t a l.F i r s tR e p o r t o f L e a f S p o t o f W e i g e l a f l o r i d a C a u s e db y E p i c o c c u m l a y u e n s e i nC h i n a[J].P l a n tD i s e a s e,2021,105(8):2243.[53]L IFJ,Y U A N G Q,L I A O T,e t a l.L e a fS p o t o fT o b a c c oC a u s e db y F u s a r i u m p r o l i f e r a t u m[J].J o u r n a l o fG e n e r a l P l a n tP a t h o l o g y,2017,83(4):264-267.[54]Z HO U XZ,R A OBR,C H E N Y H,e t a l.F i r s tR e p o r t o fL e a fB l i g h tC a u s e db y F u s a r i u m p r o l i f e r a t u m o np o l y g o n a t u mc y r t o n e m a i nC h i n a[J].J o u r n a l o fP l a n tP a t h o l o g y,2021,103(1):369.[55]韦唯,任亚峰,李冬雪,等.茶树叶部病害病原菌P h o m a s e g e t i c o l a v a r.c a m e l l i a e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8,38(12):14-19.[56]赵永田,马悦,S H E T HS,等.我国茶树叶部主要真菌病害绿色防控现状与展望[J].植物保护,2023,49(5):133-144,166.[57]Z HA N GLP,L IM H,L IX,e t a l.S u mm e rP r u n i n g I m p r o v e s t h eB r a n c h G r o w t ha n dT e aQ u a l i t y o fT e aT r e e s(C a m e l l i a s i n e n s i s)[J].A c t aP h y s i o l o g i a eP l a n t a r u m,2021,43(4):65.[58]L U L,L U O W W,Z H E N GYN,e t a l.E f f e c t o f D i f f e r e n t P r u n i n g O p e r a t i o n s o n t h e P l a n tG r o w t h,P h y t o h o r-m o n e s a n d T r a n s c r i p t o m eP r o f i l e so f t h eF o l l o w i n g S p r i n g T e aS h o o t s[J].B e v e r a g eP l a n tR e s e a r c h,2022, 2(1):1-9.[59]柏增凯.茶树常见病害及绿色防控技术[J].乡村科技,2023,14(10):82-85.[60]H EDC,H E M H,AMA L I N D M,e t a l.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o l o fP l a n tD i s e a s e s:a nE v o l u t i o n a r y a n dE c o-E c o-n o m i c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J].P a t h o g e n s,2021,10(10):1311.[61]HU A N G H K,L IDX,J I A N GSL,e t a l.I n t e g r a t e dT r a n s c r i p t o m ea n dP r o t e o m eA n a l y s i sR e v e a l s t h a t t h e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G r i s e o f u l v i nT a r g e t s D i d y m e l l a s e g e t i c o l aB e t a-T u b u l i n t oC o n t r o lT e aL e a f S p o t[J].P h y t o p a-t h o l o g y,2023,113(2):194-205.[62]J I A N G X Y ,J I A N GSL ,HU A N G H K ,e t a l .M u l t i -O m i c sA n a l y s i sR e v e a l s t h a t t h e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K a s u ga -m y c i nP o t e n t i a lT a r g e t sN i t r a t eR e d u c t a s e i n D i d y m e l l as e ge t i c o l a t oA c h i e v eC o n t r o l o fT e aL e a fS p o t [J ].P h y t o p a t h o l o g y ,2022,112(9):1894-1906.[63]R E N YF ,L IDX ,J I A N GSL ,e t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T r a n s c r i pt o m i c a n dP r o t e o m i cD a t aR e v e a l s t h eP o s s i b l e A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o f t h e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Z h o n g s h e n g m y c i nA g a i n s t D i d y m e l l as e ge t i c o l a ,t h eC a u s a lA g e n t of T e aL e a f S p o t [J ].P h y t o p a t h o l og y ,2021,111(12):2238-2249.[64]李冬雪.防治Ph o m a s e ge t i c o l a v a r .c a m e l l i a e 的药剂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D ].贵阳:贵州大学,2019.[65]沈国强,梁梦琦,李佳琦,等.不同生物农药在茶叶斑病防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22(15):108-110,114.[66]P A R AMA S I V AM M ,D E E P A M ,S E L V IC ,e t a l .D i s s i p a t i o nK i n e t i c s a n dS a f e t y Ev a l u a t i o no fT e b u c o n a z o l e a n dT r i f l o x y s t r o b i n i nT e a u n d e rT r o pi c a l F i e l dC o n d i t i o n s [J ].F o o dA d d i t i v e s&C o n t a m i n a n t s :P a r tA ,2017,34(12):2155-2163.[66]赵晓珍,段长流,李冬雪,等.茶叶斑点病的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治技术初步研究[C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309.[67]D E N G X Y ,Y A N GJ ,WA NY H ,e t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L e a f S p o t D i s e a s eC a u s e d b y D i d y m e l l a S p e c i e s a n d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I n f e c t i o no nT e aQ u a l i t y [J ].P h y t o p a t h o l o g y,2023,113(3):516-527.责任编辑 苏荣艳97第6期 蒲运丹,等:茶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

