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张友松研究综述
目的论三原则视角下《百万英镑》张友松译本的翻译技巧分析
34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2期总第807期No.12,2020Total of 807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百万英镑》讲述了穷困潦倒的美国小伙亨利在伦敦突然得到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英镑大钞,借此改变命运的故事。
文章以夸张的表现手法实现小说的讽刺与幽默效果,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
国内对于马克吐温的译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多名翻译家对其各类题材的作品进行了不同版本的翻译和重译。
葛瑞[1]、顾苏娜[2]、胡苏虹[3]分别从语用学、功能对等理论以及译者主体性理论出发,对马克吐温小说、散文翻译进行分析或对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杨金才[4]、石婕[5]等则对国内马克吐温作品译介史进行梳理评述。
国内对相关译作的翻译实践分析及评价有待深入。
1目的论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包括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其中,目的原则居于首要位置,包括了译者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使用某种特定的翻译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
通常,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
此外,连贯原则强调译文本身的可读性,忠实原则强调原文和译文语际上的连贯性[6]。
2《百万英镑》张译本翻译技巧2.1增译增译是指根据目的语语法或文化的需要,在翻译中增添词、句,以更好地表达原文,实现翻译目的的一种翻译技巧。
例1:原文:They've got a game, or a scheme, or an experiment, of some kind on hand; no way to determine what it is-let it go.译文:他们是玩把戏,搞阴谋,做实验,还是搞其他勾当,无从推断——且不去管它。
原文中用“got”一词搭配“game”“scheme”“ex-periment”等,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主动遗忘社会反馈记忆的行为研究
主动遗忘社会反馈记忆的行为研究
宫开元
【期刊名称】《心理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4
【摘要】本研究通过Think/No-think范式以探讨我们能否对社会性信息——社
会反馈记忆施加抑制,产生遗忘。
同时,因为社会反馈会诱发社会情感学习,所以收集了照片的好感度变化,以探究记忆抑制能否对社会情感学习产生影响。
研究中首先
使用社会判断范式为创建一个真实的社会反馈环境,而后使用Think/No-think范
式对积极和消极反馈记忆施加抑制,要求被试回忆或遗忘反馈记忆。
最后,结果表明
积极社会反馈遗忘组回忆率显著低于基线组,表明积极社会反馈能够被抑制和遗忘。
而这一结果未能在消极社会反馈中发现,说明消极社会反馈记忆更难被控制。
社会
情感学习的结果同样表明积极社会情感能够伴随记忆指令进行变化,但尚未能区分
抑制与自然衰退对积极社会情感变化的贡献。
而消极社会情感同样不受指令的影响。
本研究的结果拓展了记忆抑制的影响范围,同时表明还需寻找更为有效的方式对消
极社会信息进行记忆控制。
【总页数】8页(P527-534)
【作者】宫开元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遗忘与记忆:“被遗忘”的翻译家张友松研究——基于社会与文化记忆理论
2.背外侧前额叶对主动遗忘负性社会反馈的作用:针对抑郁症的TMS研究
3.情绪调节促进负性社会反馈的遗忘:来自行为和脑电的证据
4.记忆主动遗忘研究新进展:“想/不想”范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语料库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两个汉译本词汇操作规范对比研究
叠词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一种重要的修辞 手法,通过词语重叠的方式加强节奏感,增加音韵美。 叠词的运用可以让事物描绘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对孩子 更有吸引力。叠词在儿童文学作品及其翻译作品中被广 泛运用,却鲜见于英语表达中。
原文中哈克贝利将汤姆描述为“Old pie”,这是因为 他认为和自己比起来汤姆简直是太棒了。但在儿童文学 的翻译过程中,为了便于孩子理解,张译富有想象地运
马克吐温的语言简明直接,句子结构简单朴实,属 于典型的口头语言。在关于汤姆和伙伴预演绿林好汉和 海盗狭路相逢时,张译采用了 “来者何人” “俺乃”“擅 入”等古汉语词汇,模仿罗宾汉和"英雄”之间的对话, 语言简洁有力,却超岀了孩子的理解能力。相比之下, 成译更加简单易懂,符合儿童的阅读水平。
目黑人英语
