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南英与八股文之流变

合集下载

八股文发展过程

八股文发展过程

八股文发展过程八股文是中国封建时期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起源于明朝,延续至清朝。

它是一种受到严格格式和套路限制的文体,对文学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阻碍。

八股文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唐朝的帖括到明朝的八股文,再到清朝的八股文盛世。

本文将从八股文的起源、发展、影响和衰落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八股文的发展过程。

一、八股文的起源八股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帖括。

帖括是一种考试形式,要求考生默写经书的注解。

唐代虽然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来,开始以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

这与唐代的帖括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对经文意义的理解。

元代考试采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

这可以看作是八股文的雏形。

二、八股文的发展1. 明朝八股文的兴盛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

此后,八股文的格律形式逐渐形成。

明成华年间,八股文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

八股文要求文章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

在八股文中,题目就是对此文内容的界定,全文只能就题目展开,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

2. 清朝八股文的繁荣清朝时期,八股文继续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清朝的科举制度对八股文的要求更加严格,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

这一时期的八股文,内容空洞,形式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三、八股文的影响八股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八股文强调死记硬背,缺乏思辨和创新,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另一方面,八股文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没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然而,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种与八股文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和思辨能力,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八股文的衰落八股文的衰落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结合《儒林外史》看明清八股文科举制度

结合《儒林外史》看明清八股文科举制度

结合《儒林外史》看明清八股文科举制度在我国洋洋数千年的古代文化沉积中,科举制度无疑是其中一道异样的风景线,尤其是八股文科举制度将明清知识分子禁锢在一个狭小得不能再狭小的圈子中。

《儒林外史》以写“儒林”为中心,旁及到当时的官僚,政治和社会风尚,抨击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源于隋唐,在当时为选拔官员提供了一条实际可行的道路,是值得肯定极其历史价值的,然而到了吴敬梓所生活的清代,或者可推溯到《儒林外史》一书中的明代,统治者严酷地统治文化思想,文人一触忌讳,就大祸临头,许多惨绝人寰的文字狱就是例子。

因此,作者便在这种压制下不得不费尽苦心,让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明代社会,而使这又显得自然,因为从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本身就是从明代初年开始的。

科举制度自隋唐产生以来,便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

明沿唐宋之旧,有所增益的发展。

清又承明制,亦不尽同。

其管理制度较前代更为繁杂而周密。

明代科举考试,科目虽沿用唐、宋旧制,而试士之法,大大变更。

最突出的则为经义采用排偶文体,称谓“八股”,通常又称“制义”。

所谓“八股”文体,大概一文可分为六段,计为八比。

所谓八股,是指当时考试所用文体的大概而言,实际上亦有不止八股的。

据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二所记载试文格式条云:“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

盖始于成化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

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

……”但是八股文的格式极为严格,文中空虚无物,束缚思想莫过于此。

明代取上,既一八股为准,数百年间,使天下千百万学子,竟习此八股滥调,以为进士之阶,其流弊不可胜言。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文章无空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

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泛滥。

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

明取士以经文,而经文之不成文,又有甚于见前代者。

”可知八股文非特毫无价值可言,而其流弊更甚于前代。

明代取士,既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取士又以八股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和如何学八股。

崇祯帝的性格特点与明朝灭亡的关系探微

崇祯帝的性格特点与明朝灭亡的关系探微
处守备太监仍保留外,诸边省的镇守中官均被革除,明代的宦官出镇制度走向了衰亡。内忧外患之下,启、祯两朝,于京畿及周边诸镇一带遣派宦官出
镇,不仅对当时的军事和政治有重大影响,而且是明代宦官出镇制度史上的重要内容。 崇祯帝在位期间三次遣派宦官出镇,除受天启年间遣派诸
边宦官镇守的影响外,与崇祯时军政形势的恶化,文官的腐败无能,崇祯帝的用宦思想和自身性格因素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崇祯朝出镇宦官
6.期刊论文关于明代戏剧家沈自征经历的一段史实考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4)
明代戏剧家沈自征其性格和气质颇具游侠色彩.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军袭扰北京,沈自征奉大司马之命前往袁崇焕军营侦之,劝其入朝拜见崇祯帝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否定沈自征曾有入"袁营"的经历.但据各种史料看,沈自征的确有过这样的经历.他的经历反映了明末的一段史实.
独裁的封建统治阶级穷凶极恶的反革命本质;真实地反映了处于封建末世的亡国之君的垂死挣扎,深刻地揭示了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外强中干的封建
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真实地反映了处于封建末世的亡国之君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在皇权秩序分崩离析的形势下,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
悲剧的矛盾性格和世纪末情结,从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成功地创造一个活生生的独具特色的封建末世亡国之君的典型艺术形象.
进行"细读",指出他们论争的宗派特点.最后性格来探讨论战激烈的原因,指出八股文经历对艾南英的傲慢和"好辩"有深刻影响.
4.期刊论文李嫘刘宇亮评价三题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4)
在崇祯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艰难境地时,首辅刘宇亮主动请缨外出督师抗敌.尽管其所处阶级与时代环境的局限决定他有心报国,无力回天,但此忠义

