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花婆神话的文学人类学解读_李素娟
壮族花婆神职及其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精品文档
壮族花婆神职及其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壮族对于植物始祖――花- 自然的认同,是异于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族源生成特征。
作为神话,它针对女性、自然、关联性、受容性以及私人领域等概念在西方社会中的贬值,出在壮族古代社会展现中,女性不是依附于“更高的”相对物( 男性、文化、理性) 而存在的,同时,它在男女两性的和谐境界中,表现出与现代多元论世界观趋同。
壮族这种侧重女性作用的生态伦理观,展示的是族群从个体的自发状态,走向以氏族、族群为文化叙事单位,最终形成以自然村落为中心,独具有民族性的生态伦理缔结秩序及其独特的文化历程。
本文择取花婆神话为契入点,力图将其生命形态的单一性研究,拓展到对始祖神、床头婆(生育女神)及麽婆三种神职结合起来的境界加以观照,以对壮族神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特征作一个简要的探究。
其目的在于,在反思哲学解构主义思潮的同时,以超越对“普遍物”的关注,转而为对局部的、具有特殊的背景的族群的关注, 触动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诸多偏见, 推出一种发扬女性视野、尊重生态规律的新理性主义,提供一种缓解生态危机的思想途径。
、始祖对花- 自然的认同,营构了壮族群生态女性主义伦理缔结的外部条件与内在机理花婆神话所反映的以自然为认同中心所呈现的亲属制度,是壮族宇宙秩序与社会秩序的营造的核心。
首先,始祖的出世标显了自然法则,在目的论意义上推动着壮族自我源于自然的、带有女性色彩的生态伦理的历史缔结,并通过人与自然的伦理缔结,在人与自然的共感交往基础上形成了壮族的宇宙观。
宇宙间最初只有一团气,旋转成一个蛋形物。
拱屎虫推它转, 螟蛉子钻洞,蛋裂为三,一往上飞成天,一往下沉为水,一留中间成为地。
地长出花,花长出女人米洛甲。
拱屎虫勤,造地大,螟蛉子懒,造天小。
米洛甲抓起大地,鼓的成山,凹的成江河湖海,天地合拢。
米洛甲尿涨,尿湿土地,捏泥造人,草盖泥人四十九天,泥人活,尚无性别。
米洛甲采果撒向人,抓得杨桃的成为女人,抓得辣椒果的称为男人。
花婆神话与壮族环境伦理的历史建构
事的伦理本体 论特征 。
花婆成为壮族 以伦理缔结 而进行 的历史叙事 的重 要 组成部分 , 以仪式 的方式长 期保存 。它具 有可重 复性 , 它 正也说明 了它 具有 相 当的 预见性 和准确性 。根 据神话 中 壮族族源生成 的叙述 , 们 可 以认 为, 我 花婆 神话 , 实际 上 寓示着壮族 内部的演 化时 间 , 决定 着壮 族文 化 系统生 它 成演化 的内在 尺度 。因此 , 花婆成 为 壮族 生 活不 可避 开 的有机组成部 分。逢年过节 如初一 、 十五及祭 祖时 , 给 要 花婆上香 。二 月十九是壮族 的花王节 , 同村 的妇女相 聚 , 杀鸡 敬花王 , 求她 护佑 儿童 。而 且 , 壮族 的 地 区村 寨 , 家 家供 奉花婆神 位。
动作用。
关键词: 花婆神话 ; 族 ; 与 自然认 同; 境伦理 壮 人 环
中图分类号 : 9 2; 8 B 3 B 2—0 8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1 5 2 0 ) 3—0 1 1 7 —1 6 ( 0 6 0 0 5—0 8
壮族神灵 与 自然环境 的关 系十分密切 。它往往 展示
Vo _ l 6 No. 3 S pt e .2006
花 婆神 话 与 壮族 环 境 伦 理 的 历 史 建 构
翟 鹏 玉
(. 1 广西民族大 学, 西 南宁 广 5 0 0 ;. 3 0 6 2 云南大学 , 云南 昆明 6 0 9 ) 5 0 1
摘
要: 对植 物 的 始 祖 认 同 , 壮 族 区 别 于 大 多数 民族 的 一 个 特 殊 的 族 源 生 成 方 式 。 而 作 为 壮 族 始 是
能 消 灾 克 害 , 度 凶 关 , 短 为 长 , 凶作 吉 。 能 化 移
刘三姐:壮族的“阿弗洛狄忒”——一种文学人类学的解读
熏陶下的壮民族 能歌善唱, 因“ 以歌代 言” 和“ 倚歌
择偶 ” 而 闻名 于世 , 壮 族 女 性 有 着 与 中 国传 统 女性
所不 可想 象 的恋爱 自由意识 和婚 姻 自主 精 神 , 偏 向 于追求 性 爱 的率 真 和 主动 。就 此 意 义 而 言 , 我 们不
禁要 问 : 壮族 到底有 没有 自己的爱 神 呢?
头龙 造泉 ) 。嘹三妹 造 友 ( 嘹 三妹 造 爱 情 ) , 鸟 九 头 造果 ( 九 头 鸟造果 ) 。甫 安 洛造 怀 ( 那位 造水 车 的人
造牛) , 婆九头造姆 ( 九头婆婆造猪 ) 。 ” _ 3 《 麽经布洛 陀》 是壮族 一部古老而又宏伟 的创世史诗 , 这首传
中 图分 类 号 : 1 2 0 7 . 9 “ 2 1 8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9 4 1 ( 2 0 1 6 ) 0 6 — 0 1 1 8 — 0 5
一
、
引言: 壮 族有 没有 爱神?
