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农村中小学生精神家园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构建乡村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构建乡村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农村文化建设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载体,更是培养和塑造村民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其所构建的乡村精神家园。
一、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乡村社会的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文化作为乡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农村历史和传统的精髓,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通过传承和弘扬农村文化,可以加强村民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
其次,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激发村民创新创业的潜力。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为农民提供自主创业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和传统手工艺,可以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农民收入增加,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
第三,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乡村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文明程度。
在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维护社会公德和优秀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通过弘扬传统乡土文化与当代文化元素的融合,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构建和谐文明的农村社会。
二、构建乡村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为了促进乡村精神家园的建设,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和举措。
首先,加强乡村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文化建设。
乡村学校是培养儿童和青少年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图书馆建设等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价值观念。
其次,建设乡村文化广场和乡土文化活动中心。
乡村广场是展示农村文化和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乡村广场和活动中心,可以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民俗游园活动等,让村民自主参与其中,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和魄力。
第三,培养和支持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乡村文化建设需要有专业的文化人才为支撑和引领。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培养,提供各类文化培训和机会,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2023秋季农村小学学校工作计划
2023秋季农村小学学校工作计划2023秋季农村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篇1一、提升学习力,增强管理育人水平。
1、加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大队辅导员借助《辅导员》、队报等专刊鼓励中队辅导员、队干认真学习,找方法、提能力。
本学期少先队还要坚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重点予以落实。
一是抓制度,重考核。
健全养成教育工作管理制度,重点抓好一日常规管理,借助少先队一日百分比检查,发挥少先队队干的管理力量,健全、完善养成教育工作考核评比机制。
二是抓弱点,促内化。
针对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针对习惯薄弱点,抓准重点。
三是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小事抓起,强化训练,引导学生行为习惯由他律向自觉自律过渡,从而提高每位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2、加强德育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
有教导处、大队辅导员定期组织辅导员的培训学习,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全体教师深入领会《八项规定》《六条禁令》《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一些列规定和要求的精髓。
二是建立大队、中队辅导员考核机制,以评选镇级优秀辅导员为契机,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辅导员的特殊作用。
三是每月28日以前开展师德个人先进事迹演讲,并评选出校级和镇级师德先进个人各1人,并将教师师德考核与年度考评、评优挂钩。
3、加强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重视发挥学校少先队主阵地作用。
一是强化德育工作,提升德育实效。
结合重大节日,积极组织学校开展好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主题活动,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
二是深化“认星争优”等活动,巩固‘翰墨书香’小社团活动阵地,增强少先队工作的活力。
本年度总结上学期经验,努力成为“郑州市四星级红领巾师范学校”。
二、提升“六名工程”建设水平,打造刘小区域特色。
“六名工程”建设,人人有任务,人人有目标,全体教师一致努力,不辱使命,力争为马寨教育争得一席之地。
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文化 建设
学校 内涵 发 展
的 精 神 家 园 。全 面 建 成 小 康 社 会 , 实 现 中华 民族 伟 大 复兴 , 必 随 着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革 的大 力 推 进 和 素质 教 育 的深 入 开 展. 中小 学学 校 文 化 建 设 正 成 为 优 化 学 校 教 育 软 环 境 , 有 效 提 高 基 础 教 育 质 量 的关 键 。 然而 . 由 于理 论 认 识 不 足 或 思 想 重视 不 够 .一 些 中小 学 学 校 文 化 建设 仍停 留 在 浅层 的学 校环 境 建
特 色。 关键词 : 农 村 中 小 学校
生 文 化 和 物 质 文 化 等方 面得 到 整 体 构 建 和 有效 开 展 。 深 刻认 识 中小 学 校 文 化 建设 的重 要 意 义 随 着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大 力 推 进 和 素 质 教 育 的 深 入
一
、
实施 . 必 须 加 强 开 展 中小 学 学 校 文 化 建 设 。 在 学 校 文 化 建 设 活动的开展过程 中 。 广 大 师 生 员 工 必 须 深 刻 认 识 学 校 文 化 建
.
.
