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主题为“物体的浮与沉”。

具体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的浮沉控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计算浮力。

2. 使学生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物体的浮沉控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烧杯、实验用具、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救生圈等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 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浮力是液体对物体上升的力。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让学生验证原理的正确性。

4. 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让学生能够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5. 物体的浮沉控制:讲解物体的浮沉控制,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或密度来控制浮沉。

6. 例题讲解: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讲解实例,让学生随堂练习。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浮沉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的浮沉控制。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a) 石头b) 木块c) 铁块d) 盐水答案:a) 下沉b) 漂浮c) 下沉d) 漂浮2. 一艘轮船能够载重200吨,若轮船空载时浮力为1000吨,则满载时浮力是多少?答案:满载时浮力为2000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浮力的理解是否准确?2. 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阿基米德原理?3. 学生是否能够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拓展延伸:1. 研究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浮与沉教案

浮与沉教案

浮与沉教案第一篇:浮与沉教案《浮与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沉浮3、能用实验的方法知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能力目标:有选择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情感目标: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过程。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三、教学材料:水槽、钥匙、乒乓球、小石头、树叶、橡皮泥、空塑料瓶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观察图片回答问题:下图中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举手回答。

介绍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二)探索新知,总结规律活动一:物体的沉浮1、猜想预测:下列常见的物品中放在水里哪些会浮,哪些会沉。

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把答案书写在小黑板上。

2、实验验证要求:一名同学上台做实验,通过实验,把能浮起来物体的放在一边,不能浮起来物体的放在另一边。

其它同学认真观察,总结实验结果。

3、实验结论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里。

活动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问题: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举手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让瓶子沉下去的方法:灌水、装石子、捆上重物、不盖盖、压重物、在瓶上钻孔、打碎。

让橡皮泥浮上来的方法: 捏成船型或碗型、放在浮的物体上、裹住能浮上来的物体、捏成空心球等。

(三)迁移运用,提高能力1、想办法:怎样利用水的浮力选出优良的种子?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举手回答。

小结:将种子放进水中,沉入水底的是优良的种子,浮在水面上的是劣质的种子。

这些劣质种子一般都被虫蛀,相对来说较轻一些,所以会漂浮在水面上。

2、想一想:我们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举手回答。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五、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五、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五、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因此,我倾注心血设计了这一堂课——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五、物体的浮与沉。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旨在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和亲身体验,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与沉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浮力计、物体模型、水、盐等教具和学具,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五、活动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记录下来。

3. 讲解原理:我向学生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介绍阿基米德原理。

4. 应用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不仅掌握物体的浮与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1.实践情景的引入:我选择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浮沉现象作为实践情景,如船只、木筏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浮沉现象,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观察:我准备了浮力计、物体模型、水、盐等教具和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浮沉现象的理解。

3.讲解原理: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我以第一人称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沉与浮教案

沉与浮教案

沉与浮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沉与浮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能浮在水中的条件。

3.了解浮力的作用与性质。

4.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沉与浮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判断物体是否能浮在水中的条件。

3.浮力的作用与性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上,而有些物体却会沉下去?2. 概念解释与讨论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沉与浮的基本概念。

沉是指物体在液体中下沉,离开液体表面;浮是指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能够停留在液体的表面上。

引导问题:你有没有见过一些物体会漂浮在水上?它们是什么样的物体?为什么能够浮在水上?3. 实验观察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用不同形状和材料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其现象。

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实验,通过实践来观察和总结物体的沉与浮。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帮助学生理解物体沉与浮的条件。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水桶或水槽,注入适量的水。

2. 准备一些不同形状、大小和材料的物体,比如小木块、纸片、塑料球等。

3. 将不同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其现象并记录下来。

4. 总结规律与条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总结物体沉与浮的一些规律与条件。

引导问题:通过观察实验,你们总结出了什么规律与条件?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空气中的物体通常能够浮在水上。

- 密度较小的物体通常能够浮在水上,密度较大的物体通常会沉入水中。

- 物体的形状也会影响其浮力,形状规则的物体比较容易浮在水上。

5. 引入浮力的概念教师可以向学生引入浮力的概念,并讲解浮力的作用与性质。

引导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在水上?这与什么有关?教师解释:浮力是指液体对物体上浮的阻力。

