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标准
《经济政治及社会》课程标准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标准综合组杜俊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一)透视经济现象教学目标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中职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2024新版
05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
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教育公平与普及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 ,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促进学生 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提升。
教育信息化与智能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提高教 育质量和效率。
中华武术
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 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强调武德、武艺和武
道。
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展示
文学创新
莫言、余华等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 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赢得了国际 声誉。
电影创新
中国电影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 如《战狼》、《流浪地球》等影片在 国内外市场均取得了成涌 现出了周杰伦、邓紫棋等具有影响力 的音乐人。
市场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具有产权明
晰、自由竞争、价格机制等特征。
02
供求关系与价格机制
供求关系是决定市场价格的基本因素,价格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动调节供
求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03
竞争与合作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竞争可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技
法治建设与依法治国
01
02
03
法治建设的意义
法治建设是保障国家长治 久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的重要举措。
依法治国的内涵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 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 的基本方略。
法治建设的实践
中国政府不断完善法律体 系,加强法律实施和监督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 高全民法治意识。
企业决策方法包括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如德尔菲法、头脑 风暴法、决策树法、敏感性分析法等,科学的决策方法有助 于企业做出正确、高效的决策。
经济政治与社会中职教材
经济政治与社会中职教材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职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在中职教材中,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材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经济基础知识:介绍基本的经济概念、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内容,培养学生对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解。
2. 政治理论:包括政治制度、民主与专制、党的基本理论、党的作风建设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政治运行的基本认识。
3. 社会问题:对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进行讲解,如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公平正义等,使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及其影响。
4. 政治经济:介绍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如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和方式等,培养学生了解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5. 社会发展:介绍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科技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交流、环境保护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
这些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对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基本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市场经济基础知识 • 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 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与中国应对策略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中职教育的重要性
01 培养实用型人才
中职教育注重实践技能培养,为社会提供具备专 业技能的劳动者,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
02 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
市场竞争与价格机制
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市场上存在大量买者和卖者,产品同质化且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有充分了解的市场类型。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企业只能接受市场价格并据此安排生产。
不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市场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势力或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类型,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 竞争等。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控制产量或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增强政治参与意 识和社会责任感。
03 促进学生社会适应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社会制度,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与结构
社会制度篇
介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 救助制度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制度的构 成和作用。
经济基础篇
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 学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经济运行规 律和市场机制。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与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
0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
经济体。
产业结构优化
02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和高新技术
产业占比逐年提高。
减贫成就
03
中国政府在减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大规模减贫,为
2024年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二课课件精选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二课课件精选一、课程简介《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基本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共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包含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都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知识点。
本课件精选了第二课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二、课程目标1.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掌握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了解我国的社会制度,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可持续发展战略。
4.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其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社会制度(1)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2)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可持续发展战略。
4.公民意识(1)社会责任感。
(2)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角色扮演法:模拟现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现象,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社会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小组讨论等。
中职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中职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经济政治与社会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供求关系与市场-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经济增长与发展2. 政治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国家与政府- 政治制度与政府职能- 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3. 社会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 社会变迁与社会进步- 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三、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案例分析和互动体验等。
通过问题导入、探究式教学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通过引发学生对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 提出问题:你认为经济政治与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2. 知识讲解(40分钟)- 设计教学PPT,结合图表、案例等方式,向学生讲解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学科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3. 小组讨论(3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经济、政治或社会问题进行讨论。
-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就方案的可行性和影响展开讨论。
4. 案例分析(30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 学生就案例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5. 实践操作(40分钟)- 组织学生参观社区、企业或政府机构,亲身体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相关活动。
- 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并撰写参观心得和体会。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通过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 学生进行小结,阐述对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理解和反思。
五、教学评价1. 定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主动性、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等。
- 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以及对参观经历的整理和表达能力。
中职版《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货币的产生;价值规律的作用;健康的消费观念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方法]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师点评】: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过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看教材,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点评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和原先的购买力一样的。因此人们并不“关心”真实的金币的重量,而只关心它的实际购买力。也就是只要有一样东西其购买力和原先的金币一样就行,而不管它是不是金币。这就是纸币。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学生活动】:在课本上找出答案。