文中一段关于教室情景的描述中,成译用“挤眉弄 眼” “交头接耳”将教室里的情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 来,用"操”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学生在教室里嬉戏打 闹,轻柔碰触的情景。相比之下,张译相对平铺直叙。 总的来说,成译更多使用成语,句子短小精悍律动,与 原作者的语言特征契合,适合儿童阅读。
□结语
本研究从拟声词、叠词、儿化词、口语词汇、黑人 英语和成语的使用等方面对译本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研 究发现,基于对原著的理解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张译更 多釆用归化策略,倾向于目的语的操作规范,符合建国 初期的语言习惯和社会背景;成译更多考虑原作的语言 特点及儿童的阅读兴趣,语言更加口语化、大众化,主 要釆用异化策略,倾向于源语操作规范。
ENGUSH SQUARE
30
如汤姆姨妈家的小黑奴的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成译 灵活运用了一些音近意不同的词转换,如“汤姆少也
(爷)”,“老堆堆(太太)”等,语境贴切,符合原 作的语言特点。张译则根据语境,梳理出了原Βιβλιοθήκη 的确切 意思,不过缺少了很多趣味性。
英伦风情中飘扬的中国风——从归化与异化看《王子与贫儿》中译本的对话翻译
2192019年32期总第472期ENGLISH ON CAMPUS英伦风情中飘扬的中国风——从归化与异化看《王子与贫儿》中译本的对话翻译文/刁小丽【摘要】《王子与贫儿》是十九世纪美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童话式讽刺小说,自1881年发表以来通过译者的努力深受各国读者的欢迎。
本文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对《王子与贫儿》的两个中译本的对话翻译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在对话翻译的过程中如何选择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以期达到完整再现原作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的理想译文,从而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和感受。
【关键词】归化;异化;对话翻译;王子与贫儿【作者简介】刁小丽(1989-),女,江苏泰兴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异化这两种方法在翻译实践中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对照原文,仔细阅读两个中译本,发现在翻译风格上差异较大,由此便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
张译本译笔灵活,语言简洁流畅,用的是地道的汉语,其中不乏生动之处;而易译本则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尊重原作,语言通顺流畅,但是,欧化语言和句式较多,虽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但有些地方过于刻意和拘泥。
下面,笔者将对所选取的两个译本中的部分对话翻译进行详细的对比和分析。
1.字词层面。
从字词层面上看,张译本钟爱地道的汉语表达,易译本则保留了原文的英伦风。
例1 “In truth, yes, so please you, sir, save when one is hungry. There be Punch-and-Judy shows, and monkeys—oh, such antic creatures, and so bravely dressed!...”张译:“说实在话,那是很痛快,殿下;只是肚子饿了的时候才不好受。
那儿有潘趣傀儡戏,还有猴戏——啊,这些小畜生真有趣!穿的也真漂亮!……”易译:“说实话,是很愉快,除了饿肚子的时候,冒昧禀告,先生。
张友松在青岛的教学及世界名著翻译活动--纪念张友松诞辰110周年
张友松在青岛的教学及世界名著翻译活动--纪念张友松诞辰110周年翟广顺【期刊名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26)5【摘要】Zhang Yousong ,a most famous Chinese contemporary translator ,attended school in Jinghua at an early age .He built up a profound friendship with Lu Xun .In the 1930s ,Zhang Youso-ng started his teaching career in Qingdao as a middle school teacher ,translating and publishing Im-mensee ,one of the world famous works .Translating the world famous works was regarded as his life long career sincethen .Disappearing from the literary world ,he lived in seclusion in Chengdu ,so that his historic contribution ,which led people to open the eyes to the world culture ,was forgotten .%张友松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早年赴京华求学,与鲁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青岛是他30年代中学教师生涯的第一站,在青岛他翻译出版了外国名著《茵梦湖》,世界文学翻译自此成为其一生的事业追求。
