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报告会(北大讲坛)
杨振宁个人简介
杨振宁个人简介---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
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而出国了。
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
杨振宁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5年应聘担任国立华侨大学名誉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现任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院长。
李政道——首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李政道和杨振宁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获奖时刚刚31岁。
李政道1926出生于上海,母亲张明璋受过良好的教育。
在这样一个很重视子女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里,李政道从四岁就开始识字,同时对算术特别感兴趣,心算又是他的拿手好戏;每当他完成一道心算题时,心里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胡适个人简介--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
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乳名文豹,本名开贞,号尚武。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Ⅰ、教学时间安排:5课时Ⅱ、概要和教学目标:概要:关于人的发展问题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身心两个方面的积极变化。
人的发展具有统一性、阶段性、稳定性、顺序性、不均衡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主要受教育自身状况,家庭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
教学目标:描述遗传、环境、教育、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阐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应用本章所学原理,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如何发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Ⅲ、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Ⅴ、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一、人的发展的涵义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由潜能到现实的过程。
因此,发展不等于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等,而是一种旧质不断消失,新质的不断增加的过程。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有两种意义:第一即个体的发展,指一个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身心各方面结构与功能的不断优化和增强。
第二即总体人的发展,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和进化的过程。
前者主要出现于教学论述中,后者主要出现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论述中。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在发展水平上,人的身心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杨振宁在清华演讲
物理学的前景与学习方法——杨振宁在清华的讲演杨振宁(Zhen Ning Yang),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作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各位同学,我是1929年七岁的时候搬到清华园来居住的。
我父亲那时候在清华物理系当教授。
清华和北大那时候都比现在小得多。
我估计清华园的面积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
两校门南边那条河,是当时清华的界线。
从西直门、动物园一直到北大和清华中间,基本上都是一些农田和农民的房子,还有一些小镇。
那时候电影院都在城里,所以我还记得很清楚,每个礼拜清华都在这个大礼堂里演一次电影,所以对于这个大礼堂我当时是很熟悉的。
我在清华从七岁到十五岁一共居住了八年。
方才我走进这大礼堂,推开大门一进来,我就闻到了大礼堂的味道,这个味道跟七十多年以前我所闻到的味道是一样的。
所以你们可以想到,我对清华很多地方有非常亲切的感觉。
当然,世界变化很大了。
1938年到1942年我在西南联大念物理系本科生的时候,全系加起来,连研究生在内,不到50个人。
我想今天的规模应该是当时的十倍甚至二十倍。
当时正值抗战,我们居住的条件,教室的设备,图书馆的情形,都简陋得不得了。
可是也许跟今天你们最大的分别,还不是这些,而是整个气氛不一样了。
那时正在抗战,常常有日本飞机来轰炸,前途是很不乐观的,我们每个人的前途都笼罩着忧患意识。
相比而言,你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实在是一个大时代,我相信你们每一位对于这一点都有应该有的认识。
我后来去美国学物理,下面我给大家讲讲我去美国学的研究院的物理和你们今天所面临的物理之间的重大分别。
我是1945年去的美国,从物理学发展的观点来看,20世纪头三四十年,是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杨振宁国科大演讲全文版事迹材料素材
杨振宁国科大演讲全文版事迹材料素材202_年4月29日,杨振宁先生应明德讲堂思想系列主持人、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的邀请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做客明德讲堂,李树深校长主持了本场讲座。
杨先生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近两千研究生再次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经历(图1),并明确重申,对于几年前反对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这一观点,我的看法完全没有改变。
本刊特将报告及听众交流全文整理,经杨振宁先生审定发表,以志盛事。
座谈时间:202_年4月29日座谈地点: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礼堂选择有前景的研究领域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谈学习与研究经历我去过上百个大学演讲,今天这个演讲厅绝对是我所看见的演讲厅里最大、最讲究的。
而你们是一个新大学,我想这很清楚地显示出中国现在发展得多么快。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
我是1922年在安徽合肥出生的。
因为父亲做了清华大学教授,7岁开始,我住进了清华园。
然后在北京读了四年小学,毕业以后读了四年中学。
中学是在宣武门附近,当时的崇德中学(现北京市31中学)。
