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指导:阿米巴痢疾病原学

合集下载

阿米巴痢疾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阿米巴痢疾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阿米巴痢疾的病因治疗与预防阿米巴痢疾,又称肠阿米巴病,是一种由结肠寄生在溶解组织中的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病变部位主要是盲肠和近端结肠。

临床上以腹痛、腹泻、深红色果酱排便为特征。

该病易变为慢性,可引起阿米巴肝脓肿等并发症。

阿米巴痢疾遍布世界各地,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

毒虫株也集中在这些地区,在当地流行稳定。

感染率与社会经济水平、卫生条件、人口密度等有关。

例如,温带发达国家的感染率为0%~10%.热带发展中国家可达50个%以上,农村患者多于城市。

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男性多于女性。

典型的年龄曲线高峰是青春期或青春期。

它们大多是散发性的,偶尔会出现水源性流行。

近年来,除个别地区外,我国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肝脓肿病例相对罕见,部分地区感染率不足10%。

阿米巴痢疾预后一般良好,与病程长短、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时有效治疗有关。

暴发患者、脑迁移性脓肿、肠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预后较差。

阿米巴痢疾是一种由溶解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其病变主要是盲肠和升结肠。

临床上以腹痛、腹泻、深红色果酱排便为特征。

该病易变为慢性,可引起肝脓肿等并发症。

寄生在人类结肠中的阿米巴原虫主要有四种,其中只有溶组织中的阿米巴与人类疾病有关。

溶组织中有两种阿米巴原虫:一种是致病溶组织中的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另一种是共栖迪斯帕内阿米巴(entamoebadispar),虽然两者的形式相同,但其抗原性、基因结构和致病性完全不同。

后者为非侵袭性阿米巴,无毒,感染后无症状;前者可引起侵袭性病变,人类阿米巴病是由致病性溶解组织中的阿米巴感染引起的。

溶组织阿米巴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态,唯包裹能传播疾病,它是原虫的感染型。

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的包囊排出者通过粪便排出包裹,污染食物和水,人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喝了被污染的水,就可致病。

中医认为,饮食不洁、虫毒侵袭、蛰伏大肠、含湿热、阻碍肠气机、扰乱肠血流、气血不和、肠损伤、虫毒湿热腐烂气血、化脓性血液、污染下降,然后变成奇怪的痢疾。

传染病防治:原虫感染

传染病防治:原虫感染

传染病防治:原虫感染我国常见的原虫感染包括阿米巴病、疟疾、黑热病、弓形虫病、抱子虫病以及贾滴虫病等。

(一)阿米巴病阿米巴病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引起的疾病,分为阿米巴肠病和肠外阿米巴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侵入肠道,造成结肠溃疡与炎性损伤,引起从慢性轻度腹泻到暴发性痢疾等各种类型的阿米巴肠病。

病原体由肠道经血流侵入肝脏(亦可经局部直接蔓延)、肺及脑等肠外组织,则产生相应脏器的阿米巴病,最常见者为阿米巴肝脓肿。

典型的阿米巴肠病起病较慢,中毒症状较轻,并有反复发作倾向,有果酱样大便时诊断不难。

但确诊有赖于粪便或组织中找到病原体。

大多数抗阿米巴药物不能对所有部位的病原均有杀灭作用。

对侵入组织的阿米巴有杀灭作用者称组织内杀阿米巴药,如依米丁、去氢依米丁、氯喳、四环素等;对肠腔内阿米巴有作用者称肠内抗阿米巴药,如双碘喳琳、泛喳酮(安痢平)、巴龙霉素、二氯尼特等。

以甲硝嗖为代表的硝基咪嗖类药物对肠内、外病变均有作用。

常用的抗阿米巴药及其临床药理特点见表1。

为取得最佳疗效,可联合用药。

轻型阿米巴肠病和慢性阿米巴肠病时甲硝哇、二氯尼特、双碘喳琳、巴龙霉素、泛喳酮、四环素等均可选用,寻找和去除转成慢性的原因。

急性阿米巴肠病原则上采用组织内杀阿米巴药物,同时加用腔内杀虫剂,疗程结束后随访粪便检查,每月1次,连续3次,以确定是否清除病原,必要时应予复治。

严重的阿米巴痢疾患者和暴发性阿米巴肠病可静脉内应用甲硝嗖,也可选用依米丁或去氢依米丁,合并抗生素治疗。

对所有致病株感染者,即便无症状,均应治疗。

大多数抗阿米巴药物不能对所有部位的病原均有杀灭作用。

对侵入组织的阿米巴有杀灭作用者,称组织内杀阿米巴药,如依米丁、去氢依米丁、氯喳、四环素等;对肠腔内阿米巴有作用者,称肠内抗阿米巴药,如双碘喳琳、安痢平、巴龙霉素、二氯尼特等。

