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如何写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如何写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如何写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本文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以下手法:一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文章不光有谭老师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还借助三类角色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刻画谭老师。
另外,对于当时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写,也从侧面很好地衬托了谭老师的形象。
二是详写与略写相结合。
文章不仅详写了地震时的谭老师,还略写了平时的谭老师,使人物形象更全面、更立体、更饱满。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文本语言的品味——从空泛走向深刻本文的语言文字很值得推敲、品悟,在感受本文地震场面的可怕,通过正反两个面来品读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时,抓住关键的字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上一轮教学时,这方面我就有所忽视,课上学生的回答很空泛,很散,一张口就是一个大道理,有些学生虽然也能说到关键字词,可也是浅尝辄止。
比如,在谈地震的可怕时,学生如果不能很好的抓住“摇晃”“摇晃得越来越厉害”“刺耳的吱吱声”等词,就很难还原当时的情形,从而也会削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
再如,在体会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时,也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特别是“推、拉、撑”这三个字。
因此,教学中,我就反复提醒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品读,而且在课上反复交流,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光能够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还能扎实地掌握这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二、课文内容的处理——从零散走向整合本文在描写地震的场面时,文字主要分散在第三、第四和第六自然段,而且三段文字在描写时,是按照地震的强烈程度来排列的,学生只有将这三段文字整合起来阅读,才能发现文字的这个特点,从而才能更好地体会地震的可怕。
因此,在课上,我将三段文字同时出示,并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其写法上的特点,然后抓住关键词交流感受,这样的处理,比只是让学生自由找出描写地震场面的句子谈感受的效果好很多。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丰市第八小学曹亚斌【教材简解】《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材文本所进行的对话交流,是彼此精神世界的交往、互动、合作。
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
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发展学生的智慧。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
请观看《千秋心千秋爱——记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谭千秋》片段/programs/view/Nl9nrnAW7sE/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课文中几次出现?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谭老师遇难时护住学生的经过?(2~7自然段)3、过渡:如果我们再回到5.12这天,再去亲历那个现场,去聆听谭老师的语言,去看看谭老师的行动,我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走近人物。
课堂上的视频引入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二、细细品读,感知形象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洛南县永丰镇马洼小学吴伟国一、教材内容:《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二、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以读代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从而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感受到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本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抓住课文情感主线,把握人物形象。
由于学生对“5·12”地震了解不是很多,为了让学生获得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直观感受,在第二课时中,安排学生观看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地震的情境中,切身体会到灾难的无情,人性的美丽。
三、进行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5·12”地震的有关资料,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重点:1 / 5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五、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1、自主探究法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02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
202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今天上午,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能手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公开课《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堂上,学生展示讲解的表现既在我的预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
说在我预料之中,是因为我对孩子们太了解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都能猜到他们的心思,自然,我的举手投足也逃脱不过他们的眼睛。
所以,我与孩子们间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
况且,在我性情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习起来个个激情澎湃,朗诵起来个个声情并茂,那姿势、那劲头,活脱脱一个个小时候的我。
再者,课改以来,我克服重重困难,摸索中改进,改进中反思,坚持以“学生展示讲解、教师相机点拨”的新型学习方式上好每一节课。
在长达一学期的课改尝试中,学生展示均学会了先品读句子,再抓重点词句谈体会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他们这种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为奇。
说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须预习好课文。
充分预习好课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关键。
公开课与平时课的区别就在于公开课学生预习得更充分,预展得更流畅,所以课堂展示也比平时的展示更精彩。
所以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他们会还我们一个精彩。
只是,我们平时稍稍偷了懒,往往是课前才把导学问题设计好,然后进了教室,因问题字数较多,也懒得在黑板上写问题,给学生匆匆一念问题了事,于是,学生在问题不明朗的情况下紧紧张张预展、板书、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开课。
由此,更多的是我们的过错,不是学生的笨拙。
在充分预习后的本节公开课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坦然,听到了学生的妙语连珠,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万千,对自己、对学生又增添了无限信心。
更窃喜的是,校领导能够及时体察民情,本学期决定不惜代价,让众多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雪中送炭。
这样大快人心的决策,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
期待本学期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讲解能有新的突破。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此文很有教育意义,主题与本单元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似:要成大业,就要先吃苦,经历种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折磨,锻炼意志。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大庆一中兰林平教学是一门充满残缺美的艺术,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最后的姿势》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按照最初的教学设计,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通过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对孩子们进行情感熏陶上。