按照阿基米德原理,当物体浸入液体中时,液体会对其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6. 进一步探究教师可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物体的沉与浮》教案1活动目标: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开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假设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一)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幼儿尝试.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二)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

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

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三)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幼儿尝试.得出结论: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

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四)教师提出尝试题: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方法呢?幼儿尝试答复: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初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五篇模版)

初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五篇模版)

初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五篇模版)第一篇:初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上浮及下沉,既可以是物体的一个运动过程――相对某段时间,也可以是一种状态――相对某一个时刻。

漂浮及悬浮同样如此。

我们现在分析的是物体的受力情况――应该指状态。

)2.理解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条件;3.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生活、科技上的简单应用,能应用本节课探究的结果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与沉现象;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感受物体的浮与沉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有关,并得出相应的规律;3.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及对应条件。

难点:轮船(漂浮物体)所受浮力的变化。

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采用分层教学,合理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

要学生注意(1)悬浮与漂浮的不同特征:悬浮是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既没有露出液面,也不接触底面――物体的顶部在液面下;物体漂浮时,则或多或少总有一部分露出液面――物体顶部在液面上。

悬浮的物体,如果所受到的重力或浮力改变了,物体就不能继续保持悬浮;而漂浮的物体,在重力发生变化或浮力变化后,通过调整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仍可保持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继续漂浮。

(2)物体漂浮时,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

当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时(如轮船装上货物),物体会往下沉一些,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增大,浮力就增大,结果浮力与重力再次平衡。

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增大时(如液体由清水改成盐水时),物体会往上升一些,浮力就减小,结果浮力与重力也重新平衡。

只有在物体所受的重力大于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时(重力大于物体能得到的最大浮力),浮力与重力不能再平衡,物体就会沉没。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苏科版(精选五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苏科版(精选五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苏科版(精选五篇)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苏科版物理[课题名称]:物体的浮与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观察物体上浮与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和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动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浮沉原理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制作与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教学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和学具]: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课堂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教学1、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猜一猜: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试一试: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用心爱心专心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5物体的浮与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5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5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内容1. 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计算浮力的大小。

2. 理解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能够分析物体的浮沉情况。

3. 掌握物体的沉浮控制因素,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计算浮力的大小,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能够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3. 能够分析物体的沉浮控制因素,了解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物体的沉浮控制因素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浮沉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漂浮在水面,石头沉入水底等,引发学生对浮沉问题的思考。

2. 知识讲解:讲解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等。

5.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物体浮沉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F浮 = G排物体浮沉条件:1. F浮 > G,上浮2. F浮 = G,悬浮3. F浮 < G,下沉沉浮控制因素:V排,ρ液,ρ物七、作业设计1. 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入水中,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物体体积为0.5×10^3m^3,求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并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答案: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为4.9N,物体会上浮。

八年级《物体的浮与沉》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体的浮与沉》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物体浮沉的条件,能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3.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浮力的计算,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自主发现浮力规律。
(4)案例分析:介绍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巩固拓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浮力的计算方法和物体浮沉的条件。
4.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八年级《物体的浮与沉》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了解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学会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能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物体浮沉的条件,能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4.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激励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内容设计:
(1)导入新课:以故事形式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引发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
(2)实验探究:分组进行浮力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的存在,观察物体浮沉的现象。
(3)理论学习: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浮力计算。
2.新课导入:以故事形式介绍阿基米德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的存在,观察物体浮沉的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0.5物体的浮与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0.5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10.5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物体的沉浮条件以及影响因素。

学生需要理解物体沉浮的条件,即当物体所受浮力大于等于其重力时,物体将浮起;当物体所受浮力小于其重力时,物体将下沉。

学生需要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包括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以及物体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掌握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能够运用沉浮条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沉浮条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难点:如何运用沉浮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沉浮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物体沉浮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同一液体中的沉浮情况,以及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体的沉浮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沉浮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练习: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沉浮条件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体的沉浮条件:浮力≥重力,物体浮起;浮力<重力,物体下沉。

影响因素: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物体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物体沉浮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答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沉浮现象如船只的浮起和下沉。

当船只装载的货物重量大于船只所能承受的浮力时,船只会下沉;当船只装载的货物重量小于船只所能承受的浮力时,船只能够浮起。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物体沉浮的条件。

