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主体
最终版教育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
教育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小组成员:卢阳阳、蔡丽芬、廖城城、付新琴2015年11月11日一. 教育主体(一).教育主体与主体教育的概念1.主体从哲学的角度讲,主体包含了本体论和认识论两方面的含义。
(1)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属性、关系、状态、运动变化等的基质、载体和承担者。
主体作为一个关系性哲学范畴,除了可以从认识和实践角度思考外,还可以从交往、发展以至存在的角度去把握,即可以从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他人、主体与自我的多重复杂关系中去认识和理解其本质及特性。
从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可以认识和把握主体在其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的本质和特性。
马克思说:“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交往是人作为“类”存在(社会存在)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
从交往的角度,人作为个体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不仅有认知活动,也有情感活动;在与他人的对应关系中,个体认识和发现了自我,因而是交往的主体。
但个体除了存在于上述两重关系网中外,还作为具有独立性的个体存在于“我”的性质(属性)、状态(载体)、关系(思维、情感)中即本体中,从主体与自我的角度,个体既是自我的物质和意识的主体,也是存在和思维的主体。
前两种关系阐明了人的“他在性”,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其后一种关系说明了人的“我在性”。
但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都不应该忘记“主体是现实的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也就是说,主体是人在与客体、与他人、与自我的现实关系确立起来的。
(2)认识论上的主体,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通过与认识和实践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其规定性的。
具体说就是指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体、社会集团以及整个人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不是本体论,而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实际活动中相对于活动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
也就是说,主体是人,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主体,只有在同一实体的关系中通过自觉的、能动的活动而获得了对于客体的主动姿态,发挥了自身的能动作用并对客体取得了支配地位的人,才能成为主体。
《教育主体论》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主体的权利是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如教师的教学 自由、学生的受教育权等。教育主体的义务则是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应承 担的责任和义务,如教师的教学职责、学生的学习义务等。
教育主体的作用与功能
总结词
教育主体的作用与功能是教育主体论的实践应用,它体现了 教育主体的价值和意义。
程体系。
转变教学方式
教育主体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探 究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优化教学评价
教育主体论要求建立多元、开放 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 习过程和实际效果,促进教学质
量的不断提升。
教育主体论在学生发展中的应用性,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育主体的界定是指确定谁是教育的主体,即教育的实施者和承担者。在教育 实践中,教师和学生是常见的教育主体,其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 者,学生则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和主体。
教育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总结词
教育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是教育主体论的重要内容,它保障了教育主体的权益和规 范了教育主体的行为。
详细描述
案例三:某教师在教育主体理论下的教学实践
总结词
教师理念先进,教学风格独特,学生成绩提 高
详细描述
某教师在教育主体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教 学实践。该教师理念先进,注重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教学风格独特,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 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经过 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
教育主体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四章教育本体论、本质论、主体论、价值论解读
古代哲学本体论
古希腊本体论哲学不同 于自然哲学追求宇宙万 物生成本原的宇宙生成 论, 而是将超验“存在”作 为研究对象,认为“存 在”是“在者”所“在” 的原因、基础和前提。
“自然万物最普遍、最一般的共相、 即逻辑在先的本质。”——巴门尼德
理念是永恒、普遍、绝对和必然的,是知识 的对象,事物存在的依据、共相和本质、 目 的,是事物的本体存在。——柏拉图
(六)外铄人性:白板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白板人性论认为人性是形成的不是预成 的,本原人性不仅没有善恶之分或者无 善无恶, 而且也无理性与非理性之分。 人与生俱来只具有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 发展的巨大潜 能:白板。善恶和理性、 非理性等都是后 天影响的结果。
本原是最初的原因。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有质 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这四种原因。 但这四种原因的共同最初原因或第一原因是 什么,寻找这第一原因是整个《形而上学》 的宗旨。他一方面认为本体或实体是个别事 物,另一方面又认为灵魂或形式是本体或实 体。——亚里士多德
近代哲学本体论
笛卡尔认为“我思”既是“我在”
第四章 教育本体论、本质论、 主体论、价值论
第一节 教育本体论 第二节 教育本质论 第三节 教育主体论 第四节 教育价值论
第一节 教育本体论
一、哲学本体论 二、教育本体论 三、教育本体论与人性论
一、 哲学本体论
古代哲学本体论 近代哲学本体论 现当代哲学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中国哲学本体论研究
古希腊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绝对的、 完善的、真实的、永恒不变的“善的理念”。但 他又认为善的灵魂分为理智、激情和欲望三部分 或三个层次,由于善的层次不同,在他构想的理 想国中的人的教育对象也分为不同层次。
理智
第四章主体教育思想PPT
2:要探索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
改革权威的教育管理模式。 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解放教师和学校,给 他们以应有的主体地位和权利。 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班级和学校的管理活 动中唱主角。
3:要建立起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 体参与的教育活动模式。
要帮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崇拜。 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要越位,更不要错位。 要使学生对教育活动有实质性的参与。 要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3: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 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
(1)学生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他们的独立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上。从内部看主体性包括主体意识, 主体能力,主体人格。从外部看主体性包括独立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2)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全面发展教 育目标的必由之路。教师教育过程的质量,主要取 决于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活动,因为促进学生的学 习和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2: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