神, 并 作 为 以后 中国女 神 研 究 发展 某 种 程 度 上 的指 向。相形 之下 , 在特 殊 的地理 环境 、 独特 的风 俗 习惯
叶舒宪教授在《 高唐赋》 与《 神女赋》 中找到了 有关 中 国爱与美 之 神 的珍 贵资 料 , 认 为 这 两 篇 赋 在
中 国文 学史 上开 创 了 详尽 夸 饰 女 性 外 貌 、 形 体 和情
态之美 的先 河 。最后 他还 指 出 了在 此基 础上诞 生 的
世史诗《 麽经布洛陀 ・ 本麽叭》 中的“ 麽丑魂姆 ” ( 即 麽赎猪魂 ) 记载 : “ 三界三王置 ( 天地水三界 由三王 安置) , 四界 四 皇 造 ( 天 地 森 林 和 水 四 界 由 四 王 创
壮族花婆生育神话与民间文学创造主体间性
中图分 类号 :K281.8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1674—9200(2018)01—0052—05
Zhuang Huapo Fertility M yths and Inter-subjectivity in Folklore Creation
JIN Qianwei fSchool of gs and Culture Dissemination,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uzhou 545006,China)
摘要 :祈求新的生命来到新的家庭、存活现世、健康长寿、死后亡魂回归是花婆神话的主 旨所 归,这种 合现实的 目的性成为 民间文学创造 的源动力 ,壮族创世大神姆六甲又称为花婆圣母 ,二者名讳不 同、身份担
3不 " -
同
,之
所
以出现合体
为
一的
文化
想象
,就在
于
民间文
学创
造
主体
间性
从世俗
生活
需要
出发
,表现
addition,there is a Chuang Toupo,duing to their gods set up in the m other and child bedroom bedside directly show s t h e presence of the
inter-subjective logic operation of the folk.Tn·dept h study of from Muliujia to Huapo and to bedside Po three can generate a glimpse of folk
探究壮族花婆神文化的嬗变——以广西隆安县南圩镇“2·19”传统文化节为例
M AO a H n—l g, i n LU e Y
( a g i do a dTe vs nUnv r t, n ig 5 0 2 ; l g f o a g i iv r t r t n l e ) Gu n x i n l i o i e i Na nn , 3 0 2 Co e eo F l Gu n x Ra e i sy l k Un e i f i a t s s o Na o i y i
Absr c : i he e o u o fZhu n we d e si a x wn L ng n Co n a g i h sp p re p o e o r b e n ise o t a tW t t v l t n o h i a g Ho rGo d s n N n u To o a u t Gu y n x ,t i a e x l r ss me p o lms i t v — l t n a d f rh r f d u o o n e me s r sof r t c n h sta i o a u t r ,wh c e e t t e p otc o fta t n  ̄t r o t n i u i u t e n so ts me c u tr au e o e t g t i r d t n lc lu e o n i p i i i h b n f s h r e t n o d i a c u e f rnai a — i i ri o l ol i , he d v l p nto a e o o cs ce sr n h n t n c u i t s t e eo me fl c l c n mi o i t , te g e se h i n t . e o y y Ke r : we d e s e o u on p o e t y wo  ̄ Ho r Go d s, v l t , r t c on i i
幻象花界,爱意人间——小议舞剧《花界人间》
26李 琛:幻象花界,爱意人间幻象花界,爱意人间——小议舞剧《花界人间》李 琛(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2)作者简介:李 琛(1996-),女,汉族,湖南邵阳人,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舞蹈编导专业,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摘 要】《花界人间》在佟导一年的酝酿下终于在绿城南宁首演,与丁导的《刘三姐》一并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刘三姐》一样都是故事源于古老的壮族故事,不同的是在身体语汇和舞台空间上都有了不同的尝试。
【关键词】民族语汇;多元性;壮族;舞美中图分类号:J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26-01《花界人间》的故事来源于壮族古老的花婆神话:壮族的每一个儿女都是由花幻化而来,姆六甲掌管着人类生育繁衍的花园,民间称其为“花婆婆”,壮语为“布伢”,她专为人们赐花送子,花婆婆赐红花生男孩,赐白花就生女孩。
以致如今,壮族人仍在家中摆放花婆的神位进行供奉。
故事起于花界,归于花界,也发展了人间的故事。
剧中的“布壮”“达棉”就是花婆婆花园里最美丽的两朵红花、白花,从花界来到人间,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广西民族元素语汇如何提炼呈现,又有什么不同于其他传统舞剧的创新?这些都是我观看舞剧过程中不可控制的期待。
我便怀揣对花婆婆神话的美好期待奔向剧场。
该剧的编剧是冯双白老师,国家一级编剧。
