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育研究综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述评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述评摘要: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学者混淆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概念,笔者试着厘清一些重要的概念,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主体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重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的培养,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发展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顺应历史与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服务于社会进步和满足于人的发展需要,而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生活的主体,使之达到个人与社会良性的和谐的发展。
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世纪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者们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做出了一些成果,笔者尝试对其进行梳理和对此做简要的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思路: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的研究张革华,彭娟在《从教育者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中着重从教育者角度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提出教育者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在情感上如何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并要求教育者要关心受教育者,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同时教育者要具有创新的意识、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
[1]何飞龙在《浅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教育的有效性》一文中分析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发挥主体性不够的主要表现。
[2]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必须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主导与主动关系以及互相转化的关系。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
政治其它论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宏观层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其他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微观层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以及二者的有机整合。
在本文中我主要从微观层面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综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学术界有多种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单主体说这一学说又分为三种:教育者主体说、受教育者主体说、政治集团主体说。
教育者主体说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受教育者主体说以卢梭、林威为代表,这两种学说都是片面强调一方的主体地位并把它绝对化而忽视另一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动性。
政治集团主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是“一定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机构”。
这一学说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看作是相当于“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初组织者,而不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所以说,这三种观点都是错误的、片面的。
2、双主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体。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施教、受教两个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为主体、客体,双方影响是相互的。
这一学说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特别是受教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3、三重主体说该学说以王颖为代表,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时装本体性主体、教育者是实践性主体、教育对象是自我教育主体。
该学说虽然都看到了参与人作用的发挥,但是我认为这是对上述三种单主体说的简单相加,参与人间似乎是平行的,对于说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的关系明显难以令人接受。
4、多主体说该学说以张耀灿、郑永廷为代表,把教育者、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都当作了主体。
其实,这种“多主体说”实质上是种“泛主体说”或“无主体说”,不能发出真正的经营主体,并且也混淆了主体与介体、环体间的差异。
关于思想政治课的主体性教育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课的主体性教育研究摘要:新课改环境下,学生主体性地位得以加强,在此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需与时俱进。
教师在其中应当发挥引导功能,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以师为尊的学习观念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
分析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可知,学生在教学中仍处于被动状态。
其原因可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以知识背诵为教学目标。
对此,本文将浅要探讨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育中牵涉的相关问题,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初中;主体性教育;教学意义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平台,其中,需加强学生主体性研究,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思想指导,并注重学生学习特点分析,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需增加学生教学参与度,使其能充分认识到自身主体性地位。
一、主体性教育概述主体性教育即以学生为教学改革主体,教师在其中应当发挥引导功能,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教学地位。
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主体性教育在教学中也愈发受到关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去除教学观念中的糟粕,加强教学引导,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并强化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主体性教育在思想政治的教学中,可切实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并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有利条件[1]。
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的重要性(一)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入,推动着主体性教学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更好的迎合现代化教学要求。
同时,教学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如果学生学习意识与教师教学意识发展不同步,则难以为教学发展提供动力,自然也难以实现教学创新[2]。
(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
而在传统教育背景下,从众心理对学生发展影响较大,同时,以师为尊的学习观念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