对于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有三种 观点。 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教育模 式。其主要特点是教育过程完全由教师说了算。 第二种是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 模式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一些学校中有一定市场。 其主要的问题,在于把教师放在学生学习的从属地 位上,削弱了对学生的引导。 第三种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 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章
主体教育思想
概要
第一节 主体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主体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 主体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主体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育主体论》课件
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02 03
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主体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应注重学生 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审美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 提高。
师生共同成长
教育主体论强调师生共同成长,师生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学习、相 互促进,共同成长为具有自主性、创新性和责任感的教育主体。
PART 02
教育主体论的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
唯物主义哲学
教育主体论在哲学上深受唯物主义影响,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教育主体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是由其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辩证法
教育主体论在哲学上运用了辩证法的思想,认为教育主体的 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和超越。
心理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
教育主体论在心理学上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教育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 认知过程和信息处理机制。
2023 WORK SUMMARY
《教育主体论》ppt 课件
REPORTING
目录
• 教育主体论概述 • 教育主体论的理论基础 • 教育主体论的主要观点 • 教育主体论的实践应用 • 教育主体论的未来发展
PART 01
教育主体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教育主体论是指教育过程中,教 育者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以其主导性的教育活动影响和促 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理论。
力,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互动与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师生 互动、生生互动,鼓励学生之间 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 团队作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强化服务意识
教育管理者应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关注师生的 需求和反馈,积极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 质量和效率。
教育主体12345
试论教育的主体性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界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和哲学界也开始讨论教育主体性问题。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伦理道德原则、对现实社会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传授给受教育者,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与社会化。
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这个实践过程具有特殊的主体、客体,具有特殊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性教育在我国教育界是一个话题,建设创新型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重视主体和主体性问题。
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把教育主体单从学习主体的角度来理解主体性未免具有片面性。
我们研究和讨论教育主体的主体性问题,其目的就是要让教育主体在教育学过程中在这些关系上发挥出其自身的主体作用,提高教育主体的自觉性、自为性,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人的主体性的实质要更好分析说明教育的主体性,就必须对人的主体性的实质、表现特点等有一个确切而适当的解释和规定。
这是进一步正确解决此问题的前提之一。
从哲学角度出发,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
主体性既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性质,又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据和条件。
如海德格尔所说,主体性建构了主体。
那么,是什么条件或者说人具有了什么样的性质才能成为能动的价值存在呢?第一,自为的自律性人虽然处在各种关系中,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但人作为主体却必须具有自由的意志,能够以自身为根据,自我决定。
正因主体的独立自主和自我决定,所以,人必须为决定负责。
自律是同责任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
只有自主、自律并为行为和决定负责的人,才可能成为属人价值关系的主体。
第二,自觉的能动性。
能动性是主体的根本性质,也是人活动的根本特征。
实践是创造性的活动,正是在这种主客分化和主客统一的创造性活动中,人才成为主体。
第三,自由的超越性。
自由是对人本质的终极界定,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
主体教育思想
重点提示
深刻认识、体会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师生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各自应有的地位和应该保持怎样的相互 关系
第四章 主体教育思想
知识要点 1.了解主体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识记、理解并掌握主体教育思想的主要观 点,认识主体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内容概要
一、主体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主体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三、主体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历史背景
(一)主体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1.中国古代已有萌芽,但有很大局限性,近代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2.西方古代曾有过繁荣,但有压抑,从文艺复兴开始得到弘扬 3.重视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已经成为当今 世界主要国家的一种共识
(一)要树立现代的教育本质观
1.教育不仅包括“教”,更要重视“育” 2.教育不仅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活 动,还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二)要探索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