一
/ j ,  ̄ J 6 , 农 村 中小 学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 促 进 学 校 内涵 发 展
邹 福 明
( 慈 溪 市宗 汉 街 道 教 育 办 公 室 , 浙 江 慈溪 摘 要: 加 强 农 村 中小 学校 文 化 建 设 , 首 先 是 学 校 的 广 3 1 5 3 0 1 )
大 师 生 员 工 必 须深 刻 认 识 学校 文 化 建 设 的 重 要 意 义 ;其 次要
2024年关心下一代工作总结
我镇今年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了实处,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队伍,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采取各种形势,对“留守儿童”开展工作。学校关工小组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关爱工作,学区关工小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生产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了关注、关心、关爱。一是建立了“三知、三多、三沟通”制度。“三知”,即学校老师要知道“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知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地点和联系办法;知道“留守儿童”在家监管人的基本情况。“三多”,即与“留守儿童”多交心,多到家进行家访,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父母沟通,中小学设立了爱心电话;定期与“留守儿童”监管人沟通;定期与村负责人沟通。二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健康体检。各村关工小组对“留守儿童”也开展了沟通、服务工作,开展了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工作。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健身活动,为留守群体提供健身阵地。中小学关工小组开展了健康拳、红色歌曲、中华魂演讲比赛,以及校园集体舞、书画展、作文比赛、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演练等,通过各种渠道为青少年进行教育、帮助,树立了良好生活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2、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进一步认真贯彻实施《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以《班级量化管理细则》、《夏镇一中西校德育条例》《文明礼仪制度》等为主抓手,规范课堂礼仪、生活礼仪、社交礼仪,使学生的语言和坐立行走符合要求,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和考核。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3、增强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为加强安全教育,我校举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如:板报、壁纸、橱窗、演练、班会等。通过以上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认识到安全、健康的生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分析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分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重视。
小学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乡土文化作为农村地区的特色文化,对于小学德育工作的影响和作用也愈发显著。
本文将就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进行分析。
一、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1.弘扬传统美德乡土文化是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充满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和传统美德。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尊老爱幼、勤劳朴实、敬畏自然等传统美德,有利于塑造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2.增强地域认同感乡土文化是农村地区的精神家园,是孩子们从小接受的文化熏陶。
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增强孩子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激发爱国情怀乡土文化中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可以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1.课程设置在农村小学的德育课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乡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们通过学习乡土文化,了解家乡的传统风土人情,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2.节庆活动农村地区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具体体现,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一些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庙会、赛龙舟等,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3.教材编写在德育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以融入一些乡土文化的故事和传统美德,让学生们通过故事的阅读和学习,感受到乡土文化对他们的教育意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4.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作为学生们的第二个家,应该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
可以通过举办乡土文化展览、开展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形式,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增强对乡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感。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乡土文化作为农村地区的独特文化,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产生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农村文化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
让农村文化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在当代社会中,农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农民的精神家园,农村文化承载着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
因此,如何让农村文化成为真正的农民精神家园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首先,我们要明确农村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农村文化包括传统民俗、乡土风情、农耕智慧以及农民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内容。
