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资料
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九章

四、重“理”轻“情”
这里所说的“情”指“情感”。理是指“理论”、 “理性”,所谓重“理”轻“情”是指在写作教学中 偏重有关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师生之间情感 的交流。 理论知识固然应当介绍,问题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 自然科学中的课文不一样,它不是直接通过说理来教 育人,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情感来 感染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启发,受 到教育。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情感除了通过 课文内容本身直接传递给学生以外,还要靠教师的语 言、表情和动作来传达。我们绝不应忽视写作教学中 情感因素的作用,除了“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 情”,将“理”溶于“情”之中,才能使学生兴趣盎
因此只注重外部刺激只强调对个体外显行为进行强化而不考虑个体内在因素的行为主义训练方法虽然对于固定的行为联系即固定的操作模式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一旦条件改变习惯于范文模式即习惯于模仿和套用现成词语现成语言环境的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第九章 写作教学
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当前写作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形成 反思意识。 2.熟悉写作教学研究与改革中的热点,借 鉴写作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 3.明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之间多层面、 多角度的关系。
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育理论
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 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 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 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 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 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 确有独到之处。
(三)高校教师参与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 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了“快乐”、“趣 味”、“大作文”等概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二章-小学语文教材

4、语文教材与语文课程资源 5、语文教材与语文课外读物 6、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语文教材是为达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呈现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而编制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媒 体,它只是一种教学媒介和教学途径。
语文教材是媒介、是载体,是供学生达成语文 教学目标的工具,不是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 用教材教
一、教材研究和教材评价:
教材基本理念、框架结构、组元方式、构成要 素、思想品德、文化内涵、编制水平、编审制度和 程序等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材的科学性、合理性 和可行性等。
以研究的态度、目的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是教材 分析的重要内容。 价值与功能研究、编制理论研究、文选系统研究、 练习系统研究、知识系统研究、助学系统研究、使 用情况研究等。 一般意义上的教材分析主要是指一线教师的“教材 解读”。
首先是要让学生愿意阅读文本,有阅读的需要,即诱发学生 的阅读期待。
第二,用活教材,巧妙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加深 体悟。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类型
(一)功能 语文知识传播的媒介; 语文实践的工具; 语文体验的载体; 涵养语言文化的范例。
(二)语文教材的类型
按教材内容的组合方式分: 分编教材、合编教材
注释、课后思考、插图等的分析。
二、文本解读与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1、合乎文本体式的解读,是一种相对本分的阅读姿 态。
从文体特点、文体规范出发 把握文章体式并根据文章体式确定合理的教学内
容是语文教材分析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前 提和关键。
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 了。
亲爱的 你
放在冰箱里的 两颗葡萄 我 把它吃了
按教材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分: 知识中心、经验中心、社会中心
拓展了解 王荣生将选文系统分为四种类型: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共5篇]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dd12c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5.png)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共5篇]第一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一、选择填空题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
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
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16、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1、翻译法2、古文字介入法3、画图法4、体态语教学法5、偏旁部首带子法6、语音摹拟法7、部件分合法8、笔顺展示法9、韵语教学法10、信息化教学法。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题型:简答题、论述题(本资料为此题型)案列分析: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口语情景创设实践智慧教学设计:1.教案设计(目标、导入、提问、结束、板书)2.对文本进行分析一、课程论一、性质观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和基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性质)。
(一)工具性1.最早提出“工具说”的是叶圣陶,张志公是叶圣陶“工具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2.工具性的本质是言语能力性。
言语能力是指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a.言语能力是思维能力:思维要借助语言来进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反应着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言语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
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b.言语能力是交际能力:语言的基本功用在于交际,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实质是言语交际能力。
c.言语能力是审美能力:对语文的理解——听话和阅读,实际是对美的感受和欣赏;对语文的运用——说话和作文,实际是对美的表现和创造。
(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深化,它对于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材编制、语文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要拘泥于语言符号的分析识记和技能技巧的反复操练,而应该把教语文和教做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学校语言文字的同时感悟、品味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情感、,以此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世界,获得精神成长。
(三)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语文课程既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的“工具学科”,又是以门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格个性有着广发而影响深刻的人文学科。
2.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
这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课程编码:16A04051 学分: 1.0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计划学时:16 其中讲课:16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师范类专业推荐教材:刘欣,孙泽文,严权主编,《课程与教学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参考书目:1、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施良方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旨让师范类专业学生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价值和基本策略,正确认识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具备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掌握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为从事教学工作奠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教学目标、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模式、课程和教学评价及课程开发等内容。
2、通过课堂讲授与观看优质课视频要求掌握说课的方法、掌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技能。
