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奥尔曼对马克思辩证法的不同解读

合集下载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1. 引言1.1 介绍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背景意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社会科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物化理论是由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学者卢卡奇提出的,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自身劳动和产品的异化现象。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指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致,使劳动者丧失了自己劳动的力量和成果,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扭曲和异化。

通过对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劳动者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地位。

深入研究这两种理论的异同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和问题,进一步探讨社会变革的路径和可能性。

【2000字】2. 正文2.1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观点包括:卢卡奇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物化现象是一种对人类的异化,是人与自身劳动、生产、产品和社会关系的疏离和异化。

这种异化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分裂,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身体和精神上的错位。

卢卡奇指出,物化不仅仅存在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更体现在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行为以及人际关系中。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越来越像物品一样被对待和对待他人,失去了自我、自主和主体性。

卢卡奇强调,物化现象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和制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使人们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和身体变成商品,失去了自己的人性和主体性。

卢卡奇认为要解决物化问题,必须彻底转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尊重关系。

2.2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活状况的深刻观察和分析而提出的。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劳动本身失去了联系,导致了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最终转化为商品,而商品又被卖出去换取工资。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对资本主
义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两者都关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身劳动
成果之间的断裂,以及个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和异化。

本文将从概念内涵、
理论要点和实践意义等几个方面对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进行比较,以此探讨
两者的异同之处。

从概念内涵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劳动、人与物的关系。

物化是指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压迫和异化的过程,包括了人与自己的异化、人与劳动的
异化、人与他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的异化。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卢卡奇强调了劳动者在现
代社会中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权,而被动地被迫接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控制。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更加侧重于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和
异化。

异化是指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失去对自己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控制,从而导
致了劳动者的个体和劳动对象之间的断裂。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导致了劳动者丧失了自己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主体性,使得劳动者被迫成为了资本
家的雇佣奴隶。

从实践意义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加注重了消费主义对人的控制和影响,以及如
何通过批判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来打破人的异化状态。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加注重了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压迫和异化,以及如何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来摆脱资
本主义的压迫和异化。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马克思和卢卡奇都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们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异化与物化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马克思于19世纪提出了异化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被剥夺了自身的人性和劳动产品的价值。

而卢卡奇在20世纪更进一步地提出了物化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和文化都被商品化和异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辨析,探讨二者的异同之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异化(Entfremdung)的概念,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参与到商品化的生产关系中,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和对生产过程的支配权,导致了他们的劳动成为了一种异化的劳动。

“工人所生产的东西越多,他就越无足轻重;他劳动的强度越大,他就越无所谓;他生产的东西越多,他就越贫穷;他的产品就越多,他就越无产。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产品成为了资本家的财富,而劳动者自己则成为了商品化的劳动力。

这种异化使得劳动者失去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和对生产过程的参与权,最终导致了他们对自己劳动的异化和对自身的疏离。

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相对应的是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物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异化,包括了社会关系、个体意识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卢卡奇的《资本主义的启示录》中,他指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认为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商品化、物化和异化了。

个体被社会的规训所约束,被商品化的文化所浸染,整个社会成为了一个被物化和异化的世界。

卢卡奇还特别强调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和媒体的物化问题,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和媒体产品都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需要,导致了文化的异化和物化。

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比较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一些不同。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着眼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都是关注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处境,并对这种处境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

然而,这两种理论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以及各自的独特之处。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认为人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面临着物化和异化的问题。

物化和异化是指人在生产过程中,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和生产物品与自己的本质相分离,并失去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理解。

这种情况导致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扭曲,使得劳动成为对个人的消耗和压迫,而不是对个人的赋予和解放。

然而,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首先,卢卡奇强调物化和异化所导致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危害,而马克思则更侧重于经济利益和阶级斗争。

卢卡奇认为,物化和异化对于人类的精神和文化自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个人变得追求功利和自我中心,丧失了革命斗争的决心,成为了被统治阶级的奴隶。

此外,卢卡奇还强调了文化的失落,指出了这种状态下人们对文化和人性的认同、理解和传承的丧失。

其次,卢卡奇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

他认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决定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马克思也注意到了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性,但他强调的是经济和阶级斗争,而非技术本身。