答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将不同密度的物体放入不同密度的液体中,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

物体的浮与沉的教案

物体的浮与沉的教案

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阿基米德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

2.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总结浮沉条件,理解并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学资源: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浮力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如“为什么船能浮在水面上?”2. 新课讲解: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重力、浮力和浮沉关系。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浮沉规律。

4.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浮沉条件,得出浮沉规律。

5.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验证原理。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沉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延伸1.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浮沉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2.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浮沉的实践作业,如调查生活中利用浮沉原理的物品。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思考,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针对性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浮沉知识。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八年级教学设计《物体的浮与沉》

初中物理八年级教学设计《物体的浮与沉》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物体的沉与浮》是沪科版8年级物理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的最后一节。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并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

本节知识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引导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和二力平衡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浮沉现象。

最后,通过介绍潜水艇、盐水选种等案例,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引向广阔的生产、生活空间,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在初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比例不少的学生存在着对物理学习恐惧心理。

这种情况尤其在本章中开始体现。

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物理情景,迁移能力不够。

就本节课内容而言,我以为学生出现学习障碍主要是由于存在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由于这种生活观念往往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就会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起消极的作用,造成一定的学习障碍。

比如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造成对概念的片面理解,或者阻断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造成知识与应用脱节,造成学生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

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了力和运动这部分知识,但就是因为受这种原有错误的生活观念和经验的干扰和影响,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思维判断依然被阻断,不能联系所学的知识,想当然、习惯性的按错误的生活观念进行判断,所以妨碍了物理概念的建立和巩固。

而且,这种原有的错误观念和经验往往还比较顽固、非一朝一夕就能改正。

【教学策略】实际教学中,我对教材的安排略做改动:没有让学生直接动手改变物体的浮沉,因为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在科学课堂上处理过。

而且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如何让一个飘在水面的瓶子沉到水底,但是却不一定能正确分析物体浮沉的原因。

因此,我认为本节物理课的精髓应该是锻炼学生学会使用科学方法去处理物理问题,而不是仅凭直觉去解决。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9.3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9.3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9.3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当物体所受浮力大于自身重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浮力等于自身重力时,物体悬浮;当物体所受浮力小于自身重力时,物体下沉。

2. 影响浮力的因素: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3. 阿基米德原理:当物体浸入液体中时,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 物体的沉浮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让学生了解影响浮力的因素,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力计,提问学生对浮力的理解。

2. 课堂讲解: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浮沉条件。

3. 实验演示:进行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释实验现象。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浮沉条件分析现象。

5. 知识拓展: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了解影响浮力的因素。

6. 课堂练习:给出浮力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物体的浮沉条件上浮:浮力 > 重力悬浮:浮力 = 重力下沉:浮力 < 重力2.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 = 排开液体的重力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2N,放入水中后浮力为3N,求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上浮、悬浮或下沉)。

答案: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为上浮。

2.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中排开的体积为0.2立方米,求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精选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精选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精选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精选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精选,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精选1【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及其应用。

一、引入新课:1.浮力的计算(1)称重法:F浮= __________。

(2)阿基米德原理:F浮=__________。

2.影响浮力的因素:(1)__________;(2)__________。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探究1】物体的浮沉条件:1、从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浮沉观察:鸡蛋在清水和浓盐水中运动情况,了解物体的浮与沉究竟取决于什么?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当浮力大于重力时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漂浮或悬浮。

即:(1) 漂浮→ F浮________G (2) 上浮→ F浮________G(3) 悬浮→ F浮________G (4) 下沉→ F浮________G问题: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从密度的角度认识物体的浮与沉思考:你能用公式推导的方法总结出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吗?(1) 漂浮→ ρ液__________ρ物(2) 上浮→ ρ液__________ρ物(3) 悬浮→ ρ液__________ρ物 (4) 下沉→ ρ液__________ρ物观察下面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铁钉、蜡块、小石头、木头。

)三、浮沉条件的应用【探究2】浮沉条件的应用(阅读课本P179-180)⑴ 密度计:密度计是测量__________的工具。

把密度计放入液体中,密度计始终是__________状态,密度计工作原理: F浮__________G⑵ 盐水选种:把种子放在浓度适宜的盐水中,干瘪、虫蛀的种子,由于ρ__________ρ盐水,会__________ ;饱满的种子,由于ρ__________ρ盐水,会__________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3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3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3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与沉》。