以甲硝嗖为代表的硝基咪嗖类药物对肠内、外病变均有作用。

为取得最佳疗效,可联合用药。

(一)疟疾疟疾为单细胞病原体,疟原虫感染红细胞所致。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susceptibility)
。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
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 (periodicity) :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
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九 .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
3. 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
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 、重型、暴发型
传染病的诊断
( 一). 临床资料
( 二). 流行病学资料
( 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1. 一般实验室检查
2. 病原学检查
3. 特异性抗体检测
4. 其他检查:内镜、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
( 一). 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血管壁损伤
内毒素血症
---- 腹痛、脓血便
特异性体质
儿茶酚胺等
DIC
全身微血管痉挛
心肌损害
组织缺血、缺氧 血压下降 脑水肿
4、病理改变( Pathologic changes )
①急性
部位:乙状结肠、直肠
病变:弥漫性炎症浅表溃疡
②慢性
部位:乙状结肠、直肠
病变:水肿增厚息肉样增生
③中毒型 肠道 :病变轻
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
1 天,猩红麻疹次第连( 2、3 日),斑疹伤寒第
5 日,伤寒再接第 6 天)。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3) 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细菌性痢疾(菌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细菌性痢疾(菌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细菌性痢疾(菌痢)一、病原学痢疾杆菌4群为: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 群宋内志贺菌。

我国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要流行菌群。

【真题库】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病原菌是A.福氏痢疾杆菌B.宋内氏痢疾杆菌C.鲍氏痢疾杆菌D.舒氏痢疾杆菌E.志贺氏痢疾杆菌答案:A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菌痢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

三、发病机制及主要病变部位(一)发病机制: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侵袭力,即具有侵袭力的菌株才引起发病。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如机体免疫力低下,细菌侵入后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引起肠粘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使肠粘膜出现炎症、坏死和溃疡(溃疡表浅呈地图状),而发生腹痛、腹泻和脓血便。

(二)主要病变部位: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下段。

(1~2题共用题干)男性,18岁,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15~20个/HP,RBC 5~10个/HP【真题库】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理为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粘膜的直接损害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答案:B【真题库】该病例用抗生素治疗3天,症状好转即停药,有可能产生什么后果A.病情加重,出现肠穿孔B.发生肠出血C.转为慢性菌痢D.发生癌变E.合并败血症答案:C解析: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理为菌株进入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是急性化脓性炎症。

急性期未有效根治时可转为慢性。

传染病学 第七章 原虫病 第一节 阿米巴病

传染病学 第七章 原虫病 第一节 阿米巴病
在人体组织及粪便中有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三种形态。 1. 滋养体
滋养体直径20~40μm,运动较为缓慢,形态多变。其胞质分内外两层,内外质分明, 由外质伸出的伪足呈宽指状,定向移动。 2. 包囊
多见于隐性感染者及慢性患者粪便中,呈圆形,5~20μm大小,成熟包囊具有4个核, 是溶组织阿米巴的感染型,具有传染性。
3.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粪便镜检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与包囊,肝脓肿穿刺
液内找到滋养体或检测出抗原。 4. X线钡剂灌肠检查
(一)诊断
5. 超声波检查 肝脓肿超声波检查,可见液平反射,在其前后进出脓肿的高反射波。
6. 肝脏穿刺抽脓 肝脏试验穿刺,从脓腔中抽出典型巧克力脓汁,是诊断阿米巴肝脓肿的主要根据。
五、实验室检查
3. 血清学检查 分为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检测到血中的特异性抗原可做明确诊断的依 据。血清学检查IgG抗体阴性者,一般可排除本病,IgM阳性则提示近期 或现症感染,阴性者不排除本病。
4. 影像学检查 5. 结肠镜检查

并发症与后遗症
六、并发症与后遗症
1. 肠道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阑尾炎、结肠病变、直肠-肛周瘘管。