【教师活动】:纸币虽然是国家发行的,但纸币的发行量不是任意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纸币发行过多,就会出现纸币贬值,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纸币发行过少,会造成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减少,人民的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下跌。二者都属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都会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下降。
中职 经济政 治与社会教案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了解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
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商品的基本属性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学会识别货币的职能,提高在经济生活中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价值规律解释市场中的价格波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商品观和货币观,增强法制意识。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经济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职能。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教学难点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调节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商品图片,如衣服、食品、书籍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经济政治与社会。
(二)讲授新课1、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案例分析:以苹果手机为例,分析其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货币的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举例说明:在商场购物时货币执行的是流通手段职能,商品标价时货币执行的是价值尺度职能。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结合市场上猪肉价格的波动,分析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看待“一分钱一分货”的说法?2、货币是不是越多越好?(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等。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北师版教案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北师版全套教案第一章:经济建设1.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1.2 教学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深入理解知识点1.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引发学生对经济建设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体制框架和运行机制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二章:政治建设2.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运行机制2.2 教学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运行机制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深入理解知识点2.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引发学生对政治建设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体制框架和运行机制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三章:社会建设3.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特征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框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3.2 教学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框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深入理解知识点3.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社会建设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特征、体制框架和运行机制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四章:生态文明建设4.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4.2 教学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深入理解知识点4.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引发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体制框架和运行机制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五章:全面深化改革5.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征掌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框架了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运行机制5.2 教学内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征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框架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运行机制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深入理解知识点5.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改革现象,引发学生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征、体制框架和运行机制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六章:全面依法治国6.1 教学目标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了解全面依法治国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实践6.2 教学内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全面依法治国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实践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目标案例分析法:分析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功案例和挑战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和影响6.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引发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目标案例分析:分析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功案例和挑战讨论:讨论全面依法治国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七章:全面从严治党7.1 教学目标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了解全面从严治党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实践7.2 教学内容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全面从严治党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实践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案例分析法:分析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案例和挑战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全面从严治党的影响和效果7.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当前党的建设现状,引发学生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案例分析:分析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案例和挑战讨论:讨论全面从严治党对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八章:国家安全与国防8.1 教学目标理解国家安全和国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防的主要内容和措施了解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防的现状与发展8.2 教学内容国家安全和国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防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防的现状与发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国家安全和国防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措施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家安全和国防的典型案例和挑战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国家安全和国防的意义和影响8.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国家安全和国防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国家安全和国防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措施案例分析:分析国家安全和国防的典型案例和挑战讨论:讨论国家安全和国防对国家安全和国防的影响和作用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九章:外交与国际关系9.1 教学目标理解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我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和措施了解我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现状与发展9.2 教学内容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我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我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现状与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措施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典型案例和挑战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我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和作用9.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我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措施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典型案例和挑战讨论:讨论我国外交和国际关系对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的影响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了解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10.2 教学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六章: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和目标难点解析: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概述
其实,经济不仅是“经国济世”的大谋略, 也是一家一户、摊贩厂商“精打细算”的 小计划; 政治也并不都是与同学们相隔遥远的国家 大事,它也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与你我 息息相关; 由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编织而成的社会, 我们更是每天生活、学习和工作于其中。
有什么用?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将逐步认清自 己今天和未来的社会角色:
中考:15%——开卷考查(学期中随堂) 末考:35%——开卷考查(学期末随堂)
从公民、消费者到企业的劳动者、经营者; 从民主政治的受益者、参与者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者…… 同时,我们也将学习和掌握成为这些角色所必须 具备的基本知识、正确的观念和初步的能力。 走进这门课程,将为我们毕业后步入社会做好基 础准备。
本课程评定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50%
1、考勤:15%——随机共点5次名,每次3分(旷 课扣3分,迟到扣2分,请假扣1分) 2、作业与实践:35%——共布置5次作业,每次占 7分(课堂表现积极加分)
经济政治与社会
授课教师:刘梦楚(德育科)
德育课程:
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三学期:《经济政治与社会》 第四学期:《哲学与人生》
回顾——已经学了些什么:
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职业发展 目标,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Q: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你打算如何一步一步地 实现? 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培养遵守职 业道德与法律的意识 Q:你的职场偶像是谁?为什么?你认为在以后的 工作中应该要具备哪些基本的职业素养?(德与 才的关系) 你知道有哪些法律规范吗?新出台的呢?你听说 过什么案例?有什么看法?
