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理课堂中的变化技能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比例的变化历程;2.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3.能够初步认识海陆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海陆比例的变化历程;•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教学生认识海陆资源分布与利用;•能够初步表述相关海洋知识。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1.1 什么是海陆比例?1.2 海陆比例的历史变迁第二课时2.1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与过程2.2 海洋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四、教学策略1.项目式教学教师主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项目进行课堂展示,并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并解决问题。
2.情境式教学通过引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海洋进行想象,能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海洋科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3.案例式教学通过海洋活动痕迹和历史文化案例,增加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深入了解海洋知识。
五、教学手段和教具1.多媒体教学法,导入视频、图片等情境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2.本课教学将用到地球仪、碟式图、海陆比例图等教具。
六、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发言,活跃课堂气氛,有益于学生学习知识,并通过互动评估学生学习的效果;2.班级小组活动,课上分为小组讨论展示,教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学习掌握知识,从而进行小组内部评估。
七、教学反思本次地理课教学基于七年级学生的基本需求,通过项目、情境和案例教学法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对接。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
同时,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和教育任务。
七年级地理下册《位置和范围》教案、教学设计
3.多媒体展示:通过播放地球自转、公转的动画,展示地球上的不同地理景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神奇。
(二)讲授新知
1.经纬度概念
-讲解经纬度的定义,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的作用。
-展示地球仪,指出经线、纬线的分布,解释如何通过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
6.评价反馈,提高效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践报告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提问方式:询问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如“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是如何分布的?”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空间结构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学生对经纬度、地理区域等概念的理解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对地图、地球仪的使用尚不熟练,需要加强实践操作和指导。
2.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有利于开展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 �搜索并阅读一篇关于地球环境保护的文章,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谈谈自己对地球环境保护的看法和措施。
5.观看一部与地理探险相关的纪录片,如《蓝色星球》、《地球脉动》等,记录片中的地理知识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作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要求字迹工整、条理清晰。
2.提交作业时,请附上课堂笔记,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与位置和范围相关的地理现象,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全册(八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全册(八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职场文书、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workplace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s, essay compilatio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全册(八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二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自然演化的结果。
2.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3. 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认识火山和地震这两种地质现象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质图、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变化2. 大陆漂移假说3. 板块构造学说4. 火山与地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质图、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地震和火山爆发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
二、新课讲解(30分钟)1. 地表形态变化- 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形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表形态的变化。
- 讲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 大陆漂移假说- 介绍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若干块,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 展示支持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如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种群的分布等。
3. 板块构造学说-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或分离,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
- 展示板块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各大板块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 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海沟和海岛弧的出现等。
4. 火山与地震- 讲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 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两种地质现象的威力。
初中地理_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教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冰河世纪》片段,由此导入新课。
幽默风趣的动画片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A、沧海桑田【提出例证、质疑探究】展示图片资料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设疑过渡,观察猜想】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
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通过被撕开的两张纸可以还原为一张纸,介绍“探究法”的学习方法。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大胆假想】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寻找证据】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观察动画,图说地理】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导出结论】视频展示大陆漂移的观点。
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
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七年级地理教学方法及技巧
七年级地理教学方法及技巧为地理教师,肩负着普及地理知识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艰巨任务,要想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就必须革新思想,改进方法,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有效教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学方法及技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七年级地理教学方法一、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实物展示、直观教具___如模型___、示范性实验等,使学生通过观察而获取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可供展示的对象有很多,而且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演示的范围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
在实际地理教学课堂中,如果教师只用传统的言语讲授,这样的方式会容易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地理概念与原理,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很显然,演示法有突出的直观性特点,通过形象、逼真、动态的过程演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体验到“有用地理”的真正内涵,加深了学习印象,慢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地图法地图法是指在地理教学中,老师运用各种地图,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成为地理学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___20_版___中,共有47条标准涉及到“运用地图学习”,它包括“运用地图说出/描述/归纳/概括……”“在___图上识别……”“阅读___图”“在___图上指出……”等具体的标准。
地图教学法在地理教学方法中无可替代,地理教师要多用、常用此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使用地图的习惯,慢慢提高学生的综合使用地图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纲要法纲要法,又可以称为“思维导图”法,是一种利用由字母、文字、数字或者其他符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辅助工具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简单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纲要法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地理综合分析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记忆知识点也有很好地促进作用,这种方式比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知识点效果更好,印象更深刻。
浅谈地理课堂中的变化技能
神经兴奋过度, 生疲劳感。讲话速度过快 , 产 学生没有思考 的余地 , 在脑海 指教师在讲解 内容时配合情感而做 出的手势。如 : 讲到愤怒时挥动拳 中不能形成深刻 的印象。过慢 , 造成疲 沓气氛 , 使神经兴奋不起来 , 尤其是 头 , 情 时 用手 抚 胸 口。 动 对 青 少 年 更 不相 宜 。 因此 教 师 通 过 声 音 的 变 化 。使 教 师 的讲 解 富有 戏 剧 ( ) 形 性 手 势 4象
不需其他工具可以实现 , 是最基本、 最常用的变化技能。
1 声 音 的 变化 .