1.改革权威的教育管理模式 2.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班级和学校的管 理活动中唱主角
(三)要建立起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模式
(二)当今时代的进步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 (三)“应试教育”的极端化,催化了我国教育实践中主体教育 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主要观点
(一)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 体协同活动的过程 (三)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 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 (四)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 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
《教育主体构成》课件
规范办学行为
政府对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进 行规范,确保其遵守法律法规
和政策要求。
评估教育质量
政府对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进 行评估,确保其达到规定的标
准。
维护教育秩序
政府采取措施维护教育秩序, 保障教育机构正常运转。
政府对教育主体的支持与保障
提供经费支持
政府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经费支持,保 障其正常运转和发展的需要。
学科交叉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应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方法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听课 并做笔记。
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交流 观点和经验,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 力。
实验法
通过实验操作来验证知识和提高实践 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 力。
案例教学法
多元化主体的优势
多元化教育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教育合力,提 高教育效果。同时,也能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教育主体的个性化
个性化教育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水平的提 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 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 需求,需要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个性化教育实施
为了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教育主体 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例如,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个 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育方案。
02
学校教育主体
教师
教师角色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着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负责传授知 识、技能和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 社会责任感。
教师职责
教师的职责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批改作业、 辅导和评估学生等,同时还需要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改革 。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目录•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发展趋势•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挑战与对策•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案例分析教育主体01家长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他们的言传身教、价值观、教育理念等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02家族成员家族成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更加传统和保守,但同样会对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03家庭教师家庭教师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他们可以针对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辅导和培养,帮助孩子在某些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师01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他们负责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02学生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育机构03教育机构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它们提供教育资源、制定教育政策、评估教学质量等。
社会组织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力量,它们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提供奖学金等方式,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社会组织媒体是社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它们通过报道社会事件、传播新闻信息等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世界。
媒体企业也是社会教育的主体之一,它们通过提供实习机会、资助科研项目等方式,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实践和职业发展机会。
企业教育客体家庭成员家庭教育也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如夫妻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等。
子女家庭教育的客体主要是子女,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以培养其性格、品质、能力等。
学校教育的客体主要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学校教育中,教师也是教育的客体,他们需要接受专业培训和持续发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教师社会公众社会教育的客体包括社会公众,通过各种社会教育活动,如公益讲座、展览、实践活动等,提高公众的素质和意识。
组织成员社会教育中,各种组织机构的成员也是教育的客体,如政府官员、企业员工、社区居民等,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组织整体素质和水平。
《专题四教育主体》课件
05
CATALOGUE
教育主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教育主体的发展趋势
01 02
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传统的学校 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主体,如在线教育平台、培训机构、社区学 校等。
个性化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主体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以满足不同学生 的需求。例如,一些教育主体推出了定制化的课程和学习计划。
02
CATALOGUE
公立教育主体
公立学校的定义与特点
公立学校是由政府投资建设,以 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为主要目的的
教育机构。
公立学校具有非营利性、普及性 和义务教育性质,通常由政府直 接管理或委托给教育部门管理。
公立学校的办学规模较大,覆盖 面广,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相对
统一,教育质量较为稳定。
公立学校的职责与功能
展。
社会服务
私立学校作为社会服务机构,应承 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提供社区教 育、培训等公共服务。
创新与发展
私立学校在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创 新和发展空间,可以通过探索新的 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推动教育 改革与发展。
