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苦难中求生存(余华)
余华《活着》
→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
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
抽血过多而死。
→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
的 临 终 》
也了 欢 大话 过
喜
过喊
了
欢
了
过
了
了子了我了们了 们的 东 西
谷 川 俊 太
郎
谢
赏谢
主
欣讲 人 :
但福贵没有选择死,而是坚强的活了下来。这 就告诉我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 着以外的金钱、地位、权利、爱情和亲情等,这就 是活着的真谛。用余华的话说,活着是生命的唯一 要求。
· ......
小而是是是是是那所活是是是是所活 《
心且与阿毕约天就谓着与打忽枝谓着 活
翼,一尔加瀚象是现 你喷然丫现
着
翼还切卑索施仪超在
第要美斯 特 短活
提 好山 劳 裙着
防事
斯
潜物
手嚏脑间在 牵 海射活 手 里下着
响来, 起耀那
》 谷 川 俊 太
藏的
的眼就
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邂
一的是
恶逅
支阳口
旋光 渴
律
二、如何坚强的活着 (一)在苦难中忍耐 (二)在苦难中坚强乐观 (三)超越苦难的活着
(一)在苦难中忍耐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 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 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现实意义
《活着》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现实意义《活着》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经历世事变迁,饱尝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本文从苦难叙事的角度,分析《活着》在当代的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期揭示这部作品在文学和社会领域的深远影响。
一、引言《活着》以福贵一家人的生活为主线,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变迁。
在这部作品中,余华运用苦难叙事手法,深入剖析了社会现实、个体命运和人性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苦难叙事,探讨《活着》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二、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1.反映社会现实:《活着》通过福贵一家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矛盾。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引发了读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批判现实:在《活着》中,余华对旧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不平等和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这种批判现实的精神,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意义。
3.激发思考:通过对福贵一家苦难生活的描绘,余华激发了读者对个体命运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而引导人们关注现实、反思历史。
三、人文意义1.关注个体命运:《活着》关注了福贵一家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个体命运,展现了他们在苦难中顽强生存的精神风貌。
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彰显了作品的人文关怀。
2.传承文化:通过讲述福贵一家的人生故事,余华传承了民间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使得《活着》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3.彰显人性:在苦难中,福贵一家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弱点。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内涵。
四、审美意义1.叙事手法:《活着》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福贵一家的苦难生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2.人物塑造:作品中福贵、家珍、有庆等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人物形象,使作品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3.艺术表现:《活着》以悲剧美学为基础,展现了福贵一家在苦难中生存的艰辛和坚韧。
于苦难中求生存——论余华《活着》的生存策略
得鼻青脸肿 、 头破血 流(十八岁出门远行》 ; 《 )世界 缺少亲 情 、 情 、 情 , 生 活在 疑 心重 重 、 战兢 友 爱 人 战 兢之中, 大灾大难似乎随时都会从天而降(四月三 《
日 事件》 ; )人类设置 、 法律软弱无力、 文明屡屡受暴力嘲弄,
个愿望又在作品 中得到实现。 余华童年的特殊 ”J
经历也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 在他的小说中
我们看到的只是弥漫的阴霾和鬼气 , 是令人毛骨悚 然的暴力 、 杀戮 和死 亡 , 令人 喘不 过气 的黑 夜 般 是 的生存 的悲苦。[ 事 实上, ”] 3 我们看到的只是作者
尽其渲染铺陈 的苦难 。他让笔下的人物在这黑夜 般的苦海 中, 要么挣扎 , 要么呻吟 , 要么死亡 , 要么 超脱般豁达承受 。 苦难在 其前 后期作 品中呈现 出不 同的风貌 , 略 观其前期小说 , 现实一种》 《 如《 、世事如烟》《 、一九 八六》 , 等 可谓是一个“ 的世界 , 恶” 包括暴力、 血腥、 杀戮、 欺骗 、 阴谋等。它们弥漫在文字中, 交织出一
够了死亡 , 听够 了因为失去至亲而撕心裂肺 的哭 喊。死亡, 对常人 而言总是充满 了恐怖, 但在余华
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 , 以一部《 活着》 向人们揭 示和展示了中国底层农民的生存之苦 , 及其在苦难
遭遇中的生命承受能力 , 表述了人类普遍性的面对 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策略。本文通过探析余华 的成长经历 , 来帮助理解小说主人公富贵在极度苦 难的生存状态下所体现出的生命承受能力 , 并且更 深 入地论探支 撑 富贵 坚 强生 命 承 受 能力 背 后 的精 神源泉: 对命运 的顺从与认 同, 亲人间所体现出的 脉脉温情 , 以及富贵 内心深刻的家庭情结。富贵所 持 的面对苦难 而活着 的在世 态度 , 仅是一个农 民 不