晚年张友松从文坛上彻底消失,他隐居成都,以致无人忆起张友松开启世界文化之窗的历史性贡献。
【总页数】6页(P81-86)【作者】翟广顺【作者单位】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相关文献】1.张友松翻译活动研究 [J], 廖杨佳2.对翻译家张友松的研究 [J], 廖杨佳3.遗忘与记忆:“被遗忘”的翻译家张友松研究——基于社会与文化记忆理论 [J], 黄娟; 任文4.目的论三原则视角下《百万英镑》张友松译本的翻译技巧分析 [J], 郭乔卉5.口语体文学英汉翻译与翻译教学探析——以张友松版《傻瓜威尔逊》汉译本为例 [J], 高慧贤;杨青;王浩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友松在青岛的教学及世界名著翻译活动--纪念张友松诞辰110周年
著《 茵 梦湖 》 , 成为 1 9 3 0年代 青 岛教 师作家 群体 中 的重要 一员 。张 友松 的 晚年 落 寞 而 贫 困 , 完 全 消
逝 在 文坛之 外 , 以致 无 人 能忆 起 他 为开 启 世 界 文
张 友 松 在 青 岛 的 教 学 及 世 界 名 著 翻 译 活 动
— —
岛市教 育科 学研 究所 , 山东 青岛 2 6 6 0 2 3 ) 摘要 : 张友松 作 为 中 国现代 著 名 的翻 译 家, 早 年赴 京 华 求 学 , 与鲁 迅 建 立 了深 厚 的友 谊 。青 岛是他
崭 露头 角 。正 如 他 本 人 所 言 , “ 我 在 大 学 还 没 毕
l 9 1 9年 , 由家庭包 办嫁 人后 又 丧 子 的 大姐 张 挹 兰 抱 着教 育救 国 的热 望 来 到 北 京 , 考 入 北 京 女 子 师
业, 就 出 了好 几种 书 , 在 当时 的翻译 界开始 有 了一 点 名气 ” l I 。 l 在 京华求 学 时 期 , 张挹 兰跟 随 当时 的 北 大 图 书馆馆 长李 大钊 一起投 身 于反帝 、 反封 建 、 反军 阀
中图分类 号 : I 2 0 6 . 6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2 6 9 8 ( 2 0 1 3 ) 0 5 — 0 0 8 1 — 0 6 张友松 是 中国 现代 著 名 的翻 译 家 , 是 他 第 一 个 把 马克 ・ 吐 温 的作 品介绍 到 中 国 。这位 生 于湖 侨 教师 。次年 因父 亲逝 世 , 张 友 松 又 与张 挹 兰 回 到北京 , 考 入北 京 大 学 半 工 半 读 。张 友松 后 来 回 忆说 , 当时他 和 大 姐 “ 除 了维 持 自己 的学 业 而 外 ,
对翻译家张友松的研究
2 张友松生平
张友松于 1903 年出生,湖南醴陵人。在北京大学英文系 求学期间开始发表译作。1927 年,因大姐张挹兰遭奉系军阀杀 害,张友松中断学业,前往上海,任职北新书局,并结识了鲁迅。 在鲁迅的支持下创办春潮书局,但一年后破产(张立莲 1996; 朱正 2010),后赴山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友松返回北京,开始专职翻译, 开始了他一生最为顺利、安乐的时期(张立莲 1996)。1957 年 被划为“右派”。在“横扫”中,张友松右眼失明,生活困窘,但笔 耕不辍,“文化大革命”后译作迭出。晚年生活贫困,1995 年病 逝成都。
2.3 张友松年谱简编
1903 年,出生于湖南醴陵洲坪乡(今属株洲县)。家中另有 三姐妹和两兄弟。
1915 年,赴北京。 1921 年夏,中学毕业,和大姐张挹兰应邀去南洋苏门答腊 首府棉兰的华侨小学任教。 1922 年,回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4 年,升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同年,大姐张挹兰升入北 京大学教育系。,此系
2.2 张友松的晚年
张友松于 1951 年到北京,参加英文版《中国建设》的编译 工作。1954 年转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文学专业翻译。在“文化 大革命”期间遭受了很大打击,从此几乎从文坛上消失,被人彻 底遗忘,熟悉他的人大都以为他已经不在人世(徐伏钢 2008)。 直到 1994 年,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徐伏钢在成都找到张友 松,同情之际亦深感惊异,其报道见报后,引起社会短期注意。
从翻译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汤姆·索亚历险记》张友松中译本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翻译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汤姆·索亚历险记》张友松中译本姓名:魏先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庄来来20080129从翻译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汤姆·索亚历险记》张友松中译本摘要翻译目的论源于七十年代后期的德国。
其核心内容是:译本的预期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译本读者文化背景的制约,而这个预期目的决定着翻译的策略。
文学翻译还应遵循连贯和忠实的原则,最大程度地做到语内和语际的连贯,让读者理解其意。
儿童文学的英汉翻译从形式到内容都应根据中国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年龄层次等因素,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译出“童味”,保留“童趣”,尽可能将原著的精神传达给中国的小读者们。
