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册《风筝》优质课课件
初一上册语文第五单元风筝课件
风筝与艺术
80%
风筝的造型之美
风筝的造型千姿百态,有蝴蝶、 燕子、龙、鱼等各种形状,体现 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 力。
100%
风筝的色彩运用
风筝的色彩鲜艳明快,具有强烈 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
80%
风筝与绘画艺术的结合
在绘画艺术中,风筝常常作为主 题或元素出现,丰富了绘画的表 现形式和内涵。
初一上册语文第五单元风筝课 件
目
CONTENCT
录
• 风筝的起源与历史 • 风筝的文化内涵 • 风筝的制作与放飞技巧 • 风筝的寓意与象征意义 • 风筝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风筝的起源与历史
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据传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风筝主要用于军事通讯和观测气象。
风筝的发明者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为流传的是鲁 班兄弟发明风筝的故事。
风筝与民俗
放风筝的传统习俗
在中国,放风筝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 统民俗活动,人们通过放风筝来祈求 幸福、健康和好运。
风筝比赛的文化内涵
风筝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
在许多民俗活动中,风筝被用作道具 或表演元素,为活动增添了欢乐和喜 庆的氛围。
风筝比赛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 化交流和传承的方式,通过比赛弘扬了民间 文化,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功能创新
开发具备GPS定位、拍照、录像等 功能的智能风筝,满足消费者更多 的娱乐和实用需求。
风筝的普及与推广
教育普及
将风筝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 引入学校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对
风筝的认识和兴趣。
社区推广
组织风筝比赛、展览等活动,吸 引更多人参与风筝运动,促进风
筝文化的传播。
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优秀教学课件:22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优秀教学课件:22 页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
人人笑开眼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做伴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如今每逢春风暖常念三月三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和那小伙伴风筝懂得我的心朝我把头点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永把我陪伴风筝懂得我的心朝我把头点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永把我陪伴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鲁迅风筝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
我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
主要作品:
两部短篇小说集《》、《》;
一部回忆书性散文集《》;
一部散文诗集《》;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6 部杂文集文学思想革命周树人
作者简介呐喊彷徨。
《风筝》ppt课件
七级语文《风筝》优秀课件
增加多媒体素材
0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风筝》
的主题和情感色彩。
强化小组合作学习
02
组织更多的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
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引入更多实际案例
03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学生反馈的收集与处理
及时反馈
在课堂或课后立即收集学生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思想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引导
分组原则
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合理 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均衡。
任务分配
根据小组的特点和课文内容,分配不同的任务, 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所贡献。
成果展示
组织小组展示活动,让每个小组有机会展示自己 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04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景。
情感转折
在描述完放风筝的情景 后,情感发生转折,开
始回忆和思考。
结尾总结
总结全文,表达对逝去 时光的感慨和对未来的
期望。
重点词汇与句子的解析
“飘荡”与“飞翔”
这两个词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分别形容风筝在空中飘浮和自由飞翔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 自由和梦想的向往。
“那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总结了全文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深深眷 注意事项,以及风筝在体育竞技
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醒学生提前准备好放飞风筝所 需的线和工具,注意安全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风筝在体育竞技中 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通过风 筝放飞活动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和团队协作精神。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上《3风筝》PPT课件 (2)
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 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 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 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 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 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 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 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 工了。
9、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 中去吧”?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 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 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10、文章结尾突出了严冬的“寒威和冷 气”,你能体会出几层含义?