笑着活下去余华《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启示
笑着活下去余华《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启示一、本文概述《笑着活下去:余华《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启示》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余华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的生活态度及其生存智慧。
通过对福贵一生的描绘,余华深刻揭示了人在极端困境中如何保持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以及如何在苦难中找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概述福贵的生活经历,分析他的生存策略,并提炼出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以期引导读者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能够像福贵一样,保持乐观、坚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福贵的生存哲学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充满生活智慧和坚韧生存哲学的形象。
他的生存哲学,既是他面对生活无常和苦难的态度,也是他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坚持活下去的动力。
福贵的生存哲学首先体现在他的乐观态度上。
尽管他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但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他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这种乐观的态度使他在困境中保持坚韧,不断寻找生活的出路。
福贵的生存哲学体现在他的责任感上。
作为一个农民,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就是养活家人,照顾好家人。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从未放弃过这个责任。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不能逃避责任,只有承担起责任,才能真正地活出自我。
福贵的生存哲学体现在他的坚韧精神上。
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从未被打倒。
他用自己的坚韧精神告诉我们,生活虽然充满了困难,但只要我们有坚韧的精神,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活下去。
福贵的生存哲学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面对生活无常和苦难的智慧。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态度,承担起责任,拥有坚韧的精神,就能够笑着活下去。
三、福贵的生活态度福贵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是他在苦难中磨砺出的生存智慧。
他的人生充满了变故和挫折,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坚韧的态度。
他深知生活的无常,但他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选择积极面对,用笑容去迎接每一个新的一天。
苦难中求生存 浅析余华的《活着》
苦难中求生存—浅析余华的《活着》摘要:余华的《活着》向人们展示了人在极度苦难状态下的生命承受能力。
本文通过浅析小说主人公富贵在极度苦难的生存状态下所体现出的生命承受能力,来分析支撑其坚强生存理念背后的精神源泉:对命运的顺从与认同,亲人间体现出的脉脉温情,以及富贵深厚的家庭情结。
富贵所持的那种面对苦难而活着的“在世”态度,不仅是一个农民的生存体验,也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策略。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生存策略中国现代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以一部《活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底层农民的坎坷一生,在生与死考验中,充分体现出了个体在苦难遭遇中的生命承受能力,以及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策略,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
一、人生中无尽的苦难首先,个人的苦难往往源于不同时代社会发展变迁中所产生的苦难。
作为个体存在的我们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潮流之外,而只能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而存在,我们的命运也将永远被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而牵动。
《活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宏大的社会生活背景:“做了手脚”、“挖了个坑让人往里跳”的赌场;枪林弹雨,死人如麻,随时会丧命的战场;荒谬至极的大跃进炼钢时代;饿殍满地的三年饥荒时期;黑白不分颠倒人妖,人性扭曲的文革日子。
小说主人公徐富贵及其周围的亲人,就在这变幻不定的社会生存场景中活着,哪怕被人做了手脚一夜之间输得倾家荡产,哪怕糊里糊涂被抓壮丁,拖上战场;“上面”一声令下砸锅炼钢,人人都会照办,解散食堂全村买锅,人人还是都会照办;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饿死人,只知道要活着;他们不知道城里的造反派为什么要铺天盖地地贴大字报,那是离他们很远的事,他们只知道“天天都在死人”的城里去不得。
作为渺小的个体存在,他们没有抗争,也无法挣扎,他们只是被动而无奈地活着,默默地承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切阵痛。
他们不是生活的主人,而只是被生活卷着走的人,是被命运俘虏的人,他们没有任何能力承担命运的变幻无常。
其次,活着最大的苦痛不是生存的艰辛,而是与亲近的人一个个地先自己而远去。
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
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余华是80 年代崛起的先锋小说家,余华的作品充满了大量的暴力、死亡和苦难。
《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
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
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
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
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