马克思认为,经济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矛盾的根源,并将工人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力量。

卢卡奇认为,工人的群体力量已经丧失,不能有效地改变社会状态,因此需要在技术上寻找解决之道。

最后,卢卡奇关注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对人类心态的影响。

他认为,现代性是追求理性与科技发展的进步,但它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异化和危机。

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否定和超越,强调主观、个体和情感,但也存在着文化碎片化、虚无化和难以捕捉的特征。

马克思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区分了社会变革的不同阶段和尺度,但并没有考虑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对人类思维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虽然存在不同之处,但都非常重要,对于我们理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寻找解决之道,以及面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挑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摘要】本文将对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进行了浅析。

在引言中介绍了这两种理论的基本概念。

在分别阐述了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本概念,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在结论部分对这两种理论的异同进行总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在理论观点、研究对象以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与联系。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理论,马克思,异化理论,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总结1. 引言1.1 介绍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是两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分别由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学者卢卡奇和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提出。

这两种理论都涉及到人类社会中特定的现象和问题,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卢卡奇物化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与自己的劳动和产品脱离了联系,劳动成果变成了物,而人本身却成为物的奴隶。

这种物化导致了人的异化和无意识,使得人们对自己的劳动和产品失去了控制,成为了社会机器的一部分。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被资本家私有化,工人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导致了工人对自己的劳动和产品的异化。

这种异化使得工人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变成了资本家的工具和商品。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都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但两者在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将对两种理论的基本概念、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2. 正文2.1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他在批判文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独特的特点。

在卢卡奇的理论中,物化指的是人类精神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固化和异化过程,使得人们的创造性和自由受到限制。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被物化为商品和资本的对象,失去了自身主体性和自我决定权,成为了被支配和被剥削的对象。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探讨人的自由和认同感的问题,但二者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阐述方式。

卢卡奇认为,人类世界产生了“物化现象”,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把人的活动、感情、思维等抽象的东西看作是具体的、物质的,人们开始以一种完全的虚拟逻辑来思考这些东西,并将它们转化为实际的存在。

卢卡奇称之为“再物化”,这种再物化必然导致人与现实之间的疏离,人们不再是主宰生活的主体,而是受到物化发展的掌控。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描述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产品、打碎社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的历史过程。

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掌控,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更加依赖于雇主和资产阶级。

此外,劳动者还将自己的劳动看成是一种痛苦或麻木的羞辱,并将工作与个人的愿望和需要分开。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异化不仅指人与工作、社会联系的断裂,更是指人与自己的身体、自我、人类本身之间的断裂。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现代社会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着重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的本质。

此外,卢卡奇的理论更倾向于社会心理学,而马克思的理论则注重社会历史学和经济学。

最终,两种理论都试图刻画现代社会中人与自己、社会之间的深刻冲突,从不同的视角来阐释资本主义的发展。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内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批判。

尽管两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本质上的不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将人们的劳动力抽象化为商品。

物化的过程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淡化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

这种物化的结果是,人的劳动变得无意义和乏味,劳动成为一种糟糕的经历,而不是一种人类自由发展的手段。

卢卡奇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追求无限增长的逻辑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关注人与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喪失了对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控制。

劳动已经变成一种剥削关系,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取生活所需。

这种剥夺感使劳动者感到疏离和失去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从而导致人的异化。

马克思还强调了商品经济的崇拜和物化的现象,但这些都是他对异化现象的支持。

两个理论虽然有一些共同点,但存在一些本质的差异。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加侧重于对货币和商品经济的分析,强调了其对人类的负面影响,包括劳动的乏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化和环境的破坏。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加集中于对劳动和劳动过程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导致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断裂。

尽管两个理论有所不同,但都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困境和对人的自由发展的限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理解和对比这两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理论,但有着一定的关联和异同之处。

下面将对其进行浅析。

卢卡奇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批判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导致了商品世界的出现。

卢卡奇将这个商品世界称为“物化”,他认为物化使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变得外在化、客观化,人们将产品当作无生命的、独立于人的存在对待。