茶梅赤叶斑病防治方法介绍

茶梅赤叶斑病防治方法介绍

茶梅赤叶斑病防治方法介绍茶梅,别称茶梅花,是山茶科、山茶属的优良花灌木。

其花期长,花朵瑰丽、繁多且花色多样,姿态优美,被广泛作为花坛、花境的植材来使用,或是作为配景材料,种植于林缘、墙基和角落等处。

茶梅还可被用作篱垣材料。

茶梅赤叶斑病也叫茶梅赤叶枯病,是由半知菌类,叶点菌属真菌而引起的病害。

在生长季节里,茶梅赤叶斑病的病菌可以重复、多次侵染,如果再遇到栽植密度大、通风不良、空气湿度偏大,病害就会大面积发生。

茶梅赤叶斑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所以一般情况下,该病原菌生长最适宜的月均温在18℃至27℃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在80%至85%。

因此江南一带,5月至6月是该病始发期,7月至8月进入发病盛期。

另外,由于茶梅不同品种间抗性有差异,所以表现的感病症状不同。

茶梅赤叶斑病主要发生于植株叶片上,并且该病害易致成叶、老叶染病,幼叶、嫩梢偶有发生或是少有发生。

成叶的叶面是最先遭受到赤叶斑病侵染的。

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还可通过雨水等传播蔓延开来。

一旦受到侵染,茶梅就有可能大面积感染,造成整株茶梅的全叶干枯,或是成片死亡。

对于茶梅赤叶斑病,需要积极开展防治工作。

茶梅赤叶斑病的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控制好栽植密度。

及时对植株开展整枝修剪工作,力求增加其通风、透光性,降低湿度。

应当尽可能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茶梅。

切忌偏施、过施氮肥以及粗放管理。

日常管理中,应适量减施氮肥,并重视开展增施磷、钾肥和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在干旱时节,需要适时增加叶片的喷水工作,抑制该病害的发生和利于茶梅的健壮生长,提高其抗病能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因茶梅各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所以在购买苗木时,我们应主动选购品质好、抗病性强的茶梅,重视植物检疫工作,在栽植之前,还需对植株进行施药,达到防治目的。

2、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在发病前期病害不严重时,或症状刚出现,应认真开展剪除和摘除病残物的工作。

此外,也可结合清园、修剪等工作,对病株和病叶进行彻底清除。

龙州县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龙州县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龙州县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龙州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优质茶叶的主产区之一。

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是茶叶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重点介绍龙州县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方法。

茶树主要病害包括茶尺蠖、茶红蜘蛛、茶叶螟、茶红蜘蛛和茶多色螨等。

1. 茶尺蠖:茶尺蠖是茶树上的常见病虫害,对茶树叶片、花芽、嫩梢等造成较大伤害。

它的幼虫具有一对黑色角,身体呈深绿色,会在茶树上建立丝状结构。

严重感染茶尺蠖的茶树会出现枯死、叶片卷曲等现象。

2. 茶红蜘蛛:茶红蜘蛛是茶树的常见害虫之一,幼虫和成虫都会在茶树叶片上产卵,并吸食叶片上的汁液,造成叶片发黄、枯萎和脱落等现象。

叶片上会出现红色的小点,严重感染的茶树会导致茶树的叶片枯死。

3. 茶叶螟:茶叶螟是茶树叶片的主要害虫之一。

幼虫通过咬食叶片内部的气孔和细胞,导致叶片变黄、发枯、残缺,同时还会造成叶片上的白斑或黑斑。

5. 茶多色螨:茶多色螨是茶树的寄生虫,常在茶树的叶片上繁殖,主要通过吸食叶片的细胞液,使茶树受损。

受感染的茶树叶片会呈现黄白色,并出现螨虫所导致的裂纹和皱纹。

以上几种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和茶叶的质量,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茶树病虫害的防治方法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通过引入天敌或施用微生物制剂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例如可以引入对茶尺蠖、茶红蜘蛛等虫害有天敌的天敌昆虫,如寄生蜂和捕食性昆虫。

