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则藩从脾胃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
抑肝健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HB Ag HB DNA 转 I 。 e 、 V—
1 临床资料:我们将 2 0 . 1 0 0年 6月至 9月收治 的 16例 1
慢性 乙 型肝 炎 患 随机 分 为 : 疗 组 6 例 , 照 组 4 例 . 有 治 8 对 8 所 病 例 均符 合 2 0 0 0年 中华 医学 会 ( 安 ) 议 修 订 的 《 毒 性 西 会 病
1 . 有效:主要症状 明显 改善或消失, .3 4 肝脾肿大 回缩或稳
定 不 变 ; 功 能 各 项 指 标 下 降 5 %以上 。 肝 0
例在年龄、 性别、 病程、 病情等方面情况基、一致, 本 具有可比
性。
1 . 无效: .4 4 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
1 统 计 学 处 理 :采用 t 验 或 X 检 验 。 . 5 检
肝 炎 防治方 案》 诊 断标 准 【 16例均 为 H e g阳性; 1 1 ] BA H V D A阳性 ; B—N 并排除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治疗组男
3 , 3 8例 女 0例 年 龄 1 ~5 岁 , 均 年 龄 3 . , 程 l 1 6 9 平 26岁 病 一2
浅析李培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者甚则会出现瘀毒攻 心 的表现 ,临床上表 现为 神 昏谵妄等 危 在 中医古籍 中并 无
急重肝炎发病的主要 因素 是湿 热疫毒 ,病 程 晚期可 出现瘀 毒
互结表现 。 1 . 2 肝 郁 脾 虚 是 慢 性 乙型 肝 炎 的 病 机 关键 所 在 中 医 学 认
在生理上的相克关系 ,决定 了肝病 时脾 土最 易受 病 ,所 以慢 性 乙型肝炎病位虽在肝 ,但 最 易影 响及脾 ,其病 理 改变 与脾
“ 毒邪 ”可 以与其他 的致病 邪气相合而发病 ,而在 临床 上 ,此 类疫毒邪气 与湿邪 相夹 最为 常见 。中医学 基础理 论认 为湿 邪 具有 “ 凝滞 ”的特性 ,若 毒与湿 互结 ,则 会损 伤 中焦 脾 胃功 能 ,困遏脾土 ,常常使 病情反 反 复复 ,迁 延不 愈 ; 日久可 促
[ J ].中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 , 2 0 0 8 , 2 8( 1 ) : 2 O一 2 3 . [ 3 ]郑 亚江 ,高月求 ,王灵 台 . 健脾方联合干扰素治疗脾虚 型慢性 乙 型肝 炎的临床观察 [ J ].山东 中医杂志 ,2 0 0 6 , 2 5( 9 ) : 6 1 3—
为 ,肝在五行属木 ,脾在五行属 土 ,肝 为风木之 脏 ,主疏 泄 ,
因素 。每 当脾虚不健 遇湿 热疫 毒侵袭 ,而毒邪深伏 肝经血分 ,
久之成湿热 、瘀毒互结 ,湿 热瘀 毒互 结肝 脾 而肝 脾功 能失 调 为其基本病机 。吾师 认为 乙肝病 毒这 种有 明显 的火热 之象 的
喜条达恶抑郁 ,脾主运化 ,脾 的运化功 能必须依 赖肝之疏 泄 , 正所谓 “ 木气动 ,生气达 ,故土体疏泄而通也 。 ”肝木 与脾土
1 . 1 病 因上强调湿热疫毒为病的重要性
李则藩辨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芍、 桃仁、 红花、 郁金等。若偏于寒湿者可酌加制附片、 苍术 、
干姜等 , 热重于 湿者 则应加大 黄。
2 健 脾益气升 白蛋 白
白蛋 白降低者 , 为慢 性 活 动 性 肝 炎 , 多 由病 变 日久 、 正 气损伤所致 。其低 下 指标 一般 与脾 气虚 损 程 度成 正 比, 患 者常伴有纳少 、 腹胀 、 鸣 、 溏等脾 胃虚弱证 候。李老认 为 肠 便 血浆 自蛋 白的降低从 西医角 度来 说是 因肝 病 损伤 蛋 白代谢
草 、 黄等。酌情 以 2 3 田基 ~ 中
途不可轻 易更味 。如 经治无 效或 少效 时 , 可另 换一 组 , 连贯
用 药可获得 预期 效应 。湿邪 偏 重 时 , 酌 加芳 香 化湿 或 苦 可 温燥湿及淡 渗利湿之 品。而对 慢性 肝病 谷 丙转 氨酶 显著增 高、 肝功能 异常 , 病机 为脾虚 湿热 , 属本 虚标 实 、 实夹杂 之 虚 候 , 当权衡 虚实 、 治 先标 后本 或标 本兼顾 。属肝 胃阴虚证 型
者, 不宜投苦寒 降酶 之 剂 , 选用 五 味 子 、 枯 草并 重 加甘 可 夏
草用量 , 酸甘相伍 , 可以化 阴。
乙型肝 炎若迁延 日久 , 脏脂 肪代 谢 障碍 , 可能形 成 肝 则
脂肪肝 , 为肝硬 化之 早期 特征 。李 老认 为 , 肪肝是 由于 也 脂 饮食失 常 , 食肥 甘 , 过 嗜酒 积湿 , 浊 内停 , 痰 脾气 不能输 布而
活血疏肝健脾法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8例
活血疏肝健脾法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8例潘向荣【期刊名称】《华夏医学》【年(卷),期】1999(012)006【摘要】我院自1994年1月至1996年2月用活血疏肝健脾法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8例,与对照组比较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72例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的诊断标准[1]。
治疗组38例,男性35例,女性3例;年龄18~56岁,平均35岁;病程1~12年,平均3年。
对照组34例,男性30例,女性4例;年龄16~52岁,平均31岁;病程l~11年,平均3.5年。
两组病例HBsAg和抗-HBc均为阳性。
HBeAg阳性者治疗组21例,对照组22例;抗-HBe阳性者分别为10例和8例;抗-HBs阳性者分别为4例和2例;重叠有抗-HCV阳性者分别有3例和2例。
两组病例治疗前肝功能主要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SB)均有升高,其中SB大于170μmol/L者分别有15例和12例;A/G倒置者分别为20例和16例;伴有少量或中度腹水者分别有18例和12例;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18s者分别有21例和17例。
1.2治疗方法治疗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1个月为1个疗程。
