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道德与宗教——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几个问题1

合集下载

康德论述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康德论述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康德论述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2008-04-04 15:58:03来源: 中国艺术批评网友评论0 条进入论坛1. 康德的两个合目的性。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三个很著名的问题:⑴.我能够知道什么?⑵.我应当做什么?⑶.我可以希望什么?第一个为形而上学问题,康德写《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主要谈人的从感性到知性概念(Begriff)阶段的意识结构。

第二个问题谈道德律,康德写《实践理性批判》,实践理性谈理性的超验层面,道德的应该,绝对律令。

第三个为宗教问题,希望关涉人的幸福,康德谈人的道德律的超验根基在哪里,谈应该有神,康德写《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1]后来,康德又提出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人类学问题。

[2]康德在人类学问题中谈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神的关系,人的肉身的有限性与人的灵魂的超验性的关系。

那么,在《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批判之间有一个分裂,自然Natur与道德Moralität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康德为了将两个分裂的世界统一起来,写《判断力批判》,康德的判断力谈人的一种直觉能力,这种直觉能力,悟性越高的人这种能力越强,康德在这里实际上谈的是人的智性直观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已经越出康德另外两个批判理论的理论框架了,如对美的创造的天才论,康德分析起来已经有神秘意味,柏拉图的《伊安篇》中的灵感直接来自理念的世界,康德这里也类似。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谈到有两种东西使他意志坚强: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3]星空对应于康德的纯粹理性;心中的道德律,实践理性,为人类的至善的目标的无条件的应该,绝对律令。

人的纯粹理性与道德律之间是什么关系?在经院哲学看来,康德谈的纯粹理性只是实践理性的信仰的第一个初级阶段,科学的模式奠基于神学之中。

笛卡尔主体性的建立,将这种奠基关系分裂成看似无关的两个领域,广延和灵魂两种实体,本来是从上帝开始的行为,现在笛卡尔要来从人开始重新思考,人又是一种有限的存在,笛卡尔思考后认为,一切来自神,回归神。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奠基之作。

在这部书中,康德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著名的“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的概念,试图解决人类认识的根本问题。

读完这部书,我深感受益匪浅,对康德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知识”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通过感官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还包括一种先验的知识结构。

这种先验的知识结构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不需要通过经验来获得。

康德将这种先验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

这三种先验的知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石,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前提。

在康德看来,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并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条件。

这种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没有经验就没有知识。

而康德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还包括一种先验的知识结构。

这种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其次,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的批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但是也容易陷入错误。

康德将理性的错误分为两种:幻相和谬误。

幻相是由于理性的先验知识结构导致的,是一种无法避免的错误;而谬误则是由于理性的运用不当导致的,是一种可以避免的错误。

康德对理性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上。

他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试图超越经验范围,探索宇宙根本原理的学问。

然而,由于人类的理性受到先验知识结构的局限,形而上学往往陷入幻相和谬误之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 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试图通过对理性的批判,揭示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为形而上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理性,而是要揭示理性的局限性,使理性得到正确的运用。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之中,阐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以及规定源流、范围和界限.但是康德于第二版序之中,反而不是着重于进行理性批判的条件,而是改变了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新概念,导致康德发动了哲学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在导言中,康德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的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按这总问题细分了以下的四个问题:1.数学如何可能?2.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康德把全书大致的分为了五部份:“1.先验感性论,2.先验逻辑论,3.先验分析论,4.先验辩证论,5.先验方法论”1.先验感性论“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2.先验逻辑论“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3.先验分析论“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4.先验辩证论“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5.先验方法论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奥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知识论要义与其他: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自在之物:指认识之外的,但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为:对人类理性本质及其辩证关系进行的一部哲学论述。

这本书包括了康德对人类理性的基本概念、关系和功能的阐述,并对人类理性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即纯粹理性哲学。

他认为,人类理性本质上是纯粹的,即不受外界感性因素的影响,而是基于内在的推理和逻辑推断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康德还认为,人类理性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即理性与感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感性是人类理性的基础,理性则是感性的提升和完善。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还对人类理性的功能进行了阐述,认为人类理性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奠定基础。

总之,《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对人类理性本质、关系和功能进行的综合性论述,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对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第一批判中的理性论

康德第一批判中的理性论

康德第一批判中的理性论康德在第一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中,详细讨论了认识论问题,并划定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领域。