不仅指当时天气的寒冷,更指作 者心头的悲凉。
当年虐杀者和被虐杀者都被愚昧 观念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 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 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 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 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 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 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 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 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 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 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 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江泽民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等 (《故乡》《孔乙己》《祝福》 《阿Q正传》《药》《风波》)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 (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 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1934——194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 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16部
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优秀课件:20页22页PPT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七级语文《风筝》优秀课件
内容
介绍风筝在传统文化中 的象征意义、风筝的绘 画艺术以及风筝的文化
内涵。
教学方法
作业与要求
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 体资料进行讲解,并安 排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
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准备小组讨论,并提前
预习下节课内容。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七年级语文《风筝》优 秀课件
目录 CONTENT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主题探讨 • 课堂活动 • 课后作业 •绍
简述背景
介绍《风筝》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鲁迅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这篇文章的写作 目的。
教学目标阐述
01
明确目标
02
03
04
让学生了解《风筝》这篇文章 的主题和意义,掌握文章中的
04
课堂活动
分组讨论
激发学生思考
分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风筝》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 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等,让他们在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角色扮演
增强学生体验
角色扮演是一种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情境的方法。在《风筝》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 角色,通过对话、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文章主旨概括
《风筝》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美好的童年回忆、纯真的梦想 、自由和追求等主题。通过风筝这一象征物,作者表达了对 逝去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
文章还强调了美好事物的短暂和珍贵,呼吁人们珍惜生活中 的美好时刻。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篇富有哲 理和思考的作品。
文章内容解析
引导学生阅读全文,讲解文章中的重 点字词和句子,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意 义。
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优秀实用课件:25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优秀实用课件:25 页
“纸皮竹骨胡须长,翅膀不动能飞翔,先要线儿来领路,还要风儿来帮忙。
”(打一娱乐用品。
)
你来猜一猜
“山东急电”(打一作家的名字)
风筝鲁迅
番禺石楼二中陈静芳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
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1、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 部。
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优秀课件:20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优秀课件:20 页
走近鲁迅
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____,字豫才,现代伟大的______家、___家。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
将。
作品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 ,散文集
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___,历史小说
代表作品有周树人文学思想《呐喊》《彷徨》
《朝花夕拾》
《野草》
《故事新篇》。
1902 年,鲁迅去日本学,后来作出了决定,要用笔作武器,唤醒1918 年5 月,他以“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医学弃医从文
《狂人日记》
《阿Q 正传》等
民众觉悟,改变国民精神。
考考你鲁迅
《野草》选自预习反馈整体把握三件事:
1.”我”毁坏小兄弟做的风筝。
2、多年后“我”看了一本外国关于儿童的书。
3、“我”向小兄弟道歉,但他已不记得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课件共30页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两种心境的对比,形象写出“我”的满足与得意,小兄弟 的恐惧无奈,也表现出偏见和封建伦理对美好心灵的戕害。
6、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吧”“?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
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 脱悲哀。 朗读1—2段,思考问题: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 到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探究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体会作者感情。感知人物形象。
3、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 神。
走近鲁迅
文学常识
考 考
你
鲁迅,原名_周_树,人字豫才,现代伟大的文__学__家、 思_想_家 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 《呐_喊__》__《__彷__徨_》《__故_ 事新篇,》散。文集《朝花夕拾》
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检查预习
给红字注音,划线解释
丫杈 嫌恶 什物 惊惶 瑟缩 虐杀 宽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1、课文是介绍“风筝” 这种工艺品的吗?
不是
2、“风筝”在课文中起 什么作用?
线索
朗读感知
1、课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简单概述。
2、读后你有哪些感受? 3、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
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件:第3课《风筝》
你与家人有过误解与 冲突吗?你如何看待误 解与冲突中也有亲情?
对比阅读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风
筝
---鲁 迅
背景知识: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 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 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 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作者知多少
?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是“骨头最硬的人”。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 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16部。
课堂小结:
精神 虐杀
惊异 悲哀
无法 不过
沉重 悲哀
多角度理解文章(感受)
1.兄弟情深,误会冲突中有亲情。 2.敢于反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3.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玩耍的自由。 4.批判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和封建 伦理道德。
第二课时
精读 第四自然段,合作讨论:
1、你觉得本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2、如果你是文中的弟弟,你会如何 对待这种“精神的虐杀”?
内容概括 写作者小时候不让弟弟 放风筝,还弄坏了弟弟苦 心孤诣做好的风筝,中年 时,看到外国一本讲论儿 童的书后很内疚,希望得 到弟弟的宽恕。
再读课文
1、 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 2、 明确本文的写作顺序。
文章的感情线索:
弟 弟 惊呼 跳跃 可鄙 气恨 惊慌 绝望 精神 虐杀
忘却
我
悔恨
补过
悲哀
记叙文记叙的顺序有顺叙、插叙、 倒叙,本文采用的是( 插叙)。
研读课文
思考: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怎样 理解? 3、“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 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了什么?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 记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 得沉重着”?