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
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
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主人公富贵看似戏剧性的人生实则充满着很强的真实性。
余华在这里警示人们要珍视生命,要包容生命出现的一切苦难,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家产00 亩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
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
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
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
不久富贵的妻子家珍也离开他。
女婿二喜时常到家里帮忙干活,日子还算清闲,只是好景不长,二喜在工作时意外死亡。
而与他最后唯一能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却因吃豆子太多被活活撑死。
读余华的经典之作《活着》
笑着活下去——读余华的经典之作《活着》一个静谧得足以使人触摸灵魂的夜晚,我捧着余华的《活着》,完全融入了主人公福贵那不幸的遭遇之中,面对那接踵而至的,近乎不可能的苦难,陪着主人公一次次的伤心流泪,深感生命无常,却又必须忍受、坚强。
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叫福贵的老人悲惨的一生。
福贵曾经是一个阔少爷,家境很好,但他吃喝嫖赌,挥霍无度,终于在一次赌博中,上当受骗,把自己家的土地全部输给了别人。
从此家境一落千丈,父亲也被气死。
从此,他和母亲、妻子、女儿相依为命,过起了自力更生的农家生活。
母亲由于过于劳累,生病在床,一次,福贵去给母亲取药,被国民党抓住,作为壮丁送上前线。
战场上,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一次次的死亡,他思念自己的亲人,渴望能够活下去。
两年后,他幸运的回到了家,母亲原来已经死了。
悲伤之余,唯一能让他高兴的是他有了一个儿子,但是,他不幸命运这时候才刚刚拉开序幕。
福贵家庭虽然贫穷,一家人却生活的非常幸福,儿子有庆也在健康的成长。
但一次学校组织给县长的太太献血,有庆由于先天营养不良,再加上抽血过多竟然死去,福贵又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
自此,全家完全沉浸在了一种悲痛的氛围之中。
一直到又聋又哑的女儿出嫁时,全家才有了一点欢乐。
然而,上天并不怜悯这可怜的人,仍旧一次一次的把难以忍受的苦难向他降临。
先是自己的女儿难产而死,接着是自己的妻子难以忍受丧子、丧女的双重打击而去世。
福贵只得和女婿二喜以及外孙苦根生活在一起。
然而更加让人难以意料的是,二喜却在劳动时,不慎被两块水泥板夹死。
自己的唯一亲人——外孙苦根最后也意外的离老人而去!!最后,老人只能和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等待下一次死亡——自己的离世。
一次次的死亡,都是由主人公老福贵不紧不慢、平静宁和地叙述出来的,该长歌当哭时,他无动于衷,该唏嘘感慨时,他不肯多谈半点。
老福贵把所有汹涌的情感都融进了冷漠的叙述之中,但我们的心中却回荡着最强烈的震撼。
“福贵”,一个透着急功近利的、再普通不过的乡下名字,一个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一员,他所遭受的悲惨人生彷佛是我们父辈所有苦难的浓缩,他遇到的不公与无奈,却又像是我们自己在碌碌无为、毫无生气的生活中所发出的叹息。
从余华《活着》阐释生存与苦难的命运
忍耐顺从,乐天知命——从余华《活着》阐释生存与苦难的命运余华被冠以“先锋派”的名号,早期作品笔锋冷漠无常,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以及暴力的因子,里面的人物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余华着于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给人以震撼。
《活着》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
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旧社会的败家子,他嗜好狂嫖赌博,败光了家中所有的家产,父亲因此郁郁而亡,醒悟过后,经历半生劳苦,一贫如洗的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离去,最后与一头用自己名字的命名的老牛度过余生。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好多如福贵一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人民,这些徘徊在困难边缘的人民不应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善良的人民都拥有一种忍耐,温暖,坚韧的本质。
饥饿苦难的命运饥饿是余华作品中一个反复渲染的主题,丢掉地主包袱的福贵,面临最大的苦难便是饥饿的问题,他的家庭一度在饥饿的胁迫下百感交集,病痛缠身的妻子和聋哑女儿凤霞到处挖可以供食用的,可依旧无法满足这些贫困至极的人民,那个时候的中国,正面临着三年的自然灾害。
妻子家珍悄悄去岳父那里拿了一小袋米还要藏在胸口不让人看见,一家人享用着这难能可贵的米粥时却又被村里队长闻到,不得抓这仅剩的一点点米给他们,家珍眼里渗出的泪水显示出了万般的不舍;女儿凤霞在田里为了一个地瓜和别人争吵起来,一向老实巴交的女儿被人欺凌与人大打出手,最终这个女儿好不容易寻到的地瓜还是被别人分去一大半;故事的最后阶段,福贵只剩下苦根这一个孙子,可悲的是,常年饱受饥饿的孙子居然被一篮豆子给活活撑死了。
福贵的一家在人们眼中充满了凄惨和无奈,在我看来,他们只是那个大时代下大部分贫困人民生活状况的缩影。
在那个漫长的岁月中,饥饿威胁着多少脆弱的生命。
荒诞讽刺的情节余华的作品所讲述的那个年代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在里面,里面既有展现人性善良的一面,也有一些丑恶自私的人的面孔,在情节的叙述上,有很多荒诞讽刺的细节值得人深思。
苦难与救赎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存哲学
372021.04作者简介:张思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构式语法。
一、苦难如影随形首先,小说叙述的方式很独特,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讲述整个故事,使得整个故事的展开十分接地气,这也是余华对苦难意识书写最为常见的叙事方式。
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以个体的经历来推进,对于读者来说,心理上极易产生情感的共鸣,伴随作者在故事的讲述当中,将那些深藏的记忆一点点复活,而苦难又是众生皆懂的主题。
小说从福贵这位老人对自己过往经历的讲述之中开始,平实的语调下却弥漫着深沉的苦难,死亡的气息充斥在每个故事情节之中,作为读者,读的过程之中时刻会被一股巨大的悲痛意识掌控,苦难营造的种种不确定性令人无法喘息。
福贵本是富家子弟,却痴迷于赌博,败光家产,自己沦为佃农,父亲也死于从老宅搬于茅屋的当天。
经历了命运的轮回重创之后,福贵开始意识到既然生活开了一个玩笑,那就好好地接受自己现在的身份转变。
