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标题第4课
美术第四册第4课活动教案
美术第四册第4课活动教案。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
在知识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绘画构图的基本规律,例如:布局、比例、形状等,以及在实践中运用它们。
在能力方面,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并且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构图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
一、概述在绘画过程中,构图是最为基本和关键的环节。
它决定了整个绘画作品的效果。
构图涉及到许多因素,如:形状、尺寸、位置、比例、纹理等。
它们之间的组合可以构成有力的画作。
二、构图元素1、形状形状是构图的基本元素之一。
它有很多种,如:直线、曲线、几何形状、有机形状等。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形状的特点和途,并在实践中对其加以运用。
2、尺寸尺寸是构图的重要元素之一。
它决定了画面的大小和比例关系。
在构图中,尺寸的比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尺寸的比例关系和规律,并且在实践中利用它们,运用好画面的空间感。
3、位置位置是构图中的基本元素,它决定了画面中各个元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学生需要了解位置的原则和运用方法,并在实践中巧妙运用。
4、纹理纹理是画面内部形态的一种变化。
它对于表现画面深度、分层次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构图中,纹理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
三、构图技巧在构图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比如,心理平衡、空间变化、色彩运用等。
1、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是指人们对美的感觉和需求,人们在欣赏美的作品时,肩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心理状态等会出现修复与平衡的作用。
在绘画构图中,我们要细心观察、掌握总体的平衡和整体的美感。
2、空间变化在构图中,空间变化是指画面中各个元素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发生的变化。
它可以使画面更具动态性和美感。
3、色彩运用色彩是构图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构图中,色彩的组合和运用能够产生多种多样的效果,美化画面。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在本课中,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统编版(2024新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第4课《平平安安回家来》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新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第4课《平平安安回家来》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一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4课平平安安回家来-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核心素养目标1. 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使学生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 社会适应: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在公共场所(如道路、车站等)正确行为,与人和谐相处。
3. 健康生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交通出行习惯,关注个人安全与健康,确保能够平平安安回家。
4. 责任担当:激发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安全的责任感,主动遵守交通规则,关心周围人的安全。
5. 信息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交通安全相关的警示标志和信息,提升信息处理和安全判断能力。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阶段,对于复杂的交通环境和交通规则缺乏深入了解,但他们的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
因此,本课需以生动有趣的方式,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儿歌学唱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交通安全的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到安全回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教学难点:将所学交通规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交通出行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交通安全动画、交通标志图片、交通规则介绍视频等)、交通标志卡片、交通安全小游戏道具。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初步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情境创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小兔子乖乖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讲一个新的故事,是关于一只聪明的小熊怎样平平安安回家的。
请大家仔细听哦!”讲故事:简短讲述一个关于小熊放学回家路上遇到各种交通情况,但最终因遵守交通规则而平安回家的故事。
学生活动:-学生聆听故事,感受故事中小熊的智慧和勇气。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四下第4课《有趣的编码》教学设计10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四下第4课《有趣的编码》教学设计10一. 教材分析《有趣的编码》是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四下第4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条形码的基本知识,学会自己制作简单的条形码,并能够通过扫描设备检验条形码的正确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条形码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编码的知识,如数学中的编码、英语中的单词编码等,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条形码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条形码的基本知识,知道条形码的构成和作用。
2.培养学生自己制作条形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扫描设备检验条形码的正确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条形码的基本知识,知道条形码的构成和作用。
2.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制作条形码,并能够通过扫描设备检验条形码的正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动手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讲解条形码的基本知识。
2.准备条形码制作软件和扫描设备,用于学生的动手实践。
3.准备相关的问题和任务,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条形码,如商品标签、图书编码等,引导学生对条形码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讲解条形码的基本知识,包括条形码的构成、作用等。
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条形码的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台电脑和扫描设备。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利用条形码制作软件自己制作一条条形码,并利用扫描设备检验条形码的正确性。
主题一第4课走进传统文化馆(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文化认同、审美判断、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通过参观传统文化馆,学生可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了解传统文化的种类和价值,培养审美判断能力。同时,学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需要进行实践操作,如观察、记录、交流等,从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学生还需要运用创新思维,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② 传统文化馆的重要性
① 表达能力
② 团队合作意识
③ 问题解决能力
① 传统文化馆的案例
② 案例分析
① 传统文化馆的认识
② 传统文化的理解
① 传统文化馆的魅力
② 传统文化的价值
① 拓展阅读材料
② 课后自主学习
③ 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板书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关键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主题一第4课走进传统文化馆(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主题是“走进传统文化馆”。教材以实地考察为主要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参观传统文化馆的过程中,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文化馆的介绍、传统文化的种类、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观察:观察和思考传统文化馆的展览内容,选择一个或多个元素进行创作。