中药内服:柴胡15g,白术12g,黄...【总页数】1页(P759)【作者】潘向荣【作者单位】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贵港市,53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84例 [J], 赵士卓2.疏肝健脾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J], 闫宗光3.疏肝健脾法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 [J], 朱琳;邱兴兰4.活血疏肝汤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例总结 [J], 贺志强;唐亚能;喻伟国5.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探讨分析 [J], 欧国顺;黄湘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润东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李润东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关键词】李润东;乙型肝炎;脏腑同治;扶正祛邪;科学处方;合理用药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72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55-02李润东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尤擅治疗肝胆疾病,学生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今仅就老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作一简介。
1分型明确脏腑同治李老师临证根据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常分为四型施治,收效甚佳。
肝胆同治:患者,男,35岁,2006年7月3日初诊,3年前曾因黄疸型肝炎住院治疗2月,好转出院,此后肝功时有反复。
1月前因劳累后饮酒致病情加重,给予甘草酸二铵、还原性谷胱甘肽静滴1月,口服齐墩果酸片、肝苏片等,无明显效果。
现仍身目黄染,右胁部胀痛,恶心欲吐,口干口苦,心下痞满,食少纳呆,厌油腻,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舌红绛,苔黄厚,脉弦滑。
查体:皮肤黏膜及巩膜重度黄染,murphy征阳性。
查肝功:tbil:214umol/l,alt:315u/l,r-gt:253u/l。
b超示:胆囊炎,脾大(脾厚约47cm)。
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治以清热利胆,祛湿活血。
予以肝胆同治方:柴胡、郁金、木香各10g,败酱草、茵陈各30g,栀子、丹皮各10g,赤芍、金钱草各30g,蒲公英12g,大黄10g,白茅根20g,茯苓15g。
服6剂,黄疸明显消退,症状减轻。
上方去大黄10g,再进20剂,肝功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按:肝属右胁,胆附其间,其经脉属肝络胆,互为表里,胆汁由肝脏疏泄而来,注精于小肠以“行津液,化水谷”《灵枢》,说明肝胆皆同胆汁排泄,其气相通,在升发、疏泄的功能上是协同作用,湿热蕴结于肝经,则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由脏及腑,胆热郁盛,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黄,肝胆经布胸胁,肝经郁阻则胁痛。
另外肝胆共同参与情绪活动:“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成”《类经》。
浅谈从脾胃论治肝病
浅谈从脾 胃论治肝病
胡 克晋
( 长 江航 运 总 医院健康 管理 中心 ,武 汉 4 3 0 0 0 0 )
摘
2 第 0 1 3 1 5 卷 年 第 6 3 期 月 ・ 总 下 第 半 2 0 月 6 期 刊
要 :目的 阐明脏 器肝 的概 念 寓 于中 医脏 象脾 胃之 中, 以 “ 肝脏 疾病 从 中 医脾 胃论 治 ”的观 点指 导 临床 治 疗。 方法 诸 位 前
M e t ho d s Gui d i ng t h e c l i n i c t r e a t me n t b y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f ”c o u r i n g t he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wi t h t h e t r a d i io t na l Ch i ne s e me d i c i n e s p l e e n s t o e— r a e h t h e o r y ” .Th e b a s i c p r e s c r i pt i o n c o n s i  ̄s o f Fu z i c o o r d i na t i n g s p l e e n s t o ma c h p o t i o n,i n c l u di n g t he B e i s h i ,S h a n z h a .T he t h e r a p y ma y i mp r o v e l i v e r f u n c t i o n a n d l o we r t r a n s a mi n a s e wh i l e r e a l i z i n g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p r o t e c t i n g t h e l i v e r .I t i s c l i n i c a l l y p r o v e n e f f e c t i v e .Co nc l u - s l o n He n c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 t he o r y ma y b e a do pt e d wh i l e t r e a t i n g t h e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Th e t r e a t me n t c o u l d b e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u r e f o r l i v e r ib f r o s i s . Th e t r e a t me nt o f t h e l i v e r di s e a s e s ho u l d b e pr e c e de d un d e r t h e g u i da n c e o f t h e Ch i n e s e t I ’ a — d i t i o n a l me d i c i n e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 t h e o y. r
