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十二五规划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8.05•【字号】苏政办发[2013]152号•【施行日期】2013.08.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服务贸易,城市建设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15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8月5日江苏省“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目录序言第一篇发展背景与规划目标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一节发展现状第二节发展趋势第二章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二篇发展重点第三章基本公共教育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主要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四章基本医疗卫生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主要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五章就业与社会保险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主要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六章社会救助与福利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主要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七章人口与家庭服务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主要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八章基本住房保障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主要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四节保障政策第九章公共文化体育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主要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十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主要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十一章基本公共交通服务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主要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十二章环境保护的公共服务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主要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三篇实施保障第十三章机制创新第一节财政保障机制第二节服务供给机制第三节管理运行机制第四节监督检查机制第五节城乡统筹机制第六节区域协调机制第十四章组织实施第一节明确责任分工与绩效评价第二节推动法制化第三节注重规划宣传与检查评估序言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能够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与家庭、住房、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2.28•【字号】苏政办发[2012]29号•【施行日期】2012.0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29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准确把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重点,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选择。
本规划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十二五”时期政府履行信息化发展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十一五”期间的成绩和问题“十一五”期间,是江苏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5年。
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苏政发〔2005〕26号),顺利完成了“十一五”信息化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化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2010年,全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超过了0.73,提前2年实现了国家提出的“十一五”期末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超过0.7的目--国民经济信息化全面推进,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
淮安市中心城区市场体系规划
淮安市中心城区市场体系、商业网点规划淮安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单位:中国市场学会2011年10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基础条件分析 (4)第三章规划目标及功能定位 (11)第四章用地布局规划 (17)第五章保障措施 (36)附件:资料汇编 (39)附件一:商业分级设置规范 (39)附件二:技术路线和规划分析模型 (45)附件三:淮安概况与城市定位 (46)附件四:淮安中心城区商品交易市场现状分析 (54)附件五:淮安中心城区商业网点现状分析 (66)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加快推进“大流通”建设战略的实施。
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将淮安建成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淮安市着力推进“五大建设”,即“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大流通”建设,促进商贸流通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先导,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市场体系及商业网点的功能布局和业态结构,以商贸设施建设、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为重点,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淮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迈进新的阶段,商贸流通业将步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2010年淮安市GDP总量达到1345亿元,人均GDP达到2.99万元,约4600美元。
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当人均GDP进入3000-10000美元阶段,城市将进入活跃的快速发展阶段,商贸流通业发展也将逐步提速,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的促进力量。
因此,“十二五”时期将是淮安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的战略机遇期。
本次规划编制正处于“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交接的时间节点,规划的及时编制对于我市商贸流通业抢抓发展机遇,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新一轮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对商贸流通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3.02•【字号】苏政办发[2012]31号•【施行日期】2012.03.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3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三月二日江苏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全力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
《江苏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省政府确定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本《规划》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并与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相衔接。
