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学教程第八章品德心理
《学校心理学》第八章学习心得
《学校心理学》第八章学习心得导读:本文是关于《学校心理学》第八章学习心得,希望能帮助到您!今天是愚人节,一个洋节,年轻的时候还有心情和人开个玩笑,到了如今的年纪,直接就忽略+无视,就是很普通的一天,一切如常。
今天上午在家里看《学校心理学》的教材,读到第八章儿童社会技能的测评与训练,联想到前几天帮孩子解决打人男孩的事情,很有些感触,也为自己对问题的处理方法找到了理论依据。
“社会技能是个体为圆满完成一项任务所表现出的特定行为。
“同伴接受定义法以儿童得到同伴接受的程度来界定社会技能的高低。
与打端宝的男孩R因为和班级里很多同学都有过肢体冲突,且都是他主动打人,所以很不为同学所接受,处于被敌视被孤立的状态。
行为定义法说,社会技能是特定情景下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将尽可能产生或维持某种强化行为,尽可能减少或消除惩罚。
R同学对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表现出当时害怕,但转眼就忘记惩罚的可怕,然后依然固我的状态,惩罚对其已失去威慑力,他也没有任何减少和消除惩罚的行业改变。
社会效度定义法说,社会技能是在给定的情景下,能预测儿童的某些主要社会性发展结果的行为,如同伴接纳和受欢迎程度,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他人的评判,与前两者有关的其他社会行为。
R在学样不被同伴接纳,不受同学欢迎,被老师和同学视作班级公害,令父母头疼不已。
无论用哪种定义方法看,R都是在社会技能上有缺陷的。
“在学校环境中,社会技能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些社会技能缺陷或不被同伴接纳的儿童,出现不良症状的比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学校适应不良,休学、退学、少年犯罪、早期精神失常以及导致成年期心理障碍等。
“R目前是学校适应不良的状态,从社会技能缺陷的表现上看,是最初级的阶段,但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如果其社会技能不能得到提高,他所面对的问题和困难会越来越多,会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苦恼,久而久之,后面比较严重的症状就会出现,这不是危言耸听。
想要帮助R的初衷就是这点,孩子还小,改变和教育的空间很大,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不能给他及时有效的纠正与帮助,他就会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一路跑偏下去。
第八章 品德心理(教育心理学·小学)
第八章品德心理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的概念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品德与道德密切相关,它们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人们按照这些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来要求和评价他人的举止。
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区别:第一,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第二,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第三,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第一,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第二,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总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品德的心理结构非常复杂,它是由多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般把品德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1)道德认识: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观念(道德表象)、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内容。
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衡量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一般来说,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行为,只要符合自己的道德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道德情感是一种自我意志监督的力量,它能使人悔过自新,保持良好的行为。
(3)道德意志: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体现在实现道德目标过程中的支持与控制行为的力量,其作用在于发动与既定目的相符的行动,制止与既定目的相悖的行动。
(4)道德行为: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特点
(二)道德情感 如果以道德情感产生的诱因、道德情感和道德
认识的关系为指标,那么道德情感形式可以分 为三个层次: 第一种是直觉的情绪体验,它是由对某种情境 的感知而引起的,对于道德规范的意识往往是 不明确的; 第二种是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第三种是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
是否符合准则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 心体验。 是人们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 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 绪体验。
18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特点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道德情感的形式
; 一个是道德情感的社会性
内容;
海因兹只好跟老板说他的妻子要死了,请求他便宜 点或赊帐给他,老板不同意,并且说他卖药就是为 了赚钱的。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海因兹夜里撬开了 药店的门,偷走了他妻子需要的药。
讲完这个故事,研究者要求儿童回答一些问题:海 因兹是否应该被判刑?为什么?