他曾为我们广西撰写了舞剧《妈勒访天边》的剧本,正逢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之际,冯老师又为广西写了第二个壮族舞剧剧本,取材于壮族民间传说,意在描绘一个充满想象的花界和一个充满爱意的人间,展现壮族人民的真情真善真美,表现生命周而复始的主题。
首先,舞剧的序和尾表现花界,上篇下篇表现人间。
序中佟导在编创时去繁化简,限制在以“姆六甲”为圆心展开的圆形中发展,在全息投影的后区,演员身着肉色体操服,用现代语汇的身体构成一个整体塑造花的形象,如梦如幻。
壮族花婆信仰的社会功能新探——以广西南宁市蒲庙花婆节为中心
具,象征花婆为民众施粥送福。在民间叙事和官
方叙事中,花婆面具成为标志性的花婆形象,花
婆传说亦层累为蒲庙人的地方记忆。
二、行善:蒲庙花婆的慈善空间重构
花婆施粥赐福的慈善形象,促使人们用实际
行动践行 “善”并 “积福”,重构 “慈善之场”。
花婆慈善空间在 “人”“物”“仪式”三者的互动
蒲庙人运用情景再现和乐捐善行重构了花婆传说的慈善空间。慈善的背后,是祈求福报的 “人”,而
“人”的本质 是 关 系 建 构。在 花 婆 信 仰 实 践 中,民 众 建 立、调 适 和 维 系 “人—自 我”“人—地 方”
“人—人”的关系。蒲庙花婆信仰具有重构女性精神世界、形塑地方伦理体系和重建生活秩序的社会
款的时候,阿婆们会说 “有福”,足以见当地民
众对乐捐这一行为的认知:积福。笔者募捐后,
阿婆回赠一个小的红色塑料袋,里面有一根红
绳、两枚一角硬币、一盒火柴和一小包花婆福
米。问及这几样物品的含义,右边那位负责收款
的阿婆告诉笔者:
红绳代表有福辟邪,硬币是有钱财,火
柴寓意红火,到处都能有光照亮,福米保佑
平安健康。你捐了功德,花婆保佑 样 样 都
“善”字巡游。“善”与 “福”的代际互动,象征
着花婆行善之风的传承。在队伍的最后,是乐捐
单位名称牌展示。期间,每到设定的固定站点,
·165·
巡游队伍会与现场民众互动,将财运、好运、福
气等传递出去。
在蒲 庙 花 婆 节 信 仰 实 践 中,表 演
是 “生
产”慈善空间的方式。花婆送花的传说被巧妙编
服饰的阿婆,坐在五圣宫门口右边的台子上,手
拿长勺代表花婆为民众施粥。阿婆送粥时,会道
壮族花婆信仰的现实性考察
相 传在 远 古 时代 , 界 上 没 有 天 地之 分 , 世 世 界 是 由 气体 构 成 , 来 形 成 一 个 气 团 , 后 由拱 屎 虫 来推 动 , 转越 急 , 越 最后 变 成 一 个 蛋 的 样 子 , 一 被
只 虫子咬破 了, 现 了三 个蛋 黄 一 样 的 东西 , 出 一 个 飞 翔 天 上 , 为 天 空 ; 个 飞 到 下 边 , 为 海 成 一 成
敬 ’ 。 ’ [
至 。 l 除 了县 志 里 如 此 描 述 之 外 , 国 的 刘 锡 蕃 《 ”_ 。 民 岭 表 纪 蛮 》中也 提 到 : 蛮 人 迷 信 最 深 , 天 然 可 惊 可 怖 “ 凡 之 物 , 不 信 以为 神 , 相 膜 拜 。 …… 其 中 如 ‘ 婆 无 竟 花 庙 ’ ‘ 界 庙 ’ 遍 于 此 等 社 会 ” n8。 在 当 时 的 壮 与 二 尤 [] 6
中 “ ” 指 “ ”; 伢 ” “老 婆 婆 ”, 为 始 祖 母 。 布 意 人 “ 指 意 汉 语 称 “ 伢 ” “ 婆 ”, 有 称 为 “ 王 圣 母 ”、 花 布 为 花 也 花 “
林 圣 母 ” “ 子 观 音 ”、 送 子 娘 娘 ” 。但 在 诸 多 名 、送 “ 等 称 中 , 为 广 大 壮 族 人 民 接 受 的是 “ 婆 ”。 最 花 关 于 花 婆 信 仰 的 起 源 , 学 者 在 研 究 的 时 候 发 现 有 “ 婆 是 壮 族 信 奉 的 主 管 生 育 的 女 神 , 是 以 姆 六 甲 花 她 为 原 型 的 ”… 。姆 六 甲 传 说 经 过 整 理 主 要 可 以 分 为 两 大类 型 :
[ 金项 目] 基 广西壮族 自治 区教育厅科研项 目(0 9 1 X 5 。 20 1L 6 ) [ 作者简介] 潘济华 (9 0 ) 男( 18一 , 壮族 ) 广西南宁人 , , 硕士 , 讲师 , 研究方 向: 中国近现代史 基本 问题 和民俗学。
生命之花的传承——论仫佬族花婆神话的生命意识与教化功能
生命之花的传承——论仫佬族花婆神话的生命意识与教化功
能
黎炼;黎学锐
【期刊名称】《河池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9)001
【摘要】花婆被仫佬人民认为是掌管人间生育及平安的女神.花婆神话中隐含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仫佬人民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对平安的祈求与渴望.花婆神话还规范了仫佬人民的道德言行,增强了他们的伦理观念,培养了他们善良、刚正、仁爱的品质,具有教化功能.
【总页数】3页(P90-92)
【作者】黎炼;黎学锐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3
【相关文献】
1.壮族花婆神话与“求花”仪式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J], 李素娟;贾雯鹤
2.壮族花婆生育神话与民间文学创造主体间性 [J], 金乾伟
3.毛南族与仫佬族花婆神话对比研究 [J], 韦文焕
4.民间集体祭祀仪式及其意义——广西罗城仫佬族花婆诞习俗考察 [J], 彭谊
5.用爱浇开绝症丈夫的生命之花——乡村女教师演绎生命神话 [J], 李统兴;李茂林;李小球;范丽;谢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壮族创世女神姆六甲到生育女神花婆的嬗变探析
在 壮族 的神 话 传 说 中 , 六 甲是 唯 一 流传 最广 、 姆 影 响最 深 的女 神 。姆 六 甲 , 叫 米 洛 甲 、 禄 甲 等 。 又 麽
( ) 族女 性人 文始祖 一 壮
人 文 始 祖 是 “ 族 的 始 祖 神 和 文 化 创 造 神 。 在 民 ” 壮 族 的 神 话 传 说 里 , 六 甲 创 造 山 川 河 流 、 衍 人 类 姆 繁 万 物 、 治人 间秩 序等 , 奉 为壮 族 的女性 人文始 祖 。 安 被
1 创 造 山 川 河 流 .