《规划》立足率先基本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总体发展要求,阐明“十二五”时期我省交通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政策取向,是今后5年我省交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确定交通网络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主要依据。
一、现状评价“十一五”是我省交通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在基础设施总量规模、运输能力供给和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交通运输业进入各种方式协调发展、能力扩大与效率提高并重、全面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新阶段。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第一章总则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9年-2030年,其中:近期:2009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
规划区淮安规划区范围包括淮安市辖区,面积为3171平方公里,以及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规划区总面积约为3186平方公里。
规划层次本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指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面积为10072平方公里。
2、规划区,指市辖区、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为3186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指西、北至高速公路环、南至苏北灌溉总渠以南102省道、东至京沪高速公路以东235省道。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二节市域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预测市域总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530万人,中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560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总人口为585万人。
市域城市化水平近期2015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53%,城镇人口为280万人;中期202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60%,城镇人口为335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410万人。
第三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空间结构市域形成“一主四副多点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推动“多节点—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一主:即淮安中心城市,通过聚合区域高端职能,辐射带动市域发展。
2、四副:即涟水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金湖县城四个市域次中心城市。
3、多点:即其他城镇。
4、网络化: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骨架,以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开放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形成四级等级规模结构。
1、市域中心城市:即淮安中心城市,规划城市人口220万人。
2、市域次中心城市:包括涟水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金湖县城等4座,规划城市人口20—30万人。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0.12•【字号】苏政办发[2011]148号•【施行日期】2011.10.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通信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48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通信管理局编制的《江苏省“十二五”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月十二日江苏省“十二五”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目录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第一节网络建设第二节建设管理第三节存在问题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环境和趋势第一节发展环境第二节发展趋势第三章“十二五”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发展目标第四章主要任务第一节网络能力提升第二节融合集约建设第三节服务平台完善第四节网络信息安全第五节应急通信保障第六节区域协调发展第五章重点工程第一节“宽带江苏”提升工程第二节“无线江苏”加速工程第三节“高清江苏”普及工程第四节“三网融合”推进工程第五节服务平台完善工程第六节网络安全升级工程第七节应急保障强化工程第六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加强组织保障第二节完善政策扶持第三节健全标准体系第四节优化项目管理第五节营造良好环境附录1 “十二五”重点项目一览表附录2 名词解释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全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取得长足发展,信息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和承载能力稳步提升,信息通信服务和应用水平普遍提高,有力促进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社会信息化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提升了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力了社会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支撑了我省率先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趋完善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趋完善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成效“十三五”时期,淮安市经济总量迈上4千亿元台阶,在全国百强市排名逐年攀升。
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台阶,达到11500美元。
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5。
85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
着力构建“433”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1。
2:42。
9:45。
9转变为2020年的10。
2:40。
5:49。
3。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
82%。
获批8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实现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翻番、达到560户,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57。
4%。
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纳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2020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32。
68万人次,是2015年的2。
6倍。
全市铁路总里程达263。
9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了163。
4公里。
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累计投入4313亿元、实施3487个城建重点项目。