卢卡奇认为,物化的出现导致人与产品之间发生了一种“异化”关系,人的劳动不再是自由发展个性和创造自身的过程,而是被商品交换和资本积累所支配。

卢卡奇还提出了“再物化”的概念,即人们通过购买商品来填补自身在生产过程中被剥夺的东西,进一步加重了物化的程度。

而马克思异化理论则是社会学家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将其劳动力卖给资本家,只能以工资的形式得到报酬,而无法获得产品的所有权。

劳动者必须按照资本家的要求进行劳动,从而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和创造力。

这种异化使劳动者的劳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和满足,导致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人与产品疏离关系的解释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理论的重点和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两者的理论观点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卢卡奇与马尔科维奇关于辩证法的异同

卢卡奇与马尔科维奇关于辩证法的异同

卢卡奇与马尔科维奇关于辩证法的异同卢卡奇与马尔科维奇关于辩证法的异同本文关键词:异同,辩证法,马尔,科维奇,卢卡奇卢卡奇与马尔科维奇关于辩证法的异同本文简介:对于日益被歪曲与误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现状,卢卡奇想通过对辩证法的解释来恢复到马克思自身的正统性。

他通过分析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说明辩证法作为一种"环节"和"规定性"的重要性,他引用马克思的话"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该力求趋卢卡奇与马尔科维奇关于辩证法的异同本文内容:对于日益被歪曲与误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现状,卢卡奇想通过对辩证法的解释来恢复到马克思自身的正统性。

他通过分析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说明辩证法作为一种"环节"和"规定性"的重要性,他引用马克思的话"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该力求趋向思想"[1]来证明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和统一,为此,卢卡奇将人置于辩证法的中心地位,认为辩证法探究的是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接着卢卡奇提出了三种内在构成。

首先,他区分两种事实概念:一种是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为主的概念,作为纯粹的客观存在独立于特定的环境中。

这种事实在时空中表现出滞后性,落后于实际发展,并且只能在限定的范围中将决定因素固定不动。

另一种则是卢卡奇推崇的总体性事实概念。

这种事实概念具有历史和辩证的性质,可以把孤立的事实概念作为历史的统一环节并加以归结概括,从而形成整体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优越性。

其次,我们对主客体统一的研究应该在历史范围中进行,同样,无论我们如何研究历史,对整体范畴的理解都是最重要的。

因此,通过总体范畴,使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超出本来不变化的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处于动态辩证的关系,"历史的认识才有可能"[1].最后,作为一种认识现实的方法存在的理论,总体性离不开现实。

主体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现实,在现实中又不断认识主体自身,这样就达到了认识过程的整体性。

作为实践派代表人物,马尔科维奇致力于将人的自由自觉实践活动与辩证法紧密结合,展现出以人为本的本质规定,从而实现人道主义与辩证法互为特征。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马克思与卢卡奇是两位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都关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和物化问题。

马克思提出了异化思想,而卢卡奇则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提出了物化理论。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辨析。

从思想的起源来看,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起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人的剥削和人的自由失去的思考。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工人变成了商品,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自由。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导致了工人的“全人”被破坏,人失去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和满足感,变成了资本家的工具。

而卢卡奇则从物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切,包括人和物品,都被“物化”,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和人格特征。

他关注的是商品化和消费者社会中的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对于物品的需求和追求成了重要的生活内容,将人变成了物品的奴隶。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关系。

他认为资本家利用工人的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而工人只得到了微薄的工资。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工人的异化。

而卢卡奇关注的是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在消费者社会中,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重要,人们的需求和满足成了社会的核心,这种关系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和隔阂。

在结论上,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关注的是工人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被异化和剥削的问题,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关注的是商品化与消费者社会对人的影响。

他们都关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剥削和异化问题,但马克思更注重生产领域的异化,而卢卡奇更关注消费领域的物化现象。

他们的思想为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困境和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批判理论。

它们都关注了生产和劳动的问题,探讨了工业化社会中人的处境和文化变化,但是它们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有所不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文化生产和语言交流都被物化了。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物化的社会,这种社会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是以商品为中心的,包括文化生产和消费。

因此,人们在物化的社会中变得被动和普遍化,他们的生命体验变得越来越简化和消耗,文化生产和传播被收归经济规律,成为商品价值的延续。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的社会破坏了主体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

