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上导学案6最后的姿势
【推荐】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doc
6.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积极交流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和阅读感受,感悟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受到教育和感染。
3•品悟人物形象,体会坏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4.通过文本阅读,参与搜集有关2008年抗震救灾资料的实践活动,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与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T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枳极参与搜集有关2008年抗震救灾资料的实践活动,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与追求。
品悟人物形象,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学生:1. 自学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默、会组词”;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后第二题的词语,不明白的与同学交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与同位互评。
2. 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 思考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课文对谭老师的哪些描写令你感动或卬象深刻, 把自己的感受在课文上作批注。
4. 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有关资料,尤其是像谭千秋老师这样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能生动地讲述其中的一件。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围绕教学需要,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有关资料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一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检查初读情况1•板书课题,读准“姿势”,齐读课题。
2. 默写词语“洗漱、废墟、震撼、感动、诠释、凹陷”,同位相互订正,强调“凹”的笔顺及字形书写。
3•交流“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一一震撼与震动区分程度不同;诠释:更加书面语;生死攸关:理解攸的意思,结合课文句子说说在这里的意思,尝试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1.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你把课文分作儿部分,理由是什么?小组内交流,就不同的地方结合课文•内容再讨论。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最后的姿势》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6 最后的姿势预习单班级: 姓名: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
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
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二、我会读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2.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
比如:废墟坍塌 震撼地动山摇 妙语连珠诠释洗漱 迅速 生死攸关 大公无私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三、我会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
我读了 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你做到了吗? 正确规范一、教学目标:1. 认识并规范书写本课生字;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领悟整合段意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3.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引导品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手法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妙处,并学习运用此表达方法仿写熟悉的人或卡通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1.针对重难点字词检查其音形义、通过互读、指名读来检查学生读书预习情况。
2.在读书感悟中,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背诵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活动,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习得和运用。
六年级语文上册 6 最后的姿势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 最后的姿势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并能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2.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和情感主线,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重点难点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逐层理解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感悟文中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人间大爱。
2.理解谭老师在地震突然来临时的表现。
他用双手为孩子们撑起空间,在废墟中托起生命的希望!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的情感,体悟大爱无疆,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爱。
3.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
教学课时两课时1最后的姿势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
[句导读: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人物。
“和平常一样”“六点多就起床”说明谭千秋老师一直很勤奋。
]2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①加点的词语表现出谭千秋老师的什么特点?]段导读:谭千秋老师一如既往地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
3[②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知识点详解☜2①“平常”一词,说明谭千秋老师一贯如此,一贯地关爱家人,一贯地工作积极。
从“早早”可以看出谭老师工作积极。
3②预示了地震灾难的来临。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③从谭老师的讲课内容,你想到了什么?]4段导读:谭老师谈人生的价值。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④连用三个叹号,有什么作用?]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5[⑤从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谭千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段导读:在地震发生的危急关头,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教学背景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最后的姿势》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最后的姿势》的文章内容和语言特点•能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掌握寓言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读懂和解释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提高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懂得珍惜和平教学重点•掌握《最后的姿势》的文章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掌握寓言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寓意•运用寓言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介绍本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2.让学生回忆一下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事件,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提高阅读(20分钟)1.分段朗读课文《最后的姿势》。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感受,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学生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讨论和分析。
寓言故事分析(15分钟)1.运用比喻、擬人、拟物等方法分析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
2.学生试图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寓意,提高其思维的逻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20分钟)1.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
2.给学生几个主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搜集材料,创作一些续篇、抒情诗或表白信等,切身体验故事的内涵和寓意。