文章作法自不同 十年论争缘意气——论明末时文大家艾南英与复社之关系

文章作法自不同  十年论争缘意气——论明末时文大家艾南英与复社之关系
坚持 。 双 方 关 系错 综 复 杂 , 互 纠 葛。 相 关键词 : 南英; 艾 复社 ; 子龙 ; 溥 ; 古 陈 张 复
中图分类号 : 0 .8 I 6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0 9 2 1 )4— 0 2— 6 10 5 1 f0 1 0 0 6 0

《 复社 纪 略》 《 社 纪事 》 《 、复 、 社事 始 末 》 文献 等
皆有 记载 , 但都 是 以局 外 人 的身 份 来 描述 。卷 入论 争 的 当事 人 , 艾 南英 的文集 保存 了与众 仅 人论辩 的 书信 ; 复社 的人物 中 , 周钟 文集现 已不
存, 溥、 张 陈子龙 、 允彝 等 人 的集 子 很少 提 到 夏 此事 , 自烈 、 张 吴应箕的集子还保 留了一些 , 为后
基金项 目: 育部全 国古委会 资助项 目 教古字【08 l8 教 ( 20 】1 号)
作 者 简 介 : 肖 , 东南 海 人 , 曾 广 暨南 大学 文 学 院 中 国文 化 史 籍研 究 所副 研 究 员 , 学 博 士 ( 东 广 州 文 广
50 3 16 2)
艾南 英 , 千子 , 天佣子 , 字 号 江西东 乡人 , 有 文才 , 善选 文 , 同郡罗 万藻 、 与 陈际泰 、 世纯并 章
反奉 为蓍 龟 , 又见 之制举 业 , 文气 之卑 乃 自吾 则 辈始 之 , 以为 此 罪 将 安 归 乎 ? 此 年 冬 天 , 兄 ” 千
翕然宗之 ” 有《 佣子 集》 人 《 ④, 天 ②, 明史 ・ 苑 文
力排诋 前后七 子 , 对模仿 秦汉 文 , 张取径欧 反 主
曾 , 中攻击 王世 贞 、 集 李攀 龙的话 语甚多 。现有

陈际泰文言文翻译

陈际泰文言文翻译

陈际泰文言文翻译陈际泰文言文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

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

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

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

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选自《明史》)【注释】①外兄:表兄。

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

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

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

翻译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

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

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

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

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

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

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阅读题目及答案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1)取而疾走()(2)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3)其为文()(4)无若际泰者()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B.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C.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D.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B.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阅读竞赛辅导 桑下饿人

阅读竞赛辅导  桑下饿人

相见欢(五代)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问题1、上阕句中一个“太”道出了词
人怎样的情绪?
2、小令上阕写林花,下阕写离情,这
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送东阳马生序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 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 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 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赵宣孟要到绎县去,见桑
树树阴下睡着一个因饥饿不能动 弹的人。宣孟停车下来为饿人喂 熟食,自己嚼烂了熟食喂进饿人 的嘴里,饿人咽了两次熟食才能 睁开眼睛。宣孟问:"你为什么饿 成这个样子?"饿人答道:"我在 绎县做贵族的仆役,回家又绝粮, 羞于行乞要饭,而又憎恨自行窃 取,所以到了这种地步。"宣孟给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
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 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 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 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 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 不忘。久之 返临川 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 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本诗前两句在写法上或运用反衬,或用字巧 妙。请结合具体诗句选择其一,作简要分析。 2、诗歌后两句,在构思上虚实结合很有特色, 请简要赏析。

八股文_一种独特的科举文体

八股文_一种独特的科举文体

对于八股文,明清时期及近代学人的评价都是带有感情的,毕竟他们有不少人是当事人,这种文体曾经和他们的命运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自然,所处时代不同,人们的立场和角度也就各异。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及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八股文作为一种反动、落后的文学样式,代表着一种空洞、恶劣的文风而受到批评和指责,成为愚昧、落后、陈词滥调的代名词。

应该说,这些批评有其合理性和正当性。

不过,批评和指责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这种曾经风靡了五百多年、让千千万万读书人痴迷、对社会文化影响深远的奇特文体,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作认真的探讨和分析。

