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分析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探讨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探讨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不明确在高职阶段,财政金融类、国际贸易类、国际商务类等专业中基本都开设有国际金融课程,以往的教学大多保持通才教育,以课程为基础不加以区分。
但是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的要求差别很大,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教学目标也应体现区别,要考虑专业的特色,考虑与专业业务知识的衔接,考虑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特点。
财政金融类专业培养的目标主要是金融从业人员,因此对学习的要求更高,达到的理论深度应更深,而国际贸易类和国际商务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并不是专门从事金融行业,而是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应用金融工具和开展金融交易,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利用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国际贸易。
课程内容广泛且抽象,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国际金融主要研究国际间货币关系和金融活动的规律及其实现形式。
作为一门学科,国际金融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国际收支、汇率、外汇业务、外汇风险管理、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
其中既有经济学理论,又有管理学实践,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操作。
这些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前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等相关基础,而高职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课程内容与现实发展和实际业务存在一定脱节目前市面上针对高职阶段的国际金融教材虽然也进行了诸如项目化设计、工学结合等许多改革,但是在内容选取上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国际金融学科体系,其中有很多問题比较宏观且抽象,与外贸业务和学生生活联系并不密切。
比如国际储备管理、远期汇率的计算、复杂的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这些内容虽然是国际金融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对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并不实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反而会加深他们对该课程的抵触心理。
此外,国际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国家政策不断推陈出新,比如跨境人民币结算、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等,这些都是传统课程内容中没有但是与学生将来工作密切联系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很敏锐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并不断更新和添加新的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学》教学大纲
《国际金融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国际金融学是一门研究国际间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国际收支、汇率、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等多个方面。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了解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国际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如国际收支平衡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国际储备管理理论等。
(2)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运作机制和金融工具的特点。
(3)了解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对国际金融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2)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解读国际金融数据,并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关注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
(2)增强学生的风险意识和合规意识,树立正确的金融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1、国际收支(1)国际收支的概念和构成(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和分析(3)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调节机制2、外汇与汇率(1)外汇的概念和种类(2)汇率的标价方法和种类(3)汇率的决定理论和影响因素(4)汇率制度的类型和选择3、国际储备(1)国际储备的概念和构成(2)国际储备的管理原则和策略(3)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和管理4、国际金融市场(1)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构成和特点(2)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3)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种类和功能5、国际资本流动(1)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和特点(2)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和影响(3)国际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6、国际金融协调与合作(1)国际金融协调的形式和作用(2)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发展(3)区域货币合作的案例和经验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使学生掌握国际金融学的基础知识。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摘要:《国际金融》是一门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育逐步现代化的今天,应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文献标识码:A《国际金融》是研究国际间货币与借贷资本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是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他经济类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本课程具有理论性、业务性强,宏观与微观并重,研究范围广,交叉学科多,并有一定的计算技术等特点。
针对高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本文拟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探讨在高职院校进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问题。
一、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传统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仍然是理论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但多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处于完全被动地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今日高等教育的需要。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起事半功倍的功效。
如可以采用顺序法、比较法、引导法、自学与教学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一)顺序法顺序法就是一种把相关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具有一定顺序的内容,如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时间顺序)、国际结算(操作顺序)、经济事件的影响(空间顺序)等。
(二)比较法比较法就是对于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在教学中注意罗列比较。
如国际金融机构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以用比较法来对四大全球性机构及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比较说明。
(三)引导法引导法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想办法解决问题。
如在讲解教材中的三角套汇问题时,在按教材讲清了三角套汇的基本思路后,引导学生使用另一条套汇路线去套汇,但套汇的结果是亏本。
学生陷入迷惑:如何套汇才能赚钱?经过思考,发现关键在于正确选择卖点:选对卖点,贱买贵卖,盈利;选错卖点,贱卖贵买,亏损。
国际金融学 课程分析
