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译文和故事 (22)
三字经(译文)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启示:用色彩学的标准解释,色彩的由黄、红、蓝三个原色和橙、绿、紫三个间色组成。五色是我国传统的名称,如黄色已成为我们的民族色彩,据说太阳升起的第一道颜色是黄色,所以黄色代表东方。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启示:人要吃饭就得耕耘播种。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爱惜每一粒粮食。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启示: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启示: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人民的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这四种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好处,都是光荣的。
【译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译文】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华蒿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启示:现在我们都知道,我国境内的喜玛拉亚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号称世界的屋脊。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每座山都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
三字经全文解释(译文)
三字经全文解释(译文)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作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三字经全文译文注释
三字经全文译文注释《三字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中国文化、历史、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译文注释: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类在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本性相近,但后天的习惯会使人们彼此之间产生差异。
2.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方法应该注重专注和专一。
3.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古代的孟母选择了邻居的环境,如果孩子不学习,她就会剪断织布机。
4.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教育了五个儿子,他们都名声远扬。
5.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如果养育孩子却不教育他们,这是父亲的过错;如果教育不严格,这是教师的懒惰。
6.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孩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年幼时不学习,到老年又能做什么呢?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石没有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什么是道义。
8.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作为人的儿子,年幼时应该尊敬父母、师长和朋友,学习礼仪。
9.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香九龄是指古代的孩子九岁时能够温暖床榻,表现出对父母的孝顺,这是应该坚持的。
10.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融在四岁时能够懂得让梨,对兄长要尊敬,这是应该先学会的。
11.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首先要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其次要开阔眼界,了解一些数学和文学知识。
12.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从一开始学习,逐渐积累,由十到百,由百到千,最终达到万的境界。
13.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的道理,三光指的是太阳、月亮和星星。
14. 先日月,后星辰,霜露雪,化为雨。
先学习太阳和月亮,然后学习星辰,霜露和雪最后会变成雨水。
15. 七政者,家人国,治国平,治家安。
《三字经》22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解释】 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 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 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 读书。
1. 2. 3. 4. 5.
负:背着 薪:木柴 身:身体 劳:劳累 犹:还,依然
编蒲抄书
悬梁刺股
襄萤映雪
[náng yí ng yì ng xuě]
1. 教:教导 2. 自:自己知道 3. 勤:勤奋 4. 苦:刻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解释】 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 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 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 学。
1. 2. 3. 4.
如:例如,比如 贫:贫穷 学:学习,学业 辍:停止
中国传统文化 ——《三字经》
回顾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第二十二讲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解释】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 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两人都 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1. 2. 3. 4. 5.
Hale Waihona Puke 彼:他们 无:没有 且:尚且 知:知道 勉:勤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释】 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 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 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 觉勤奋苦读。