抛开感情和偏见,进行冷静而客观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毕竟“八股文有五百余年之历史,在文学史上自应占有相当之地位;治文学史者,固不能以一时之好恶而竟抹杀之也”(卢前:《八股文小史》弁言,载于《卢前文史论稿》,中华书局,2006年版)。

正如周作人所言:“八股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个大关键,假如想要研究或了解本国文学而不先明白八股文这东西,结果将一无所得,既不能通旧传统之极致,亦遂不能知新的反动的起源。

”他甚至提出这样的建议:“除在文学史大纲上公平地讲过之外,在本科二三年级应礼聘专家讲授八股文,每周至少二小时,定为必修科,凡此课考试不及格者不得毕业。

”(周作人:《论八股文》,载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大文书店,1932年版)话虽说得有些极端,但其所言还是很有道理的。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八股文和骈文、律诗、词曲等一样,是一种文学样式,只不过由于这种文体与社会文化制度、人才的选拔、个人的命运等结合得过于紧密,因而才显得比较特殊,受到人们特别的关注。

八股文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它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渊源来说,有三个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是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对儒家经典著作进行注疏、阐释,这一方式早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代皆有新的发展。

从隋唐时期开八股文:一种独特的科举文体□淮 茗始,这种阐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明末科举制下的“选文”与文社之争

明末科举制下的“选文”与文社之争

明末科举制下的“选文”与文社之争明代末年,学人士子为了谋取科举功名,精研八股文章,“选文”市场由此形成。

在“选文”的过程中,持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之间差生了激烈的学术辩论,江西学者艾南英和吴中张采、张溥,以及和松江陈子龙之间的冲突尤为突出。

双方由书面的辩难往复,发展到会场上的拳脚相加。

不同学派分化组合,促成了不同学术阵营“文社”的建立,为复社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标签:科举;制艺;选文;文社自科举制度在隋唐形成以后,中国文人士子的全部精力逐步被吸引到政府组织的考试科目上来。

进入明洪武朝,规定以朱子义理之学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科举考试正式发展成为以八股取士为标志的人才考录机制。

为此,读书人为了切磋应试效果,提高“制艺”水平(写八股文的水平),同时也因性情、趣味的好尚,开始因地域之便,结成互相交流应试学问的团体“文社”。

当时的情形是“有社必选文”。

结社的目的是为了“文字之选”,简称为“选文”。

“选文”是晚明时期读书人非常关心的事。

这里的所谓“文”就是科举必考的八股文,而“选文”就是从历年科举考试的八股试卷中,或者从面向社会征集的优秀八股文中,挑选出有指导意义的八股文,将它们编辑成册,刻印流通,为士子们“制艺”——应试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与参考。

“选文”因此又被称为“时文”。

对一个普通读书人而言,如果看到了质量上乘的“选文”本子,说不定就能受到启发,从而大大地提高自己的“制艺”水平,对自己将来顺利参加科举考试,实现“学而优则仕”起到关键的作用。

所以,那些从事“选文”的人,在读书人的圈子里,可谓影响巨大。

在明末,根据科举考试的级别不同,“时文”具体也就分为不同种类。

比如,从考秀才的“县(院)考”试卷中选取的文章叫“程墨”,从考举人的“乡试”试卷中选取的叫“行卷”,从考进士的“会试”所写文章选取的叫“房书”,从诸生(秀才)所写文章选取的叫“社稿”。

正如当时人所说,“今甲以科目取人,而制艺始重。

士既重于其事,咸思厚自濯磨以求副功令,因共尊师取友,互相砥励,多者数十人,少者数人,谓之‘文社’,即此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遗则也。

八股文发展历程介绍 八股文的发展都经历了哪些改革

八股文发展历程介绍 八股文的发展都经历了哪些改革

八股文发展历程介绍八股文的发展都经历了哪些改革本文导读:宋朝八股文起源于宋元的经义,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帖经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

考试的文体并无规格,没要求对仗排偶。

当时有的考生主动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

被某些历史学家视为八股文发展的开端。

元朝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

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

但把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经书中。

考试时的文章格式还没有限定对仗排偶。

王充耘以《书经》登第,“此乃所作经义程式”。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才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

例如邓之诚在《中华二千年史》卷四“制艺文”道:“宋熙宁中,王安石始废诗赋用经义,元祐后复罢,迨元仁宗延祐中,定科举考试法。

于是王克耘始选八比一法,名《书义矜式》,遂为八股滥觞。

”明朝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

不过写法或偶或散,初无定规。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4年-1487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逐渐形成了以讲究格律、步骤,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始由“经义”变为开考八股文,规定要按八股方式作文,格式严格,限定字数,不许违背经注,不能自由发挥。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清朝清顺治三年(1646年)宣布恢复科举取士,沿用明朝的八股文,做出一些小改变。