《国际金融学》课程分析黄霜林国贸教研室一、课程性质国际金融学是经济金融与管理学科各专业专、本科生以及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为培养金融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运用能力而设置的基础课程。
国际金融学》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专门研究国际金融活动的经济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国际间金融活动及其本质与规律性,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的问题的一门学科。
国际金融学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由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发展而成的,其理论性,业务性较强,宏观、微观并重,研究范围广,交叉学科多,并需要一定计算技术的综合学科。
二、教学目标与课程任务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货币、信用、金融市场及银行活动的规则性,了解货币、信用、银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人类在金融运行方面积累的基本经验及当代进一步发展趋势,掌握货币调控原理及其运作机制,学会从货币供求、社会总供求、货币政策等方面剖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握我国货币金融政策、法律规章制度、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就和深化改革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分析与解决金融工作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任务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以下内容:(1)了解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通过对货币形式发展的学习,充分认识并掌握货币如何通过其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重要作用;(2)了解信用的职能与作用,掌握信用的各种形式,了解利息的一般分类和决定利率的一般因素,通过学习利率调节经济的机制,能解释并掌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利率政策的客观性和杠杆性;(3)掌握国际收支的含义及失衡的原因、影响和调节;外汇、汇率的定义及标价法;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4)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关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压抑产生的原因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5)掌握金融中介的含义、性质和功能;金融中介的主要类型;(6)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相关知识;(7)了解金融市场的特征、分类和机构,掌握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的金融工具,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效能,能够根据金融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解释与分析影响金融市场变动的因素,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8)了解金融风险的含义和风险转移策略以及金融监管的相关知识;(9)了解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含义和种类,掌握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原理,理解货币均衡的基本含义,理解货币供给均衡的实现及其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关系;(10)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主要业务,了解货币政策的目标,掌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目标,分析货币政策的特点与效应,理解并掌握货币政策的运用及与财政政策的搭配;(11)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类型及特点,掌握通货膨胀的产生与分配效应以及治理对策,能够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的根源。
《国际金融学》课程说明
《国际金融学》课程说明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下,国际金融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变得愈发重要。
《国际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国际间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的学科,对于理解国际经济关系、金融市场运作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关键意义。
这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国际金融知识体系,帮助他们掌握国际金融领域的核心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评估国际投资和融资决策的风险与收益,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机制,并为应对全球经济中的金融挑战做好准备。
课程内容涵盖了多个重要方面。
首先是国际收支,这是国际金融学的基础。
学生将了解国际收支的构成、平衡与失衡的原因及影响,以及国际收支调节的各种政策手段。
掌握国际收支的分析方法对于评估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经济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汇率理论与制度是课程的另一个重点。
汇率的决定因素、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及其优缺点都会在课程中进行详细探讨。
学生将学会运用汇率理论来预测汇率走势,并理解政府在汇率管理方面的政策选择。
国际储备管理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了解国际储备的构成、作用和管理策略,以及国际储备与国际收支、汇率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理解国家的金融稳定和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金融市场是课程的一大亮点。
学生将学习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等各类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交易工具和风险管理方法。
通过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入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全球资金流动的规律和投资机会。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课程将探讨国际资本流动的动机、形式和影响,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传播机制和防范措施。
这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国际金融领域中的潜在风险,并培养应对危机的能力。
课程的教学方法多样化,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所学内容。
课堂讲授将系统地介绍国际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案例分析则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真实的国际金融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职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创新
高职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创新摘要:为了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满足金融行业对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的需要,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创新同样要求有新的思路和规划,文章在该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技能培养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工学结合内容模块化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4-0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适应这一要求,国际金融专业课程的规划、建设和教学应当坚持“能力本位”,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
一、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创新的意义1.市场的呼吁。
目前,纵观我国的商业银行,从大银行到中小股份制银行,几乎家家都有相当分量的国际金融结算、担保、融资、理财、外币兑换等等业务,这些业务和相应的岗位需要学校培养和提供有国际金融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2.专业人才的行业要求。
据了解,金融企业需要具有一定金融理论水平和金融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胜任特定金融服务岗位的高素质金融专才;需要知识结构合理、金融专业技能过硬、能够胜任多个金融服务岗位的高素质金融通才。