3、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能形成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
要求学生完成说课的视频录制和作业,完成期末考试。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述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旨在让学生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位,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要素,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进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研究对象;要素;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授课内容]一、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述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与任务三、课程与教学论基本要素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五、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六、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旨在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含义,了解课程的不同形态,掌握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涵义及其不同取向,掌握课程目标和内容确定的依据及原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1/课程:课业及其进程,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语文:语文是语言文学;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语言文章;语文是语言文化。
3/人文性: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4/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指的是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而言语指的是说话者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个体应用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自由结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
第二,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言语是个人行为,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个人体验的特征。
5/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可以利用他来互相交流,达到互相了解。
就外部语言说,他是交际工具;就内部语言来说,他是思维的工具,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彼此不能分割,因此,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五章)

第五章语文教材语文教材广义:一切对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口头语言材料及书面材料。
狭义: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材料,即常说的教科书。
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有四方面: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第一节从课程视角看语文新教材正因为语文教材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所以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国传统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一直顶替着课程,研究的重心一直放在教材与教学上。
20世纪90年代,“语文课程”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焦点。
下面,从课程视角呈现新教材的主要特色。
一、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新教材比较好地演绎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理念,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善的预设,而是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
为此,新教材不但增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作品,而且还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文章。
新教材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
二、新教材贴近生活世界(一)课程与生活课程是什么?课程即经验,这种课程定义是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
此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强调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的作用的动态的情境,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二)新教材与生活传统的语文教材几乎把注意力全部投向“选文”,坚持选文的“文质兼美”,然而在反映“生活”、联系“生活”方面却有明显不足。
而新课程语文教材在坚持选文标准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新教材重视言语实践活动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全面整合语文学习的诸多要素,言语实践不再是局部的、单项的,而是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学习目标:1.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 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内涵3. 学习从哲学高度思考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二、语文课程的思考起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列维·斯特劳斯的归纳——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历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传承的角度)列维·斯特劳试图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来分析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深层文化含义,他关注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内容,而是要检验故事要素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构三、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的假设(“沃尔夫假设”)——语言是文化的“背景”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人们以在其本族语言中设立好了的分类和区分的方式认识世界,由于文化的差异,某种语言中的发现也许不会出现在另一种语言中。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最新理解: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
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中是作为一种“直接现实”而存在的东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们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并抒发情感,它构成了文学的客观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简言之,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基本工具和第一要素”二、文学与语言有一种特殊关系:文学总是关于语言的,总是对于语言本身的性质的独特显示。
人们称伟大的作家、诗人为“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正是出于他们对语言的卓越贡献。
文学比语言的其它功能都更为重要,因为它能真正使我们明白语言的性质。
三、语言是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窗口第三节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文学课教学目标:审美教育(文学阅读教学+文学写作教学)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的教学(汉语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学习目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主动(桑代克的实验)或被动(巴甫洛夫的实验)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三)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运用背诵与仿写(四)语文课程应测量和评价学习的外显行为,进行客观测验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差异(三)研究方法要去研究对象相适应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三)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2. 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3. 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4. 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5. 异质分组6. 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7. 