本节课主要介绍物体的浮沉条件,包括阿基米德原理、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 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3. 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浮力计、物体、液体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2. 知识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船舶载重、物体打捞等。

六、板书设计1. 阿基米德原理定义: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公式:F浮 = G排2. 物体的浮沉条件漂浮:F浮 > G下沉:F浮 < G悬浮:F浮 = G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物体A:体积为10cm³,重力为2N物体B:体积为5cm³,重力为1N物体C:体积为8cm³,重力为2.5N2. 答案:物体A:漂浮物体B:下沉物体C:悬浮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浮与沉科学教案

浮与沉科学教案

浮与沉科学教案科学教案:浮与沉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浮力与物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浸入液体中时的浮力现象;3.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

二、教学内容:1.浮力的概念;2.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规律;3.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提问“为什么大石头会沉下水中,而小石子会浮在水面上?”引发学生思考。

2.概念讲解:简单介绍浮力的概念,即液体对于浸入其中的物体所施加的向上的力。

3.实验:准备一个透明玻璃容器和一些不同大小的石头或木块,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每个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4.整理实验数据:让学生将实验记录整理成表格,比较并讨论每个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分析浮力与物体的关系。

5.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思考并总结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沉的规律。

6.板书总结:将学生总结出的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浮沉规律进行板书总结,强调浮力与物体形状、大小、密度等因素的关系。

7.拓展练习: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推理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8.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浮力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9.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复习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和实验方法。

四、教学资料和资源:1.透明玻璃容器;2.不同大小的石头或木块;3.实验记录表格;4.拓展练习题。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在引导学生总结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拓展练习和巩固练习,巩固了学生对浮力与物体浮沉规律的掌握。

然而,本节课的实践操作较少,可以考虑增加一些与浮力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浮力的相关知识。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料和课堂互动等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沉与浮科学教案

沉与浮科学教案

沉与浮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沉与浮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物体沉浮与密度的关系。

2.学生能够观察、实验、总结,掌握物体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浮力以及导致物体浮力的原因。

2.理解物体的密度与浮力的关系。

3.观察、实验、总结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向学生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沉与浮的现象?请简单描述一下你所遇到的现象。

引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物体浮力的概念,并展示相关实验材料(例如:两块相同大小的不同材质的石块、两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一个装满了水,另一个装满了油)。

实验过程:
1.实验一:将两个石块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现象。

记录你的观察结果。

2.观察并总结:通过实验一,我们发现不同材质的石块具有不
同的浮力。

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石块的浮力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3.实验二:将两个玻璃瓶分别放入装满了水和油的容器中,观
察它们的现象。

记录你的观察结果。

4.观察并总结:通过实验二,我们发现物体的浮力与物体的密
度有关。

请学生进一步总结,浮力与密度的关系是什么?
拓展应用:
1.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船在水中能够浮起来?
2.请学生举例说明浮力与密度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总结所学知识,确保学生对物体的沉浮与密度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

课堂作业:请学生完成课后作业,题目为:浮力与密度的关系。

板书设计:为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浮与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上浮及下沉,既可以是物体的一个运动过程――相对某段时间,也可以是一种状态――相对某一个时刻。

漂浮及悬浮同样如此。

我们现在分析的是物体的受力情况――应该指状态。


2.理解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条件;
3.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生活、科技上的简单应用,能应用本节课探究的结果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与沉现象;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感受物体的浮与沉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有关,并得出相应的规律;3.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及对应条件。

难点:轮船(漂浮物体)所受浮力的变化。

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采用分层教学,合理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

要学生注意(1)悬浮与漂浮的不同特征:悬浮是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既没有露出液面,也不接触底面――物体的顶部在液面下;物体漂浮时,则或多或少总有一部分露出液面――物体顶部在液面上。

悬浮的物体,如果所受到的重力或浮力改变了,物体就不能继续保持悬浮;而漂浮的物体,在重力发生变化或浮力变化后,通过调整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仍可保持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继续漂浮。

(2)物体漂浮时,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

当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时(如轮船装上货物),物体会往下沉一些,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增大,浮力就增大,结果浮力与重力再次平衡。