- 创作: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创作,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中。
- 分享:将作品展示给他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教学设计】第4课 输入输出与计算
【教师活动3】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人做事的过程可以分为
输入、计算、输出三个环节。
【教师活动4】告知学生,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也类似:从
外界采集数据(输入)、数据处理)(计算)、产生结果(输
出)。
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遵循“输入-计算-输出”的计
算模式。
这个过程中的“计算”,可以理解为人脑进行的思
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也可以看做数据的处理。
【学生活动3】描述声控灯的
工作过程:当声音检测装置检
测到声音时,经过计算生成指
令,灯接收到指令发出亮光或
保持不亮状态。
【学生活动4】完成学习任务
单中的【学习活动二】。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分享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梳理和总结,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对个人信息保护有进一步的思考。
小学科学第4课水分在茎里的运输(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4课水分在茎里的运输(教学设计)标题:揭开奇妙的水分运输之谜——小学科学第4课水分在茎里的运输(教学设计)引言: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中,有很多令人惊叹的现象,而水分在植物茎里的运输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以小学科学第4课“水分在茎里的运输”为基础,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生长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1. 认识水分在茎里的运输过程,并了解其重要性;2. 掌握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带有茎和叶的鲜花、饮水杯、吸管、小型试管;2. 实验绘本或PPT:生动有趣的绘本或PPT,方便学生理解水分运输的过程;3. 活动实验内容:涉及水分运输的观察和实验。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包含鲜花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提出问题:你们曾注意到花朵怎样从茎获取水分吗?2. 给植物饮水:理解水分的运输过程(15分钟)- 展示鲜花并将其放入一杯水中,用明亮的PPT或实验绘本解释水分运输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分是如何通过茎进入花朵;- 随后,利用一个饮水杯、吸管和小型试管,进行实际操作模拟水分运输的过程。
学生们将扮演茎、吸管和试管,逐步了解水分是如何通过茎从土壤吸收到花朵的。
3. 观察茎的断面和组织(20分钟)- 提供具有不同茎结构的植物样本,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并用手绘图记录茎横截面;- 引导学生观察茎内的组织结构,了解植物输导组织对水分运输的重要性。
4. 动手实验证明水分上升(25分钟)- 将一杯染色水倒入三个小型试管中,分别放入不同种类的植物茎中,留一根茎末端露出;- 学生观察、记录并分析染色水的上升情况,比较各个植物茎对水分运输的影响;-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认识到水分是如何从植物根部上升至茎叶的。
5. 复习与总结(10分钟)- 通过口头回答问题、小组展示等方式,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水分在茎里的运输过程,并强调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提出对课程内容的疑问和思考。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次北固山下》活动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次北固山下》活动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教案一、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诵并默写全诗。
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北固山的风景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你们会想到什么?"从而引出课题《次北固山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洛阳(今属河南)人。
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
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下时所作。
(三)解题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三)朗读诗歌(1)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全班齐读。
(四)理解诗意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以下词语和句子: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 民间彩塑|沪教版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民间彩塑|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彩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对民间彩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民间彩塑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民间彩塑的历史背景2. 民间彩塑的艺术特点3. 民间彩塑的制作材料4. 民间彩塑的制作方法5. 民间彩塑的欣赏与创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间彩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方法。
2. 教学难点:民间彩塑的制作技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民间彩塑的相关资料,制作PPT课件,准备制作彩塑的材料和工具。
2.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民间彩塑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民间彩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1.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2.1 教师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民间彩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材料。
2.2 教师示范民间彩塑的制作方法,并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3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动手实践制作彩塑。
3. 创作实践:3.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件民间彩塑作品。
3.2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创作主题和设计方案。
3.3 学生动手制作彩塑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4.1 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和交流。
4.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总结评价结果。
4.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课堂小结:5.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民间彩塑的制作技巧和创作方法。
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六、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独立完成一件民间彩塑作品。
第4课奔跑吧,我的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鲁教版(2018)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
(1)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Flash动画制作教程,自学Flash动画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学生可以欣赏一些优秀的Flash动画作品,从中学习动画制作的效果和创意。
(3)学生可以参考一些Flash动画制作技巧和窍门,提高自己的动画制作能力。