本研究就翻译目的论理论与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的实践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探讨了在不同语境中,翻译目的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豪马克·吐温的第一部儿童小说,在世界儿童文学中享有盛誉。
本文以张友松的中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对译文与原著进行对比研究,重在分析译者是如何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成功地翻译了这部世界名著,在1实践中印证了翻译目的论的一些重要理论原则;同时与其它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了复译名著的得与失。
本研究认为,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译本应该将外国儿童文学与中国文化、中国儿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结合起来,以达到愉悦和教育儿童的目的。
因此,以归化策略为基础兼用异化策略的翻译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的英汉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只有将两种翻译策略有机结合,才能使译本既忠实于原著,又能成为中国儿童读者喜闻乐见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引言,扼要介绍本研究的主题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阐述翻译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关系,以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现状,指出翻译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张友松翻译活动研究
大, 很 多著 名 的作 家和文化 工作者 都聚集 上海 , 如鲁迅 、 郁
达夫 、 林语堂等 。因此 , 上海 为译 者翻译作 品的 出版 提供了
地利和人和 的条件 。其次 , 译者于 1 9 2 5年初次发表译作 , 这
一
时期 的翻译活 动 尚属初期 。这时期 的翻译活动有 两个特
点: 一方 面, 译者有着极 大热情 。另一方面 , 当时 “ 刚 开始从 事 翻译工作 时, 主要是为了解决家庭和个人的生计问题 。着 笔 时一 味求快 , 顾不 上仔细推敲 ” ( 张立莲 , 1 9 9 6 ) , 因此翻译 作 品的速度很快 。 2 . 第 二个 时期 : 1 9 3 2 -1 9 5 0年 。这 一时期是作者翻译作 品出版 的低谷期 。 二十二年 中只有 3部译作出版 , 均值 0 . 2 3 。
域在上海 。当时的文化交 流 、 传 播 以推介 海外文化 为主导 ,
故翻译 活动异 常活 跃 , 翻译 作 品的发表 处于 十分重 要 的地 位 。上 海是 当时文 化活 动的 中心城 市之一 , 出版社 数量 庞
翻译家 研究是 翻译 史研究 的重 要 内容 , 翻译 家 的翻译
行 为是一种个体行为 , 也是一种社会行为。通过研究翻译行
为在特 定 历史 时期 和 特定 地点 出现 的原 因及 其与 社会 变 迁 的关 系 , 可以为翻译研究 中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论据和思 路( P y m, 2 0 0 7 ) 。 翻译家 张友松所处时代是新中国解放 前后时 期, 社会环境复杂多变 , 文化活动和翻译活动正值活跃时期 。 日前对 于翻译 家张友 松的研 究主要 限于国内 , 暂无系统 研究 。 本文拟通过梳理 、 汇整相关文献 , 对其生前各 时期 的翻 译活动做 出描述 , 同时尝试结合其所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及 其 自身生活状况对其翻译 活动进行 阐释 。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译本研究
ywjszxk@儿童文学虽然是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在当今的文学研究中,关于儿童文学翻译方面的研究却处于边缘状态。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在儿童文学领域也成就颇丰,他的儿童文学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国针对这部作品也出现了一批汉译本。
本文将以张友松译本为例,具体分析其特点,以期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汉译本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儿童文学的主要特点、功能及其翻译1.儿童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功能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儿童文学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这种教育意义应当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以及主题设置等方面。