从做中学(四)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节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已有知识决定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只有在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形成一定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意义(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做到目标设置三维化,教材编制序列化(螺旋型结构)(二)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三)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第四节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来自社会协商(三)主张以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建构起自己的意义(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拓展学习时空,开拓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二)语文教学设计应有所改变:教学目标有师生共同协商制定;教学任务和内容应该开放而灵活,能随学习进程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基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三)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强调以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为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四)评价标准上将标准参照、常模参照和个人发展参照结合起来;评价方式上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法上将考试、考核、学习档案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三、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评价基本原则:1. 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2. 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3. 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 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5. 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6. 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历史2. 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3. 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4. 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1. 工具性2. 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3. 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 人文性5.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民国时期国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2. 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说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3.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4. 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二)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文”与“道”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即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统一1.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规定: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文学是帮助年轻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2. 1961年《文汇报》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

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信念 动手能力 公德 美的感受与技能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搜集利用信息
健康
校长(%) 74 46 19 17 15 3 3 3 2
1
教师(%) 62 33 17 12
11 8 3 4 4 3
50%
40%
30%
20%
10%
0%
校长
教师
基础知识与技能 公德 政治信念 分析解决问题 健康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动手能力 美的态度表现 搜集利用信息
10
第一,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诸 方面的选项目标中,“基础知识与技能”是 校长与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得最好的目 标,选择该项的人数分别达到50%和35%。 相比之下,认为学生“公德”与“政治信念” 较好的人数只有20%左右。至于健康、劳动 态度与习惯、美的感受与表现,认为在学生 身上体现较好的人数仅约10%。
13
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
60% 50% 40% 30% 20% 10%
0% 1
知识与技能 解题技巧 智力发展 创造性 情感态度 个性发展
14
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 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100% 90%
79% 50%
0% 小学
初中
15
纵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 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从我 国是人口大国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 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 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
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 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 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的是什么?•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什么?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什么?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哪几种?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教学即教授 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教学即教学生学 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第一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第六章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第一节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一、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主要指课堂、课本、教师、学生等因素;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除了课堂、课本、教师、学生等因素以外,社会、家庭、学校设施等其他因素;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若干种类型。
按照开放的主体,可以分为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类型从范围上,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大类。
校内资源主要是学生、教师和校内环境等,校外资源主要有社会环境,包括民族文化背景、时代变革特征、社区教育条件、大众传播媒体、教育研究机构、家庭环境等。
(一)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内资源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内资源主要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与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一切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同时也是实施者与评价者;教学条件与学校管理水平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外资源社会是教育活动的基础背景,也是构建和实施校本课程所依赖的基本条件。
语文校本课程的校外资源主要有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等。
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一)一般课程资源开发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以下的基本途径:一是开展社会调查,从社会获取材料、机遇、知识、技能和素质;二是研究考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三是发掘教师中的人才、培养教师的意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与制度;四是借助校外课程资源与经验,使之形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五是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相关书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相关书目1.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正中书局,1936年版2.黎锦熙:《新国文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1年版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5. 张鸿苓、吴亨淑、张锐、孙炳铨:《语文教学方法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6.尤.克.巴班斯基(苏):《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7.沈衡仲:《语文教学散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8.叶仓岑:《中学语文教学通论》,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9.