临床表现
四、临床表现
(一)肠阿米巴病
1. 无症状型(包囊携带者) 此型临床常不出现症状,多个粪检时发现阿米巴包囊。
2. 普通型 起病多缓慢,全身中毒症状轻,常无发热,腹痛轻微,腹泻,每日便次
3~10余次,量中等,带血和粘液,血与坏死组织混合均匀呈果酱样,具有 腐败腥臭味,含痢疾阿米巴滋养体与大量红细胞成堆,为其特征之一。病变 部位低可有里急后重感。

流行病学
二、流行病学
肠阿米巴病 + 阿米巴肝脓肿

阿米巴病

阿米巴病

【病原】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Schaudinn,1903),即痢疾阿米巴,为侵袭型阿米巴病的病原虫,主要寄生于结肠,引起阿米巴痢疾和各种类型的阿米巴病,为全球分布,多见于热带与亚热带。

据统计,在全球超过5亿的阿米巴感染者中,侵袭型的年发病率高达4千万例以上,至今每年死于阿米巴病的人数不少于4万,当前在医学上的重要性已被认为仅次于疟疾与血吸虫病。

【症状】阿米巴病的潜伏期2天至26天不等。

起病突然或隐匿,可呈暴发性或迁延性,可分成肠阿米巴病、肠外阿米巴病。

肠阿米巴病(intestinal amoebiasis) 包括无症状带包囊者和阿米巴病性结肠炎。

阿米巴性结肠炎(amoebic colitis) 可分急性或慢性。

典型的阿米巴痢疾常有稀便,伴奇臭和带血,亦有局限性腹痛、不适、胃肠胀气、里急后重、厌食、恶心呕吐等。

从急性型可突然发展成急性暴发型。

病人有大量的粘液血便、发烧、低血压、广泛性腹痛、强烈而持续的里急后重、恶心呕吐和腹水。

60%病人可发展成肠穿孔,亦可发展成肠外阿米巴病。

慢性阿米巴病则为长期有间歇性腹泻、腹痛、胃肠胀气和体重下降,可持续一年以上,甚至5年之久。

有些病人出现阿米巴肿(amebama)或团块状损害而无症状。

在肠钡餐透视时酷似肿瘤。

阿米巴性结肠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肠穿孔和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肠外阿米巴病(extraintestinal amoebiasis)以阿米巴性肝脓肿(amebic liver abscess)最常见。

多见于年轻患者,累及肝右叶居多。

临床症状有右上腹痛,向右肩放射;发烧、寒战、盗汗、厌食和体重下降。

50%病人可在粪中检出虫体,58%肝脓肿病人结肠镜检查可见病灶。

肝超声检查、CT和核磁共振检查均有助于诊断。

肝穿刺可见“巧克力酱”状脓液(图6-7),可检出滋养体。

肝脓肿可破裂入胸腔(10%—20%),破入腹腔(2%—7%),少数情况下破入心包,而肝脓肿破入心包往往是致死性的。

痢疾、霍乱

痢疾、霍乱
16-4
4、抵抗力: 1)在体外生存较强,在污染物品上,瓜果蔬菜上存活13W,温度越低,生存时间越长。 2)60℃15分钟,阳光曝晒30分钟能杀死。 3)对各种消毒剂敏感(如酚液,新洁尔灭,1%漂白粉, 75%酒精。)
5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菌痢病人和带菌者 2 、传播途径:粪 → 口传播,受染的食物、水经 口传染,也可通过苍蝇,蟑螂等媒介污染食物 而传播。 3、易感人群: 1)人群易感 2 )病后有一定免疫力,持续时间短,不同菌群 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复发和重复感 染。
16-8
五、病理变化:
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炎症为主 (一)急性期: 基本病变:弥漫性的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肠粘膜表面有大量粘液脓性 渗出物覆盖。 重者:肠粘膜上皮大片坏死与粘液脓性渗出物共同形成灰白色假膜,脱 落,形成溃疡,但病变不波及粘膜所在固有层,穿孔少。 (二)慢性期: 肠粘膜仅弥漫性充血水肿,肠腔粘膜脓性渗出物。 肠粘膜水肿和肠壁增厚,由于慢性炎症,肠粘膜不断形成与修复,可导致 疤痕与息肉形成。少数病例可引起肠腔狭窄 (三)中毒性痢疾 1、肠道病交轻微,粘膜充血水肿,少有溃病形成。 2、突出是内毒素引起的全身微循环障碍及脑缺血、缺O2 和水肿。 3、部分病历可见肾小管上皮C交性坏死,皮质出血和萎缩。
由于体内网状内皮系统具有吞噬C的强大吞噬作用,细菌很少进入血流引起 感染:菌血症、败血症,但志贺菌死后释放的内毒素入血引起发热和毒 血症,直接作用于 肾上腺髓质 刺激交感神经 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引起急性循环障碍 网状内皮系统 →感染性休克,→休克型→中毒性菌痢 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脑部病变 脑水肿 脑疝 抽搐及呼衰:中毒型休克(脑型表现) 出现昏迷源自15-4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1)病人在发病期可连续排菌5日,甚则长达2W,特别是重型病人,排 菌量大,污染面广,是重要的传染源 2)轻型病人易被忽视,得不到及时的隔离治疗,健康带菌者又不易检 出,所以二者在 霍乱的传播上起着重要作用。 2、传播途径:胃肠道传染 1)粪口传播,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引起传播。 2)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也起着传播作用。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病后可有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可再次感染,由于胃酸有强大 的染菌作用,只有大量饮水,暴饮暴食、胃酸缺乏,并有足量的霍乱弧 菌进入时,才引起发病。 4、流行病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但我国以夏秋季为流行季,高峰为7-9月, 有沿江沿海分布的地理特点。