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题目,加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2.布置语文写作作业,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教学评估教师可从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具体方法如下:1.听说方面:通过课堂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六上《6最后的姿势》活动单、导学预案
3.感情朗读展示。
千说万说,在人们的心中,谭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五、升华主题,颂扬师德。
1.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思考:
①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②“我”想对谭老师说。
2.小组合作交流①和②
3.全班展示。
(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深情地表白。)
诵读教育时报记者 刘肖的《千秋之爱——我该想到》,进一步感悟。
2.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
(1)洗漱吱吱 凹下去谭千秋
幽默感救 援 生死攸关
(2)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①对照生字表,读准生词。
②识记生词,(尤其加点的字)理解词义。
3.全班展示。(读词语、说词义、选读课文)
活动二:通读全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做上段落标记。
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检测反馈
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写几个地震灾害中出现的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说明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战士孙峰在战斗中牺牲前的最后一刻,展现了一个英勇、无畏、坚毅的中国战士形象。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教育价值和历史价值都非常高,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及抗战时间背景;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并运用于语境中;3.掌握如何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4.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坚韧、勇敢、乐观)。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了解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历程;2.培养学生敬爱英雄的情感,明确英雄的形象和意义;3.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重点1.生词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如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3.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历史时期的理解和感悟;2.如何展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语言表达;3.如何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五、教学方法1.问答法;2.讨论法;3.讲解法;4.体验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背景介绍: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及抗战时间背景;2.引导问题:老师请学生说一下中国抗战中的几位英雄;3.演示视频:播放片段《西山居》。
2. 学习过程(35分钟)1.第一遍阅读: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氛围;2.第二遍阅读: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解释生词和词语;3.第三遍阅读:分析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塑造人物的方法;4.第四遍阅读:学生自主口语表达该篇课文的句式,并且重新安排顺序。
3. 具体操作(30分钟)1.打开课文,让学生开始第一次大声朗读,聆听老师的声音;2.让学生进行第二遍语文阅读,读懂课文含义;3.学生分成小组,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收获,交流他们的阅读策略;4.老师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感情和情感,并且学生用其他语言表达人物形象;5.老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的语言技巧和风格。
苏教版6上第6课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
他给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的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上的价值是什么?是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是为国家着想......”忽然,课桌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伴随着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凌空而起.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能让所有的学生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砸下。
13日22点十二分,当人们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震撼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的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的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的说。
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扑到我们身上。
”获救得同学这样回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在同学们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烈士老师”谭千秋调查谭千秋,生前系四川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
2008年5月12日在地震中遇难,媒体报道其在危急时刻将4名学生掩护在身下,后被追授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
六年级上册语文学案-6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苏教版
六、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默写本课生字词,理解“生死攸关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难点】1、会默写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一、板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6课《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看本节课的目标。
1、会默写本课生字词,理解“生死攸关、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思路。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
师:目标明确了,我们现在来比赛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不丢字。
听的同学认真听,有错及时举手纠正。
1、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易错字。
(师随机板书)2、齐读易错字正音。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理解词语)。
师:课文中的字音大家都读准了,相信词语也难不倒大家。
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查工具书或请教别人,(3分钟后我们来交流。
)1、生画出词语理解。
2、同桌互相交流。
师:词语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那我们来把这些词语牢牢地记在心里,好吗?出示词语: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荒凉的地方。
坍塌:建筑物等下来。
震撼:震动,摇晃。
指心里受到强烈冲击。
诠释:说明、解释。
生死攸关: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3、齐读以上词语。
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
2、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5分钟后比谁说得最好!)1、生自由默读课文。
2、请后进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生评价或补充。
3、师随机板书。
预设答案:( 1、提示: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2、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7自然段)第三段(第8--10自然段)师:大家对课文的层次理得很清晰。
老师相信字词你们掌握的也不错。
当堂训练:师;同学们,认真地记忆以下词语,并牢牢地把它记在心里,等等我们来默写这些词语。
六年级上册语文学案-6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苏教版
六、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一、板题示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6课《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看本节课的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出示自学指导(一):师:为了更好地进行自学,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你觉得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钟后比谁说得最好!)(1)生认真自学。
(2)检测:(指名回答,如回答不完整,请别人补充。
)(3)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4)学生练习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师:大家自学得很认真,老师为你们高兴。