三字经全文翻译注释(译文)
三字经全文翻译注释(译文)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解释:天地起初是玄黄色的,是一片混沌的状态。
宇宙最初的时候是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
二、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解释:太阳和月亮交替显现和消失,恒星一圈一圈地绕着地球分布。
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解释:四季更替,寒冷的冬天过去,炎热的夏天来临,然后是秋天的收获和冬天的储藏。
四、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解释:如果一年有闰月,那么多余的这个月就是闰余。
律调谐,音乐调整阴阳平衡。
五、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解释:云腾而上,使天空产生雨水,露水结成霜。
六、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解释:金子出产于美丽的水中,美玉出产于高山昆冈之间。
七、剑销磨砺,枪破氛光。
解释:剑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枪经过打磨才能破坏敌人的氛围。
八、曲突徙薪,泽流福长。
解释:曲折地穿过突起的障碍来搬运柴薪,水流会一直向下,福气也会一直流向那些善行之人。
九、江河载舟,阴阳定陈。
解释:江河可以载船,阴阳之道可以使世界保持平衡。
十、品茗山品,道德书弦。
解释:品味着茶山的茶叶,修道和研究道德的书躺在琴弦上。
十一、可贵巧言,久要可缺。
解释:巧妙的言辞能够得到别人的珍视,长久的需求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十二、失言有责,安言无忧。
解释:说错话会担负责任,安全的言辞则没有忧虑。
十三、和气致祥,祸因恶积。
解释:和蔼的行为能成就吉祥,祸患来自恶意的积累。
十四、善福无疆,罪孽深重。
解释:善行所得福报是无边无际的,罪孽会使人负重道行。
十五、龙德而隐,猛气则隆。
解释:龙是德行高尚而不显露的,只有当它发怒时才显得威猛。
十六、敏捷以遍,文以载道。
解释:动作敏捷可以应对各种情况,文章用来载道德的教导。
十七、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解释: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必须改正,知道了能力就不要忘记。
十八、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解释:不去谈论别人的缺点,也不要依赖自己的长处。
十九、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解释:信使之字可以反复写得清楚,的价值难以衡量。
二十、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经过读《三字经》,你知道三字经里面讲了什么内容呢?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一起来看看吧!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三字经全文完整版(译文)
三字经全文完整版(译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三字经)三字经全文译文及故事
(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三字经全文译文及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自性都是圆满的(此处“善”非善恶之善,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平等对待一切万物没有分别,像水一样纯净。
每一个婴儿,父母的教导及生长的环境不同,教养、习惯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就不一样了。
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写什么,他就呈现什么。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善与恶及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如果懒惰不教育,那么就会偏离圆满的本性。
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这样才可以学有所成。
否则样样通,样样不精。
并且养成浮躁的习气。
)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1。
新三字经22
“新三字经”当了十年的班主任了,不!应该说做了十年的孩子王,年年总结,年年梳理,却年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几年,我做过保姆式的班主任,也做过警察式的班主任,和裁判式的班主任,当然也做过战友式的班主任。
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简单的说,就俩字:管理!具体的说:就是班级管理无小事。
今天,我将换个角度来说说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三字经”。
一:进门三看:看表情、看桌面、看地面。
俗语说:“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
”如此说来,观察尤为重要。
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会看学生表情。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
有意注意正在初步形成,但无意注意仍站上风。
他们往往把心事写在脸上:或是和同学闹别扭了,或是东西找不到了,或是考试不理想,或是被老师批评了,等等,都会让各种信息爬满脸庞。
(比如说:我们班的赵彬彤,一个安静的小女孩。
有一天,我的课刚讲到一半,就看到她扭来扭去,以为是小动作,就递过去一个命令的眼神。
我的目光是一把利剑,孩子在目光下老实了,可是没过几分钟,她又开始不安的扭了起来,伴随着一张哭丧的脸,我赶忙走过去,摸了摸她的额头:不烧呀!你怎么啦?“老师,我要尿尿,”孩子一边说一边憋不住的流着眼泪。
噢!是这样。
我恍然大悟,我差一点让一个孩子尿裤子,事情结束了。
可是,第二天、第三天,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我才明白这个孩子特殊的生理现象,于是,我们约定:只要在课堂上她出这个“1"的手势,我就会给她一个眼神,两个动作,轻松搞定这件事,既不扰乱课堂秩序,又不打乱学生的思绪)所以说只要你关注了学生的表情,就很容易关注学生的内心,然后及时走进学生的心中。
看桌面,就是看学生的桌面是否干净、整齐。
我认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他的生活质量。
孩子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有利于搭建孩子们的心灵花园。
看地面,是看地面是否打扫的干净。
地面的洁净度反映着值日生的责任度。
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会把属于自己的事情作的很好,反之则一团糟。