“四好农村路”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2313公里,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进度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提前两年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93。
53万人、15。
51万人、122万人、62。
11万人和54万人。
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00多所,新增学位近15万个。
“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列表淮安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按照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阶段性部署安排,“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元,实现全国百强县零的突破。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方位巩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创新淮安、开放淮安、美丽淮安、幸福淮安”建设由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打造展现蓬勃生机,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
2024淮安市淮安区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4淮安淮安区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及答案(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2年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
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不包括()A.江梦南B.吴天一C.屠呦呦D.杨振宁【答案】:C2.2022年4月18日,全国内陆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首单业务启动仪式在()举行,标志着该港成为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的内陆港。
A.西安港B.重庆港C.南京港D.武汉港【答案】:A3.《周易·系辞上》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所描- 1 -述的关系是()。
A.夫妻B.兄弟C.朋友D.父子【答案】:C4.()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A.创新B.科技C.改革开放D.人才【答案】:A5.火车轨道由两道钢轨组成。
一般来说,转弯处的火车轨道,内外两侧钢轨的高低关系为:A.内侧比外侧高B.外侧比内侧高C.有时内侧高,有时外侧高D.两侧一样高【答案】:B6.根据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规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A.集体主义B.改革创新C.爱国主义D.为人民服务- 2 -【答案】:A7.《资政新篇》是哪一时期的纲领性文件?A.洋务运动B.清末预备立宪C.太平天国后期【答案】:C8.下列疾病中都是由于人体内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的是()。
A.血友病和佝偻病B.糖尿病和侏儒症C.坏血病和脚气病D.夜盲和色盲【答案】:B9.航空航天发展对于国家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下列对航空航天技术叙述正确的是()。
A.首个发射载人空间站的国家是美国B.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是神舟六号C.火箭按射程分为近程火箭,中程火箭,远程火箭和洲际火箭D.航空技术与航天技术是同一种技术,统称为航空航天技术【答案】:C10.下列选项中,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是()。
淮安市总体城市设计(2017-2035)
《淮安市总体城市设计(2017-2035)》成果草案为了进一步梳理并保护淮安城市空间的特色资源,彰显城市独特韵味,传承地方历史文化,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为了更好地诠释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发展愿景及目标,并有效地引导、控制和管理城市空间的开发建设,特编制《淮安市总体城市设计》(下面简称本规划)。
一、规划范围淮安市域:为淮安市行政辖区范围,包含淮安市区和涟水、盱眙、金湖三县,面积为10030 平方公里,是本规划的研究范围。
淮安市城市集中建设区:包括淮安高速公路环线以内以及南马厂、季桥局部地区的集中建设区域,苏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淮安工业园区集中建设区域,洪泽集中建设区域以及淮安空港经济区集中建设区域,面积为477平方公里。
包括淮阴、清江浦、淮安、洪泽四个市辖区。
范围与《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划定的城市集中建设区范围一致,是本规划的具体设计与控导范围。
二、规划目标本规划主要任务是确立淮安城市集中建设区长远发展的空间特色定位与总体结构,并针对该顶层空间结构制定系统性控制要求,以指导具体的规划管理和建设。
希望通过长期持续的建设与控制,塑造空间形态、提升城市环境、凸显城市特色、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并最终实现城市空间形态与特色方面的总体目标。
三、规划原则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规范与标准,并衔接相关规划;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形态,节约集约用地,创造宜居公共空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和管理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四、城市空间特色定位通过公众意见征询、部门访谈、专家咨询,结合淮安自身空间资源禀赋,并考虑到与周边城市的错位发展,确定淮安城市空间特色主题:“湖风河韵生态城、伟人故里运河都”。
五、规划布局1、市域空间的风貌总体结构结合市域山、水、城格局以及特色资源分布情况,提出“两廊、八区、十九个节点”的市域空间风貌总体结构。
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一、前言2011年7月江苏省政府批准的《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在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和省域层面一系列重大战略、上位规划的颁布出台,使得淮安城市发展环境开始出现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多重重大战略聚焦淮安及周边区域。
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对淮安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江苏省特色增长极的战略要求以及全省“1+3”功能区战略布局,明显提升了淮安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确定了淮安生态优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
二是城市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交通地位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高铁方面结合国家铁路网规划,未来可北达京津、南抵沪宁,实现宁淮1小时同城生活圈,融入上海2小时经济活动圈。
三是随着“两区一县”行政区划调整获批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淮安“纳湖入城,淮洪一体”战略构想急需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面临重大调整。
四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三大试点获批,将有力的促进淮安城市发展和治理方式转型。
以上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使得淮安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
同时,也使得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更好地指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亟需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因此,本次总体规划修编以全面落实淮安三项改革试点要求(多规合一、土地使用制度、新型城镇化)以及中央和江苏两个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前提,确定规划理念和方法,体现中央关于生态、集约、宜居等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意图;立足于建设强富美高新淮安、区域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等战略要求,结合淮安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现实问题,为淮安进入新常态阶段以后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为淮安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繁荣之城、安康之城、宜居之城、文明之城”建设提供具体抓手。