苏霍姆林斯基(苏):《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10.《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11.万恒德:《中学语文教学概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2.黄振中、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13.谭惟翰:《语文教学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14.曾祥芹:《语文教学能力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5.张隆华、杨成章、满云龙:《语文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16.朱绍禹(东北师大):《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17.陈毛美:《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8.陈学法:《语文教育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9.于满川、杨履武、顾黄初:《语文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0.杨德如、沈长春:《实用语文教育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21.约翰.杜威(美):《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2.黄麟生、倪文锦:《先进教育思想高超教育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23.杨德如、杨光、石经纶:《语文美育学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4.杨德如:《语文教育学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5.王光龙:《语文学习方法论》,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26.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7.王家政、潘纪平:《中学语文教学法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8.杨成章:《语文教育心理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9.《张志公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0.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32.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3.佟士凡:《语文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4.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5.谢象贤:《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6.程达:《语文学科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7.庄静肃:《语文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38.韦志诚:《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9.曹明海:《语文学习心理论》,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0.曹明海:《语文审美教育论》,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1.《张志公自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2.王本华:《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43.毓明笠:《中学语文学习心里及学习方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 99年版44.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5.王显槐:《现代语文教学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46.池方浩:《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7.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8.陈黎明:《高师语文教学论》,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9.唐作藩:《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0.区培民:《语文教师技术行为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51.王松泉:《阅读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53.黄岳州:《语言文学与教学新论》,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4.于亚中:《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5.于年河:《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6.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57.黎泽渝:《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8.复旦大学语言室编:《陈望道语文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9.陈光磊:《陈望道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0.唐作藩:《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1.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2.张志公:《张志公汉语语法教学论著选》,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3.靳健:《现代语文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4.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65.王尚文、吴克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6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科社2001年67.王丽《中学语文教育忧思录》华东师大199868.刘永康《语文教育学》高教社2005年69.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教版社70.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教社1996年71.《初中、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同上03、0472.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中央电大出版社0573.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74.《教育心理学》(皮连生、莫雷、吴庆龄等)75.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苏教社0776.《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王道俊、南师大等)7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00年《语文教学论》参考书目1.郑之钢:《乡村师范教育实习指导》,黎明书局,1935年再版2.李伯棠:《师范生实习指导》,正中书局,1935年版3.波良斯基(苏):《教育实习》,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4.孟庆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5.陈震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6.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7.游正轮:《班主任工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8.王禹:《中学生写作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9.索里.特尔福德(美):《教育心理学》,高觉敷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10.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11.陈必祥:《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展现杂志社,1984年版12.张隆华:《教育实习》,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13.燕国材:《心理与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14.张殿国:《情绪的控制和调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5.黄永信:《中等师范教育实习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16.冯克诚、于明:《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版17.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六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 87年版18.关峺霞:《教学论教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9.董杰锋、朱若真:《教师语言艺术》,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0.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21.伽达默尔(美):《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2.陈侠:《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2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24.王松泉:《中学语文基本篇目导读图示全集》,大连出版社,1989年版25.谭传才、崔远培:《教育实习问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6.顾天祯、高德建:《教育科学研究入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27.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28.郝德元、周谦:《教育科学研究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29.