说 :神话 的观念 便 是 对世 界 的构 成 及 起 源 的 基本 见 “ 解 。 5这 种 见 解 在 它 产 生 的 那 个 时 代 占有 支 配 的 地 ”l 位 , 至 被 认 为 是 神 圣 的 。在 壮 族 的 这 个 创 世 神 话 甚 中 , 六 甲创 造 了 山川 河 流 等 。 这 反 映 了 壮 族 初 民 处 姆 于原始 阶段 时 , 天地 万物 的起 源保 持 着 一种 坚 忍不 对 拔 的探 索精 神 。这种 宇宙 及万 物生 成 的解 释 , 符合 是
何 志 敏
55 0 ) 4 04 ( 柳州师 范高 等专科 学校 中文系 , 柳州 摘
要: 在壮族 的神话传说 中, 姆六 甲是流传最广 、 影响最深 的女 神。姆六 甲具 有至高 无上 的神力地位 , 神圣 的 是
创世女神。然而, 随着壮族社会 的发展 , 姆六 甲的神格逐步下 降。最终 , 变为世俗 空间的生育女神— —花 婆。花婆信 嬗
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乡村壮族婚姻观_省略_于广西宜州市刘三姐乡中枧屯的调查_李素娟
收稿日期:2012-12-30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山海经》专名的文化阐释”(项目编号:11XYY013);中央高校“《山海经》专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DJSK11008)。
作者简介:李素娟(1974-),女,广西宜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人类学;贾雯鹤(1972-),男,四川仪陇,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文艺学。
①刘三姐乡流河村中枧屯位于广西宜州市北部5公里处,村庄沿下枧河而建,背靠连绵大山。
中枧屯为一自然村,壮汉聚居,村民多为壮族,占村屯总人口的88.3%,调查时共有123户600人左右,主要有韦、覃、张、谢、吴等姓,壮汉双语,生计方式以农业为主养殖业补充。
文中调查材料来源于:一部分来自宜州市刘三姐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对该屯人口婚姻状况进行的户卡登记(本文1986年调查数据由该服务站提供,特此致谢);另一部分来自参与观察和采访调查。
②婚姻观念是指人们关于恋爱、择偶、家庭、生育、离婚等婚姻过程的认识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婚姻过程方面的反映。
引自王妤.甘肃农村婚姻观念的现状及变迁原因分析[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1):7.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乡村壮族婚姻观念的现状与变迁———基于广西宜州市刘三姐乡中枧屯的调查李素娟1,贾雯鹤2(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00;2.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400044)摘要:壮族婚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呈现,是一个民族心理和精神发展的缩影。
婚俗文化中的婚姻观念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在婚姻方面整体的、综合的认识,它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关键词:乡村壮族;婚姻观念;现状与变迁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1(2013)02-0019-05每一个民族的婚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呈现,是民族心理和精神发展的缩影,因此也成为民族研究的重要方面。
论壮族信仰中的女性人物与壮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2018年第〗期(总第775期)大教陆莲枝(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百色533099 )摘要:壮族信仰中有自然崇拜、英雄崇拜等,兼收并蓄了外来宗教如道教、佛教等,壮族神祇形成了多元形态。
壮族民间 信仰中最主要的女性人物有姆六甲、花婆、娅王、龙母、班夫人、瓦氏夫人、观音等,伴着这些信仰成长的一代代壮族女性助推了 壮族地区传统经济文化的传承,促进了旅游经济文化的繁荣,可信仰导致的女性禁忌也成为壮族女性进一步发展的内阻力。
关键词:壮族信仰女性壮族经济文化论壮族信仰中的女性人物与壮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_、引言壮族信仰多神,相信万物有灵。
壮族民间宗教呈宽容开 放、兼收并蓄样态,崇拜自然神灵,如宇宙天体、土地万物、山川河流等。
伴随着社会发展,基于祖先崇拜及祖先神灵崇拜的家神、寨神崇拜日益得到彰显,英雄崇拜也成为信仰的一部分。
受汉文化影响,壮族信仰又糅杂了观音、土地、关公等神灵崇拜。
女性神灵及女巫在壮族宗教祭祀 地位举,壮族民间 信仰 的,壮族信仰中的女性人物与壮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二、壮族信仰中的女性人物壮族信仰壮族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基于历史形成的一种 态,在壮族社会历史上产 影响,迄今还影响着壮族民 的社会 。
壮族宗教于 社会期,伴着社会发展,宗教 发展为巫信仰。
期,汉壮文化交流日 ,壮巫信仰与汉族的教,成为壮族民间的普遍信仰。
期,佛教传人壮族聚居地。
18世纪中叶以后,基督教、天主教相 壮族地,但影响 。
在外来信仰的中,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巫、等然于壮族的广,教、教等 ,成壮族信仰的多元性 态。
壮族 的女神崇拜信仰在壮民 ,收糅 汉族 土 教 教 容,成的的壮族信仰女性神。
(一)自然崇拜类1.女神:六甲在壮族神 ,(也 、、甲等)有高无的地,目前学界已公认她壮族的女神,其丰功伟绩可在《壮族神集成》m的诸篇目中找到相关叙述。
据说 自花中诞生,神力非凡,她造天地、造类(有“泥土造”说、“生芭蕉刻”说、“蜂蛋和蝶蛋 造”说、“感风受孕”说等)、造万物、分男女,为鸟兽“断案”,为人类“分姓”,给 布染缝衣,安排治理万物秩序,被为壮族祖,受到壮民的顶膜。
民间叙事表演中的花婆形象分析
民间叙事表演中的花婆形象分析作者:吕昕阳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1期摘要:梳理了此前学者有关花婆研究的文本特别是异文,认为其较少关注花婆的形象被民众作为一种口头表演时如何被塑造。
对柳州市某村进行田野调查,观看花婆传说故事演述,并与演述者访谈,发现其对花婆形象的塑造包括外貌的描述,将花婆传说剥离生育主题,建构正义女神形象,使故事“在地化”,增加了传说的真实性。
认为花婆形象由传统的生育女神逐渐过渡为正义女神,这与社会发展生育对于大多数人不成为问题有关。