那个时候是1930年左右,全北京市的中学里,我想有差不多一半是中学,崇德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是一个很小的学校,只有大概300个学生,其中有1/3住校,我就是住校生之一。
学校很小,没有真正的图书馆,只有一间图书室,我常常到这个图书室里去浏览一下。
我想我对于物理学第一次发生兴趣,就是看了这本书《神秘的宇宙》(themysteriousuniverse)。
发生兴趣是因为书里讲了在20世纪初物理学中的重大革命,即包括了量子学和相对论。
后来1937年抗战开始,我们一家经过合肥,1938年到了昆明。
因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大合起来,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开始招生。
那年夏天,我中学5年级刚念完,还缺一年才有中学文凭。
可是当时因为中学生流离失所很多,所以教育部在重庆就有一个命令,学生中学不毕业也可以参加考试,叫做同等学历,我就以这个资格考进了西南联大(图2)。
[精品]杨振宁、王小谟、俞敏洪回望当年的大学岁月
杨振宁、王小谟、俞敏洪回望当年的大学岁月杨振宁、王小谟、俞敏洪回望当年的大学岁月晓泓婕伊杨振宁俞敏洪王小谟日前,本版以整版篇幅推出《大学课堂,患了什么病》,精彩的课堂渐行渐远,一些学生选择了逃离。
现在的你,还记得初入校门时的兴奋与忐忑吗?还怀念伴随你成长、成人的生动一课吗?本期约请杨振宁、王小谟、俞敏洪回望当年的大学岁月。
一场辩论秉烛夜谈的联大岁月杨振宁关于我在联大做研究生的经历,很多年后我曾作过这样的描述:1941年到1942年,我是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四年级的学生。
这个系比较小,共有约10位教员、10位助教、几位研究生和一些本科生。
本科生每班不到20人。
1941年秋天开学的时候,一个新的面孔出现了,那就是黄昆。
当时,他已经从北京燕京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士学位,到联大来做助教。
开学不久,我们就熟识起来,开始了我们半个世纪的友谊。
我们所读的课程里,两个是吴大猷教授教的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一个革命性的新发展。
在1925年到1927年间起源于德国、瑞士、英国和丹麦。
吴教授是中国的物理学家中,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训练了最多量子力学学生的教授。
我记得当时许多关于量子力学的讨论都是在吴教授的演讲之后进行的。
通过这些讨论,我开始认识了黄昆的为人和他学物理的态度。
一年后,在1942年的夏天,黄昆和我都注册为联大的研究生。
黄昆跟着吴大猷教授做有关天体物理学里原子和分子问题的论文,我跟王竹溪教授做有关统计力学的论文。
当时研究生的补助金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都在找教学职位来增加我们的收入。
我父亲的朋友徐继祖先生,是昆华中学的校长,他安排黄昆、我和张守廉(另一位物理学研究生),到昆华中学教书。
三个人分了一个教师的位置,而学校安排了一座新建筑角落里的一间房间给我们三人住。
那所中学距离联大差不多三公里。
我们三人白天经常在大学校园里上课、吃饭、上图书馆,晚上才回到我们的房间睡觉。
因为大学校园内没有供应食水的设施,所以我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饭后,回到中学以前,花一个或两个小时在茶馆里喝茶。
与杨振宁对话
记者:杨振宁教授您好,我想问您,刚才提到了就是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个又是在美国的学者,那我想问您,您觉得在中国,我们中国人在中国有没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是不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奖很难,如果很难的话,有多难,另外还有第二个问题是在座的北大物理系的同学离诺贝尔物理奖到底有多远?杨振宁教授:我给你一个直截了当的回答,我曾经讲过是20年,我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曾经写下来过,我认为一个国家它的第一流的科技的发展的先决条件有四个,这个四个条件第一个是有人才,这个人才这一点今天我想现在全世界都同意,是中国有数不清楚的人才,就这一点我有请在座的年轻的人有一个认识假如你们还没有这认识的话,这个想法是新的,在100年以前,不是这样想法,100年以前的中国人,是自信心丧失了,那个时候达到一个程度你们知道钱三强是一个有名的核物理学家,他与中国的国防科学有重要的贡献,他的父亲是叫做钱玄同,是北京大学从前的教授,钱玄同当时鲁迅写《阿Q正传》,据说就是钱玄同去找他,要他写的,钱玄同当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一个想法,就觉得中国简直是没有办法了,所以他大胆的提出来要废除汉字,你想一个人要想废除汉字的话这代表他是多么的绝望,他认为中国的文化已经到了尽头了,这个跟今天的心理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中国人没有自信心,为什么没有自信心,因为被外国人实在欺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方,几乎被瓜分了,这个我们都知道,今天完全不是这样子,今天中国的同学到外国去念书,尤其到美国,这个再使得他们自己跟他们的老师他们的同学都知道中国有非常优秀的人才这是第一个要点,这一点现在已经没有异议的使大家觉得中国具备最好的条件。
第二个我认为要有传统,这个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跟新中国50年的传统加起来使得中国有一个对学术的这个态度,使吃苦、耐劳、肯努力,这些你浸淫在这个空气里头,你也许不见得晓得这个之重要,你到美国去念一下书你就知道这个是重要的了,因为美国的学生很多不是这样的,我在美国教大一的学生,就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他们根本是整天游荡,他没有目的,所以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这个传统是对于中国的前途有决定性的影响的。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他的身上发生了很多励志的故事。
小编为大家力荐了杨振宁的励志人生故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杨振宁的励志故事篇1:我将来要拿诺贝尔奖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
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
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
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
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
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
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
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
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
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
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
【今日新鲜事】杨振宁连发三问: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不太成功