后来的康熙皇帝意识到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于1663年废止八股文。

1665年,礼部侍郎黄机上疏:“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言微旨,以观心术。

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请复。

”1668年,康熙恢复八股文考试。

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书乾隆皇帝:“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

应将考试条款改弦更张,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实学之道。

八股文的定型及其相关问题

八股文的定型及其相关问题

八股文的定型及其相关问题内容提要:明代科举考试中的四书文在成化十一年乙未科会试演化成一种新的范式,即在文章的主体部分用接连而八的对句完成对题目的论述,这种独特的四书文被称为八股文,并且逐渐取代四书文成为制义的通称。

最初这种格式大多是在单句题中出现,之后逐渐涵盖其他类型的题目,成为成化、弘治以后最通行的制艺范式。

在这个过程中,会元王鏊之元墨及主考丘濬之程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书文之所以演变为八股文,既有历史的借鉴,亦有时代的创新;同时也是作为科举文体的两个主体——考官与举子双方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八股文/辨体/成化乙未科会试/元墨/程文一八股辨体关于八股文出现的年代,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王安石制作说。

梁章钜《制义丛话》“例言”云:“宋王半山始作制义,《宋史》本传中无此语,不知起自何时,近人所见,则俞桐川《百二十名家选》所录而已。

”①(二)太祖与刘基制定说。

《明史•选举志》云:“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②(三)洪武说。

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会元黄子澄元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文,即被视为“有明一代制义之祖”,梁章钜引徐存庵之言曰:“此为文章之始,自应首录,以存制义之河源也。

”(《制义丛话》卷四)(四)永乐说。

永乐七年己丑会试第二名杨慈墨卷《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节》文,有论者由此文认为:“早在永乐初年,标准的八股文格式即已出现,故可推想,八股格式当在永乐末期便已基本定格。

”③(五)成化说。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条云: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

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少。

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艾南英、张自烈时文之争与晚明时文选政

艾南英、张自烈时文之争与晚明时文选政

艾南英、张自烈时文之争与晚明时文选政龙野【摘要】艾南英因时文房选与江左文人发生争论,成为晚明文坛的一段公案.因张溥等的离间策略,艾氏与张自烈就编选时文展开争辩,并认为张自烈的《国朝今文辩》大量抄袭自己编选的《今文定》、《今文待》.有证据表明,张自烈编选时文之举受到了江左文人的唆使,论争实际是艾南英与江左文人矛盾的延续.艾南英强调以江右古文传统改造时文,而张自烈编选时文“重经”,与江左重秦汉的文学主张接近.二人论争是地域文学传统之争在时文领域的反映.【期刊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46)003【总页数】5页(P52-56)【关键词】艾南英;张自烈;时文;地域文学传统;晚明文学【作者】龙野【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晚明科举出版业兴盛,时文房选的刊刻与文人结社、出版市场等因素联系到一起,争夺异常激烈。

艾南英与张自烈就时文展开的论争,是晚明时文房选的重要事件,根据现存资料,我们大致可以考证其经过。

张自烈(1597-1673),字尔公,号芑山,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江西宜春人。

早年入复社,长期旅居金陵。

著有《四书大全辩》、《古今文辩》、《芑山诗文集》、《正字通》等。

从崇祯年间起,张氏在金陵参与选文活动,与张溥、周钟、艾南英、杨廷枢、刘城、张明弼等人并称。

张氏选文从一开始就针对艾南英刚在苏州出版的《今文定》、《今文待》而来。

约崇祯六年(1633),张氏编选了《国朝今文辩》(以下简称《今文辩》),将诸家房选重新删评而成,大部分内容与《今文定》、《今文待》所选文章重合,由金陵书坊石啸居出版。

艾氏得知张氏出版《今文辩》一书后,认为这是对自己所选《今文定》、《今文待》的翻版,故致书复社人士吴应箕、沈寿民,请二人代为搜求张自烈选本,并写信责问张氏。

见张氏无回应(据张氏后来说,未收到信),他又致信张瑀(号慎轩,临川人),指责张自烈此举有“五不可”,希望阻止此书发售。

八股的历史影响

八股的历史影响

八股文的历史影响一、八股取士制度对士人学风的影响1、宋代以来的科举制度还是圣人说得好,“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八股文当然称不上“君子”,但在五四以后“居于下流”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天下之恶”焉得不归之?于是,国家的灭亡,士子的不学,民族的惰性一古脑儿的压在八股身上,八股真的承受不起了。

说到底八股文不过是一种考试文体,要它承担这么大的责任确实有点冤,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宋代以来的科举制度进行考察,并不能把历史的罪愆都堆在八股文的身上,起码自宋代以来的科举制度都要负一定的责任。

