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1. 引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和和谐生活的追求。
古代中国园林构筑得非常精细,注重景点布局和景观设计。
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并介绍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
2. 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是中国园林史上的重要时期。
当时,园林技术和理念在中国南北朝各地蓬勃发展。
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园林如王羲之的园林等应运而生。
这些园林多以山水为主题,注重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
3. 唐代的园林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园林以大规模的皇家园林为主,其中包括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宫殿园林。
这些园林强调建筑的宏伟和景观的秀丽,被广泛运用于皇家宴会和娱乐活动中。
4. 宋代的园林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另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的园林注重自然景观和环境的创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宋代的园林常常融合了山水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5. 元代的园林元代(1271年-1368年)继承了宋代的园林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术和风格。
元代的园林注重景观的多样性和层次感,创造了许多富有变化和想象力的景点。
6. 明代的园林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的园林在宋元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引入了更多的建筑元素和装饰品。
明代的园林注重景点的布局和园内建筑的设计,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
7. 清代的园林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清代的园林继承了之前几个朝代的园林传统,并发展了许多新的园林风格。
清代的园林注重景点的表现力和观赏价值,强调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8. 结论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和谐生活的追求。
通过回顾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无论是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还是明代、清代,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园林史
中国园林史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中外建筑史之中国古典园林
5、在文化渊源上,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响较大,追求天 人合一;西方园林受科学理念影响较大。
三、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概况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是渊 源久远、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发轫于夏商周。至先秦, “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已初见端倪。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化与宗教的兼收并蓄,使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并促成 了唐宋园林的兴盛。至明清,中式园林最终成熟并发展成 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体系。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实物的分 析看,中国古典园林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生成期、 转折期、全盛期、成熟前期、成熟后期。
3. 发展期-魏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这 个时期的人,不愿意像传统的隐士在深山里过着清苦的 生活,而是主张隐与仕的结合,既向往自然山水的享受, 又不排斥世俗的物质生活追求。于是他们在城郊山清水 秀的地方造别墅或宅院。 皇家园林的狩猎、通神、求仙功能减弱或仅具有象征意 义,游赏功能逐渐突出。虽然仍受制于传统礼教和皇家 气派的制约,但景观规划较为细致,到南北朝后期受到 私家园林影响,造园艺术开始升华。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过渡阶段,以自然美 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直接影响造园活动,由模仿自然山水 发展到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这一阶段基本奠定了 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并列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著名园林有:张伦府苑、辟疆园、琼圃园、灵 芝园、华林园、铜雀园、兰亭、金谷园
唐宋时期园林特点: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它作为这 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 而且反映在 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 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 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 局部、小品的细致处理。 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城市寺观具 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 用,寺观园林亦相应地发挥 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郊野寺观的园林把寺观本身宗 教活动的场所转化为点缀风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游客, 促进原始型旅游的发展。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1)园林生成期:商、周、秦、汉(2)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最早出现“园林”一词)(3)园林全盛期:隋唐(4)园林成熟期(一):宋园林成熟期(二):元明清初(5)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1.园林的定义: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结合建筑造型、小品艺术和动植物观赏,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类为主的游憩,居住环境。