名老中医治疗乙肝经验汇萃
名老中医治疗乙肝经验汇萃名老中医治疗乙肝经验汇萃一、关幼波辨证治疗乙肝经验关教授系我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擅长内科及妇、儿科,自1956年始就已从事肝病的临床研究,1978年首创《关幼波肝病诊疗程序》,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独树一帜。
关氏认为急性病毒性肝不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其致病因素都是以湿热为主,其中黄疸型湿热较重,无黄疸型湿热较轻,但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点,即“肝病犯脾”,均以中州失运为主证。
故在治疗时治理中州、清利肝胆湿热的原则应贯穿于整个过程。
关氏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主张辨证施治,根据证型灵活用药,其特色概括起来为“三辨”、“三要”、“三原则”、“两重视”(一)三辨1.首辨湿热轻重湿热证见纳呆,恶心,呕吐,厌油腻,发热心烦,尿黄尿少。
若湿重于热,兼见头身困重、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当以利湿为主,兼以清热,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若热重于湿,兼见口渴、烦躁、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当以清热为主,兼以利湿,可用茵陈蒿汤加减;若湿热并重,当以清热利湿,兼以解毒泻火,方用茵陈栀子银花汤加减。
2.二辨在气在血关氏认为急性病毒性肝炎“有黄湿热较重,无黄湿热较轻”,有黄是湿热入于血分,淤阻血脉,蕴毒生痰,淤阻血络,熏蒸肌肤而发黄疸,在治疗上清利宜重,偏于治血;无黄是湿热入于气分,胆汁尚能循常道而泄利,故不出现黄疸,在治疗上清利宜轻,偏于治气。
实际上气与血互相关联,难以截然分开,无黄只是偏于气分,并非完全不入血,故仍稍佐治血。
在临床上常可见到开始为无黄,由于治疗不及时,正气虚衰,正不抗邪或复感外邪,湿热久蕴而入血,淤阻血分,仍可出现黄疸,相反如果治疗及时,正气渐复,正胜邪却,湿热由血透气病情减轻,疾病自愈。
3.三辨三焦部位湿热侵入三焦,一般以偏于中上二焦、中下二焦和弥漫三焦为多见。
湿热偏于中上二焦主要是看舌苔,如苔白、黄或黄腻,并以恶心、厌油腻、纳呆、身重乏力为主要表现,其治疗以芳香化浊为主,药选藿香、佩兰、金银花、杏仁、橘红等;湿热偏于中下二焦主要看大小便,如黄短少、大便燥结,随证选用茵陈蒿汤化裁;若湿热下注膀胱证见尿黄赤、尿频、少腹急痛、尿道灼痛等,可用八正散化裁;若湿热下注大肠,见腹痛、泄痢、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用白头翁汤或葛根芩连汤化裁;若湿热弥漫三焦,则为病情危重之象。
李普老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李普老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李素领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0) 摘 要 目的:介绍李普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
方法:跟师学习,总结所长。
结论:老师从气血辨证立论,认为早期以肝郁气滞为主,进而出现瘀血内结。
临床上可分为气滞和血瘀两个基本证型,其治疗经验可概括为,疏肝不忘理血,化瘀必兼益气;驱邪不忘扶正,尤需顾及脾肾;湿热偏重不同,巧用化湿五法;苦寒谨防伤胃,养阴勿令腻脾;重视合病治疗,细分标本缓急;中西合参,证症灵活变通。
主题词 3中医师 @李普(河南) 病毒性肝炎,乙型�中医药疗法 李普,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临床治疗50余载,悉心研究肝胆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治疗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硬化合并腹水、肝癌等诸多疾病有较深的造诣,兹介绍如下。
1 疏肝不忘理血化瘀必兼益气 慢性乙型肝炎初期多由湿热毒邪侵袭机体,加之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临床表现为右胁疼痛或胀闷不适,每遇情志变化或劳累而增减,或伴有脘腹痞满、纳差、口苦,四肢乏力,面色正常或淡黄,苔薄,脉弦等。
肝脏触诊正常或肝大而软,脾脏不能触及。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蛋白比例多正常。
B超示肝脏轻度弥漫性损伤,包膜光滑,回声致密,门静脉正常(≤13mm),脾脏不厚(≤35mm)。
辨证为肝郁气滞证,治疗选柴胡、枳壳、佛手、延胡索疏肝理气解郁、行气止痛,配郁金行气解郁,活血化瘀,能行血中之气,伍丹参活血养血,功同四物,性平和而走血分。
诸药合用,气血同调,气行血行,血畅气通。
慢肝气滞日久、失治误治或驱邪不利,邪入血分,渐致气滞血瘀,肝脏血流迟缓,络脉阻塞。
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气滞、血瘀互为因果,加之各脏腑功能亏虚,脉络阻塞,导致瘀血内结。
临床症见两胁疼痛(多先右胁后左胁),少数仅右胁痛,腹胀纳差,四肢倦怠,或有红纹、斑块,或蜘蛛痣、肝掌,或男子乳房发育,女子月经不调,鼻齿衄血,面色晦暗、淡黄或萎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脉弦细而涩等。
当代名医治疗慢性乙肝经验方有哪些
当代名医治疗慢性乙肝经验方有哪些化肝解毒汤:虎杖、平地木、半枝莲各15克,土茯苓、垂盆草各20克,赤芍、姜黄各10克,黑料豆10克,生甘草3克。
主治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
(周仲瑛方)健脾疏肝饮:苍术9克,白术9克,桂枝4.5克,茯苓9克,厚朴9克,郁金9克,木瓜6克,谷芽9克,麦芽9克,姜半夏9克,青皮6克,陈皮6克,甘草3克。