科举制度的施行,无疑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贡献,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借鉴了中国的科举考试而形成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文化。

与科举相关的选本,如《古文关键》、《文章轨范》、《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以及数量不可胜计的时文选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读书作文的水准;这些选本还带来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全国士人的文法,我们今天读宋代以来的文章觉得不像汉唐那样困难了,这也是科举取士的结果之一。

明代各级学校的建立,中央设国子监,各地设府、州、县学,加之乡间的社学、私塾,起码在形式上实现了宋代王安石等人的设想。

但实际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一方面,标准的统一,限定了人们的创造力,势必逐渐走向平庸;另一方面,宋代偃武修文,重视科举制度,延及明代,士大夫普遍以读书著述为高,要么钻故纸堆,要么风花雪月,大都缺乏行动的能力。

自宋代以来科举考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锁院、糊名、誊录等,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机会平等。

但这种平等也有不少弊端,其荦荦大端,即是士子专事揣摩,不尚实学,一切以科场中与不中为最高目标,至于文行出处都不措意,败坏人心、风俗莫过于此。

较之唐代的兼采誉望,尚能顾及考生的文行出处,不能说不是一项缺憾。

钱穆先生:“科举制度之日趋严密,其事始于宋代。

公卷风气已不复见,又有糊名法,杜绝请托,严防舞弊。

艾南英是非辨述

艾南英是非辨述

作者: 谢苍霖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9-83页
摘要:明代文苑宗派林立,风气多变.《明史·文苑传序》胪述有明三百年文学的源流演变,以"准北宋之矩矱"的钱谦益、艾南英与"撷东汉之芳华"的张溥、陈子龙作结束.这四个人中,艾南英是非最多,不辨明这些是非,就写不好明代文学史的最后一页.艾南英字千子,号天佣子,江西东乡人.他十八岁进学,二十四岁就抚州府试,与临川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并列榜首,这就是后来在八股文历史上享大名的"江西四家".。

艾南英文论思想批评——以艾陈之争为考察视域

艾南英文论思想批评——以艾陈之争为考察视域

艾南英文论思想批评——以艾陈之争为考察视域李明;徐国华【摘要】以艾南英的文章、年谱为主要依据,结合复社、桐城派的相关资料,由艾陈之争作为切入点,展开探究艾南英的文论思想.艾南英极力推崇唐宋派,明确了学秦汉以唐宋为桥梁的途径,突出了从司马迁、韩愈、欧阳修到归有光的散文既成传统,强调了平易通达的表现手法.其"以古文为时文"中的义与法、雅与洁等主要文学理论开了桐城派先声.【期刊名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1)002【总页数】5页(P66-70)【关键词】艾南英;文论思想;唐宋派;义法;雅洁;桐城派【作者】李明;徐国华【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文法艺学院,江西抚州,344000;东华理工大学文法艺学院,江西抚州,3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明代中叶开始,市民阶层逐渐兴盛起来,由于新旧思想的冲突,形成各种文学流派,或主复古,或尚新变,或趋折衷,反复论争,相当激烈。

以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为代表的前后七子,高唱“文必秦汉、诗必盛唐”[1]425,以艰深辞句和雄浑格调互相标榜,扫荡了泛滥明前期几十年的“台阁体”。

但他们片面地强调形式上的复古,以为一切文字是越古越好,全盘否定东汉以后的散文、魏晋以后的古体诗和盛唐以后的近体诗。

与前后七子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他们提倡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神理和平易自然的语言风格,给拟古风气以一定的打击。

但他们的“要由唐宋入秦汉”[1]213,使一些学者跳出秦汉的樊篱又落到唐宋的窠臼。

到了明后期,又出现了以袁宏道三兄弟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1]425的公安派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提倡“深幽孤峭”[1]513风格的竟陵派。

他们都试图纠正前后七子的形式拟古,但他们的末流又成为泛滥文坛的污泥浊水。

由于各文派标榜门户,相互角逐,谁也压不了谁,直至明末,仍在聚讼。

唐宋派的总结 桐城派的先声——论明季散文家艾南英及其文学理论

唐宋派的总结  桐城派的先声——论明季散文家艾南英及其文学理论

作者: 邹自振
出版物刊名: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9-75页
主题词: 艾南英 唐宋派 七贤 前后七子 文学理论 明东乡 天佣子集 临川郡 以文 县考
摘要: 一、从文学名士到民族志士 ——艾氏一生 艾南英(1583—1646),字千子,号天佣,明东乡(古属临川郡,今属江西抚州地区)段溪艾家(今属岗上积)人。

其父艾夏臣官至兵部主事。

南英从小天资聪悟,又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七岁写过一篇《竹林七贤论》,受到人们的称赞。