艺术类院校团组织主体性思想教育研究
艺术类院校团组织主体性思想教育研究随着现代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艺术类院校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团组织对学生主体性思想的培养和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团组织是指学生在校内所组织的各种社团、团队、组织等形式的集体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参与团体活动的方式,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学生主体性思想的培养。
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往往在专业学习中注重个人的创作和发展,但缺乏对团体合作的理解和重视。
团组织对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进行主体性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团组织可以提供一个集思广益的学习平台。
在团体活动中,学生可以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不同领域的艺术理论和实践经验。
团组织可以组织各种专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提供一个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思考能力。
团组织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和创造力。
在艺术类院校的学习中,创造力和独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团组织可以鼓励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创作的能力。
团组织可以组织各种艺术创作比赛、展览等活动,给学生展示作品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团组织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往往注重个人的创作和发展,缺乏组织和管理的经验。
团组织可以提供给学生组织管理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组织各类团队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团组织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活动策划、宣传推广、组织协调等工作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组织管理的重要性和挑战。
团组织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在艺术类院校的学习中,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团组织可以组织各种合作创作项目,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工合作、协调合作。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 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具有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03
研究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 针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途 径和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培养具有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02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概述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自 我教育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精神,促进他 们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现状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僵化等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体性和创造性。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问题分析
教育内容单一
当前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 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育方法陈旧
目前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互动和参与,无法激发 大学生的学பைடு நூலகம்兴趣和积极性。
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大学生的性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十年来,我国对于大学生性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涉及到了性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还从多个角度对性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本文旨在综述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的现状,以期为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综述的过程中,我们将首先回顾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性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对近十年来的大学生性教育研究进行梳理和分类,重点介绍性教育研究的主题、方法和主要结论。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本文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综述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的成果,为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推动性教育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为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二、大学生性教育的概念及内涵大学生性教育,指的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的一系列关于性知识、性健康、性道德和性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活动。
它旨在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提高性自我保护能力,促进性健康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性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制教育等多个方面。
性生理教育主要关注人体的生殖系统和性器官,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生理功能和性反应等;性心理教育则着重于个体的性心理发展和性心理健康,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性冲动、性欲望和性困惑等心理问题;性道德教育则强调性行为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倡导负责任的性行为,尊重自己和他人;性法制教育则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性行为的法律边界,防范性侵害和性犯罪。
大学生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性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性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主体教育报告总结
主体教育报告总结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主体教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篇报告将对主体教育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反思。
首先,主体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这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启发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主体教育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
例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协作学习等都是主体教育的典型实践。
这些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此外,现代教育技术也为主体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等。