与此不同的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着重分析工人阶级的处境。

他关注工人阶级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地位和劳动条件。

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是在资本家控制的生产过程中被“异化”的,因为他们无法掌握生产工具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只能以一种被动和机械的方式从事劳动。

这种经济上的异化,进一步引发了社会上的阶级矛盾和文化方面的隔阂。

两种理论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分析层次不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批判,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着重分析工人阶级的生产和劳动状态。

2.研究方法不同。

卢卡奇主要从文化生产和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文化产生的影响,而马克思则主要从生产条件和阶级对比的角度出发,分析工人阶级在生产关系中处于被动和支配的地位。

3.影响的范围和方向不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从人的自由和创造性角度出发,探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存和自由的问题,着重分析人的主观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消失的问题。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从人的地位和权利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工人阶级的生产和劳动条件受到剥削和控制的问题。

总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关系的批判,而在具体的理论分析和探讨的内容上有所不同。

它们都反对物化和异化这两种社会状态,强调人的自由和主体性,提倡劳动者自我解放和社会变革。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关于现代社会中人与劳动、产品、自己的关系的理论。

它们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

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异。

接下来,我们将浅析这两者的异同。

让我们来看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己的劳动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人变成了劳动力的持有者,劳动和产品变成了商品。

而这种商品关系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可避免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不再能够控制自己的劳动和产品,而是被迫接受资本主义的逻辑和规则。

这种物化使人与自己的劳动和产品疏远,导致了人的异化和自我意识的丧失。

人变成了物的附属物,失去了主体性和自决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加着重于人与自己的劳动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决性的丧失。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加着重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影响,强调了劳动和产品的异化以及人的疏离和自我意识的丧失。

这也说明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加深入地分析了人与自己的劳动和产品之间的关系,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加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影响。

两者的异化理论还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人的劳动和产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它们都认为人的劳动和产品受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使得人在这种关系中失去了主体性和自决性,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疏离感。

它们都认为这种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表现。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两位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理论,它们都是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来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辨析,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与物的关系是被颠倒的,人变成了物,而物则具有了人的特性。

他认为这种物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劳动力被商品化,他们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漠和虚假。

卢卡奇强调了商品化和物化对人的心灵和精神造成的摧残,认为这种物化是对人的破坏,是对人的奴役和异化。

而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异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因失去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而产生的精神和文化上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支配权,最终导致了劳动者自己的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被资本家剥夺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并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导致了对自己的异化,他们也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从对两种理论的初步了解中可以看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者的摧残和奴役。

尽管它们所使用的术语略有不同,但核心观点都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劳动者的痛苦和不幸。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具体的理论内容和阐释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卢卡奇将物化问题更多地放在了精神层面上,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人的精神和文化上的异化。

而马克思则更多地关注了劳动者自身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了劳动者对自己的异化。

卢卡奇更加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摧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使人们变得冷漠和虚假。

而马克思更多地关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影响,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劳动者自身的异化。