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30.张维平:《比较教育基础》,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31.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32.张中原:《语文教育实习》,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33.孙培清:《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4.温寒江:《现代教学论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35.吴定初:《教育科学研究概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36.倪文锦:《语文考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7.刘向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8.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9.杨小微、刘卫华:《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40.张中原:《语文教育实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41.张隆华:《中国古代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2.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3.裴丽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4.方展画:《教育科学论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5.张连起:《清末新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46.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47.施良方:《课程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48.饶杰滕、王问渔主编:《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49.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5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2.冯克诚、田晓娜:《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版53.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4.周学海:《学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5.皇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56.韦志诚:《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57.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58.赖志奎:《现代教学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9.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60.王鹏伟:《高中语文教材重点、难点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1.王鹏伟:《中学语文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2.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63.霍华德.加德纳(美):《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64.张文泰:《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版65.黄文硕:《语文教材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6.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7.张隆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8.李杏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9.李田若:《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0.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1.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2.刘国正:《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3.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4.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5.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6.曹明海:《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7.曹明海:《营构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8.曹明海:《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9.曹明海:《追问与发展:语文学习心理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80.曹明海:《整体与圆识:语文教学系统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81.曹明海:《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8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3.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4.李维鼎:《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5.吴发衍:《当代语文教法学法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6.许其举:《中语指要》,中国矿业出版社,2000年版87.李廷扬:《语文新论:美辞论》,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8.全国中学语文会编:《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9.孔庆东:《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90.白金声:《语文德育渗透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91.张定元:《中学著名特级教师思想精粹》,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92.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3.顾之川:《语文论稿》,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4.张隆华:《语文素质教育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5.王力:《语文教学创新研究》(中学卷),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96.李行建:《语文学习新论》,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7.毛雨先:《语文学习面面观》,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98.张建华:《中学语文教学法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9.王松泉:《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00.韩雪屏:《语文教学技术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01.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10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103.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教育研究探索》,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104.左兵著:《语文考试艺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105.吴桐祯:《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06.周德藩:《中学语文教学优秀个案》,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07.彭观仞:《中学语文教学板书设计》,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08.李庆平:《中学语文板书设计精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09.赵贤州:《对外汉语教学通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10.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112.王相文:《语文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1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14.王相文:《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导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15.顾黄初:《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16.王柏勋:《中学语文教材分类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117.费锦昌:《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118.顾黄初:《20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19.郑国民:《从文言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师大出版,2000120.张志公:《张志公语文集外集》,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121.本书编委:《张志公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22.傅永安:《中学语文比较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23.庄文中:《中学教学语法和语法教学》,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124.陈帼雄:《中学语文实用语法》,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125.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126.许嘉璐:《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27.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28.李家树:《香港语文教学策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29.田小琳:《香港中文教学和普通话教学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30.王继坤:《现代阅读学教程》,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1.王松泉:《阅读教材》,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2.小威廉姆.E.多尔(美):《后现代课程观》,王汉字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3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答案全面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答案精编版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三、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一)“教授法”阶段。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四章)