感性和知性属于认识领域,而理性属于思维领域。

康德的这种对知识进行澄清的方式,一方面使形而上学得以可能,另一方面也为第二批判论述理性的运用开辟了道路。

一、理性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知性的作用解释为判断,相应也建立一定的规则;而理性则是对知性进行更高的综合统一,因此它的作用是推理,并且根据最高的统一性建立各种原则。

知性的对象是直观,而理性的对象是知性;将理性运用于直观或者将知性运用于推理,都是独断论或怀疑论的滥用,而导致错误的结果。

仅仅靠知性是不能得到结论的,后者是理性的工作。

但理性本身却不与大小前提的来源(直观)发生任何关联,因为它只需要从有条件者中寻找无条件者的整体统一,而不是要在范畴中形成判断,从而它也不与经验发生关系。

“理性用概念来把握,而知性用概念来进行(知觉的)理解。

”因此,理性超出经验之外,它形成一切经验知识的最高原则,但又可能陷入幻像和辩证法。

经验论者经常把理性降格为例如“红”一类的表象;而理性论者又把知性范畴升格为理性导致超越认识界限而误认为能认识物自体。

康德谈到柏拉图的理念,它是道德、自由和法的模本,又是可感世界的模本。

这就造成一个矛盾:可感世界是经验性的,并不需要从理性那里获取原则,而只需要在知性那里获取规则,它们是“下降”的,只需要经验的、有条件的综合。

而道德、自由和法,则是从知性中无法得到的,形成了人对在经验中的相关事物的最高原则。

类似道德、自由、法这些“上升”的推理产生了新知识,必须有一个无条件者的预设,它需要厘清有条件者与各种条件之间关系的共相,从而到诸条件的总体性(先验理念)。

从关系范畴中类推,康德也得到了纯粹理性的三个概念:无条件主体(定言)、无条件现象诸条件(假言)、无条件思维对象(选言)。

三者形成心理学、宇宙论和神学。

这三者经常被滥用,导致幻象逻辑。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它为人类的理性划定了界限,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人类理性的能力和局限性。

首先,康德认为理性本身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即时间和空间的形式。

这种观点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认识方式和范围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先天的认识形式的制约。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受到我们自身的局限性的限制。

其次,康德提出了“哥白尼式革命”的观点,即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而不是我们的知识依照对象。

这意味着,我们的知识并不是被动地反映对象的,而是对象必须符合我们自身的认识形式。

这种观点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知识的本质和来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的观点。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认为范畴是我们先天的认识形式,是我们用来整理和组织感性经验的工具。

这种观点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范畴的本质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则探讨了理性在追求绝对完整体现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幻相和矛盾。

总的来说,《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哲学著作,它为我们理解人类的理性、知识和范畴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指导。

虽然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概念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但是只要我们耐心地阅读和思考,就一定能够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收获。

同时,这也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的著作,每一次阅读和思考都会有新的收获和领悟。

因此,我非常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浅谈康德哲学中道德和宗教的关系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和宗教之让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道德是宗教的前提,是宗教赖以树立的合理性基础。

另一方面,以道德为基础、以增进道德为目的的宗教又是道德实践的必要前提,是道德的必然归宿,也是有助于道德完善的。

而且现实世界中的有形教会――这种历史性的信仰,作为一种引导性的手段也可以不断否定其自身,以便最终清除掉自身的一切经验性因素,向纯粹的宗教信仰迫近,形成道德的神圣性,扭转社会风气,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一、道德与宗教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和宗教的概念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不同,有必要首先明确一下。

历来对“道德”一词的解释有很多种,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话语背景下,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都是传统的道德概念。

康德的道德与此不同,是指纯粹实践理性,“它的根基是纯粹的自由意志"。

纯粹实践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是道德律,是真正能成为法则客观的、普遍的的道德律令。

纯粹实践理性的四条定理就县实践理性即道德的规定。

前两条是消极的,是说功利主义和幸福主义都不能成为法则。

第三条“能够提出这样一条实践理性的法则,就是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成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他就只能把这些准则思考为这样一些不是按照质料,而是按照形式包含有意志的规定根据的原则"。

而这样一种形式主义道德观正是康德的“道德不可避免地导入宗教”的关键所在,后面再详细阐述。

第四条定理是自律的原则,“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与之相符合的义务的惟一原则反之,任意的一切他律不仅根本不建立任何责任,而且反倒与责任的原则和意志的德性相对立。