【今日新鲜事】杨振宁连发三问: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不太成功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暨拔尖人才培养论坛”举行,96岁的杨振宁作为清华物理系的“老朋友”,对“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不太成功”提出三个问题。
基科班5人摘得“诺奖”风向标奖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础科学班1998年创建。
清华大学数理大类首席教授、清华学堂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介绍,基科班的建立是为物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人才,为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的其他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理科素养的新型人才。
课程设置方面,基科班重视数学物理基础,课程设置包括18门物理和数学主干课,其中9门物理课、9门数学课。
师资方面,聘请多名优秀教师授课。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在2004年秋季学期,为物理系大一新生140多人上《普通物理》。
据清华大学物理系副系主任阮东回忆,杨振宁每周一次给学生答疑,自己出考卷、参加巡考。
记者了解到,基科班早期毕业学生培养已有不少脱颖而出,朱邦芬举了一个例子,基科9班55人中有17人在一流机构任教,包括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有5名同学获得美国Sloan奖(斯隆奖),这一奖项被称为“诺贝尔奖”风向标。
学堂物理班毕业生全部国外深造学堂物理班是2009年9月正式开设,在继承基科班育人特色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对物理基础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朱邦芬介绍,设置学堂物理班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了必须改变发展模式、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阶段;为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困境;社会对高教界,特别是清华北大培养人才质量不满……学堂物理班旨在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物理学家,并带动全校基础科学人才以及其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朱邦芬表示,从2009年9月学堂物理班开办至今,已毕业7届154位同学,全部在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其中在国际顶尖大学的占比很大。
杨振宁三问“培养一流科学家为何不太成功”在庆典活动现场,清华物理系的“老朋友”杨振宁现场表示,自己很高兴参加这个活动,“方才朱邦芬院士很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年来毕业生们的可喜成就,这是大家非常高兴、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杨振宁演讲
杨振宁演讲杨振宁北大演讲主持人: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曾涛。
今天,我们在中国著名学府北京大学的讲堂里,迎来了来自台湾的一千多名大学生朋友,还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在这里首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在三个月以前,我们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栏目在清华大学归根居杨先生的寓所对杨教授进行了一次采访。
杨先生深厚的文化素养、杰出的科学贡献和充满睿智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杨振宁:非常高兴有机会跟这么多的台湾同学见面,这个大礼堂我曾经参观过,但还从来没有在台上或者台下参加节目,今天是第一次。
我是1922年在安徽省合肥县出生,一共在合肥住了6年。
这是我最早的一张照片(现场投影),坐在妈妈的膝头上。
那时我父亲刚刚考取了安徽省公费(留学),要到美国留学,在离开以前我们一家三口人照的一张相,就在我们家住的院子里。
我父亲穿着长袍马褂。
我叔叔抱着我,我左边的是堂哥哥,右边的是堂姐姐,照这张相寄给我父亲。
到4岁时,我和我妈妈在一个照相馆里照的,穿的也是长袍马褂。
1928年,我父亲从美国回来,在厦门担任数学系教授。
所以我在厦门住了一年。
在那个时候,合肥非常闭塞,没有电,比如说晚上就点煤油灯。
我到厦门第一次看见电灯。
在合肥时,没有见过杨梅,也没见过菠萝,那些都是我到了厦门才见到的,可以说从19世纪进入了20世纪。
这是我们在厦门照的相片,我父亲从美国回来已经改穿西装洋服了。
1929年夏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受了清华大学的聘书,我们一家就从厦门经过上海到了北京,那时候叫北平,住在清华园里。
所以1929到1937年这8年时间,我是在清华园里成长。
那8年的幼年生活是非常美丽的,一切都是我非常怀念的。
清华大学里有一个小学,清华大学那个时候虽然很小,也有50个教职员子弟,所以就成立了一个小学。
这个照片(现场投影)里站在门口的两位是我的弟弟。
这个房子现在还在,不过已经不做小学用了。
杨振宁
2012年6月30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庆祝90岁生日,并获得了校方赠送的刻有其重大贡献的黑水晶一尊。
2012年9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一系列活动恭贺杨振宁教授九秩荣庆,包括科普讲座、学术研讨会及祝寿晚宴,以表达大学同仁对杨教授的尊敬和爱护。杨教授偕夫人出席活动,接受中大师生及亲朋好友的祝贺。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
杨振宇:人物轶事
爱国情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
1944年,杨振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
1945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考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2022年高考作文必背10大热点人物素材
2022年高考作文必背10大热点人物素材1与家国“共同途”2021年9月,在“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杨振宁回忆了自己1971年首次访问新中国时,好友邓稼先写信给他,希望他“在国外时能经常想到我们的祖国”,也希望与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如今在会上,杨振宁深情回应邓稼先:“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50年是合了你这个‘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无论是1954年的杨-米尔斯理论,还是1956年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都让杨振宁毫无争议地跻身世界顶级物理学家之列。
然而,一个学科的发展,不是一位领军人物的单打独斗。
