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江区域示范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

“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

“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

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

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

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

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

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

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

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

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

安徽省马鞍山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马鞍山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美的 草 子 崔 蕾
一 油麻地 难童 1954 1 ,曹文轩 生在江 城一个贫瘠的小 庄,曹文轩的父亲并没 接 到 规的学校教育, 读了 寒学 然 ,就是 一个 读过几 寒学 的人 了 地 的 小说家 和 教育家 非常擅长讲故 , 通通的故 的 润 就 了精彩的故 过 懈的 力, 了 地的 师 校长,油麻地小学 了 地的模范 多 ,留在曹文轩脑 中的深 象之一是家 的饥饿和贫 , 了填饱肚子, 过糠和青草 读中学时, 常穿着带 破洞 露着棉絮的衣裤 然 难的时 并非全是 涩' 外的收获, 难的生活锻炼了 的想象力, 来的写 奠 了 础 曹文轩的 文写得好 勤于阅读是 开的 常去父亲 在学校的 书馆 去看
那些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本 是 独自一人 用的 孩子在玩 时, 一人津津 味的看着书 , 自然 孩子多知道了许多东西 十岁时, 生了一场大病,脖子 长 硬硬的肿块,医生束手无策,就在大家几 望 的时候,一位民间医师开了药方,文轩的病情日渐好转,最 竞痊愈了 象牙塔 酷青春 曹文轩能离开 然得益于 的写 , 一 , 在 劳 时, 人通知 去参力 社的业余创 组, 和几个知青被 排到大队部一间 子 ,尽管 境简陋,但是对 繁 的劳 , 然轻松许多, 大家都很珍惜, 力地 行创 1974 , 大去 城 生时,负 生的王德意老师一眼看中了 文轩,曹文轩 打开了一扇 堂之门 ,开启了 五彩斑斓的人生之旅 9 ,曹文轩来到 犬 书馆 系就读, 久,被转到了中文系 是参 了一周的体力劳 在 书馆前的 地 挖 洞, 来, 到了偏僻的大 地做 荒者一一开荒种地盖 子, 偶尔 几堂课 再 来, 被抽调到 汽车制 厂参 创 小组, 写 了小说 几 的大学生活就在 的奔 和 劳 中转瞬 , 前对大学生活的想象相去甚 因 ,大学 业时, 极力想回到故 城,并 想留校 然 , 大 爱惜 个人 才,执意留 就 , 学生 了一 教员,开始在 讲 谱写新的华章了 草 子 文学之路 曹文轩的文学之路 实 在中学读书时就开始了, 父亲的故 是 那时写 的 要素 来源,除了父亲 个启蒙源头之外,儿童文学 家李 走 一个 师 李 的 是面对面式的 独 , 给 轻的曹文轩 业的引领 曹文轩 深情 地写到 李 生将 引向了文学世界, 给 的 许 要超越文学世界, 的性格 风甚 生活 的 惯和爱好,都潜移默 地 了 的 品如果追溯 源, 会说鲁 迅 沈 文 卡 卡,但 的 本元素来自李 了 的 业 师, 曹文轩更 城的冬 十 寒 , 常看书写 到深夜, 冻得脚都麻木了 入 大 之 , 持一边教学一边读书写 的是,在文学写 持文学研 和文学创 并 , 一边用理性思维 行学术性研 , 一边又用充沛的情感 行文 学创 真 使曹文轩开始崭露头角的是长 小说 山羊 堂草 ,该小说 之 到广 泛好评 说 是 文学之路的一部奠 之 , 发, 的文学之路越来越宽阔, 越来越丰富 1997 , 标志性意 的 品 草 子 ,该书甫一 引 大轰 ,好 评如潮,多人认 是儿童文学的一个新收获 新惊 ,是曹文轩文学创 的一个高峰 对 着清醒的认识, 认 草 子 的 谓轰 并 是因 它写得 多 好, 是 因 在 中 很少 一种路数的东西 的妹妹曹文芳 在 肩 的童 给 了 于 创 本书的 一 秘密, 父亲因病去世,哥哥日夜思念着父亲, 绕心头的总 是 日的岁 和 父亲一生心血的 校舍, 哥哥 人意料的 度写 珍 心中 久的 美 人的故 ,一气呵 的长 小说里里 草 子 说, 一 意 , 草 子 再 了 者和父亲的一段极 温馨的 日生活,是 对父亲的一 特 的祭奠和 念, 蕴 了 浓浓的情感 相 链接 2016 4 4 日,中 家曹文轩 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 能力,荣获 际 徒生文学 , 是中 家首 获 荣 曹文轩的 品书写 于悲伤和 痛的童 生活 的 品非常美 , 树立了孩子们面