这种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因此,要让农村文化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将其与农村生活、农耕习俗以及农业传统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次,加强农村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当下,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现代化思潮的冲击,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农村文化的挖掘与整理,通过举办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学校教育和社区宣传等手段,让农村文化走进农民的日常生活,让农民在文化传承中找到自身的认同感和满足感。
同时,要提高农民群体对农村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农民作为农村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实践者,他们在农耕生活中体验着农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因此,要加强农民对农村文化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了解农村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对农村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并将其作为精神寄托,传承给下一代。
另外,建立起多元化的农村文化体系也是让农村文化成为农民精神家园的重要手段之一。
农村地域广阔,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在整体推广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体差异的维护。
只有让农村文化成为一个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体系,才能真正成为农民精神的寄托。
最后,要注重农村文化的创新和融合。
农村文化虽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但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入现代化思潮和科技手段,让农村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
用心构建师生精神的家园(1)
用心构建师生的精神家园——记“县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评选人的先进事迹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用心构建师生的精神家园——记“县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评选人的先进事迹有一所花园般的学校,学生能住上舒适的公寓,吃上可口的饭菜,舒心、快乐的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那是石峡一万多父老乡亲的梦想,也是石峡的师生梦寐以求的夙愿。
但这已不是梦,而成为现实。
石峡九年制学校校长赵老师,他就是这个宏伟蓝图的描绘者,也是这个梦的实现者。
赵老师同志在教坛奋战30年,担任校长职务20多年。
他每到一处,学校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教育质量也会大幅提升,而他用心营建的校园人文环境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力量。
2007年8月,他调任石峡学区校长兼石峡初级中学校长,他又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创业之路,期间有太多的辛酸、太多的感动,也有太多的欣慰。
四年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很少睡上一个安稳觉,现在,学区各学校的面貌变了,九年制的新校建成了。
在石峡的教育上,他用爱心和责任守护着教育这片净土,构建师生和谐的心灵家园,铸造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漫漫的教育之路上,他用真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爱之歌。
◆他说:校长不是官,而是一份责任从十几岁当老师到担任初中校长、学区校长,赵老师同志对基层的教育太了解了,对教育工作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在他心中,教育是一种理想,他要不懈追求,力争完美;校长就是一份责任,一份沉甸甸的担子。
初来石峡,这里的一切让他震惊:学生基础的薄弱、校舍的破旧不堪、资源短缺、人心涣散……他感到辛酸,有过犹豫,但他始终没有灰心。
看着露着屋脊的校舍和孩子渴求的眼神,他感到这份担子太沉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里的事办好!从此,他把心留在了石峡,安在了学校,多少个难眠之夜,学校工作终于有了眉目;一年下来,石峡的教育已有新起色。
他不满足于此,他要让石峡的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可恨的 5.12地震,就连这简陋得不能再简陋校舍也无情摧毁。
抗震救灾、学生复课、恢复重建……任务更为艰巨。
创建温馨校园.doc
创建温馨校园,打造农村小学特色——安邦中心校“温馨教育”品牌创建活动方案“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发展”,学校特色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高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上指出:“发展基础教育,必须继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标准化。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学校的特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办出学校特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此,我校顺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依据区教育局初教科关于各校教育特色发展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农村学校的自身特点及潜在优势,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教育的温馨与幸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温馨的校园中幸福快乐的成长,特制订我校“温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方案。
一、指导思想为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强化“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的理念,以现代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培植和发扬学校特色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办学内涵,推进教育与管理改革,提升学校品位,形成以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的学校发展态势,结合我校实际,挖掘现有资源优势,通过“温馨教育”的品牌打造,提高教育质量,创建品牌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升我校教育的整体实力。
二、学校发展背景分析1、生源情况:我校学生基本上都来源于安邦乡双胜村,父母大多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生活缺少规律,部分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的比较多,还有的学生是流动人口,家庭经济条件拮据,学习缺乏系统性,底子薄,基础弱;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发展趋势:由于我校距离市区较近,近几年交通发展快,因此本学区学生,一些家庭条件好、对子女的要求高、肯投资、自身天赋好的学生已转入市区学校就读,导致生源不断流失,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源还将进一步减少。
小学生低年级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4篇
小学生低年级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4篇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传承文明礼仪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该如何做呢?下面店铺整理了小学生低年级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供你阅读参考。