用杨振宁的话说:“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从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开始,到2003年回国定居,杨振宁一直努力搭建中国与外界科学交流的桥梁。
为国招揽学术人才、筹集学术资金、激活学术资源……奔波异国他乡,他始终心系家国。
十几年前,他给自己的书取名为《曙光集》;2021年9月,他的《晨曦集》出了增订版。
他用后半生践行了和好友邓稼先的约定:见证曙光黎明。
速用示范有一种牵挂叫“故国情深”。
邓稼先在信中叮嘱杨振宁“在国外时能经常想到我们的祖国”,他真挚朴实的字句,是在提醒好友杨振宁无论身在何方都要心念祖国,要为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出力。
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顶级物理学家的贡献不是一个方程所能衡量的,价值也不是一个归国人才所能概括的。
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影响力,早就写进了杨振宁的人生里,写在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成就里,写在了身在他乡、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里。
2用短视频建构家乡起床、做饭、喂狗、赶大集、磨豆腐、炖小鸡……2021年12月,生活在辽宁营口农村的视频博主张同学火了,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张同学账号开通两个月粉丝暴涨一千多万。
如果说李子柒展示的乡村,是人们理想中唯美的田园生活,那么张同学拍摄的乡村生活,则显得更加粗粝、更加原汁原味。
杨振宁 浙江大学演讲 笔记
杨振宁据主持人说今年93了出生于合肥父亲是数论的博士119岁我的学者研究经历1972第一次来浙大文革浙大非常之乱7岁父亲就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1933——1937 图书馆The mysterious universe推荐此书用简单的语言描述20世纪头三十年物理学上大革命深深被吸引——与走进物理学有很大关系1937——1938 高二换学校乱七八糟西南联大不用高中文凭考入化学生物念过没念过物理借了一本念了一个月经历:参加38年的大学入学考试向量向量a=v2/2——某物理公式直觉如果和书本的知识有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认识到速度是矢量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人生的学习是一系列修正自己中觉得过程。
进西南联大考的化学(数学没用)觉得物理更有意思改物理赵——浙江诸暨人80年代研究——赵博士论文诺贝尔级的第一:正电子第二篇:正负电子湮没正电子——1928理论发现物理学界不相信正电子的存在另外两个有名的物理学家没有做出赵忠尧先生的结果MI做出的实验和赵先生的不一样Anderson受了西南联大教育的很大好处学士论文——不一定创新物理学某一个领域了解对称在分子物理学中的应用分子光谱学和群论Dichson学到了群论的美妙——对以后工作邮件很大影响——对称理论——一生主要研究领域占3/2另一个影响大的人北大副校长。
统计力学占另外3/1——照片1992黄昆——半导体专家张守廉——电机控制论父亲:两广总督——东沙群岛:在台湾控制下——把日本人赶走了——在中国控制下三剑客——整天辩论——我们无休止的辩论着物理中的重重题目《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从床上爬起来缓解辩论,点上蜡烛读——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深入学习的机会。
1945 年夏印度去美国入芝加哥大学清华大学一行几人1.某人。
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教授——做原子弹工作——失踪了1946正月变成芝加哥大学研究生2.Taylor 氢气弹氢气弹之父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与西南联大物理学有根本分别中——推演法热力学定律(一二三定律——从理论到现象)美——归纳法(从现象到理论——观察现象——看是能用已知理论解释——)两个最好方法都接触到了Taylor新见解非常多,喜欢和人讨论,即使是不成熟的想法也常常与人讨论。
杨振宁《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
杨振宁《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杨振宁《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精选篇1在中国,杨振宁的名字从知识阶层,到平民百姓,可谓家喻户晓。
一位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具有这样宽泛的知名度,不仅因为他是_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另一位得主是同为美籍华裔学者的李政道教授),还因为他是_年新中国建国以后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卓有成就的美籍华裔学者。
合肥小男孩从厦门走进清华园_年10月29日下午,杨振宁应上海市海外联谊会邀请,在浦东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作《21世纪的科技》演讲后,又以“八十自述”为题即席演讲。
他用亲切的语调对大家说:“按中国旧历的算法,今天我整整八十岁!”台下响起一片深情的掌声……_,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
当他未满周岁时,父亲杨武之先生考取美国公费留学,去了着名的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整整6年,他一直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甚至不认识父亲。
6年过去了,父亲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受聘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母亲带着全家人从合肥老家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往厦门与父亲团聚。
他们一路水陆兼程,途经上海。
当杨振宁站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的大马路上,望着生平第一次见到的往来穿梭奔驰的汽车,他的惊愕程度绝对不会逊于《子夜》里那位从乡下初到大上海的吴老太爷!尔后,他在下榻处,又第一次看到了手指一揿便会涌出哗哗流水的抽水马桶。
这个富于想象的孩子第一次朦胧地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无比伟力!父亲任教的厦门,是一个给杨振宁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他们家住的那栋小楼就坐落在大海的边上。
在那段美妙岁月里,他看到了蓝天大海无穷无尽的变化,看到了伟大宇宙无边无际的奥妙。
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在杨振宁的心里,种下了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深深情种,以及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无穷兴趣。
后来,父亲受聘于清华大学,一家人又去了北平。
杨振宁在清华园生活了8年,这8年恰恰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岁月。
杨振宁曾多次谈到,清华园的8年,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
杨振宁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5篇