”“是说上面这样一条道德法则不是外人强加给你的,而是你的自由意志自己立法所制定的”。

康德哲学中的“宗教”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以有形教会和《圣经》为外化的基督教等宗教,而是一种纯粹的理性信仰。

“所谓纯粹的理性信仰,也就是仅仅从实践理性出发的信仰,它的神明概念只是出白对道德法则的意识,和对假定一种能够为这些法则造成在尘世可能的、与道德上的终极目的一致的全部结果的力量的理性需求。

知识道德与宗教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几个问题

知识道德与宗教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几个问题

知识、道德与宗教——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几个问题赵广明内容摘要:理性、自由是康德表达人的本质的核心概念,尤其是他对自由概念的卓越阐释,是其尝试解答传统形而上学问题、道德与宗教问题的灵魂。

本文拟从知识、道德和宗教三个方面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几个问题进行重新解读。

一、理性与自由。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要被理解为人类的一种本质力量与创造模式,它涵摄认识领域与实践领域。

柏拉图认为,理性的人处在世界与理念二极之间的张力关系中,既有属神的超验理念本质,又必然地生活于大地之上。

希腊精神经启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康德。

在康德那里,人的理性特质更加突显,而且那种张力色彩依然是思想的必要前提。

不过,康德的伟大在于其综合精神。

我们不好使用“折中”、“调和”等词汇来纠缠康德,而应积极地体会他那深邃的创造思想。

人不需要从二元中逃出,极力站在某一边谴责另一边,而是要理解源于更深统一体的人的精神和“质料”[1](第六章)。

在康德那里,质料与理念、现象与本质空前地统一,存在因而获得完整的根据,这根据显然不在传统意义上的超验理念中,不在彼岸——那人迹难至的永恒的空虚与黑暗中,而在我们的思想概念、在我们的理性理念中,在理性本身。

而且,人只能生活于自己的理性中,而不能生活于生命之外的超验理性之中。

在倡导主体性哲学的康德那里,理性只是人的理性,理性(思想)不仅是人类的能力和工具,更是人的本质、源泉、依据和目的。

人类藉理性而为的,不是去探求身外的别的什么东西和奥秘,而是对自己理性本身的自觉,自觉其作为人以及人的整个世界之源泉、之模式、之理想的身份及尊严。

这种自觉即自由,乃是人类的起点与终点。

人的理性之外,康德并不愿意浪费自己的精力,只是存而不论。

康德认为,理性是完整的、唯一的、永恒的。

人的一切都在理性的呈现与运用中。

通过纯粹理性的思辨使用,人类获得关于经验的知识以及经验本身,人成为自然的立法者。

通过纯粹理性的实践使用,人自觉地服膺道德命令,成就一个纯粹道德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以人的自由为前提的、超越自然秩序的价值世界。

转载 曹小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五札

转载 曹小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五札

转载曹小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五札曹小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五札曹小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五札楼主:曹小旦时间:2007-09-01 09:55:54天涯论坛> 学术中国[我要发帖]点击:5886 回复:82 字体:楼主从自在之物到现象——读《纯批》札记之一康德以外感官和内感官的区分来阐明空间和时间,但是,空间和时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空间是以“主体受客体刺激”[①]为可能条件的,而且,空间和时间是合在一起共同规定作为现象的对象的直观。

[②]这种直观开始于客体,但却是主体的内部状态。

这样,从主-客架构来看,时间和空间是各有所属的。

但从先验的直观来看,时间和空间又是合一的。

现在,既然时空直观是主体的内部状态,那么相对于主-客架构这个前提而论,客体只能合理地阐明为自在之物。

作为自在之物,主体只能思考它,但却不能认识它。

既然主体不能认识作为自在之物的客体,那么关于主客体同一性的认识事实上也就是不可能的。

按胡塞尔的话来说,这里的问题便是:“认识如何能够确信自己与自在的事物一致,如何能够‘切中’这些事物?”[③]答案是:“超越的、实体的客体如何在认识行为中被切中,它首先被意指为何物,并且这种意指的意义如何在持续的认识联系中有步骤地得到充实。

”[④]在胡塞尔看来,康德的自在之物实际上是“超越的、实体的客体”。

所以,“这门现象学与先天本体论无关┅┅先验的现象学是构造着的意识的现象学┅┅先验的兴趣、先验现象学的兴趣则是除了意识还是意识,它的兴趣只在于现象”。

[⑤]这样,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角度来看,康德的自在之物实际上是调和主-客架构和时空直观之间的一个假设。