但是在具体实施环节,却出现了戏剧化的一幕:在明确文章层次结构时,学生之间出现了分歧,致使本来预设两分钟结束的内容最终却耗费了十多分钟,从而使整个教学环节不得不因此而改变。
虽然课堂的内容失去了原来的效果,但我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严谨的,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而面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我并没有制止学生的争论,也没有主观臆断的将文章的结构划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带领着孩子们着手于文本,从文本出发,详细的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抓住各部分的要点,找出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逐步的引领学生走出误区。
经过我的侧面引导及学生的认真分析,最终,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将这一问题明确了。
虽然,这堂课与我最初的预想存在差别,但是我用这突如其来的十分钟帮助孩子们解决了困惑,教会了他们一种方法,是他们对于文章的层次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后的学习是有益的。
而且,我又交给了孩子们一种态度,那就是对待学问的一丝不苟,精雕细琢,面对问题不要逃避,而要勇于去对待,从而解决问题。
我想,这些对于孩子们日后的学习与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虽然因为这一状况导致后面的环节时间缩短,但是对孩子的们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并未有所改变,而且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孩子们真真切切地从谭千秋老师的身上收到了感染与熏陶,因为我从孩子们的眼睛里、神情中看到了一种特殊的光芒,那就是对英雄的景仰、尊重与缅怀,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深知自己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通过这堂课,我对教学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能用教师的预设来牵制课堂教学,而应该灵活应对,有的放矢。
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广泛学习,一如既往的坚持,不断充实自己,使课堂教学更扎实、更有效。
林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_马燕
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只识不写。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导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的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环境及场景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1、视频: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纪实;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正对性、时效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读:1、播放: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纪实视频;2、导读:在这些灾难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和许许多多令人终身铭记的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
板书并齐读课题;3、简介谭千秋老师。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由于本课中左窄右宽结构的字特别多,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这类字的规律;不仅要注意左窄右宽,还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与避让;(2)学生练习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字。
2、检查对描写大地震的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最后的姿势》
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将废墟描绘得如同坍塌的梦境,将救援描绘得如同寻找希望的旅程,这种语言风 格使作品更加具有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
05
文章寓意与价值
文章寓意解读
01 02
生命的意义
文章通过描述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的选择,彰显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 长短,而在于如何去活。谭老师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生命不在长短, 而在于无愧于心”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谭千秋老师生死存 亡之际的伟大选择,感悟他舍己为人的 高尚品质。
VS
教学难点
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如何通过外貌 、语言、动作及侧面描写塑造英雄人物形 象。
学生问题与应对策略
学生问题
对于谭千秋老师的牺牲精神,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或感同身受。
应对策略
通过深入讲解课文背景、人物描写及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牺牲精神。同时,可以结 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敬仰。
文章主题探讨
本文主题是谭千秋老师的高尚师 德和奉献精神,以及他对教育事
业和学生的热爱。
通过谭老师的英勇行为和为学生 留下的宝贵财富,彰显了他伟大 的教育理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文章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 学习谭老师的奉献精神和对待工 作的热情,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
的贡献。
03
人物形象分析
主人公形象特点
舍己救人的精神
谭千秋老师在危机时刻选择保护学生,而非自己逃生,展现了一种高尚 的舍己救人精神。这种精神是人间大爱和无私奉献的体现。
03
教育者的使命
谭老师的英勇行为彰显了教育者的使命和责任。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诠释了为人师表的风范和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精选7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精选7篇)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篇一《最后的姿势》这课文讲述的是20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课中能够让学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是课文的教学重点。
在课堂上,就应该围绕着这个重点,提出自学提示: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句话中你体会出谭老师怎样的形象?2、围绕“在生与死之间,谭老师选择了怎样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也是谭老师怎样的姿势?从中让我们看到了他一个怎样的老师?在教学中我抓住三个动作,突出撑,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
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
这节课我还运用了图片、音乐、有渲染力的语言进行评价和过渡,这一切都是为了引领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情中走进文,在文中读出人,实现人文性的目标。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感悟人间真情。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篇二《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编的。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伸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扬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时候我主要抓住了四处教学描写,感受其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要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最后的姿势的含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概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创造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最后的姿势的表达方式,并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PPT、音乐播放器、纸张、彩色笔等。
2. 教学环境:教室内空间较大,可以供学生自由活动。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拉伸运动,准备身体。