(4)学生可以分析一些成功的Flash动画制作案例,了解制作过程和技巧,激发自己的创意。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具体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研究、项目导向学习等。通过这些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2.教学活动的设计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本节课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学生将扮演动画制作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动画制作的过程和技巧。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Flash动画制作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Flash动画制作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Flash动画制作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Flash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2.制作简单动画的步骤和方法;3.利用Flash制作小汽车奔跑的动画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动画制作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动画作品。
核心素养目标
1.掌握Flash动画制作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一、课题名称《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二、课程课时1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主要阐述了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建立、发展、鼎盛与衰亡的过程。
通过对这三个王朝的介绍,呈现了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概况,包括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国家机构的建立、青铜文明的发展以及分封制等重要内容。
四、核心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如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转变。
2.时空观念:明确夏、商、西周在历史长河中的先后顺序以及其所处的大致时间范围。
3.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资料,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事实。
4.历史解释:能够解释世袭制、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5.家国情怀:从古代王朝的兴衰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对国家发展的关注。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建立与灭亡过程。
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历史意义。
深入分析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以及其弊端。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1.课的类型:新授课。
2.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教学环节:展示大禹治水和启继位的图片。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先来看这两张图片,一张是大禹治水,一张是启继位。
大禹治水大家都比较熟悉,而启的继位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早期国家形成的兴趣。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对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产生好奇,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2.夏朝的建立与灭亡(15分钟)教学环节: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夏朝的建立和世袭制。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看到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治水有功,威望大增,他死后,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那世袭制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世袭制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三下第4课《会转的玩偶》教学设计7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三下第4课《会转的玩偶》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会转的玩偶》是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三下第4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制作一个会转的玩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机械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制作步骤和图示,同时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这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于简单的机械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也比较强,对于制作和动手操作的活动比较感兴趣。
但是,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简单的机械原理。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简单的机械原理。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进行创新制作。
五. 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过程和机械原理。
2.引导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制作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好演示用的玩偶,准备相关的问题和引导语。
2.学生准备:带好制作玩偶所需的原材料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制作好的玩偶,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个玩偶是怎么制作的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制作步骤和图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过程。
同时,教师讲解相关的机械原理,让学生理解玩偶的制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和图示,开始制作玩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进行创新制作。
4.巩固(10分钟)学生完成玩偶的制作后,教师学生进行展示和评价。
学生互相交流制作心得,分享创新思路。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五上第4课《美丽的扎染》教学设计10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五上第4课《美丽的扎染》教学设计10一. 教材分析《美丽的扎染》是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五上第4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扎染的制作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扎染制作步骤和作品展示,便于学生学习和模仿。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扎染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扎染的美。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扎染的制作方法和流程,学会基本的扎染技巧。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3.引导学生感受扎染艺术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扎染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扎染的美。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扎染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演示法:展示扎染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扎染的美。
3.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扎染的制作过程。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扎染的作品,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欣赏。
2.准备扎染的制作材料,如布、染料等。