如果直观本身只是意识和现象,那么客体连同作为外感官的空间,就只是一种“被给予性”,主-客架构之下的认识也就可以转化为一种“意向性”。

于是,康德以主-客架构和基于时空直观的认识论,在胡塞尔这里就只剩下了现象和时间。

这种现象学试图通过消解主体与客体的本体论架构,来解决认识论上的困境。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的“第一批判”,主要研究认识论。

它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总问题,并将其分成四个问题、四个层次进行探讨。

第一个问题是“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数学是关于形式上的计算和演算,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康德认为,纯粹数学的可能性在于我们的感性具有先天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空间和时间是一切直观对象的条件,也是数学对象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

没有空间和时间,我们就无法感知和理解数学对象。

第二个问题是“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它以数学为基础,通过知性范畴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形成关于物质世界的规律性认识。

康德认为,纯粹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在于我们的知性具有先天的知性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必然性等。

这些范畴是我们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理解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个问题是“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根源的学问,它试图超越自然科学的范围,探讨那些超出我们感性经验的对象,如上帝、灵魂、自由等。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是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理性有一种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倾向。

然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知性范畴和感性经验无法完全把握那些超出我们经验范围的对象。

第四个问题是“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我们的理性追求的目标,它试图建立一门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根源的科学。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可能的,但需要我们以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来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对我们的知性范畴和感性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以确定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只有通过这样的批判,我们才能建立起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将认识分化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其中感性是接受性的,知性是自发性的,理性是更高级的能力。

感性提供对象,知性形成概念,理性则是对知性形成的概念进行综合和统一。

总问题的提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一)

总问题的提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一)

总问题的提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一)总问题的提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一)哲学界有这样一个说法:“经过康德,可以走向任何哲学,不经过康德,只能走向坏的哲学”。

在康德之后哲学界有这样一个判断:“没有认识论反省的本体论是无效的”。

你再也不能独断的去说,哪个就是世界的本源,哪个就是生命的真谛。

你必须为你说出来的那个观点在认识论上作出说明。

你也不再能不加限制的说,通过对已有的经验总结,所得出来的规律可以直接做毫无限制的扩大和重复,而是要为你根据经验所总结出来的规律的应用范围提供充分的根据。

批判是什么,康德有个说法,“我们的时代,是批判的时代,宗教不能因为它的神圣,法律不能因为它的权威而免于批判。

现存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出辩护”。

因此理性本身的合理性也同样需要批判,理性的法庭首先要为自己的存在作出清晰的界定。

为纯粹理性的有效使用单位划定界限,澄清由于越界造成的思想混乱。

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就在于此。

有学者把康德哲学比作哲学的蓄水池,之所以说是蓄水池,我想原因可能在于,康德对过往哲学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将过往哲学的问题都纳入到他的哲学体系当中,而在康德之后的哲学所提出的问题,也主要是从康德哲学这里出发,或者,起码是康德化了的前康德哲学的问题。

因此,康德,是哲学思考绕不过去的,蓄水池的比喻应和着回到康德去的口号,康德哲学不是一个过时的陈旧的哲学体系,而是源头活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仍然在康德提供的思想操作平台的基础上展开思想。

康德哲学产生的背景可以分成三个方面来看,一是社会背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酝酿和成型与法国大革命的酝酿和发生几乎是同时的。

他们都是启蒙时代精神的产物,也同时是启蒙时代的标志。

启蒙对理性的高扬和对贯穿其间的批判精神,在康德的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是启蒙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是科学和人文背景,牛顿物理学和卢梭的人文主义对康德的影响是巨大的。

有人甚至将康德比附为哲学领域的牛顿,康德哲学体系的建构样式,也却是能看到牛顿物理学的影子,空间感十足。

浅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些论点

浅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些论点

浅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些论点作者:王一如来源:《参花(下)》2017年第09期摘要:《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哲学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康德哲学独有的特点,还可以进一步了解西方哲学的深刻内涵。

關键词: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特点影响一、康德的认识论人们都知道理性主义者主张所有知识是以人类的心灵为基础的观点,而经验主义者主张人们了解世界是通过感官。

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则指出,通过感官认知所获取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康德认为,人们的认识是通过理性的判断和感官的认识而得来的。

“时空”并不代表实体,而是经验事物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其只是形式的一种,就如同水是随着杯子的不同形状而有所差别的,但杯子的形状却是已经存在的。