私立学校的运营与管理
投资与经费管理
私立学校通常由私人或私立机构 投资设立,经费来源较为多样, 因此需要加强经费管理和投资风
详细描述
非政府组织教育主体通常是由社会团体、基金会、志愿者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发 起设立的,具有非营利性、自主性、公益性等特点。它们通常以提供基础教育 和职业教育为主,致力于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
非政府组织教育的职责与功能
总结词
非政府组织教育主体承担着提供教育服务、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等职责,同时具备倡导教育改革、培养 人才等功能。
教育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培训课件
根据教育活动的不同阶段和领域,教育主体可分为家庭 教育主体、学校教育主体、社会教育主体等。
教育主体的角色与功能
01
角色定位
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知识传授者、能力 培养者、价值观引导者等角色。
02
功能发挥
教育主体通过制定教育计划、组织教育活动、评 价教育效果等方式,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责任分析
学校未尽到安全管理职责,导致学生受伤,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训与启示
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完善安全制度,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同 时,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案例四:教育腐败问题
事情经过
某学校校长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 益。
涉及权利
学生的受教育权、公平竞争权。
教育主体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演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 育主体的职责和角色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发展趋势
未来教育主体将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 ,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
02
教育主体的权利
受教育权
01 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所有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受种族、 性别、宗教、政治信仰等因素的歧视。
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
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教育主体应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遵守规章制度
教育主体应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确保教育教学 活动的顺利进行。
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02 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的权利
教师有权选择和使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主体构成-PPT精选文档
返回
退出
第一节 学 生
1编
教育原理
第四章 教育主体构成
2.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2.3 我国法律要求学生承担的义务 ① 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②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的义务
学 生
教 师 家长和 其他社会主体
③ 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的义务
④ 努力完成学业的义务 ⑤ 尊重师长的义务
教育人际关系
返回
退出
第一节 学 生
1编
教育原理
第四章 教育主体构成
2.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2.4 男女学生在法律中的平等地位 我国保护女子受教育权的相关法律: 《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教
学 生
教 师 家长和 其他社会主体
教育人际关系
育法》、《义务教育法》、《学位条 例》、《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 《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 定》等。
教 师 家长和 其他社会主体
要变成现实性还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重要 任务之一就是唤起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发展需要 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认知的和情感的、 道德的和审美的。教育正是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多样 性,才确定了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教育人际关系
返回
退出
第一节 学 生
1编
教育原理
学 生
教 师 家长和 其他社会主体
发展的顺序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人际关系
返回
退出
第一节 学 生
1编
教育原理
第四章 教育主体构成
3. 学生发展的规律和任务 3.3 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
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任务
学 生
教 师 家长和 其他社会主体
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任务
第4章教育主体
(一)教师职业的萌芽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主要靠口传身教。各个部落和氏族中, 一些生产和生活经验丰富的老人和能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随 时随地对氏族成员开展教育活动。这些教育者只能看成是教师的 雏形。 萌芽阶段教师职业的典型特征是: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二)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
在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力发展了,有了多余的产品,一部分 人就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脑力劳动者中的 部分人从事教育活动,这即是当时的教师。这时候的教师都在统 治阶级集团中担任了一定的职务,生活来源依靠做“官”所得 “俸禄”而不是教学所得,因而并非专门的教师。 非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以吏为师,官师合一。
学生的学习与其他人的学习相比具有特殊性。在教育过程中学 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是不同的:
1.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以学习作为主要的任务,这是学生的学习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 的学习的重要特点。
2.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这是学生学习的另一重要特殊性, 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在学习上的根本区别。在教学 活动中,学生认识的对象主要是前人实践总结的认识成果,主要以书 本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这种学习可以缩短学生的不成熟期,可以加 快他们发展的速度。(事事都亲身实践就会“少、慢、差、费”,甚至不
可能,如地理、历史、医约等等的学习。)
三、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权利
青少年儿童是社会的主人,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并依法享受 各项权利。他们除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外,还应当受到特殊 的保护。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少年儿童学生的权利有:生存的权利、 安全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见教材P104-105)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后炒作状元等)
第四章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 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 整学校设置规划。