本学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 这门课程主要学什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职经济政治和社会课程标准
中职经济政治和社会课程标准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1、前言1. 1课程性质《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1. 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本课程针对中职学生层次特点,不仅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角度探索现代社会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现代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方向和理论研究前沿动态。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知识。
课程内容的确定以中职学生基础经济学和政治学知识和人文素养要求为依据,包括透视经济现象、投身经济建设、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参与政治生活、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模块。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进一步学习专业的需要,既满足德育课的培养要求,同时又充分考虑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融合中职学生的认知基础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每个模块的学习都以中职德育课所需的相关知识作为活动的载体,设计相应的教案活动,增加实践教案环节。
教案过程中,通过情景模拟、典型案例、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
本课程总课时为36学时。
2、课程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职校《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教学计划
职校《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教学计划本文档旨在提供职校《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课程的教学计划。
该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为他们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课程目标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相关实践案例,以加深对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的理解;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课程大纲模块一:经济基础- 主题: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内容:货币、资源配置、供求关系等- 实践案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模块二:政治理论与体制- 主题:政治体系与制度- 内容:民主制度、专制制度、议会制度等- 实践案例:不同国家的政治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模块三:社会发展与变革- 主题: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 内容:社会发展指标、社会不平等、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等- 实践案例:全球化与社会变革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2. 分析实践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3. 进行小组讨论和演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定期组织辩论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评估方法为了确定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1. 课堂小测验:定期进行的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2. 实践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将根据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报告,评估他们对理论的应用能力;3. 团队项目:学生将分组完成一个团队项目,评估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以上是职校《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教学计划的大纲。
通过这个计划,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具备应对职场挑战的能力。
《经济与政治常识》专业课程标准
《德育(经济与政治常识)》实施性教学大纲一、前言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技工院校各中技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对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倾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掌握经济常识和了解政治常识,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本课程内容包括聚焦货币、商品价格的奥妙、认识个人投资、走近经济圈、发展中的我国经济、走进公民的政治生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等,全面涵盖了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紧密关系到学生今后的经济和政治生活。
本课程教材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具实用性和实践性。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中技阶段,该门课程的教学要指导学生认识货币、掌握个人投资理财的方法、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了解我国经济制度和发展情况,明白了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重要性,能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增强财商,并能掌握解决一定经济问题的技能;能了解了我国政治制度,懂得关注民生,能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能关注社会问题,能正确理解社会现象;指导学生的社会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体谅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帮助学生获得对职业活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整体性认识;启发学生分析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律、了解我国政治制度和民生现状,增强行驶公民政治权利的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财商,帮助学生树立投资理财意识和学会关注民生,以及提高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含教学建议)(1) 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淡化理论,密切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和地方产业,突出实践环节,使之更加贴近生活;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习惯,为学生就业需要及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2)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应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
《经济政治与社会》思考笔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项目组学生姓名:学校:专业班级:任课教师:年月目录一、学习指导书二、课程内容与进度三、学习记录四、教学评价五、课程考核方案《经济政治与社会》学习指导书《经济政治与生活》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一、课程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本课程共有五个单元的内容,具体是:第一单元投身经济建设第二单元投身经济建设第三单元参与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参与政治生活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课程总学时为32—36学时,每周2学时。
其中教学时间32学时,考核2学时,机动2学时。
三、考核方法本课程对学习结果的考核,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成长而不仅仅是考核分数。
课程考核采用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查相结合的方法。
(一)期末考核采用开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基本知识以及知识运用能力。
(二)平时考查每个学生以《思考笔记》作为成长记录,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思考的感悟以及参与各种活动的记录等。
课程结束时,《思考笔记》交给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核定成绩。
四、学习资源《经济政治与生活》课程倡导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并通过拓展性资源联接学校与社会、学业与职业。
课程网站地址:课程网站栏目:课程指南。
介绍课程性质与目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与内容和课程实施方案。
教学资源。
包括本课程辅学学习的课外阅读资料、论文及图片资料、相关网站链接等,供老师和学生查阅,拓宽职业与人生的视窗。
中职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内容涉及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教案主要介绍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考试要点。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了解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2.理解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我国经济的基本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3.了解我国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掌握我国政治运作的流程和机制。
4.了解我国社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
5.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经济方面(1)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现状。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3)我国经济的基本规律。
(4)世界经济的主要趋势和影响。
2.政治方面(1)我国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
(2)我国政治运作的流程和机制。
(3)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4)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战略。
3.社会方面(1)我国社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