卢卡奇、奥尔曼对马克思辩证法的不同解读

卢卡奇、奥尔曼对马克思辩证法的不同解读

【 关键词 】 总体性 内 在关系 系 统性 辩证法
作为马克思哲学方法 的核心, 辩证法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 分。 因此 , 特定时代 的社会结构和社会 现象不能被抽象成永叵
义 学 者研 究 的重 点之 一, 也 从 中产 生 了许 多发 展 的 、 有 益 的思 想 的规 律。 卢卡 奇认为, 对马克思来说 , 历史过程 与发展 是真正
来理解奥尔曼的 “ 内在关系” 辩证法。
事物即关系。 奥尔曼指出, 从前的思想家认为事物和关系
从了解历史, 也无法对特 定的人和时代做 出确切说 明。 方 法的 是彼此相联系的两种东西, 事物是构成关系的条件, 而马克思 矛盾在于对一个历史事件 的把握与描述 , 同整个历史作为一个 则不同, 他认为关系是 “ 事物本身的内在部分” ,“ 事物 的存在
认识 才 能 成 为 对 现 实 的 认识 。 ” “ 总 体 性 范 畴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话, 找 到动态 的辩证 总体 的真正现实性。 但是 , 卢卡奇强调整 辩 证 法 的 理论 基 石 , 是构 成 历史 主 动 性 方 法 论 的前 提 , 因为 它 体对部分有方 法论 上的优先性 ,“ 总体范畴, 整 体对各个部分 是 对 社会 历史 全 部 过 程 的辩 证 认识 。 ” 我 们 可从 以下几个方 面 的全 面 的 、 决定 性 的统 治 地位 , 是马 克 思 取 自黑 格 尔 并独 创 性
哲 学文 稿
Phi l os ophy
卢卡奇 奥尔曼对马克思辩证 法的不 同解读
口 章 新若
【 摘要 】 西方 马克思主义鼻祖卢卡奇与当代 “ 辩证马克思主义” 流派代表人物奥尔曼都强调马克思辩证法的重要
} 生, 但 落脚点不尽 相同。 卢卡奇认 为 “ 总体 性” 是马克思辩 证法的首要 特征, 奥尔曼认 为马克思辩证 法是一种 “ 内在 关系” 哲学。 文章在考察 各 自 观点的基 础上分析两者在理解辩证法内涵上的异同, 并提 出辩证 法 “ 系统性” 的特征 。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两者都试图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和物化现象。

两者在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辨析,探讨两者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和物化现象方面的异同之处。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资本论》中,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其他劳动者和自己的本质世界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失去了对生产的控制权,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使得劳动成为一种被迫的、无意义的活动。

劳动产品也被异化为商品,失去了它们的人的本质,并成为资本家私有的财富。

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异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商品经济,他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私有制和商品经济,才能消除异化现象,使人的本质得到解放。

相比之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注重对文化的物化和再物化现象的分析。

他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娱乐业、大众传媒和宣传等文化产品的物化趋势,认为这些文化产品和服务被商业化和商品化,失去了原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意义,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工具。

卢卡奇认为,作为文化创造者和消费者的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到了物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受到了资本主义物化逻辑的支配,失去了自主性和创造性。

卢卡奇呼吁人们要意识到物化的危害,反对物化现象,推动人文主义的文化创造和传播。

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辨析,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在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上的差异。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主要关注劳动和生产领域的异化现象,强调私有制和商品经济是异化的根源,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私有制和商品经济来消除异化现象。

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则更多关注文化和思想领域的物化现象,强调资本主义文化的商业化和商品化是物化的原因,主张人们要意识到物化的危害,反对物化现象,推动人文主义的文化创造和传播。

尽管两者在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和物化现象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试图呼吁人们反思和改变现状。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和商品关系的理论。

这两个理论在更深层次上基本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劳动的异化和物化。

但是在一些具体的观点和方法上,两个理论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将对这两个理论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比较。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着眼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力被资本家所控制和支配,劳动变成了一种商品,劳动者的劳动力被物化为资本家的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变得更加陌生化和异化。

卢卡奇将这种劳动的物化称之为物化劳动。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更为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被异化了。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的关系,人也变成了商品的拥有者和生产者。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被破坏了,自然资源被无限制地开采和消耗,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

马克思将这种社会关系的异化称之为人与人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异化。

在方法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是从理论和观念层面进行分析,他强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不仅仅是实体经济上的一种关系,更是一种思想意识上的内容。

他提出了商品生产方式的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的物化过程是与商品经济密切相关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更为综合和全面,他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物质生产和生产方式的角度对社会进行分析。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是由于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存在而产生的,是生产方式的一个特殊表现。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和资本等概念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内在规律及其矛盾,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解决方案。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的物化和异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更为全面,包括了人与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的异化,更注重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层面的分析。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二者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批判,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劳动者的影响和剥削。

首先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变成了商品,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化劳动力,劳动者也变成了商品的拥有者,从而把劳动力和劳动者都物化了。

卢卡奇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关系的威力,认为商品关系具有物化人际关系的能力。

在商品关系中,人们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也变成了商品的一部分。

卢卡奇关注的是商品关系对人们的束缚和自由的剥夺。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异化现象。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所生产商品的支配权。

资本家将劳动者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购买,并将其变成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劳动者只能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这使劳动者与自身所生产的产品产生了隔离和疏离感,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失去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二者都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关系的重要性。

