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观照国人的文化心理

合集下载

从“秋”观照国人的文化心理

从“秋”观照国人的文化心理

从“秋”观照国人的文化心理[摘要] 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

本文以“秋”字为例,通过分析其命名造词理据及“秋”的词义引申系统中蕴含的国人的文化心理分析论证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命名造词;词义引申;文化心理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着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世界。

文化对语言的反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都会在语言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本文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切入,窥看汉语和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的密切关系,即以“秋”字为例,分析其命名理据及“秋”的词义引申系统中包含的国人的文化心理内涵,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关系。

一、“秋”的命名造词的理据分析命名造词的理据指人面对具体事物而选取用来作为命名造词根据的某种显著特征。

在这个命名过程中,每个词被人赋予了特定的内在意义,从而将先民感官世界的事物成为其心理世界的意义和观念。

这不仅表现了词所指称事物的显著特征,凝聚了人们关于该事物的认识成果,同时潜藏了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和生存方式。

文字产生在语词之后,记录了语词产生的过程。

汉字是表意文字,以“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为造字方法。

由于古汉语词汇中,多以单音节为主,通常一个字即是一个词,我们通过对“秋”字的音形义关系的分析,可以推断“秋”字的本义,了解这个词包含的文化内涵。

(一)“秋”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及其文化内涵“秋”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写作“”或“”,前一个“”字象须、头、翅、身体、足俱全的昆虫之形,是一种类似蟋蟀的昆虫的形体。

秋季昆虫特别活跃,入夜辄鸣,因此自古就有“秋虫”之义。

如“秋虫声不去,暮雀意如何”(杜甫《除架》)。

先民把蟋蟀鸣叫的季节叫“秋”,一说是古人以秋虫入室表示天气已经凉了,即到了秋季。

《诗经·唐风·蟋蟀》中就有“蟋蟀在堂,岁聿其末”,“蟋蟀在堂,岁聿其逝”的诗句。

秋收冬藏:传统文化中的秋季智慧

秋收冬藏:传统文化中的秋季智慧

秋收冬藏:传统文化中的秋季智慧
秋风轻拂,金黄色的落叶在空中翩翩起舞,绘出一幅秋日物语的画卷。

这个季节,仿佛是一首藏在时光里的温暖诗篇,诉说着岁月的变迁和
生命的轮回。

在秋日的田野上,稻谷低垂,果实累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让人感
受到生命的丰盈和喜悦。

农人们忙碌的身影,是秋收冬藏的序曲,他
们用双手诠释着对大地的敬畏与感恩。

秋天的天空格外高远,云朵轻盈如羽毛,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
金黄的稻田上,泛起一片金色的波光。

孩子们在田间奔跑嬉戏,他们
的笑声是秋天最动听的旋律。

秋日的夜晚,月光如水,清澈而宁静。

人们坐在院子里,品着香茗,
闲话家常,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惬意。

在这样的夜晚,心灵仿佛
得到了净化,思绪也变得清晰而深远。

秋天的风景,不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是心灵上的触动。

每一片落叶,每一缕秋风,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这些故事,关于成长,关于收获,关于爱。

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我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

我们懂得了付
出与收获的关系,也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秋天的物语,是一首关于生命、关于希望的赞歌,它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引领我们继续前行。

秋天的文化现象与风格

秋天的文化现象与风格

秋天的文化现象与风格秋天是人们心中最美的季节之一。

当温度开始下降,叶子变成了五彩斑斓的色彩,我们不由自主地被秋天的美景所吸引。

然而,除了自然景色外,秋天还带来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现象和风格。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秋天的魅力吧!1. 秋天的色彩当秋天来临,大自然仿佛穿上了各种美丽的颜色。

树叶从绿色转变为金黄色、红色和橙色,给人们带来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

这种美丽的色彩也成为了许多艺术作品和装饰品的灵感。

2. 秋天的艺术秋天是许多艺术家最爱的季节之一。

这个季节给了他们丰富的创作灵感。

许多著名的画家如梵高、毕加索等都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了秋天的美景。

他们用鲜艳的颜色和生动的笔触创造了令人陶醉的画作。

3. 秋天的文学在文学作品中,秋天也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浪漫而深沉的季节。

许多诗人和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

秋天的景色、秋天的气息和秋天的感觉都成为了他们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音乐也是秋天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秋天的音乐往往具有柔和、深沉的风格,能够唤起人们对秋天的情感共鸣。

许多歌曲和音乐作品都以秋天为主题,表达了对这个季节的热爱和赞美。

5. 秋天的时尚秋天也是时尚界的重要季节之一。

当天气变得凉爽时,人们开始穿上秋季风格的衣服和配饰。

秋天的时尚注重舒适和保暖,同时也包含了独特的设计和深入的色彩搭配。

6. 秋天的食物秋天是各种美食丰收的季节。

许多季节性水果和蔬菜在这个时候都能够得到丰富的收获。

例如苹果、柿子、南瓜等都是秋天的代表性食物。

人们喜欢用这些食材制作各种美味的甜点和糕点。

7. 秋天的庆祝活动秋天也是许多庆祝活动的季节。

例如感恩节和万圣节都是在秋天举行的重要节日。

人们会举办家庭聚餐、烧烤派对、游行等活动,共庆这些节日的到来。

8. 秋天的户外活动秋天的户外活动也非常丰富多彩。

人们喜欢在这个季节去郊外观赏美丽的秋叶、野营、露营等。

秋天的清爽的天气为户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许多地区保留着与秋天相关的传统活动。

秋天的文化现象与社会发展

秋天的文化现象与社会发展

秋天的文化现象与社会发展秋天作为一年四季中的一个重要季节,不仅意味着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转折,还反映了文化现象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变化。

在秋天,我们可以观察到人们的行为、思维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本文将通过探讨秋天的各种文化现象,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展示秋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1. 落叶和思考的象征1.1 落叶和往事回忆秋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树叶逐渐变黄,并从树上落下。