2.研究园林史的意义:研究我国及国外各国园林的发生和发展及其特色,系统地总结园林经验,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便发展现代园林,使其为人类精神文明服务,更好地使人有美和艺术上的享受。
3.构成园林4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PS:植被:1)古典园林植物一律采用自然式种植,与园林风格保持一致,不必规范化,也无需行列式;2)更注重追求景观的深、奥、幽,因而植物配制有助于环境气氛的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3)按照植物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创造园林时序景观,是园林植物配植的一贯手法(春来看柳,踏雪赏梅,夏日荷蒲熏风,秋景桂香四溢=>直接利用树木花卉的生长规律来造景)PS:1).“理水”:包括对原有水体利用改造和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引泉蓄池;2).叠石假山:写意/相形~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
“囿”是王室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其建置与帝王狩猎活动也有直接的关系,囿还兼有“游”的功能,其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其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后修筑高台、模拟圣天。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殷、周时代,已有园圃的经营。
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种菜的地方。
台、囿、园圃都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2.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游,观)发展的社会因素是人们对大自然环境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中国园林史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第一节绪论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园林基址和开发方式分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2.按园林布置形式分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3.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园林4.按地域分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生成期(殷、周、秦、汉)前11世纪——公元220年⏹转折期(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盛期(隋唐)589年——960年⏹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960年—1271年—1736年⏹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1736年——1911年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旨⏹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力求与山、水、花木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3.诗画的情趣诗画艺术融于园林艺术4.意境的含蕴⏹主观的情感、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只写山水之形——物境、能借景生情——情境、能托物言志——意境,“得意而忘形”。
借助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
“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预先预定一个意境的主体,然后借助景物构配的物镜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
如“曲径通幽”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后再根据现成物镜的特征作出文字。
如颐和园“夕佳”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一、总说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源于狩猎。
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是“台”,中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时期(殷墟遗址可证)。
最全的中国园林史资料集(全)
中国古典园林史一、园林的含义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主要是以世界文化体系为划分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将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为三大体系: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中国园林文化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种族、宗教、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系统、历史地理和文化交流等,其中以种族、宗教文化、语言文字系统影响最大园林的含义“园林”一词的历史沿革西晋张翰《杂诗》中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东晋陶渊明《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中的诗句:“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唐代诗人亦多用“园林”,但泛称私家建造的宅园,一直到明清还不是专有名词。