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第一节“语文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一、概念辨析的背景长期以来,我国一向实行国家统一的课程研制体制。
这种体制很大程度上将课程与教材两个不同的层面〔范围〕重叠起来,客观上造成了课程与教材层面、教材与教学层面不同问题的混淆。
拿语文科来说,既定的教学大纲与既定的教材几乎可合二为一,而在教学的实践中,语文教材〔教科书〕的权威事实上又要超过教学大纲——不备有“语文教学大纲”的学校、没读过“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师,不在少数;而教学那么必需“以本为本”。
这样,几乎全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都积累到了语文教材研制或编写的层面,语文教材编写,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语文课程探究、语文教学探究的职责。
语文教材的研制或编写、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与体例,很大程度上,被不无夸大地误认为就是确定语文课程内容的“科学化”、制定语文课程内容组织的“规律”。
反映在术语上,是不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文〔选文〕内容,诸种含义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乃至张冠李戴。
“语文教材内容”,长期以来,人们或者将它混淆于“语文课程内容”,或者将它混淆于“语文教学内容”,甚至混网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内容”。
二、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支配。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造就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打算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或称课程要素〕就是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看法等。
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答复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特指为了到达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看法、价值观等要素;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答复“用什么去教”这一问题。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部分 教学篇
•第十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节 教学情境中的口语交际的特点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背景和课程取向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操作 •第四节 口语交际基本素养和课堂操练要点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 •第一节 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 •第二节 对话的概念、类型与前提 •第三节 语文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
第8页/共18页
王荣生教授根据教材中文本的不同功能,将文本分为:定篇 例文 样本 用 件
• 1、“定篇”应该是指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 课程必学的篇目,这在国外也是通例,据了解,国外对“定篇”的处置有两种情况:一种 是在课程标准里指定作为考试的范围,并不编进教材;一种是将部分指定篇目的主要章节 编进教材。 •2 、 “ 例 文 ” 是 采 用 了 夏 丏 尊 的 含 义 。 夏 先 生 提 出 , 语 文 教 学 就 是 明 里 探 讨 那 些 “ 共 同 的 法则”和“共通的样式”,而选文,则主要说明“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 “例子”。“例子说”目前被广泛的接受和认可,但被绝对和曲解化了。王荣生教授认为, “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 度等服务的,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的直观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 补经验性的感知,并通过感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例文有可能是成篇的,也有可能 是片段。
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6)语识是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 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 (7)即使是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之中语识虽然能帮助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 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的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 (8)语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语感转化,其标志就是经过反复使用而进入高度熟练状态,以至于 能无意识地对之领会和运用;但并非所有的语感都能从语识转化而来,因为有的语感永远无法言 传出来。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题型:简答题、论述题(本资料为此题型)案列分析: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口语情景创设实践智慧教学设计:1.教案设计(目标、导入、提问、结束、板书)2.对文本进行分析一、课程论一、性质观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和基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性质)。
(一)工具性1.最早提出“工具说”的是叶圣陶,张志公是叶圣陶“工具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2.工具性的本质是言语能力性。
言语能力是指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a.言语能力是思维能力:思维要借助语言来进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反应着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言语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
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b.言语能力是交际能力:语言的基本功用在于交际,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实质是言语交际能力。
c.言语能力是审美能力:对语文的理解——听话和阅读,实际是对美的感受和欣赏;对语文的运用——说话和作文,实际是对美的表现和创造。
(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深化,它对于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材编制、语文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要拘泥于语言符号的分析识记和技能技巧的反复操练,而应该把教语文和教做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学校语言文字的同时感悟、品味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情感、,以此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世界,获得精神成长。
(三)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语文课程既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的“工具学科”,又是以门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格个性有着广发而影响深刻的人文学科。
2.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
这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题型:简答题、论述题(本资料为此题型)案列分析: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口语情景创设实践智慧教学设计:1.教案设计(目标、导入、提问、结束、板书)2.对文本进行分析一、课程论一、性质观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和基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性质)。
(一)工具性1.最早提出“工具说”的是叶圣陶,张志公是叶圣陶“工具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2.工具性的本质是言语能力性。
言语能力是指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a.言语能力是思维能力:思维要借助语言来进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反应着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言语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