3.分组安排,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扎染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扎染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扎染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扎染的基本流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扎染的制作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扎染艺术运用到生活中,如家居装饰、衣物搭配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扎染的制作方法和美的感受。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一幅扎染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五上第4课《美丽的扎染》教学设计11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五上第4课《美丽的扎染》教学设计11一. 教材分析《美丽的扎染》是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五上第4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扎染的基本技巧和制作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扎染步骤和作品示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手工制作经验和基本的审美观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尝试和探索。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扎染这种传统手工艺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扎染的历史和特点,知道扎染的基本技巧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扎染的基本技巧和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扎染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扎染的历史、特点和基本技巧。
2.示范法:演示扎染的制作过程。
3.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制作扎染作品。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互相学习,共同完成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扎染作品、扎染材料、染色剂、剪刀、针线等。
2.学具:学生自带的的手工制作工具。
3.教学课件:介绍扎染的历史、特点和制作方法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扎染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扎染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详细讲解扎染的制作方法,包括扎染的基本技巧和步骤,让学生对扎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分组进行扎染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完成作品。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扎染技巧的掌握。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扎染技巧运用到其他领域,如服装、家居用品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学科学第4课:《空气有质量吗》(教案)
小学科学第4课:《空气有质量吗》(教案)标题:小学科学第4课:《空气有质量吗》(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空气有质量吗》这一科学概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空气质量的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空气的特性、认识空气对物体的压力和推动作用,培养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空气是有质量的,并能够说明其特性。
- 理解空气的压力及其对物体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 进行简单的实验,并能准确记录观测结果。
-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的欲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空气球、吸管、水平规、瓶子、木块、铅笔、作实验用纸2. 实验材料:- 水、盛水容器、喷雾器、代表不同颜色的粉末等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平时都见过哪些容器中有气体?空气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探讨空气的质量问题。
2. 知识讲解(10分钟)-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空气球和吸管的实验,并帮助学生理解空气有质量的概念。
- 解释空气的成分和特性,以及它的存在形式。
3. 实验探究(20分钟)- 班级分成小组,每组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用吸管吸水- 将一根吸管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用手捏住吸管上端,然后将吸管抽出水。
- 观察并讨论发生的现象,解释原理。
- 实验二:水平规的“奇迹”- 将一根竖直放置的水平规置于桌上,用力按下其中的一个臂,然后放开手。
- 观察并讨论发生的现象,解释原理。
- 实验三:木块举起铅笔- 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木块,用铅笔的一端在木块上施加力。
- 观察到木块的移动现象,并解释原因。
- 实验四:喷雾器的原理- 使用喷雾器向不同方向喷射水雾,并观察喷雾的方向和距离。
主题一第4课我为家乡做贡献(教学设计)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内容逻辑关系
①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及社会发展: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包括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名胜古迹、传统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等。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全面了解家乡的优势与特色。
②家乡发展中的问题与机遇: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难点,要求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深入了解家乡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教学方法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家乡发展的参与度不够高,对家乡的问题和机遇缺乏关注。这可能是因为教学方法不够创新,导致学生对家乡发展的参与度不够高。
三、改进措施
1.针对教学组织方面的问题,今后将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发展的情况,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兴趣。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家乡发展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家乡的故事》、《走进家乡的自然保护区》、《家乡的文化遗产》等。
-视频资源:《家乡的变迁》、《家乡的环保之路》、《家乡的特色产业》等。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或观看视频资源,深入了解更多关于家乡的知识。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记录下自己的感悟、疑问以及新的发现,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分享。
辽海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4课 红黄蓝》教学设计3
辽海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4课红黄蓝》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4课红黄蓝》是辽海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特别是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的特点和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红、黄、蓝三种颜色,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进行绘画创作。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色彩有一定的认知,但还不太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运用。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他们对色彩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区分红、黄、蓝三种颜色,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区分红、黄、蓝三种颜色,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特点和运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红、黄、蓝三种颜色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运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进行绘画创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这三种颜色。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特点和运用,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以此巩固所学知识。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五上第4课《美丽的扎染》教学设计12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五上第4课《美丽的扎染》教学设计12一. 教材分析《美丽的扎染》是人教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扎染这一民间传统艺术的历史、特点和制作方法。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浅显易懂,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民间艺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扎染的历史背景和制作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扎染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传统文化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扎染的历史、特点和制作方法,学会简单的扎染技巧,能够制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扎染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扎染的历史、特点和制作方法。