这种景象常常让人们产生对往事的回忆和思考。

就像树叶一样,我们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成长和变化。

秋天的到来,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时光或者已经过去的遗憾。

这种回忆和思考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季节里去追求更好的未来。

1.2 落叶和离别的寓意落叶的秋天也被视为一种离别的寓意。

就像树叶会随风飘落,人们也会在秋天经历离别和告别。

这不仅包括亲人、朋友之间的分离,也包括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的个人成长。

对于学生来说,秋天意味着新的学年的开始,学生从暑假回到学校,重新开始学习和社交生活。

而对于工作人员来说,秋天象征着工作的忙碌和压力的增加。

这种离别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困惑和挑战,也激励着他们迎接新的阶段和机遇。

2. 中秋节的传统与文化2.1 中秋节的历史与起源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据历史记载,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活动。

古人认为中秋节是一次向月亮祭祀的机会,饮食和娱乐活动也是庆祝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中秋节的文化象征和习俗中秋节以明亮的月饼和皎洁的月亮为象征。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物,代表亲情和团圆。

中秋节的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赠送礼物和聚会等。

人们通过这些习俗来表达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爱和祝福。

2.3 中秋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秋节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家庭团聚和亲情的重视,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秋节期间,人们会购买月饼、烟花和礼品等物品,这刺激了商业和旅游产业的繁荣。

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探析

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探析

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探析1. 引言1.1 悲秋主题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悲秋主题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可忽视的。

秋天象征着收获和凋零,是一个富有哀思和离别之意的季节。

悲秋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和兴衰的感慨,深刻揭示了人类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悲秋主题也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展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和审美趣味。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常常被运用在诗歌、散文和小说中,成为传统文学中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

而在现代文学中,悲秋主题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通过对生活景象中秋天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探讨,展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悲秋主题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1.2 生活景象与悲秋主题的关系在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常常与生活景象紧密联系在一起。

秋天是一个充满忧伤和落寞的季节,正如古人所说的“秋风萧瑟,霜飞散漫”,秋意浓郁的景象往往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感伤和思念。

生活中的种种景象也常常与人们对秋天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比如凋零的枫叶、清晨的薄雾、残阳余晖等等,都成为了悲秋主题的象征和表现形式。

生活景象中的秋季意象与悲秋主题的契合,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

作家们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将人物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环境相结合,使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

而悲秋主题则赋予了这些景象更深层次的意义,让读者在品味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生活景象与悲秋主题的关系在中国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情感核心和艺术魅力,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秋天画卷。

【字数:267】2. 正文2.1 悲秋主题在古代中国文学中的体现在古代诗词中,悲秋主题的表现尤为突出。

《古诗十九首》中的《秋风词》描绘了秋天萧瑟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凄美。

又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以凋零的秋叶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蹉跎的感慨。

悲秋探源

悲秋探源

悲秋探源——中国古典诗歌的悲秋情结摘要:“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之一。

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

“悲秋”情结的产生,发展到不断深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歌的情感内涵、以及中国古代文人心态有着很深刻的联系。

关键词:悲秋情结;中国传统文化;情感内涵;文人心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悲秋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

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不自觉地继承着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被一种持久而坚韧的文化气质所笼罩,尽管在这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过战国百家争鸣的活跃、魏晋任性适意的通脱、唐宋的繁盛蓬勃、明清的局促衰落,但时代风气的转换,似乎没有改变古代文人一些代代相沿叙的精神追求,没有改变伴随着这种精神追求而来的种种矛盾心态。

相反,这些精神追求在继承中踵事增华,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古代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历来就有文人悲秋的说法,“一叶落而知秋”、“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

“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了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

一、“悲秋”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中国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哺育出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魅力源于灿烂的传统文化。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则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

秋天似乎是属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这个季节代表了他们的苦痛,也代表了他们真实的追求和真实的无奈,所以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自觉不自觉地承继着这种“悲秋”的情怀,也自觉不自觉地被这种情怀感动着。

秋之韵探索秋天的文化之美

秋之韵探索秋天的文化之美

秋之韵探索秋天的文化之美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色彩和丰收的盛宴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能发现秋天在不同文化中的独特韵味。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索秋天的文化之美,从不同角度描绘出秋季的魅力。

一、文学之秋秋天是文学创作的季节,众多作家和诗人都以秋天为灵感,在他们的笔下,秋季的景色如诗如画。

比如,在中国古代,有名诗人李白在他的《登鹳雀楼》中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句句字字都饱含着对秋天景色的赞美和描绘,让人仿若亲临秋日的美丽风景。

在国外,英国作家John Keats为秋天赋予了更多的意象,他的诗歌《秋天的颂歌》中写道:“季节转换时,柔和的夜与她带有蜜糖的舌头分享音乐。

”这样的字句给我们的感官带来了更强烈的愉悦感。

二、艺术之秋秋天也是艺术创作的季节,艺术家们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将秋天的美景永久留存在作品中。

比如,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中,其中一幅作品展现了秋天的景象,黄色的树叶在池塘的倒影中显得清晰而美丽。

这幅作品中的色彩与光线都展示了秋天的浓郁氛围。

此外,中国画家徐悲鸿的《秋收》也是一幅以秋天为主题的作品,画面中描绘了农民们的忙碌和收获,充满了秋天的丰富情感。

三、音乐之秋音乐也是表达秋天之美的一种方式。

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都有着和秋天相关的作品。

比如,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酒神秋季》是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交响乐,它将秋天的欢乐与祥和融入了音乐之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在中国,著名音乐家谭盾的《秋思》以悠扬的曲调展现了秋天的伤感和思念,让人深深陶醉其中。

四、美食之秋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美食的季节。

各种水果和蔬菜在秋天都能得到最好的滋养,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比如,在中国,秋天是柿子的季节,人们常常会品尝到甜蜜多汁的柿子。