然而,主体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一些学生可能不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主体教育的需要。
此外,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是实施主体教育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主体教育是一种富有潜力的教育方式。
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然而,要充分发挥主体教育的优势,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解决面临的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学生。
1。
我国近五年来主体间性教育研究综述
维普资讯
能 动 性 、 占有 性 ,强 调 的是 主 体 对 客 体 的 认 知 、征 服 与 占 有 。 主 体 所 面 对 的 是 一 个 外 在 的 ,而 他 又 试 图 将 其 据 为 己 有 的客 观 世 界 ,实 际 上 就 是 “ 写 的 自我 ” 大 ,是 单 子 式 的主 体 性 ;而 主 体 间 性 则 是 主体 与 主 体 在 交 往 活 动 中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以 “ 互 主 体 ” 为 中 心 的 和 谐 一 致 性 。强 调 的 是 各 主 交 体 之间 的相互理 解与 沟通 ,以实现认 同 、达成共 识 。 I l l 刘亚妹说 : “ 主体 性 是 主 体 与 客 体 ( 括 自然 和 作 为 客体 的 包
占 有 性 等 个 体 特 征 ,而 主 体 间 性 则 是 主 体 与 主 体 在 交 往 活 动 中所 表 现 出来 的 ‘ 主 体 ’ ( 互 主 体 )为 中心 的 和谐 一 共 交 致 性 等 集 体 特 征 。 主 体 性 生 成 于 对 象 化 活 动 。主 体 间 性 生
主 体 间 性 思 想 是 主 体 性 思 想 的彰 显 和 弘 扬 ,是 对 主 体 性 教 育 思 想 的 超 越 ,它 解 决 的是 主 体 与 主 体 之 间 的 关 系 问 题 。 主 体 间 性 思 想 在 教 育 理 论 中 的 运 用 ,解 决 了 主 体 性 教 育 中 师 生 关 系 难 以 界 定 的 困境 ,从 交 往 对 话 理 论 角 度 重 新 审 视 教 育 中 的 师 生 关 系 ,把 教 育 理 解 为 交 往 对 话 行 为 ,明 确 确 立 了 师 生 在 教 育 过 程 中 的共 时 态 的 主体 与 主体 关 系 — — 主体 间关 系 。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目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问题日益凸显,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不仅有助于深入探究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在因素和作用机制,促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实践的创新,还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人才培养新机制,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展开深入研究,包括如下内容:1.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2.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表现和影响因素分析。
3.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培养模式探究。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具体来说,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了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概念、内涵和相关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收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相关数据;并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究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培养模式。
四、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能够揭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部机制和作用效果,构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五、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的进度安排如下:1.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3个月。
2.问卷调查和实证数据分析:4个月。
3.案例分析和总结归纳:2个月。
4.论文撰写和定稿:3个月。
六、研究团队和预算本研究团队由3名学者和1名研究生组成,预算为10万元。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探讨一、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一)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促动,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行。
在过去教学中,人们一直把教育者当作主体,把受教育者看成是客体,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学习主体积极性、主动性的提升,不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顺利实行。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
首先,教师协助学生理解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无论效果怎样,它都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选择才能转化为学生的东西;其次,教师应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这些层面上来讲,都是围绕受教育者展开的,受教育者不是教育者教什么,他就接受和吸收什么,受教育者会对教育者所传授的内容实行筛选和选择,以保证这些东西能够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促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提升。
总的来说,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引导下处理外界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特征1.选择性。
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选择性,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对学习对象的选择。
受教育者经历了学什么、为什么学到怎么学这个过程,在此期间他都需要对这些内容实行选择;在学习中,受教育者不是对什么事物都要实行深入分析和思考的,而是有选择的,总是选择哪些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内容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
不过,在形形色色事物的诱惑下,受教育者的选择也存有着片面性,比如,人们对网络游戏的理解往往从不会到会再到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这种对游戏的接受过程就存有着消极的方面。
马克思也曾说过:“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坏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行为,所以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一、引言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中,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深入思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指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是学习者和受教育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者和主体参与者。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特征主要包括:个体性、主动性、参与性和独立性。
个体性是指每个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是独立的思维主体,具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主动性是指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参与性是指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实践,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独立性是指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独立选择,不受外界干扰。