- 播放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2. 导入(5分钟)- 提问学生对最后的姿势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最后的姿势的定义和作用。
3. 理论讲解(10分钟)- 使用PPT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最后的姿势有直观的认识。
- 讲解最后的姿势的起源和发展,并介绍最后的姿势在舞蹈、表演等领域的应用。
4. 实践探索(25分钟)- 分组让学生进行最后的姿势的创作和表演。
- 每个小组自由发挥,设计自己的最后的姿势,并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
-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展示与分享(10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最后的姿势表演,并向其他小组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 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评价其他小组的表演,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6. 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最后的姿势的重要性和意义。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身体的姿势,提高自身的形象和气质。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和记录身边的人的姿势,写一篇观察报告,并结合最后的姿势的概念进行分析和总结。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最后的姿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了积极性,通过创作和表演体现了自己的想法和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
(2)学习环境及场景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做出选择的艰难,感受他的大爱与责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在灾难中勇敢救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险面前,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老师在生死瞬间的选择,去感受他那令人震撼的“最后的姿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2)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废墟、坍塌、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1、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交流:介绍了谭千秋老师的身份和他的日常表现。
(3)从“平常”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2、学习第 2 7 自然段(1)自由读第 2 7 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语句。
(2)交流描写地震的句子,感受地震的可怕。
(3)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谭千秋老师是怎么做的?(4)重点研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和语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在进行体操训练中,教练们往往会非常注重运动员们的最后一个动作,即“最后的姿势”。
这个动作不仅代表着整个动作的收尾,更象征
着整个过程的完美。
而对于教学工作,也同样需要进行“最后的姿势教
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受益。
首先,在进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环
节的重要性。
就像体操训练中的最后一个动作一样,一个好的结尾能
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最后一个环节,确保能够引出关键思考点,让学生在这一环节获得收获。
其次,教师在进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时,需要对学生的反馈进
行及时的总结和回应。
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在最后一个
环节有很多疑问和困惑,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精准的解答,帮助他们消除困惑,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教师在进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时,也需要积极引导学生
进行自我总结和思考。
通过让学生在最后一个动作中进行自我总结,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挑战。
总的来说,进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
生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要重视这一环节,不仅要精心设计最后一
个动作,还要及时总结学生反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思考,
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反思和完善,教师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式说课稿标题:最后的姿式说课稿引言概述:说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解释和讲解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最后的姿式说课稿则是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重点强调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展望,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一、总结教学过程1.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总结,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程度和表现等方面。
通过总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可以评估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1.2 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教师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应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等方面。
通过总结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指导。
1.3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包括学生的参预程度、表现情况和学习效果等方面。
通过总结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教学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
二、展望未来教学2.1 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教师应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进行展望和规划,包括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等方面。
通过展望未来教学,教师可以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和措施,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提供指导。
2.2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教师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应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和规划,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等方面。
通过展望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教师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教学目标的调整和优化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教师应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优化,包括目标的设定、实现和评价等方面。
通过调整和优化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水平。
三、总结与反思3.1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在最后的姿式说课稿中,教师应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包括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等方面。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1 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能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能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课前观看汶川大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 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一. 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2:25—2:30出示词语:废墟坍塌塌陷尘埃震撼诠释生死攸关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课件]指名读师:词语是有味道的,如何能读出词语的味道?生:想象画面读。