淮安市铁路运输现状分析
淮安市铁路运输现状在《淮安市十二五至2030年铁路规划》,描绘了淮安未来一段时期铁路、站场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列出了将要实施的铁路建设项目,包括宁淮城际铁路等多条高等级铁路。
纵观该规划,可以称得上是淮安大交通从梦想到现实起飞的大平台,淮安将迎来铁路发展的黄金时期,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乃至全国铁路发展大循环。
一主一辅客货分离【站场布局】一主一辅客货分离规划指出,淮安站为淮安区内既有主要客站。
该站规模较小,改扩建条件差,同时,结合城市发展现状、规划以及铁路线路走向,其地理位置也不利于继续充当城市中心客站。
为满足城市客运需求,除充分利用淮安站既有客运设施外,将新建淮安南站作为城市中心客站。
为减少淮安站至淮安南站区间内旅客列车开行数量,充分发挥城市交通系统功能,两站分工为:淮安站主要办理新沂方向的普速旅客列车的始发终到作业及普通客车通过作业,同时办理少量徐州、连云港方向的动车始发终到作业;淮安南站主要办理各方向的旅客动车始发终到及通过作业,同时办理盐城方向的普通客车的始发作业及部分普通客车的通过作业。
总体来看,客运系统形成“一主一辅”的格局,其中淮安南站为主要客站,淮安站为辅助客站。
此外,区内办理货运业务的车站主要有袁北、淮安西、淮安东。
规划年度内近期,淮安地区主要货运作业由袁北站办理,地区内相关专用线均从该站引出;规划年度远期,预留淮安北站引接专用线的条件。
随着淮安南站的建设,该站将停办货运作业。
衔接七方形成网络【菜单点击】衔接七方形成网络相关机构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市铁路运输需求作出预测。
淮安属于能源、原材料缺乏地区,由于与公路、水路相比具有运价相对较低等优势,铁路货运量将大幅增长,预计2030年达到2349万吨。
客运方面,2030年,全社会客运总量达将16730万人,铁路地方客运量也将有较快增长。
根据规划,未来20年内,我市将积级向上争取,拓宽筹资渠道,加快项目实施。
到2030年,将形成衔接新沂、连云港、海安、扬州、南京、宿州、徐州七个方向的线路,总体呈“三角形”结构,具体包括以下项目:宿淮铁路西起京沪铁路符离集站,东至新长铁路袁北站,行经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泗县,江苏省宿迁市,终于淮安市。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2.23•【字号】苏政办发[2012]24号•【施行日期】2012.0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24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根据《江苏省发展规划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编制《江苏省“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
本规划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为依据,重点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立足于全省“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国土资源领域面临的形势和重大问题,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资源利用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提高国土资源工作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服务能力,阐明“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是“十二五”时期江苏资源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全省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指导性文件。
一、形势与要求(一)“十一五”时期主要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和土地调控的决策部署,围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重大任务,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遵循“守土有责、护土有方、动土有据、用土有益”的准则,在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提高用地效益、国土综合整治、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有效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淮安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势分析
步增加 。
4 城 市发展 目标 的 实现 将 加 大 固定 资产 投 资 力 度 、
“ 十一五 ” 间淮安城 乡建设跨越 发展 , 期 新农村 建设全 面展 开, 信息化 建设 的推进 、 产业集 聚的发 展 , 都需要 加强载 体 建 设 , 先期的基础 设施 建设必须与之 相配套 , 都极大地 作为 这些 提高了国有经济投 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例 。
——一 捌 定 资 产 投 资 —● 定 资 , 资 增 }举 一 趾投 乏
图 1 19 - 2 1 9 1 0 0年 淮 安 市 固定 资产 投 资 增 长 图
—
投 资需求 , 同时 , 在城市发展过 程中 , 社会事业 关 注民生的项 目必须加大投入 , 与城市 发展相配套 。因此 , 城市发展可 以从诸
“ 十二五” 间全市 第二产业投 资仍然 占主要地位 , 是由 期 但 于淮安市处于经 济转 型时期 , 传统制造业 的投 资比重将会进 一 步 减小 , 高新技术 产业的投 资比 重将会逐步提升 ; 第三产业 中 新型服 务业 的投 资比重将会大幅提升 ; 在第三产业 的投 资中占
安市固定资产投 资仍然呈现 出高速 的增长 态势 , 持了相对 并保
稳定 的增 长态势 ,对淮安市 的经济 发展 起到 了重大的推 动作 用。总的来看 , 淮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受国 内大环境和 国家 重大
政 策的影响较大。
1 0 00 6O 1 00 O0 4 12 0 O 0 0 6 0% 00 5 0 OO%
1GD 、 P的 增 长 对 固 定 资产 的 投 资 需 求模 型
施 过程 中 ,项 目落地受 到了资金来源 和土地供 给等方面 的影
响。因此 , 资金来源和土地供给保障 也是 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 主要因素 。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节能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节能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9.07•【字号】苏政办发[2012]161号•【施行日期】2012.09.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节能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6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二五”节能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9月7日江苏省“十二五”节能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40号),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江苏省节约能源条例》、《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11〕99号)等,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一)基本情况。
能源的消费和生产。
201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2.49亿吨标准煤(含回收能计2.58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48%,年均增长8.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60。
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能源消费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3%、16%和21%。
全省人均能源消费量3.2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40%。