仅指称城市中私家建筑的宅园名词就很多,如宅园、园宅、园池、园圃、池亭、林亭、园亭等。
“园林”一词成为专有名词(主要用来指称私家宅园)则是明末造园家计成第一部造园学专著《园冶》。
《兴造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建筑学家童寯(1900—1983)《江南园林志》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实全含于園之内園:图解:“口”—围墙,“土”—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衣”—在形似石似树。
2.造园学家陈植(1899—1989)《长物志校注》在建筑周围,布置景物,配植花木所构成的幽美环境,谓之“园林”。
亦称“园亭”、“园庭”或“林园”,即造园学上所称“庭园”。
3.陈从周《说园》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之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4.孙筱祥《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园林是由地形地貌与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和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等方面综合组成一统体。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从“园”与“庭”或“院”区别如下所说:园“以人工的方法或种植花木,或堆山叠石,或引水开他,或综合引用以上各种手段的组景造景,从而具有观赏方面的意义,简言之就是赋予景观价值。
第8章 中国园林史-园林的成熟期
论,分为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五节;其余八 卷将述词曲、戏剧、声容、器玩 这三本著作内容以论述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艺术和叠山、 理水、建筑、植物配置的技艺为主,也涉及到一些园林 美学范畴
对西北郊的风景进行了历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开发 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观光游览的对象 例:香山寺、碧云寺、园静寺
香山寺
碧云寺
8.6 造园家和造园理论著作
比较全面且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
《园冶》
作者:计成 内容:全面讲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
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 全书分三卷,卷首有“兴造论”和“园说”两篇,相当于绪 论篇,然后有十 篇立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 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 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评价: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列为世界造 园名著之一
8.5 寺观园林
概述
元以后,佛教和道教趋于衰微,但寺院和宫观建筑仍然
不断兴建,不仅在城镇之内及其近郊,而且许多名山胜 水往往因寺观的建置而成为风景名胜区,占着大多数 城镇寺观除了独立的园林之外,还刻意经营庭院的绿化 或园林化 郊野的寺观则更注重与其外围的自然风景相结合而经营 园林化的环境,大多成为公共游览景点
“一池三山”:太液池、
万岁山、圆坻( dǐ )、犀 山 最大岛屿琼华岛,改名为 万岁山(广寒殿、荷叶殿、 温石浴室) “圆坻”为夯土筑成的圆 形高台,上建仪天殿,北 面为通往万岁山的石桥, 东西架桥连接太液池两岸 犀山最小,上植木芍药。
万岁山
圆坻
8.2.2 明朝皇家园林
皇园建设重点亦在大内御苑,与宋代不同的是规模趋于
沼泽地 主康 要熙 园时 林北 分京 布西 图北 郊
中国园林史
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 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
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相吻 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 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 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10)、园墙
这是围合空间的构件。 中国的园林都有围墙,且具民族特
色,比如龙墙,蜿蜒起伏,犹如长 龙围院,颇有气派。 如上海豫园,有五条龙墙,即伏卧 龙、穿云龙、双龙抢珠、睡眠龙, 将豫园分割成若干院落。 南北园林通常在园墙上设漏窗、洞 门、空窗等,形成虚实对比和明暗 对比的效果,并使墙面丰富多彩。
2、动物
中国古典园林重视饲养动物。 园中动物可供观赏娱乐,可以隐喻
长寿,也可借以扩大和涤化自然境 界;令人通过视觉、听觉产生联想。 园林中蓄养动物,特别是自由放养, 意在增加山林湖泽的野趣。
6、匾额、楹联与刻石
在中国园林中,每一建筑本身一般都要有匾额、楹联 或诗文,以便烘托出园林意境的主题思想及其独特的 情趣,进而启迪游人的想象力,把物象景观升华到精 神高度,使园林意境得到更深的开拓。
2、水
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组成要素。 在园林的营建中,如果没有自然 的水域,也要通过人工的挖掘, 凿池引水。
古典园林对水景的处理,一般有 三种方法:一是掩,二是隔,三 是破。
3、建筑
园林建筑除具有宜于观、行、居、游的实用功能外,还有点缀景 致、丰富景观内容、隔离空间以达到步移景异的恃殊艺术功能。 同时建筑还要与自然景观和谐共融。
双面空廊;
单面空廊;
中国园林史
1、中国古代园林分为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
前者由以自然山水为核心思想的风景式园林和以“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的祭祀式园林两大体系组成,多为大型人工山水园和大型自然山水园,后者则由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两大体系组成,多为庭院式或小型的人工山水园。
2、我国园林的兴建是从殷商开始的,囿是园林的最初形式,园林里面的主要构筑物是“台”。
3、上林苑,当时造园者在总体布局与空间处理上,把全园划分成若干景区和空间,使各个景区都有景观主题和特点、4、建章宫北为太液池,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
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神仙思想)5、自未央宫建成之后,汉代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所以它的名气远远超过了其他宫殿。
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