杨振宁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5篇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杨振宁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希望大家喜欢!杨振宁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1每每聊到杨振宁,就不免令人感到可悲。
大多数人关注的仅仅只是杨振宁的情事,一开始就以偏见和恶意揣测杨振宁与翁帆之间忘年恋的感情,甚至还以此抹黑杨振宁在科学领域上的成就,但实际上这些人对于物理学界的了解却大多十分浅薄。
对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伟大成就,用一句话就足以言说——杨振宁是现当代成就最高的物理学家,这句话的末尾不用带“之一”两个字,而这是现在世界物理学界诸多大拿全都公认的,由此足见杨振宁成就究竟有多高。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是安徽合肥的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的公子。
杨振宁是一个天才,年仅4岁之时已经学会了3000多个汉字。
凭借着这份天赋和其后来的努力,在1942年时,杨振宁就考入了当时国内最顶尖的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之中,拿到了自己的大学学士和硕士文凭。
1945年,凭借出色的成绩,杨振宁拿到了全额奖学金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继续进修,后来又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中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此时的杨振宁还不过27岁而已。
随后,杨振宁正式开始了自己传奇的人生,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杨振宁做出了无数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宇称不守恒理论,一个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无论在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上,都普遍存在着对称性。
我们的身躯是沿身体中线而大体对称的,太极里阴阳的概念是对称的,质子带正电就有电子带正电,包括微观世界各种粒子的运动,很多时候都是对称的。
但是杨振宁跟李政道却发现,在弱相互作用力下可能存在不对称性。
那是1956年,当时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在基础物理学上还初出茅庐,立即就提出了这种惊世骇俗的观点,一时之间遭到了整个科学界的白眼。
直到后来物理学家吴健雄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时,世界物理学界才承认了杨振宁跟李政道的理论正确,两人也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
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杨振宁先生是中国的著名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拥有诺贝尔奖的第一个科学家。
他以其杰出的科学成就和卓越的学术贡献,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树立了榜样。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关于杨振宁先生的纪录片,深受其故事所感动。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更加了解了杨振宁先生的丰富人生和他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在纪录片中,描绘了杨振宁先生的一生经历和科学研究成果。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却通过顽强的努力和卓越的才能跻身于中国最顶尖的大学——清华大学。
在国内求学期间,杨振宁先生一直保持着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并且展示出了非凡的天赋。
通过进一步的学术探索,他不断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杨振宁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便是提出了在物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的“杨-米尔斯理论”。
这一理论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理论物理学中的重要里程碑。
他的成果不仅为中国科学家争得了国际声誉,更引领着整个物理学界的发展方向。
这些伟大的成就让我深感佩服和钦佩。
除了他的科学成就,杨振宁先生的品质和人格魅力也令人难以忘怀。
纪录片中,杨振宁先生谦逊、朴实的生活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地奋斗和钻研,追求真理,追求对人类科学的贡献。
他的坚持和对科学的热爱,不仅给我树立了人生追求的榜样,更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深地被杨振宁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他的深沉智慧和丰富的学识,让我对于科学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他坚实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也给我树立了追求卓越的人生目标。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杨振宁先生传递给我们的力量和精神。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我们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杨振宁先生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应当给全人类带来福祉。
他不仅在科学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楷模。
杨振宁感动中国作文素材
杨振宁感动中国作文素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读后感、观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杨振宁感动中国作文素材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杨振宁感动中国作文素材有哪些?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杨振宁感动中国作文素材5篇,欢迎大家分享。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范曾:杨先生,今天非常高兴,您和莫言兄来到北大,我记得我看过一些很普及的读物,就是科学的。
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我大概能看懂十分之二。
凡是公式的部分全看不懂,可是看了这个呢,我觉得他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您认识他,而且您对他的评价很高,可是他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