卢卡奇更关注商品关系对人们的束缚和自由的剥夺,而马克思则更关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异化现象。

两者都强调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剥削。

卢卡奇通过物化理论强调了商品关系对劳动者的控制和剥削,马克思则通过异化理论分析了劳动者与产品的疏离感以及对劳动过程的丧失控制权。

二者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都致力于消除劳动者的剥削和建立一个更为人性化的社会。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有着明显的共性和共同的批判对象,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关系和生产关系。

两者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疏离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并对未来社会设想了更加公正和人性化的社会。

虽然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但二者都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是两个重要的社会理论,都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境遇和社会问题方面做出了贡献。

下面将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浅析,探讨它们的异同。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都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被异化和物化成商品。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人类的劳动力变为商品,而劳动者则沦为商品的拥有者和操纵者,他们的劳动已经不再是自发的而是以卖劳动力为目的的交换过程。

马克思则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不再属于他们自己,而是归资本家占有。

这两个理论都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支配权,劳动成果被剥夺,劳动变得无意义。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对异化的内涵和影响也有一些差异。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陷入了“再物化”的境地,他们变成了商品的被动使用者,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形式使人失去了对自己的实践能动性,从而导致人与自己的劳动和社会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劳动的异化、对产品的异化、对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对人的本质的异化。

异化使得人与自己的劳动、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自己的本质产生了隔阂和疏离。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对改变这种状态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人通过对物化关系的认识和改变来实现解放。

他提出了“自我财产化”的概念,即人们通过创造自己的世界,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来摆脱物化的命运。

马克思则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来消除异化。

他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将不再是异化的,人们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劳动潜能并与自己的劳动成果直接联系起来。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都对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境遇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人与劳动的异化和物化的现象。

尽管它们在一些具体内容和分析角度上存在差异,但本质上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批判,并主张通过人的自我认识和社会改造来实现人的解放。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卢卡奇和马克思是两位具有影响力的左翼思想家,他们的理论经常被用来解释现代社
会的种种问题。

卢卡奇提出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本质和剥削机制,但二者在理论基础、对象、方法、内涵等方面有所不同。

首先,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不同。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
争理论,他认为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的,而经济基础则决定了社会的
发展方向。

卢卡奇则更注重文本分析和批评理论的发展,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思维方式
被物化了,因此需要从文本中探寻出这种物化的本质。

其次,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有所不同。

马克思的关注点在于人与劳动的关系和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阶级斗争,他认为劳动者因被迫卖出自己的劳动力而遭受到了异化。

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则更关注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人作为文本的体现,他认为资本主义社
会的思维方式是被物化的,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三,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

马克思主要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
学方法,通过对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

而卢卡奇则
主要运用文本分析和批评理论,通过分析和批评文本中的语言和符号来揭示社会中产生的
物化现象。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都是社会学中重要的理论,它们都试图解释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与不足。

1.卢卡奇物化理论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变成了自然物和商品的附属物,他们的行为受到了物的支配和规训。

当个人的价值被归为或衡量为货币和商品时,他们的本质和特性被忽视或忽略。

这种过程被称为“物化”,也就是说,人被视为货物,他们的价值和能力也被归为物品或货币。

卢卡奇认为,物化会导致包括自我剥夺、内在矛盾、心理障碍和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他认为,物化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为它导致的不平等和社会冲突使得社会整体受到了影响。

物化能够削弱个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平衡与稳定。

2.马克思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在工业化社会里人跟他们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异化”(可能更准确的说法是“并置”)。

异化,对于马克思而言是个较广泛的概念,它提及了在所有社会形态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错位现象和社会冲突。

而在工业化社会里,这种异化表现为人类与他们通过劳动创造出的产品之间的关系分裂。

他们所生产的东西被卖了出去,变成了资本家的财产,而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没有什么联系。

这种分裂导致了人们对他们生产的物品失去了控制,他们的行为和所处的环境变得无法预测和一成不变。

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异化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不仅仅是因为资本家的剥削,也是因为生产活动和劳动被组织成了一种不人性化的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剥夺了工人的特定性,使得他们疏远了自己的本质和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

虽然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都试图解释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