师:真是个银点子,你来试试,可以吗?指名读师:其实要想读出词语的味道还有个金点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中,谁来试试出示句子:20XX年XX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0特级大地震,将XX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 ),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他用生命( )了( )的( )。
[课件]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一起来体验!齐读。
二.精读课文(一) 师: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2:30-2:40生:这是什么样的姿势?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圈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相关语句: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身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023年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2023年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2023年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何谓细节?一些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所谓“一叶知秋,见微知著,一滴水能见太阳”,一些教学细节,的确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咀嚼,有时,看似不经意的一个标点,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意,我们应善于发现标点符号中的“秘妙之处”,品其味,悟其情。
《最后的姿势》一文有这样的两句:(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3)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的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些语句中多次出现了感叹号,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这些感叹号中究竟蕴藏着什么?同学们经过一番思考,悟出了这些符号的“语言”——第一句中的感叹号,体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地震了,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万一塌陷了呢?太危险了!第二句中的感叹号,体现了当时谭老师心情很着急,他在为大家的安危担心,也写出了当时情况十万火急,大家晚一秒钟跑就可能来不及了!也有学生说:“我从中读出了谭老师舍生忘死的'精神,紧急关头,谭老师让学生先走,自己却没有走,按理说,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脱离危险,但他没有这样做,而且,楼房坍塌的瞬间,谭老师还用血肉之躯护住了四个孩子,他太崇高了!”当时,情况越是紧急,就越能体现谭老师的崇高精神。
再读读第四句,其中的省略号你又读出了什么呢?“谭老师被压在废墟下了!”“谭老师遇难了!”“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们,自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你也深知:老师也是血肉之躯,难道他不会疼痛?老师也有儿女情长,他也有着深爱的妻子儿女、父母朋友,难道他不渴望美好的生活?”“为了四个孩子的生命,我一个人付出生命,值得!”“当时他心里什么也来不及想,他唯一想到的就是让孩子们脱险!他什么都顾不上了!”“他也渴望美好的生活,但在那一刻,他什么也顾不上了,救了孩子们再说!还有,如果他抛下这几个孩子,自己逃生去了,他的良心会一辈子感到不安的。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三、教学准备:学生查阅相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四、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
(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指课题)齐读课题。
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二)初读课文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交流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②你怎么分段的?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实行概括。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教案:《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主题;2.通过阅读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4.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3.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4.学生发表个人感想并进行文学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向学生简要解释本文的主题和意图。
2.阅读与讨论(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
阅读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表达方式。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3.个人感想发表(15分钟)每位学生准备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并发表给全班。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个人体验和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受。
4.文学欣赏(15分钟)为学生播放《最后的姿势》改编的音乐或短片,引导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并展开延伸讨论。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个人感想和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最后的姿势》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发展情况。
同时,教师也可以评估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一部深情而思索的文学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题,能够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能够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并且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针对今后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和文学欣赏去思考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
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
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就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
难点应该是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以及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目标1、认识“坍、攸”2个生字;会写“谭、墟”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废墟、坍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用自己的臂膀护住学生,英勇救下四名学生的高尚师德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难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初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谈话,播放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
二、1、引导学生交流预习情况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1、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提示地震前:地震时:地震后:一、学生进入情境,走进课堂。
二、1、学生交流对生字新词的读法。
2、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3、学生朗诵课文。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1、画出课文中的语言与动作描写的句子。
2、找出最能体现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的语言和动作。
(讲“人生的价值”)(语言:快跑……快……)(动作:拉撑护住)第二课时一、让学生进入情境,走进课堂。