2010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量2772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11.1%,煤炭、石油自给率分别为11%和7.1%。
能源消费的品种结构。
以煤为主的结构性特征明显,2010年,全省消费煤炭1.7亿吨标准煤(实物量2.3亿吨,下同)、石油3752万吨标准煤(2570万吨)、天然气959万吨标准煤(气态天然气71.6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4.16万吨),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4%、15.1%和3.9%。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3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3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2011年7月22日江苏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水系特点,决定了我省既有丰富的水资源优势,也是水旱灾害易发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矛盾依然存在。
水利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保障防洪与供水安全,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为全省实现“两个率先”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和社会服务。
本规划是全省“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是我省“十二五”时期水利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从2011至2015年。
一、形势与要求(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我省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抢抓机遇,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水利发展目标。
水利建设投入达598亿元(其中省级以上投资的水利重点工程投入36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倍,一大批水利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水利减灾兴利能力再上新台阶。
防汛防旱取得全面胜利,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显著加强,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水环境恶化趋势有所遏制,水利管理与改革取得新进展,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汽车行业)淮安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终稿)
(汽车行业)淮安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终稿)淮安市“十二五”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淮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0年9月15日)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
其中,生产领域是产业重点,提高生产领域的竞争力对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振兴和加速我市汽车产业发展,扩大我市汽车产业规模和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对实现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国汽车零部件淮安产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这壹战略部署,特制定我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壹、淮安市汽车产业现状1、基本情况淮安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了壹定的规模,有的企业和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壹定的影响。
2009年,全市汽车产业规模之上企业35余家,其中专用车企业4家,零部件企业31家。
实现开票销售收入58亿元,占全市规模之上工业比重6.9%。
2、2010年发展情况预测2009年以来,由于政策拉动,国内微型客车、1.6升以下轿车增长很快,微轿、微客都是低价位车辆,为2010年国内零部件配套带来新的增长机会,但受原辅材料不断上涨、物价上涨、工人工资福利逐渐提高,同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受制于汽车装配厂和汽车发动机制造厂共同影响下,我市部分对原材料依赖较大,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增速同比下滑。
可是也有壹些结构优,具有自主品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对我市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预计2010年我市汽车产业将呈现平稳增长的势头。
二、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设想(壹)发展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投入为支撑,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扩大规模,不断提高汽车产业的经济总量;以行业内重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为依托,加大改革、改组、改造的力度,搞活机制、增强实力、提升后劲,培育我市汽车产业的新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的俩种资源、俩个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努力开拓整车、货车、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市场,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占有率;以专业园区建设为手段,推进区域合作化和企业合作,提高产业集聚度,拉长汽车产业链,增强我市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淮安市产业概况
淮安市产业概况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逾1204家,初步形成盐化工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节能环保等五大千亿元优势主导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四大新兴产业以及机械、纺织、轻工、建材等四大传统产业格局。
五大千亿元级主导产业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岩盐是淮安市优势矿产资源之一。
2009年盐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49.2亿元,已形成300万吨精制盐、280万吨元明粉、15万吨烧碱、35万吨纯碱、26万吨硝酸、1000万套轮胎等盐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
2006年,淮安启动建设了规划面积达30.3平方公里的盐化工产业园,台玻、井神盐业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大型盐化工项目纷纷落户,盐化工产业园先后获批江苏省级特色产业园——淮安盐碱科技产业园和省级农药集中区。
十二五”期间,淮安将以盐、碱为基础,以盐化工科技产业园为载体,以化工新材料为主导方向,重点发展四大类产品:一是盐。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重点提高产品品质,调整产品结构,形成多品种、多系列的产品格局。
二是纯碱。
重点扩大规模,实现产品规模化、系列化。
三是芒硝。
重点突破硝盐分离的技术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氯碱及盐化工新材料。
重点加快发展聚氯乙烯、氯化聚丙烯、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等耗氯类盐化工新材料。
骨干企业:XXX、XXX化工(江苏)有限公司、XXX、XXX、XXX、XXX、XXX等。
特钢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XXX及延伸加工产业已经形成了300万吨钢、300万吨材、180万吨铁、150万吨钢管的年生产能力,成为淮安市工业的重要支柱。
2009年全市特钢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93.4亿元,同比增加7.4%,实现利税22.6亿元。
十二五”期间,淮安将以发展强大特钢棒材产业链为重点,加快特钢产业的高端化、规模化程序。
一是加快特钢产品结构调整。