杨振宁: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
讲起这个诺贝尔奖,我要问莫言一个问题。
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个大学教授的儿子。
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
我们两个人走上了斯德哥尔摩获奖的这个台上。
可是我走上奖台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我的感受跟一个美国的诺贝尔学奖获得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要问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尔摩获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一个感受,你这个得奖跟一个英国人在那得奖或者一个法国人在那得奖是不一样的。
莫言:我觉得跟任何人都不一样,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的几十年来一直是个热点的问题,我是深受其扰,在没得奖之前,每年到了九月份十月份,就会接到很多很多的电话,一会说你今年怎么样,一会又说你认为谁能得谁不得,后来就干脆这段时间不接电话,不回答。
所以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这个得奖者已经变成一个被众人所研究的科学对象了。
他已经不是个人了。
所以领奖的时候,我感觉到我不是一个领奖者,不是一个被观察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
我站在这个舞台上,我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后面那两个漂亮的女儿。
当然我也看台下,看我的太太和我的女儿。
所以也有人问我,你在领奖的时候,从国王手里面接到这个奖牌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没有想到,都是在观察。
范曾:我想问杨教授,你曾经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他只是在不断发现。
我想问莫言兄,您是在发明创造,还是有另一种途径?莫言:我想文学创作和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
文学家关注的是人,科学家关注的是物;文学家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可能是物质的原理。
杨振宁谈学习方法(转)
杨振宁谈学习方法(转)1933年,我小学毕业,进了北平崇德中学。
当时,有一件事情对我是很重要的。
我父亲是教数学的,他发现我在数学方面有一些天才。
1934年夏天,父亲决定请一个人来给我补习,但他不是来补习我的数学,而是给讲习《孟子》。
第二年,又念了半个夏天,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地背诵出来了。
现在想起,这是我父亲做的一个非常重要事情。
一个父亲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时,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是极力把孩子朝这个方面推。
但当时我的父亲没有这样做。
他却要我补《孟子》,使我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是教科书上没有的。
这对我有很大意义。
崇德中学对我比较有影响的,是图书馆里的书籍,譬如,当时有一本杂志,叫《中学生》,每个月厚厚一本,我每期都看。
从文学、历史、社会到自然科学,都有些好文章。
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有一篇文章,讲排列与组合。
我第一次接触到排列与组合这个概念,就是在这本杂志上。
另外,那时是30年代,1925-1927年,是20世纪物理学发生革命性变革时期,产生了量子力学,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智慧革命之一。
今天我们看到的半导体、计算机、激光,如没有量子力学,就不可能产生。
当时,有一些物理学家写了一些科普书,国内有人翻译成中文,我从图书馆里借来,这些书给了我很丰富的营养,尽管有些内容,我不能完全理解,但对我很有帮助。
我对其中所描述的科学上新的发现、许多奇妙的几乎不可置信的知识,产生了向往的感觉,这对于我以后学物理,不是没有帮助的。
抗战爆发后,我们全家到了昆明,我考入了西南联大。
我在那里6年,是我一生做研究工作奠定基础的年代。
那时,学习空气非常浓厚,物理系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其中有一个关于麦克斯韦方程的讲义。
麦克斯韦写了一个著名的方程式,这是19世纪物理学的最高峰。
这个方程式,到了20世纪,大家大大地了解了。
今天的无线电、电话……凡与电、磁有关的,都基于麦克斯韦方程式。
当时我才大学一年级,还不可能完全了解这个重要性,但听了这些演讲,吸收到当时的那种空气,还是很有好处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是否应该鼓励年轻人出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你问不同的老师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所以我只能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中国大学的教育像北大、清华、交大这样的学校并不比国外一流的学校差,甚至比它们更好。至于国内的试验、科学研究等比国外一流的学校要差但比第二流的学校要好。如果有一个很优秀的学生拿到了斯坦福的奖学金,你问我是不是鼓励他出国,我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出去之后会成为一个人才,你可以说这对于中国是一个损失,但是毕竟我们培养出了一名优秀的人才。况且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把这些人才吸引回来的能力越来越大。从长远地看,能让优秀的学生到国外去有一流的发展是好的。
几十年前,外国的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中国学生适合搞理论而不适合做实验。但是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知道美国学生会动手是有传统的,他们从小就自己修理摩托、汽车。中国学生却很少有这样的动手机会。中国学生是不是天生就动手能力差?有些人确实是不会动手,比如我,我是知难而退。但很多人不会动手是因为缺少动手的机会和条件。因此说中国学生不会动手的观念是一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觉。有一个在国内搞理论物理的年轻人出国之后因为工作的需要进了实验室,刚开始他还对自己能不能动手表示怀疑,但没过多久就发现,他比谁都做得好。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应该认识到:一旦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中国人不仅会动手而且比别的种族的人更会动手。
相隔三十年再次回到中国,我不可避免地把1971年的新中国和今天的新中国作对比,我认为中国又走过了新的里程碑式的阶段。我想用一个新名词来形容今天的中国,那就是“新新中国”。中国所发生的变化不仅是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的变化,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巨大变化。
(接着,杨先生从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谈起,回顾了20世纪以来物理学界取得的重大进展。)
5、问:众所周知数学在物理学中有很大的应用,我想问为什么纯理论的数学会对物理有这么重要的影响?