治疗慢性肝炎见以下症状者:消化能力差、腹胀、四肢乏力、大便异常。
(颜德馨方)犀泽汤:犀角粉(吞服)3克,泽兰9克,金钱草30克,土茯苓30克,平地木30克,败酱草15克。
治疗慢性肝炎见以下症状者:面色暗、烦躁易怒、五心烦热、伴有蜘蛛痣、出血点和肝脾大等症状,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升高。
(颜德馨方)复肝丸:紫河车、红参须各20克,郁金、炮山甲、炙土鳖虫各24克,三七12克,姜黄、鸡内金各18克,药物共研极细末。
另用糯稻根、石见穿、虎杖、蒲公英各120克,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次服用3克,每日3次,餐后服药,开水送服药丸,或以汤药送服药丸。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早期肝硬化患者。
(朱良春方)肝一方:柴胡15~20克,白芍50克,枳实15~20克,甘草15克,白术15~20克,茯苓15~20克。
治疗慢性肝炎伴以下症状者:肝区隐痛,腹部胀满,饮食不佳,全身疲乏,头晕心烦,眼睛干涩,手脚心热,小便色黄。
(张琪方)肝二方:当归20克,赤芍15克,生地黄20克,丹参20克,牡丹皮15克,桃仁15克,柴胡15克,甘草10克。
治疗慢性肝炎伴以下症状者:肝区、脾区有顶、胀、热、痛之感,心烦易怒,掌心热红或者色紫,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有时牙龈岀血、鼻子出血,面色黑,妇女月经异常,经期有发热感。
(张琪方)肝三方:人参15~20克,黄芪30克,当归25克,白芍3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枳实15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山楂15克,甘草15克。
治疗慢性肝炎伴以下症状者:肝病病程久,体质瘦弱,呼吸气短,体衰乏力,食纳欠佳,腰酸腿软,眩晕耳鸣,上腹部胀满,大便稀。
李乾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清化方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李乾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清化方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研究[研究背景]李乾构教授,全国著名的中医脾胃病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学术经验工作继承指导老师,自1964年7月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至今已52年。
李老师从中、西医两方面,对消化疾病在理论、临床、基础研究都有一个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在消化疾病西医研究的同时,不辍于中医临床,在临证中重视脾胃之气,兼顾调肝之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调肝理脾”的学术思想,丰富发扬了脾胃学说的有关内容,并一定程度上引领我国中医脾胃病学术事业的发展。
近20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中医师承教育,且在此方面的成就已逐渐显露,脾胃病学属于中医学发展重要方面,更能凸显中医学在医学领域的优势,其中所取得的成就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目前,中医师承教育正在努力发展并完善,我们师承人员通过不断的解读经典、跟师学习,对名老中医的经验进行整理、挖掘,从而使名老中医积累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广泛流传,丰富传统医学这一祖国宝库。
[研究目的]探索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调肝理脾”理论学术思想渊源,凝练并继承老师相关学术理论及临床经验,探索、学习、传承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提高自我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丰富和发展中医学脾胃病理论学术思想及临床运用范围,为更好地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铺下奠基石。
[研究方法]通过跟随李乾构教授出门诊,整理李乾构教授医案、讲课资料、个人笔记、论文著作,收集治疗验方、分析用方思路,独立临床实践,进一步学习应用李乾构教授临床辨证及相关疾病治法用药的经验,结合中医古籍的检索,完成李乾构教授学术渊源概述、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两部分研究工作。
在研究后期,通过随机选取病房和门诊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患者80例,采用“健脾清化方”联合补救三联与标准补救三联对照研究,比较临床疗效,检验跟师成果,完成临床研究部分工作。
李幼昌辨治肝胃不和型脾胃病经验
李幼昌辨治肝胃不和型脾胃病经验标签:肝胃不和;经验总结;李幼昌已故李幼昌教授生前系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云南省名老中医。
李老家学渊博,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载,在内、外、妇、儿各科均有很高造诣,临床经验丰富,尤擅内科疑难杂症。
笔者有幸读其著作,窥其博学之一斑,现就李老治疗肝胃不和型脾胃病经验作一总结。
1虚实夹杂,肝郁横犯脾胃为病因病机李老认为:脾胃病的病因多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犯胃或素体脾胃虚弱引起。
其中,情志失调,加之饮食不节是脾胃病形成的重要环节,临床往往多种病因夹杂,发为本病。
病机主要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脾胃虚弱,导致脾胃失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气血不畅,日久产生气滞、血瘀、食积、湿阻等虚实夹杂的病理改变。
同时,脾主升,胃主降,脾胃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气的疏泄。