首先,在解释异化的过程上,两种理论的重点有所不同。

马克思关注的是劳动和产品之间的关系,而卢卡奇则强调了人与自己的价值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卢卡奇与当代“辩证马克思主义”流派代表人物奥尔曼都强调马克思辩证法的重要性,但落脚点不尽相同。

卢卡奇认为“总体性”是马克思辩证法的首要特征,奥尔曼认为马克思辩证法是一种“内在关系”哲学。

文章在考察各自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两者在理解辩证法内涵上的异同,并提出辩证法“系统性”的特征。

【关键词】总体性内在关系系统性辩证法
作为马克思哲学方法的核心,辩证法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也从中产生了许多发展的、有益的思想资源。

笔者将立足卢卡奇与奥尔曼的观点,并比较两者对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异同。

“总体性”:卢卡奇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解读
“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件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卢卡奇曾说:
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

”①“总体性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构成历史主动性方法论的前提,因为它是对社会历史全部过程的辩证认识。

”②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从主客体同一的角度理解“总体性”。

主客体同一的思想,可以说是卢卡奇“总体性”辨证方法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也是他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方面。

黑格尔认为,意识“从前以为是自在之物的那种东西实际上并不是自在的,或者说,它发现自在之物本来就仅只是对它(意识)而言的自在”③。

也就是说,客体既是自在的,又是为意识而在的。

卢卡奇正是看到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主客统一思想并进一步认为主客体之间的辩证交互关系只有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体现并发展起来。

抛弃实践,将主客体理解为分裂的两部分的做法是非辩证的,是所谓的“尾巴主义(tailism)”。

④因此,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主体向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总体性认识的关键,只有主客互动的“历史辩证法”才能在总体上对资本主义加以揭露和批判,从而加速它的灭亡。

总体性与历史性的结合。

卢卡奇认为,没有辩证法,就无从了解历史,也无法对特定的人和时代做出确切说明。

方法的矛盾在于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把握与描述,同整个历史作为一个统一过程之间的对立。

辩证法的总体观能够克服这样的对立就是因为看到单一历史事件的历史性,即属于历史总体的一部分。

因此,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不能被抽象成永恒的规律。

卢卡奇认为,对马克思来说,历史过程与发展是真正的切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不但体现在历史阶段的暂时性上,更体现在本体论意义上社会历史与自然的统一。

总体性是包含差别的动态的辩证整体。

卢卡奇一再强调:“总体的范畴绝不是把它的各个环节归结为无差别的统一性、同一性。

”⑤同时,他也指出,总体性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不是算数求和,而是包含矛盾和差别的动态的辩证整体,只有深入历史社会和现实生产活动的马克思才真正打破了概念的神话,找到动态的辩证总体的真正现实性。

但是,卢卡奇强调整体对部分有方法论上的优先性,“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的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方法的本质”⑥。

总的来说,卢卡奇实际上更强调辩证法在历史社会领域将主客体统一贯彻到底的精神,基于对当时特殊国际形势和片面理论走向的批判,卢卡奇对“总体性”的强调实则为了唤起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主体的觉醒,并坚信通过这种努力可以发挥理论武器的现实力量来达到革命胜利的目的。

“内在关系”:奥尔曼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解读
奥尔曼是当代美国“辩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出马克思的辩证法实际上是“内在关系哲学”,“内在关系”是惟一可以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思路,是马克思辨证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所忽略的基础。

同样,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奥尔曼的“内在关系”辩证法。

事物即关系。

奥尔曼指出,从前的思想家认为事物和关系是彼此相联系的两种东西,事物是构成关系的条件,而马克思则不同,他认为关系是“事物本身的内在部分”,“事物的存在条件被认为就是它是什么的一部分,并且体现在它刚好就是这个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的事实之中”⑦。

因此,对马克思而言,事物即关系,事物本身就是对自身和对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属人的关系。

反过来,个人也被看成是处于人与对象的某种集合之中,即也被当成一种关系来理解。

“内在关系”体现过程性与历史性,且两者密不可分。

奥尔曼指出,马克思的逆向历史研究法是基于内在关系哲学的一种辩证方法,占据中心地位的是关于“前提和结果的双重运动”,即前提和结果并不是完全分裂的、毫无联系的两个事物,而是“一种双重运动,处于相互作用中的过程不断发展着,既成为结果,又成为对方结果的制造者。