在法国,秋天是葡萄收获的季节,人们经常有幸品尝到新鲜的葡萄酒。

立秋人文了解秋天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性

立秋人文了解秋天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性

立秋人文了解秋天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性立秋人文:了解秋天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性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夏天的结束和秋天的开始。

在人类文化中,秋天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秋天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性,从文学、艺术、宗教、传统节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探讨,以期增进对秋天人文价值的认识。

一、秋天在文学中的重要性秋天作为一个季节,给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表达。

许多文学作品都以秋天为背景,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气候和人们的心情,表达了对生命变迁、时光流逝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描写生动的诗句,既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美好感受,又通过对牵牛织女星的提及,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致敬。

二、秋天在艺术中的重要性秋天不仅给文学创作带来灵感,也在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秋天的色彩斑斓,给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许多画家喜欢以秋天的景色为题材,通过描绘落叶飘零、金黄的麦田和丰收的果实等元素,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

音乐作品中也常常能够听到以秋天为主题的曲调,如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秋天奏鸣曲》。

三、秋天在宗教中的重要性秋天在许多宗教信仰中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人们通过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感恩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例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每年的立秋时节举行,人们登山、赏菊、佩带菊花等活动,祈求平安吉庆。

而在西方基督教中,秋天的重要节日之一是感恩节,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家庭聚会,相互分享收获,表达对上帝的感恩之情。

四、秋天在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性秋天是中国许多传统节日的重要背景,如中秋节和重阳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之一,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举行赏月、吃月饼和提灯笼等活动,寄托着对团聚和祈福的美好愿景。

重阳节则是在立秋这天,人们会登高祭祖、观景赏秋,并有插茱萸、佩带菊花等习俗,寓意着庇佑安宁和长寿。

秋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表达

秋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表达

秋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表达秋分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9月22日或23日左右。

在古代中国,秋分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文人表达思想的时刻。

秋分时节,文人们常将自然现象与哲理思考相结合,以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秋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表达。

一、季节变迁的感慨中国古代文人对季节变迁有着独特的感慨与思考。

秋分作为秋季的分界点,往往引发文人们对光阴消逝、岁月更迭的感慨。

有文人在诗词中写道:“日夜看山色,一岁又一秋。

”他们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流逝和时间的无情,进而反思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二、物我交融的诗意表达古代文人在描绘秋分时,常以物我交融的表达方式来展现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诗人白居易曾写道:“银河一道开,尘世万籁寂。

”他将秋分时独特的天象和人类世界的寂静对比,形成了一种宏大与微小交融的意境。

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表现了文人对秋分景象的观察,更传递了他们对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和追求。

三、温情亲近的家园思念秋分也是一个寄托思乡之情的节日。

古代文人常常在秋分写下怀乡之情、思念家园的诗句。

他们以“百里洲头送雁飞”、“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表达方式,抒发对离乡别井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能够拉近文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显露出文人们对家园的热爱与眷恋。

四、洞察社会思潮的精神探索中国古代文人不仅仅是感叹自然,也常通过秋分来表达对社会变迁、思想潮流的思考。

例如,唐代文人王之涣在他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致,也凝聚了文人对个人奋斗和社会进步的期盼之情。

秋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表达丰富多样,每位文人都在诗词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世界、人生、社会的思考。

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家园的思念和对社会的期盼。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和表达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

悲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悲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悲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从《诗经》开始,悲秋情结就是古代文人绕不开并热心追逐的情绪。

本文引证中国古典诗词,将悲秋作品进行分类总结,得出三种悲秋,一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二抒发离别之情;三言征夫之悲。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

”“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有有着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

(郁达夫《故都的秋》)”是的,从古至今,中国文人学士,写出的秋愁文章汗牛充栋。

有人说此等愁情因是“强说”,因此显得矫揉造作,失去了愁之真意。

然而终没人言明“何为愁”。

愁,秋心也,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当中,写悲言愁的文字不少,潜心于这些文字,笔者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这些文字大多与秋有关,或直接写秋之景直抒秋之意,或将故事放在秋的背景里,让人在其中伤悲。

似乎所有的中国文人都有以秋为悲的毛病。

在《诗经》里,有人把凄清的秋景与伤感的情绪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秦风•蒹葭》就生动地描绘了三幅深为清晨的图景,用以烘托作者对意中人的可望不可及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但是,由于《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便成了“千古言秋之祖”。

屈原在《湘夫人》中写道:“帝子降兮木北渚,目眇眇兮愁乎,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秋叶下。

”诗人巧妙地把主人公惆怅的心境同这一凄凉的秋景融合在一起。

诗中流露出来的这种不可抑制的哀愁伤感之情,显然也是诗人长期遭放逐苦闷心情的自然流露。

然而,真正开创“悲秋”这一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主题的人,并不是屈原,而是他的传人——宋玉。

宋玉的名篇《九辨》一开头便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哀。

”第一次将秋景萧瑟与失意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创造职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悲秋”形式,采用以秋风、秋物、秋声、秋色为衬托,制造一种萧瑟冷落的气氛,并在这一气氛中抒发幽怨悲哀的情绪,这或许是宋玉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贡献吧!悲秋是古典文学中表现得最多最丰富的情感,宋玉的《九辩》使这种感伤情绪一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在艺术上也呈现出惊人的早熟。

秋天文化方案设计秋日影视与文化的视觉盛宴

秋天文化方案设计秋日影视与文化的视觉盛宴

秋天文化方案设计秋日影视与文化的视觉盛宴秋天文化方案设计秋日影视与文化的视觉盛宴秋天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浪漫的季节,随着金色的落叶飘落,人们的情绪也进入到一种沉静、宁谧的状态。

而秋日正是影视与文化的视觉盛宴的开始,通过视觉的呈现和文化的融合,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

在本文中,我们将针对秋天的文化方案进行设计,突出秋日影视与文化的视觉盛宴,为读者带来一次身临其境的文化之旅。

第一章影视与文化的交汇1.1 影视挖掘秋日文化元素秋天作为一个季节,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如重阳节、中秋节、丰收、落叶等。