演述者希望将花婆的正义女神形象私有化,以增强内部的安全感。
关键词:花婆;表演理论;民间叙事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1-0066-04民间叙事(Folk Narrative),是指在不同集团的人们当中流传的、对一个或一个以上事件的叙述,与一般叙事不同的是,它们主要是通过口头来进行交流(所以有时又被称为“口头叙事”,Oral Narrative),而且往往以众多异文形式存在。
[1]与文字文本的民间文学文本相比,口头文本对现实的映射更为及时。
民间叙事的表演者为了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往往会加入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元素,并使文本“在地化”[2],使之更具真实性。
在广西柳州地区流传的花婆传说,与古老的文本相比其主角形象已发生了较大变化。
口头传说中的花婆形象映射了当下的社会现实,体现民众的价值取向。
本文以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百朋镇怀洪村北㟖屯的花婆传说表演为个案,分析民间叙事表演如何塑造花婆形象为现实生活服务。
一、此前研究中的花婆文本分析花婆是我国南方地区民间供奉的一位女神,其信仰流传广泛,广西、广东、贵州等地均有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花婆信仰甚至扩展到一些东南亚国家。
和花婆相關的神话、传说经常以歌谣的形式在当地民众举行的仪式中出现,如广西壮族“剪花还婆”仪式中的《十二月花》、环江毛南族“肥套”仪式中的《瑶王踏桥还花》、贵州布依族“作桥还愿”仪式中的《十二行家歌》等。
壮族月祭仪俗与屈辞巫符喻码的文学人类学探析——基于广西宜州乍洞村的实地调研
壮族月祭仪俗与屈辞巫符喻码的文学人类学探析——基于广西宜州乍洞村的实地调研●李素娟潘红交[摘要]壮族民间的“月祭仪俗”呈示出巫文化信仰的神话元素,与屈辞“巫觋降神”的思维模式及主题理念之间交叉互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一性和对应性。
通过对宜州市刘三姐镇乍洞村塘底屯的“中秋歌会请月姑(祭月)”仪式进行考查与探究,运用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两者进行比较并做出相关维度的解析,以期对壮族神话与仪式所承载的巫文化信仰与屈赋中巫风宗教积淀的喻意进行一次大胆与创新的解读。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壮族月祭仪俗;屈辞;巫文化习俗作为壮族民众敬奉和信仰的民间“月祭仪俗”,学者所关注和研究的领域已经从民俗学、社会学等方向不断扩展开来。
然而,迄今为止,尚未有专文涉及其与屈辞“巫觋降神”的思维模式及主题理念的同一性和对应性的研究。
因此,笔者从田野调查入手,通过对宜州市刘三姐镇乍洞村塘底屯①的“中秋歌会请月姑(祭月)”仪式进行考查与探究,运用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两者进行比较并做出相关维度的解析,以期对壮族神话与仪式所承载的巫文化信仰与屈赋中巫风宗教积淀的喻意进行一次大胆与创新的解读。
一、壮族月亮神话与祭月仪式在广西宜州市壮族聚居区,流传着两则典型的月亮神话故事:一则是《月亮妹》。
远古时期没有月亮和星星,太阳落山后大地一片漆黑,一个叫月妹的姑娘想把灯笼挂到天上照亮大地。
她历尽千辛万苦后获得了祖先魂灵的帮助,最终实现了愿望,给壮家乡亲们带来了光明,大家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②神话把这种“天(月)人际合”的幻想情节描述出来就是一种具有形象性的“灵通”。
另一则是《救月亮》。
狐狸精卷走了月亮,天地陷入了黑暗,壮家山寨的年轻夫妇玛霞和刚都上天乞求神助,与其展开了艰苦卓越的斗争,最后救回了月亮,重新照亮人间。
③神话所提先民凭借月亮力量而求取平安与稳定生活的行程已经初显“通神”的宗教体验。
这两个与月亮有关的壮族神话母题,心理根源起于先民幻想寄万事万物予灵性的灵魂观念和许愿自己的某种需求灵验的巫术性设想,使我们能够理解远古时期月亮扮演的重要作者简介:李素娟,博士,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潘红交,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靖西壮族绣球文化研究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靖西壮族绣球文化研究作者:廖燕来源:《歌海》2021年第05期[摘要]靖西壮族绣球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一,发源于桂西南边陲。
在审美人类学的视角下,靖西壮族绣球的纹样图案与颜色搭配呈现出壮民族特殊的民族记忆与民间信仰。
绣球文化通过多种可沉浸式体验的审美语境建构,让人充分体味绣球之意義美与制作美。
而不同的审美主体在靖西壮族绣球文化中发挥相应的存在感作用,表达自身的审美话语与审美需要,具有主观意向性。
[关键词]审美人类学;绣球;经验;语境;主体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西方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我国学界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开展对其的学科建构。
在王杰、覃德清、张利群、范秀娟、向丽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审美人类学在国内学界获得较为广泛的支持与响应,为新的理论探讨提供了学术契机。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与人类学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学理性的理论探察,也强调田野调查的实证性,这种综合交叉意味着其研究内容与角度的丰富性。
荷兰学者范丹姆在其著作《审美人类学:视野与方法》中提出三个研究角度,分别是经验、语境与跨文化比较,极大地提高了审美人类学的可操作性。
①而王杰教授指出:“审美人类学当前的重要任务应当是通过田野调查方法深入了解并分析中华本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底层文化和边缘文化所具有的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审美需要,找出其特征所在,并进而在理论上加以说明,以便超越美学思想中西方中心话语的思路,为消除审美意识形态对人的真正的审美需要的蒙蔽,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美学所重视的审美启蒙的目的,找到新的、更具建设性的路径。
”②少数民族族群的审美文化作为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鲜明体现出此学科的区域民族特色。