第十六条 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 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 职工安全。 第六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免费政策还惠及在宁陕的外来务工人员” 5岁的小女孩儿冯洋婷今年刚刚上幼儿园。她乖 巧地站在妈妈周康梅身边,眉心贴着一面指甲大的小 红旗。宁陕县幼儿园园长周莉莉打趣地问她:“今天 是因为哪里表现好,月就挣千把元 钱,而且我们两口子身体都不好,看病吃药借了不少 债。女儿有时候会念叨着上幼儿园,可哪上得起啊?” 周康梅说。不过,周莉莉告诉记者,按照以前的规定, 周康梅即使能交得起钱幼儿园也不会接收。作为宁陕 县城唯一一所公办幼儿园,在免费前只接收城镇干部 职工和幼儿园附近少数居民的孩子。周康梅家是农村 户口,所在村组不在幼儿园的接收范围。 但免费以后,县里规定无论城乡,不管户籍,只 要是3至6周岁的幼儿都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县上已 经决定,免费政策还惠及在宁陕的外来务工人员。” 宁陕县教育体育局局长石功赋说。 据此方案,宁陕县从2011年秋季开始,免除学前 三年幼儿保教费。对在学前班、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幼 儿免收保教费,对在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按公办幼 儿园保教费标准予以减免。同时,对农村学前班住宿 学生和农村幼儿园学生,每生每年还补助生活费750 元。
三、教育行政部门的职权分配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体系: 中央教育行政部门 即教育部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分级管理 分工负责
(一)教育部的职权
1、实施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制定教育工作的政策、规章; 2、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 展; 3、提出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预算方案的建议; 4、制定国家基本学制和各级各类教育基本的国家教育标准; 5、审定全国通用的普通中小学教科书; 6、依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审批高等学校的设置; 7、主管高等学校招生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8、主管教师工作; 9、主管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工作; 10、指导、监督地方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的教育工作; 11、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国务院授予的其它职权。
充分认识“教育主体”的涵义(论文)
充分认识“教育主体”的涵义(论文)教育主体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个体或集体。
这个概念涉及到教育中各个层面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
在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中,这些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教育的整体框架。
教育主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师是教育主体中最核心的成员,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是教育的基石。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认识世界、培养品格的引导者。
教师的教育水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都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另一方面,是教育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
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等各个方面,并逐步成长为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强的个体。
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都对其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教育主体中,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方面负有重要责任。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在教育环境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教育组织和管理的职责。
学校应该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条件。
学校的领导和管理者应该具备较高的教育素养和管理能力,以确保教育的有效开展。
最后,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主体的代表,负责对教育系统进行规划、监督和评估。
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和措施能够对教育质量和公平性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具备敏锐的教育意识和深入理解教育需求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履行其职责。
教育主体的认识不仅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的基本结构和运行原理,更有助于我们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和改进教育实践。
只有各个教育主体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并紧密合作,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教育主体的作用,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以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形成。
学校教育主体作用
学校教育主体作用学校教育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和技能的系统传授,还包括道德、人际交往、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基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上,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引导和促进的。
在学校中,教育主体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学校教育主体应该是教育者。
教育者是学校的核心,他们的能力、素质和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比如说,一位教师如果对学生有着良好的影响力,那么他教授的内容、表达的观点、引导的思路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如果教育者无法有效的传达知识和思想,那么学生很可能无法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或者对教育的价值观持怀疑态度。
其次,学校教育主体应该是学生。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直接对象,同时也是教育的受益者。
学校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中心,在他们的人格、智力、体质等方面进行全面教育。
学校的教育方式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的能力。
其三,学校教育主体应该是社会。
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应该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扩大他们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为社会做出贡献。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团队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学校教育主体应该是国家。
学校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学校应该贯彻国家教育政策,为国家培养各种人才,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同时,学校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主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教育者、学生、社会和国家的作用都需要反映在学校的教育中,共同推动学校教育的稳步发展和进步。