木郁伐土,肝郁气滞,横犯脾胃,可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反酸嗳气,或不思饮食,烦躁抑郁,脉弦;气滞湿阻,则见纳呆口腻,四肢倦怠,舌苔厚腻。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或烟酒辛辣之品,伐伤脾胃之气,加重病情,此即《脾胃论》所说:“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李老强调,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是肝胃不和证的病理基础。
2平调阴阳气血为本,疏肝和胃降逆为大法脾胃同处中州,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
李老认为,治疗上应以平调脾胃气血为本,临证忌用过寒过热之药。
治疗初期,降胃当于健脾之先,胃气得降,气滞、食积、湿阻得以祛除,健脾才能奏效,否则可能导致“闭门留寇”,变生他患。
李老以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减,自拟柴平汤加减治疗。
药物组成为:柴胡、炒黄芩、法半夏、苍术、厚朴、炒青皮(陈皮)、甘草等。
此方既可疏肝解郁,又能和胃降逆。
临证加减:湿重者加木香、白蔻仁、佩兰、薏苡仁等,增强芳化燥湿之力;脾气虚弱者,加生黄芪、党参、茯苓、炒白术、木香、砂仁等,取六君健脾之义;寒湿重者,配以苓桂术甘汤加减。
李赛美教授治疗乙型肝炎经验探析
李赛美教授治疗乙型肝炎经验探析作者:袁颢瑜李赛美罗艳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年第08期摘要:通过案例2则,探讨李教授运用纯中药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
结合病程、地域气候条件及病证特点,提出治疗的组方依据、思路与经验,为临床使用纯中药辨治乙型肝炎提供参考。
关键词:乙型肝炎;纯中药;名医经验;李赛美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8-0006-04全世界约有2.4亿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超过65万人死于HBV相关的终末期肝病,包括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但每年只有不到1%的HBV病毒感染通过抗病毒治疗治愈[1]。
目前供选择的疗法可抑制病毒复制,但不能治愈,主要原因是感染的肝细胞中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转录模板的持续存在,以及长期感染者无法产生功能足够强大的免疫应答[2],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必须终生接受治疗。
但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疗效显著,可延缓病毒复制及肝硬化进程,且有价格低廉的优越性。
李赛美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
李教授崇尚伤寒六经辨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病症中抽提核心病机,活用经方辨治诸多疑难病症。
现结合验案分析,将其运用纯中药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典型病案1.1 病案1 庾某,男,50岁,于2019年6月1日初诊。
2018年12月,患者发现“小三阳”,以“肝硬化”就诊。
辅助检查:肝胆脾胰彩超:右肾结石(4 mm×5 mm);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右叶结节(3 mm×2 mm)。
谷丙转氨酶(ALT):104μmol/L↑,谷草转氨酶(AST):82.4 μmol/L↑,AST/ALT:0.79,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104.4U/L↑,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1.0×102 IU/mL,尿酸(UA):487.2μmol/L↑。
从脾论治慢性乙型肝病验案一则
从脾论治慢性乙型肝病验案一则
杨净麟;孙建光;徐玮
【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
【年(卷),期】2012(029)003
【总页数】2页(P65-66)
【作者】杨净麟;孙建光;徐玮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淄博市第一医院,山东淄博25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邵铭从脾论治慢性肝病验案举隅 [J], 何晶;车军勇;陈广梅
2.蒙定水从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验案举隅 [J], 陈秋屹;李荣高;何复忠;罗试计
3.慢性肝病体征对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肝病理评估的价值 [J], 梁柱石;周德玫;莫穆隆;甘楚林;程璐宁;周甦;钟大明
4.从脾论治慢性唇炎验案举隅 [J], 任珍慧
5.张琪从脾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验案2则 [J], 黄雯静;张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探赜
国医大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探赜
李意;朱方石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年(卷),期】2024(34)2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CHB)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病势迁延,病情反复缠绵,日久可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
现代医学运用核苷(酸)类似物(NAs)、干扰素(IFN)等抗HBV及保肝降酶药物治疗,尽管确切有效,但无论单药还是联合用药等治疗都难以达到临床治愈,且长期使用易产生交叉耐药、毒副作用及停药后反跳等不良后果^([1,2])。
中医药治疗CHB具有显著疗效和优势,国医大师对CHB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临证辨治思路新颖,遣方用药独特,临床获效显著.