2.难点:学会简单的扎染技巧,能够制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扎染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扎染的历史背景。
2.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完成扎染作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动手实践:亲自动手制作扎染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欣赏评价:学生之间互相欣赏、评价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美丽的扎染》课文。
2.教具:扎染作品、制作材料(如布、染料等)。
3.资料:关于扎染的历史、制作方法的相关资料。
4.投影仪:用于展示扎染作品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扎染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作品是怎么来的吗?”从而引出课题《美丽的扎染》。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扎染的历史、特点和制作方法,让学生对扎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查阅资料,了解扎染的制作方法。
二年级上册第4课《曹冲称象》文本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
二年级上册第4课《曹冲称象》文本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文本解读】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安排了《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四篇课文。
本单元是从孩子们的角度去表现儿童的生活,使他们懂得了勤奋的快乐,体验到了亲情的真诚和深厚,在语言的学习中获得了一种思想的熏陶。
《曹冲称象》是一个经典的智慧儿童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敢于大胆表达想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这篇课文的单篇教学,首先是认字识词,要把生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认识理解。
然后是讲故事,重点讲清楚两种称象的方法,特别上注意用曹冲的方法称象时的流程要表述清楚,再比较两种方法。
第三是理解如何运用副词“才”和“到底”。
本单元有两个语文要素:第一,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想法。
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要感受人物的语气和心情,能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也是根据这一语文要素来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
第二,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是阅读学习的重要方法;借助关键词句了解故事内容,是复述课文的重要基础。
这一点在这一单元的不同课文的学习任务中得到了体现。
【教学活动】一、激趣导入,释题思考1、出示几条鱼,看一看哪条鱼更重一些。
2、引导学生认识“称”和“秤”字。
(1)当要分辨出两个事物的重量的时候,眼睛很难一下子判断,我们就要借助工具,最早的时候人们还没有工具,那用什么办法呢,看看老师做一个动作,我怎么做的(拎起来掂一掂)(2)出示称字的演变过程,认读“称”字。
(3)可是老师遇到麻烦了,两个手掂了之后还是不大行,我看来得继续进化,我需要小朋友给我提供一个工具,可以让我准确知道每条鱼到底有多重,谁来给我推荐工具(4)认读秤字:你知道最早的秤长什么样吗?(指名回答)我们一起来看(出示杆秤图片)齐读:一杆秤,认识秤盘,秤杆,秤砣,开始称鱼(5)你知道为什么秤字右半部分是个平字?(保持秤砣和物品的平衡)(6)教师小结3、选择生字,补充课题(1)引导学生补充课题:今天老师上课太激动,漏了一个字,漏了哪个字呢?(指名回答)(2)老师板书称字,学生书空(3)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1、过渡: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有曹冲和大象,那这个故事里还有谁?他们是怎么称象的?有没有称出结果呢?学生自由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号,边读边找课文里出现了哪些人物。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 瓜果飘香》冀教版 (7)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瓜果飘香》冀教版 (7)一. 教材分析《第4课瓜果飘香》是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创作等方式,了解瓜果的外形、色彩和纹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瓜果的图片,以及创作瓜果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对瓜果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来表现瓜果的质感和飘香特点,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瓜果的特点,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表现瓜果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瓜果的外形、色彩和纹理特点,提高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表现瓜果质感和飘香特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瓜果的特点,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表现瓜果的质感和飘香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把握瓜果的形态、色彩和纹理,以及线条、色彩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践、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种瓜果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
2.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彩笔、水粉等。
3.准备瓜果创作的范例,供学生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多种瓜果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瓜果的外形、色彩和纹理特点。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瓜果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瓜果创作的范例,引导学生分析瓜果画的创作方法。
讲解瓜果画的步骤:先用线条勾勒出瓜果的外形,再用色彩填充瓜果的内部,最后添加细节和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瓜果画的创作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瓜果的形态、色彩和纹理的把握,以及线条、色彩的运用。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活动标题: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用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
一、教材分析
本课采用的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战争艰苦的主要过程和最后的胜利。
重点:了解美国战争中的主要事情、说出《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列华举顿的主要活动。
难点:初步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以及评价华盛顿在美国历史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课前调查学生对美国独立战争感性趣的程度,然后根据课程标准,让学生收集资料,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探讨美国的由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
讲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独立战争的重大事件和《独立宣言》,列举华盛顿主要活动并评价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阅读教材编写独立战争过程提纲,逐步加强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落后地区、民族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最终强大的敌人。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面向所有同学,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规定和目标,在本学习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引导学生积极的去参加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先做课前调查,然后根据课程标准让学生收集资料充分的利用过程资源,引导学生探讨出来,教师制作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1、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2、战争的过程怎样?