二、1、学会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六年级上语文说课稿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我会带领学生通读课文,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等,帮助他们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此外,我还会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震中的其他英雄人物,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对于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应对方法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地震中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伟大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尤其是谭千秋老师的故事。因此,学生可能存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障碍,尤其是对谭千秋老师精神的深入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及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价值观层面的东西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若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仍有困难,我将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我会进行具体的反思和改进,如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汶川大地震的图片和视频。这些真实、震撼的图片和视频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地震的破坏力,以及在这种灾难中人们的勇敢与无畏。接着,我会向学生简要介绍谭千秋老师的事迹,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也能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的感悟,地震相关知识的掌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谭千秋老师的舍己救人精神,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精神。
二、学情分析导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标题:最后的姿势说课稿引言概述:说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最后的姿势说课稿更是关键的一环。
在说课中,通过展示最后的姿势,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将从准备工作、说课内容、教学方法、语言表达和评价反思五个方面详细介绍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一、准备工作1.1 熟悉教材内容:在说课之前,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确保对知识点的把握准确。
1.2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最后的姿势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1.3 准备教学素材:准备好教学所需的素材,如PPT、实物等,以便在说课中使用。
二、说课内容2.1 介绍教学内容:在开始说课时,首先要简要介绍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2 分析教学重点:对教学重点进行详细分析,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3 引导思考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教学方法3.1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说课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3.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3.3 分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语言表达4.1 清晰流畅:在说课过程中,教师要用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
4.2 生动形象: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4.3 语言规范:教师在说课中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避免口误和用词不当。
五、评价反思5.1 学生反馈:在说课结束后,可以向学生征求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5.2 教学反思:教师要对自己的说课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课水平。
5.3 持续改进: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最后的姿势说课稿,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最终的姿态》叙述的是20x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同学快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同学,而他却因此献出了珍贵的生命。
同学对于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还捐了款,对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也有所耳闻,但是要让同学更好地进入情境,仅靠几张图片和朗读是很难实现的。
为此,我上网搜集了介绍谭千秋老师的事迹的视频,穿插于教学中播放。
课文写得很好,许多语言都是同学值得品尝和学习的,我也花了较多时间引导同学进行反复朗读和细细品尝。
一、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
课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把人物形象深刻地呈现了出来。
比如谭老师给同学上课的那一番话,正是他精神的写照,他是这么想的,这么训练孩子的,也是这么去做的。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同学上了一堂什么是真正的人生的价值的课,可歌可泣。
再如,当地震来临的时候,他镇静自若,一心想的是让同学赶快离开,完全遗忘了自己的安危。
谭老师的动作描写也是非常感人的,当四个孩子无法脱身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谭老师的动作描写:“谭老师马上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同学。
”其中的“拉、撑、护”诠释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这是一种大爱,一种无私的师爱。
我让同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谭老师的品质,自由读、配乐读、表演读,在读中,同学感悟到了谭老师的义无反顾,谭老师的大公无私,谭老师的舍己救人。
二、环境描写。
另外,课文中还用了四处环境描写,对同学更好地进行写作供应了素材,也为学习课文内容做了铺垫:第一处: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其次处:突然,课桌摇摆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连续的几个感叹号,写出了状况紧急,也突出了谭千秋老师的镇静。
第三处:楼房摇摆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说明状况危险到了极点。
地四处: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示意了谭千秋老师已经遇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住课文特点,渗透写作方法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着手认真的备课,却发现文章的编者独具匠心,短短的一篇课文中,渗透了好几种写作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
我想,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教写作方法的好教材,预示,我在课上注意了写作方法的教学。
一、环境烘托
在课堂上,我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来开展组织教学,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
【(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
(4)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
二、正面描写
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
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
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句细节描写中的动词“撑”,我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
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
三、侧面描写
为了立体的体现人物的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教学时我没有急于去提炼、总结人物的品质,而是让学生去读出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进而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最后的人生意义。
以上是我在教学《最后的姿势》这课后的反思与对这课的初浅的认识,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