安徽省皖江区域示范高中高三语文摸底联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皖江区域示范高中高三语文摸底联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皖江区域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语文摸底联考试题(含解析)(本卷满分150分,限时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学术共同体,是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学科内部持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学术集团,是学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它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能够将一个时代的学术推向高峰。

考察两宋时代的学术发展,两宋士人学术共同体的昌盛便不可忽视。

因宋代道学发达,或可名其为道学共同体。

道学共同体是由宋代部分持共同价值观、道德立场和学术取向的儒家形成的团体。

道学家与汉唐儒家不同。

汉唐儒家多致力于寻章摘句、解释经典,虽然在整理与保存儒家经典方面贡献颇多,但在学术与思想方面颇为缺乏创造性。

而宋代道学家以继三代绝学,挽日下世风,兴仁义道德,正己心人心,开万世太平为己任,穷究天理人性,讲求修身之道。

道学家与宋代其他儒家亦有三个明显区别。

就仕途而言,道学家往往两栖于学堂与官场,存庙堂之志,而以学堂为主;游离于政治,而对政治不忘。

因此,他们与身居庙堂之儒有不同的立场与思考问题的角度。

就价值取向而言,道学家更趋向向内追求和终极追求。

他们对己追求居敬,自诚致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他们的终极追求则希望实现道德完满,以及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圣贤境界,并因这种追求而不与现实妥协。

就理论而言,道学家更趋于哲学化。

这与他们的价值取向相关联。

在向内的追求影响下,他们从事学术探索时都从诚意正心、居敬持正出发,不求闻达,潜心求索;而在终极关怀的影响下,他们都试图构建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

这也是两宋道学大家都是哲学大家的原因。

道学共同体是在宋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社会方面,“隋、唐外竞虽力,而风俗日即于奢淫,士习日趋于卑陋”,故而收拾人心,修齐治平,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的共识。

制度方面,北宋自太祖起便重视文治,政治一般出于有学术涵养、有理想抱负的士大夫之手,宽松的政治制度,也为道学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江南十校2017届新高三摸底联考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赵宪章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史家通常将《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提并论,因为阐发《史记》写作的动因和宗旨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于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阅历和史学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

前者面对知己任少卿,从个人立场出发宣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后者从公众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修史大志,严谨得体,语气平缓,措辞讲究。

这就是“书”与“文”的不同,即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报任安书》之所以是“民间书信”而不是“公牍文”,首先在于它是个人私情的充分倾诉,即所谓“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心造成重大创痛的“李陵之祸”,只能深深地掩埋在纸背文后。

另外,《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有司马迁的家世及阅历的自述,以表达自己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但其叙事的策略和语调却大相径庭.《太史公自序》虽然名曰“自序”,实则是假借他人视角进行叙述,即采用第三人称叙事。

《报任安书》就不同了,作为致友人的书信,不可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是所有书信文体无以选择的叙事视角,从而为宣泄个人感情预设了“无障碍通道”。

就此而言,民间书信作为最典型的“第一人称文体”,“私语真情”是其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之最显著的特点,是民间书信之所以被文学史所接纳的重要原因。

“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

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扫描版)

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扫描版)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扫描版)金榜教育·2017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 B(理解错误,重要原则是“相观而善之谓摩”而非“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 D(“原因在于接受朱熹的教诲”的说法不不正确。