三字经的译文大全及解释
三字经的译文大全及解释三字经的译文大全及解释如下: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三字经)《三字经》原文及译文
《三字经》原文及译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不使人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
【译文】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
【原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
《三字经》解释
《三字经》解释三字经全文解释(转载)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三字经》全文带译文
【导语】《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化的⽂学、历史、哲学、天⽂地理、⼈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核⼼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做事道理。
⼈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易解:⼈初⽣之时,本性都是善⾉的。
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後来因为⽣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
失之毫釐,差以千⾥。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易解: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改变,所谓先⼊为主,不可不慎!⾄於教育⽅法,应注重在使孩⼦专⼼,有定⼒。
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博。
据⼼理学家研究发现:⼉童与青少年⼼智的发展,⼗三岁以前著重在记忆,之後理解⼒逐渐成长,故⼗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 昔孟母择邻处⼦不学断机杼 窦燕⼭有义⽅教五⼦名俱扬 易解:古时候孟⼦的母亲,为了寻找⼀个对孟⼦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劳搬了三次家。
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学校旁。
有⼀次孟⼦不⽤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将织了⼀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样,必须将纱线⼀条⼀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积丝才能成⼨,积⼨才能成尺,最後才能织成⼀匹完整有⽤的布;读书也是⼀样,要努⼒⽤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
否则就像织布半途⽽废⼀样,⼀旦前功尽弃就毫⽆⽤处了。
五代时,有⼀位窦禹钧(⼜称窦燕⼭),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因此五个⼉⼦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养不教⽗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不学⾮所宜幼不学⽼何为 易解:⽣育⼦⼥,若只知道养活他们,⽽不去教育,那是作⽗母的失职。
⽼师教导学⽣,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做⼈处世的道理,使学⽣能够与⼈相处融洽,做事有⽅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三字经,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三字经全文解释(翻译)
三字经全文解释(翻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相远。
孩子刚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人与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后来由于研究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性格差异就逐渐产生和扩大。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就会逐渐改变。
教育的关键是专一地教导。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古代孟母为了让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她选择了一个有好邻居的地方居住。
因为她知道,如果孩子不好好研究,就会断绝机杼,意味着他将无法继续进行织布工作,生活将变得困难。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是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他教育了五个孩子,而这五个孩子都成为了有名望的人物。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如果养育孩子而不进行教育,那是父母的过错;如果教育不严格,那是教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孩子不好好研究是不应该的,年少时不研究,老年又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制作器物的材料,人如果不研究,就不会明白道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礼仪。
作为一个人的儿子,在年少时应该尊敬师长和朋友,研究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香九龄是指孩子以九岁时就开始懂得温床帮助父母,孩子应该对父母孝顺,这是他应尽的责任。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融四岁时就懂得要把梨分给兄长,弟弟应该懂得尊重和服从哥哥,并且提前了解这个道理。
首孝悌,次谨信,泽及群,是为人。
首先要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其次要谨慎和诚信,这样才能使别人受惠,也才能算是合格的人。
天地间,万物生,古代人相信是天地创造了万物,包括人类。
所生者,善养之,母仪子,家之基。
所以人类的生命诞生之后应该得到善良的养育,这样才能够在家庭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致君尧舜,经纬天下,人臣服,如丧考。
尧舜这两位圣君的成就让天下人折服,就像失去父母一样心痛。
脩身是为正,敬周则尊。
修养自己才能成为正人,尊敬古代的周朝,才能受到尊重。
《三字经》全文完整版、原文解释及译文
三字经全文解析《三字经》全文释义1、人rén之zhī初chū,性xìnɡ本běn善shàn。
性xìnɡ相xiānɡ近jìn,习xí相xiānɡ远yuǎn。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ɡǒu不bù教jiào,性xìnɡ乃nǎi迁qiān。