(2)我国社会主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3)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和变革趋势。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以教师的讲述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图表等形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和分析,确保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工具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或情境开展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4.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动态,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四、考试要点本课程的考试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几种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中职经济政治社会教案
中职经济政治社会教案教案标题:中职经济政治社会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3.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教案内容和步骤:第一节:经济领域1. 引入经济领域的概念和重要性,鼓励学生思考经济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介绍经济基本概念,如资源、供求关系、市场经济等。
3. 分析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和经济体制的不同类型。
4. 引导学生进行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探讨。
第二节:政治领域1. 介绍政治领域的概念和重要性,强调政治对社会组织和决策的影响。
2. 解释政治体制和政治权力的基本概念,如民主、专制、选举等。
3. 分析不同政治体制的优缺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政治体制的看法。
4. 引导学生讨论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
第三节:社会领域1. 引入社会领域的概念和重要性,讨论社会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2. 介绍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基本概念,如家庭、教育、劳动等。
3. 分析社会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思考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评估方法:1. 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分组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方案的展示,评估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个人写作和反思: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个人观点和反思,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测验:设计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选择题和解答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教案扩展: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企业、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深入了解实际运作和问题解决的情况。
2. 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辩论赛,培养他们的辩论和说服能力。
3. 项目研究:指导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经济、政治或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方案的设计。
中职版《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中职版《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教案:《经济政治与社会》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职版《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主要涉及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
2. 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为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 教材内容讲解:讲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3. 例题讲解: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 自主性2. 竞争性3. 开放性4. 法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1. 供求机制2. 价格机制3. 竞争机制4. 信用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3.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未来展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是什么?(3)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包括哪些方面?(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情况如何?2. 答案:(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和法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
1、前言
1. 1课程性质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本课程以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
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1.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本课程针对中职学生层次特点,不仅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角度探索现代社会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现代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方向和理论研究前沿动态。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知识。
课程容的确定以中职学生基础经济学和政治学知识和人文素养要求为依据,包括透视经济现象、投身经济建设、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参与政治生活、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模块。
课程容的选取紧紧围绕进一步学习专业的需要,既满足德育课的培养要求,同时又充分考虑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融合中职学生的认知基础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每个模块的学习都以中职德育课所需的相关知识作为活动的载体,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模拟、典型案例、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
本课程总课时为36学时。
2、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4、实施建议
4. 1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中职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又考虑涵盖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基本要求,来组织课程的容。
(3)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多设计一些新颖独特,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4)应有与教材相配图片、多媒体课件和音像资料。
(5)教材的容要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
4. 2教学建议
4. 2.1.教学原则
(1)坚持方向性原则。
教学中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
(3)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4. 2.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学生需要掌握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化知识,获得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教学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4. 2.3.活动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
通过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或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等形式考核
学习效果。
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为。
4. 3教学评价
4. 3.1.评价目的
通过学习评价,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到,分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得当,选择的教学资料是否适宜,从而检查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
4. 3. 2.评价原则
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评价的围应包括对有关知识的了解、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的品格和态度。
4. 3.3.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生自我考核、学生互评、教师考核和社会评价。
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要坚决克服以考卷定成绩,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倾向。
4. 3.4.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分为认知水平的评价、情感态度观念的评价和运用能力的评价。
认知水平的评价分为“了解”、“理解”两个层次。
“了解”指知道有关的常识;“理解”指对了解的常识有较深入的认识。
情感态度观念的评价以与具体情境相适应的正确情感、态度与观念为标准,评价学生不良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变化情况,正确情感、态度与观念的体验和化情况,以引导学生积极进步。
运用能力的评价分为“分析判断”、“参与践行”两个层次。
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社会生活有关现象,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
4.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容,积极开发校园德育资源,收集优秀学生和成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以及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是社会的新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和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事物、新典型等充实教学容;利用德育基地和引进社会各界的相关专家学者、英雄模和一线的劳动者或企业家参与学校活
动,丰富教学形式;通过有效使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幻灯等各种教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设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