十一岁时有人曾用四道八股文题目考他,他可不起草而挥笔立就。

十七岁时参加县考,邑令李精白录取他为第三,认为他将以文名天下,此后,。

明中后期文学流派与文风演化

明中后期文学流派与文风演化

明中后期文学流派与文风演化薛泉【摘要】有明一代,尤其是中后期,文人文学流派情结浓郁,文学流派交替频繁.这是明中后期文风演化、文学发展的一大重要推动力.明中后期文风演化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发展进程,它主要围绕着“复古—革新—复古”这条主线展开.此二“复古”并非简单地重复,其中皆蕴含着求新求变因子.当然,在这一逻辑进程中,不同文学流派起的作用是不对等的.这一逻辑发展进程,本身就是一部视角独特的明中后期主流文风演化史、文学发展史.文学流派对文风演化、文学史建构,具有不可轻视的价值与意义.【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1)002【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明中后期;文学流派;文风演化;文学史【作者】薛泉【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丹纳说:“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也不是孤立的。

有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总体,比艺术家更广大,就是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

”①(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5页。

属于艺术宗派的文学流派,对文学的发展演化,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一个时代不同文学流派的交替更新,就是一部那一时代主流文风的发展演变史。

明代中后期文学②这里所谓的主流文风,主要是指当时文坛占主流地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诗文宗尚与审美取向。

关于明中期后期文学分期问题,学界说法不一。

本文所谓明中后期,大致起自李东阳茶陵派,迄于陈子龙云间派;时间跨度上,大致从明宪宗成化年间的李东阳亮相文坛,至清初的陈子龙过世。

,尤其如此。

有明一代,文人宗派意识强烈,文学流派情结浓郁。

陈衍曾指出:“自来文人好标榜,诗人为多,明之诗人尤其多。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八,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页。

结社立派就是明代文人标榜的方式之一。

据郭绍虞《明代的文人集团》统计,明代有名称的社团多达170多个。

中国历史故事-临川四才子艾南英简介 艾南英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临川四才子艾南英简介 艾南英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临川四才子艾南英简介艾南英是怎么死的?艾南英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为临川东乡人氏,素有才名,因此与同为临川人的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三人共称临川四才子,又叫江右四家。

艾南英,字千子,号天佣子,生于公元1583年,去世于公元1646年,作《禹贡图注》存世。

人物档案姓名:艾南英字:千子号:天佣子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明朝出生地:临川段溪艾家村出生日期:公元1583年逝世日期:公元1646年职业:明末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官员代表作品:《禹贡图注》艾南英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艾夏臣在朝为官,官至兵部主事。

这样的出身使得艾南英从小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出众的品德。

而艾南英本人也没有荒废自己生来的好条件,他自由聪慧,但却也不贪玩享乐,勤奋读书,增长自己的学识。

艾南英在当时还算是一个受人称赞的神童,据说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能作《竹林七贤论》的文章,长大后入国子监读书。

他读书不挑,十分勤奋,算是无书不读,日子久了也算是博览群书。

艾南英早年受教于古文名家、戏剧大师汤显祖,本人比较喜欢欧阳修的文章,所以他是个比较务实之人,后来与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等人一起致力于八股文的改革,才有了临川四才子的称呼。

天启四年,艾南英参加乡试中举。

但是因为主考官丁乾学和郝士膏命题有中伤魏忠贤之言,而艾南英的答案也有讥讽阉党之语,因此激怒魏忠贤。

魏忠贤直接削去丁乾学和郝士膏的官籍,而艾南英也因为讥讽言语而被停靠三科。

当时会试三年一考,也就是说艾南英虽然中举,但是却不能立即参加会试,还得等上九年。

崇祯帝继位,阉党倒台,魏忠贤自缢身亡之后,不光是被魏忠贤排挤的一些旧臣,得以被重新起复。

就连艾南英这位学子,也得以参加会试。

不过可惜的是,多次参加考试,却屡试不第。

科举之路不顺畅,在文章方面却越发出众,负有盛名,被时人称赞。

崇祯十七年,明朝被李自成起义军推倒。

李自成又摆在清军之手,清军先后攻占两京,南英应罗川王之邀,共同起兵抗击。

自序(明)艾南英[3页]

自序(明)艾南英[3页]

自序.(明)艾南英予年十有七以童子试受知于平湖李养白先生[1],其明年春为万历庚子[2],始籍东乡县学[3],迄万历己未[4],为诸生者二十年[5],试于乡闱者七年[6],饩于二十人中者十有四年[7]。

所受知邑令长凡二人[8],所受知郡太守凡三人[9],所受知督学使者凡六人[10]。

于是先后应试之文积若干卷,既删其不足存者,而其可存者,不独虑其亡佚散乱,无以自考,又重其皆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而且以存知己之感也。