此种观点表明,人们认识未知事物主要是利用先天存在的事物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加工。

先天的直观是获取外界感受到诸多认识结合的结果,人们要想认识事物,就不能脱离先天直观形式。

在认识当中,人类认识水的形状的前提条件是通过不同形状的杯子而得来,由此可以看出,经由此过程获取的知识必然存在先天条件。

当事物成为人类感知对象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先天直观现象。

二、康德的因果律在因果律方面,休谟主张因果律能够来自于人们的经验,是不能被证明的,而康德认为产生因果律的源泉在于心灵,是先天存在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先天形式,作为理性的法则,是人们认识未知事物的一种主要形式。

从康德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因果律是发自于人们内心的深处,也就是说世界原本是什么面貌我们无法全部认识,不过可以通过有关的认识和经验来认识世界。

“我眼中的事物”和“事物本身”存在着差异,前者有作者的主观思想,但事物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说,我们认识的事物是想象出来的模样,并不同于事物原本的面貌。

这就表明,人们是可以预测到未知事物或是获取经验的。

综合这两种因素,能够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产生影响。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问题意识解析——对《纯粹理性批判》两版序言的思考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问题意识解析——对《纯粹理性批判》两版序言的思考

经过 多年 的深思 熟虑 , 德在第 一版序 开头就 康
明 确 地 表 达 了 自己 的 观 点 : 人 类 的 理 性 在 其 知 识 “
的某 个 门类 里 有 一 种 特 殊 的 命 运 , 是 : 为 一 些 就 它 它 无 法 摆 脱 的 问 题 所 困扰 ; 为 这 些 问 题 是 由理 性 因 自身 的本 性 向 自 己 提 出 来 的 , 它 又 不 能 回 答 它 但 们 ; 为 这 些 问 题 超 越 了 人 类 理 性 的 一 切 能 因
《纯 粹 理 性 批 判 》作 为 康 德 哲 学 的 奠 基 性 著
进 行 分 析 , 理 性 进 行 一 番 彻 底 批 判 , 能 使 形 而 对 才
上 学 摆 脱 困 境 , 为 真 正 的科 学 之 科 学 。 成 形 而 上 学 是 关 于 最 高 存 在 即 世 界 最 后 实 在 的
— —
对《 纯粹理性批判》 两版序 言的思考


( 大庆石油学院 人文科学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3 1 ) 6 3 8

要: 以康德在《 纯粹理性批判》中的问题意识为 线索, 纯 粹理性批 判》 对《 的两版序 言进行考 察发现 : 两版序 言
虽然篇 幅不长 , 却从总体 上架构 了纯粹理 性批 判的逻辑 脉络 , 示 了哲 学分析 的基本路 径 与方法 , 揭 对确 立 问题 意 识、 把握逻辑思维进 路、 提高思辨能力大有裨 益。 关键词 : 德哲学; 康 纯粹理性批判; 问题意识 ; 纯粹理性
显 地 遭 到 完 全 的鄙 视 , 位 受 到 驱 赶 和 遗 弃 的老 妇 这
解读 , 取精神 营 养 , 而 掌握 康 德思 想 进 路并 借 汲 进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之中,阐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以及规定源流、范围和界限.但是康德于第二版序之中,反而不是着重于进行理性批判的条件,而是改变了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新概念,导致康德发动了哲学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在导言中,康德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的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按这总问题细分了以下的四个问题:1.数学如何可能?2.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康德把全书大致的分为了五部份:“1.先验感性论,2.先验逻辑论,3.先验分析论,4.先验辩证论,5.先验方法论”1.先验感性论“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2.先验逻辑论“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3.先验分析论“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4.先验辩证论“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5.先验方法论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奥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知识论要义与其他: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自在之物:指认识之外的,但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3)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3)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著作,该书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巨著之一。

本书对理性的本性和限度进行探讨,揭示了理性批判的方式和范畴,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局限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理性与认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探讨了理性的本质以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然而,理性的运作也有其固有的限度,主观的认知方式难以超越这些限度。

康德通过理性批判的方式,揭示了人类认识的三个重要要素:感性、概念和判断。

感性是我们获得经验的方式,概念是我们对经验进行抽象和归类的工具,而判断则是我们通过概念建立起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的认知能力。