阿米巴痢疾讲课PPT课件

阿米巴痢疾讲课PPT课件

案例一:某地 爆发阿米巴痢 疾疫情,原因
分析
案例二:某医 院成功治疗阿 米巴痢疾,治
疗方案分析
案例三:某学 校预防阿米巴 痢疾,预防措
施分析
案例四:某企 业因阿米巴痢 疾导致员工缺 勤,影响分析
案例背景:某地发生阿米巴痢疾疫情
传播途径:水源污染、食物传播、接触 传播
症状表现:腹泻、腹痛、发热、呕吐等
汇报人: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定义:阿米巴 痢疾是由阿米 巴原虫引起的
肠道传染病
病因:主要通 过食物、水源
等途径传播
症状:腹泻、 腹痛、发热等
治疗:抗阿米 巴药物治疗, 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接触感染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粪便呈暗红色或黑色,有腥臭味 发热、乏力、食欲不振 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症状
症状:腹痛、腹泻、发热、乏力等 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血常规、血清学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 鉴别诊断:与细菌性痢疾、肠炎、肠结核等疾病相鉴别
PART THREE
传染源:阿米巴痢疾患者和带虫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通过污染的水、食物、手等传播 易感人群:所有人群,但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 流行地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展中国家更为常见
治疗方法:抗生素治疗、支持治疗、预 防措施
启示:加强公共卫生意识,提高个人卫生习惯,加 强水源和食品监管,及时报告疫情,加强医疗救治 和清理社区 垃圾,保持环
境整洁
加强水源管理, 确保水质安全
加强食品卫生 监管,防止食
物污染
加强个人卫生 习惯,勤洗手、
勤洗澡
加强社区卫生 设施建设,提 供良好的卫生

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amebicdysentery),又称肠阿米巴病(intestinalamebiasis),是由致病性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壁后所致的以痢疾症状为主的消化道传染病。

病变多在回盲部结肠,易复发变为慢性。

原虫亦可由肠壁经血流—淋巴或直接迁徙至肝、肺、脑等脏器成为肠外阿米巴病,尤以阿米巴肝脓肿最为多见。

简介痢疾阿米巴(溶组织阿米巴,Amoebahistolytica)为人体唯一致病性阿米巴,在人体组织及粪便中有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三种形态。

滋养体在体外抵抗力薄弱,易死亡。

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强。

(一)滋养体大滋养体20~40μm大小,依靠伪足作一定方向移动,见于急性期患者的粪便或肠壁组织中,吞噬组织和红细胞,故又称组织型滋养体。

小滋养体6~20μm大小,伪足少,以宿主肠液、细菌、真菌为食,不吞噬红细胞,亦称肠腔型滋养体。

当宿主健康状况下降,则分泌溶组织酶,加之自身运动而侵入肠粘膜下层,变成大滋养体;当肠腔条件改变不利于其活动时变为包囊前期,再变成包囊。

滋养体在传播上无重要意义。

(二)包囊多见于隐性感染者及慢性患者粪便中,呈圆形、5~20μm大小,成熟包囊具有4个核,是溶组织阿米巴的感染型,具有传染性。

包囊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于粪便中存活至少2周,水中5周,冰箱中2个月,对化学消毒剂抵抗力较强,能耐受0.2%过锰酸钾数日,普通饮水消毒的氯浓度对其无杀灭作用,但对热(50℃)和干燥很敏感。