1. 学生参与度不高当前,一些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抱着消极态度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觉得这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
2. 学生自主性不足一些学生缺乏自主性,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和动力,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不愿意主动深入思考和探索。
3. 学生独立性不够一些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识,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缺乏自己的独立思想。
四、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对策和建议1.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加强学生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加强学生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
国内主体性道德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范 的 内化和 主体道 德 信 念 的外 化 , 受 教 育者 最终 使
形 成 道 德 的 知 、 、 、 相 统 一 的 良 好 道 德 品 质 的 情 意 行
教 育活 动 。E 王 晓宏 、 ,z ,3 魏荣 从 教 育 者 主体 引 导 受教 育 者主体 依 据 认 识 规 律 进 行 道 德 认 识 与实 践 的视 角 , 出“ 提 主体性 道德 教育 是指 在主体 教育 思想或 主 体性 教 学理论 的指 导 下 , 以教 育者 与 受 教育 者 主 客 体 之间 的双 向互 动 为 基本 要 素 , 旨在 充 分发 挥 教育 者 与受 教育者 的积极 性 、 主动性 和创 造性 , 特别是强
念, 主体性 道德 教育 模 式 的构 建 及实 施 路径 等 问题
进行 了持 续 性 的研 究 , 得 了一 些 有 价 值 的 成 果 。 取 现将 国内对 主体性 道 德 教 育研 究 的现状 予 以评 述 ,
以期 引 起 学 界 更 多 的 关 注 。
一
、
主 体 性 道 德 教 育 的 内 涵 与 必 要 性
利 用能 充分发 挥学 生 主 体性 的教 育 方式 , 以形 成学 生 真正 自律 的道 德 品质为 目的的教 育 。 熊 小平认 ”
育 在人 的精神 提升 和人 格完善 方面 的独特 价值 。什
[ 稿 日期 3 0 0 8 1 收 2 1 —0 —3
[ 者 简 介] 敬 华 (9 9 , , 东 高唐 人 , 城 大 学 思 政 与 马 克思 主 义 学 院 副 教授 , 士生 导 师 , 学 博 士 , 作 王 I5 一) 男 山 聊 硕 哲 主要 研 究 伦 理 学 。
教 育 的 内涵 和 必要 性 , 内容 、 征 和 基 本 理 念 , 体性 道 德 教 育模 式 的 构 建 及 实施 路 径 等 问题 进 行 了持 续 性 的研 究 , 特 主 取 得 了一 些有 价 值 的成 果 。主 体 性 道 德 教 育 的 研 究还 需 要 从 确 定 “ 体 性 道 德 教 育 ” 主 的使 用语 境 和 权 限 , 大 对 道 加 德 选择 教 育 , 别 是提 高 主 体 道德 选择 能 力 的研 究 力度 , 重 主 体 性 道 德 教 育 的 可 操 作 机 制 研 究 等 方 面加 以 深 化 和 、 特 注
我国主体性教育的文献综述
我国主体性教育的文献综述前言:现代社会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物质层面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满足促使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个人的精神层次,教育就是其中之一。
自改革开放政策的顺利实施以来,我国与世界教育理论发展的联系日益增强。
纵观全世界,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是日益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处于什么地位、应形成什么素质,而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我国关于主体性教育问题的探讨,起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缘起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呼唤、反思传统教育和回归历史潮流的需要,它首先是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在哲学界凸起,然后迅速的渗入到教育学领域,其发展经历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80年代到90年代对教育者、受教育主体性的讨论,在90年代中期以后由理论进入到实践,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1]经过20多年的发展,许多学者都形成了自己对于主体性教育的观点,但由于对主体性的理解不相同,对主体性教育的认识也存在诸多分歧,例如:从“三主体说”到“二主体说”,再发展出“主体主导说”和“双主体说”及“主客体双重论”,随着理论的深入,出现了“主体间性说”和“他者视角说”等。
然而,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的主体所采取的理论层次观念的不同,主体性教育成为目前理论界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的问题;二:关于物质观中的主体性问题,主要包括了主体性的物质基础和主体性和受动性两个方面;三:关于认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四:关于社会历史观中的主体性问题。
针对目前理论界关于主体性教育的诸多认识,笔者决定从主体性教育的概念层次入手,通过对关于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的文献的综述,理清对我国主体性教育的认识,以期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一、主体性的含义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中,主体性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有其特定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2009040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研究中文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当前,主体性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和提升人的主体性并发挥人的主体性的重要任务。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是现代社会实践发展和现代人主体性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本文试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主体性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从主体和客体的概念出发,引出了主体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概念,并且描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结构和特点,重点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在新形势下的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新时期下,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提出的具体要求加以说明。
第三部分,首先,阐述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实现的障碍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面临的困境。
接下来,有针对性的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第四部分,主要针对传统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的缺失与弱化进行反思,从认识与实践两方面提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教育者;受教育者The researching of the principal of the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Abstract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people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building socialist society of Marxist. At present, the developing of the principal is the major part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urdened important mission on elaborating the principal of people. Consequently, the researching of the principa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s the important theory and practical problem. Nevertheless, it's not to be sneezed at phenomenon that the depletion of the