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增大时(如液体由清水改成盐水时),物体会往上升一些,浮力就减小,结果浮力与重力也重新平衡。

只有在物体所受的重力大于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时(重力大于物体能得到的最大浮力),浮力与重力不能再平衡,物体就会沉没。

针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讲到不同分寸。

(三)准备知识
1.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能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2.学过阿基米德原理,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实验器材准备
1.浮沉子(矿泉水瓶子+口服液瓶子)
浮沉子选用透明的口服液瓶子做,底部(瓶口)绕金属丝,使其在清水中仅露出顶部,放进矿泉水瓶子(材料太单薄的瓶子不行)里,大瓶里水要九成以上满。

实验器具保证学生能清晰见到:挤压矿泉水瓶子,水进入口服液瓶子,小瓶子下沉;放手后,水流出口服液瓶子,小瓶子上浮,排除了其它因素的干扰。

2.大烧杯;橡皮泥小船+围棋子
已经干了的橡皮泥很难捏成小船。

3.玻璃瓶+铁钉
放的铁钉要让玻璃瓶刚好下沉,不宜过多。

盐1包。

4.热气球
食品保鲜袋用三个铁架台撑开,底下用酒精灯加热,几秒种就能见到保鲜袋升空。

(五)教学流程
引入
情景:学生操作并观察“浮沉子”的下沉与上浮,初步认识物体的浮与沉现象。

新课教学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生活动1:大烧杯盛半杯水,用相同质量橡皮泥制作一小船,放水上,往小船里一个一个加围棋子,比谁做的小船放的围棋子最多(观察小船的沉没)。

思考一:船为什么会沉下去?
思考二:两只质量相同、大小不一的船,载重一样时,为什么小船沉下去,而大船却没有沉下去?
讨论得出1。

物体的下沉条件。

F浮<G物
学生活动2:让下沉的小瓶子浮起来。

方法1:打开瓶盖,取出瓶子里的铁钉。

方法2:往水里加盐。

(有些瓶子能浮起来,有些瓶子则不能)
学生实验后,引导学生得出2。

物体的上浮条件。

F浮>G物
观看实验录像:随围棋子的增多,小船吃水深度增加,以致最后沉没。

进一步分析小瓶和小船漂浮时的受力情况,得到3。

物体漂浮条件。

F浮=G物
教师演示:小瓶悬浮的实验。

得到4。

物体悬浮条件。

F浮=G物
二.改变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再一次观察“浮沉子”的实验,巩固物体的浮沉现象及对应的浮沉条件。

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1.使物体上浮的方法
减少物体所受的重力;
增加物体所受的浮力,可以是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也可以是增大液体的密度。

2.使物体下沉的方法
与使物体上浮的方法相反。

增大物体所受的重力;
减小物体所受的浮力,可以是减小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也可以是减小液体的密度。

三.应用
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潜水艇的浮沉,汤团的浮沉等。

1.潜水艇的浮沉录像(潜水艇上浮时,可见到有海水排出)+动画(改变水箱中水的多少);鱼的沉浮(改变鱼膘的体积)。

2.生的汤团沉到锅底,煮熟后汤团会浮起来。

熟汤团盛到碗里,过一会又会沉下去。

3.演示热气球上升实验。

热空气使气球体积膨胀,使气球内气体的密度减小,浮力大于重力,气球升空。

在气体中也存在浮沉现象。

四.小结、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1.重视物理教学的三个要点:(1)认识物理现象;(2)寻找对应的物理规律;(3)学习规律的应用(在包括生活生产上应用及解题)。

第一点是基础,现象不清楚,谈不上找规律。

实验观察是认识物理现象的主要手段。

第三点是目的,学习规律是为了应用规律。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有利于更深刻理解规律。

应用于解题,也有利于深刻理解规律,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设计了多个简单有效的学生实验,通过动手、观察、结合二力平衡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进行分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

学生能清楚的认识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接受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改变物体浮与沉的方法,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

重视了学生的参与和内心的体验,较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改变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更是学习高中力学的思想基础。

在分析物体浮沉条件时若引导学生考虑力和运动的关系,就能更好抓住问题的本质。

既可节省学生讨论所费时间,又能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就能更紧密结合。

由于中考考纲无此要求,对学生的可接受程度无把握,本节课教学中,未能大胆迈出这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