教 师 在 展 示 图 片和 指 挥 学 生 活 动 时 常 用此 类 手 势 。 ( ) 示 性 手 势 2暗 在 学 生 回答 困难 时 启 发 学 生 思 维 时 常用 此 类 手 势。 如 “ 温 升 高 , 气 气 ( ) 感 类 手 势 3情
性 或 重 点 突 出 。声 音 的变 化 可 用 来 暗 示 不 听 讲 或 影 响 其 他 学 生 听 讲 的 学
强 化 重 点 的作 用 。 2 目光 的变 化 .
用 来描 述 人 物 、 和 貌 。 教 师做 出某 种 手 势 的 目的 要 明确 , 要 带 有 形 不
生 安 静 下 来 。在 讲 解 或 叙 述 中 适 当加 大 音 量 , 慢 速 度 配 合 体 态 语 来 起 到 随 意 性 , 放 手势 的 变化 不 能 过 碎 、 多 , 适 度 、 当 、 然 大 方 会 给 人 以美 过 要 适 自
、
教 态 的 变 化
教 态 的 变 化 是 教 师讲 话 的声 音 , 学 中运 用 的手 势 、 神 、 体 运 动 等 用 手 势 一 般 分 为 四 种 : 教 眼 身
变化 。 这 些 变 化 是 教 师教 学 热 情 及 感 染 力 的 具 体 体 现 。 教 态 变 化 的 使 用
2024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沉默给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认识地球仪,能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了解赤道、纬线、纬度的定义。
4、分析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根据所给出的纬线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纬度区位置。
学习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习难点: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纬度区。
学生自学学习任务(一)自学课本14—16页地球的形状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说出地球的形状。
2、利用图中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
并互相解答。
学习任务(二) 自学课文第16—17页地球仪部分思考回答:1、什么是地球仪?2、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经线及纬线。
3、说出赤道、纬线、纬度的概念,南北纬度的是如何划分的,南北纬度各用那个字母表示。
4、观察“纬线与纬度”图分析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填下表。
纬线(圈)形状特征指示的方向长度的特点纬度的范围度数的变化规律相同度数的区分零度线的确定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七年级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教学难点】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理解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支持。
【教学准备】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实验器材:大号玻璃器皿2个,2桶沙子,2桶水,2块砖块。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学生欣赏)视频《沧海桑田》。
故事中麻姑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桑田,桑田又变成沧海。
成语沧海桑田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
那么为什么海洋会变成陆地?陆地又怎么会变成海洋?接下来我们进入实验时间,探寻海陆变迁的奥秘。
实验探因:分组:一组:陆地变海洋二组:海洋变陆地实验器材:1.沙子、砖块2.一桶水3.大号玻璃容器要求:5分钟时间完成模拟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一(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刚好没过1/2砖块。
(4)将砖块往下按直到没入水中(模拟地壳下陷)或将高出部分沙子挖走(模拟人类挖陆成海)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注水直到没过砖块。
一组展示:陆地变成海洋的原因有地壳下陷、人类挖陆成海和海平面的上升。
实验二(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没过砖块。
(4)将底下沙子堆叠让砖块抬升(模拟地壳抬升)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添加沙子(模拟人类填海造陆)或将水舀出来(模拟海平面下降)。
二组展示:海洋变陆地的原因有地壳抬升、人类填海造陆和海平面的下降。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
初⼀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全 地球绕⾃转轴⾃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关于地球⾃转的各种理论⽬前都还是假说。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初⼀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全,希望⼤家喜欢! 初⼀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全⼀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向、周期及地球⾃转产⽣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向、周期和地轴倾斜⽅向、地球公转产⽣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度的变化、⽩昼和⿊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法 1.通过运⽤地球仪演⽰地球的⾃转和公转现象,学⽣能够准确地画出夏⾄⽇到冬⾄⽇太阳照射地球的⽰意图。
2.能根据“⼆分⼆⾄⽇太阳照射地球⽰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树⽴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转和公转的特点。
2.⽤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转和公转。
3.⼆分⼆⾄⽇,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 朝辉⼣照,⽇⽉轮回。
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下地球运动的⼀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新课讲解 第⼀课时 (⼀)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说” 2.哥⽩尼与“⽇⼼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地球的⾃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转的特点。
人教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相关海陆变迁的实例,理解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据图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文实例来说明海陆变迁的自然规律。
2.运用板块的轮廓形状及火山、地震的地理分布论证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客观真实性。
3.通过非洲与南美洲拼图练习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学习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论证,直到被世人公认的过程,以及魏格纳的执着与创新精神。
四、重点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说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及六大板块的名称、位置,世界著名火山地震带。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及六大板块的名称、位置。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大家观察地球的照片,得到最明显的印象是既有海洋又有陆地,那么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一成不变的吗?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海陆变迁的知识。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7~43页内容,独立回答下列问题:1.归纳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答案: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2.总结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世界上有哪两大火山地震带?答案: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沧海桑田讨论下列现象产生的原因。