3.强调技能培养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手段。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并向社会输送高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功底、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训教学达成,国际金融专业也不例外,国际金融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1.课程设计脱离现实,与市场相脱节。
课程设计的关键是体现市场的需要,行业的要求,专业的特征,原来的课程却注重学科的建设和系统完善,知识性强,实践性和市场适应性差。
2.国际金融课程普适性低。
如原教学规划偏重于国际贸易和金融专业,没有考虑到本地区国际金融业务还不发达和农村银行网点几乎没有国际金融业务的事实,对金融专业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考虑不足,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基本技能不全面,对各种金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缺乏普遍适应性。
《国际金融》教学大纲
《国际金融》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国际金融》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以开放经济为前提,研究国际间货币资金周转与运动的规律,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课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国际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了解各国的金融体制及其发展动态、掌握国际间有关金融知识及其运行规律,对于培养适应开放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国际金融》课程,使学生掌握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制度运行的基本原理,熟悉国际融资、国际投资、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等操作技术,并能够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分析、解决国际金融领域的基本问题的能力,满足我国经济发展与开放过程中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后练习及撰写论文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建议课程学时分配总计划教学学时: 72 学时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外汇与汇率【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外汇与汇率的基本原理,并能据以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外汇的概念、汇率及标价方法、汇率的决定和影响因素、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远期汇率的计算、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外汇一、外汇的概念1、动态概念2、静态概念二、外汇的种类三、外汇的作用第二节汇率一、汇率的概念与标价方法1、概念2、汇率标价方法二、汇率的分类第三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一、金本位制下汇率的决定与变动1、汇率决定的基础2、汇率波动的界限二、纸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与变动1、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汇率的决定与变动2、牙买加协议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第四节汇率变化的经济影响一、货币升值与贬值二、汇率变化的经济影响1、对国际收支的影响2、对国内经济的影响3、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五节西方汇率决定理论一、国际借贷说二、购买力平价说三、汇兑心理说四、利率平价说五、国际收支说六、资产市场说第六节人民币汇率问题一、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演变二、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第二章汇率制度与外汇管理【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汇率制度与外汇管理的基本知识,并能据以分析实际问题。
《国际金融学》课程教案
《国际金融学》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国际金融学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3. 学时安排:共计32 学时4. 先修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原理5.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运行机制和主要金融工具,掌握国际汇率决定理论、国际资本流动规律和国际金融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国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论: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与功能、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
2. 国际汇率决定理论:汇率与外汇市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
3. 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律与影响。
4. 国际金融市场管理: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监管、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应对。
5. 国际金融政策:国际金融政策协调、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政策、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与调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国际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国际金融案例,使学生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实际运作。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国际金融学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金融学的学术研究,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案例分析报告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国际金融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占总评的40%。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学习成果,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学生阅读《国际金融学》等相关教材。
2. 辅助资料:提供国际金融市场的相关数据、案例和论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3.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浏览国际金融学的相关网站,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最新动态。
4. 讲座和研讨会:邀请国际金融学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座和研讨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六、教学实践1.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职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doc
职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摘要】《国际金融》作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教学内容上还要紧跟时代和形势变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逐渐开放,《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但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从兴趣导向教学法出发,对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兴趣导向教学法;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也随着各种新问题和新现象的出现不断进行更新,而国际金融课程的主旨就是要在适应新形势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业务技术进行系统、全面地阐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而该课程中又有大量复杂难懂、枯燥的专业术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兴趣导向教学法的出现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为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带来新的指导思想。
1简述《国际金融》的课程特点首先,《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变得越来越广泛,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再到对相关金融政策的研究,同时该课程本身就有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理论知识点颇多,涉及涵盖的范围广。