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优秀实用课件工:40页42页PPT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 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 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 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 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 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 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 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 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江泽民
自
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o cuì 憔悴 qiá
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由什么引发, 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发生的什么故事?
中年
北京
风筝
小时候 家里 不许弟弟放风 筝,折断撕毁弟弟的蝴蝶风筝
2、这篇散文 围绕“风筝” 回忆的是什么 事情?
3、“风筝”在课文中起 什么作用?
线索
4、回忆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结束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我”和弟弟对 于放风筝的观 点有何不同?
我 风筝 弟弟 喜爱 嫌恶
4、体会第四段“我”的动作的词语,说说它们 的表达效果。
一连串的动词,十分具 体的表现了我的盛怒和 狂暴。
5、“我”的骄傲是否维持下去呢?当 “我”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为什么说是“不幸”? “我”的骄傲没有维持下去。 “我”一向以为管弟弟管得对,现 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 来,受到惩罚了,对明理之后的“我” 来说,良心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1881 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
这棵树下,就是鲁迅 儿时经常玩的地方。
(1881—1936)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 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 变国民精神。 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体裁 散文 写作时间 1925、1、24 选自《野草》(散文诗集)(1927年北
京北新书局初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 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 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 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 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有的 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 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 作者的人生哲学。
悲哀
更悲哀
5、按照“现在--过 去--现在”的思路, 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一、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 的时令、引出回忆。 (1—2) 二、 “我”回忆小时候在故 (3—4) 乡故意弄坏小兄弟风筝的事情。 三、到了中年,意识到错误, 当道歉时,小弟已忘却, (5—12) “我”心情更沉重。
顺叙
记叙的顺序
自读课文3——4段,在课文中 圈点勾画,并完成下表
用圆圈圈出,体现“我”的观 点的词语。
用三角形画出,体现弟弟的观 点的词语。
对象 比较点
弟弟
“我”
平时对风筝的 态度 “我”发现弟弟 偷做风筝时
结果
张着小嘴、呆看、 笑柄、可鄙 惊呼、跳跃 惊惶、失了色 瑟缩着 绝望地站 在小屋里 愤怒、折断掷、 踏 傲然走出
2、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 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 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的 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 天。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 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 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我”和弟弟对待风筝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 同?你如何看待“我”的行为?
鲁迅怎么看待放风筝呢?
风 筝
A story about kite
作者: 鲁 迅
Writer : luxun
革 命 的 急 先 锋
反 封 建 的 斗 士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府 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 · 听人说, 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 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田,并不很愁生计。”
蝉
飞 龙
红蜻蜓
红金鱼
Zhà o yù n 《山塘棹歌》(杨韫华) •春衣称体近清明,(chè n) •风疾鹞鞭处处鸣。(yá o) •忽听儿童齐拍手, •松梢吹落美人筝。
美 人 筝
•
风筝
• • • • •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倒叙 插叙
6、本文采用的是哪一种记叙顺序?
倒叙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看见 “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 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 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 的季节放起风筝来。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 “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 法补过。 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 出下文。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等 (《故乡》《孔乙己》《祝福》 《阿Q正传》《药》《风波》)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 (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 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1934——194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 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16部
生字及词语积累
筝 zhēng 蕾 lěi 堕duò 丫杈chà 掷 zhì
língdīng 嫌恶 wù 肃杀 sùshā 诀别jué 伶仃
huá ng 瑟缩 sèsuō 可鄙 bǐ 什物 shí 惊惶 虐杀 nüèshā 宽恕 shù恍然大悟 huǎng
ng 添刻tiān 苦心孤诣 yì惩罚 ché
6、鲁迅先生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感到 了深深的自责,想了哪些办法去弥补自己 的错误?效果如何?
办法一:送他风筝,一同放风筝 -- “他和我一样,
早已有胡子了”
失败
办法二:“讨他的宽 恕” “他什么也 -- 不记得了”
7、待到弟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 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轻松反 而觉得“沉重”? 弟弟受到“精神的虐杀”,但弟弟 并不这样认为,反而把兄长的行径视为 合情合理,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 我也无从补过,因而觉得“沉重”。从 中也可看出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严于 解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