朱熹只是对孔子言论进行解释。

)3. D(“学习借鉴”与“拥有民族自信心”没有必然联系。

)4. C(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句式特点判断。

如“前”、“今”,“上”、“下”对举。

)5. A(谥号是有褒有贬的评价。

)6. C(选文中并没有交代“廉褒、朱博受傅太后拉拢”。

)7.(1)因此在位的傅氏家族的人与大司空朱博勾结起来,共同诋毁诬陷孔光。

(“傅氏在位者”定语后置、“为表里”、“谮”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共5分。

)(2)他们看到自己的老师担任显要的职务,希望得到他的帮助,但孔光始终没有举荐他们,以至有人怨恨他。

(“大位”、“至”、“或”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共5分。

)【参考译文】孔光,字子夏,是孔子第十四代孙。

父亲孔霸待人谦逊礼让,不喜好权势,皇上想要孔霸担任宰相的职务,孔霸让位,一而再,再而三,皇上知道他诚心实意地谦让,没有任命他为相,因此也更加敬重尊敬孔霸。

等到孔霸逝世后,被赐予谥号烈君。

孔霸有四子。

孔光是孔霸最小的儿子,对经学尤其精通,年纪不到二十岁,就被推举为议郎。

因为议论政事有与皇上意思不合之处,贬官为虹县县令,孔光自免,回家去教授经学。

光禄勋匡衡推举孔光品行端正,担任谏大夫。

成帝刚刚即位,孔光被举荐为博士。

以后又升为光禄勋,兼任尚书,担任诸吏给事中。

绥和年间,皇上即位二十五年,没有继承人,至亲有同胞弟中山孝王及胞弟之子定陶王在。

定陶王的祖母傅太后暗地里为定陶王谋求继承皇位,私下勾结赵皇后、昭仪以及皇帝的舅舅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因此他们都劝皇上定继承人。

皇上于是召集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引入宫中,商议中山孝王、定陶王哪一个应该定为皇位继承人。

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附解析)

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附解析)

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附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诗歌)作品在音乐或格律的参与下形成的声音效果,以及由声音效果产生的形象体验。

与之相对,“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

“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

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

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

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

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

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2017-2018高三第一次测评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2018高三第一次测评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肅、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

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石上书”,不是书本,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鍵期,在如此珍责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所以,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石鼓文》,具有弦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

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

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好的摩崖,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題或是钤印一一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囷大地的各个角落。

按照中国人“石即山”的观点,碑是被移动到建筑周围或者特别场合的摩崖。

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为个人立碑,弦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則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

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一方面,历史学家非常重视碑为重构过往时代提供了文字依据;另一方面,在碑上体现的书法成就,几乎占据书法史上的半壁汉山。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2017年9月21日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可无“我”钱谷融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

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

“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

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

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

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

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

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

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

所以,在创作活动巾,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

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

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

安徽高三皖江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高三皖江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高三皖江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是《红楼梦》的作者?A. 曹雪芹B. 吴承恩C. 施耐庵D. 罗贯中2. 下列哪个选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A. 杜甫B. 白居易C. 苏轼D. 李白3. 下列哪个选项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A. 关羽B. 张飞C. 武松D. 赵云4. 下列哪个选项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A. 岳不群B. 令狐冲C. 孙悟空D. 猪八戒5. 下列哪个选项是“五四运动”发生的年份?A. 1919年B. 1921年C. 1935年D. 1949年二、判断题1.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安徽省合肥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71013029

安徽省合肥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71013029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

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

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

农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

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童蒙教育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

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

袁采在《袁氏家训》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童蒙教育出现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

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植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

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

2017-2018学年安徽省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安徽省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

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

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

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

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

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

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契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

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

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

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

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

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

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

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

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

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

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谏。

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

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

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

《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治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

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

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2018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2018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皖南八校”2017-2018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易》思想的核心是“时中”,这是清代学者惠栋概括出来的。

他在《易汉学·易尚时中说》中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

”这个概括是很精辟的,因为我们在《周易》里,随处可见“中”“时”或“时中”这样的字眼。

那么,什么是“时中”呢?“时”是指火候,是节点;“中”是位置,是分寸。

也就是说,人们行为处世,时间上能不能把握火候,空间上能不能把握尺度,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常说“应时而行”“合乎时宜”“天时地利”,或者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把握时机”,说的都是“时”的问题。