请接着自学。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出示自学指导(二):师:请同学们继续默读第2--7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找出课文中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
说说他为什么这样做?(5分钟后比谁找得最准确,最具体)(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指名回答,如回答不完整,请别人补充。
)(3)指导朗读第有关语句。
师:同学们自学指导(二),学得真不错,我们继续接着自学。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三):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1、你觉得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2、人生的价值是什么?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交流,5分钟后比谁说得最好!)五、当堂训练:师:同学们,认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要求:书写认真、工整、美观。
精品【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6 (教案)最后的姿势2
6 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1.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08年5月12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7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1.7万人失踪,损失达4000-5000亿。
但是,灾难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灾难,还有其他的,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二、检查预习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谭千秋?(学生讲,补充)2.请同学们准备好默写本,听老师报:洗漱废墟震撼诠释坍塌凹下去生死攸关3.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预习时就了解了?(重点:震撼、诠释)“废墟”这个词能看图片说说吗?4.你在预习中,读书的时候,你认为有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指名讲)5.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6.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7.交流初读情况:你们想怎么读?请谁读?(评议)三、理清课文脉络:1.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言两语概括出来。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六年级语文上册 最后的姿势导学案 苏教版
1、2020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板书课题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学生轮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2、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最后的姿势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2、指名读这三句话。
四、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大意。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的姿势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的姿势苏教版(生交流、课件出示)A、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谭老师从教26年以来,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还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因此他也被同事们誉为“最疼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过渡:今天我们就循着课题,围绕这最后的姿势来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真实的感受地震中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2、深入理解,感受品质(2——7)(1)谭老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给我们留下最后的姿势?(引导出示环境描写,通过朗读体会环境的危急,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天空阴沉沉的。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的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课件出示,学生朗读)这四句话的顺序能不能换一换?(不能,情况越来越危急。
)你怎么知道情况越来越危急的?(学生根据理解有感情的朗读。
个别读,教师及时点评)(教写法:环境描写侧面描写)(2)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当“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喊:“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句子朗读训练,读出情况的紧急,读出谭老师的镇静。
)当碎裂的砖块砸下来的时候,B: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
(2)划一划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里有几个动作。
拉、撑、护(板书)再读(着重注意动词)(3)演示理解“撑”“拉”和“护”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来看看这个“撑”,什么样的姿势叫做“撑”?(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点评)在演中评,在评中感受谭千秋老师的品质,在感受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教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一拉一撑一护,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板书:动作),撑起的是(一片生命的天空),护住的是(四个学生的生命),付出的却是(自己宝贵的生命)。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6最后的姿势-
教学内容6、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课后3)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检查预习我会读废墟洗漱吱吱凹下去谭千秋妙语连珠坍塌诠释震撼幽默感救援生死攸关本文可分为______部分: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主要表现了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谭老师是这样一个人呢?拿笔画出来。
3、继续学习第二部分谭老师从哪里意识到情况不妙的?你能读出情况的危急吗?找出谭老师的语言描写。
(2)用波浪线画出谭老师的动作的句子,谈谈如果没有谭老师的这些动作,后果将是怎样的?教学过程4、找出课文中的场景描写,有几处?有什么的作用?5、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八至十自然段)找出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语言,用心读一读。
(2)从人们的赞颂中,可以看出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6、学习第四部分(11自然段至12自然段)(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想对谭老师说拓展1、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们交流。
2、完成第六课补充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等学校“三环十步”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
课题:6、最后的姿势年级学科:六年级语文时间:月日
地点:四楼语文组需要课时:主备人:徐晓庆参与人:白玉丹
《最后的姿势》单课练习
一、拼写展示。
1.用“——”画出黑体字正确的读音。
坍(dān tān)塌着(zháo zhuó)想散(sǎn sàn)步
2.根据拼音写词语。
午休后,他正在院子里xǐ shù(),突然宿舍楼随着地势āo xiàn()下去,顷刻间变成一片fâi xū()。
二、词语浏览。
1.形近字组词。
感()吱()释()
撼()枝()泽()
2.用恰当的词代替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中。
(1)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6点多就起床了。
()
(2)5月12日原本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
()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大公无()地动山()生死()关血肉()糊我会用这个成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子品读。
1.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
把这句话改成换一种说法,然后和原句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这句话从哪三个角度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的景象?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请你标出句中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表现了什么?
(2)请你仿照句子,写一句话,描写人物的连续动作。
四、精彩赏析。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曾是一个多么和善的人啊。
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2.“他生命最后的姿势”指的是什么?它蕴含了谭千秋怎样的精神?
3.请你分析“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赞语妙在哪里?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除了这篇课文以外,还有许多歌颂谭千秋老师的文章或诗歌,请你搜集一两篇(首),并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摘抄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