影视作为一种流行的娱乐形式,可以通过挖掘这些秋日文化元素,将影视与文化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秋日影视作品。

1.2 影视展现秋天的美景秋天是大自然的艺术品展览季,在影视中可以利用摄影技术将秋天的美景尽情展现。

比如利用黄叶和红叶勾勒出秋天的美丽画卷,或者通过镜头捕捉到秋风吹拂下婆娑起舞的落叶。

这样的视觉呈现将使观众沉浸在秋天的景色中,感受秋天的美妙。

第二章文化方案设计2.1 举办秋季电影节为了更好地展现秋天的影视与文化盛宴,我们可以策划举办一个以秋天为主题的电影节。

通过精选与秋天相关的影片,展示秋天的美丽,并通过电影节的形式吸引观众,提升影片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2.2 编排秋天文化展演除了电影,我们还可以组织秋天的文化展演。

例如舞蹈、音乐、戏剧等形式的文化表演,将秋天的元素融入其中,让观众在欣赏文化表演的同时,更好地感受到秋天的魅力。

2.3 开展秋天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开展各种秋天文化体验活动,使观众能够亲身参与其中,与秋天的文化元素亲密接触。

比如举办摄影比赛、举办食物制作活动等,这些互动性强的活动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增加观众对秋天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第三章视觉盛宴的呈现3.1 利用色彩塑造秋天的氛围色彩是影视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巧妙地运用色彩,可以更好地营造秋天的氛围。

在影视中可以以金黄色和红色为主调,来渲染秋天的美丽。

从秋瑾诗词的悲秋情结看秋瑾与“秋士之悲”

从秋瑾诗词的悲秋情结看秋瑾与“秋士之悲”

从秋瑾诗词的悲秋情结看秋瑾与“秋士之悲”“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以拆字法将“愁”巧妙地阐释为“心上秋”,显得十分有趣。

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中国古代饱经忧患的文人悲秋情结的曲折反映。

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历代文人就在这凛冽的秋气中徘徊、高歌或悲鸣。

长久以来,悲秋与怀人伤别、羁旅飘零、悲士不遇等主题相联系,不仅外化成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而且内化到文人的心理结构中,成为一种深厚的意识与无意识的混合与沉淀,即“悲秋情结”。

与悲秋相对的文学现象是伤春,中国文学史上的伤春主题由《招魂》里的“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发韧,此后历代文学中“惜春”、“春恨”、“春怨”之类的吟唱始终不绝于缕。

但春与秋由于季节现象的不同,对人的心理刺激也相应有所差异,因而伤春文学与悲秋文学在情感容量和性别色彩上都有区别。

首先,春季万物复苏,色彩明丽,所以文学史上咏春的作品中有相当数量是描写游春、赏春等愉悦之事的,这些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伤春文学。

其次,悲秋文学与人生际遇和生命共感联系起来,可以上升为一种超越时空的“大悲感”和深邃的哲学思考,而伤春文学一般由自然之春与人之青春对照生发,较多局限于一时一景的感慨,其情感的深广度难以与悲秋文学相比。

更为重要的是,二者还呈现着不同的性别倾向。

伤春文学大都呈现出哀怨柔婉的女性情调,表现内容也多为女子在明媚的春光里发出红颜易老的叹喟。

而悲秋文学大多苍凉劲直,即使有哀怨凄楚之作,其间似乎也充斥着凛冽悲壮的气氛,表现为雄浑阔大的意境,呈现出刚劲峭厉的男性风度。

伤春和悲秋文学的不同思想深度和性别倾向,与中国古代的性别分工有关。

从父系社会以来,女性的活动范围便被限制在家庭之内,她们没有权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也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

生活圈子的狭小和对男性的依附关系制约着女性的文学创作,无缘仕途,便谈不上政治变迁、宦海沉浮的波澜,足不出户,便没有羁旅行役、四海漂泊的悲苦。

秋天的文化异同与兼容并蓄

秋天的文化异同与兼容并蓄

秋天的文化异同与兼容并蓄引言秋天是四季中的一个重要季节,也是各个文化中一个富有意义的主题。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秋天都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象征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秋天在不同文化中的异同之处,并讨论其兼容并蓄所带来的价值。

西方文化中的秋天大自然的变迁在西方文化中,秋天往往被描述为一幅大自然的画卷:树叶由绿色逐渐转变为金黄、红色和橙色,大地上的农作物也逐渐成熟。

这种丰收的景象象征着秋天的丰富和收获。

节日和庆祝在西方,秋天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祝活动。

例如,万圣节是在10月31日庆祝的节日,人们会化妆成各种恐怖的角色,并在附近的社区敲门要糖果。

感恩节则是在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庆祝,家人会聚在一起,分享丰盛的晚餐,并表达对生活中的各种恩惠的感激之情。

文学和艺术秋天在西方文学和艺术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许多著名的诗歌和小说都以秋天为背景,描述了季节变迁和个人情感。

例如,约翰·凯茨的诗歌《乡村墓地》描绘了秋天的寂静和悲伤之美。

东方文化中的秋天对大自然的赞美在东方文化中,秋天也被视为一个令人赞美的季节。

人们赞美大自然的成熟和变迁,以及丰收的喜悦。

秋天的景色被描绘得美丽而富有诗意,象征着生命的蓬勃绽放和自然的循环。

中秋节中秋节是东方文化中最重要的秋天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人们会聚在一起欣赏月亮、吃月饼,并祈求家庭幸福和团圆。

中秋节的传统也包括赏月、放焰火和拜月神等活动,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诗词和绘画秋天在中国的诗词和绘画中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许多古代诗人用娴熟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情感,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同时,中国画中的秋天场景也经常出现,艺术家们尽力捕捉秋天特有的色彩和气息。