39
经过对10对个国家的儿童的测试,他发 现,尽管民族、文化以及社会规范制度 不同,但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的增长的 发展趋势是却是一致的。他把儿童道德 发展划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结果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的
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
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
故事1:头戴帽子,身穿裙子,三个女孩在海边玩耍,她们分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品德发展与学习 PPT课件
二、社会学习理论与道德行为培养 1、社会学习理论的要点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 模仿”的方式学到的,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 道德行为会受到榜样的多种影响,具体有四个方 面: (1)形成新行为。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模仿建 立起新的行为。 (2)消退已有的行为。假如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 学习者可以消退原先具有的行为反应。 (3)抑制已有的行为。 (4)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
第三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这一道德水平的个体已开始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会团体的道德标
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个体能从法律和道义上较为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法律和道
德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契约,人们应该遵守,但如果法律、规则 不合理,也可以修改。
三、品德形成的过程
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 依从 认同 信奉
四、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遗传素质 家庭 学校 社会环境
第二节
儿童品德发展的 理论与教育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道德认知教育 (一)皮亚杰的道德判断二水平论 皮亚杰运用“临床法”对儿童道德认知水平 进行研究,提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经历三 阶段:
2、社会学习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1)合理地说明儿童的复杂道德行为的学习过程 (2)提示教育者重视榜样和“替代强化”的作用 (3)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道德教育的操作技术 ①使用榜样的技术。 第一,选择典型的榜样。 第二,榜样扮演。 第三,榜样目标分步呈现。 ②促进模仿的技术。 第一,反复示范。 第二,主动复演。 第三,及早反馈。 第四,提供模仿的心理安全。 ③促进迁移的技术 第一,适量的练习。 第二,提供变式的情境。
《品德心理》课件
道德意志
指个体在实现道德目标过程中 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
道德行为
指个体在道德认知、情感和意 志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习惯和行为方式。
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家庭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个人品德心理形成的重要场所,父 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对个人品德心 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通过德育课程、校园文化等途径,培 养学生的品德心理,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观察法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观察被试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评估其品德心 理的方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观察法是一种直接、客观的品德心理评估方法,通过观察 被试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可以对其品德心理进行 评估。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需要观察者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且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
04
社会应该建立公正、公 平的制度,保障孩子的 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 。
个体自我修养
孩子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注重自我修养和 自我完善。
孩子应该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增强社会责任感。
孩子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 态。
孩子应该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 质。
03
CATALOGUE
品德心理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品德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充满 爱、尊重和支持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品 德心理。相反,冷漠、忽视或暴力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孩子 形成消极的品德心理。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品德心理发展。权威和民主 的教养方式更可能培养出有责任感、尊重他人、积极进取的 孩子。而放任或专制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自私、依 赖或反叛的品德心理。
品德心理的主要内容
品德心理的主要内容
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它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是个体对道德的认知和评价能力。
2.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它是个体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道德行为的情感反应。
3.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它是个体在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对道德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
4.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它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基础上,对道德行为的实际表现。
总的来说,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心理过程,包括了个体对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成分。
这些心理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个体品德的心理结构。
心理学 道德发展
(1)道德及其出现的历史依据 )
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 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人是群体性生物,为了维护群体成员间正常的人际 关系,促成成员间的互助合作,协调成员间的利益, 解决成员间的冲突和纠纷,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社 会组织会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制定出要求其全体成 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就是道德规范的产生过程。
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
3.可逆性阶段。9一10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 可逆性阶段。 可逆性阶段 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只要大家同意,规则也可 以修改。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间可以发 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规则不再是权威人物 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的、 互惠的可逆特征,这意味着儿童开始进入自律 道德水平。 4.公正阶段。11一12岁以后进人形式运算阶段的 公正阶段。 公正阶段 儿童开始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 标准。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根据他人的具体情 况,基于同情、关心来对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 判断了。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涉及品德所包含的 心理成分及其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模式。 探讨品德的心理结构不但可以深化 对品德本质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自觉 地对儿童、青少年的品德进行培养提供 依据。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
• 二因素说 二因素说,认为品德由知和行 (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构成,或认为由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构成。 • 三因素说 三因素说,认为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 行为三种成分,或认为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 种成分。 • 四因素说 四因素说,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种成分。道德认识 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推 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结合在一起成为推 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的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 德动机的外部手段。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
最新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三)移情训练程序
1、移情:移情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 的情感。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谈等形式,使幼儿理 解、分享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 、情感会产生习惯性的理解和分享。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可形成幼儿早 期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基础。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 绪情感并表现进一步的关爱行为,需要有目的的教育过程。2、移情训练的 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编故事、情境表演等。
1.如果你或你的亲人是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许多不便,有人因此而取 笑,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对待残疾人?