重点开发高等级管坯钢、模具钢、系泊链用钢、石油钻杆钻铤用钢、高质量汽车用钢、高层次线材,做精做强特钢棒材产品。
二是延伸加工特种钢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淮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淮安市委关于制定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组织编制。
规划立足“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淮安”的要求,重点阐明政府发展战略意图,明确“十二五”时期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第一章“十一五”发展辉煌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对淮安发展新定位、新要求以及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大力实施“五大建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受了重大考验,取得了巨大成就,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预计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5亿元、人均GDP4046美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3倍和2.8倍;财政总收入越过三百亿元大关,达到31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41.43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倍和5.3倍,7个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47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8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到85.9%,比2005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
全面小康四大类25项指标有17项达到目标值。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预计201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85亿元。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970万亩左右,总产量445万吨以上,连续7年保持粮食增产。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种植业面积达26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3%,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设施化蔬菜栽培基地;高效渔业面积50万亩,占水产放养面积的48%;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79%;建成13.4万亩高标准农田。
农业机械推广使用力度增强,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4%。
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1家,创成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全省第一、达到4610个,参加农户数54万户。
建成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10个,成功创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工业实力不断提高。
预计2010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75亿元。
企业体量明显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19户,实现销售收入2392亿元、利税24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1倍和3.3倍,销售超10亿元企业达到27户,超百亿元企业2户。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培育的三大千亿元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超过50%,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比2005年提高6.75个百分点,拥有省以上名牌产品60个,省著名商标75件。
“十一五”期间,工业累计投入2276亿元,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46个,淮钢特钢大棒材、富士康科技城、台玻、天淮钢管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和竣工投产,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县乡工业化取得新突破,在实践中形成的“县有工业园、镇建工业区、村抓创业点”的发展道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服务业水平快速提升。
预计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70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亿元,年均增长18.3%;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以上。
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8%,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成功引进阿里巴巴、微软、搜狐、浙大网新等多家知名企业,建成淮安软件园等软件及服务外包区。
旅游业快速成长,新增3个四星级以上酒店、7个4A级景区,预计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15亿元。
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3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4.4个平方米。
商贸业全面发展,万达、金鹰、雨润等一批知名商业企业落户我市。
创成4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8个省级物流基地(企业),建成31个专业市场。
城乡面貌持续改观。
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组团相间”的中心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80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人口由80万增加到120万,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5%。
突出“生态相连”,实施一批滨河景观提升、公园湿地建设、生态新城开发等彰显城市特色的精品工程,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城市亮化、美化、绿化、净化等工程全面推进,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中国和谐管理城市奖、城市管理人民满意奖以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4个县城投入850亿元,建成洪泽幸福广场、盱眙奥体中心、金湖垃圾填埋厂等项目,金湖县创成国家园林城市。
重点中心镇、特色小城镇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取得新成绩,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示范市。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高速公路联网成环,干线公路提档升级,淮安涟水机场通航运营,宿淮铁路开工建设,京杭大运河两淮段航道整治顺利完成,盐河航道整治工程进展顺利,立体化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任务,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效果,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9%。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市属75户重点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淮钢、安邦、清棉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顺利完成战略性重组,打造2个资产超100亿元的融资平台;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有序进行,完成市县(区)有关政府机构的撤并和整合工作,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工作积极推进。