乃取而寿之梓[11],而序其所以梓之之意。

曰: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

旧制,诸生于郡县,有司按季课程[12],名季考;及所部御史入境[13],取其士十之一而校之[14],名观风。

二者既非诸生黜陟进取之所系[15],而予又以懒慢成癖,辄不及与试。

独督学使者于诸生为职掌其岁考,则诸生之黜陟系焉,非患病及内外艰[16],无不与试者。

其科考则三岁大比[17],县升其秀以达于郡,郡升其秀以达于督学,督学又升其秀以试于乡闱。

不及是者,又有遗才大收以尽其长[18],非是涂也[19],虽孔孟无由而进。

故予先后试卷,尽出是二者。

试之日,衙鼓三号,虽冰霜冻结,诸生露立门外。

督学衣绯坐堂上[20],灯烛辉煌,围炉轻暖自如。

诸生解衣露足,左手持笔砚,右手持布袜,听郡县有司唱名,以次立甬道,至督学前。

每诸生一名,搜检军士二名,上穷发际,下至膝踵,倮腹赤踝,为漏数刻而后毕[21]。

虽壮者,无不齿震冻栗,腰以下,大都寒冱僵裂[22],不知为体肤所在。

遇天暑酷烈,督学轻绮荫凉,饮茗挥箑自如[23]。

诸生什佰为群,拥立尘坌中[24],法既不敢执扇,又衣大布厚衣,比至就席,数百人夹坐,烝熏腥杂[25],汗淫浃背,勺浆不入口,虽设有供茶吏,然率不敢饮,饮必朱钤其牍[26],疑以不弊,文虽工,降一等,盖受困于寒暑者如此。