因此,两者都必须被动态地和有机地加以考察”⑧。

马克思对整个资本主义的研究正是遵循“前提和结果的双重运动”这样的内在关系辩证法,当他试图为资本主义寻求前提时,必然要从资本主义这个“结果”出发,而作为结果的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时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是过程性与历史性的双重结合。

“内在关系”与“抽象”是马克思辩证法的“两条站立的腿”。

奥尔曼指出,“内在关系”与马克思的抽象方法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

马克思有三种抽象模式:范围(extension)、概括层次(level of generality)和角度(vantage point)。

马克思的既定目的是为了“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其抽象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弹性的伸缩。

概括层次抽象法是指从一般与特殊的同一性出发,将世界从最具体到最普遍细分为七个主要的概括层次。

“在马克思的思想要素获得一个范围和一个概括层次的同一思维过程中,它们也获得了一个角度,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考察任何具体关系的因素,并且,在这个范围内,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重构这种关系所在的更大的系统。

”⑨正是这种辩证的抽象方法才使得马克思总是在社会中看到自然,在生产力当中看到生产关系,在非经济结构的现象看到经济结构的本质。

奥尔曼一再强调,“内在关系哲学是一个观念问题而不是一个事实问题”⑩。

实际上这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用以构架分析现实的方法,更是一种网式思维。

卢卡奇与奥尔曼观点的异同分析
首先,两者都同意马克思的关注点是资本主义,但卢卡奇将马克思的辩证法局限在历史社会领域,从而否认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认为离开主客体相互关系,离开人的实践活动的纯事实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的辩证法。

奥尔曼多次强调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根本理念和立场上的一致性,而根据抽象不同的概念层次,卢卡奇强调社会历史领域的辩证法至多只是在前五个层次使用,因此以这个理由来瓦解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站不住脚。

其次,两者都同意马克思的辩证法讲“关系”,但侧重点不同。

卢卡奇更强调“总体”的方法论优先性,奥尔曼则更重视马克思的辩证步骤。

奥尔曼指出,马克思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总体”和“关系”:一是逻辑意义,二是被重构或新兴的意义,前者与所有现实相关,而后者则与被抽象后的各种具体关系相关。

最后,卢卡奇与奥尔曼都认为讲“关系”不能仅仅停留在“相互作用”上。

因为只讲“相互作用”,就可能会造成“关系”实际上是指两个不变化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错觉。

卢卡奇与奥尔曼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面临的理论挑战和现实危机不同,两者对马克思辩证法中不同要素的强调也不会完全相同。

面对当时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和惟意志论等论调,卢卡奇的理论论战对象是固定的,同时造就了他对“主客体统一”、“自然社会统一”、“无产阶级意识”等因素的强调。

奥尔曼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解读侧重于方法论的学理性剖析,更多的是针对当代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后现代碎片化哲学等反辩证法的孤立研究方法,试图恢复马克思辩证法对真实社会本质的捕捉及其所具有的革命性。

笔者认为,“系统性”比“总体性”和“内在关系”更能体现马克思辩证法的方法论特征,因为“总体性”突出了“总体”,
“内在关系”则在用词上过于抽象,一般人在初次接触这个概括时很难准确体会“关系”的具体性以及何谓“内在”。

而“系统”则是一个有机的、活的产物,既强调总体,又重视部分,更强调系统内在有机联系。

宇宙有着庞大的结构和复杂的系统,任何对照现象经验依样画葫芦的研究方法或沉迷于抽象思辨的形而上举措都只能是对现实凤毛麟角的解释或错误的引导。

辩证法的主体是变化,它本身就是一种革命的批判的力量。

对现存的怀疑、对潜在的挖掘和对未来的展望,都是辩证法的魅力与实效。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⑤⑥[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6页,第61页,第77页。

②欧阳谦:“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辨析”,《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4期。

③[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67~68页。

④ georg lukacs, a defense of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tailism and the dialectic, translated by esther leslie, verso, 2000, pp.56
⑦⑧⑨⑩[美]伯特尔·奥尔曼:《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段忠桥、田世锭、何霜梅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0页,第147页,第126页,第6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