而“中”则是个度的问题,孔子说“中庸”,讲的也是度,即“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合乎中正之道。

能把握“时中”,事物便会处理得当,达到和谐状态。

我们不妨看看太极图,它在很大程度上阐述的就是这个问题。

太极图出现得比较晚,明朝初年赵搞谦的《六书本义》里首先提到它。

太极图中,白的代表阳,黑的代表阴;白的里边有黑点,黑的里边有白点,代表的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在这个图里,阴与阳对应而生,相互拥抱又相互制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地处于统一体中。

阴与阳、黑与白,唯其不同,故能互动;唯其制约,故能和谐;唯其和谐,故有极强的运动感。

这一图示凝聚了先哲们对宇宙本质的认识和智能。

内外和谐是物质运动与生命存在的依据和条件,宇宙运动的目的是在追求永恒的和谐。

任何事物一旦失去和谐便走向崩溃,走向瓦解,走向死亡。

这种和谐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阴”与“阳”的概念,太极图能给我们哪些重要启示呢?第一,和谐。

“阴”与“阳”的本质是和谐,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有着体现。

我们常听中医说某人属于阳虚、某人属于阴虚,这就是不平衡,这个人至少属于亚健康状态,所以人要尽力保持身体阴阳的平衡。

由人自身生命体征的和谐扩大开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同样需要保持和谐的状态。

最新2017-2018年安徽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65)

最新2017-2018年安徽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65)

2017届高三综合练习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

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

”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

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

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

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

第一个“定”是“测定”的意思。

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

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

“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

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

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

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

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

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

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

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

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

安徽省皖江区域省级示范高中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安徽省皖江区域省级示范高中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皖江区域省级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第1卷(阅读题)与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共4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陈望衡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

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

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

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

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

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

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

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郡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

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

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

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

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

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

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江区域示范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三摸底联考语文学科试题(本卷满分150分,限时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术共同体,是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学科内部持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学术集团,是学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它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能够将一个时代的学术推向高峰。

考察两宋时代的学术发展,两宋士人学术共同体的昌盛便不可忽视。

因宋代道学发达,或可名其为道学共同体。

道学共同体是由宋代部分持共同价值观、道德立场和学术取向的儒家形成的团体。

道学家与汉唐儒家不同。

汉唐儒家多致力于寻章摘句、解释经典,虽然在整理与保存儒家经典方面贡献颇多,但在学术与思想方面颇为缺乏创造性。

而宋代道学家以继三代绝学,挽日下世风,兴仁义道德,正己心人心,开万世太平为己任,穷究天理人性,讲求修身之道。

道学家与宋代其他儒家亦有三个明显区别。

就仕途而言,道学家往往两栖于学堂与官场,存庙堂之志,而以学堂为主;游离于政治,而对政治不忘。

因此,他们与身居庙堂之儒有不同的立场与思考问题的角度。

就价值取向而言,道学家更趋向向内追求和终极追求。

他们对己追求居敬,自诚致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他们的终极追求则希望实现道德完满,以及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圣贤境界,并因这种追求而不与现实妥协。

就理论而言,道学家更趋于哲学化。

这与他们的价值取向相关联。

在向内的追求影响下,他们从事学术探索时都从诚意正心、居敬持正出发,不求闻达,潜心求索;而在终极关怀的影响下,他们都试图构建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

这也是两宋道学大家都是哲学大家的原因。

道学共同体是在宋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社会方面,“隋、唐外竞虽力,而风俗日即于奢淫,士习日趋于卑陋”,故而收拾人心,修齐治平,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的共识。

制度方面,北宋自太祖起便重视文治,政治一般出于有学术涵养、有理想抱负的士大夫之手,宽松的政治制度,也为道学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文化方面,官办和私立书院得到很大发展,自由讲学的风气一时盛行。