6、《古画品录》的六法,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传移模写”。
7、私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已经从写实到写意,例如北齐庾信的《小园赋》。
8、在洛阳已有皇家园林十余所之多,魏、晋时期在汉旧有的基础上又加以扩建,如芸林苑就是其中之一,它是魏明帝时加以扩建的。
9、《水经注》记载的洛阳园林,主要是芳林园和华林园。
10、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6年】在洛阳兴建的西苑,是继汉武帝上林苑后最豪华壮丽夫人一座皇家园林。
从西苑的布局内容不难看出,是以人工叠造山水并以山水作为园的主要脉络,特别是龙鳞渠为全园的一条主要水系,贯通十六个苑中之园,使每个庭院三面临水,因水而活,并跨飞桥,建逍遥亭,丰富了园景。
绿化布置不仅注意品种,而且隐映园林建筑,隐露结合,非常注意造园的意境,形成了环境优美的园林建筑。
11、唐贞观开元年间,东都洛阳建造邸园总数就有1000多处。
12、中国园林从仿写自然美,到掌握自然美,由掌握到提炼,进而把它典型化,使我国古典园林发展形成为写意山水园阶段。
中 国 园 林 史
中国园林史绪论一、中国园林发展的阶段二、西方园林的变迁史三、中国园林的特点四、学习园林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一、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阶段☐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初(公元960~1736年);☐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年~1911年);囿☐“囿,养禽兽也”☐囿起源于狩猎。
囿除了为王室提代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以外,兼有“游览”功能。
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大型天然动物园。
囿的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
☐殷纣王修建的“沙丘苑台”☐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灵台,灵沼”影响☐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及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我国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和创作实践经验。
造园理论专著—《园冶》☐作者计成,字无否,江苏吴江县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2)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3)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力求山、水、花木有机组织☐突出彼此协调、相互补充☐天人协和3、诗画的情趣☐园林是时空的艺术☐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4、意境的涵蕴☐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鉴赏上的美学范畴;☐创作者将自己的感情、理念溶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感情和理念。
中国园林史-复习
北魏末年,北方佛寺达30000余所。 其中洛阳1000余所。
北方佛寺以洛阳永宁寺为最大。还 有嵩山南麓的嵩岳寺、嵩山幽谷中的少 林寺。
w 舍宅为寺: 南北朝盛行此风,后来唐代也盛行。 因此寺观园林与宅园在内容和规模上几乎
3、建筑:传统的木构建筑,无论在技术或艺术 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整的梁架制度、斗 拱制度及规范化的装饰、装修。
4、园林 从仿写自然美到掌握自然美,由掌握到提
炼,进而把它典型化,使我国古典园林发展成 为写意山水园阶段。
观赏植物栽培在园艺技术方面有了很大进 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移栽异地花卉。
w 第四,建筑:十六院
w 西苑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 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它在规划设计 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建成 标志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时期的到来。
第二节 唐代宫苑(公元618~907)
一、概述 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1、诗歌:仅据《全唐诗》所收录,诗人
达2200人,诗歌近五万余首。李白、杜 甫、白居易为最著名的三大诗人。 2、艺术:龙门石窟、莫高窟
中国园林史-复习
第一章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w 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w 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w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话的情趣、意境的蕴涵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照园林的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 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 天然山水园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主要有: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寺观园林
三、建康:
皇家园林30余处,环布于今日玄武 湖北、东、南三面。
第8章 中国园林史-成熟后期
二、皇家园林
❖ 嘉庆时期
虽尚能维持乾隆时的鼎盛局面,但已不再进行较大规模的 建置
❖ 道光时期
没有财力营建新园,大内御苑仍原貌保持 但郊外和畿辅各地御苑情况则有很大变化
❖畅春园破败;绮春园改名“万春园”;撤去清漪、静 明、静宜三园的陈设
❖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每年仍进行维修和翻建 ❖其他行宫御苑有的维持现状,有的废置不用而坍毁
❖ 清末
北京皇家园林大部分均化为断垣残壁、荒烟漫草、麦垄 田野
三、 皇家园林实例
(一) 大内御苑 -----西苑、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宁寿宫花园
❖ 西苑 ➢ 经历了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 ➢ 乾隆时期对西苑进行大规模改建,改建重点在北海。
西苑
❖ 琼华岛南坡
顺治年间建成的永安寺(白塔寺)。景观特点:布局规整。
西山晴雪
静宜园