3、结果如何?
4、美国独立战争有什么重大意义?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美国国旗,让学生观察:美国国旗有什么特点?上面的代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杀上教师总结,感受和提问,如今美国是世界上头号强国,可多年前它曾是别的国家的殖民地,北美13个殖民地是如何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赢得独立的呢?
2.学习本课内容
一.来克星顿的枪声。
①.北美13个殖民地。
教师向学生介绍了13个殖民地的由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枪声.
②.来克星顿的枪声.
请学生讲来克星顿的枪声.
二.<<独立宣言>>的旗帜.
<<独立宣言>>发展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是谁起草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他的发展标志是什么?
三.”开国元勋”华盛顿.
①、华盛顿大陆军总司令.
②、萨拉托加战役.1777.10
教师指导讨论<<北美独立战争形势图>>,找出萨拉托加战役的置,然后结合地图讲述这次战役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最后在指明:这次战役不仅增强了强国人民争取战争的胜利的信心,也未查过人民的抗争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从此.美国独立战争由防御转入了进攻,他成为了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③、美国独立战争结束.1781.10
④、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1783.
⑤、让学生分别讨论,用最简洁的方法写出独立战争的经过,(六件大事件)师生共同进行讲评,选出最佳提纲.
⑥、列举华盛顿的主要活动,并讨论他在美国历史上引起的作用?
⑦、你以为美国独立战有什么重大意义?
3、课堂小结
⑴、根据本书,指导学生概括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
⑵、质疑
4、课堂练习
我来填
⑴美国的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领导美国
人民取得了民主独立。
又开大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⑵发生在1775—1783年的美国,是美国人民为争取已
经独立而进行的一场艰苦的战争.
⑶打响了了北美人民抗英斗争的第一枪,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
开始.
我会选
⑷在独立战争中,此北美人民于何时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反应斗争
( )
A、来克星顿的枪声 B.第一次大陆会议
C. .第二次大陆会议
D. 萨拉托加战役
⑸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
A. 来克星顿的枪声
B. <<独立宣言>>的发表
C. 萨拉托加战役
D. 约克镇英军投降
⑹美国人民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区的独立,应感谢的是()
A. 华盛顿
B.林肯
C.布什
D.康华利
⑺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
B、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
C、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D、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殖民统治。
我来连
⑻请把下列时间与历史事件正确的连接起来
A、1776年(1)萨拉托加战役
B、1775年(2)《独立宣言》
C、1783年(3)来克星顿的枪声
D、1777年(4)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我能答
⑼你能说出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吗?
5、板书设计
第四课为民族独立而战
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建军:1775年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赢得独立
建国: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为资本主义
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六、评价
注:其他教师使用本课时的具体说明
练习题要由学生来回答,回答错误的地方也要由学生来纠正,最
后由教师加以明确,此处评价重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练习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节课我的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他们能够
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
习教材内容找出独立战争中发生中六件重大事情并让学生分组讨论,
用最简便的方法写出独立战争的过程,师生共同进行评讲,选出最佳
提纲。
同过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里力,而且调
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八、教研员点评
本节课能够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时学习,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
过程时,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找出独立战争中发生的重
大事情是,并写出独立战争的过程和提纲,师生共同讲评选出最佳
提纲,体现出了历史课程改革应该有利于学生转变学生方式懂的基
本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方法,从而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