然而,康德指出,我们的认知能力受到了条件的限制。

我们只能通过感性来感知世界,但感性又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形式,我们只能通过这些结构和形式来理解感性给予我们的材料。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总是受到主观的限制,我们无法直接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纯粹理性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康德进一步探讨了纯粹理性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他认为,尽管我们无法直接了解事物的本质,但通过纯粹理性的思考,我们可以追求一种可能的普遍真理。

纯粹理性通过概念的运用和逻辑的推理,试图探究事物存在的规律和本质。

然而,康德也指出了纯粹理性的局限性。

纯粹理性过于依赖于概念和概念的运用,使得我们的认知局限于概念所能描述的范围。

我们无法通过纯粹理性来得知事物的存在是否真实,只能通过实践和经验来验证我们的理性思考。

此外,康德还指出了理性的自相矛盾性。

理性追求普遍真理,但同时也存在自相矛盾的概念和判断。

这表明人类理性的本质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存在,我们的认知能力并不完美。

启示与思考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事物的真相。

这对于我们对待知识的谦虚和谨慎态度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康德哲学笔记

康德哲学笔记

康德哲学背景:(1)政治:法国大革命-弘扬批判精神。

(2)自然科学:牛顿自然科学-经验分析结构。

(3)人文科学:卢梭人文科学。

(4)哲学思潮:唯理论【大陆理性派】和经验论【英国经验派】内容:康德为哲学提出了四个问题。

(无论是思辩哲学还是实践哲学都必须面对这四个问题)第一,我能知道什么?--认识论问题:《纯粹理性批判》(我们知识的范围,我们建立知识的大楼,我们要用什么材料)。

知性、感性、直观、范畴、时间、空间,这些都是大楼的构建。

我们要明白它们是什么,怎么用。

他们都在经验的范畴之内。

认识论是首要的问题第二,我应当做什么?--道德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这是自由意志,作为一个自由人,我们应当做什么)第三,我可以希望什么?--宗教问题:《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当我按照应当做了的时候我可以希望什么?宗教解决道德和自然的统一。

自然是为了幸福,知识是为了幸福)德福一致,你所获得的幸福,和你的道德是否匹配,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成为一种宗教问题。

康德把前两个问题统一起来,就出现了第三个问题,只有上帝能做到。

第四、人是什么?--人类学问题:属于人类学的问题,认识问题、道德问题,和宗教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康德的人类学是先验的人类学,探讨人的本质。

真、善、美——知、意、情真:就是求真,是对自然的认识的不断追求。

体现为对知识的追求和积累表现形式:科学善:就是实践中道德的最大追求和目的。

体现为意志力表现形式:宗教美:是情感的最大体现。

体现为人的情感表现形式:艺术三者在哲学中到达统一。

第一部分《纯粹理性批判》1、批判纯粹理性主题:法国革命前就是以理性的法庭来裁决一切,因此对于理性本身应该加以考察和批判。

之所以对理性本身加以批判,是因为形而上学最终的目的是:1、为人的认识和科学2、为人的道德和幸福。

因此哲学的目的:1、掌握自然必然性2、发扬人的自由精神。

要实现哲学的目的和完成形而上学的目的都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以往的理性未经批判承担不了这样的使命。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其次,作品的情节和角色设定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康德以一种极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方式展开论述,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变得引人入胜。康德的角色就是他自己的思想,他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和探索。这种独特的角色设定,让我感受到了康德作为哲学家的智慧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其主题、情节、角色以及作者意图的影响。这些元素不仅使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个人感受和反应。
首先,作品的主题引发了我对人类认知能力和认识局限性的深刻思考。康德在书中对先验理性的探讨,使我意识到我们的认知并不是直接来自于经验,而是基于先验的知识和逻辑结构。这种观点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启示,让我开始反思人类认知的边界和局限。
此外,康德关于“现象”和“物自身”的区分,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感知与现实的关系有着惊人的相似。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无法直接认识物自身。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感知论相呼应,即人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只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映射,而不是现实的本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康德的道德哲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康德提出的“普遍性法则”和“人格尊严”原则,实际上是对人类道德判断心理的一种探讨。他试图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这种准则在现代心理学中,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心理机制。
第二篇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审视
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哲学巨著,更是一次对人类认知心理的深刻揭示。康德在书中对先验理性的探讨,实际上是对人类认知过程的一种剖析。他用理性的框架,揭示了人类在认识世界时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局限。
康德的“先验理性”概念,在现代心理学中,可以被理解为人类认知结构的基础。这种认知结构,是由人类大脑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它影响着我们如何处理和理解信息。例如,康德提到的“时空观念”,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人类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人类大脑对世界进行分类和理解的一种工具。