2.岁月的流逝会使黑发少年变成白发老翁。如果你是一个行动迟缓、无人照顾的老 人,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老人?
3.如果你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甚至不幸,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 对待别人的挫折、不幸?
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道 德信念的特点是其原则性、动力性、坚定性和情绪色 彩。
1.3 道德认识转化教成育者道的德言信行念一有致赖于很多条件
件条
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 合的道德经验
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获得社会反馈
四、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从形式上分为三类: 1.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2.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与道德理论相联 系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可以采取按以下措施丰富道德情感: 1.将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事道德实践。 3.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包括故事、小说、影视作品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4.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做出正确的评价。 5.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 6.开展移情训练,增强道德敏感性。
品德心理
第七章品德心理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的含义(一)品德的概念(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一)道德认识(二)道德情感(三)道德意志(四)道德行为(五)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六)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第二节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品德的发展(一)国外品德发展的理论(二)国内品德发展的研究二、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三、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第三节学生品行不良的矫正一、学生品行不良的含义(一)品行不良的概念(二)学生常见品行不良的表现二、学生品行不良的原因分析(一)学生品行不良的客观原因(二)学生品行不良的主观原因三、学生品行不良的转化与矫正(一)学生品行不良的的转化与矫正过程(二)学生品行不良的转化与矫正方法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有利于我们在品德教育中提出恰当的教育措施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本章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品德的心理实质,品德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阐明品德教育途径和措施的心理学依据。
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什么是品德?它有哪些称谓?它和道德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本节中将介绍这部分内容。
同时在本节还介绍了品德心理结构中各主要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运行的轨迹以及品德心理结构的主要特征等内容。
一、品德的含义(一)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
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例如,某个学生一贯诚实友爱、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我们则认为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
与品德密切相关的是道德,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8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二、树立良 好的榜样
五、恰当的 奖励与惩罚
三、利用群 体约定
四、价值 辨析
宜春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育心理学
一、有效的说服(说服法)
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 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 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 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当学生没有 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呈现正面观点; 当学生有反面观点时,教师主动呈现 两方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 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 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 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 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 杂过程。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 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 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 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 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人物的自觉行为, 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宜春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育心理学
16、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2011年中学)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小学生必须经过道德体验才能理解道德规范,进而转化为 个人的道德需要,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因素是()。(2011 年小学) A.道德认知 B.道德评价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0.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2014小学 上)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0.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要素是(2013年小学上)。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 情感
宜春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 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宜春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第8章 品德的形成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德的过程。
品德发展过程就是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
行为观念,进而依据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表现出稳定的道德规范
行为的过程。
(6)品德发展是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
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认为,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指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
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道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
人为了使人从事期望中的行为而直接施加的一种外部压力,即一
般的奖励与惩罚。间接的外部压力指情境压力,是指当个体处于
一个井然有序、循规蹈矩的情境中时所产生的很难不服从的潜在
压力。
[引个性特征的影响
一股来说,缺乏主见,独立性差、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人,更容
易表现遵从。另外,不同国籍和种族的人,其文化背景不同,其
(一)社会规范的遵
从
(1)含义
遵从是社会规范学习的初级接受水平,也是规范认同和内化的基础。社会规范的遵从一般
指行为主体在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县至有抵触的
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现象。外界的要求与个体的内在
需要并不一致,依从是迫于外在压力或为了满足某种安全的需要。