小学生低年级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篇1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我们。
阳春三月,春风和煦,万木吐绿,百花盛开,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个季节的我们,也特别的活泼好动。
然而,我们在活泼好动之余,有没有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言谈举止,文明了吗?礼貌了吗?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五千年来一代传一代。
今年,一个对全中国人民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年度,更应该向全世界拿出我们的文明礼仪,发扬我国传统美德。
在我们高区第二实验小学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文明礼貌也无处不在,它像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像阵阵微风,吹进人们的心田。
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尊敬师长,文明之花常开放在我们美丽的校园。
但是在我们的校园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的现象。
譬如,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与我们美丽校园极不和谐的白色垃圾,总能听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总能目睹到同学之间不该发生的指责与大骂的“唇枪舌战”。
有的同学甚至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给我们生活的空间埋下一颗颗地雷,有的同学甚至不注意爱护公共财物,在白色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崭新的课桌上刻字留念,殊不知留下的却是臭名和唾骂,还有的还对“请爱护花草”的警告语视若无睹,为了少走几步路,随意践踏草坪,竟深深踩出一条路来,正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使命。
如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能见到老师问声好,见到同学打招呼,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那我们便能生活在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中,别人也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正如老师们天天教导我们的一样,只要我们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身边的人,我们一样可以为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做孩子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明因”文化的校本建构与实施
刻有“ 明 因” 二 字 的大 石 伫 立在 校 门旁 。 这是
校 园 的 文 化 标 志 。大 厅 两 侧 是 对 “ 明因 ” 精 神 的诠
“ 明 因 书 苑 ” 虽 是 独 立 于 行 政 之 外 的 群 众 团
体 , 但 却 有 自己 的章 程 和 明确 的 职 责 , 由 兴 趣 爱 好 相 同 的六 位语 文教 师 组 成 . 主 要 任 务 是 组 织 学 生 开展 各项 诵读 活 动 。 中 华 古 诗 文 是 我 国 历 史 长 河 中 一 颗 璀 璨 的
江巷 叙
做 孩 手 精袖 家 园 彻 牙望 者
“ 明因" 文化 的校本 建构与实施
翁成 敏
; 筘
摘要 : 千 年 古 镇 桥 林 在 岁 月 的 洗 礼 和 沉 淀 中形 成 了 独 特 的 乡 土 文 化 , 其 中 的 精 髓 乡 土 精 神 为
学 校 教 育 提 供 了 丰 厚 的 资 源 。“ 明 因” 文 化 就 是 古 镇 与 校 园 融 合 提 炼 的 特 有 文 化 。学校 尝 试 让 “ 明
文 、 随笔 、 思想批评 、 文 化研 究 为 一 体 的笔 法 , 记
录 了 在 田野 考 察 时 的 所 见 所 闻 , 所思所感 , 讲 述
了许 多 珍奇 美 好 又鲜 为 人 知 的文 化 , 这 部作 品就
是《 乡 土精 神 》 。那 “ 乡 土精 神 ” 指 的究竟 是 什 么 ?
因” 文化 多渠 道 、 多层 次 地 在 学校 教 育 中适 性 植 入 。 逐 步 形 成 了“ 打 造 校 园、 开展 活动 、 建 设课 程 、
渐 染课 堂” 并行 的“ 明 因” 文化 的校 本 建构 与 实施 策略 。 关键 词 : “ 明 因” 文化 ; 乡土 精 神 ; 建 构 与 实 施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分析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分析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乡村地区形成并得以传承的文化。
乡土文化包括了丰富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习惯、乡土风土人情等内容,是农村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
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本文将就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合理运用进行分析。
乡土文化是农村小学德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和价值观培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于文化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强,因此乡土文化资源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乡土文化资源开展风俗习惯的教育,传承传统的民间故事、歌谣、童谣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乡土文化是农村小学德育的教学内容。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趣。
乡土文化中的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例如孝道、忠诚、敬老、孝亲等传统美德,都可以通过乡土文化进行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乡土文化故事、歌谣、戏曲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的美德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乡土文化中的美丽村庄、丰富农作物、华丽的服饰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乡土文化是农村小学德育的实践载体。
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学生可以有机会参与到乡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实践中。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田野,亲身体验农耕文化,让学生了解农村的劳动与耕作,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自立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活动,比如学习传统手工艺、传统绘画、村落保护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传承中去。
乡土文化是农村小学德育的精神家园。
乡土文化是农村地区的精神家园,是农村人民的精神支柱,具有很高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乡村学校少年宫简报
乡村学校少年宫简报一、简介乡村学校少年宫是为了满足农村地区儿童和青少年的文化需求而设立的一种教育和文化活动场所。
它旨在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简报将介绍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运营情况、活动内容和取得的成绩。
二、运营情况乡村学校少年宫目前在全县范围内共设立了30个,分布在各个乡镇。