其次,可读性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也应当予以充分考虑,由于儿童理解和认识词语的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儿童文学尽量使用一些易懂简单的词汇,在简单生动的语言作用下,儿童往往更有阅读兴趣。
最后,儿童文学还应当具有知识性,只有具有知识性这样一个特征,儿童文学才能符合小读者的需要,使其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儿童文学除了具有以上三个特点外,还具有四个主要的功能:一是教育性功能。
这是指小读者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获取到知识,从而提升自己。
二是娱乐性功能。
儿童文学为小读者量身打造,让儿童能够在阅读中产生愉悦感是其重要的目的。
三是认知性功能。
也就是说,通过儿童文学,小读者能够加深对世界以及社会的认识。
四是美学方面的功能。
这是指在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小读者能够受到文学的陶冶。
2.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所谓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方便儿童进行阅读而诞生的文学作品形式,它在语言习惯和艺术价值上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它的形成是为了促进儿童思维和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对儿童的创作和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
很早以前,我国就已经开始引进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引进的儿童文学对丰富我国儿童的精神世界和满足其好奇心有重要意义。
建国“十七年”美国儿童文学翻译概述(1949-1966)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LAN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 2021年2月Feb.2021第37卷第1期Vni.37Nn.1建国“十七年”美国儿童文学翻译概述(1244-1266)应承霏(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浙江杭州311302)[摘要]从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历程来看,美国儿童文学是重要的影响力量之一。
本文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范式,对建国“十七年”间的美国儿童文学翻译展开研究,重点考察译作数量、种类、出版时间和地点、复译作品和主要译者等方面,勾勒该时期的译介概貌,并归纳这一时期美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
[关键词]建国“十七年”;美国儿童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3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9503(2021)01911693[收稿日期]2020-09-25―、弓I言中国的儿童文学是在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的背景下孕育生成并发展的,其中美国儿童文学是重要影响力量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批作家并不是专业为儿童写作,而新生的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还未成长起来。
这造成本土原创儿童文学薄弱,不得不依靠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
为了对建国初期,美国儿童文学在我国的译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本文对建国后17年的美国儿童文学译作做了梳理,重点从译介时间分布、出版地、重要作品、主要译者等方面进行考察,勾勒该时期美国儿童文学译介的进程和特点,从而促进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二、本时期美国儿童文学译介概况笔者参考《1949_1979翻译出版外国文学著作目录和提要和《中国22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上卷)》2,并结合中国国家图书馆资源,将建国后-7年内在中国内地出版的美国儿童文学译作进行收集并整理,制作了《建国“十七年”美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编目(1949-1966年)》(以下简称《编目(1949-1966年)》)。
根据编目,1949年至1246年的17年间,共有17位美国作家的27部儿童文学作品被翻译。