【总页数】3页(P173-175)
【作者】李意;朱方石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1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探要
2.国医大师杨春波辨治慢性泄泻经验
3.国医大师薛伯寿辨治慢性胃炎经验初探
4.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辨治乙型肝炎经验
5.国医大师周仲瑛基于中医学整体观辨治慢性咳嗽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脾论治慢性乙型肝炎
从脾论治慢性乙型肝炎
马敏君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
【年(卷),期】2003(20)4
【总页数】1页(P50-50)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作者】马敏君
【作者单位】天津市传染病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126.2
【相关文献】
1.慢性乙型肝炎从“肝脾肾同调补益清化并举”论治探析 [J], 刘升胜
2.温脾补肾法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J], 刘冬厚;黄明河
3.吴寿善教授从脾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探讨 [J], 孙舟;吴辉坤;吴寿善
4.尤松鑫从脾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 [J], 王文林; 彭海燕
5.戴永生教授应用"实脾以治肝"理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思路初探 [J], 郭银雪; 郭蕾; 葛平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则藩治疗胃病的经验撮要
李则藩治疗胃病的经验撮要
张长顺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年(卷),期】1992(6)4
【摘要】我院副主任医师李则藩老中医,专事内科四十余载,衷中参西,学验俱丰。
先生对治疗脾胃病颇有经验,笔者摄其要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升清降浊调理中土脾为阴脏,喜燥恶湿主运化,胃为阳腑,
【总页数】3页(P3-5)
【关键词】胃病;中医药疗法;李则藩
【作者】张长顺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05
【相关文献】
1.徐景藩治疗慢性下利验案分析及辨治特色——徐景藩诊治脾胃病经验之四 [J], 周晓波;陆为民;徐丹华
2.徐景藩治疗胆胃同病验案分析及辨治特色——徐景藩诊治脾胃病经验之三 [J], 陆为民;周晓波;周晓虹;徐丹华
3.徐景藩治疗胃心同病验案分析及辨治特色——徐景藩诊治脾胃病经验之二 [J], 陆为民;周晓波
4.徐景藩治疗胃痛兼证验案分析及辨治特色——徐景藩诊治脾胃病经验之一 [J],
陆为民;徐丹华
5.徐景藩运用含厚朴药对治疗脾胃病经验 [J], 潘玥;陆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脾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顽固性肝腹之32例临床观察
健脾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顽固性肝腹之32例临床观察陈康弘
【期刊名称】《亚太传统医药》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腹水,临床上经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近两年收治顽固性肝腹水32例,以中药健脾化瘀法治疗为主,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临床观察结果小结如下。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陈康弘
【作者单位】湖北省蕲春县蕲州李时珍医院,湖北蕲春4353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2
【相关文献】
1.健脾泄浊化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脾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 [J], 史海立;赵庆华
2.温阳健脾化瘀行水法配合白蛋白、血浆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J], 赵竞秀;马春玲;付昕;阮永队
3.解毒化瘀健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观察 [J], 陈霞; 杨国华
4.自拟健脾化瘀汤配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0例临床观察 [J], 彭雪萍
5.疏肝健脾、降脂化瘀法治疗脂肪肝临床观察 [J], 左瑞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调理脾胃法在慢性肝病治疗上的应用
调理脾胃法在慢性肝病治疗上的应用
李桂贤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1995(13)11
【摘要】脾胃与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疗效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调治脾胃是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深入探讨.1.健脾养肝慢性肝病脾虚证相当常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则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因此重视健脾,扶助正气,培土荣土,在治疗慢性肝病中有重要意义,临床症见面色萎黄,短气懒言,身倦肢麻,精神抑郁,纳差食少,脘腹胀满,胁助隐痛,舌淡,脉虚弦.证属脾气亏损、肝气虚弱者,治宜益气健脾为主,辅以养血柔肝,方用五味异功散加减,使脾胃之气旺盛.五脏六腑得养,机体正气充盛,肝木自然安和.