既就席,命题。

题以一教官宣读,便短视者[27],一书牌上,吏执而下巡,便重听者[28]。

近废宣读,独以牌书某学某题[29],一日数学,则数吏执牌而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该 文着重考 察 明代制 义 大家、八股 文选 家艾 南英对八股 文创作 弊病 的批评 及艾 氏的 选 文实
践 , 以此 为切 入点 , 并 分析 明代八 股文 文风 的流 变及 其 因缘 。深入 到 艾 南英所 处 的历 史语 境 之 中 , 以看 可
到. 八股 文并 非是一 种僵化 的文体 , 在其 流动 、 变化 过程 中, 作 主体 、 创 评论 主体 等基 于对历 史的理 解所 做
世 于利 禄 之 中 , 成 一 番人 材 世道 , 敝 已甚 。 士 方没 濡 溺 而 其
于 其 闯 , 复知 有 人 生 当为 之 事 , 无 荣辱 得 失 , 绵 萦 系 , 可 缠 不 脱解 , 以致 老死 而 不 悟 。 ”1 唐 顺 之 不 仅 中年 后不 事 举 业 , 1 6 a 还 拒 绝 为八 股 文 集 作 序 , 拒绝 教 人 应 科举 。 这些 八股 文 大家
在 观 念 上 , 们 非常 排 斥 时文 , 他 尤其 排 斥 时 文 作为 官 方 考试 文 体 与 生俱 来 的 功利 性 。 归有 光 等 公开 地 批 八 股文 . : 时 说 “ 文 之行 于世 , 者 徒 以 为希 世 决科 之物 . 足 以剽 列 附离 为 观 苟 徼 得之 计 而 已 。宜其 术 之 卑 , 之 下也 。”t科举 之 学 驱 一 材 [“ 5
视 科 举 、八 股 文 为 鄙业 的态 度会 影 响 时 人 对八 股 文 的 认 同 度 。部 分文 人 可能 会有 意 无 意 忽 略归 、 、 唐 王等 人的 创 作实 践 , 更 多 地 去 关 注 , 至 有 意 夸 大 归 、 等 人 的 吉论 . 而 甚 唐 这
著 有《 慵子 集 》 编 有 八 股 文 选 本 《 天 , 明文 定 》 《 文 待 》 。 、明 等
从 官方 制 定 规则 到 士人 自觉 地 接受 规 范 是 一个 相 当漫
杂 说 , 朝偶 浯 , 夫 郭 象 、 弼 《 露 》 《 符》 俊 句 , 六 与 王 繁 、阴 之 奉
为 至 宝 ” 1 南英 的这 种 看 法并 非 空 穴 来风 。 良俊 就公 开 。艾 2 1 何 地 反 对 八股 文 以程 朱传 注 为 据 : 自程 朱 之 说 } ,将 圣人 之 “ } I 言 死 死说 定 。 者 但 据 此略 加 敷 衍 , 成 八股 , 取 科 第 . 学 凑 便 而 不 知孑 孟 之 书 为何 物 矣 !以此 取 士 , 欲 得天 下 真 才 , L 而 岂可 得 乎 ! [ 庆 间士 人 以 挑战 性 的 姿 态颠 覆 旧 有 的写 作 规 范 . ”1 7 隆 其 目的虽 然 是要 给 八 股 文注 入 更 多 的生 机 与 活力 ,而 不是
对 八 股 文 本 身 的否 定 或厌 弃 。但八 股 文 与其 他 文体 有 根本
长 的过 程 。 南 英 说 :制 举 之 业 至今 日败坏 极 矣 ! 天 下聪 艾 “ 群 明 才俊 之 士 , 奉甚 尊 , 据 甚 远 , 究 归 于臭 腐 不 可读 ”1 所 所 而 [ 2 . 所 批 评 的正 是 在 八 股 文 创 作 过 程 中 士 人 不 守 规 则 的 现象 。 士 子不 守 规 范 的 表 现 大 体 如 下 : 是 正 德 、 靖 年 问 , 慎 一 嘉 王 中、 唐顺 之 、 有 光 等八 股 文 大 家在 创 作 实践 中遵 守 国家 制 归 定 的规 则 , 但是 却 在 理 论 上x / 股 文予 以否定 , 八股 文 为 tk 视 小 技 : 是 隆 庆 、 历 年 间 , 从王 氏诋 朱 子 ” 风 气 愈 演 愈 一 万 “ 的 炽I 士人 在 八 股 文写 作 中也 开 始 诋 訾圣 贤 、 毁 程 朱 。 正 、 I , 非 嘉 年 间对 八 股 文 的鄙 视 以及 隆 、万年 间 诋 毁 程朱 形 成 r 一 股 合 力 , 同造 成 了 明末 八 股 文 “ 坏极 矣 ” 局 面 共 败 的
性 、 重 性 庄
样 . 有 光 等人 对 八 股 文 的抨 击 . 使 一 部分 人 公 开地 将 八 归 促
八 股 文 自创 始 之初 .官 方 就对 其 创 作宗 旨及 创作 取 向 做 了明 确规 定 : 出题 范 围要 在 《 四书 》 内 , 子 对 文题 的理 之 士 股 文视 为 弋 取 名利 的工 具 . 成八 股 文 普 遍受 鄙 视 的局 面 造
艾 南 英 对 隆庆 以降 的八 股 文 写作 状 况 极 其不 满 .他批
评 说 : 士 子谈 经 义 辄厌 薄程 朱 , 时 文辄 诋 訾 先 正 . 百 家 “ 为 而
解 必 须 遵从 朱 熹 的 注 ; 表 达 方 式 上 , 求 “ 古 人 语 气 为 在 要 代
之 ”l 仿 圣 人 的 口吻 , 会 圣人 的思 维方 式 . _模 1 , 体 代圣 贤立 言 。
第 l 6卷 第 3期
Vo. 6 No. 11 3

州 大



20 0 9年 5月
Ma . 09 v20
Jun lo z o ie t o ra fE h u Unvmi y
艾南英与八股文之流变
王 伟
( 中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华 湖 3 09
八 股文 作 为 明清 两 代 官方 考 试 文体 , 因其 高 度 程式 化 , 往 往被 视 作 拘 泥 、 固执 、 化 的 典 型 。但 深 入 到具 体 的历 史 僵 语 境 中 , 以看 到 , 股文 处 于 不 断变 化 之 中 。 明末 制义 大 可 八 家、 八股 文 选 家 艾南 英 是 推动 八 股 文流 变 的 一个 重 要 人 物 。 艾 南英 (5 3 1 4 ) 字 千子 , 天慵 子 , 西 临川 东 乡 人 。 18 — 66 , 号 江
艾南 英 从理 论 总 结及 选 本 推 广等 方 面 着手 .x A股 文的 价 t , 值 取 向 、 作 风 格 、 美规 范 等进 行 重 新 定 位 , 扬 程 朱 理 创 审 高 学 , 导 稳 实 典 雅 、 朴 深 醇 的文 风 , 祛 除 明 代 后期 八 股 倡 质 以 文 创 作 的浮 靡 之气 ,恢 复八 股 文 作 为官 方 考 试文 体 的 严肃
的个人选择 , 与时代观 念 、 会思潮 以及官 方意志等 多元 、 社 复杂 , 甚至是 矛盾的 因素相 互纠合 、 互促进 , 相 共
同推 动 了八 股 文 的 发 展 、 完善 。
关键词 : 艾南英 ; 股 文 ; 八 考试 文体 ; 态发展 动
中图分类号 : 0 . I 62 2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8 9 0 (0 9 0 — 0 0 0 10 — 0 4 2 0 )3 0 5 —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