其次,《国际金融》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学生对国际收支、外汇市场、外汇汇率以及国际金融市场、资本流动、货币体系、金融风险管理等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控制措施和时滞效应的理解和掌握来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对国内、国际间重大国际金融问题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并通过一定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兼顾学生社会科学方面的素质培养[1]。
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
最后,国际金融市场的瞬息万变使得汇率制度、金融市场和监管以及国际经济政策等金融理论方面为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来实现相互间的协调,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问题及策略.doc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问题及策略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对掌握经济、贸易、金融等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就对国际金融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国际金融》作为核心及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是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性课程,但由于《国际金融》课程呈现动态性、综合性特征,不可避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加以优化和改进。
1.1教学内容有待整合国外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国际财务和基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两个方向,而我国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偏向于宏观经济层面。
例如,姜波克编写的《国际金融》教材,理论性较强,以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为主线;陈雨露编写的《国际金融》借鉴了国外《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案例多、系统性强。
虽然二者都可以满足高校国贸专业使用,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考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1.2教学方式有待丰富《国际金融》课程不仅内容更新快、涉及范围广,而且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
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失去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会阻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甚至是排斥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最终制约该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并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融入案例教学、研讨教学、实践教学等其它教学形式,促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1.3教学评价有待改进教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对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考核为主,通过试卷的方式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学习情况;通过论文、报告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虽然评价方式比较简单明了,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但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而无法对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已无法适应重视应用能力的素质教育大趋势。
《国际金融学》课程教案
《国际金融学》课程教案一、教案概述《国际金融学》课程主要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运行机制和主要金融工具。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特点、国际汇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贸易融资、国际金融管理等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国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运行机制。
2. 掌握国际汇率制度及其影响因素。
3. 理解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律和效应。
4. 熟悉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和工具。
5. 掌握国际金融管理的基本策略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1.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和特点。
2. 国际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决定理论。
3. 国际资本流动:资本流动的类型、原因、效应及管理。
4. 国际贸易融资:贸易融资的方式、工具及风险管理。
5. 国际金融管理:国际储备管理、外汇管制、金融危机管理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践案例。
2. 案例分析: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的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课堂互动:提问、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案例分析报告。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和分析题。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顺序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国际金融学》,作者:约翰·C·马瑟斯等。
2. 辅助教材:《国际金融学案例分析》,作者:大卫·R·海曼等。
3. 学术期刊:国际金融相关的学术期刊,如《国际金融评论》、《金融经济学》等。
4. 网络资源:国际金融市场的实时数据、新闻报道和分析报告。
七、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互动。
3. 教学进度:按照教案和教材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
高职高专《国际金融》案例教学研究
高职高专《国际金融》案例教学研究摘要:《国际金融》是商务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其课程内容具有宏观性、综合性、时代性、实践性等特点,其课程教学具有一定难度。
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同时能够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程特点案例教学国际金融课主要分析和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间货币运动规律、国际金融业务、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以及内外均衡的实现等问题。
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理论学科。
内容上既有宏观理论(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资本流动理论等),又有微观实务(如:外汇交易实务,外汇风险防范实务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旨在培养学生结合所学金融理论与实务,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金融现象和问题,在工作或生活中尝试国际金融方面的结算和交易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利用案例教学法,是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
1高职高专《国际金融》教学特点高职高专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我们的课程教学必须围绕能力培养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多数高职院校商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有较大差别,目前开课程和后续课程有所不同。
其次,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参加高考而未能被普通高校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其数学功底多数不如本科院校学生,所以在理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会有较大障碍。
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弱,目前多数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最后总结。