从功能对等探析《汤姆·索亚历险记》——基于张友松中译本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第35卷第4期0.引言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指翻译时不倡导文字表面的呆板对应,而是应该在两种语言之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使译文在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中达到原文在原语文化背景中同样的效果。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儿童文学的显著特征,也非常适合成人读者们阅读,充分展现了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
张友松的中译本传神地向中国读者们展现了原作的魅力,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艺术效果,完全地符合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1.实现功能对等综上所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括意义、风格和读者的反应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通过对大量译文例子的分析,结合原作的特征,从意义对等、风格对等、读者反应对等三个方面来探析《汤姆.索亚历险记》张友松中译本是如何达到功能对等的。
1.1意义对等1.1.1词和短语例如:在"she turned just in time to seize a small boy by the slack of his roundabout and arrest his flight.""她一转身,恰好抓住了一个小孩子的短上衣的衣角,叫他逃跑不掉。
"一句中,张友松中译本没有按照字面形式将"arrest his flight"翻译成"逮捕他的飞翔",而是翻译成"叫他逃跑不掉",实现了与原作的意义对等。
"The girl‘put him to rights’,after he had dressed himself.""他自己穿好衣服之后,那个女孩子又帮他‘整理’了一下。
"这句话中的"put him to rights"没有按照字面形式翻译成"纠正",而是翻译成"整理",同意对等了原作中的意义。
《百万英镑的钞票》张友松译本词语之神韵研究
的一张百万英镑 的钞 票经过种种 “ 历险” 发 了一笔财 , 还获得 了一位小姐 的芳 心 , 文章 嘲弄了金钱在资产 阶级社会叱咤风
云、 呼风唤雨 的作 用 , 这部作 品在 2 0 世纪 中期还被改 编成 电 影 。张 友松 以翻译和研究 马克 ・ 吐 温的作 品而 闻名 , 他 的译 著 同样运用大量生 动简易的词语 , 口语化 的表达 方式 再现 了
的神韵 , 生动地展现 出小说人物 的内心 。
一
“ Oh, we l l , a l l f i g h t ; i t ’ S b u t a l i t t l e t h i n g t o a s k, t a k e
h e r a l o n g. ’ ’ ㈣
词语的语境意义 、通俗化 以及感情色彩 三个方面 ,解析 张友松 对 《 百万英镑 的钞 票》 的艺术再 现。 [ 关键词 ] 文学翻译 ;神韵 ;张友松 ;百万英镑 的钞 票
[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 4 [ 文献标识码] A [ 作者 简介] 张雅琴 ( 1 9 8 8 -) ,女,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翻译学。 马克・ 吐温 , 被威廉 ・ 福 克纳称 赞为 “ 第一 位真 正的美 国 后终于在窗 口边选 到了合适的人选 , 即主人公 亨利 。故 事一 开始 , 主人公 莫名其妙 地收 到这张钞 票 , 在被告 知两兄弟外 出、 一切信 息未知 的情 况下 , 打 开 了他们 留下 的信。那封信 里 没有 签名 , 没有地址 , 没有 日期 。此 时主人公 的内心极其 复杂 , 既忐 忑不安却又 无可奈何 。 “ 好 家伙” 是在 中文里表示 吃惊 、 诧异 、 惊叹, 这 里将 “ 我” 当时的糊里糊涂 , 内心又一丝 愤 怒表 现得 淋漓 尽致 。简单 的一个 用词 , 译 者 赋予其 人性 化, 有助于读者感 同身受 , 进 一步渲染 了人 物形 象。
遗忘与记忆:“被遗忘”的翻译家张友松研究
遗忘与记忆:“被遗忘”的翻译家张友松研究作者:黄娟任文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20年第03期〔摘要〕张友松是马克·吐温作品的翻译大家,却多次被媒体报道为“被遗忘”“被埋没”。
本文从其“被遗忘”的叙事切入,借助社会与文化记忆理论,结合史料研究及访谈法,探讨其是否“被遗忘”,原因何在。
研究表明张友松并未被遗忘,原因在于:张氏译著的经典性;压制性遗忘的不可持续性;保存性遗忘的记忆潜伏性;社会关系网的延续性;大众媒体及互联网的记忆效应;记忆的伦理责任要求。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有关张友松记忆的构建问题:由自传记忆和他者叙事记忆共同建构,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唯我偏颇性,后者因为叙述者自身及社会框架的制约作用,同样具有选择性。
这些多样化、多层次、动态的叙事语篇互构出事实的多层性质,复调式的集体记忆构建了张友松的多重身份。
〔关键词〕翻译家;张友松;遗忘与记忆;社会记忆理论;文化记忆理论已故翻译家张友松是较早将马克·吐温译介到中国、并促成其作品在中国经典化的重要人物,六十余年的“译术”人生共翻译小说49部,成就斐然。
然而张友松之名直至近年才在大众媒体上渐获关注,报道多以“被埋没的大翻译家”“被遗忘的马克·吐温专业户”为题,聚焦于对其悲惨处境的叙述。
这不排除有些媒体为吸引眼球的刻意渲染,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老翻译家的真实际遇。