(三)品德与道德
(3)品德与道德
的关系
[简述品德与道
德的区别与联
系]
两者是由区别的概念。
口]首先,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内容虽然具有
社会性,但因其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特征,其形成和发展还受到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
制约。
0其次,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品德心理》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章品德心理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与道德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
心理学研究对象。
道德是由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动规范。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道德不以个人的存亡为转移。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最高水平是道德信念)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第二节品德的形成一、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指南,成为人的道德信念。
二、道德品质形成的开端与基本条件(一)、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多开端性(可以从知、情、意、行根据实际选择)(二)、条件1、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2、通过道德实践,获得与道德知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3、在道德实践中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作用。
三、道德品质形成的特殊性1、知情意行在教育活动中经常是同时存在、共同发生作用、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2、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3、需要在人际交往中来形成(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促进同伴交往)四、品德形成的理论(一)皮亚杰的理论1、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2、发展规律:从他律到自律(10岁是分水岭),过程不可逾越。
3、发展阶段:①自我中心主义(2~5岁):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
②权威阶段(6~8岁):权威的规则与要求不能更改。
③可逆阶段(8~10岁):平等阶段,道德行为准则只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
④公正阶段(11~12岁):真正的平等。
4、评价:研究有创造性;但当时影响不大。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1、前习俗水平(0-9岁)(1)、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2)、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享乐主义)2、习俗水平(9-15岁)(1)、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取向(4)、第四阶段: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取向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1)、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2)、第六阶段: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1、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_第七章_品德心理
二、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经常会发生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
根据他的理论和大量临床研究的事实,分 析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及遵守过程, 并通过一些两难故事的观察实验,把儿童 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岁~5 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2.权威阶段。这一阶段(6岁~8岁)的儿 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儿童尊重 道德的权威,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 是好的。
(三)态度改变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1、顺从:主要是指行为上的顺从,此时
的行为成分与态度的认知、情感成分是 分开的; 2、认同:主要是指认知上的接纳与改变, 这是态度改变的重要前提; 3、同化:主要是指情感上的融入与共鸣。 这是态度改变的真正标志。 举例:登门槛效应,留面子效应。
实验的结果是相当有趣的。实验后将该
任务评为有趣的组是只得到1美元奖励的 组。控制组和高奖励组在看待这项任务 方面没有什么变化。 因此,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三、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含义 道德认知理论为言语教学法提供了启示。
言语教学法采取的形式通常是课堂讨论。 言语教学法现有的几种专门技术中最为著 名的,是由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学派和价 值观辨析学派发展起来的技术。 科尔伯格(1975)认为,教师应提供一些 情境, 拓展儿童的道德思维,发展相应的 道德认知结构。一个具体的方法是教师在 课堂中和儿童一起讨论道德困境问题。他 认为,这类讨论可以激发儿童进入新的阶 段。
科尔伯格(1969,1975)还认为,通过向
学生提供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使他们以 矛盾的道德观点来看种种情境,可以促进 道德发展。 价值观辨析学派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 强调人的潜能、价值,认为人的价值观念 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 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价值观辨析学派是通过价值观辨析的策略 来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 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学生被引导经历 一系列活动或使用种种策略。这些策略向 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并鼓励他们作出有 意识的努力去发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观。比 如,有一个策略叫做“塌方模仿”。
教育心理学课件--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
而自己也降低
了标准
研究者认为:成人言行不一,会降低儿童 标准,使他们违反准则。要使儿童形成良好 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光有教育者,成人口头 说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包括成人和教师或的 身体力行和要求按高标准的实践。
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道德行为通过后天学习形 成和改变,环境、教育、榜样在儿童道德品 质和行为的形成,改变中起重要作用,他们 强调教育上应注意言行一致,注重榜样的影 响和奖励的办法。
第三节 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
品德不良学生是指那些经常违反道德准则 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的学生。
一、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
客观原因
家庭 学校 社会
主观原因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1. 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二)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场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 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
01 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02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 悦于人的,有助于人的或为别人所赞赏的行为。他 们从行为者的意向去评价行为。
水 平
阶 段
态度
偷药完全错误,但不不能说是对的。
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这是个体道德发 展的最高阶段。此阶段的行为者基于自己的良心所 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对错。
水 平
阶 段
态度
理
由
后 习 俗
2
当一个人在服从法律与拯救生命之间 赞成 必须做出选择时,为保全生命而偷药
是值得的。
水 平
反对
癌症患者很多,药物有限,不足以满 足所有需要它的人。
01
三因素论:知、情、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学校心理学》第八章学习体会