靖西壮族绣球文化是广西壮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突出代表,在绣球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壮族的审美观念逐渐物化为绣球实体并对外传播,使得绣球及其相关领域的审美人类学研究具有了现实意义。
一、地方性审美经验:壮民族记忆与信仰的呈现王杰教授提出的“地方性审美经验”概念受到美国学者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的影响,重在概括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非西方且非主流的边缘或底层文化的审美现象。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动植物词文化意义初探的开题报告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动植物词文化意义初探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壮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壮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语言文字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其中,《壮族麽经》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也是研究壮族文化、语言和地理环境等多个领域的重要资料之一。
布洛陀麽经是《壮族麽经》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部重要的壮族经典文献。
它主要记载了与动植物相关的壮族知识和民族文化,包括动植物的名称、特征、生态环境、利用价值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对于认识壮族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主要旨在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记录的动植物词的文化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探究壮族民族文化的特点和独特之处,以及动植物在壮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如下:1. 帮助了解壮族传统文化: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动植物词的文化意义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壮族传统文化中涉及的动植物种类、特点、利用价值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深入了解壮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探索动植物在壮族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通过对动植物在《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的描述和文化意义的分析,可以探究动植物在壮族传统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揭示其对壮族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3. 促进壮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研究壮族传统文化中涉及的动植物资源,可以在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将壮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三、研究内容和思路本文将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动植物词的文化意义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其文化内涵、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解读其在壮族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动植物分类和名称: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动植物的分类和名称进行分析,了解壮族对于动植物的分类、命名规则和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和文化内涵。
浅谈壮族地区花婆信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浅谈壮族地区花婆信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摘要:花婆信仰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中不应被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在对壮族地区花婆信仰文化进行简单概述的基础上,对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经济意义,可通过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市场营销等手段进行推广。
关键词:壮族地区;花婆信仰;文化旅游一、壮族地区花婆信仰概述在壮族民间,至今仍保存着一种形态古老、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花婆信仰和崇拜习俗。
“花婆”系汉语称谓,也有的地方称为“花林圣母”、“花王圣母”、“婆王”,壮语称为“布伢”,原意是指老婆婆、老祖母。
花婆信仰源于原始社会的花图腾崇拜,据壮族民间传说,最早的人是由花变成的。
始祖母姆六甲是从花丛里走出来的,她掌管着人类生育繁衍的花园,专门为妇女赐花送子,人们尊之为赐花婆婆。
传说妇女们怀孕生育就是花婆赐予花朵的结果,花婆赐予红花就生男孩,赐予白花就生女孩。
[1]作为生育女神,花婆在壮族民间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至今花婆信仰仍然存活于壮族地区的民间社会, 在广西的左江、右江、红水河流域的广大壮族地区,许多壮人家里都立有专门祭祀花婆的“香花炉”,保留着向花婆求子、请求花婆保佑健康的习俗。
正如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梁庭望教授说的那样:“花婆信仰在壮族特别‘深入人心’,从民众接受的角度看,其影响要比近几年宣传得火热的布洛陀还要大。
”[2]在每年的花婆诞日(各地方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各村都到庙中举行隆重的祭拜活动。