如果在《国际金融》教中依然是以“啃书本”为主,学生会难以理解课程内容,更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因此,作为高职教师。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从现实案例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还可通过案例的引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国际金融》案例教学的实施2.1精心选取案例是前提案例是对某个组织里一些人所面对的实际商业情形的描述,它通常涉及一个组织(家庭、企业、产业甚至国家)中的某个决策者所面临的困难、挑战、机会和问题等,案例里面包含了组织的背景材料以及关键人物处理事务时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资料。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分析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分析摘要:我国高职院校的重点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技能和高级管理技能素质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正是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以及创新与完善管理教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方法。
所以,本章主要就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展开了探讨,并期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一些参考,以便更有效进行高校国际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提高广大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与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金融专业;教学;创新引言:国际金融专业课程,是中国高职院校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基础课。
该课程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且大部分知识点都相当抽象,故学习难度较大。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旦教师没有灵活运用个性化教学方式,则往往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也就无法提高。
所以,在某门课程的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也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创新性知识,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化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国际经济专业学生课堂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显著提高。
一、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教育目标的必要性高职是我国高校的主体部门,其培养对象与我国高校的教学理念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对于高职金融专业学校在进行金融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特别注意学科培养的全面性。
另外对于一般高等职业院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着重注意其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与技能性,以最大程度的保证高职金融专业的技能培养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与创新水平。
但是经过了普通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科研实践之后,不但能够提升专业科技人才的总体水平,同时对专业科技人才的实践性、技术性、适应性,甚至包括对社会创新水平的培养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所以对于普通高职金融学科的培养目标来说,实践性教学的科研仍然存在着需要的。
2.专业本身的必要性金融专业是一个应用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同时由于金融学科往往涉及到多个其他学科。
高职国际金融特色课程教学建设
高职国际金融特色课程教学建设国际金融特色课程建设能够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分析了国际金融课程现状,提出了国际金融课程特色设计总目标和要求,可从加强课程系统设计、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强国际金融特色课程。
【关键词】国际金融高职教学国际金融作为研究国际间货币金融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务性和时代性。
通过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对开放经济的认识,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外汇交易、外汇风险及管理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一定的运用;了解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会在实际工作和个人理财中加以实际运用。
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和其他经济类课程相比,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
但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往往觉得该课程抽象难懂,最后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如何探索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高职国际金融课程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以后,国内金融市场正逐步开放,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呈现出联动性的趋势,国际金融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因此,许多经济、金融部门需要大量金融人才。
在关于国际金融困难度的调查中,有60%的学生认为国际金融课偏难,大部分学生认为基础知识薄弱是学习国际金融的最大障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是学习中的最大困难.学生在国际金融的学习中,主要问题并不是对国际金融知识本身的理解,而在于前期的基础和后期的运用。
国际金融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从货币银行学和贸易学中分离出来,同时涉及宏观经济学和会计学的知识。
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学好国际金融必须具有良好的前期学习基础。
《国际金融》课程标准(高职)
《国际金融》课程标准课程代码: N03119总学时:34 学时学分:2 分适用专业: 外语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与定位《国际金融》课程是外语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业能力拓展课程,是一门以开放经济为前提,研究国际间货币资金周转与运动规律的学科,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需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其先修课程是《经济学基础》、《货币银行学》、等。
课程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在国际贸易实操过程中,衍生的国际金融问题,能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为外贸企业提供结算、融资工具等,为培养更加综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必修核心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应具备运用相关的金融方面的知识从事国际贸易相关业务的工作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国际金融工具,熟悉国家金融法规政策,国际资本流动动向、观察和掌握国际收支失衡、汇率变化等,能综合运用国际金融理论解决外贸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毕业后,学生具备胜任外经贸一线工作岗位的能力,又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分类目标(一)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重点掌握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外汇市场、汇率制度、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组织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形成原理、控制措施、时滞效应。
(二)能力目标(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和分析国内、国际发生的有关国际收支失衡、汇率变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资本流动动向、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国际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国际金融理论解决国际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树立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金融一体化的理念,掌握扎实的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国际结算、外汇风险管理等其他国际金融类课程打下必要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问题探究