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教育平台,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性别差异与教育
性别差异表现在男女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 为等方面。尽管生理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形成起一 定的作用,但国内外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性别差 异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社会和文化因素。 学校教育应该注意: 首先,在教育内容、方法上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改变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 在此,修订教材和儿童课外读物,消除“男性社 会”的“一边倒”传播
六、教师专业发展
“非关注”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
“生存关注”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关于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的各种认识 (一)以往的观点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学生中心论(杜威) (二)今天的争论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 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说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关系即主体—客体—主体说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 复合主体论
(三)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学者们发现导致独生子女各种问题的原因可概括为: 失当的家庭教育(过分溺爱、智力投资过剩、品 德培养不足) 失衡的学校教育(过分注重知识教育、应试教育、 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等) 片面的社会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与宣传、大众 传媒信息缺乏筛选)
第二节 教师
教师的概念
师能
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较好的社会交际能力 组织教学能力
娴熟的教育技能
一定的科研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师心
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要有较强的自制力 应当坦诚 解读学生心理的能力
师体
教师的特定生活环境和工作性质,要
求教师的身体素质前面发展,而重点 应体现在具有较强的耐受力、精力充 沛
广义:凡是对受教育者能产生
影响作用的人都是教育 狭义:教师是指在学校专门履 行教育职责的人员
一、教师职业的沿革
教师职业的萌芽阶段 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阶段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必须与专业理论知识作为依据,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 属于公共事业,要维护服务者的利益,遵守职业道德 在本行业内具有专业行的自主权 教师职业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职责的职业
二、理想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类型
强制专断型 仁慈专断型 放任自流型 民主型
(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
教师方面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公正无私、不偏爱,对每个学生寄予积极 的期望和信赖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学生方面 尊敬教师 理解教师 努力学习
三、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 教师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教师最直接、最根本的作用在于通过传递人类文明成果 而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新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 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 教师职业的社会权利 教师职业的从业要求
习间接经验)
三、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 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少年儿童的权利有: 生存的权利 安全的权利 受尊重的权利 受教育的权利 对学生权利的教育思考 从中国的教育实践来看,“教师中心论”的余毒 仍然很深
四、当前关于学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生的时代特点 生理成熟期提前 视野开阔,兴趣广泛 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 心理问题增多 中小学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发生的比率呈现出这样一种 趋势:大城市多于小城市,小城市多于农村乡镇;高中 多于初中,初中多于小学,重点学校多于非重点学校; 女生多于男生。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为:学习困扰(学习挫 折、考试焦虑、神经衰弱)、人际关系问题(同学关系、 师生关系、交友等方面困惑以及代沟等)、人生发展中 的困扰(理想与现实冲突、新生综合症) 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攻击、退缩、焦虑、 恐怖
学生学习的榜样
“学高之人师,身正之人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言行、举止、态度、个性等都对学生起着 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朋友 要求教师以尊重和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往,宽容、 理解与鼓励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教师 以学生的朋友角色出现,也利于学生日后与年龄、 地位、阅历等高于自己的人正常交往。但教师也 不应该过分热烈地扮演朋友的角色。
五、教师的素质
师德
师知 师能 师心 师体
师德
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遵循规律、教书育人 钻研业务、严谨治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师知
学科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主干部分) 广博的文化知识
是丰富和充实教育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 满足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 才能 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 能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效能 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情景知识
四、教师的角色
教员 教员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角色。教师角色要求 教师具有较好的教学业务能力,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技巧和知识 学习者和研究者 学习和研究教材及学生的特点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学生心灵的导师 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之外,还要教 会学生做人。在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的今天,教师要 提供一种宽容的气氛,帮助学生减轻焦虑或紧张,给学 生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支持
第四章 教育主体
第一节 学生
一、学生的义
广义:学生泛指一切接受教育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狭义:在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 学校和研究机构中学习的儿童、少年 和青年。按学习阶段分,通常称为小 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二、学生的基本特点
学生是能动的人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完整而独特的人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主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