如二程、朱子等道学大家,都曾讲学、辩论于书院,书院也因而成为道学共同体发展的依托。

宋代道学共同体,据《宋史》记载,仅包括北宋五子、程氏门人、朱熹、张栻和朱氏门人。

这种界定固然有些狭窄,但他们身上确实更突出地体现了两宋道学家的特色。

他们虽然出身各有所本,性格各异,仕途经历不同,为学风格与理论内容亦各具特色,然而正是这些道学家形成了道学传统的核心,他们之间各具特色的传承、交流和争论促成了道学共同体的发展。

北宋五子虽没有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自觉,但在南宋朱熹等人的自觉构建下,事实上形成了发端于北宋并对后代思想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道学共同体。

道学家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核心人物,承担着传承道统的重任,在具备当时学术精英的共同特征之余,更有自身特色。

那就是,包容创新的魄力、经世济民的抱负,以及对人格圆满的追求、对格物致知的理性思考。

(选自罗旻《宋代道学共同体的形成及其特征》,有删改)1.下列关于“道学共同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道学共同体是两宋时期一部分具有共同的儒学理论基础,在价值观、道德立场和学术取向等方面一致的人所形成的学术集团。

B.宋代道学共同体的核心人物是道学家,他们在学术与思想方面比汉唐时的儒家具有创造性,但是不太注重整理与保存儒家经典。

C.隋唐日益奢淫、卑鄙的风气是道学共同体形成的社会背景,朝廷对文治的重视与自由的学术风气为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D.宋代道学共同体并不十分庞大,有的道学家虽然并没有构建学术共同体的主观意识,但在客观上却促使了道学共同体的形成。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道学家不满足于对经典的解释、整理与保存,而是以儒学匡正世风、振兴道德、正人心、求太平,对儒家学术与思想多有创新。

B.道学家往往既在朝廷做官又在学堂讲学,对学问潜心求索,这使他们与只是在朝廷做官的儒家有不同的立场与思考问题的角度。

C.道学家在价值取向上既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向内追求,又有实现道德完满的终级追求,而宋代其他儒家则不然。

D.受价值取向的影响,道学家在理论构建上比其他学者更趋向哲学化,从而使他们具备了当时学术精英的共同特征,成为哲学大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学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特定历史条件如社会风气、政治制度及文化氛围等有关,这些因素对一个时代学术的发展往往具有重大影响。

B.宋代道学家与汉唐时期的儒家在追求上是有所不同的,他们与同时期的儒家在仕途、价值取向、理论构建等方面的追求也有明显的不同。

C.道学家大都不醉心于仕途,但又不忘政治,谋求学术的探索,重视高尚人格和圣贤境界的追求,因而形成了相近的为学风格与理论内容。

D.继三代绝学,挽日下世风,兴仁义道德,正己心人心,以开万世太平为己任,穷究天理人性,讲求修身之道,是宋代道学家具有的特色。

【答案】1.B2.A3.C【解析】1.B项中的“不太注重整理与保存儒家经典”文中无据。

2.B.“对学问潜心求索”并不是原因;C.“道德完满的终级追求”表述不全面;D.“从而使他们具备了当时学术精英的共同特征”强加因果关系。

3.C项的“因而形成了相近的为学风格与理论内容”不合文意。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论述类【难度系数】4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俭,字仲宝,生而僧绰遇害,为叔父僧虔所养。