别垣:有两座较大的建筑群,昭庙、正凝堂(见心斋)。 昭庙(宗镜大昭之庙):汉藏混合式样的大型佛寺。 见心斋,是静宜园内最精致的小园林,也是典型的园中园。地势 西高东低,东半部以水景为主体,西半部以庭院山景为主体。
昭庙
琉璃塔
见心斋
(三) 离宫御苑
——圆明园、避暑山庄、清漪园(颐和园)
前山区:前山是全园的中心,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 山顶的智慧海而下是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 辉玉字坊以达湖面,构成一条显明的中轴线。
佛香阁
清漪园(颐和园)
昆明湖区:湖中有几处岛屿浮现水面,又以长堤、石桥加 以联系。西堤六桥是仿照杭州西湖中的苏堤修筑的,垂杨 拂水,碧柳含烟,人们漫步堤上,胸襟倍觉轻松舒畅。
❖ 咸丰时期
英法联军焚烧圆明三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等处
二、皇家园林
《中国园林史》课件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致力于表达人的
唐宋时期的园林
4
情感和审美追求,强调意境和禅意。
唐宋时期的园林追求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注重山水景观和假山建筑。
皇家园林
北京圆明园
北京圆明园是中国古代皇家 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宏伟 的规模和绚丽的建筑而闻名。
紫禁城内的园林
紫禁城内有多个精美的皇家 园林,其中以太和殿前的景 山公园最为著名。
《中国园林史》PPT课件
中国园林是中国古代智慧与艺术的结晶,融汇了建筑、园艺、文化等多个领 域,本课件将介绍中国园林的历史沿革以及其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园林定义
园林是以自然山水和人工构筑物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段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空间环境,融合了建筑、植物、水 景等元素。
园林起源
中国园林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中对自然环境的模拟,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 历史。
园林与文化传承
中国园林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折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面镜子,通过园 林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
古代园林
1
《诗经》中的园林
古代文献《诗经》中记录了早期园林的
秦汉时期的园林
2
存在,描绘了园林中的自然景色和活动 场景。
秦汉时期的园林注重规模和布局,拥有
精美的园林建筑和景观。
园林的传承与创新是保护和发展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继承传 统,创造新的园林精神。
中国园林常常是文人雅士创作的题材,诗词歌赋中充满了对园林的赞美和表达。
园林与艺术
园林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布局和景观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的精髓。
园林与日常生活
园林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休闲娱乐和社交交流的场所。
中国园林史发展史
中国园林史发展史古代园林:古代中国园林主要表现为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皇家园林以帝王的宫苑为主,其代表作为秦始皇的“阿房宫”和汉武帝的“未央宫”。
这些园林注重宋华意境,以宏伟壮观的建筑和广阔的景观融为一体。
寺庙园林以佛教寺庙为核心,注重山水的净化和环境的安宁,形成了“宁静,朴实,寂寥”的特点。
唐宋园林:唐宋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建筑和景观的紧密结合。
大量的私家园林兴起,如孙洙的“五云山”,杨维桢的“瘦西湖”等。
这些园林注重景山的变化和天人合一的理念,以打造完美的自然环境为目标。
元明园林:元明时期的园林建筑充分借鉴了前期对自然景观的研究和理解,注重艺术风格和布局的规划。
中国古代园林达到了鼎盛时期,特点是山水交融,兼有动与静、宏伟与精巧之美。
元明时期最著名的园林是明代的“留园”和“拙政园”,其建筑风格注重南方水乡特色,具有浓厚的江南文化氛围。
清代园林:清代园林继承了前期的山水艺术和文化传统,注重造景和布局的艺术性。
这个时期的园林以庭院式布局为主,具有精巧细致的设计和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
清代园林建筑风格独特,讲究景雅、意境深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园林是苏州的“艺圃”和“寒山寺”。
近现代园林:近现代园林发展与外国园艺文化的交流和影响密切相关。
这些园林体现了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特点,注重景观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追求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近现代园林的代表作有北京的颐和园和上海的豫园等。
这些园林以保存中国古代园林独特的景观风貌和文化传统为宗旨,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总结起来,中国园林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园林文化。
这些园林以山水为基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表达,注重造景和布局的艺术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园林风格。
中国园林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孕育出了许多世界闻名的园林,也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园林史
金明池
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华林园
三、全盛期(隋、唐)
全盛期园林特点: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 已完全形成。 2.私家园林的艺术有所升华。 3.寺观园林长足发展。 4.公共园林已更多见于文献记载。 5.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又有所 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境界。 6.诗画情趣开始形成。
华清宫
九成宫
四、成熟期一(宋)
圆明园
拙政园
中国园林史
1611431116 1611431117 罗卫 穆蔚林