面对张友松不容忽视的翻译成就与鲜为人知的凄凉晚景这一悖论式局面,笔者提出如下研究问题:(1)张友松是否真的“被遗忘”?若是,有何体现?原因何在?(2)若张并未“被遗忘”,“记忆”如何体现?被记忆的原因为何?(3)有关张的记忆被如何构建?无论张友松“被遗忘”还是“被记忆”,都可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记忆理论,尤其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在解释社会记忆与遗忘现象中具有理论优势”。
①不过社会记忆理论忽视了文化领域中的记忆问题。
如果张“被遗忘”的情况并不属实,那么他的“被记忆”就不仅体现在集体交往中,也应体现在文化记忆里。
张友松的翻译观
《长江丛刊》2019.08
■何维·吐温作品著名的 翻译家张友松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翻 译 经 验,他 的 翻 译 观 值 得 借 鉴 和 学 习。 他的翻译观包括:译者应有严谨的翻译 态度;译者应充分发挥主体性;文学翻 译是运用形象思维的再创作;直译与意 译相结合;译者应有对翻译事业执着的 精神。 关键词:张友松 翻译观
一、前言 此人人生经历坎坷却对翻译事业 异 常 执 着,译 著 汗 牛 充 栋、为 出 版 商 带 来滚滚财源而晚年却在贫病中逝世,曾 从 事 教 学 多 年,开 办 过 书 局,最 终 选 择 以翻译作为自己的专职,译著出版经久 不 衰,对 翻 译(特 别 是 文 学 翻 译 )有 独 到见解,被多种名人辞典收录。 此 何 许 人 也?他 就 是 以 翻 译 马 克 · 吐温作品著名的大翻译家张友松。 二、张友松的翻译观 张友松从二十二岁开始发表译作, 但他一生中主要从事文学翻译。“我从 事文学专业翻译是从翻译马克 · 吐温的 作品开始的”。[1]1954 年在萧乾的劝告 下,张友松为人民出版社翻译美国幽默 大师马克 · 吐温的作品,开始了翻译文 学作品的新起点。从一开始,张友松就 以严谨的态度对待马克 · 吐温的作品翻 译。在长期的实践中,张友松积累了丰 富的翻译经验,其译作得到了翻译评论 家 和 读 者 的 充 分 肯 定。 张 友 松 也 重 视 自己翻译经验的总结,将自己的经验与 人分享,并指点青年译者。他的翻译观 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一)译者应有严谨的翻译态度 严谨的翻译态度是译作成功的先 决 条 件。 只 有 具 有 严 肃 认 真 的 态 度 的 译者,才会以强烈的责任感从事翻译工 作,才会有高质量的译品。“译者对待自 己的工作应力求严肃认真,对读者和原 著 及 其 作 者,都 应 有 责 任 感,切 记 草 率 从事。”[1] 张友松说,“凡是搞文学翻译 的人都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有责 任 感。 首 先 要 认 清 这 种 工 作 的 重 大 意 义,要 有 明 确 的 目 的 性。 无 论 译 什 么, 都要考虑介绍这种作品能起什么作用,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张友松英译《汤姆·索亚历险记》
到了人物 的鲜 活。 2 化 维 . 文 “ 即译 者在翻译过程 中关注双语文化 内涵 的传递 与阐释” ( 胡庚 申 ,0 8 由于原语文化和译 语文化存在着一定差 异 , 20) 属 维度适应 , 才能译 出整 合适 应选择度相对较高 的译 品。{} 1该 于不同的体系 ,在翻译 的时候译 者应该 特别关注双语文化 内 这样 才能进一步的愉悦读 理论以达尔文进化论中 的适应和选择学说 为指 导 ,论证 和构 涵的传递 ,让读者能理解并接受 , 建了一个 以译 者为 中心 的“ 译适应选 择论 ”得 出了最佳 翻 者。 翻 , 例 3 No s, oads t eg l A dl ib : w,i g n t ht is n t hs ea “ r iwi h r ! et 译是“ 合适应选择 度” 整 最高的翻译 这样 的结 论 , 为翻译 界注 w ani O yo ” r ng t u. 入了新的活力。 张译 :好吧 , “ 先生 , 你去跟女 生坐在 一起 !这算是给你一 二、 汤姆 ・ 《 索亚历险记》 《 汤姆 ・ 索亚历险记》 是马克 ・ 吐温 的经典代 表作 之一 。小 次警 告。” ① 由于重男轻女 的风气 ,叫 男生和女 生坐在 一起也是一 说主人公汤姆 ・ 索亚 天真活泼 , 于幻想和 冒险 , 富 幻想干 一番 英雄事业 。作者以欢快的笔调以及轻松而具有讽刺意味 的幽 种处罚 。但是 汤姆正有意要和他所爱慕的女孩子坐在一起 。 中国小读 者可能比较困惑 ,为什么和女 生坐在一起就是 默和 对人 物的敏锐 观察描写了少年儿童 自由活泼 的心灵 。他 把 自己的童年 生活经历浓缩进了这部小说 ,让它充满了 时代 警告 , 张友松选 择加脚注 , 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语言维 . 的活力 ,一跃成 为最伟大 的高级儿童 文学作 品 , , 也是一首 美 国“ 黄金时代” 的田园牧歌。 是指译 者在 翻译 过程 中对 语言形式 的适应性选 择转换 。 三 、 者 对翻 译 生态 环 境 的适 应 / 择 译 选 这种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 不同方面 、不 同层次上进 张友松 , 著名翻译家 , 是马克 ・ 他 吐温翻 译专家 , 解放 前 , 行 的 。 例 4 S a b a—ie etesi , nf w r B DS f : hlI ecr r dt e O o E o l — o h ks l y 他就 有 2 0多年 的翻译实践 。1 5 年 开始翻译马克 - 94 吐温 的作 e s , hi tohe sfg O w i heprz ,a alt r BLO O D y aeW l t r htt n t i e nd si h o s i 品, 在不到六年 的时间里 , 总共出版 了 1 0种作 品。f } 3 e s 张友松认 为 。