也正是这场命运的打击,他人生的苦难才真正开始:为生病的娘到城里买药时被抓为壮丁充军,在外流离两年之后,最终得以返乡,回到家却发现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永远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在其后的生活里,苦难从未放过这位死里逃生回来的男人,他甚至没有时间去喘息,儿子有庆突然死于一次医疗献血,女儿凤霞死于难产,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女婿被工地的夹板车活活夹死,外孙吃豆子撑死。
更让人窒息的是,在福贵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亲人之后,还得一个人坚强地活下去,死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苦难的一种解脱和升华,但活着却是新的苦难。
对于福贵而言,他不得不面对身后的一切,承载着一切的伤痛,忍受着苦难带给他的精神桎梏。
他是幸运的,但更大程度上是不幸的,幸运的是自己历经磨难却仍旧活着,不幸的是,他面对活着本身无能为力。
二、救赎与信念历经苦难,却依旧能够坚韧地活下去,是什么支撑福贵想要坚强地活下去呢?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赋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2008)。
《活着》经典语录:生命中的苦难与坚韧,重塑人性的温情与希望(《活着》:苦难重铸人性,坚韧绽放希望)
《活着》:苦难重铸人性,坚韧绽放希望生命中的苦难与坚韧,重塑人性的温情与希望在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中,苦难如诗般铺陈,坚韧如山般屹立,人性中的温情与希望在纷扰中闪耀。
此书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在逆境中的勇敢与坚毅,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经历了战乱、饥荒、贫穷和家庭破碎这样种种的苦难,然而他仍然能够坚持活下去。
福贵没有被生活中的痛苦击垮,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正如他在小说中所说:“只要心中存着一口气,活着就有希望。
”这是福贵面对困境时坚韧不拔的信念,也是他活下去的动力。
生命的坚韧不仅仅体现在福贵一个人身上,整个民族也在磨难中绽放出生命的希望。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经经历过许多灾难和苦难,但是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温情与希望。
正如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尽管面对战乱、饥荒和毁灭,人们仍然对生活充满了温情,他们用微笑和爱去应对生命中的挑战。
生命的坚韧和温情成为了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柱。
《活着》中的苦难也塑造了人性中的温情。
生活中的苦难扭曲了人们的心灵,让他们更加珍惜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表达爱和关怀。
无论是福贵对妻子的深爱,还是他对女儿的无尽眷恋,这些感情都揭示了生命中温馨的一面。
正如福贵说的,“人的一生就是改一点又改,希望中一改就会有新的希望,有了希望就可以有幸福。
”温情与希望是人类在苦难中寻求安慰和希望的源泉。
这种温情与希望的力量不仅存在于小说中,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当人们面对苦难时,他们的心灵会逐渐变得更加坚韧与温暖。
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灾难中互相帮助,用爱和温情去改变世界。
这些表现出的人性中的温情和希望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福贵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也让我们产生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无论我们遭遇怎样的苦难与困境,只要心中有希望,我们就能够战胜困难,重塑人性的温情与希望。
生命中的坚韧和温情是我们应该珍惜的财富,它们让我们在逆境中找到了力量和勇气。
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
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一、本文概述《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沉浮进行深入挖掘,展现了个体命运在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无常与渺小。
本文将采用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角度,对《活着》进行解读,探讨作品中展现的坚忍姿态与不可抗拒的苦难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对于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现代主义文学视野下,《活着》不仅是一部描述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交织的作品,更是一部探讨人类存在本质与生命意义的哲学著作。
通过对福贵一家经历的苦难与坚韧精神的剖析,余华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命运的不可抗拒性时,如何以坚忍的姿态去承担和超越苦难,从而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现代主义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活着》的艺术魅力,也能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以更加积极和坚韧的态度去面对挑战和困境。
二、余华与现代主义文学余华的作品《活着》无疑可以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
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强调对个体经验和主观现实的深入探索,以及对传统叙事方式和美学观念的颠覆。
余华在《活着》中所展现出的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对苦难和生存的独特理解,以及叙事手法的创新,都使得这部作品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紧密相连。
余华通过《活着》展现了对个体经验和主观现实的深刻关注。
他让主人公福贵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他一生的苦难和经历。
这种自述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福贵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面对苦难时的无奈和坚韧。
这与现代主义文学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对个体经验的重视不谋而合。