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 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 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 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自我调整 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 步。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一.按照园林基地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 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两大类型 二.按照园林隶属关系,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 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1.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2.私家园林:属于民间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 3.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内 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建章宫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转折期园林特征:1.园林规模由大变小。 2.园林造景由过多神异色彩转为自然文化。 3.创造手法由写实趋向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4.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 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5.园林规划设计由粗放到细致。 6.建筑与其他要素密切协调。 7.皇家园林游赏活动成为主要甚至唯一功能。 8.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 9.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一开始便向世俗 化的方向发展。
环境设计中外园林史笔记
环境设计中外园林史笔记一、中国园林史。
(一)先秦时期。
- 园林起源。
- 中国园林的起源与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园林形式是“囿”,是供帝王狩猎游乐的场所。
例如商纣王的沙丘苑台,它具有一定的规模,里面有天然的植被和鸟兽。
- 除了“囿”,还有“台”,它既是登高望远、观天象、通神明的地方,也是一种军事防御设施。
- 思想基础。
-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对园林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儒家倡导“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山水与人的品德相联系,这种思想影响了后来园林中山水的象征意义。
-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提倡人们顺应自然,这种思想为中国园林追求自然之美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秦汉时期。
- 皇家园林。
- 上林苑:是秦汉时期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它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里面有众多的宫室建筑,如阿房宫。
园林内还开凿了许多池沼,像昆明池,用于训练水军,同时也具有观赏功能。
- 特点:规模大,功能多样,既有游憩娱乐功能,又有军事训练、生产等功能;园林内山水景观丰富,建筑分布较为疏朗,以自然山水为骨架。
- 私家园林。
- 开始兴起,多为贵族、官僚所建。
这些私家园林受皇家园林影响较大,但规模相对较小。
例如梁孝王的兔园,园内有山有水,建筑精美,还有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 园林发展的背景。
- 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文化却十分活跃。
玄学兴起,士大夫阶层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寄情山水成为一种风尚。
- 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为园林艺术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和艺术借鉴。
- 园林类型与特点。
- 皇家园林:规模不如秦汉时期宏大,但更加注重园林的精致性。
如北魏洛阳的华林园,园内的山水布局更加巧妙,建筑与山水的结合更加紧密。
- 私家园林:大量涌现,成为这个时期园林发展的主流。
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发展迅速,如谢灵运的始宁墅。
这些私家园林追求自然山水意境,造园手法更加细腻,注重对自然山水的模仿和提炼,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山水意境。
中国园林史笔记大全高人
中国园林史考点整理-----解树龙1、中国园林史: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简史,我国传统的造园成就,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术。
2、园林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遇,就称为园林。
3、园林包括:庭院、宅院、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
4、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和风格特征等一般规律和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5、园林意境——通过外在建筑、山水、植物的组合与道路的合理组织,呈现给游客的除声乐、色彩、形式等美的愉悦外的更加深层次的思想提示、感情共鸣。
6、囿(1)定义:囿是圈定了一定的地域,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和收养其中,还筑台凿池,以供帝王贵族猎狩游乐以及欣赏大自然的风光美景之处。
(2)影响园林从囿到苑发展的思想流派: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3)从囿到苑发展的建筑标志:台苑7、“一池三山”布局:太浪池、蓬莱、方丈、瀛洲8、形成时期的园林分析(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转变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3)园林的总体规划比较粗放,谈不上细心经营(4)园林仅仅是大自然的客观写照,虽本于自然并不高于自然。