还可以利用一些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绿僵菌等来控制茶叶螟等害虫。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通过喷洒农药等化学药剂来杀灭病虫害的方法。

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选择适合的药剂和药剂浓度,按照标准的方法进行喷洒,以防止药剂残留和对环境造成损害。

3. 农艺措施:通过合理的农艺措施也可以预防和控制茶树的病虫害。

定期修剪茶树的枝条和杂乱枝叶,及时清理茶园的杂草和落叶,以提高茶树的通风和光照条件。

合理施肥和浇水,保持茶树的生长健康状况,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茶赤叶斑病发生与防治

茶赤叶斑病发生与防治

茶赤叶斑病发生与防治病原PhyllostictatheicolaPetch。

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壳霉科、叶点霉属。

分布分布于全国各茶区。

印度、日本也有报道。

症状主要发生在茶树成叶和老叶上,发病初期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出现淡褐色不规则形病斑,以后渐渐变成赤褐色,故名赤叶斑病。

病斑部的颜色均匀一致,病斑边缘有深褐色隆起线,病健部分界明显。

后期病斑上有许多褐色稍突起的小粒点。

病叶背面黄褐色,较叶正面色浅。

病原特征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球形或扁球形,大小(75~107)μm×(67~92)μm,黑色,顶端有1个圆形孔口,直径12~15μm,初埋生于叶片组织内,后突破表皮外露。

分生孢子器壳壁为柔膜组织,由多角形细胞构成,内壁着生无数器孢子梗。

器孢子梗棍棒状或圆筒形,无色,单胞,大小(5~9.5)μm×(4~6.3)μm,其上顶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圆形至宽椭圆形,无色,单胞,内有1~2个油球,大小(7~12)μm×(6~9)μm。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茶树病叶组织里越冬。

翌年5月开始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及水滴溅射传播。

此病属高温低湿型病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严重。

每年5~6月开始发病,7~9月发病最盛。

如果6~8月持续高温,降雨量少,茶树易受日灼伤的最易发病。

防治要点(1)遮阳抗旱。

此病为高温型病害,易遭日灼的茶园,可种植遮荫树,减少阳光直射。

(2)改良土壤。

生产茶园可进行铺草,增强土壤保水性。

(3)夏季干旱到来之前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合每亩50~75g,安全间隔期7~10天)或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合每亩75~100g,安全间隔期7~10天)、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800倍液(合每亩100~120g,安全间隔期10天)。

全面了解茶树褐色叶斑病.doc

全面了解茶树褐色叶斑病.doc

全面了解茶树褐色叶斑病
近来,经过一些研究调查,发现许多种植茶树的地区发生了茶树褐色叶斑病,此种病害的发生对茶树的生长有一定的危害。

一、褐色叶斑病的症状
褐色叶斑病是典型的低温高湿病害,只限于晚秋和早春发生,冬季处于停滞状态,早春气温回升时症状进一步加重,其他时间看到的病斑是陈旧病斑。

发病初期从叶缘叶尖产生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状的紫褐色或暗褐色病斑,病斑边缘紫黑色部分较宽,病健部分界线不是特别明显。

褐色叶斑病茶树的越冬芽萌发势弱,影响春茶生产,其叶片提前到修剪前集中大量脱落(茶树叶片寿命约一年,如果不修剪,可以看出正常大量落叶时间应该在6月份)。

还发现,小绿叶蝉、螨类危害较重的茶树褐色叶斑病发生重一些。

二、褐色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防治茶树褐色叶斑病的药剂很多,有咪酰胺、苯醚甲环唑、醚菌酯、锰锌制剂、铜制剂、木霉菌等。