《学校心理学》第八章学习体会今天圣诞节,一个洋节,年轻的时候也有情绪与人开家玩笑话,到现如今的年龄,立即就忽视忽视,便是很一般的一天,一切如常。
今天早上在家里看《学校心理学》的教材内容,读到第八章少年儿童社会发展专业技能的评测与训炼,想到到前几日帮小孩处理打架男孩儿的事儿,很有一些感受,也给自己对难题的解决方式找到理论来源。
“社会发展专业技能是个人为顺利完成一项每日任务所主要表现出的特殊个人行为。
“伙伴接纳界定法以少年儿童获得伙伴接纳的水平来定义社会发展专业技能的多少。
与打端宝的男孩儿R由于和班集体里许多同学们都是有过推搡,且全是他积极打架,因此很不以同学们所接纳,处在被敌对被孤立的情况。
个人行为界定法说,社会发展专业技能是特殊场景下的一种反映,这类反映将尽量造成或保持某类加强个人行为,尽量减少或清除处罚。
R同学们对老师和父母的指责主要表现出那时候担心,但一转眼就忘掉处罚的恐怖,随后仍然固我的情况,处罚对其已丧失震撼力,他都没有一切降低和清除处罚的领域更改。
社会发展区分效度界定法说,社会发展专业技能是在给出的场景下,能预测分析少年儿童的一些关键社会认知发展趋势結果的个人行为,如伙伴接受和火爆水平,对自身有关键危害的别人的评定,与前二者相关的别的社会行为。
R在学样不被伙伴接受,不会受到同学们热烈欢迎,被老师和同学看作班集体生态危机,令爸爸妈妈头痛不己。
不管用哪一种定义方法看,R全是在社会发展专业技能上有缺陷的。
“在学校环境中,社会发展专业技能对少年儿童各层面的发展趋势起着关键的功效。
这些社会发展专业技能缺点或不被伙伴接受的少年儿童,发生欠佳病症的比例较高,具体表现为院校融入欠佳,退学、休学、少年犯罪、初期神智不清及其造成老年期心理问题等。
“R现阶段是院校融入欠佳的情况,从社会发展专业技能缺点的主要表现上看,是最初中级的环节,但伴随着年纪和班级的提高,假如其社会发展专业技能不可以获得提升,他所应对的难题和艰难会愈来愈多,会愈来愈焦虑情绪愈来愈烦恼,长此以往,后边情况严重的病症便会发生,这不是耸人听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一,中等学校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青少年品德处于动荡性向成熟型过渡的阶段
1.少年时期品德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动荡性特点 少年时期品德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动荡性特点 2.青年初期是品德趋向成熟的开始 青年初期是品德趋向成熟的开始
(三)青少年品德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合成熟期
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习俗水平 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合要求, 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合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 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 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 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已经能够了解, 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已经能够了解,认识 社会行为规范, 并遵守, 执行这些规范.包括第三, 社会行为规范 , 并遵守 , 执行这些规范 . 包括第三 , 第四阶段 阶段三: 阶段三: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四: 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三,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 , 不能超越 , 但 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 不能超越, 每个人发展的水平合达到最高阶段的年龄是 不同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 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 ★ 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 , 还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合社会经验的获得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三,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 ★ 皮亚杰的理论的核心是儿童的道德判断能 力是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的 ★ 儿童的道德判断的总的发展趋势是从他律 到自律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三,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 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 于权威,成人的意见, 于权威,成人的意见,同时主要考虑自身的 利害关系,包括第一, 利害关系,包括第一,第二阶段 阶段一: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二:相对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二,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3.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评价是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 ★道德评价是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 自己或他人行为所作的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道德评价的特点 *是一种价值判断 *包含情感成分
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三,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 ★ 儿童通过主动理解周围世界和组织自己的 社会经验,产生出是非观念 社会经验, 儿童的认知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儿童的认知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儿童 道德认识也会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三,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 ★儿童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 ~ 5岁) 自我中心阶段 权威阶段( 2.权威阶段(6 ~ 8岁) 权威阶段 可逆性阶段( 10岁 3.可逆性阶段(8 ~ 10岁) 可逆性阶段 公正阶段( 4.公正阶段(11~ 12岁) 公正阶段 11~ 12岁
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一,中等学校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的品德逐步成形式, 遵守道德准则和运用信念来调节行为的道德品质
★该品质的特征 4.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5.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 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 6.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3.后习俗水平 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范, 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范,而是 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行为的基本准则,考虑 人类的正义合个人的尊严, 人类的正义合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已超 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包括第五, 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包括第五,第 六阶段 阶段五: 阶段五: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六: 阶段六: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道德问题 *道德讨论小组应由处于不同道德水平的学生组成
*教师在道德讨论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二,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4.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 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
3) (3)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4)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及时准确地评价 ) (5)让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 ) ( 6) 教育者要有良好的行为示范 , 做到言行 ) 教育者要有良好的行为示范, 一致
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二,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1. 道德意志的表现 (1)控制和调节个人愿望 ) (2)道德的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 ) (3)对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 ) (4)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 )