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b.言语能力是交际能力:语言的基本功用在于交际,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实质是言语交际能力。
c.言语能力是审美能力:对语文的理解——听话和阅读,实际是对美的感受和欣赏;对语文的运用——说话和作文,实际是对美的表现和创造。
(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深化,它对于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材编制、语文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要拘泥于语言符号的分析识记和技能技巧的反复操练,而应该把教语文和教做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学校语言文字的同时感悟、品味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情感、,以此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世界,获得精神成长。
(三)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语文课程既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的“工具学科”,又是以门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格个性有着广发而影响深刻的人文学科。
2.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
这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3.从事语文教育,既要坚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作为根本目的,又要照顾到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成长、人格发展的影响,而不允许把二者割裂开来,或作机械的语言符号操练,或作孤立的人文说教。
人、文同行、语言和精神一起成长,语文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功能:基础功能和文化功能1.基础功能:学习基础功能、精神奠基功能。
2.文化功能: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扬——热爱本国的母语、追求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目标1.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如何把三维目标融合起来?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显然,知识学习、技能掌握是课程实施的基础性、前提性目标,同时应更新传统的知识观念。
关注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重视知识、技能学习方式与策略的指导,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具体而言,要改变知识的呈现、表达与评价方式,使知识动态化、过程化;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实践、探究中体验知识的丰富蕴含,获得知识多方面的价值,实现知识向能力、情感、素质的转化。
概而言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整个课标的“文眼”,课标强调是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体现了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三点要求:一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三是语文学习内容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a.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解读的多元性b.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c.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概括地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做到:a.首先,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生观。
语文知识是人文性的不应该被僵化,学生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独立存在,是不应当被人塑造和控制的。
b.其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能够控制课堂局面,走下讲台深入课堂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运用恰当的语文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有必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就应该采用。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适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追求热闹的形式。
c.再次,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渴求解答的欲望,还可以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信心,大胆质疑大胆探索。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d.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同时激发竞争意识。
课堂讨论之前先要求独立思考,不准发言,将各自的疑惑或观点作简要记录之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话可说。
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学生准备之后带到课堂上交流,这要求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
e.除此之外,培养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
这一方面规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师生平等对话”就是师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师传生.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a.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
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的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五、高中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六、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总目标的基本精神1.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2.彰显时代需要的语文能力3强调语文课程实践性本质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八、语文课程评价(一)含义:语文教学评价,又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它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二)原则1.教育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三)方法1.定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自我评价4.激励性评价二、内容论一、阅读教学(一)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2.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情感体验3.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语感图式,形成良好的语感4.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5.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6.让学生具备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7.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8.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二)基本原理(1)整体把握1.对文本进行整体观照2.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展开教学3.不能肢解有机整体,断章取义的说教4.把分析段落作为把握文本整体的手段(2)创设情境1.引导体验2.音乐渲染3.形象展示4.角色表演(3)比较阅读(4)互动对话1.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作为读者与文本的阅读对话2.教师、学生与教材编者的对话3.教师、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PS对话的策略:A提问与求解B还原与填补:艺术感觉的还原、写作版本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价值的还原、语境的还原(5)质疑激思(6)贴近生活1.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2.把阅读所获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3.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7)创新阅读(8)读写结合1.优美句段的仿写2.写作技巧的借鉴3.观点的共鸣与争鸣4.通过写促进读的深化(三)阅读能力培养·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记忆能力·浏览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四)各类文学体裁的阅读教学(1)小说阅读教学1.基本目标:a.小说艺术的要素b.小说对社会生活的反映c.小说所体现的作者生命体验、人生感悟、艺术追求d.小说的叙述视角e.小说的语言风格2.方法:a.在特定环境中考察人物b.透过情节高潮发掘主题思想c.扣住主题思想分析表达技巧d.通过叙述视角的考察体会行文结构的艺术(2)诗歌阅读教学1.目标:a.探究作品的意蕴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b.了解诗歌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c.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d.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e.尝试诗歌创作2.方法:a.