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开展,浦发、交通等银行进驻我市,全市顺利发行27亿元企业债券,万邦香料公司在新加坡实现成功上市。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公共项目代建制全面落实,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政府部门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不断深入。
借港出海、对外开放成效突出,预计2010年,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0.5亿美元,年均增长47.6%;完成进出口总额21.7亿美元,年均增长26%。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外经营业额10.5亿美元,年均增长15%,全市新增外经获权企业6家,较“十五”期间翻一番。
苏台(淮安)经贸洽谈会、台商论坛等活动深入开展,一大批知名台企落户淮安,全市实际利用台资占外资总量50%以上,台资集聚新高地加速形成。
开发区建设跃上新台阶,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中国淮安出口加工区、中国淮安留学人员创业园等3个“国字号”发展平台不断完善,全市创建7个省级开发区和7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
社会发展日益进步。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7万人,累计开发新产品2195件、专利授权量3282件,市高新技术创新中心升格为国家级孵化器,建成苏北第一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信息化工作成绩突出,“数字淮安”雏形初具,电子政务架构基本建立,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化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省合格学校标准,拥有省、市级优质幼儿园184所,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34所,普通高等学校7所,累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10余万名,“周恩来班”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等教育创新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影响。
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市一院、妇幼保健院、八二医院创成三甲医院,完成116所农村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和1259个村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标准化,建成百万群众“15分钟健康服务圈”。
文体事业积极推进,建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2017座,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达标、农家书屋全覆盖,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612平方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涌现出《韩信》、《豆腐宴》等一批文化精品,成功举办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盱眙龙虾节等重要活动,新建健身会馆等一批城乡体育设施,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面开展,奥运金牌、残奥奖牌实现零突破。
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连续三年荣获省食品安全优秀市称号。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3%以上,“世代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开展。
民防工作成绩显著,作为全省唯一城市受到国家人防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联合表彰。
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扩大,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作用充分发挥。
积极支持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全市双拥模范城实现二连冠。
创造了阳光信访、“1+3”安全生产监控体系、101%服务、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等全国有影响的新经验,监察、统计、审计、国土、档案、地震等工作都取得新进展。
人民生活日趋改善。
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00元,年均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00元,年均增长12.0%,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民培训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职业农民培养工作。
“亲民淮安”工作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3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3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3.4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左右。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惠及19.51万人。
企业退休人员月基本养老金达到1171元,比2005年增加522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
淮安市“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经济总量偏小,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经济集聚度和外向度不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乡镇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高效农业占比还较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宽,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发展和改革中加以逐步解决。
第二章“十二五”宏观形势分析“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淮安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众多的挑战和考验。
总体分析,我市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
机遇和有利条件。
世界经济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世界经济将在重大调整中进入以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为主动力的新一轮增长景气周期,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内经济社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上升,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更高,内涵更丰富,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苏中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苏北发展进入快车道,为全省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我市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得以保持,经过多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努力,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已进入工业化转型、城镇化加速、外向化提升互动并进的重要阶段,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市“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及沿海开发和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叠加效应,为我市参与产业分工、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我市的潜在优势加快向现实竞争优势转化,为推动“十二五”时期淮安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和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