2024最新-七年级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优秀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优秀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优秀教案【优秀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的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讲授新课]提出问题什么是图例?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陆地和海洋七年级上册地理 海陆的变迁 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说教材课标海陆变迁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重在进行科学观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海陆仍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由于学生难以举出说明沧海桑田的例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例,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开阔视野。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
教学中对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地带(板块交界地带)。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3、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讲述“沧海桑田”的故事,出示海陆变迁的例证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2、通过提问让学生认识魏格纳,认识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提出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魏格纳和大陆漂移说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四、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五、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 (让学生先讲讲)关于沧海桑田有一个成语故事,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可见海陆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今天我们来研究和探讨海陆变迁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板书 1、沧海桑田的含义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7图"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理课堂中的变化技能
地理课堂中的变化技能七年级地理教案山东省____(省、市、区、县)月河初级中学张廷芳256200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形成地理课堂教学艺术特色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且容易观察、训练的是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即变化技能。
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
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学生训练的转换方式。
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生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度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
变化具有可以传递信息;吸引对学生某一课题的兴趣,呼唤热情。
它能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主要因素。
我国教育工作者常用“文似看山不喜平”来形容教学的变化。
国外教育工作者也有“变化是兴趣之母”的说法,从这些经验之谈中,可以看出变化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变化技能大致可分为:教态的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及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一、教态的变化教态的变化是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运用的手势、眼神、身体运动等变化。
这些变化是教师教学热情及感染力的具体体现。
教态变化的使用不需其它工具可以实现,因此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变化技能。
1、声音的变化: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
课堂教学中,音量过低,不能刺激听觉的产生。
更刺激不了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
学生会处于一种抑制状态。
甚至会打起瞌睡来。
反之,音量过大,又会使神经兴奋过度,产生疲劳感。
讲话速度过快,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在脑海中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学生不会达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过慢,造成疲沓气氛,使神经兴奋不起来,尤其是对青少年更不相宜。
因此教师通过声音的变化。
使教师的讲解富有戏剧性或重点突出。
声音的变化可用来暗示不听讲或影响其他学生听讲的学生安静下来。
在讲解或叙述中适当加大音量,放慢速度配合体态语来起到强化重点的作用。
如“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高寒”在讲解中把‘高’‘寒’加大音量放慢速度,效果极好,在一次检测中学生对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一题得分率100%。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三节海陆的变迁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了解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不同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海陆变化,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分析地理现象和资料,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难点理解板块运动的机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古今海陆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如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的古河道等,提问学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出海陆变迁的主题。
新课讲授海陆变迁的原因讲解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说明,如地震、火山喷发导致地壳变动,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等。
组织学生讨论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围湖造田等。
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和主要依据。
通过动画或图片展示大陆漂移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逐渐分离漂移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