品韵味:音韵、节奏、抑扬顿挫、平仄对仗b.品意味:诗歌形象中浸透的诗人的感情和思想,分析意象c.品情味:从诗中的人、事、景、物之中品出“情”来d.品兴味:诗歌在语言、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的诗味PS现代诗歌教学1.目标:a.掌握现代诗歌区别于散文、小说和戏剧等其他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b.掌握现代诗歌中意象、意脉、意境、意蕴等要素c.掌握新诗中有代表性的诗人创作风格的主要特点d.掌握有关新诗主要流派及其诗歌特点的一般常识e.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赏析评价等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PS古典诗词教学重在文学鉴赏:音乐节奏、内容层次、作者感情、好词佳句在注重文学欣赏的同时、注重作品文化意蕴的探究(3)散文阅读教学1.目标:a.了解散文及文本知识b.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c.体验作品的情感美d.感悟作品的哲思美e.鉴赏作品的形式美2.关键:从文本中分剥出作者的存在3.教学内容:a.写了什么人和事?b.作者对自己写的人和事有什么看法?什么样的感情倾向?c.读者从何处感受到作者对自己所写的人和事的看法与情感倾向?d.读者对散文所写到的人和事,有什么看法?持什么情感态度?e.读者对作者的看法与情感又有什么看法?又持有什么情感态度?(4)戏剧教学1.目标:a.了解和掌握的一般知识b.丰富学生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c.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d.继承戏剧文化传统,培养学生艺术特质2.方法:a.理清剧本情节b.分析矛盾冲突c.品味人物语言d.重视朗读和表演(5)童话、寓言阅读教学依靠情节的推进,理解所塑造人物形象的本质(五)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1)记叙文的教学1.方法:a.把握记叙类文本的文体特点:内容的真实性选材的典型性语言的情感性b.把握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心理特点c.掌握记叙文的教学要点:第一类:简单记叙文阅读教学:①理清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②理清思路(顺序、结构、线索)③理解中心(反复阅读、重点分析关键段落、概括段落分层大意、归纳段落层次大意、概括中心意思)第二类:新闻阅读教学①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真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②分析新闻的基本结构、认识新闻的结构特点③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④分析手法,学习作者独特的表现艺术第三类:传记阅读教学①筛选整合信息:了解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生活经历、人生轨迹;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②把握文本结构③概括中心意思④把握文体特征,赏析表达技巧⑤分析语言特色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⑦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⑧探讨传记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⑨探究文本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说明文(科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方法:1.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知识性、客观性、平易性、前沿性、复杂性2.把握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心理特点:向往心理、畏惧心理3.掌握说明文的教学要求:第一类:简单说明文的教学要求①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②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结构③分析说明方法④品味说明语言第二类:科技文阅读教学①理解新概念②理解新表述③推断新结论④努力提高说明文教学效果:⑤掌握辅助性教学手段⑥拓宽科技文学习的视野(3)议论文阅读教学1.方法a.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内容的说理性、观点的鲜明性、论证的恰当性b.把握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心理特点:对阅读议论文兴趣不高、生活经验有限、缺乏理性思考c.把握议论文的教学要求:第一类:简单议论文的教学要求①把握论点②把握论据③把握论证④理清论证结构⑤分析议论文语言第二类:复杂议论文的教学要求①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本结构,把握写作思路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在局部分析中,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④通过理解作者的论述过程,理解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PS论述清楚全面深刻的方式:多角度论述、条分缕析、追根溯源)⑤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领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4)文言文阅读教学1.教学要求:(A)语言层面的要求a.文言文语言学习指导的内容:认读文字、积累词汇、掌握活用、了解句法b.文言文语言学习阶段的要求①把握学习阶段的要求②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③注意探究方法的传授④强化文言翻译的训练(B)思想层面的教学要求①把握文言文承载的思想内容②通过“问题“探究主题思想③通过诵读领会情感意图二、写作教学(一)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1.贴近实际2.培养兴趣3.说真话、实话、心里话4.理想和幻想5.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二)高中阶段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1.切合题意:一要符合命题意图二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文体2.文体恰当3.感情真挚4.思想健康5.内容充实6.中心明确7.语言通顺8.结构完整(三)高中阶段写作教学的发展性要求1.思想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因果关系、思想观点发人深思2.内容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文采飞扬: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言有意蕴4.有所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想象奇特、推理独到、个性鲜明(四)各类文体写作教学1.记叙文:一是训练学生在记叙中巧生波澜、二是训练学生描写事物的技巧2.说明文:准确的运用语言,恰当的使用说明方法,合理安排好说明顺序并综合运用3.议论文:强调对学生信息库的建设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尽量教给学生思维操作的基本方法,培养写好议论文的思辨能力4.应用文:让学生认识到这类文体的重要性,重视实质性的与应用语言写作技巧有关的内容5其他文体:适当引导和教学学生学习写作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的写作,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文学素养(五)各种类型写作教学1.说话与写话:激发孩子们写话的兴趣2.口头作文:积极正确的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口头作文的基本常识,基本技巧3.看图作文:教会学生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写好看图作文、指导观察、激活想象、联系生活、巧妙构思、写观后感等4.标题作文:指导学生认真审题、确切理解题意、把握主题范围、选择文章展开的方向5.材料作文:读懂材料,全面把握;立意求准,力求新颖;使用材料,恰当巧妙;言之成理,主旨鲜明6.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与传统的“材料作文“不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立意之根本,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只是命题者所做的”作前指导“(六)作文命题要求:1.适应性2.迁移性3.计划性4.教育性5.启发性PS直接形式的命题:完全命题、不完全命题间接形式的命题:1.材料作文:提供材料、要求2.话题作文:设定话题、自由写作、没有审题障碍3.情境作文:感同身受、设身处地4.自由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区别:1.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只是特定的观点的载体2.话题作文关键:围绕话题;材料作文关键:紧扣材料话题作文的优点1.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2.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话题作文的弊端1.审题弱化2.思考钝化3.文风浮化4.文体淡化5.简单问题复杂化6.抄袭之风公开化(七)作文思维方式教学1.训练发散思维a.拓宽立意空间、训练一题多思b.调动知识经验、选材丰富新颖2.训练想象思维a.创设问题情境的想象作文b.填补艺术空白的想象作文c.进行二度创作的想象作文3.训练联想思维a.横向联想b.纵向联想c.逆向联想d.多项联想4.训练意识流思维(八)作文指导1.内容: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修改2.目的:a.解决写作困难b.激发写作兴趣c.提供写作示例,在比较和借鉴中启发写作思维d.形成富有个性的独创性表达3.原则:a.突出重点,降低难度b.淡化术语,指导具体c.一题多做,激发思维d.发扬民主,鼓励创新(九)作文批改1.要求:a.内容兼顾形式b.多就少改,多批少改c.以点带面,重点突出d.鼓励为主,重在启发2.作文讲评:总结、评价、指导、理性认识3讲评种类:a.专题讲评b.典型讲评c.对比讲评d.对比讲评e.综合讲评3.作文评改方式·精批细改·多就少改·当面批改·自评自改·共评共改·互评互改三、口语交际教学1.地位:a.是捍卫母语尊严的重要途径b.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c.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平台2.作用:a.提升思维创造力b.丰富语言表现力c.打造主体吸引力3.原则:a.情境教学原则b.主体互动原则c.个性引导原则3.资源:a.在教材文本中挖掘资源b.在学校活动中挖掘资源c.在社会生活中挖掘资源4.策略: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b.尊重主体,双向互动c.常规训练,实践变通三、方法论(教学设计,在此未涉及)四、资源论(一)含义与类型1.含义: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2.分类:从形式、功能、范围、方式等不同视角不同侧面把语文课程资料划分成不同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