统计与管理二○一五·一百家争鸣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问题探究李海霞摘 要:本文以提高高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在分析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国际金融教学提出的要求基础上,对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做出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 国际金融 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DOI:10.3969/j.issn.1674-537X.2015.01.079一、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国际金融教学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社会对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具有着旺盛的需求。
金融国际化使经营集约化、资本流动国际化、组织集团化、融资与投资渠道多元化和企业运作复杂化的特点日益显现,许多企业都将股划分经营、跨国经营以及集团经营当做经营模式发展方向。
而这些企业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自身经济业务与经济活动的效率,就必须要求具有较高国际金融理论素质与实践素养的人才作为基础。
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要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以及技能结构,并在对各个国家文化背景做出了解的基础上具备较高的语言交流能力,因此,我国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随着人才市场调节机制的日益完善,国际金融专业需要改变以往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发展模式。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才市场可以反映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质量、层次以及数量,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能够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并更加机动灵活地对国际金融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人才培养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都应当打破以经济学科发展为中心、以政策指导为方向的单一发展格局,同时在对国际金融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做出优化的基础上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来构建科学的发展体系,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人才培养与社会对国际金融人才需求的适应性。
《国际金融学》教学方案
《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案一、课程简介国际金融学就是专门研究国际金融活动的经济科学,主要研究世界货币及其转化形态——国际资本的运动、规律与对各国经济、金融的影响。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际金融领域三大支柱,即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国际储备。
通过这三大支柱的阐述,引申出国际货币制度、外汇交易、外汇风险、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机构等内容。
二、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国际金融学的基本原理,理解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了解国际金融市场较新的动态与具体最新做法,对国际金融领域不断产生的现实的问题能展开一定程度的分析,同时对外汇交易之类侧重实际操作的内容,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课时分配四、指导教材1、《国际金融学》,雷仕凤、王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82、《国际金融学》,姜波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五、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及内容第一章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 (8学时)(一)本章的基本要求了解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与编制原则,掌握国际收支的会计与经济分析,掌握国际收支的影响,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与调节手段。
掌握国际储备的概念、形式及作用;了解我国国际储备的管理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1、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定义与编制原则2、国际收支分析会计分析与经济分析、国际收支的影响、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与调节3、国际储备的概念、形式及作用4、国际储备管理国际储备水平的含义与决定因素;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
5、我国国际储备的问题(三)本章的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国际收支的影响本章难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第二章外汇、汇率与汇率制度 (6学时)(一)本章的基本要求了解外汇与汇率的概念,掌握汇率的标价方法,了解汇率的种类,理解汇率决定的原理,掌握均衡汇率的决定与变动、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了解两种主要汇率制度的特点。
关于《国际金融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关于《国际金融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本文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不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和教材与实践脱节这几个问题,提出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为教学质量多下功夫和及时衔接教材与实际的对策。
《国际金融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它是研究国际间货币运动和资本流动的方式、规律及其影响的学科,为世界经济范围内各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其不仅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主体的微观决策的依据,也为各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讯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将在更广和更深的领域和范围内融入到世界经济当中,国际金融学在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中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国际金融学》课程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才能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国际金融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1、失当的多媒体教学在《国际金融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
通过多媒体将声音、图片、影像、文字综合应用,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再现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但是,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却觉得这种教学方式“喧宾夺主”,失去了其原有意义。
目前,在多媒体教学中,容易出现人机“倒置”的现象:一些教师把多媒体变成讲义照搬,上课时“照屏宣科”,在屏幕与计算机之间游走,忙得“不亦乐乎”;学生要么忙着抄写笔记,很难随着教师讲课的思路理解、掌握课程内容,要么看着讲义般的大屏幕感觉枯燥乏味,难以投入学习。
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将教师、计算机、板书进行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优配置,如何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的确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2、课堂教学质量缺乏保障搞好《国际金融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是关键。
但是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以及大课堂教学的现状使这些难以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分析
作者:彭礼
来源:《卷宗》2016年第04期
摘要:在高职教育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国际金融》课程已在多个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但是由于开设的时间并不长,对其教学规律还处在探索阶段,目前基本上还沿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所以存在侧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本文从分析高职《国际金融》课程现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提出了解决建议对策和改革、创新方向。