文学翻译 工作 者应该争取多译 同一作家 的 s a? 张译 : 别人苦战要得荣耀 , 血汗满被沙场 ; 作品, 同一作 家作品译 的越 多 , 越会 熟悉这一作家 的风格 , 译 品质量肯定会 比常常更换作 家要 强得 多。他在 《 文学翻译漫 我 岂可以安坐花轿 , 盼望抬进天堂? 这是牧师 朗诵的一首赞美诗 。张友松选择再现原 文的诗 谈》里谈 到 ,译者必须细心揣摩原作 中描绘 的各色 各样 的人 “ 不仅传 达了 诗的意义 , 且在韵脚 , 言上都很好 的 而 语 物形 象及 言谈举 止 , 自己融化在作 品的境 界里 , 把 下笔时就要 歌形 式 , 力求使原作 中的各色人物和 自然景色活生生的呈现在读 者跟 再现 了原 文的韵味 , 以达 到原 文的交际效果的讽刺韵味儿 , 整 前 , 者得 到艺术 的享受” 4 使读 。{ } 合适应选择度较高 。 张友松在翻译这样此小说 时 ,把 自己融入到作品的意境 四 、 论 结 里, 在多维的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的基础上做 出了不同的选择 , 综合 以上分析 , 张友 松英译 《 姆 ・ 亚历险记 》 是其对 汤 索 , 下面从重点从三 维方面来解释说明他的翻译策略 。 生态环 境 的适应 的基 础上做 出的整合 适应 选择度 较 高的译 1 . 交际维 文。 “ 翻译过程 中交际 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 是指译 者除了 语言信息的转换 和文化 内涵 的转递之外, 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 参 考 文 献 : 1 胡庚 翻译适应选择论 [ . M】武汉: 北教 育出版社 , 0 . 湖 2 4 0 放在交际的层面 上, 关注原 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 [] 申, 2 张友松译 , 汤姆索亚历『 己 M 北京 : [] 中国书籍 出版社 ,05 20 体现” 5 交际翻译 重效果 , 以适 当改变信息 内容 的交际翻 [] 。{ ) 所 『  ̄ 致礼 ,9 9 1 6 3J 1\ 1 4 — 9 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 概论 [ 南京 : MI 译林 出版 社 译更能达到好的交际效果 。 19 4 2 9 6: 3 例 1 “ OU a !”adHukeer ea n fetO :Y bd n clbr b gnt su . y O l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翻译家张友松研究综述
作者:王璐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7年第11期
【摘要】张友松是我国一位著名的职业翻译家,译有多部作品,影响最深远的译作是其对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作品的译介,其译本经典传神,畅销多年,为外国文学尤其是马克·吐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文章对翻译家张友松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期为后续从事有关张友松的翻译研究奠定基础。
【关鍵词】张友松;翻译;现状
一、引言
张友松(1903-1995),著名翻译家,一生命途多舛,期间遭遇了“文革”的迫害,侥幸存活,晚年生活困窘,只能靠北京政协和女儿的接济惨淡度日。
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在了其所热爱的翻译事业上,翻译作品数量之多,可谓译著等身,然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文革”后虽然得到了平反,张友松却没能恢复之前的名声和待遇,仍然在艰苦的环境中从事翻译工作,直到1995年在成都病逝。
二、张友松翻译研究现状
张友松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翻译界曾与曹靖华、傅雷、汝龙等齐名,但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历史原因,张友松的翻译活动鲜少有人问津。
笔者在中国知网搜集到的相关文献也只有11篇左右,其中有研究张友松本人及其翻译活动的文献(如张立莲,1995;曾伯炎,1998;翟广顺,2013;李平、何三宁,2015),也有对其译作进行研究的文献(如魏先军,2008;胡晓晓,2011;张雅琴,2013;黄玉霞,2014;等)。
本文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总结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张友松本人及翻译活动研究
有关张友松本人的文章有两篇。
一篇为张友松的女儿张立莲在其逝世后的同一年发表的《怀念我的父亲张友松》(1995)一文,讲述了她父亲一生的经历和对翻译工作的坚持不懈,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哀悼。
另一篇是摘自1998年4月8日的《羊城晚报》,是曾伯炎写的《文人生前生后文》中的一篇,名为《翻译家张友松穷死成都》,爆出了老翻译家张友松生活困窘,晚年病逝于成都一间旧屋的消息,令人倍感惋惜与震惊。
有关张友松翻译活动的文章,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只搜到两篇。
一篇是翟广顺的《张友松在青岛的教学及世界名著翻译活动——纪念张友松诞辰110周年》(2013),文章介绍了张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