principa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s article has been analyzed the depletion of the principa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discussed the countermeasure that to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principal education and to play unique role.This article mainly has been discussed on the principa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last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mainly from the concept of subject and object, elicit the conception of the principa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n, describe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last, illustrate the mean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odality.The second part mainly expounded in the new age, to set forth exerting the principal of pedagogue and educate. And combine them in practical.The third part, firstly, elaborate the barrier for achieving the tradi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n, analyze the reason of the depletion of the principa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tradition and modern times.The fourth part, reflect the depletion of the principa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tradition and modern times, to bring forward countermeasure in theory with practice.Key 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rincipa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dagogue;educate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主客体 问题 的思考 和研 究 , 成 的观 点 主要 有 以 形
下几个 :
1教育 视域 中人 的认 识 以及教育 观的转变 .
教育 的根本 问题 是 人 的 问题 , 人是 教 育 的 出 发点, 学校 一 开 始 就 是 为 培 养 人 而 设 立 的 , 或 人
1“ . 三体论 ”
体性 出发 , 发 了教 育 领 域 内 的启 蒙 运 动 , 帮 引 它 助人们 重 新 认 识 人 , 其 是 学 校 中 的 儿 童 青 少 尤
这是一种传统的教育观 , 由北京师范大学王 年 , 识 到 他 们 是 能 动 的 , 自主性 和 创 造 性 。 认 有 策三 教授提 出 , 他认 为 , 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起 主 教 育不应 以知识 、 师 为本 , 应 以人 为本 , 师 教 教 而 教 导作 用 , 而学 生则 是教 学 的主体 。此 观 点虽 然 受 只有真正 关 爱 、 重 学 生 , 能 引领 学 生 朝 着 更 尊 才
了受人 关注 的教 育热 点和蓬 勃 发展 的教 育思 潮 。
一
教 育应 以涉 及 教 育 的 主 体 性 的 一 切 教 育领 域 为 对象, 它既包 括微 观 层 面 的教 育 过 程 , 包 括 宏 也
、
主体 性教 育理 论 的研 究现状
迄今 为 止 , 主体性 教育 在我 国 已经走 了 2 0多 观层 面 的教 育 事 业 的 管 理 , 教 育 的主 体 性 , 而 首
个年头 , 由于这一 问题 的重大理论价值 和实践意 先表 现 为教 育主体 的主 体性 , 次 为教 育 活 动 的 其
义, 众多 的教 育理 论 工作 者 对 此 作 出 了 自己 的思 主体 性 , 前者 是 就 活 动 主 体 说 的 , 者 是 就 活 动 后
学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学 校思 想政 治教 育中发挥的是引导 、 激发 、 服务学生 ! 的班级活动、 文体活动 、 团活动 、 社 社会实践活 动教育
的角 色 , 学生则在思想道德形成 中发挥 自 、 觉 能动 的 J ; 激励养成 , 等 主要通过文 明班级评 比 、 多元 智能评 . 角色。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互动, 以政治教育的外 1 、 优秀干部 、 价 三好学生评 比、 优秀学生奖学金制度进
重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 中的主体性作用 , 成为价 1 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值取向和基本特征。由此可见 ,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 、 品德、 心理教育内容的渗 透, 更为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 重视学生 思想道德与人格完善的 自我构建 , 鼓励学生在学 习过
I 1 . 以尊重学生为核心。只有尊重学生 , 才能承认 l 和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 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I 核心 , 也是学校一切工作 的基础和出发点 。只有尊重 : 学生 , 才能形成滋养学生 生命个体 的和谐 、 等的思 平
程中自主自 觉地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以主人的身份投 l 想政治教育环境 ,以利于发挥学生 的 自主性 和能动
化作用来激发学生思想道德内化的能动性。
行 主要是指学生在文 明礼仪 、 诚实守信 、 行 l ; 为养成 ,
3以人 的全 面发展 为其价值取向。 . 在主流价值取 。 积极 勤奋 、 生习惯等行为方面 的教育 ; 卫 惩戒养成 , 是
向的引导和教育中, 要尊重学生个体品德的自主建 l 指对 违纪学生或行 为习惯较差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 构, 鼓励其爱好与特长的发展, 真正使学生走向自主 l 4以全 员育人为依托 。 . 要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性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主体性教育在我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从理论领域进入实践领域,并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但主体性教育理论自身还存在很多缺陷,批判有余而建设不足,因此需不断反思、批判和重构,唯有如此,主体教育理论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开放、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教育思想体系。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发展阶段现实挑战因应之道
主体性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开放、人本理念的回归和30余年我国教育界有关主体教育思想的探讨、实验与运用,理论上确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已然是人们的基本共识。
但现实中,教育实践是否如理论上所期许的那样,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呢?恐怕现实情况未必如此,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在高考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应试教育在我国现行教育中仍占主流,而且丝毫没有式微。
因此我们在继续倡导和呼吁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在教育实践中确实将其落到实处,加大主体性教育理论推行的力度,真正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培养具有主体意识、主体人格、主体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下面对主体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致总结。
一、对主体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阶段的研究
主体性教育缘起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反思传统教育和回归历史潮流的需要。
有学者认为,其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
和中期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80年代末90年代初演化为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讨论,在90年代中期以后由理论进入到实践,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1] (一)教学主体研究阶段(80年代)。