它们由乡村学校和相关社区共同管理,每个少年宫都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和设备。
少年宫的运营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
三、活动内容1. 学科辅导:乡村学校少年宫提供学科辅导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每周安排2次数学、语文和英语辅导课,由专业的教师授课。
这些辅导课程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还培养了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 兴趣培养: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了多种兴趣培养班。
例如,音乐班、舞蹈班、美术班、书法班等。
这些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才能,还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体育活动:乡村学校少年宫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
每周安排2次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意识。
4. 社会实践:乡村学校少年宫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例如,参观农田、参与环保活动、参观当地企业等。
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取得的成绩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开设对农村地区的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以下成绩:1. 学业提升:通过学科辅导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他们在各个学科的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提高了升学的机会。
2. 兴趣培养:学生参加兴趣培养班后,艺术才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展示。
他们在音乐、舞蹈、美术和书法等方面获得了奖项,并参加了各种演出和比赛。
3. 健康成长:通过体育活动,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他们在体育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并培养了良好的体育习惯。
德育论文:小学“绿色德育”模式构建思路探索
德育论文:小学“绿色德育”模式构建思路探索随着我国“绿色德育”理念的正式提出,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在当前已经开始关注这种全新的德育思想,并且也相继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实践。
“绿”堪称新时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核心理念。
“绿”也代表着旺盛的生命,象征着无穷的活力。
新课改深入延展视域下,为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有序推动新时期“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提升广大师生生态文明素养。
笔者所在的学区在近年来始终践行全新的“绿色德育”教育理念,进而为农村小学生创设一个优质的德育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创新化发展。
真正意义上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成为“绿色教育”的两大主要支点,让两者进行完美融合,让边远农村小学的整体教育追求、教学水平和教育策略在“绿色德育”模式构建过程中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鉴于此,笔者针对农村小学“绿色德育”模式构建的创新策略展开一定分析与探究,以供参考。
一、解析“绿色德育”的核心概念从主体概念上来讲,“绿色德育”是一种深层次的生态德育,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象征着自然、人文、民主、自由、人际和谐等思想,能够做到以生命为本,为学生打造健康的精神家园,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农村小学“绿色德育”模式构建的主要内容与方向结合笔者多年来针对“绿色德育”教育教研工作经验的深入分析,新时期农村小学“绿色德育”模式构建的主要内容与方向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针对当前农村小学自身“绿色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现状进行调研,充分掌握当地教育工作者以及全校学生对新时代“绿色德育”的具体认知度与理解度,并且能够针对当地农村小学绿色德育工作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与不足进行深刻总结。
其次,结合各地农村小学日常德育开展情况,科学化构建一个“绿色德育”实践的主体框架,并且针对各项教育策略以及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其中涵盖新时期农村小学“绿色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班主任“绿色德育”开展策略、各学科渗透“绿色德育”的具体路径以及“绿色德育”评价体系的正确创设等。
建设乡村教师发展学校的精神家园
四 、与 生 为 友 乡村 学 生 90%是农 民子 弟 ,他 们 穿 戴 朴 素 ,言 语 质 朴 ,有 些 甚 至 举 止 粗 野 。让 一 些 讲 究 的 教 师 难 以 靠近 。学 校 应 倡 导 每 个 教 师做 到 与 生 为 友 。在 教 育 过 程 中 ,教 师 要 在 尊 重 学 生 、关 心 热 爱 学 生 的 基 础
以实 现 乡 村 学 校 的跨 越 式 发 展 。 三 、调 节寂 寞 相 对 于 山 外 世 界 ,乡 村学 校 显
得 寂 静 ,学 校 里 的 教 师 多 少 都 会 有 寂 寞 的 感 觉 。管理 者 要 提 供 有 利于 教 师 发 展 的 平 台 ,让 老 师 充 实 自 己 ,排 除 寂 寞 。 一 是 鼓 励 乡 村 教 师 发 展 交 际 能 力 ,懂 得 交 际 ,善 于 交 际 。 引 导 教 师 在 教 师 、村 寨 群 众 中 走 走 ,交 流思 想 ,充 实 每一 天 。二是 学 校 以 人 为 本 ,开 展 创 造 性 活动 , 让教 师 广 泛 参 与 。学 校 紧 凑 安 排 每 一 天 的 工 作 时 间 ,让 教 师 感 受 乡 村 教 师 集 体 生 活 的 快 乐 与充 实 。一所 乡村学 校教 师一 旦有 群体 调节寂 寞 的 氛 围 。就 会 使 乡 村 学 校 充 满 旺 盛 的 生 命 力 。保 障 各 项 工 作 顺 利 完 成 。学 校 发 展 就 可 以 上 层 次 、上 水 平 。
谈农村中小学开展乡土红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谈农村中小学开展乡土红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作者:段兰英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1年第03期摘要:“乡土红色教育”的重要界定词之一是“乡土”,是专指家乡本土的意思,“乡土红色教育”它是指利用家乡本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农村中小学师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中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遗址踪迹类红色文化资源、建筑与设施类红色文化资源、重要革命历史文物、重要文艺作品、重要的英烈事迹、重要的纪念地或纪念碑。
这些都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家乡人民永远缅怀的革命一份子,是家乡人民学习的榜样,是家乡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本红色教材。
关键词:中小学;思想品德;红色教育一、纵观国外乡土英雄教育得到意义与价值的启示通过资料查证,世界各国都具有一个共性:农村中小学校比城市的居多,他们的政治教育家根据自己的国情,他们相当注重乡土爱国教育活动的研究。
通过多种途径对中小学生进行乡土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精神进行有效的教育,都在不断践行宣传乡土英雄捍卫自已祖国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乡土英雄的精神进行潜在力陶冶,特别是研究爱国教育的有效途径方面很值得我国借鉴。