【总页数】2页(P6-7)
【关键词】肝疾病;中医药疗法;调理脾胃法
【作者】李桂贤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05
【相关文献】
1.调理脾胃法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 [J], 邹昌杰
2.调理脾胃法在心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 [J], 徐秋
3.浅述调理脾胃法在治疗骨伤科疾病中的应用 [J], 胡关彪;丁积勇;吴明
4.调理脾胃法在治疗儿童多动症中的临床应用 [J], 勾月嫙;马融;李亚平
5.浅谈调理脾胃法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J], 李景鹏;贾英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脾调胃治疗慢性肝病举隅
健脾调胃治疗慢性肝病举隅
康治纯
【期刊名称】《井冈山医专学报》
【年(卷),期】2003(010)006
【摘要】@@ 1临床资料rn例1:张某,女,46岁,住安福县某村,于1998年9月16日初诊.主诉:患肝炎一年零四个月、肝区阵痛,胃脘痞满,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睡眠欠佳.曾多次肝动能检查谷丙转氨酶200单位以上,(正常值40单位以下)经用肌苷,肝太乐等治疗效果不明显.
【总页数】1页(P101-101)
【作者】康治纯
【作者单位】井纺医院,江西,安福,343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
【相关文献】
1.健脾益气升阳益胃法治疗善太息症举隅 [J], 孙桂芳
2.周宜轩名老中医健脾调中法治疗胃肠病经验举隅 [J], 李帅
3.调胃健脾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J], 单静喜
4.徐列明教授益气健脾法治疗慢性肝病验案举隅 [J], 张文炜;徐列明
5.杨霖健脾调中法治疗胃肠病经验举隅 [J], 杨雪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 胃 阳虚 者 固然较 多 ,但 脾 胃阴 虚 者 并 不 鲜
的研究更 为深人 , 他在《 脾 胃虚实传变 论》 中说 : “ 历 观 见 , 缪仲淳曾说 : “ 胃气 弱 则 不 能 纳 , 脾 阴亏 则 不 能 诸篇而参考 之 . 则元气之充足 , 皆 由脾 胃之气无所 伤 , 消, 世人 徒 知香 燥温 补 为治 脾 之法 而 不 知 甘凉 滋 润
1 脾 胃虚 弱 是 慢 性 肝 炎 的 病 理 基 础
键, 他说 : “ 五脏 不 足调 于 胃” 。 “ 调 胃使 气 得 上 下 , 五
李 老认为 乙肝 患者素本脾 胃虚弱 , 继 而饮食起居 脏 安 定 , 血脉和利 , 精神 乃居 , 故 神 者 水 谷 之 精 气 不慎 , 或思 虑劳倦 过度 , 致易 感外邪 湿毒 , 久郁 化热 。 也。 ” 叶天 士说 : “ 上下 交损 , 当治其 中 。 ” 以上 论述 不 脾 胃受湿热蒸 熏而发病 。 治疗后 , 湿热虽化 . 但脾 胃之 仅 阐明 了脾 胃在 生 理功 能 上 的重 要性 . 而且 揭 示 了 气难复 , 邪气羁 留难解 , 故转为慢性 者居多 。 病情进 入 治疗脾 胃在 病理 上 的深刻 意义 。鉴 于慢 性肝 炎是 以 慢性 阶段 以后 , 除少数病 例 尚有湿 热征 象外 . 多数 是 脾 胃虚弱 的病机 为 主体 , 故 必 须遵 照 “ 必 伏 其所 主 , 以脾 胃虚 弱 、纳运功能失健 的证候为 临床主要表 现 , 而先 其所 因” 的指导 思 想 . 重点 调 理脾 胃 , 促 使 纳 运 《 内经》 云: “ 胃者 , 五 脏六腑 之海 也 ” , “ 五脏六 腑 皆禀 功 能健 旺 , 这对治疗慢性肝炎 , 促 肝 细 胞 再 生 使 肝