11月中旬,发病初期交替施用不同药剂,每隔一周时间喷一次药。

注意:早春施药要注意什么时候采茶,安全间隔期是一定要注意的。

茶叶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茶叶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茶叶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注意事项
1、掌握好用药时间:在茶小绿叶蝉发生始期,及时用药。 2、配制母液:由于使用药量少,一定要先配制母液,即用小容器
(如矿泉水瓶)加少量水配制成母液,进行充分溶解,然后倒入喷雾 器药桶中进行搅拌稀释,最后对茶树叶面均匀喷雾。
茶叶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茶叶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病斑正面凹陷,淡黄褐色,背面突 起,呈馒头状,上生灰白色或粉红色粉 末,最后粉末消失,突起部萎缩成淡褐 色枯斑,边缘有一圈灰白色,形似饼状 。发生严重时,病部肿胀,卷曲畸形, 新梢枯死。
茶叶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活的病叶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季,当 平均温度在15—20℃,相对湿度80%以上 时,形成孢子。
外观: 红色颗粒 蒸汽压:6.6 x 10-9帕(20 oC) 熔点: 139.1 oC 室温储藏稳定性:至少2年
茶叶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阿克泰( Actara 25WG)
有效成份及含量: 每千克中含 thiamethoxam 250克
剂型 : 水分散粒剂 (WG) 包装规格: 2 克 / 袋
茶叶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茶圆赤星病
症状:
主要为害成叶和嫩叶,嫩 茎、叶柄也能受害。被害部初生 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 病斑。病班小型,大小0.8—3.5 毫米,中央凹陷,呈灰白色,边 缘有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后 期病斑中央散生黑色小点(菌块 ),潮湿时,其上有灰色霉层( 子实层)。一张叶片上病斑数从 几个到数十个,愈合成不规则形 大斑,并蔓及叶柄、嫩梢,引起 大量落叶。
茶叶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阿克泰( Actara 25WG)
作用方式 直接结合在昆虫的神经轴突的受体上,使乙酰胆

茶梅花赤叶斑病

茶梅花赤叶斑病

茶梅花赤叶斑病汇报人:日期:•病害概述•病原学特性•发病条件与诱因目录•诊断方法与技巧•防治策略与实践•总结回顾与展望01病害概述病害名称与分布茶梅花赤叶斑病分布范围该病害主要分布在温暖潮湿的地区,如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茶梅花赤叶斑病对茶梅的生长和产量具有严重影响,可导致叶片大量脱落,植株生长衰弱,甚至死亡。

危害程度病害不仅影响茶梅的观赏价值,还可能导致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对茶产业造成经济损失。

影响方面危害程度及影响症状描述茶梅花赤叶斑病的典型症状为叶片上出现红褐色至暗褐色的病斑,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呈波浪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黄脱落。

识别方法根据病斑的颜色、形状和分布特点,结合植株的生长环境和症状表现,可进行初步识别。

如需确诊,可采集病样进行实验室检测。

病害症状与识别02病原学特性茶梅花赤叶斑病由一种真菌引起,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赤叶斑病属。

病原菌种类分生孢子盘黑色,散生或聚生在病斑上,直径60-180μm。

分生孢子梗短,无色,单胞。

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双胞,分隔处稍缢缩,大小为(8-12)μm×(3-5)μm。

病原菌形态病原菌种类及形态病原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病原菌的生长速度最快。

温度湿度光照高湿度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

在相对湿度90%以上时,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

病原菌在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黑暗条件下生长受到抑制。

030201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叶、病落叶等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茶梅叶片上,萌发侵入叶片组织内,引起初次侵染。

以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侵染循环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后,在春季温度、湿度适宜时开始萌发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茶梅叶片上,萌发侵入叶片组织内引起发病。

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以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

茶树休眠期的病害防治措施

茶树休眠期的病害防治措施

茶树休眠期的病害防治措施
高旭晖
【期刊名称】《蚕桑茶叶通讯》
【年(卷),期】1992(000)004
【摘要】时至深秋,由于光照短,温度逐渐降低,茶树已停止萌发而进入休眠期,茶园内主要病害的病情经过一年的波动已停止扩展,按传统习惯冬季是不进行防治的。

笔者经过几年的试验调查认为:此期进行防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将主要措施及防效总结如下: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高旭晖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711
【相关文献】
1.梁河县茶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J], 陈作书
2.茶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研究 [J], 张强;杨云祥;唐方圆;玉湾;范惠琳;刘丽
3.晴普茶区茶树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J], 贺伯虎
4.日照茶区茶树主要病害种类与防治措施 [J], 袁安友;刘兆东
5.茶树休眠期的病害防治 [J], 高旭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