溶组织阿米巴的培养需有细菌存在,呈共生现象。

目前无共生培养已获成功,为纯抗原制备及深入研究溶组织阿米巴提供了条件。

疾病概述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变主要在盲肠与升结肠。

临床上以腹痛、腹泻、排暗红色果酱样大便为特征。

本病易变为慢性,并可引起肝脓肿等并发症。

阿米巴痢疾分布遍及全球,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多见,毒力较强的虫株也集中于这些地区,呈稳定的地方性流行。

感染率与社会经济水平、卫生条件、人口密度等有关。

阿米巴痢疾和疟疾

阿米巴痢疾和疟疾

三、临床表现
阿米巴痢疾:
(一)无症状型(包囊携带者) 此型临床常不出现症状,多次类检时发现阿米巴 包囊。
(二)急性阿米巴痢疾 轻型、普通型、重型
(三)慢性阿米巴痢疾 急性阿米巴痢疾患者的临床表现若持续存在达2个 月以上,则转为慢性
一、病原学
疟疾:业于人体内的疟原虫有4种, 即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三 日疟原虫。 疟原虫的发育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有两个宿 主。蚊虫为终末宿主,人为中间宿主。四种疟 原虫的生活史相似。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 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及无症状包囊携带者粪便中持续 排出包囊,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经口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普遍易感,但婴儿与儿童 发病机会相对较少。
流行特征 以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发病较多,感染率高低与 当地的经济水平、卫生状况及生活习惯有关。
四、诊断
流行病史 临床特点及表现 实验室及影像检查
五、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
六、预防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谢谢观看
事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位医疗考试研究院
传染病学
主讲人:
日本血吸虫病和囊虫病
本节重难点: 一、病原学 二、传播途径 三、流行特点 四、临床表现 五、治疗 六、预防
一、病原学
阿米巴痢疾: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 肠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 和盲肠,典型的临床表现有果酱样大便等 痢疾样症状。本病易复发,易转为慢性。 滋养体: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形态 ,直径大小为10-60pm,运动较为缓慢,形 态多变。 包囊: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形态, 包囊抵抗力强,能耐受人体胃酸的作用, 在潮湿的环境中能存活数周或数月。

第07章01阿米巴病传染病学第8版

第07章01阿米巴病传染病学第8版
5
病原学

(二)包囊



1.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形态。起传播作用, 感染人体后,在小肠下端,从囊壁小泡逸出而形 成滋养体。 2.抵抗力强,能耐受人体胃酸的作用,在潮湿的 环境中能存活数周或数月。 3.包囊呈无色透明的类圆形,直径10-16um,内 含1-4个核。

未成熟包囊有1-2个核,常见糖原泡和杆状拟染色体; 成熟包囊具有4个核,常见糖原泡和杆状拟染色体不易 看到。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虽然产生抗体,但不是保护性抗体,不 产生免疫力,故易再感染。 分布全球,近年来我国仅个别地区有病例散发。
10

(四) 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通过食物或水进入小肠下段, 逸出4个滋养体,寄生在肠腔并侵入肠壁组织, 吞噬RBC和组织细胞,损伤肠壁,形成溃疡灶。
22
(三)血清学检查

1.检测特异性抗体:阳性结果反映既往或现在感染。

IgG抗体阴性,一般可排除本病。 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或现症感染,阴性排除本病。 利用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检测患者粪便溶组织阿米巴 制样体滋养体抗原灵敏性、特异性强,

2.检测特异性抗原:阳性可作为明确诊断的依据。

23
18
(三)慢性阿米巴痢疾


急性阿米巴痢疾的临床表现持续存在达2个月 以上,则转为慢性。 表现:

食欲缺乏、贫血、乏力、腹胀、腹泻, 体检:肠鸣音亢进、右下腹压痛。 腹泻反复发作,或与便秘交替出现。
19
实验室检查

1痢疾阿米巴

1痢疾阿米巴
a. 生理盐水涂片法:查滋养体 b. 碘液染色涂片法:查包囊 c. 包囊浓集法:
(注:慢性阿米巴痢疾患者,常间歇性排包囊, 故应连续送检粪便4次以上,可明显的提高检出率)
(2) 人工培养: (3) 乙状结肠镜检:
可观察溃疡,并作活组织检查和括拭物检查。 2.免疫学诊断: (1) IHA:80% (2) IFA:90% (3) ELISA:96%
人食入,消化液作用
二分裂繁殖
4核包囊→→→→→→→→→小滋养体→→→→→包囊→→→→排出
囊壁变薄,分裂为4个 ↑↓ 肠功能正常
肠功能异常 ↑↓
↑↓
随血
侵入肠壁形成大滋养体→→→→肝、肺、脑

基本生活史: :包囊→→→→小滋养体→→→→包囊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及致病情况示意图 1.成熟期包囊 2. 囊后滋养体 3. 小滋养体 4. 囊前期 5. 大滋养体
五、流行: 痢疾阿米巴为世界性分布,多流行于热带和亚
热带地区,与人群的经济条件、卫生状况、生活环 境和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农村感染高于城市。 1.传染源:
慢性阿米巴痢疾患者和带虫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每人每天可排出包囊0.45亿~3.5亿个,包囊对 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① 在低温潮湿的环境可活:12天
核为圆形、核膜极薄、沿核膜内缘有一层 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的染色质粒,核仁细小位 于核中央。
(1)大滋养体: 大小约20~60µm,内外质分界明显,食物泡内
有红、白细胞,运动活泼,寄生于组织内,是致病 阶段。
(2) 小滋养体: 大小约12~30µm,内外质分界不明显,食物泡
内仅有细菌,运动迟缓,寄生于肠腔内,是阿米巴 原虫的增殖阶段。
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饭前便 后洗手,消灭苍蝇、蟑螂。

阿米巴病知识科普(全文)

阿米巴病知识科普(全文)

阿米巴病知识科普(全文)关键词:阿米巴痢疾肠外阿米巴病肝阿米巴脓肿细菌性肝脓肿【概述】由溶组织阿米巴感染人体导致的一组疾病,包括阿米巴痢疾、肠外阿米巴病。

溶组织阿米巴生活史包括滋养体期和包囊期,成熟包囊经口进入宿主体内造成感染,先以肠腔内细菌为食,寄生于肠腔,实为小滋养体,当原虫进入结肠后,若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肠功能紊乱,小滋养体侵袭人体肠壁,吞噬红细胞、组织细胞,成为大滋养体,产生致病物质,破坏肠壁组织,形成肠壁溃疡,导致阿米巴痢疾;组织内大滋养体可沿门静脉播散,到达肝脏或其他器官,形成肠外阿米巴病,其中肝阿米巴脓肿多见,肺、脑阿米巴脓肿也有发生。

阿米巴病为粪-口途径传播疾病,主要发生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条件有关。

【诊断要点】1.阿米巴痢疾(1)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卫生条件差的人群为主。

(2)典型临床表现:起病缓慢,以腹痛腹泻为主,腹泻次数为每日十次左右,腹泻粪质较多,典型大便呈果酱样,带有血和黏液,有腐败腥臭味;体检发现有下腹压痛。

轻症和慢性患者症状不典型,重症(暴发性阿米巴痢疾)则发病急,以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开始起病,大便次数多,呈血水样,奇臭,可有感染中毒休克表现。

(3)实验室检查:典型大便呈果酱色,腥臭,镜检可发现变形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可找到吞噬细胞;血常规大多正常,但暴发性痢疾患者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4)病原检查:阿米巴痢疾患者大便中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排包囊者可以找到阿米巴包囊;原虫抗原检查在部分地区实验室可以进行。

2.肝阿米巴脓肿(1)流行病学史:部分患者伴有或曾经发生腹泻;(2)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发热与肝区疼痛为主要表现,体温多以中高度发热为主,以弛张热型为主;体检发现肝脏肿大,肝区压痛、叩痛、肝区肋间歇水肿等;其他可有咳嗽、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等;(3)超声检查:典型患者肝脏发现单个脓肿、圆形或卵圆形;(4)病原学检查:肝脏穿刺脓液可以找到阿米巴滋养体;血清阿米巴抗原抗体检查有诊断价值。