异同与兼容并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对秋天的诠释可以说有着许多异同之处。

在西方文化中,秋天更多地与农作物的丰收和庆祝活动联系在一起,而在东方文化中,秋天更多地与大自然的变迁和家庭团聚相关。

秋天文化方案设计秋日文学与文化的思想碰撞

秋天文化方案设计秋日文学与文化的思想碰撞

秋天文化方案设计秋日文学与文化的思想碰撞秋天文化方案设计:秋日文学与文化的思想碰撞秋天是一个美丽而多样化的季节,它不仅仅是自然与人们生活状态转变的过渡,也是文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时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秋天作为文学与文化的源泉,以及在这个季节如何设计一个符合秋日主题的文化方案。

一、秋天文学的特点与意象秋天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学意象,它是蕴含着思想碰撞的季节。

秋天的特点包括温度适宜、秋风习习、树叶变黄等。

它使得人们能够沉浸于自然的美丽中,激发思考和创作的灵感。

在选择秋日文学作品时,可以考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经典作品:1.《枫桥夜泊》2.《秋日田园杂题》3.《秋风词》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5.《秋夜寄邱员外》6.《秋词二首》这些作品无不反映了秋天的思考和思想碰撞,将读者带入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生命的意义以及时光流转的哲学。

二、秋天文化方案设计秋天文化方案的设计需要准确把握秋天文学与文化的特点,并将其融入到活动中。

以下是一个适用于秋天文化方案设计的模板,供参考使用:1. 主题:秋天的思考与思想碰撞- 设计一个主题展区,展示与秋天有关的文学作品、艺术品和手工制品。

- 举办秋日讲座与研讨会,邀请文学专家和艺术家分享他们的思索和创造过程。

- 组织读书俱乐部,一起探讨与秋天有关的文学作品,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碰撞。

2. 秋天文学之夜- 在一个美丽的户外空间举办一场秋天文学之夜,邀请朗诵家带来秋天的文学作品的朗诵表演。

- 设计秋天美食品尝区,提供与秋天食物相关的小吃和特色美食。

- 展示摄影作品,捕捉秋天的瞬间美景,启发参与者的摄影灵感。

3. 秋日教育活动- 举办秋天创作比赛,鼓励学生以秋天为主题进行文学、绘画、摄影等创作。

- 设计秋季生态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和参观者感受大自然中秋天的变化与魅力。

- 为孩子们准备亲子互动环节,通过游戏和手工制作,增加对秋季文化的亲近感和理解。

4. 文学与文化展览- 设计一个秋天文学与文化展览,展示秋天的诗歌、散文、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

秋天的文化交流

秋天的文化交流

秋天的文化交流在金黄的秋天里,文化交流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秋天不仅意味着收获和美好,更是各国文化交流的黄金季节。

从音乐、艺术到传统节日,秋天为各国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促进了人们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一、音乐交流音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能够跨越国界,无论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都能引起共鸣。

在秋天,众多国际音乐节和音乐交流活动在世界各地举行,吸引着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家和观众。

以往,人们往往通过线下音乐会的形式进行交流,但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线上音乐平台为全球音乐家和听众提供了更多机会。

通过在线直播、音乐APP和社交媒体,人们能够实时分享和欣赏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表演和演唱会。

这种无距离的音乐交流大大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二、艺术交流秋天也是艺术交流的重要季节。

各国艺术家纷纷展示他们的作品,通过画展、雕塑展和摄影展等形式,向世界传递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

艺术交流不仅仅是展示作品,更是关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碰撞。

当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汇聚在一起时,他们的不同视角和风格会在作品中相互交织,创造出更多元化的艺术形态。

而在秋天,世界各地的艺术节和艺术展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爱好者。

这些活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分享和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同时也成为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融。

三、传统节日交流秋天是各国传统节日的季节,这也成为了展示文化魅力和进行文化交流的好时机。

无论是中国的中秋节、美国的感恩节,还是印度的排灯节,各国的传统节日都寄托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们在传统节日中通常会展示独特的文化表演和习俗。

通过观看、学习和体验这些传统活动,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和意义,进而增进对其他国家的尊重和理解。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秋天作为一年中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季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机会去了解、学习和欣赏不同国家的艺术、音乐和节日。

通过文化交流,人们可以拓宽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和友好合作。

秋之禅秋天文化方案设计的深度与内涵

秋之禅秋天文化方案设计的深度与内涵

秋之禅秋天文化方案设计的深度与内涵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深度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经历了夏末的辞别、收获的喜悦和稻谷的丰盈。

秋天的到来,不仅仅意味着大自然的变迁,也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沉淀和升华。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秋天文化,以及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设计一套秋天文化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在秋天文化方案设计中,我们需要展现秋天独特的氛围和意境。

秋天的景色色彩斑斓,给人一种温暖和宁静的感觉。

因此,在方案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大自然的元素,如树叶、果实、月亮等,来创造一个和谐的视觉效果。

同时,选择柔和的色调和自然的材质,如橙色、黄色和木质,也能更好地体现秋天的氛围。

其次,在秋天文化方案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秋天的文化内涵。

秋天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诗人和文人的最爱,因为它传达了思考和反思的时刻。

在方案设计中,可以融入文人雅集、诗词鉴赏等活动,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秋天的美。

此外,传统的农耕文化、农民收获的喜悦也是秋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案中可以包含展示农耕工具、体验农活等内容,让人们更加贴近大自然的呼唤。

再次,秋天文化方案设计需要注重哲学层面的思考。

秋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更是一种精神和生活的态度。

传统文化中,秋天常被用来表达人生的禅意和深邃。

因此,在方案中,可以加入禅绕、冥想、花茶等元素,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感受秋天带来的宁静和平和。

同时,通过秋天的禅意,也能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最后,秋天文化方案设计还要考虑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繁忙的工作和生活。

因此,方案设计中可以融入现代元素,如艺术展览、音乐会、户外运动等,让人们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感受秋天的美。

同时,结合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方式,也能更好地推广和传播秋天文化,为更多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机会。