答:数学的基本方向与目的都是和实际相脱离的。有个科学家曾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他说:“因为上帝是个数学家。”当然这等于没有回答。十九、二十世纪数学中有许多和实际现象没有任何关系的发现跑到物理中去。我想这是宇宙的奥秘,永远也解释不清。虽然美妙的数学屡屡出现在物理中,但比例也不到百分之十。有人说要想在物理学中取得成果就拿数学去试,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要用数学去试,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当物理学在扩大的同时,同时数学也在扩大,所以比例仍在百分之几。
“科”和“技”哪个方向更重要?我认为在未来的三五十年里“技”会走得更快,今天“技”与“科”的比重和五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不是说“科”不重要,没有“科”的发展“技”是很难进步的。对科学发展有特别兴趣的年轻人应该继续努力,为民族振兴做出最大的贡献。
我不知道大家想了解什么,所以请大家自己提问,让我们之间有一个自由的交流。
我想每个人的背景不同,因此对这个问题很难有统一的回答。大家可以通过不同的道路对中华民族有所建树。
4、问:请您比较一下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
答:中国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与美国不一样,中国的教育哲学和美国的教育哲学正好处在两极上,欧洲处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离美国近一些;日本和韩国也处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它们离中国近一些。美国极端重视启发,中国则重视按部就班地学习。1946年初我进芝加哥大学学习了两周之后就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中国教育地好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根基比较稳。美国学生浮在知识表面的情况很严重,他们漏洞很多,一堂小考下来中国学生的成绩比美国学生棒得多。这是否说明中国的教育哲学是最好的呢?不尽然。中国学生胆子小,习惯于从书本上吸收知识,不大敢跳跃。我觉得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讲,这两种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对一般的学生来讲,中国的方式比较好;对非常突出的学生,美国的方式更有优势。他们的漏洞很快就可以弥补。美国也有些学生在小学校里是数一数二的,但进了大学校之后就感觉到自己没有什么优势了,很多学生因此退学或者神志不清。
以下是同学的提问:
1、问:请问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您是否认为中国的学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束缚太深?
答: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一点点认识,对列宁的思想就毫无认识了。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提出那样的思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我想这不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也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所做出的评价。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我对此很赞同。报纸上还提出“与时俱进”的说法,在我看来“与时俱进”对得不得了。我猜测一定是改革遇到了某些阻碍所以才提出这个思想的,因为如果不是有阻碍是不用强调这种真理性思想的。我认为“三个代表”、“与时俱进”这些思想是重要的也是及时的,我举双手赞成。中国所面临的困难虽多,但是总体上讲,最近几年是胜利的。我这次刚到中国时经历了申奥成功的狂欢,前几天又刚庆祝了中国足球的胜利,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已经走出了极端困难的境地。我是1926年出生的,我在小的时候是由丫头背着出去玩的。我家怎么会有这个丫头的呢?旧社会的中国动不动就会发生几百万人的灾荒,好多穷人家的父母没有办法就把儿女卖了,我外祖母当时就买了丫头,后来我母亲出嫁她就陪嫁到杨家。现在每次看到那些瞪大了眼睛瘦得皮包骨头的非洲儿童,我就想:什么时候非洲能像20世纪的中华民族那样把这种饥饿、灾荒悲剧取消掉呢?如果一个年轻人对20世纪中国所取得的胜利没有足够的认识的话,那就是他对以前发生的一切不够了解。
我给大家讲物理学界这段发展史的目的是让大家明白科学技术对国家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中国已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这个“科教兴国”的含义是很广的。念理工科的毫无疑问会对科技发展做出贡献,念文科的会起到什么作用,不在我今天所要讨论的范围里面。我想如果有一个人,他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他能把科学发展史用浅显的文字写出来,或者做成科普读物,这也将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我在中学的时候最爱看的书是《中学生》,里面有一个专栏,作者用浅易的文字把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概念叙述出来。我第一次知道排列、组合就是在《中学生》里面看到的。大家知道排列、组合和对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称”这个观念在今天的科学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我这几十年来所做的工作也有着决定性的关系。所以我想北大是否应该设置这样一个专业,专门培养一些能写通俗科学史和科学知识的人才。现在世界上很多大学都已经有这样的专业了。