余华在《活着》中对传统叙事方式和美学观念的颠覆,也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
他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将福贵的一生碎片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空间结构,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张力和深度。
同时,余华还通过荒诞和幽默的手法,对苦难和生存进行了独特的解读,这也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实世界的质疑和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挑战相呼应。
余华文学作品《活着》中心主题探析
目录摘要关键词一、《活着》中的苦难(一)苦难生活的背景(二)苦难生活的展现二、如何坚强的活着(一)在苦难中忍耐(二)在苦难中坚强乐观三、活着的真谛(一)超越苦难的活着(二)活着就是最大的真理四、总结参考文献在苦难中坚强的活着——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摘要:余华的《活着》给了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全方位的启示。
他揭示了在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借用一个生活在动荡的年月的福贵的形象,如何在痛苦泥潭中挣扎,以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和困顿让读者不禁战栗,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余华以冷峻的笔触朴素简单的文笔向我们描述这样一个现实而且又残酷的故事:福贵老人和他的一家人如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孙子苦根。
他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而他却坚强地活着。
作者塑造福贵形象的根本意义在于启迪人们认识活着的真谛,最终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金钱、地位、权利,甚至不是为爱情、亲情而活。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关键词:苦难坚强活着救赎“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1],出自《活着》这部永恒的经典。
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2]本书成于1992年,是余华唯一一部兼有先锋文学特征以及现实主义特色的经典作品。
他以一种俯视人生的高度,穿透种种表象,揭示了活着的真谛。
一、《活着》中的苦难(一)苦难生活的背景《活着》这部作品是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
作者余华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活着》:生活的苦难与希望
《活着》:生活的苦难与希望生活,是一场充满了苦难与希望的旅程。
从茅盾文学奖得主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这个主题。
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穷困、痛苦和绝望伴随着他的成长,但同时也有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描绘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小说展现了生活给予人们的诸多困境与命题,同时也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
小说中,福贵与财主的对比无疑是生活中的一种浓缩。
福贵一生靠着苦力谋生,生活拮据,病痛缠身,但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与尊严。
相反,财主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财富不断积累,却对他人的生存毫不关心。
这样的对比让我们反思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之时是否忽视了生活的真正价值。
小说中对于家庭关系的描写也非常生动。
福贵敬爱的父亲在早年去世后,亲人之间的关系就逐渐疏远。
儿子受到锤炼,成为了一个只求生存的庄稼汉,离开家庭变得漠不关心。
最后,儿子生活的沉沦带给福贵巨大的痛苦。
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的情况,人们忙于忙碌的生活,忽视了亲情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描绘对待生活态度的思考也很深刻。
福贵虽然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不幸,但他从未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相反,他对生活抱有感恩之心,并不断寻求力所能及的改变。
无论是生活中的喜剧还是悲剧,他都能够勇敢面对,并为此付出努力。
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希望和奋斗的勇气。
在小说中,余华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揭示了生活的苦难与希望。
不仅让我们对贫困时代农民的生活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让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
在面对痛苦和困境时,我们应当与小说中的福贵一样,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坚守自己的信仰与尊严,寻求改变和希望。
无论生活中的考验如何,我们都要相信,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
《活着》:生命与苦难的坚强
活着:生命与苦难的坚强《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深刻揭示了生命坚韧面对苦难的力量。
这部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探讨了人类在困境中如何保持希望、坚韧和尊严。
1. 福贵的奋斗与挫折福贵作为小说的主角,他从一个幸运农民到陷入连绵不断的苦难之中。
他经历了战乱、饥荒、疾病、失去亲人等重重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执着追求。
无论遇到什么困境,福贵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努力在逆境中寻找生存与希望。
2. 生命的转折与反思小说中许多情节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常常发生的不可预测事件。
比如,在战乱时期,福贵被迫参军,并面临死亡威胁;在饥荒时期,福贵为了活命不得不吃树皮。
这些情节提醒我们珍惜现有的生活,并对生命的脆弱性和宝贵性进行深刻反思。