总之,秋之禅秋天文化方案设计的深度与内涵是多方面的。

通过展现秋天的独特氛围和意境、体现秋天的文化内涵、思考秋天的哲学层面和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我们可以设计出一套既有深度又有内涵的秋天文化方案。

秋天的文化精神与人文关怀

秋天的文化精神与人文关怀

秋天的文化精神与人文关怀介绍在秋天的季节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还能从文化精神和人文关怀中汲取到丰富的养分。

秋天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成为了文化精神和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秋天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关怀,以及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秋天的文化精神丰收的喜悦秋天是农耕文化重要的时节之一,它象征着一年的丰收。

秋收意味着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回报,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美味的食物。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丰盈的物质财富,更是丰收带来的喜悦和心灵的满足。

独特的气息和色彩秋天的气息和色彩独特而美丽,它给人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

秋季的清晨,伴随着凉爽的空气和湿润的土壤的气味,让人感到宁静和放松。

同时,秋天的叶子也以其丰富的色彩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红、黄、橙等多种颜色交织在一起,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绚丽的画卷之中。

对自然的敬畏和敬重秋天的文化精神涵盖着对自然的敬畏和敬重。

秋季的天气多变,寒暖交替,给人们提醒自然的伟大和不可预测性。

同时,秋天也是生命的衰老和消亡的季节,人们在面对大自然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时,不得不对自然的威力表示敬畏和敬重。

秋天的人文关怀悠闲与放松秋季是人们放松和休息的好时机。

夏季劳累之后,人们渴望着一段宁静的时光,秋季提供了这种机会。

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放下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享受悠闲的时光。

秋天的阳光透过金黄的树叶洒在地面上,让人感到一种温馨和舒适。

人际关系的关怀和温暖秋季也是人际关系的丰收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更容易关注他人,并表达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

正如农民们分享他们的丰收一样,人们也愿意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关爱。

这种人际关系的关怀和温暖对于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发展非常重要。

成长与变化的启示秋天的落叶和凋零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关于成长和变化的启示。

秋季是大自然生命周而复始的象征,树叶的凋零代表了生命的终结,但也预示着新生的开始。

人们从枯萎和腐朽中汲取到了成长和变化的力量,重新审视过去的经历,并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做好准备。

秋天的文学与人文精神

秋天的文学与人文精神

秋天的文学与人文精神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具诗意和富有灵感的季节之一。

正如诗人们所述,秋风瑟瑟,枫叶飘舞,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黄的衣裳。

在这个丰收与凋零的季节里,文学与人文精神也在秋天中达到了巅峰。

本文将从文学作品的主题、意象和人文精神的体现等方面,探讨秋天所呈现的文学美与人文关怀。

一、丰收与凋零的主题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农民劳动的成果得以实现的季节。

许多文学作品以秋天的农耕丰收为背景,展现了勤劳的农民和丰满的庄稼。

例如鲁迅的《秋水》中,通过描绘田野的农民以及丰收后的庄稼场景,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赞美和对大地孕育万物的喜悦之情。

然而,秋天也伴随着凋零和离别的主题。

枯叶在秋风中飘落,花朵逐渐凋谢,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离愁。

例如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山云初起日沉阁,汉水东流天西斜。

”通过描写离别时的景物与心境,表达了人们面对分别时的哀伤之情。

二、秋天的意象秋天给人们创造了丰富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世界文学中最著名的意象之一就是秋叶。

秋叶以它的金黄和红色闪耀着温暖的光芒,成为诗人笔下的明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将秋叶的颜色与思乡之情连接在一起,给人以浓厚的情感。

此外,秋天的天空也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

比如,在许多描写秋天的诗歌中,都可以看到“秋空明净”这样的意象。

背后所蕴含的是对宁静、纯洁与清凉的向往。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通过描写秋天夜晚的景象,表达了对宁静与清幽之境的向往。

三、人文精神的体现秋天不仅是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象,也体现了人文精神中的关怀、思考和哲学思辨。

在秋天中,人们对生命和命运充满了思考和感悟。

例如,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将秋天与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相联系。

他们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思辨。

同时,秋天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织的季节。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反映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关怀。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悲秋情结是先民悲秋集体无意识积淀的结果。

夏商周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以农业为主的人们,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劳动产品剩余并不多,而少数奴隶主统治者却极为暴虐贪婪,致使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在严酷的剥削下,人民纷纷反抗,要“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但终究力量单薄,大批人被抓获问罪,遭杀戮之祸。

而处死犯人的时间就是秋天。

《周礼秋官司寇》把掌管刑罚的司寇称为“秋官”,可见一斑。

秋天成了统治者大发淫威杀人的季节,怎不阴风惨惨,令广大劳动人民哀伤不已。

再加上当时各个部族、小国为争地夺人,统治者经常发动残酷战争,互相残杀,无数人战死疆场,家园毁坏,流离失所,广大人民苦不堪言。

而战争也总是要在秋天来进行,所谓“沙场秋点兵”。

《礼记月令》上记载:“孟秋之月,用始行戮”,在“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臣以迎秋于西郊……乃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秋天,人们置身于战争的血腥、恐惧与痛苦之中,怎不黯然神伤、悲悲切切。

而且,古时繁重的徭役也是春秋两季开始征发的,而以秋天为主。

《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仓”。

秋天适宜征发人们去作各种徭役。

统治者称人民去服役可以“春行秋返,秋行春返”,但这只不过是骗人的言语,很多去服役之人往往在秋天期满之时并未被放回,而且常常是有去无回。

不见人回,而新征徭役的秋天又开始了。

秋天又成了思念、盼归、生离死别之日。

思念之切,死别之痛,阻隔之恨都凝结在秋天。

一秋一秋的只是无望的思念,无尽的等待。

独自面对秋之凄情,怎不令人伤悲。

总之,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是先民集体无意识的结果,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伦理价值观念对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深刻影响。