这提 出了“ 内伤脾 胃, 百病 由生 ” 的观点 。李老临床 观 富 了李 东垣 脾 胃学说 的 内容 。
察发 现 , 慢 性肝炎 的病 程往 往较长 , 且证 候亦 较 复杂
多变 , 然 均具有 脾 胃虚弱 、 纳运 功能失健 的共 同特点 。
李老 根 据各 家论 述 ,结 合 自己的 临床 经 验 , 在
动 的支 柱 , 如 脾 胃怯弱 , 健 运 功能 失 常 , 则水 谷 精 微 热证 候 , 如 肝 功 能有 明显 损 害 , 症见 : 胃纳 不 甘 , 腹
不 能正 常输 布 以奉 养 脏腑 ,气 血 津 液无 以 由生 , 正 胀便 溏 , 精 神疲 乏 , 舌 苔腻 或有 罩 黄 , 脉 濡 数 。常 用
胃病 专 家 , 行医5 0余 载 , 学 验俱 丰 , 尤 其 在 慢 性 乙
脾 胃是 后 天 之本 , 气血生化之源 , 灌 溉 五 脏 六
肝 的治 疗方 面 经验 丰 富 ,擅长 从 脾 胃论 治 乙 肝 . 疗 腑 , 故 五脏 六腑 均有 脾 胃之气 。历代 医家 对顾 护 脾
效 可靠 。笔者有 幸侍诊 李老 左右 , 获益 良多 , 兹将 其 胃之 气都 很 重 视 , 强调 五脏 不 足 所生 诸 疾 均宜 治 疗 从脾 胃论 治慢性 乙型肝炎 的经验 总结 如下 : 脾 胃为主 。孙思邈 则认 为治 胃是 治疗 五脏不 足 的关
佐 证
关 键 词 乙型肝 炎 健 脾 益 气 名 医经 验 中图 分 类 号 R5 1 2 . 6 2 0 . 5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3 ) 叭一 0 0 1 4 — 0 3
Hale Waihona Puke 李 则藩 主任 医师是 江 苏 省名 老 中 医 。肝胆 、 脾 2 健 脾益 气为治 疗大 法
i j
.
李 则藩 从 脾 胃论 治慢 性 乙型肝 炎 的 临床 经 验
刘云松
( 宝应县 中 医院 , 江 苏宝应 2 2 5 8 0 0 )
指导 : 李 则藩
摘 要 慢 性 乙型肝 炎在 急 性 期 大 多 以 “ 邪 气 实” 为 主要 矛盾 , 慢 性 期 以“ 正 气虚 ” 为 突 出表 现 。 江 苏省 名 中 医李 则 藩 临证 特 别 注重 脾 胃在 慢 性 乙肝 发 病 和 治 疗 中 的作 用 , 在 以健 脾 益 气 为 大 法的 基础 上 , 对常见兼症 , 拟 定 了 5种 治疗 方 法 : 健脾和 胃, 清利 湿 热 ; 健脾益气 , 和 胃助 运 ; 疏肝理气 , 健 脾 和 胃; 健脾益气 , 养 阴生 津 ; 健睥行气, 活 血 通络 。 附验 案 1则 以
而后能滋 养元 气 , 若元气之本 弱 , 而又饮食 自倍 , 对 脾 亦有 益 于脾 也 。 ” 叶 天 士创 立 了养 胃 阴学 说 , 制 定
胃之气既 伤 , 而元气亦不能充 , 是诸病之 所 由生也 。” “ 益 胃汤 ” , 以甘 凉滋 润 为 主 , 治 疗 胃阴不 足 之证 , 丰
以健 脾 益气 为大 法 的基 础 上 , 对 常见 兼 症 , 拟定 了
以上各 家论 述 , 都 强 调 了脾 胃在 致 病 学上 的重 以下 几种 治疗方 法 : 要 作用 。盖脾 胃是 人 体元 气 由来 的源泉 , 是 生 命 活 2 . 1 健 脾和 胃. 清利 湿 热 适 用 于 胃弱脾 虚兼 见 湿
气 必虚 , 卫 外 功能 下 降 , 此乃 肝炎 产 生之 由 , 也 是 缠 茵 陈蒿汤 合平 胃散加 减 。药用 : 茵陈 、 黄芩 、 山栀 、 虎 绵难 愈之 因 。
杖、 茯苓 、 陈皮 、 法夏 、 苍 白术 、 厚朴 、 炒 苡米 、 神曲。
_ 墨 ! 璺 兰 ! 堂 苎 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