图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言001

图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言001

图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言001Ⅰ、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因为,如果不是通过对象激动我们的感官,一则由它们自己引起表象,一则使我们的知性活动运作起来,对这些表象加以比较,把它们连结或分开,这样把感性印象的原始素材加工成称之为经验的对象知识,那么知识能力又该由什么来唤起活动呢?所以按照时间,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

P1【幻灯片解说】【文字解说】认识论的完整形态我们用三角形金字塔展示出来,它在中国古代被称作“连山法”,在康德那里则称作理性巴别塔。

其中底部带有灰色背景的部分是客观存在——认识对象,其中绿色梯形平台为进入认识视域的内容,标有自在之物的灰色部分是游离在感官之外的存在内容。

它包括认识能力无法把握的内容,如银河系之外的宇宙形态,也包括看不见的虚无关系,如《老子》所说的“不言之教”。

灰色平台上边由蓝色、橙色、紫色构成的三角形金字塔则是完整形态的认识结构。

其中蓝色表明感官接收的表象,大脑的思考过程则是人类至今也没有把握的对象,因此呈现出灰色。

这是认识论内部人的大脑自身的工作模式和运行规则。

橙色平台内部,黄色是抽象的方法,如分析综合。

橙色是语言逻辑规则,如形式逻辑的同一律。

名与实一体。

紫色三角形内部是经验理论,它的特点是来自实践,是对工作进行的总结、如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等。

超出经验的束缚,揭示出具有必然性的规则、公式、定理,就属于科学理论的范畴。

三角形上部的灰色表明,它是以文本形式出现的知识,这是先验逻辑分析的对象。

如“一切变化都有原因”“凡金属都是物体”等。

这些判断构成了先验逻辑研究的内容。

康德依据认识形式不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不同,认识能力不同,将这些文字分为三类:后天的、先天的、纯粹的。

其中后天的内涵是感官能够认识到的,先天的内涵是哲学概念,如原因、结果,它是无法感觉到的,属于人类智慧创新出来的分析方法、思维工具。

何谓真正的理性宗教?——斯宾诺莎与康德的宗教批判理论辨析

何谓真正的理性宗教?——斯宾诺莎与康德的宗教批判理论辨析

何谓真正的理性宗教?——斯宾诺莎与康德的宗教批判理论
辨析
双修海
【期刊名称】《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1)2
【摘要】斯宾诺莎和康德是近代哲学家中主张宗教理性化的两位激进代表,但二人在何谓理性宗教的问题上却相去甚远,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宗教批判理论,分别称为泛神论和道德神论。

泛神论把矛头直指天启神论,属于某种形式的自然神论;道德神论则攻击一切形式的自然神论,尤其是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康德的道德神论并不能独立自存,本质上隶属于自然神论;而斯宾诺莎的自然神论也不完备,仍需康德自然目的论作为补充;一种真正健全的理性宗教,其核心要义介于斯宾诺莎和康德之间,能够与主张幸福至上的功利主义和倡导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保持内在一致。

【总页数】8页(P1-8)
【作者】双修海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02.31
【相关文献】
1.知识、道德与宗教--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几个问题
2."祈求宗教"与"批判宗教"的深度冲突——魏特林与马克思宗教理论的分野
3.形而上学的批判重建与宗教
的未来可能——从知识论层面看康德的宗教理解4.掀起“宗教批判”的面纱——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理论5.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与康德的道德宗教之比较及其融合——兼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道德与宗教——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几个
问题
*导读:内容摘要:理性、自由是康德表达人的本质的核心
概念,尤其是他对自由概念的卓越阐释,是其尝试解答传统形而上学问题、道德与宗教……
内容摘要:理性、自由是康德表达人的本质的核心概念,尤其是他对自由概念的卓越阐释,是其尝试解答传统形而上学问题、道德与宗教问题的灵魂。

本文拟从知识、道德和宗教三个方面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几个问题进行重新解读。

一、理性与自由。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要被理解为人类的一种本质力量与创造模式,它涵摄认识领域与实践领域。