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

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探析

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探析

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探析中国文学中的悲秋主题是一个常见且深刻的文学主题,它通过对生活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秋季的感慨和内心的思考。

悲秋主题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相互交融,展现出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从生活景象、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进行探析。

生活景象是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的重要描绘对象。

秋天是一个渐行渐远的时节,它的到来预示着大自然的萧瑟和凋谢。

众所周知,中国古人对四季的变迁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理解,而秋季则是他们深情不已的表达对象。

在中国古诗词中,对秋天的描绘常常是以凋零、离别、落叶为主题的。

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欲饮琵琶馆,落月与孤鸿”。

这里的“落月与孤鸿”正是在表达秋天凄凉孤寂的景象。

在另一首诗中,孟浩然写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这里的“日暮掩柴扉”也尽显出悲秋的凄凉之情。

种种生活景象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秋季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悲秋主题因而在诗词中得到了深刻的抒发。

情感表达是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的重要特征。

中国古人对秋天的感悟主要体现在对生活景象的感慨和心境的表达上。

在古诗词中,悲秋主题常常与离别之情紧密相连。

秋天的凄凉和萧瑟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眷恋之情。

王维在《酬别树卿无所不饮酒》中写道:“天地一沙鸥,相随入云雾。

仙人去无迹,鸿鹄不再来。

”这里的“仙人去无迹,鸿鹄不再来”正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离别的深情告怀。

孟浩然在《秋登兰山寄张五》中写道:“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花飞蓬急,迷鸟事昏昏。

局促从流床,北还急流边。

长忆江南会,日暮复秋天。

”这里的“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则在表达对离别的深情感叹。

悲秋主题中的情感表达不仅对生活景象的描绘有着深刻的感悟,更是在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感慨和内心的感受,从而使悲秋主题在中国文学中得以精妙地展现。

悲秋主题在中国文学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秋天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这种理解和体验不仅在于对自然的感悟,更是源自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颂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 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

本文以“秋”字为例,通过分析其命名造词理据及“秋”的词义引申系统中蕴含的国人的文化心理分析论证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命名造词;词义引申;文化心理中图分类号: G 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4-0084-02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着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世界。

文化对语言的反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都会在语言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本文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切入,窥看汉语和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的密切关系,即以“秋”字为例,分析其命名理据及“秋”的词义引申系统中包含的国人的文化心理内涵,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关系。

一、“秋”的命名造词的理据分析命名造词的理据指人面对具体事物而选取用来作为命名造词根据的某种显著特征。

在这个命名过程中,每个词被人赋予了特定的内在意义,从而将先民感官世界的事物成为其心理世界的意义和观念。

这不仅表现了词所指称事物的显著特征,凝聚了人们关于该事物的认识成果,同时潜藏了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和生存方式。

文字产生在语词之后,记录了语词产生的过程。

汉字是表意文字,以“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为造字方法。

由于古汉语词汇中,多以单音节为主,通常一个字即是一个词,我们通过对“秋”字的音形义关系的分析,可以推断“秋”字的本义,了解这个词包含的文化内涵。

(一)“秋”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及其文化内涵“秋”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写作“”或“”,前一个“”字象须、头、翅、身体、足俱全的昆虫之形,是一种类似蟋蟀的昆虫的形体。

秋季昆虫特别活跃,入夜辄鸣,因此自古就有“秋虫”之义。

如“秋虫声不去,暮雀意如何”(杜甫《除架》)。

先民把蟋蟀鸣叫的季节叫“秋”,一说是古人以秋虫入室表示天气已经凉了,即到了秋季。

《诗经·唐风·蟋蟀》中就有“蟋蟀在堂,岁聿其末”,“蟋蟀在堂,岁聿其逝”的诗句。

后一个“”字是在前一个“”字下加上“”,即“火”而成。

秋天,除了秋虫入室鸣叫这一特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禾谷成熟了,而成熟的禾谷似火一样,于是先民就在前一个“秋”字的基础上加上了“火”构成了另外一个“秋”字。

表示秋季是庄稼成熟的季节,是个似火的美丽的季节。

所以后世的学者认为“秋”的本意就是禾谷成熟,如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写道:“秋,禾谷熟也。

”其实有的学者就此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他们认为在前一个“秋”字下加“火”字,本义表示以火烧虫之义。

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无化肥、农药,庄稼收割后,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一方面可以作为地肥,一方面又可以烧杀害虫”。

[1]籀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禾”字,更突出了秋季是禾谷成熟的季节这一特征。

同时,将其中的昆虫之形变为龟之形,为何要用“龟”代替呢?我们知道,古代先民的占卜是一种很重要的宗教活动,它关系到先民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方方面面,所以,先民对占卜活动最为重视。

占卜是用“烧龟”来完成卜筮吉凶的。

而“《本草纲目》中:‘古者取龟用秋,攻龟用春’”,[2]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其中的曲折。

后来,小篆中的“秋”字又省略了“龟”字,使其字形为“”,从火、从禾,意思成了似火的庄稼、成熟的庄稼。

许慎《说文解字·禾部》:“秋,禾谷熟也。

”蔡邕《月令章句》:“百谷各以其出生为春,熟为秋。

”小篆的“秋”字用庄稼的成熟这种典型的物候特征,将“秋”引申指为秋季。

“秋”字从甲骨文、籀文到小篆,乃至楷书,其构形几经变化,各个形体的表义有所侧重,分别是象虫之形、以火烧虫、“取龟用秋”和禾谷成熟,这种侧重表现了先人对秋天的观察角度的变化,先人在社会认识和语言基础上,在不同时期,都抓住了事物某种显著的特征,使名称成为其代表,成为区别于其他事物明显的标志,这些变化蕴含着先民对生存世界的真实体验。