比如在日本,乡土爱国主义教育被称为“爱国心”教育,是一项基本的公民教育。
日本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富有特色,成效显著。
在俄罗斯,这个国家之所以被世界人民称之为世界性特别强悍、特别能战斗的民族,他不但注重城市中小学生的爱国教育途径的研究,而且更重视农村中小学乡土爱国教育,无论是哪一所农村中小学学校,都有杰出的乡土民族英雄的宣传窗口和雕像等;朝鲜的农村中小学校师生把乡土英雄事迹撰写成小册,并且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综合表明,国外农村中小学对乡土英雄事迹宣传的研究是很重视的,而且他们对乡土英雄宣传力度也很到位。
振兴乡村教育培养农村学生乡土意识
振兴乡村教育培养农村学生乡土意识农村教育一直被社会所忽视,但实际上,农村教育是振兴乡村的关键一环。
乡村学生的乡土意识培养是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振兴乡村教育并培养农村学生的乡土意识。
一、创建良好的乡村学校环境为了培养乡土意识,首先应该改善乡村学校的环境。
学校周围的自然景观和农田可以作为教育资源来进行教学活动。
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还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农事劳动的乐趣,提高他们对农业和乡村发展的认识。
二、创新乡村教育课程通过创新教育课程,可以将农村的历史文化和农业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乡土的感情和认同。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选择农村作家的作品进行学习;在地理课上,可以带学生进行乡村实地考察;在生物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农田里的农作物种植。
三、强化乡村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乡土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积极与农村合作社、农田合作社等农业实践基地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参与农事活动。
这样的实践教育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农村生活和劳动,还能提高他们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了解。
四、加强乡村教育师资培训对于培养学生乡土意识,教师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因此,要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乡土意识和专业知识水平。
同时,还可以组织教师参观乡村学校和农村社区,让他们亲身感受农村生活和乡土文化,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教学理念。
五、加强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也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和社区成员可以通过组织农村文化展览、农田体验等方式,让孩子们更加了解乡土文化和农村发展。
同时,学校也可以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共同参与农村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振兴乡村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改善学校环境、创新教育课程、加强实践教育、提升教师素质以及强化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振兴乡村教育,培养学生对乡土的热爱和认同,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守护乡村“精神家园”
守护乡村“精神家园”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这也意味着许多农村社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人口流失、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因此,如何守护农村,建设美丽宜居的“精神家园”,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农村作为一个社区,相较城市而言,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相对较少,常常令人不便。
而且,部分地区因为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这也加速了人口流失的速度。
如何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就成为了守护农村的必须手段。
对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来说,政府和社会力量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开展投资建设工作,打好这个“硬仗”。
比如,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包括修建道路、学校、医院、水厂等,创建更多的文化场所和社会福利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可以响应号召,建立农村社区协会等组织,承担一些公益性质的活动,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进程。
二、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和文化建设农村人口普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加上地理环境和信息技术落后等原因,农民在各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而要守护好农村,“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培训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文化程度。
这对于塑造“精神家园”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农民群体教育、文化和思想上的需求,政府应该为农村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
比如,在农村设立教育培训中心,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等课程,让农民了解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可以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音乐、体育、美术、戏曲、书法等,逐渐提高农村人群的文化水平,让他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增强自我修养和素质。
三、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带动农村社区以及周边地区的旅游业。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来到农村,感受自然和乡村风情,这也成为了农村发展的新方向。
群众精神家园 农民夜校 案例
群众精神家园农民夜校案例一、背景介绍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是主要的生产生活主体,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对于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许多农民在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上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的项目旨在通过建立农民夜校,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推动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
二、项目实施1. 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当地农民的需求,我们确定了农业技术、卫生保健、法律法规、文化教育等为主要教学内容。
2. 招募教师:我们通过公开招募、志愿者参与等方式,组建了一支包括高校教师、医生、法律工作者、农业技术人员等在内的教师队伍。