中国哲学里的中庸之道我认为对科学是不利的。欧几里德的的精神之一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中庸之道与这种精神是相背的。科学的研究是要彻底、不松懈。在这点上,中国哲学不是向近代科技发展方向走。但是也不是说中国哲学对科技发展不利,比如说中国教育哲学孕育出来的学生吃苦、耐劳,这都是对科学有利的。
我记得我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有记者打电话采访我,他问我我所取得的成功与中国文化传统有没有什么关系?我说没有什么关系。我说我搞的是理论物理,基本上是自己想问题。他就问我什么时候想问题,我说早上刷牙的时候想。后来就有一家牙刷公司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做广告。
我对你所提出来的问题持乐观的态度,我还可以大胆的讲,如果你问我中国大地上最容易取得世界第一流成绩的学科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数学!这是因为数学不需要太多的经济支持,只要有一枝笔、一张纸,并且知道问题的所在就可以进行研究了。物理学需要做试验,而试验是要靠工业、经济等做支撑的。事实上,中国已经有好几位科学家屡屡被提名了,不出十年肯定会有结果。很多人说当初胰岛素的发明是应该拿诺贝尔奖的,可是因为当时中国政策的问题没有实现。我想中国走到世界第一流生物学的前沿也是20年内就要发生的事情。
至于是否回国,我想这要根据他个人具体的情况,像家庭背景、专业以及个人意愿等等。四十年代中国有两位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和陈省身,他们俩就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华罗庚回国培养了两名出色的学生,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成功;陈省身在美国取得了极大的建树,他把微分几何引到整体微分几何,使之成为数学中最热门的一个领域。陈省身现在已经90多岁,他也回国了,在南开大学搞了一个数学所。
杨振宁报告会(北大讲坛)[转贴]
作者:zyc119 时间:2002-12-13 3:04:00
我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在北京大学礼堂和年轻的朋友们见面。我来北大已经很多次了,每一次见到的都是新鲜的面孔,这就说明中国有许多可造就的年轻人。1971年我第一次参观新中国,那时在中国呆的时间很短,只有一个星期,以后我还回来过几次但时间都不长。这次回来时间比以前充裕得多,我现在已经在北京住了三个多月了。这段时间对我有很强的教育意义:通过对老师、学生甚至是餐厅里服务小姐的了解,我知道现在的中国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我和太太每天都看电视,这也让我了解了许多国内的情况,我知道现在中国的贪污腐败问题很严重;在电视上我看到陕北农村兄弟俩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但因为交不起每年八千元的学费上不了学。我这次回国得到的印象是中国现在的问题多得不得了。在美国,电视剧是茶余饭后的笑料,中国的电视剧却是和社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点给我很深的感受。
我先讲一下这两天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事件,那就是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产生。今年有三个物理学家, 他们是美国科学家艾里克A.科纳尔、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凯特纳以及美国科学家卡尔E.威依迈,分享了这一殊荣和一百万美金的奖金。他们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理由是取得了在稀薄气体中实现碱金属原子的博斯-爱因斯坦冷凝,揭示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博斯-爱因斯坦冷凝物。19世纪末统计力学是重要学科,美国的Gips出了一本小书至今是统计力学的经典之作,它讨论了怎样从分子结构了解到热力学,这划时代的贡献。1924年一位不知名的印度物理学家博斯写文章寄到英国发表,但是被退了回来。于是博斯就给爱因斯坦写信问是否可以把他篇文章翻译成德文之后在德国发表。当时博斯在物理学界是一个无名小卒,而爱因斯坦已经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师了。但是爱因斯坦还是把博斯的这篇文章译成德文然后以博斯一个人的名义发表了。爱因斯坦在文章的末尾加了一个小注,说他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以后他自己会写几篇相关的文章。文章发表之后,大家一致反对。爱因斯坦当时一个很好的朋友爱柔芬斯认为爱因斯坦的文章是错误的,就叫他的一个研究生写文章证明爱因斯坦的错误。现在证明爱因斯坦是完全对的,但是数学方法不够严谨。80年代因为激光的发展,很多奇妙的方法产生了。大家发现博斯- 爱因斯坦冷凝会变成现实。这个领域在以后十年二十年将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