引导学生分析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如大陆轮廓的吻合性、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等。
板块构造学说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等。
结合世界地图和板块分布图,让学生认识六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
通过动画演示板块的运动方式,如碰撞、张裂等。
分析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如板块碰撞形成山脉、海沟等,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等。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组织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日本多地震的原因等。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篇一: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模型演示、案例分析、模型制作、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各大洲板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课件展示:题目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
课件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图问题:1.请你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到黑板上指出)2.《西游记》中“东海龙宫”中的“东海”是某个大洋的边缘部分,那这个大洋是哪个?导入: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东海的传说,大家请看大屏幕。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板书):(一)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有没有可能?课件展示:东海的古河流遗迹这个图片说明什么问题?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上面两个例证说明,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二、新授(板书):(二)大陆漂移假说提问: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
课件展示: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提问: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小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课堂教学要善“变”
在讲课的时候 , 我眼睛一般盯着中间一
鞭指北半球 的海洋和陆地名称 , 学生 的目光 也随着我的指示而移动。进而我又提问 。 海
洋和 陆地上气 压状况 ,有些学 生就皱起 眉
排 的学生 ,因为此时 , 所 有的学生感觉上都
光 的变化 与学 生增加 感情上 的交流 。一 个
是语速问题 , 平 时说话速度快 , 登上讲台 ,
这个毛病 也没一 下子改掉 , 以致使本来很简 单的内容,由于语速过快 ,学生没有思考 的
时介绍各 自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 然后 把这些 内容编成歌 , 配上学生平时最喜欢听
的歌调唱 了几遍 ,一些呦 口难记的地名十几
用 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 中, 教学 内容是 固定不变的 , 而
教师 、 学生及教学方法是可 以改变的 , 所 以,
积极思考问题。有些学生上课喜欢说话 ,交
头接耳或做小动作 , 课堂上看到他们不注意
听讲 时 ,教师可以皱着眉头盯他们几秒钟,
暗示批评 他们。还有些 同学天生胆小。上课
感官都调动起来 , 交替工作 , 既能增加学生
学 习的兴趣 , 又能避免长时间使用一种感官 而致其疲劳 。 例如我在复习初 中地理中的世 界之 “ 最”时 ,我先用实物投影展示喜马拉
雅 山,东方大裂谷 。尼罗河等的景观图 ,同
感官 中,眼睛是 获取信息最多的感官 , 人的 喜 、怒、哀 、乐都能从眼神的变化 中表现 出 来。因此 ,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 目
头 ,我没吭气 ,但是用手指示了一下,学生 当即就反应过来 了。这样 , 海洋和陆地上形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气温变化图表、视频等,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4.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讨论、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等,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气温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4.学生对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其国情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地理图表的制作与解读,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气温变化图表,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图表中的信息,如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根据图表判断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分析某地区气温年变化规律等。
3.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探讨该地区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图表,总结所选地区的气温变化特点,并准备进行分享。
3.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进行评价、提问。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气温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解答学生的疑问。
6.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气温变化相关的地理科普书籍、文章等,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课堂中的变化技能
七年级地理教案
山东省____(省、市、区、县)月河初级中学
张廷芳
256200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形成
地理课堂
教学艺术特色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且容易观察、训练的是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即变化技能。
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
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学生训练的转换方式。
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生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度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
变化具有可以传递信息;吸引对学生某一课题的兴趣,呼唤热情。
它能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主要因素。
我国教育工作者常用“文似看山不喜平”来形容教学的变化。
国外教育工作者也有“变化是兴趣之母”的说法,从这些经验之谈中,可以看出变化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变化技能大致可分为:教态的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及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一、
教态的变化
教态的变化是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运用的手势、眼神、身体运动等变化。
这些变化是教师教学热情及感染力的具体体现。
教态变化的使用不需其它工具可以实现,因此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变化技能。
1
、声音的变化: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