3.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当地农忙季节和其他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每周一次的夜校课程表,确保农民朋友们在不影响日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有充足的时间学习。
4. 开展教学活动:我们组织教师在夜校开课时,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教授农民朋友们如何科学种田、如何预防疾病、如何遵守法律法规等,让农民朋友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三、项目成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的农民夜校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 农民素质提升:通过夜校的学习,农民们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开始更加注重科学种田、疾病预防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应用。
2. 农村发展加快:随着农民素质的提升,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开始加速。
农业产值逐年提高,农村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3. 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农民们开始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有效减少了农村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同时,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后,也更有能力参与到农村的文化、经济活动中去,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经验总结通过本次农民夜校项目的实施,我们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1. 农民夜校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集中、系统的教学活动,能够快速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2. 教学内容要贴合实际:只有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才能使农民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农村中小学生精神家园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受应试教育影响,重视了学校教育,忽视了校外教育;重视了教科书教学,忽视了课外书阅读;重视了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谐发展;重视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涵育。
不单单是学校,不少家长,包括教育行政领导、乡镇领导也往往眼睛只盯着升学目标,急功近利,很少考虑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
学生在校时间长,作业量大,负担过重。
自己自由支配和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相对较少,造成学生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狭窄。
不少中小学生身体发育不良,心理不健全,无远大理想,无耐挫能力,人文精神缺失,精神贫血缺钙。
且不说较差的学生,即使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学生,也未必做到了生动活泼健康发展。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如下:学校迫于压力,眼睛仅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考虑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家长望子成龙,渴盼孩子有出息,考上好大学,跳出农门,将来有份好工作,而学习成绩优,考上好大学,则是跳出农门的不二法门,别无他途;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也是急功近利,胸无长策,主要用升学指标考量学校、考量老师;社会不良风气和不健康网络等负面影响等。
如何革除弊端,正本清源,营造农村中小学生精神家园?综合分析上述病症和病因对症下药。
首先,县乡两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务必转变观念,着眼于提升民族全民素质,着眼于学生未来,着眼于孩子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
正确定位政府对所辖农村中小学的领导与服务职能。
长远合理规划农村中小学校布局与建设,包括学校文化建设,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保持城乡教育相对均衡。
改革对农村中小学校评价体系。
包括对学校评价,对教师评价和对学生评价。
政府多把尺子考量学校,学校多把尺子考量教师,教师多把尺子考量学生。
给学校,给老师,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和心理环境。
政府的作用在学校的布局,校舍的建设,经费的保障和学校周边环境的和谐;办学方向上,在疏在导,而非堵非压。
例如尊师重道等淳朴民风的倡导发扬,以淳良的世风民风化育影响优良的校风学风;下大力气查处非法经营的黑网吧,让孩子们免受精神侵害和心灵蛀蚀;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教育基地,如孔府、孔庙、孔林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让乡镇中小学生也有机会实地参观学习,接受熏陶,而不是只在教科书上获取知识。
第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有效沟通,密切配合。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
“三个还给”是山东省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
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强力推动素质教育,出台了若干刚性规定。
尽管省以下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贯彻力行尚需时日,但毕竟已然全面推开。
这是教育的幸事,更是好事,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曙光。
尤其对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是刺激是推动是唤醒。
从孔子的教育学说与实践,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一部《论语》,有几处讲到知识点?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知行合一”思想,在强调“知”的同时,更强调了实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
如果学生只埋头于教科书,不能从大量作业甚至是重复低效的作业中解放出来,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空间,如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又如何谈得上营造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使孩子们生动活泼健康发展呢?——对此,学校和家长都必须有清醒认识。
此外,我提出两个关注。
一要关注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古诗文的
诵读,让学生从先贤古德的嘉言懿行中汲取传统文化母乳的营造,涵育人文精神;二要关注孩子读书生活,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孩子创设一个家庭书房,营造书香家庭,引导孩子乐读书,读好书,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好书养人,以好书育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总之,政府、学校、家庭、社区须共同筹谋,协手运作,方能营造好农村中小学生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