幼笃学,手不释卷。

宾客或相称美,僧虔曰:“我不患此儿无名,正恐名太盛耳。

”乃手书崔子玉《座右铭》以贻.之。

升明二年,为长史兼侍中,以.父终此职,固让。

先是齐高帝为相,欲引时贤参赞大业。

俭素知帝雄异,后请间.言于帝曰:“功高不赏,古来非一,以公今日位地,欲北面居人臣,可乎?”帝正色裁之,而神采内和。

时客有姓谭者,诣俭求官,俭谓曰:“齐桓灭谭,那得有君?”答曰:“谭子奔莒,所以有仆。

”俭赏其善据,卒得职焉.。

高帝践祚,与俭议佐命功臣,从容谓曰:“卿谋谟之功,莫与为二,卿止二千户,意以为少。

”俭曰:“昔宋祖创业,佐命诸公,开国不过二千。

以臣比之,唯觉超越。

”上笑曰:“张良辞侯,何以过此!”建元元年,改封南昌县公。

时都下舛杂,且多奸盗,上欲立符伍,家家以相检括。

俭谏曰:“京师翼翼,四方是凑,必也持符,于事既烦,理成不旷,谢安所谓‘不尔何以为京师’。

”乃止。

是岁,有司奏定郊殷之礼,俭以为:“宜以今年十月殷祭宗庙,自此以后,五年再殷祭。

二年正月上辛,有事南郊,即以其日还祭明堂,又用次辛飨祀北郊,而并无配。

”从之。

初,宋明帝紫极殿珠帘绮柱,饰以金玉,江左所未有。

高帝欲以其材起宣阳门,俭与褚彦回及叔父僧虔联名表谏,上手诏酬纳。

宋世,宫门外六门城设竹篱。

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

上感其言,改立都墙。

俭又谏,上答曰:“吾欲后世无以加也。

”朝廷初基,制度草创,俭问无不决。

上每曰:“《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今天为我生俭也。

”其年固请解选,见许.。

五年,俭即本号开府仪同三司,固让。

六年,重申前命。

先是诏俭三日一还朝,尚书令史出外咨事,上以往来烦数,诏俭还尚书下省,月听十日出外。

俭启求解选,上不许。

七年,乃.上表固请,见许,改领中书监,参掌选事。

其年疾,上亲临.视。

薨,年四十八。

俭寡嗜欲,唯以经国为务,车服尘素,家无遗财。

手笔典裁,为.当时所重。

(选自《南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手书崔子玉《座右铭》以贻.之贻:赠送B.后请间.言于帝间:间谍C.其年固请解选,见许.许:允许D.上亲临.视临:前往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父终此职以.勇气闻于诸侯B.卒得职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乃.上表固请见犯乃.死,重负国D.为.当时所重吾属今为.之虏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俭幼年时就十分喜欢学习。

因父亲早逝,王俭由叔父抚养长大,面对宾客的称赞,叔父担心他以后会名声太大。

B.王俭富有远见。

齐高帝任宰相时,王俭想召集当时的才俊协助齐高帝夺取天下,并暗中进言齐高帝,说他已难为人臣。

C.王俭多次进谏都被皇帝采纳。

齐高帝曾想立符伍制度被王俭劝止了,有司制定郊殷之礼时,王俭的意见也被采纳了。

D.王俭为官清正廉洁。

王俭出行朴素,家无余产,生前只把治理国家作为要务,深得皇帝的信赖,并被当时的人敬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时客有姓谭者,诣俭求官,俭谓曰:“齐桓灭谭,那得有君?”(5分)译文:(2)昔宋祖创业,佐命诸公,开国不过二千,以臣比之,唯觉超越。

(5分)译文:【答案】4.B5.D6.B7.(1)当时有个姓谭的客人,到王俭这里求官做,王俭对他说:“齐桓公灭掉了谭国,哪能够还有你这位姓谭的人?”(“客有姓谭者”“诣”“那得”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前朝宋高祖打天下,辅佐他创业的各位大臣中,开国功臣也不过得到两千户的食邑,拿我跟他们相比,只觉得我受的恩惠已经超过他们了。

(“佐命”“二千”“以”各1分,句意通顺2分。

)【解析】4.间:暗暗地。

5.D中的为:均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A.以:因为,连词;凭借,介词。

B.焉:表示陈述语气,不译;兼词,可译为“于此”。

C.连词,于是、就;连词,才。

6.B项的“王俭想召集当时的才俊”不合文意,“说他已难为人臣”中的“他”有歧义。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把握文言句子里面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

(1)“客有姓谭者”倒装了,翻译是“有姓谭者客:有个姓谭的客人。

“诣”:到,“那得”哪还有。

(2)“佐命”辅佐,“二千”两千户的食邑,“以”拿,用。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难度系数】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8.“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4分)9.“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答案】8.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每点2分)9.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