3. 生命坚韧与尊严的意义小说通过福贵这个角色塑造,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即使在绝望的时刻,也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尊严。
福贵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坚持活下去,并将他所经历的苦难用作燃料推动自己更加努力追求幸福。
他以自己身上所承受的痛苦为代价,最终实现了对生活真正意义的体悟。
4. 对读者的启示和思考《活着》引发了广泛讨论和思考。
它教会我们珍惜当下,面对困境时要勇于挑战和改变命运,不放弃对美好生活和希望的追求。
它也提醒我们关注那些在社会底层默默奋斗、承受苦难但依然坚韧向前的普通人们。
总而言之,小说《活着》以福贵的故事为核心,深入探讨了生命与苦难的坚强。
它提醒我们珍惜生活、克服困难并坚守尊严,相信在逆境中人类的勇敢和坚强能够创造出新的希望。
论述余华小说《活着》的人生观
论述余华小说《活着》的人生观论述余华小说《活着》的人生观左昊昊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作品,作者重点着墨于主人公的生存态度与生活模式,用一种凄凉、悲壮的手笔去叙述,写尽了主人公福贵五十中的风雨苦难,告诉我们,福贵精神即是用乐观的心态、顽强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重重磨难,须当时时自我鞭策。
一、坚强面对生活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中的多次得与失,他却能用异于常人的坚韧与乐观完成生命的涅槃。
“我总算回到了家里,看到家珍和一双儿女都活得好好的,我的心放下了。
”然而,当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人时,老天没有给他更多的安慰,“活着”的福贵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别他而去,当他亲手将他们埋葬,他该怎样理解这生命的残酷?内心又会有怎样的触动?人生一个又一个难关,究竟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小说结尾,福贵与老牛相依为命,何等凄凉?然而,上苍赐予他天性一种乐观,来化解苦难,福贵担当生命给予他的一切幸与不幸,即便苦不堪言,却坚持到最后,无论人生如酒如药,他一饮而尽。
二、不屈为之生存如何阐述福贵的生存意义是个难题。
面对人生的磨难,我们往往选择逃避、选择绝望。
很多人不能理解当主人公遭遇家道中落、一贫如洗、妻离子散、背井离乡等等各种打击时,他以何力量擎住生命之杯,不为之精神落魄?——“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活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的死去,我还活着”。
福贵的一席话看似吐露着人生的心酸与无奈,而笔者听来却无分毫自暴自弃,更分明有着精神的落脚点,无意间挥洒着力量。
淡薄功名权利、无谓世路荣华,他在心中分明无数次地告诉自己:“人只要活着,穷也不怕”,这话是积极的、充满斗志的,他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三、他为什么活着?支撑福贵经历着生命中的痛,直至让他能够平静面对死亡的,笔者以为源于他对生命的珍惜与理解。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也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但大多本能地选择逃避,最极端的甚至选择结束生命。
余华《活着》讲义
余华《活着》讲义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徐福贵本是个富家公子哥,年轻时吃喝嫖赌,无所不为,挥霍光了祖上积攒下来的家业,气死了父亲,从此过上了一贫如洗的生活。
然而,生活的磨难才刚刚开始。
在土地改革中,福贵因为是贫农而幸免于难,但他的母亲却在贫困中患病去世。
此后,福贵的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却因一场大病变成了哑巴。
日子虽然艰苦,但一家人还是相互扶持着前行。
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放过福贵。
儿子有庆到了上学的年纪,却因为给县长夫人输血,被无良的医生抽血过多而死。
这对于福贵一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女儿凤霞长大后,嫁给了一个偏头的工人二喜,二喜虽是个残疾人,但心地善良,对凤霞也很好,本以为凤霞从此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可命运再次捉弄了这家人,凤霞在生产时大出血而死,留下了一个儿子苦根。
家珍在失去一双儿女的痛苦中,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也离开了人世。
女婿二喜在一次工作中意外身亡,只留下福贵和外孙苦根相依为命。
但就连这唯一的希望也没能留住,苦根因为吃豆子被撑死了。
到了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他买了一头老牛,给老牛也取名叫福贵,仿佛这头牛就是他自己生命的映照。
这部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以一种平静而深沉的力量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看到了在无尽的苦难面前,人是如何顽强地活着。
余华通过福贵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
福贵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执着。
他以一种近乎麻木的方式承受着命运的打击,但这种麻木并非是对生活的绝望,而是一种在困境中求生存的本能。
他的活着,不是为了追求某种伟大的目标,不是为了实现某种崇高的理想,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这种对生命最本真的追求,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论余华《活着》的“苦难书写”
引言:《活着》作为余华描写人生苦难中“生存小说”的代表作,通过福贵经历的7次死亡,体现了活着的重要性,感受了生之不易,忍耐并承担生命的苦难。
文章主要论述了余华《活着》的“苦难书写”,阐释了对苦难的忍耐。
余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青年作家,读者和评论家总用悲天悯人、悲观主义和充满温情等词语来评论余华创作的作品,余华创作作品中苦难已经成为永恒的主题,他始终用悲悯的心来关注人的本性、罪恶和坚强的忍耐。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顶峰,在国外不仅被翻译成不同的文字出版,还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受到好评。
在韩文版《活着》前言中,作者描述了对“活着”这一词语的理解:“在我们中国语言中活着代表了充满力量,但并不是喊叫,也不是进攻,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忍受社会给予的幸福、苦难、平庸与无聊。
”在《活着》中作者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就是以这样方式在世间活着,为了本身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任何事物活着。