即从教学论上探讨谁是教学主体及其师生关系与主客体关系。
如,张涛的《教学主体研究的缘起、现状及未来走向》(2006),南纪稳的《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地位的三维思考》(2001),到目前为止,教学主客体的研究主要的观点有: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双主体论、主导主体说、三体论、主客体转化说、复合主客体论、过程主客体说、层次主客体说、主客体否定说等。
[2]
(二)开始逐渐突破教学主体论,转向教育主体论阶段(90年代前期)。
比较典型的有王道俊、郭文安的《教育过程主体论》(1992),黄崴的《教育主体性发展过程本质论》(1994)等。
[3] (三)教育主体间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6年)。
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多,如,冯建军的《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2011),谢荣、廉永杰的《主体间性: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2011),尹艳秋、叶旭江的《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2003)等。
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包括自然和作为客体的人)发生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动性、占有性等个体特征;主体间性则只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共主体
(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等集体特征。
主体性生成于对象化活动,主体间性生成于交往实践之中。
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前者的产生诉诸主—客二分模式,后者的产生诉诸主—主交往模式。
[4]走向交往和理解的能够真正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间性和类主体性,这是我们教学主体研究的必然趋势和未来走向。
[5]
二、关于主体性教育实施的研究
主体教育在实践中不是一种固定的可以推广的教学模式,更不是一种“包医百病”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在这一点上,它与个性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相区别,后者只是就教育论教育,着眼于教育某一方面的改革,具有局部的意义。
前者则着眼于全局,带有根本的方向性。
两者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主体教育是后者的灵魂、本源。
[6]对主体性教育的实施进行研究的代表有胡志坚的《主体性教育理论辩》(2000),郭华的《“全国第二届主体教育学术研讨暨观摩会”综述》(1998),学新的《主体性教育研究:2001年的进展述评》(2002)等。
有学者提出“启发式”教育思想,也有学者从教学论角度系统探讨了主体性教育具体实施的方面,但具体的体现主体教育思想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有赖于实践工作者的创造。
也就是说,在实践层面上,主体教育是多样的,而不是唯一的。
[7]
三、关于主体性教育贡献和局限的研究
(一)贡献。
第一,由师生关系上的主客体之争发展到肯定师生都是主体,为解决世界性难题作出了贡献。
第二,从学生的主体性到教育的主体性,给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找到更坚实的基础。
王道俊教授指出:“教育的主体性,既表现为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又表现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前者是就活动的主体说的,后者是就活动自身说的。
”[8]第三,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形成了一系列新命题,丰富和发展了教育理论。
第四,主体性教育理论还具有如下功绩:批判了“客体性教育”,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思想、观念支持;主体性教育正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实验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深化了“教育与人”问题的讨论。
(二)局限。
主体教育理论发展至今,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不过,无论是其理论构造,还是其社会实践,都存在一些不太完善和成熟之处。
就前一方面说,主体教育理论批判有余而建设不足,所提出的概念、命题还有待深化;就后一方面而论,教育哲学是一种行动哲学,仅有观念的变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落实到操作层面上来。
此外,主体性教育理论之提出,从学术背景上看,是受到哲学界人学思潮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哲学界的讨论是教育学界的先声。
但是,从哲学界受到启发,甚至借用其成果,都不能忘记了对其进行教育学的改造。
最后,就已经提出的一些命题来看,人们之间缺乏对话与交流,这极大地妨碍了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突破。
[9]
四、关于主体性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因应之道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转换,教育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主体教育理论目前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针对这些现实挑战,主体教育理论必须紧跟时势,顺应潮流,及时调整,做出相应的应变之道,有学者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了思考。
(一)树立开放、包容的研究态度,海纳百川。
首先,主体教育理论应该注重积极地、科学地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其次,树立包容的态度,包括吸纳古今中外教育学科内部的思想精华。
中国自先秦儒家教育至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有诸多光辉的思想、积极的主张,如《论语·述尔》中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10]。
因此,我们在借鉴学习西方的同时,也应充分挖掘我们的本土资源。
最后,还应该树立一种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观。
(二)自身合理定位,完善理论建构。
一是要重新合理、科学地界定主体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二是要增强范畴意识;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丰富自身的理论建构,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并努力趋于系统化;四是要充分关注国内的其他教育研究倾向,借鉴、吸收他们优秀的研究成果。
五是要力图以这些科学的概念、命题、范畴、体系,去说明、印证、解决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种种问题,特别是要把体系化、专题化的研究相结合,以丰富、多样式的实验探索丰富主体教育的理论大厦。
(三)注重主体教育实践体系的建设。
理论高于实践,因此,主体教育理论应该非常注重教育实践体系的建设,加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尤其应该加强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导。
缺乏实践指导力的理论,终归是苍白、无用的理论。
只有从这些角度去审视主体教育理论,努力探寻主体教育理论发展的方向,不断反思、批判、扬弃、重构、生成,主体教育理论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开放的、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教育思想体系,唯其如此,才能在时代的教育潮流中不离不弃,有所作为。
[11] 参考文献:
[1]黄崴.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02(4):74-77.
[2][5]张涛.教学主体研究的缘起、现状及未来走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56-159.
[3]李育球.主体性教育的三重性: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6.
[4]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26-31.
[6][7]石中英.主体教育的文化透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5-8.
[8]王道俊.关于教育的主体性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
(2):1-5.转引自杜时忠.主体教育理论的贡献和局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41-43.
[9]杜时忠.主体教育理论的贡献和局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41-43.
[10]郭睿.老子“无为“思想与主体性教育[j].山东社会科学,2003(4):113-114.
[11]霍海洪.主体教育理论:现实挑战与因应之道[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