人们筹办鸡、鸭、猪肉等食品或纸钱、香烛等,到庙中祭祀花婆,祈求得到花婆的庇佑。
花婆庙是各地壮族民间花婆信仰文化的主要载体,在许多壮族乡村或城镇都可见到,其中尤以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寺山乡的鳌山花婆庙最为著名。
鳌山花婆庙每年在花王节(三月初三)和花婆诞日(农历六月六)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
届时周边以至广东一带的群众纷纷慕名前来祭拜,有祈求生育的、有希冀小孩平安健康的,还有求福、求财的、求好运的,在善男信女们的眼中此时花婆俨然成为无所不能的神灵。
刘三姐:壮族的“阿弗洛狄忒”--一种文学人类学的解读
刘三姐:壮族的“阿弗洛狄忒”--一种文学人类学的解读李素娟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4)006
【摘要】广西宜州市壮族聚居区的爱神崇拜保留了远古女神信仰的一些特点,刘三姐作为一个美与性爱之神受到崇拜,不同于诸多学者对目前中国神话中的爱神高唐神女的主观化改造,或者抽象化为理想化本体,壮族民间的爱神信仰更多的是对美与性爱之神原型的一种活态再现。
对刘三姐故乡广西宜州市的刘三姐歌谣及当地人情风物的考察发现,与其它的爱神信仰相比,宜州市壮族聚居区的爱神信仰更多地保留了美与性爱崇拜一而二、二而一的成分,她具有美的形象代言和赋予万物生命并保护人类繁衍的基本功能。
【总页数】5页(P118-122)
【作者】李素娟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9“218”
【相关文献】
1.研究壮族的"他者"和壮族作为研究的"他者"——杰弗里·巴洛以及他的壮族研究[J], 金丽
2.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乡村壮族婚姻观念的现状与变迁——基于广西宜州市刘三姐
乡中枧屯的调查 [J], 李素娟;贾雯鹤
3.艺术的主体性与艺术的主体间性的冲突--薇拉·凯瑟的《阿佛罗狄忒来啦》的一种解读 [J], 张惠敏
4.论阿佛洛狄忒与生殖 [J], 张芮闽
5.柔美与机械—阿佛洛狄忒 [J], 宋航(RGB)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2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0No.2 2014年4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Apr. 2014壮族花婆神话的文学人类学解读李素娟,贾雯鹤(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00;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400044)摘要:壮族花婆神话,至今在壮族民间的生育习俗中具有独特的影响。
以往对壮族花婆神话的研究,较多地停留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层面上,始终没有摆脱文本化、文学化的模式,无法延伸到文字记录以外的广阔领域。
文章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借鉴当代民俗学、宗教学和比较神话学所提供的视野和理论模式,尝试对花婆神话及其蕴含的生殖崇拜现象进行了新的诠释和阐述,以期在此基础上揭示其神秘的另外一面。
关键词:壮族;花婆神话;生殖崇拜;文学人类学中图分类号:I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2−0222−06壮族众多类型的神话中,花婆神话独具特色。
花婆为掌管生育的女神,她叫姆六甲,管理着花山,栽培许多花。
她送花给谁家,谁家就生孩子。
花有红有白,她送红花给谁家,谁家就生女孩,送白花给谁家,谁家就生男孩。
有时,花山上的花生虫、缺水,人间的孩子便生病。
主家请师公做法事禀告花婆,除虫淋水,花株茁壮生长,孩子便健康成长[1](1−2)。
壮族民众用语言形式解读花婆神话中有关“花”的崇拜并加以神化,阐述花不仅生了姆六甲,而且其生殖力通过花婆神延续下来并继续发挥作用,至今在壮族的民间文化中传承着,即还在口传神话、民间信仰与生育习俗、民间法事、民间宗教祭典、民间宗教经典中传承着。
以往对壮族花婆神话的研究,侧重于起源的介绍、类型与变异的归纳分析以及实用功利性质的陈述,出现了丘振声《壮族图腾考》、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马学良和梁庭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廖明君《壮族生殖崇拜文化》、梁庭望《越族神话与希腊神话神祗之比较》等为代表的论著。
总体来说,已有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层面上,始终没有摆脱文本化、文学化的模式,无法延伸到文字记录以外的广阔领域。
本文拟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借鉴当代民俗学、宗教学和比较神话学所提供的视野和理论模式,尝试对花婆神话及其蕴含的生殖崇拜现象进行新的诠释和阐述,以期在此基础上揭示其神秘的另一面。
一、花婆神话的演化轨迹在民间信仰中的体现郭沫若先生在《释祖妣》一文中曾有见地地指出,“蒂”的初字是“帝”,“帝”本是花朵全形,认为崇祀植物是古人生殖崇拜的一种表现[2](53−54)。
远古时期,壮族先民对女性的生育缺乏科学的了解,仅仅凭借在劳动过程中,对大自然形成的感性认识。
“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注意到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即植物的花会变成果实;没有花的植物,一般不会结果;花不茂盛,果实就少,因此,花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也就成为一种十分神秘的东西。
”[3](129)这种神秘感使先民对花有一种敬拜之情。
在大汶口文化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一个灰陶缸上,刻有所谓“太阳云气”纹样。
其实,人称“云气”者,也是花瓣的变异[3](231),它也明显体现了先民对于花的崇拜,说明先民已认识到“花”对于人类生殖的特殊意义。
广西宜州市刘三姐乡中枧屯地处亚热带气候区①,年日照时间长,雨量充足,到处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村民驰骋的神话想象力创造了“花”对于植物的生长繁衍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的存在:植物一年一度开花结果,具有无限的繁殖能力。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采取例如接触、模仿或象征等形式来表现对动植物的崇拜并加以神化,目的在于把花开结果的繁衍能力移到人类身上,并希冀通过某种崇拜仪式以祈求自身生殖繁盛、收稿日期:2013−10−10;修回日期:2014−01−28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11XYY0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CDJSK11008)作者简介:李素娟(1974−),女,广西宜州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文学艺术李素娟,贾雯鹤:壮族花婆神话的文学人类学解读223繁衍不息,“花生人”母题的神话便应运而生:当人类还在混沌的时代,宇宙间只有一团由大气结成的东西,由屎壳郎来推动。