传染病——阿米巴病

传染病——阿米巴病
可长期存在于胆囊里
A型题
肠阿米巴病的好发部位是( ) A. 盲肠、升结肠 B. 乙状结肠、直肠 C. 回肠下段 D. 降结肠 E. 回肠及回盲部
A型题
细菌性痢疾的肠道病变特点 A. 出血性坏死性炎 B. 蜂窝组织炎 C. 假膜性炎 D. 肉芽肿性炎 E. 浆液性炎
A型题
肠阿米巴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阿米巴性── ( ) A. 肺脓肿 B. 脑脓肿 C. 肝脓肿 D. 心包炎 E. 脓胸
浆内糖原吞噬rbcrbc??周围溶解周围溶解核核糖原糖原周围周围溶解溶解阿米巴滋养体阿米巴滋养体糖原糖原周围周围溶解溶解核核rbcrbc急性肠阿米巴病的病变小结急性肠阿米巴病的病变小结临床表现全身中毒较轻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腹泻棕红色果酱样大便伴腥臭味粪检易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并发症少见肠穿孔肠出血阿米巴脓液阿米巴脓液果酱样果酱样果果样样二二慢性期慢性期急性期发展急性期发展病变复杂病变复杂??新旧溃疡同时存在新旧溃疡同时存在??溃疡边缘黏膜上皮增生溃疡边缘黏膜上皮增生??溃疡边缘黏膜上皮增生溃疡边缘黏膜上皮增生息肉息肉息肉息肉??肠壁肉芽组织肠壁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疤痕组织肠腔狭窄肠腔狭窄??肠壁大量肉芽组织肠壁大量肉芽组织局限性包块局限性包块阿米巴肿阿米巴肿肠外阿米巴病extraintestinalamoebiasis阿米巴肝脓肿阿米巴肺脓肿阿米巴肺脓肿很少见很少见阿米巴脑脓肿极少见阿米巴肝脓肿肠阿米巴病重要的并发症多继发于肠阿米巴病后13个月内
-For the convenience of reviewing and learning the content of this chapter, this courseware can be edited in PowerPoint software, please download and modify according to your own actual situation-

什么是阿米巴痢疾?

什么是阿米巴痢疾?

什么是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amebicdysentery)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寄生于结肠内引起的疾病,常称为肠阿米巴病或阿米巴结肠炎。

也可从肠道扩延至其他脏器或直接蔓延至邻近组织,尤其是肝脏,成为脓肿。

潜伏期一般为1~2周,可短至4天,长达1年以上。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本病是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在0.02%--0.04%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
传染方式:粪口传播
并发症:腹膜炎肝脓肿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内科消化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3-6周
治愈率:98%
常用药品:红霉素肠溶胶囊塞克硝唑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温馨提示饮水须煮沸,不吃生菜,防止饮食被污染。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2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2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2—1995^~`前言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而且往往引起暴发或流行,对劳动力影响很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实施细则》,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参加起草单位:北医大一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素芳、路文彬、车文玺、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3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3.2 诊断标准3.2.1 流行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3.2.2 症状体征3.2.2.1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2.2 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2.3 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痢疾阿米巴(溶组织阿米巴,Amoeba histolytica)为人体唯一致病性阿米巴,在人体组织及粪便中有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三种形态。

滋养体在体外抵抗力薄弱,易死亡。

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强。

(一)滋养体大滋养体20~40μm大小,依靠伪足作一定方向移动,见于急性期患者的粪便或肠壁组织中,吞噬组织和红细胞,故又称组织型滋养体。

小滋养体6~20μm大小,伪足少,以宿主肠液、细菌、真菌为食,不吞噬红细胞,亦称肠腔型滋养体。

当宿主健康状况下降,则分泌溶组织酶,加之自身运动而侵入肠粘膜下层,变成大滋养体;当肠腔条件改变不利于其活动时变为包囊前期,再变成包囊。

滋养体在传播上无重要意义。

(二)包囊多见于隐性感染者及慢性患者粪便中,呈圆形、5~20μm大小,成熟包囊具有4个核,是溶组织阿米巴的感染型,具有传染性。

包囊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于粪便中存活至少2周,水中5周,冰箱中2个月,对化学消毒剂抵抗力较强,能耐受0.2%过锰酸钾数日,普通饮水消毒的氯浓度对其无杀灭作用,但对热(50℃)和干燥很敏感。

溶组织阿米巴的培养需有细菌存在,呈共生现象。

目前无共生培养已获成功,为纯抗原制备及深入研究溶组织阿米巴提供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