9、西苑的造园特点:(1)继承了汉代“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2)从秦汉建筑宫苑转变为山水宫苑的一个转折点,开北宋山水宫苑——艮岳之先河(3)建筑在园林空间中从功能性转变为“画龙点睛”的装饰要素10、寺观园林的基本特点:(1)前塔后殿(2)“背山面水”布局(3)有良好植被(4)一个公共的游息场所11、三大内苑: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12、艮岳造园成就:①园林掇山构思独特,精心经营②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它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泉、沼、溪、涧、瀑、潭等。
中外园林史
中外园林史中国园林史一、中国古典园林概况萌芽时期夏~东周出现了囿,台,沼,苑生成时期秦汉出现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山水园林出现转折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寺观园林,中国园林体系完成全盛时期隋唐宋园林技术发展迅速,写意山水园发展迅速成熟时期元明清皇家,私家园林得到长足发展,三大私家园林区域的确立二、总论园林类型:构园方式: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从属关系:皇家,私家,寺观,陵寝,公园功能:综合性,专门性,专题性,纪念性,自然保护区体系:东方,西方,伊斯兰园林要素:山石,建筑,植物,水体,动物中国园林特点:1.本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3.浓郁的诗情画意4.深邃高雅的意境三、萌芽时期(夏~东周)一.专有名词解释囿:蓄养动物观赏狩猎,在空地上种植树木,经营果蔬,开凿水渠作灌溉,还简单的建筑物与构筑物。
台: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台,沼:囿中水体建筑物二..填空与选择1.中国古典园林孕育完成于囿,台的结合2 狩猎与通神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具备的两个基本功能3 囿,台,沼的完美结合:灵台,灵囿,灵沼4.城郭建筑的确立的基本原则:四面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庙)右社,前朝后市,王室居中,前朝后寝5 .宫室建筑的完备:1).宫室制度2).明堂,辟雍6 .指导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神仙7 .由囿发展到苑的建筑标志:台苑。
举例:姑苏台,荆台,章华台,丛台,冀阙,惠庄公宫室四、生成时期(秦汉)一.名词解释一池三山:最早出现在西汉,其中一池为太液池,三山为方丈,瀛洲,蓬莱二.选择与填空1. 秦代皇室宫苑:信宫(极庙),阿房宫,兰池宫2. 长安宫苑:长乐宫,未央宫(存在时间最长),建章宫,甘泉宫,上林苑,3. 洛阳宫苑:鸿池苑,上林苑,广成苑4. 两汉私家园林:王侯官僚的苑囿(梁孝王的兔园,梁冀的苑囿)富商巨贾的苑囿(袁广汉园,樊重园)5. 皇家园林的特点:广阔,壮丽,豪放6.假山的首创形式:土石的结合。
创造了石假山的记录在袁广汉园三.简答与综述1.简述秦汉园林概况初期为皇帝王侯富商所专有,建筑宏伟壮观,装饰穷其奢华,规划宏放。
第章中国园林史成熟后期
第章中国园林史成熟后期中国园林在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风格,其中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史的成熟后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园林结构和建筑的风格更为成熟和精致,同时保留了其独特的中国风格,成为了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本文将从园林建筑、园林艺术和园林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园林史成熟后期的特点及其价值。
一、园林建筑1. 庭院结构的完善明清时期,中国园林的庭院结构趋于完善。
园林很多时候是以中心轴线为主,以清水、流水、植物为辅的大局观构成了庭院的基本结构。
比如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留园和广州的细坛都是以中心轴线为主导,结合了水池、流水、假山、亭台和景墙等建筑组成了整个园林空间。
2. 建筑手法的精湛明清时期,中国园林的建筑手法达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水平,建筑风格也更加独具特色。
各种建筑的设计和摆放互相呼应,建筑和自然浑然一体,石器、木器、瓷器、文房四宝甚至漆器等都得到了统一的设计和适当的布置,形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
3. 古建筑的保护明清时期,中国的古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在这时期,中国园林的古建筑比较多,如万寿山庄、颐和园、烟雨楼等都是经过多年修整和保护而得以保存至今。
这些古建筑体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中国园林史的重要资料。
二、园林艺术1. 园林艺术的创新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成为了中国园林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中国园林中的假山、雕刻、喷泉等都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2. 园林艺术的细腻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体现了一种美学的细腻特色,假山的造型尤其值得一提,假山的建造需要巧妙的构思和技艺完美的实现。
这种细腻精致的风格通过假山的艺术表现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当代的中国园林艺术家借鉴了这种细腻的风格,并加以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3. 园林艺术的精神性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不仅注重形式,还注重艺术的意义和精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
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
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
”(选自《韩诗外传·卷三》)
重点句意
1、夫水者缘理而行:水是顺着地势流动的。
2、不遗小间:,即使是很小的地方都不漏掉。
水向低处流。
只要能流过去,再小的地方也不放过。
译文
有人问:"有智慧的人为什么都喜欢水呢?"
回答说:"水是顺着地势流动的,即使是很小的地方都不漏掉,这就像有智慧的人一样;向下方运动,这与有礼貌的人一样.到跳进深潭而不犹豫,与勇敢的人一样.在有阻碍的地方变得很清澈,与知道自己命运的人一样.一定要达到终点,不会后悔,与有德行的人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有智慧的人喜欢水的原因啊!"
仁者为什么特别喜欢山?
一次,子张问孔子:“仁者何乐于山也?”