柏拉图认为,理性的人处在世界与理念二极之间的张力关系中,既有属神的超验理念本质,又必然地生活于大地之上。

希腊精神经启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康德。

在康德那里,人的理性特质更加突显,而且那种张力色彩依然是思想的必要前提。

不过,康德的伟大在于其综合精神。

我们不好使用折中、调和等词汇来纠缠康德,而应积极地体会他那深邃的创造思想。

人不需要从二元中逃出,极力站在某一边谴责另一边,而是要理解源于更深统一体的人的精神和质料[1](第六章)。

在康德那里,质料与理念、现象与本质空前地统一,存在因而获得完整的根据,这根据显然不在传统意
义上的超验理念中,不在彼岸那人迹难至的永恒的空虚与黑暗中,而在我们的思想概念、在我们的理性理念中,在理性本身。

而且,人只能生活于自己的理性中,而不能生活于生命之外的超验理性之中。

在倡导主体性哲学的康德那里,理性只是人的理性,理性(思想)不仅是人类的能力和工具,更是人的本质、源泉、依据和目的。

人类藉理性而为的,不是去探求身外的别的什么东西和奥秘,而是对自己理性本身的自觉,自觉其作为人以及人的整个世界之源泉、之模式、之理想的身份及尊严。

这种自觉即自由,乃是人类的起点与终点。

人的理性之外,康德并不愿意浪费自己的精力,只是存而不论。

康德认为,理性是完整的、唯一的、永恒的。

人的一切都在理性的呈现与运用中。

通过纯粹理性的思辨使用,人类获得关于经验的知识以及经验本身,人成为自然的立法者。

通过纯粹理性的实践使用,人自觉地服膺道德命令,成就一个纯粹道德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以人的自由为前提的、超越自然秩序的价值世界。

正是这种世界,必然地把上帝存在以及对上帝的信念推设出来。

这可被视为纯粹理性的信仰使用,或者纯粹理性的信仰阶段,此乃纯粹理性的最高运用与呈现。

康德并未明确地表达理性的阶段性,但我们可以明确地感觉到纯粹理性的内在发展与过程性。

这样,在理性的永恒性中,表现出其历史性的一面。

不过,应该指出,康德的这一历史性是自身合理性的、先验而非经验性的,它指的是直接源于理性概念本身的自发性的生成。

无限永恒与历史有限
性具体统一于理性自身,这即是康德对传统哲学内在矛盾之解决的有益尝试,又体现出他对人类本性的深刻把握。

另外,虽然理性之外,康德存而不论,但康德还是对物本身、对上帝等概念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思辨理论领域,人由于自身的局限,关于物自体,除了意识到它是经验世界的绝对的基础和界限外,别无可言。

这既表明人类认识的漫长与艰巨,又表现出康德朴实的思想风格,他不愿意离开人的经验去奢求无法对象、虚幻飘渺的东西。

再者,把物自身如此悬置起来,正表明康德对它的重视。

康德将尝试以其他的方式对待它。

关于上帝,康德在本书多次论及,他严格地固守着理性,让上帝只通过理性,即实践理性呈现出来,呈现为理性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前提,成为人的自由本性所必须的设定。

二、知识论、存在论、本体论。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哲学的中心问题集中于其哥白尼革命中。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从根本上颠倒了人们关于能知主体与被知客体相互关系的一般认识。

他把对象之全部知识的根据置入主体之中,从而把知识问题归结为,认知对象必须与认知主体的认知条件相一致。

而这种认知条件又严格地建立在其所谓的先验哲学中。

在康德那里,经验、世界、知识与知识对象具有同等的意义,标示着人与物自体之间生成着的现象世界,这个世界的依据在主体的纯粹理性之中。

在主体自我与先验直觉统摄下,知性的先验条件与感性直观整合的材料共同构造着知识与知识对象。

先验哲学研究的就是这些先验
的可能条件,它们根植于人类本性中,源于我们的心灵。

这些先验条件作为认识的先天形式客观地存在并支配人们的认识活动,成为知识的本质,同时限定着知识止于其经验的有效范围内不得踏空一步。

把《纯粹理性批判》主要看成关于知识的著作是远远不够的。

对科学知识可能性条件的探讨固然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动因,但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意义远非如此。

康德把整个可能性经验世界还原到其主观先验根据,虽为知识论洞开了奥秘之门,但同时也为知识的对象,为经验世界的存在,为这存在的可能性做出了完美的阐释。

把世界存在的根据也同时给予出来,这根据正是人的理性,因对象必须只能以某种被(理性)给定的方式存在[2](A1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