例如福贵带着老牛在耕作休息时候平静的讲述了自已的一生。
失去了家产和亲人后,在经过大悲大喜后,除了自已,什么都没有了[1]。
最后,买了头老牛,名字叫做“福贵”,和动物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当自已生命处在只能和老牛相处的境地时,使读者体会到人生的脆弱、残酷和孤独。
在福贵讲述过程中,体会到福贵的冷静是一种毫无怨言的无奈。
只有将人生中的每件事看透,才可以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平静自若。
福贵情感洪流早在岁月流逝过程中慢慢平息下来,转变成饱经忧患后的一种超然和认命,悟出苦难是一种存在,不需要逃避,也无法逃避。
《活着》其实是一个由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作品充满了精巧构思,一幕幕死亡引入读者脑海中,将生命之苦渲染得痛彻心扉,看到福贵如何和命运进行抗争,最后接受命运的过程。
例如福贵的父亲在被福贵气死时,就像是染上了瘟疫一样有气无力,整天坐在茅屋前的地上,两眼含着泪水,唉声叹气,想到有庆以后在也不会说话,拿着鞋子跑来跑去,疼到哭不出来,剩下的只有伤心。
论余华作品中的苦难-毕业论文
论余华作品中的苦难现象摘要余华的作品里面充满苦难现象,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本文通过分析余华在不同阶段创作的几部小说,体会余华笔下苦难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小说人物在应对苦难时采取的不同方式。
以80年代的《现实一种》和90年代的《活着》以及《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
可以发现,余华80年代的作品里面,苦难常常以暴力、血腥等形式出现。
到了90年代,苦难叙述呈现出温情的色彩。
通过分析三部作品,探索余华不断书写苦难的原因和苦难意识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苦难主题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苦难现象Suffering in Yu Hua's NovelsAbstractYu Hua's novels are full of misery. The author deeply understands the hardships of our life.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Yu Hua's novels, we can understand different forms of suffering and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misery in Yu Hua’s novels.I will take a novel <A kind of reality> as an example in 80s, <Alive> and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as examples in 90s. The works of the 80s are often violent and bloody. In 90s, the narrative of suffering presents warmth. From these works, we can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 of Yu Hua's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and experience the author's deep thoughts on suffering.Key Words: <A kind of reality> <Alive>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Suffering目录摘要----------------------------------------------------------------------------------------------I Abstract----------------------------------------------------------------------------------------Ⅱ目录---------------------------------------------------------------------------------------------Ⅲ一、《现实一种》-----------------------------------------------------------------------------1 (二)苦难的表现---------------------------------------------------------------------------1 (三)苦难暴力化的原因------------------------------------------------------------------2 (四)《现实一种》的意义-----------------------------------------------------------------3 二、《活着》-----------------------------------------------------------------------------------4 (一)苦难的表现----------------------------------------------------------------------------4 (二)苦难温情性的原因-------------------------------------------------------------------6 (三)《活着》的意义------------------------------------------------------------------------6 三、《许三观卖血记》---------------------------------------------- 7 (一)苦难的表现----------------------------------------------------------------------------7 (二)苦难悲悯性的原因-------------------------------------------------------------------8 (三)《许三观卖血记》的意义------------------------------------------------------------9 参考文献----------------------------------------------------------------------------------------11关于苦难现象的叙述一直存在余华的作品当中。
浅析余华《活着》蕴含的苦难意味及其启示
浅析余华《活着》蕴含的苦难意味及其启示陈悦茗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描述了福贵苦难而又不断挣扎的一生。
解读《活着》的苦难意味,对理解余华想要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的态度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余华作品中的苦难意味为出发点,从余华作品《活着》入手,对作品进行剖析,并希望能够给当代大学生一些受益终生的启示。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余华因这部小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和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等荣誉。