关键词: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
1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性质分析
《国际金融》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时代特点突出的应用理论课程。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的《国际金融》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在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开设。
课程以外贸业务岗位的实际要求为标准设计教学目标,以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
2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理念分析
国际金融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驱动”。
1、“以就业为导向”是以实现学生就业为根本目的,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方向,以就业行业的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设置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实训和实习活动。
2、“以能力为本位”是贯彻教学过程始终的灵魂。
一切教学活动都以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业务操作能力、快速反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尤其是要掌握应用国际金融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国际金融业务的实操能力。
3、“以项目为驱动”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把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组合成一个个教学项目,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
这里的“项目”,可以是一个分析任务,一项工作任务,学习的目标,可以是一种方法,可以是一项技能,也可以是一项综合能力。
为此,我们将课程划分为四大模块,九大项目,用任务驱动法逐一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3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1、学生应理解和重点掌握国际收支、外汇、外汇市场、汇率、汇率制度安排、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制度、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控制方法、时滞效应等。
2、培养学生掌握观察国内、国际发生的汇率变化、国际收支不平衡、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资本流动动向、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国际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与金融领域的一般业务和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金融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理念,全面掌握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国际结算等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4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一)理论教学方面
1、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近些年来,高职教学中普遍采用了多媒体设备。
《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要讲好本课程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文字、表格、图形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录像等形式讲述课程,从而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丰富的案例教学
高职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国际金融》课程中有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国际金融讲授中进行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金融危机时,可引入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的案例;在讲国际金融机构时,可引入货币基金组织制度改革等等。
这些案例有的可以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成立讨论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归纳总结。
3、激烈的课堂讨论
国际金融领域经常出现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如在讲国际收支平衡表时,可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及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原因;在讲国际收支失衡调节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货币政策的效果,尤其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在讲国际资本流动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年来我国股市等等。
(二)实践教学方面
1、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目前,各大财经类网站都可以进行免费模拟交易,学生只需注册一个账户后,就能够运用真实的市场交易环境和行情,来模拟体验各种金融交易。
如在讲授外汇交易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像中国工商银行模拟外汇交易平台等来进行模拟实践教学。
这些外汇模拟交易平台提供的货币对和市场行情,与真实市场同步,还有各种各样的外汇新闻、汇评、专业讲座等。
另外,还可以举办模拟金融交易大赛进行实践教学。
通过这类模拟交易大赛的举行,为国际金融市场教学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战交易操作相结合的平台。
结合《国际金融》课程,还可指导学生参加外汇模拟交易,在实战中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
2、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教学
除了模拟教学外,鼓励学生到企业一线参加社会实践也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具体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国际金融》课程,可以通过工学结合形式办学,有必要让学生们提早了解实际工作内容和环境,为学生毕业后尽快进入角色奠定基础。
可以尝试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建立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从《国际金融》课程本身来看,可以去外汇交易所了解外汇交易业务的流程,去银行了解贸易融资业务流程,去期货交易所了解外汇期货交易的具体流程,可深入外贸企业了解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等等。
另外,可以聘请银行、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资深专家或在职人员来校开展讲座或操作性指导,使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资讯以及实践运用操作经验等。
5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方式分析
国际金融课程以往采用的闭卷形式进行考核,考试的内容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形式较为单一,且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可将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考核内容分为平时成绩、综合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
平时成绩由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组成,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占总成绩的20%;实训成绩将国际金融实训软件、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列入考核范围,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以开卷为主,试卷内容要实现多样化,既要考核基本内容,又要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占总成绩的40%。
参考文献
[1]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韩文琰,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9
[2]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改革设计,余海萍,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作者简介
彭礼,男,湖南长沙人,管理学硕士,经济学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学、管理学、投资理财、物流管理及高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