课堂教学中,音量过低,不能刺激听觉的产生。
更刺激不了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
学生会处于一种抑制状态。
甚至会打起瞌睡来。
反之,音量过大,又会使神经兴奋过度,产生疲劳感。
讲话速度过快,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在脑海中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学生不会达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过慢,造成疲沓气氛,使神经兴奋不起来,尤其是对青少年更不相宜。
因此教师通过声音的变化。
使教师的讲解富有戏剧性或重点突出。
声音的变化可用
来暗示不听讲或影响其他学生听讲的学生安静下来。
在讲解或叙述中适当加大音量,放慢速度配合体态语来起到强化重点的作用。
如“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高寒”在讲解中把‘高’‘寒’加大音量放慢速度,效果极好,在一次检测中学生对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一题得分率
100%。
2
、目光的变化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她随时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并可用来表达多种感情,人的洗、怒、哀、乐均能从眼神的变化中表现出来。
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目光的变化与学生增加感情上的交流。
可以通过目光的变化对那些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的学生表示赞许,表扬和鼓励。
也可对那些听课不认真、交头接耳或做小动作的学生暗示批评。
教师期待的目光对学生来讲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由于学生紧张,胆小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不敢开口。
这时如果教师把目光变化为亲切期待的目光对其进行鼓励、询问和提示,学生很有可能会因为受到鼓励变的放松、大胆,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眼神的变化获得信息反馈。
实践表明:当学生兴奋时,对事物就感兴趣或领会了教师意图,理解了教师所讲的内容时,瞳孔变大;反之变小。
这时教师要调教学方案。
教师在目光变化时要自然、亲切,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和尊重。
在讲课时,教师不能总盯着天花板、灯棍,要始终把全体学生包揽在自己的视野中,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以提高他们的听课效果。
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始终保持目光明亮,神采奕奕,切忌暗淡无光,昏昏欲睡。
视角变化速度不易过快,以免学生觉的老师心不在焉。
教师目光变化运用的好,回给学留下深刻的、甚至终身难忘的印象。
3
、表情的变化
感情是打开学生智力渠道闸门的钥匙。
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家所证明。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形成和谐教学气氛的主要因素。
要做到课堂上师生之间成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使表情的变化适应课堂变化的需要。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把微笑作为面部表情的基本形态。
教师的微笑会给学生一种和蔼可亲、热情开朗的印象,也往往是对学生一种鼓舞,他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使课堂上产
生和谐的气氛。
许多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即使在十分疲倦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走进教室时,总是面带微笑。
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师的表情要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带有感情色彩渲染的讲解会使课堂生动、感人,充满吸引力。
教师表情的变化,要自然,不要做作;要适度,不要过分夸张。
更不能板着面孔、毫无生机,眉头紧锁、以一幅痛苦的表情面对学生。
4
、手势的变化
研究表明,教师恰如其分的手势常常使学生获得大脑兴奋中心的持续而增长记忆的长度,增加记忆的强度,突出重点,使学生加深印象。
教师常用手势一般分为四种:(
1
)指示性手势:教师在展示图片和指挥学生活动时常用此类手势。
(
2
)暗示性手势:在学生回答困难时启发学生思维时常用此类手势。
如“气温升高,气流上升,气压下降”教师只用手势暗示,学生立即回答。
(
3
)情感类手势:指教师在讲解内容时配合情感而做出的手势。
如:讲到愤怒时挥动拳头,动情时用手抚胸口。
(4)
象形性手势:用来描述人物、形和貌。
如:山东象攥起右手身开拇指的拳头。
教师做出某种手势的目的要明确,不要带有随意性,手势的变化不能过碎、过多,要适度、适当、自然大方会给人以美感;反之生硬造作的手势如:挠头皮、扣鼻子、敲桌子等不仅不给人以美感,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5
、位置的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位置的变化也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教师讲课时应站在讲台为主,但也总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教师可适当教师在讲台上及周围走动,这样可以避免课堂气氛单调、沉闷、乏味。
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应根据课堂内容和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如:教师在讲台上及周围走动,使学生都能看到黑板的各个部分。
当让学生到讲台前读图时,应当把讲台让给学生。
自己走到学生中间一起欣赏。
这样即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无形中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当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走到某一组中间,参与他们的讨论,了解他们的情况。
个别学生精力不集中时,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位置变化给予暗示性批评,即不影响上课,又达到了教育目的。
教师在课堂上走动不要过于频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
信息传递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
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五种感官来完成。
因此教学中要适当变换信息输送管道,尽可能使学生使用各种感官。
1
、视觉通道和媒体:视觉教学媒体主要指地图、图表、投影等,视觉通道是各种感官效率最高的,但教学中易疲劳。
2
、听觉通道和媒体:听觉通道传递教学信息效率不如视觉通道高但学生不易疲劳能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留有丰富的余地,在教学中使用效率最高。
3
、触角、嗅觉通道和学生操作:触角、嗅觉感管能获得其他感官所不能获得的信息。
在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
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在课堂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注意变化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1
、师生交流方式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内容特点讲解、观察、谈话、提问等组合。
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获得全面的教学信息反馈。
2
、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
如:学生看书、练习、讨论、读图等不断交替变化,激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
运用变化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1、
运用变化技能时要针对学生能力、兴趣、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特点。
2、
变化技能之间、与其他技能之间联系要流畅。
运用变化技能要有分寸、要自然、不要夸张。
不能使用过多,幅度太大,以免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