余华的作品中大多伴有苦难的思想,然而《活着》不同于余华早期作品的是不再向读者呈现暴力、血腥,而是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述一个关乎死亡和生存的故事。
余华以饱经磨难、历经沧桑的老人形象作为小说的开场,向读者展开了一幅以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老人福贵一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在命运的枷锁中来回穿行,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最后以一种默默承受的方式独自生活,忍受着命运给的苦难。
1 苦难意味《活着》用极其简短的语言讲述了老人福贵一家几代人的非正常死亡,这其中有福贵的父母、妻子、儿女、女婿还有他的孙子,整部小说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死亡这条线索贯穿小说的始终。
年轻时拥有豪奢大院、忠诚奴仆、百亩良田,然而这些美好都被他在赌场付之一炬。
父亲因此被气死,为母亲求医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被解放军俘虏释放后回来发现母亲已经过世,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下苦根后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凤霞死后三个月妻子家珍也相继离世,二喜在工作时被两排水泥板夹死,最后的亲人外孙苦根因为吃了太多豆子撑死了。
生命中难得的温情一次次被死亡撕的粉碎,福贵一次次被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他的一生就像是苦痛和悲剧的不断组合和重演。
从国共斗争到解放战争,从土地改革到大跃进再到文化大革命,福贵的命运随着历史的动荡上下颠簸,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下,人心也渐渐变得恶劣,这其中最为荒唐的就是苦根的死亡。
“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的哭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听了不少
毫恐惧。到了夏天最为炎热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
呆在太平间单,那用水泥砌成的床非常凉快。在我
的记忆中的太平间总是一尘不染……’}
可以说,童年对死亡是如此熟悉的余华早已看
够了死亡,听够了因为失去至亲而撕心裂肺的哭
苦难与生命,历来是作家诗人们孜孜不倦探求
的永恒卞题。尤论是普罗米修斯崇高的牺牲,还是
俄底修斯历程的艰难,尤论是屈原九死不悔的求
索,还是杜甫老病孤舟的吟哦,尤不体现出人在艰
难困苦中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自觉追求。中国现代
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以一部(((舌着》向人们揭
小和展小了中国底层农民的生存之苦,及其在苦难
喊。死亡,对常人而言总是充满了恐怖,但在余华
眼单,却是如此的平常。所以,对待苦难、死亡,余
华有异于常人之处,能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冷静的
姿态去解读死亡。弗洛伊德种指出:“现实的强烈
经验唤起了作家早年的经验(通常是童年时代的经
验记忆),现在,从这个记忆中产生了一个愿望,这
个愿望又在作品中得到实现。;}z}余华童年的特殊
苦难在其前后期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略
观其前期小说,如《现实一种》、《世事如烟》、《一九
八六》等,可谓是一个“恶”的世界,包括暴力血H}、
杀戮、欺骗、阴谋等。它们弥漫在文字中,交织出一
幅浓贡的罪恶黑慕,它不仅让人感到不安和恐惧,
更让人感到世界的黑暗和尤边的苦难。在他的世
[收稿日期X2010- 04- 26
廖情
()’一西政法管理{几部学院,南宁s30023)
[摘要]余华的《活着》向人们展不了人在极度}u难状
态下的牛命承受能力。本文拟通过探析小说卞人公富贵在
极度公难的牛存状态下所体现出的牛命承受能力,来分析
支撑其坚强牛存理念背后的精神源泉:刘一命运的顺从与认
同,亲人间体现出的脉脉温‘洁,以及富贵深厚的家庭‘洁结。
持的面对苦难而活着的在世态度,不仅是一个农民
的生存体验,也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
存理念和生存策略。
一、黑暗无边的苦难世界
每个人对待苦难、死亡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这
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知识结构、生活经
验等。特殊的成长经历,影响了余华对待人生、苦
难以及死亡的看法。在余华的《最初的岁月》'..,我
遭遇中的生命承受能力,表述了人类普遍性的面对
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策略。本文通过探析余华
的成长经历,来帮助理解小说卞人公富贵在极度苦
难的生存状态下所体现出的生命承受能力,并目更
深入地论探支撑富贵,y强生命承受能力背后的精
神源泉:对命运的顺从与认同,亲人间所体现出的
脉脉温情,以及富贵内心深刻的家庭情结。富贵所
第25卷第5期
2010年9月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ADMINISTRATIVE
CADR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R
Vol. 25. No. 5
Sep. 2010
于苦难中求生存
—论余华《活着》的生存策略
们可以看到他童年时代的人生体验:
那个时候我一放学就是去医院,在医院的各个
角落游来荡去的,一直到吃饭。我对从手术室单提
出的一桶桶血肉的东西已经习以为常了……。我
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十脆搬到医院单住了,
我家对面就是太平间,差不多隔儿个晚上我就会听
到凄惨的哭声。那儿年我听够了哭喊的声音,各种
富贵所持的那种而刘一公难而活着的“在}日_”态度,小仅是一
个农民的牛存体验,也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而刘一}u难的牛
存理念和牛存策略。
[关键词]余华;《活着》;宿命;牛存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MOOS- s62s}2olo}os- 0104- os
经历也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在他的小说中
我们看到的只是弥漫的阴藐和鬼气,是令人毛骨惊
然的暴力、杀戮和死亡,是令人喘不过气的黑夜般
的生存的悲苦。,,[3}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作者
尽其渲染铺陈的苦难。他让笔下的人物在这黑夜
般的苦海中,要么挣扎,要么呻吟,要么死亡,要么
超脱般豁达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