后来飞来了一只裸蜂,这裸蜂有钢一样的利齿,把这一团东西咬破了,出现了三个蛋黄一样的东西,一个飞向天上,成为天空;一个飞到下边,成为水——海洋;在中间的就是大地。
大地后来长了草,草上开了花,花里长出一个披头散发赤身裸体的女人,这就是人类的始祖母神姆六甲。
姆六甲受风而孕,撒了一泡尿,润湿了泥土,姆六甲拿起泥土按照自己捏成人形,后来就有了人……[4](751)。
这则中枧屯壮族的人类起源神话,按照故事叙述结构的逐渐发展变化,大体上循着天地混沌→三黄神蛋→三界→花生姆六甲→姆六甲繁衍人类这样一条脉络演进。
在这个叙述结构中,其一值得关注的是“花生人”这一主题在神话中的出现;其二是生育人类的生殖女神姆六甲是从花中诞生的,她的生命本质是花,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力地位。
如此看来,当姆六甲从花朵中生出来后,以“花”为内涵的先妣女神姆六甲便诞生了,不难觉察出这实际上是壮族先民对花的生殖崇拜的结果。
不但由花中长出,花婆她还有不少神通:花婆是花中长出来的花之神、花之王,管理花山上所有的花之魂,每一花之魂对应人间将生或已生的孩子的命。
想要或就要生小孩的妇女都要祈求花婆送花即送子;小孩生病了,必是他/她的命花缺水或长害虫,小孩的母亲就要祈求花婆给小孩的命花浇水或除去虫害,有时,还要给小孩招魂等等[5]。
人死了,灵魂回到花山,还原为花,再由花婆赐予别家,他便到人间投胎了[6]。
从这则神话可以获悉,姆六甲在花中诞生的具有非凡生殖力的女神形象衍化而成兼有掌管死亡与再生权力的神秘“花婆”神衹。
花婆也是花中长出来的,是花之精灵造成的神灵幻象,毫无疑问,她的原型应是花本身。
这样,从单一的生命赋予者,到“生——死——再生”这样一种生命循环过程的主宰者,花婆神在初民心中获得了某种神圣性。
据新石器时代宗教神话的通则,大凡具有再生特征的神灵都被归结到女神——母神一类,因为在初民朴素的经验观察中,是母体而非父体单独承担着生命再生产的职能[7]。
因此,花婆神话便成为后来中枧屯壮族以植物“花”为象征,以人间的“花园”为意象,以神衹“花婆”为支柱点的生殖崇拜和民俗礼仪的全部内容。
在中枧屯花婆庙的神台上,刘三姐的神像与花婆的神像和神位并排摆在一起,即刘三姐和花婆同尊为生育神。
这种现象源自壮民好歌的习俗及村民对歌仙刘三姐编歌唱歌才华的崇拜与仰慕,是民众对刘三姐形象神化后的反映。
神化有端,必有其赖以形成的生物原型,如据《广东考古》注从化当阳山:“其左为仙女峰,相传为仙女刘三妹所居,……三妹善歌不嫁,修道于此,遂仙去;有草开花如锦,名映山红,他山皆无,俗以为仙花。
”[8](265)我们从这段引文获知,刘三姐生命的本质也是花,而“花”在广西民间的文化意象中,有代表生命、代表情爱的意义,壮语就是把处于春情萌发状的女性或雌性动物俗称为“花”,也把女性和雌性动物的受孕称为“得花”。
与此同时,刘三姐是被仙化了的一代天才歌手,她流传下来的遗作中,大量存在着以“人是花来花是人”的思维方式构思出来的情歌,如:“好花红,好花生在高岩中。
哥想伸手摘朵戴,又怕岩翻惊动龙。
好花鲜,好花生在岩上边,哥想伸手摘朵戴,怕踩岩崩惊动天。
好花多,好花生在那边河。
哥想伸手摘朵戴,一来隔水二隔坡。
妹是那边一蔸藤,朵朵花开十八层。
哥想爬藤去连妹,又怕藤断两头崩。
”这首《花歌》采用以花喻人的艺术表现手法,用花来比喻自己的心上人,借对花的赞美来抒发自己对心爱姑娘的爱慕之情,可谓比喻贴切,情趣盎然,既称颂花,又赞美人。
需要指出的是,在宜州市壮族地区,这样以花喻人的歌谣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以至于当地民众把“情歌”称之为“花歌”。
若再从“花歌”所蕴含的原型象征意义上看,它们与《诗经》中郑国青年男女每年三月上巳,在溱水和洧水之滨祓禊游乐,当双方情投意合时“赠芍采兰”(“古之芍药非今之所云芍药,盖蘼芜之类,故《传》以为香草”)②,“兰”与“香草”不仅表示结交定情之意,而且与隐喻着祈求生子的内涵相吻合。
由此观之,刘三姐生命意境的生物原型就是“花”,这与“姆六甲”“花婆”的生物原型同出一辙,即“姆六甲=花婆=刘三姐”三位一体的关系,足以作为“花婆”神原型的依据③,换言之,刘三姐也是中枧屯壮族聚居区的花之神,现实中壮民对刘三姐神化现象的态度便对此有充分的印证:①刘三姐被村民发自内心地纳入本民族的信仰系统,进入他们的神系,成为膜拜的对象,即在他们神话式的思维中,生育之神刘三姐是姆六甲、花婆的衍变和延续,世代相传并占有重要地位。
②时至今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花婆神生日之际,中枧屯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请花神刘三姐到花婆的花园“查花”,保佑村屯人丁兴旺,老少平安,便是除神话思维的间接反映外,现实生活中直接反映壮民崇拜花神刘三姐的实例。
通过以上实证表明,刘三姐被尊为对种族的延续和扩大有重大意义的花神,与花生姆六甲、花婆在生死转换中的特殊生殖意义的神话内涵一脉相承。
从神话象征叙事的通则出发,如果说花婆神话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0卷第2期224内容以象征性意义来传达壮族先民生殖崇拜的思想倾向,那么,花神刘三姐现象则是现实地表达壮族先民生殖崇拜的举动,实质上都是花的原型所转换生成的一种象征性表述。
因此,只要人类继续存在、对人类自身的繁衍与发展、生命的保护与延续仍然足够重视,那么,壮民对于花婆信仰的热情就会一如既往的强烈,因为“壮族民间信仰中民众所崇拜的对象,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出于对崇拜对象的依赖之感和敬畏之情,进而把它神化,祈求得到它的恩赐”[9]。
二、“求花”仪式的民俗活动事象在花婆神话中的彰显④壮族原始信仰中的万物有灵观念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灵魂必先飞到花园里,附在一种花的花朵上,然后由花婆安排到人间投胎”[10](253)。
花的本义指植物的繁殖器官,一般凋谢后结成果实,壮族引申为生育能力,死而复生、绵绵不绝是它的根本特征。
与神话文本的研究相比,更加引人注目的成就是文字记载以外的“花”和“花婆”形象的再发掘与再阐释:①原始岩画。
在广西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地的左江流域200多公里长的沿岸峭壁上,分布着古代骆越人描绘的183处崖壁画。
据考证,花山岩画距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整幅画面长172米,高约50米,面积8 000多平方米。
现存图像以人像造型为主,另有一些动物图像、环形图像、刀剑图像等,大小不一,共111组。
环形的符号化图式,按考古学方法分类便可得五型二十五种:一是单环形,二是双环型,三是三环形,四是实心型,五是芒线型[1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