教jiào之zhī道dào,贵ɡuì以yǐ专zhuān。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xī孟mènɡ母mǔ,择zé邻lín处chù。
子zǐ不bù学xué,断duàn机jī杼zhù。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三字经全文解析4、窦dòu燕yān山shān,有yǒu义yì方fānɡ。
教jiào五wǔ子zǐ,名mínɡ俱jù扬yánɡ。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yǎnɡ不bù教jiào,父fù之zhī过ɡuò。
教jiào不bù严yán,师shī之zhī惰duò。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zǐ不bù学xué,非fēi所suǒ宜yí。
幼yòu不bù学xué,老lǎo何hé为wéi。
通用新版三字经22做中庸子思笔
作 zuò z中hōnɡ庸yō,nɡ 子zǐ思s笔ī bǐ。 z中hōnɡ不bù偏piā,n 庸yōn不ɡ b易ú y。ì
【译文】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编写的。“中”是 不偏不倚的意思,“庸”是平和不变的意思。
做中庸,乃孔伋
孔伋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
中不偏,庸不易
“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变的意思。
【译文】
《大学》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曾参编写的,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 提高自身修养,如何使家庭和睦,如何治理国家、安定天下。
做大学,乃曾子
《大学》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曾参编写的,
自修齐,至平治。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如何使家庭和睦,如何治理国家、安定天下。
zuò dà xué nǎi zēnɡ zǐ
国学经典
三字经
全文注音 | 故事插画 | 生动有趣
第四部分
读书
zuò zhōnɡ yōnɡ zǐ sī bǐ
作 中 庸,子思笔。
zhōnɡ bù piān yōnɡ bú yì
中 不偏,庸 不易。 z作uò大dà学xué,乃nǎi 曾zēnɡ子zǐ。
zì xiū qí zhì pínɡ zhì
自修齐,至 平 治。
做 大学,乃 曾子。 自zì 修xiū 齐qí,至zhì 平pínɡ治zhì。
【启示】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参。《大学》是四书中的一部书,和中庸 一样,也是一部修养性的书。
zuò zhōnɡ yōnɡ zǐ sī bǐ
作 中 庸,子思笔。
zhōnɡ bù piān yōnɡ bú yì
中 不偏,庸 不易。 z作uò大dà学xué,乃nǎi 曾zēnɡ子zǐ。
zì xiū qí zhì pínɡ zhì
三字经故事(二十二)
三字经故事(二十二)
【原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注释】
古文:这里指甲骨文和金文。
隶:隶书。
草:草书。
广学:多方面广泛的学习。
惧:害怕、恐惧。
繁:多。
略:大略、大概。
原:根本、原由。
【语译】
我古代的文字类很多,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和草书,在学习时,一定要把这些文字认清楚,以免混淆补情。
在整个宇宙里,知识实在太丰富了,如果你想广泛的去学习,那是很不容易也无从学起的事。
不过,如果能够大略的做个研究,还是能够了解其中基本的道理的。
【故事】
中国文字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不断演变而成的。
在没有文字之前,聪明的人类要记事或表达意思,多以结绳及绘
图的方式来代替。
据说,到了皇帝时,史官仓颉觉得没有文字十分不方便,就以日月鸟兽的形状所到来的灵感,照着样子画出来,成了最早的文字。
后来要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可以靠古代的书籍器物,得到概略的了解
像刻在牛骨和龟壳上的文字,是现今所挖掘到最古老的文字,由于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的最大特色是转折处多成方角,如“丙”在甲骨文中,便是写成:“四”(下面没有横)。
金文,是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文字的线条比甲骨文复杂写。
后来,有了较进步的大小篆,大篆的结构方正,左右对称,小篆的字体已略具国字的雏型了,线条简化匀称,如“马”字,在小篆中就写“馬”。
到了隶书、草书时代,中国文字已经到了定型的阶段了。
三字经全解
三字经全解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2、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jīng zǐtōng dú zhūshǐ kǎo shìxìzhī zhōng shǐ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zìxī nóng zhì huáng dìhào sān huáng jū shàng shì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译文】
经书、子书读完后,就该读各种史书了。
读史时,必须弄清楚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其盛衰的原因,如此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伏羲氏、神农氏和皇帝被尊称为“三皇”,他们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王。
【故事】
史书
史书分为两种:一是通史,二是断代史。
通史指通贯古今的史书,记载古今之事,如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
《史记》所记的历史事件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作者生活的汉武帝时期,上下3000多年。
全书以“本纪”、“世家”、“列传”记述了人物故事、各个民族的发展及风土人情,以“书”记制度,以“表”贯串历史。
这种写法对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资治通鉴》属编年体通史,全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3年的历史。
其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经济、文化较为简略。
断代史是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记载一国一朝的历史,始于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
正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外,都属于这一
类,如《三国志》、《晋书》、《宋史》、《明史》等。
《三国志》是纪传体的国别史,记述了自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以后,至280年晋灭吴约100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