同时先民在造字的过程中始终都在围绕着秋天的显著特征对秋天进行描述,表达了先人对世界的一种体验式认识,形成了秋的基本文化内涵。

(二)“秋”字的语音形式及其意义在古汉语的长期研究中,后世学者对于汉字音与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所谓“因声求义”,他们以音同与音近的字为训解释字义,试图解释事物命名的所以然,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汉语训诂学中有关“声训”的重要方法。

清人朱骏声在其《说文通训定声》中对汉字声训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其中关于汉字“秋”的声训成果是:“(声训)《礼记·乡饮酒义》:‘秋之言愁也。

’《周礼·目录》‘秋者,逎也。

’《管子·形势解》:‘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篇》:‘秋之为言犹,湫湫也。

’《太元元数》为西方为秋。

注:秋,揫也。

《释名·释天》:‘秋,緧也。

緧迫品物使時成也。

’又《秋兴赋》注引《释名》:‘秋,就也。

言万物就成也’。

”古人将“秋”字分别与“逎”“揫”“就”“緧”等字构成声训。

前人的解释反映出秋天是个气候发生明显变化的季节,这种变化带来了庄稼成熟收获和万物的凋败,与此同时,人们的心理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万物的成熟收获,自然带给先民以喜悦之情,然而万物的凋败带给了先民以愁感。

先人的心理在这个万物凋败、“阴气始下”的季节,触景生“愁”。

二“秋”的词义引申中的文化心理一个词在被命名之后,它的词义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的累积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开始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词的引申义的产生。

先民面对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认识,通过联想,较为经济地运用已知事物的名称指称未知事物,从而赋予了一词多义。

词义引申的过程首先是创造语言的社会成员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记录,我们由此可以从词义引申过程中的联想活动窥看先民的心路历程,由此我们可以探讨词义引申中的民族文化心理。

(一)“秋”的词义引申系统在《汉语大字典》(徐中舒主编)中,“秋”字拥有14个义项:(1)庄稼成熟;(2)指秋天成熟或秋天播种作物;(3)一年四季中的三季,农历七月至九月;(4)年;(5)日子,时期;(6)悲愁;(7)飞貌,腾跃貌;(8)五色以白为秋,比喻容颜衰老;(9)五行以金为秋;(10)方位以西为秋;(11)五音以商为秋;(12)(方言)劣货;(13)通“萩”,蒿草;(14)姓。

其中每个引申义都是由本义“庄稼成熟”通过联想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引申而来的。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是值得庆祝的时节,同时,秋天又是万物凋零、肃杀之景满目的季节。

在“秋”字的引申义中,我们看到先民对秋天物候的深刻体会,先民通过这种语言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存世界的真切感受,展现出了悲喜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反应。

(二)“秋”字引申义的文化心理1.阴阳五行理论中的“秋”“中国古人以阴阳五行理论对天地人,万事万物的性质、运行、作用、关联进行归类,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

”[3]阴阳五行理论是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

它不仅用来解释自然现象,还用来解释人类社会伦理和人的生理、心理的种种现象。

直到近代西方科学思想传入以前,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用这一哲学思想认识和解释世界。

宋代文人欧阳修的《秋声赋》较为简练地为我们后人归纳阴阳五行理论中的“秋”:“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秋,在五行中属金,金属坚硬,可作兵器,其基本的功能就是“杀”。

“秋者,阴气始下”(《管子·形势解》),作为天地之气的五变,秋主“肃杀”,在古代官职上与刑官相应,如《周礼·天官冢宰》中就有“五曰秋官,其属六十,掌邦刑,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秋天是秋官处决犯人的季节,所以有“秋后问斩”的规制。

秋天又是用兵的季节,如“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秋对应五音方面,表示商音,“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秋声赋》),从同声相训的意义来谈,商就是悲伤的意思。

秋天肃杀衰败之景不免让人感到忧伤。

而商音是来自西方的音响,所以秋风从西方吹来,一片萧瑟之声。

按五志讲,秋属“忧”,按五声讲,秋属“哭”,所以此时难免游子悲秋思乡、闺妇思念丈夫、生者怀念死者。

文人歌以言志,创造了很多悲秋作品。

2.文人世界的“秋”物候的变化和生命的律动总能引起古人强烈的生命感动,尤其是文人们,一代代多愁善感的文人骚客用诗文记录下了他们对秋天的生命感悟,或悲,或喜,或豪迈,或超脱。

这种秋的情怀,经过了千百年的积累沉淀,凝聚了国人的情感、心理、审美、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文化共识。

在中国古典的诗文中,“秋”与“悲”往往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楚辞·九辩》),从宋玉的《九辩》开始,悲秋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泛滥开来,数不尽的文人,诉不尽的秋愁。

悲秋作品承载了古代文人乃至整个民族的感伤世界,历代的文人每每将自己的生命体悟、千愁万绪表征为草木零落的秋天的意象,秋作为一种文化原型和生命符号,被先民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左思在其《杂诗》中以“秋风何冽冽,为露为朝霜”抒发出了“高志局四海,块然守同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的怀才不遇之怨。

马致远在其《天净沙·秋思》中,一句“断肠人”,尽表心迹。

又是一秋,归去无望,天涯沦落之苦,诉于何人?杜牧《登乐游原》在秋风秋雨的物候变化中注入了对人世沧桑、历史盛衰的思考,写下了“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在中国古典的诗文中,抒发对秋天的喜悦之情的诗文,相对于悲秋作品,少之又少。

“春华秋实”,秋意味成熟,它有着收获的喜悦。

对秋的喜悦首先来自对万物的收获之感。

如“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准确描述出了农家收获水稻的喜悦之情。

对秋的喜悦之情还反映在对秋天美景的欣赏,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在古人的生命体会中,秋还意味着博大、深邃、厚重之美。

这种美感有着令人心旷神怡的豪迈感,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诗人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了博大的胸怀和强烈的政治抱负,写出了气吞山河的豪迈之情。

在中国文人的文化世界中,“秋”有时还意味着一种超越悲喜的意境,传达出旷达、冲淡和平和的气象。

如陶渊明的《饮酒》诗的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