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二,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二,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过程 *从他律到自律 *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 *从结果到动机 *从片面到全面
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二,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4.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 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
(1)重视培养学生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观察力 ) (2)采取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方式 ) *道德讨论的内容必须是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三,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品德的社会学习论—观察学习 班杜拉) 观察学习( (三)品德的社会学习论 观察学习(班杜拉) ★榜样应具备的条件 1.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 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 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 2.榜样的示范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 榜样的示范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 3.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 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 4.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 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 5.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榜样的行为要感人, 榜样的行为要感人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三,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 ★ 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序列的 , 是一种 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序列的, 合逻辑的模式, 合逻辑的模式 , 这方面的发展与儿童认知能力的 发展有密切联系 ★教儿童道德准则并不比教儿童数量守恒更容易 ★ 随着儿童在智力上越来越能应付同他们相互作用 的环境, 的环境 , 他们就自然地发展了新的更高层次的道 德准则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二)道德情感 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 体验 (三)道德意志 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 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 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四)道德行为 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 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 待他人或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的行为活动
2. 道德意志的培养 (1)使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合榜样,产 )使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合榜样, 生锻炼道德意志的愿望 (2)通过实践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 (3)培养学生抗拒诱惑的能力 )
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二,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四)道德行为的训练
1. 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合方法 2.形成道德信念 形成道德信念 3.组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实践 组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实践
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进行道德行为训练时应注意: 进行道德行为训练时应注意: (1)向学生讲清训练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激发 )向学生讲清训练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2)创设各种条件,促使良好的品德行为有重复出 )创设各种条件, 现的机会 (3)依靠集体舆论和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防止训 )依靠集体舆论和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 练中出现松劲, 练中出现松劲,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 (4)及时让学生了解练习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 ) (5)正确,合理地使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 )正确,合理地使用表扬与批评, 强化措施
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一,中等学校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的品德逐步成为一种以自律为形式, (一)青少年的品德逐步成为一种以自律为形式, 遵守道德准则和运用信念来调节行为的道德品质
★该品质的特征 1.独立而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 独立而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 2.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的阶段 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的阶段 3.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 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
第三节
学生品德不良极其矫正
第三节 学生品德不良及其矫正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客观原因 1. 家庭的不良教育和影响
(1)家庭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健全的生活方式 ) (2)父母教育不当,缺乏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 )父母教育不当, (3)家风不正 )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识 即道德观念, 即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 执行意义的认识, 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 和判断 包括对各种道德规范或准则的认识, 包括对各种道德规范或准则的认识,概念 和观念, 和观念,也包括人们根据这些道德观念对自 己和周围人们的行为做出的道德评价
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二,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的形式 *直觉的道德情感 *形象性的道德情感 *理性的道德情感
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二,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 1. 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 知情结合, 2.充分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合具体生动的榜样的作用, 充分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合具体生动的榜样的作用, 充分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合具体生动的榜样的作用 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 3.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的情 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规范, 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规范 感体验不断概括和深化 4.通过移情训练来促进道德情感 通过移情训练来促进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