孔子回答:“夫山者屹然高。
”因为山挺拔高耸。
这回答太过简单,子张不解,继续追问:“屹然高则何乐焉?”挺拔高耸有啥特别招人喜欢的?
子张的追问,引发了孔子的激情,吟诗般的答道:“夫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
生财用而无私为焉,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
出云气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
此仁者之所以乐于山者也。
”山是草木生长的地方,鸟兽繁殖的地方,也是生产国家财富和百姓日用之物的地方。
生产财富和日用之物不是为了自用,四面八方都可以到山上采取,山都无私地给予。
山还生出云,生出风,使天地贯通,阴阳和谐,雨露润泽,万物赖之以生长,百姓赖之以食用。
这就是仁者特别喜欢山的原因啊。
君子比德
中华民族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上,几千年来经常把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联系,认为花品和人品具有同值性,花草树木一直就被比于君子之德。
这种思想主要源自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孔子除了“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的比德名言而外,对于花木的比德,就曾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荀子·宥坐》)这同样是从人的伦理道德观点去看自然现象,把自然现象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对应物。
一些花木具有和人相似的清高绝俗的品格个性,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月令广义》)。
正因为松柏岁寒而不凋,后人就把它们比德于君子、丈夫、英雄,寓以正直长青之意,崇高景仰之情。
梅、兰、菊、竹又有“四君子”之说,与梅同疏、与兰同芳、与竹同谦、与菊同野、与莲同洁,点出了不同的花具有不同的德行情性。
“与梅同疏”
梅和炎黄世胄有着悠久的渊源关系。
《诗经》已多次提到梅。
尔后,人们品梅,有“横斜、疏瘦、老枝奇怪”的“三贵”之说,又有“四贵”之说:贵疏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含苞将开而不放)不贵开。
“疏”的内涵是丰富的,它风神洒落,骨格清瘦,姿影横斜,暗香浮动,独步早春而不同于寻常花木……这都可囊括在“疏”的意韵之中。
“与兰同芳”。
《说文解字》解释道:“兰,香草也。
”以兰比德,在先秦时代就很流行。
《孔子家语》对孔子的话作了这样的阐发:“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这是说在当时不遇于时而自抱坚贞。
在屈原《楚辞》中:“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芝兰成了心灵美和客观事物的美的象征。
兰花原生深山幽谷之中,不与群芳争艳,即使无人,也依然含苞吐露。
它寸心虽然不大,却能容得郁香,芬芳四溢,被称为“天下第一香”。
“与竹同谦”
竹的比德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坚贞可以配松柏,劲挺可以凌霜雪,消瘦可以伴寒风,淡泊可以拒蜂蝶,高节可以入云霄,虚心可以友顽石……在中国艺术史上,竹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审美对象,诗人喜爱吟哦,画家乐于挥写。
画竹名家郑板桥在《题画竹》中还说:“竹称为君,石呼为丈。
赐以嘉名,千秋无让。
空山结盟,介节贞朗……”这是满怀深情所写的“竹石赞”,也可看作是对一两千年来积淀在人们审美心理中的竹文化以及石文化的历史总结。
“与菊同野”
岁华将晚,草木变衰,唯菊傲睨霜露,秀发东篱,如幽人韵士,虽寂寥荒寒,仍不改其乐。
菊是诗人喜爱的歌咏对象,如果说楚辞中的春兰秋菊还只是偶尔出现的形象,那么,晋代则已成为范式,关于菊花的诗赋铭颂大量涌现,“春茂翠叶,秋嚁金华”之辞,不一而足。
然而在陶渊明笔下,却淡然出之。
《饮酒》诗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十个字就把菊的性格和环境——“野”、人的神态和情趣——“悠”勾画出来了。
“与莲同洁”
以莲比德,最著名的莫如周敦颐这位自号濂溪先生的宋代哲学家,在其《爱莲说》中这样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著。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把菊、隐逸、陶渊明联在一起,这可概括为一个“野”字;把牡丹和富贵者联在一起,这可概括为一个“丽”字;把莲、君子乃至自己联在一起,强调的是一个
“洁”字。
这样,就把自然植物的清雅特质和君子绝俗的品格德行牢牢地绾结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