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候》说课稿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候》说课稿教科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五年级科学上册,其中的《天气和气候》单元。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以及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其区别。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天气标志牌- 天气实验装置- 课件和投影仪2. 素材准备:- 天气和气候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过去一周的天气情况,激发他们对天气的兴趣。
2. 新课呈现(10分钟)- 通过课件展示天气标志牌,与学生一起辨认不同天气对应的标志。
-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给出简单明了的定义。
3. 概念解释(10分钟)- 利用课件和例子解释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确保学生理解其区别。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天气和气候的意思。
4. 观察实验(15分钟)- 将学生分组,给每组准备一份天气实验装置。
-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温度、湿度等变化,并让他们记录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天气和气候之间的联系。
5. 拓展应用(10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天气变化,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条件对生活的影响。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天气变化合理安排活动和保护环境。
6. 总结归纳(5分钟)- 向学生复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帮助他们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对天气和气候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气候的概念仍然有一定难度。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方法与过程: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教学说明]: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
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
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二.新课讲授(一).天气及其影响什么是天气?①天气的概念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天气与人类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天气与气候教案高中地理教案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分,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同学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学问,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同学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同学不断探求新学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每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在听天气预报,今日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状况?什么是天气?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同学阅读,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阔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同学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同学争论】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假如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行能形成气团,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天气的特点;学会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准确描述;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重要性。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图,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宗旨是从感性材料出发,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天气”是指什么。
(2)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
(3)知道评价空气质量高低的指标是什么能力目标:(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能够体会到天气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够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知道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4)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5)能根据污染指数评价不同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等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⑷通过让学生用材料分析和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开封市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开封市二十七中韩若冰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开封市第二十七中学的韩若冰,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气和气候》。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恳请各位评委、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主要讲解了三个知识点:天气、气候、天气和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本节内容是全章的入口,学好本节内容对以后认识气温、降水等天气要素有着重要意义。
2.学习目标:“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叫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
所以,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是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
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的描述天气状况并且通过天气符号来了解天气图已经成为一项新的地理技能。
因此,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第二个学习目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空气质量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大气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因此,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是本节课的第三个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认识一些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后者需要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总结出来。
据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分别确定为: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区别“天气”与“气候”、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难点: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小学科学三年级《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小学科学三年级《天气与气候》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o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雨、雪、风等)及其成因。
o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2.能力目标:o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o运用所学知识,学生能够预测简单天气变化,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科学精神。
o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o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不同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难点内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引入、新课讲解、练习、总结。
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天气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天气现象。
-实验法:利用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气现象。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天气与气候的特点。
四、教学资源-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天气与气候》章节。
-教具:天气现象模型、气候类型挂图。
-实验器材:温度计、湿度计、简易气象站模型。
-多媒体资源:天气现象视频、气候类型介绍PPT。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分配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鼓励小组内互助合作。
2.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明确奖惩机制,如表现好的小组可获得奖励。
3.激励策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课标要求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与本节课有关的课标要求是: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材内容本节《天气和气候》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要素——气候的研究。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共有四节内容:《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从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以及空气质量日报等方面呈现了初中学生应该了解的天气与气候的常识性知识,使学生对天气、气候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听懂、看懂一般的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日报。
为后面的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对应教材共4页,天气部分有3个自然段,4幅情景插图,气候部分共有2个自然段,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共4个自然段,两幅插图,1个阅读,此外,文后的活动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三、学情分析学生具备看图的基本素养,天气和气候学生也亲身经历过,天气预报所包含的卫星云图和天气符号对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且内容简单,这些内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其自主探究。
空气质量信息的查询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这部分需要教师解释。
四、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和分辨天气和气候。
2.会获取天气信息:认清天气符号、看懂卫星云图、关注空气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1.师友合作甄别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句子、记忆天气符号。
2.小组合作探究某些天气的某些活动是否妥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保护空气质量、低碳环保的理念。
五、本节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描述和辨别天气与气候、卫星云图不同颜色的含义、看懂天气符号。
六、本节难点以考点来看,本节课的难点是辨别天气与气候;以课标要求来看是学会获取天气信息并服务与个人生活。
七、教法及学法本节课的教法是讲授法、问答式谈话法、观测法、问题解决法。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天气和气候》武邑县清凉店中学王站鹏各位专家、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天气和气候》,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反思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天气和气候》是湘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本节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本节教材将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天气情况作为切入点,进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及特点。
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所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理念“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又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的要求”,综合对课标,对学生的分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四、教法学法教法:1.引导探究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3.知识竞赛法教法的选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老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探究讨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电脑把文字、声音、视频等一体化的直观演示法、和气愤高涨的知识竞赛法,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2024《天气与气候》说课稿范文
2024《天气与气候》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气与气候》,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天气与气候》是人教版小学地理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并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地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天气和气候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
②能力目标:能够观察、记录并分析天气变化,了解气象仪器的使用。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区分天气和气候的差异,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
难点是:学会观察、记录并分析天气变化,掌握气象仪器的使用。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我将采用以下教法:教法:情境导入法,示范引导法;学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天气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的兴趣,让他们感知到天气的多变和对生活的影响,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之间有什么关系。
2、核心知识讲解通过示范引导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
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规律。
3、观察记录与分析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让他们亲自参与并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并根据观察到的数据分析出当地的气候类型。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关系以及气候与地理环境的联系。
4、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使用气象仪器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体验气象观测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一、教材分析: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⑴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⑵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⑶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区别。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特点以及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区别,认识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关爱环境,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区别,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区别,强调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一、教材分析: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⑷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天气与气候”。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区别与联系,以及常见的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等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气候类型、气候变化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图文并茂,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初中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两者的科学概念和特点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能够区分天气和气候的特点,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3)学会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天气、气候的相互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常见的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的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特点,以及两者的联系。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后续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
通过对中国天气和气候的深入了解,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主要的天气系统,掌握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和分布规律,学会分析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析图、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主要天气系统对中国天气的影响。
2.难点气候特点与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复杂气候条件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气候概念和复杂的气候成因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直观的方式学习知识。
三、说教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数据,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问题导向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相关知识。
2.读图分析法:通过分析地图和图表获取信息。
3.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引出天气和气候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天气系统介绍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等主要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1)气候类型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
(3)大陆性气候强。
3.气候的分布规律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通用4篇)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通用4篇)天气和气候篇1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xx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2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3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xx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4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天气与气候》。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和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天气与气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特点及区别、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等要点。
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材穿插了与天气有关的图片,避免了学生对某些天气现象的陌生感,也便于学生理解,且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同时安排了课内活动和课外延伸活动,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2)、能区别“天气”与“气候”,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3)、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掌握天气和气候的不同特点,学会描述某时的天气或某地的气候,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探究等形式,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3)、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认识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意义,逐步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区别“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术语,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指导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把些理性的知识化为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化理解。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气和气候》,它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今天我就本节的教材、教师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我们来看教材的分析.i对于本节教材的分析,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3.教学重难点现在我们来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天气和气候》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通过认识卫星云图,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的能力,并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天气”和“气候”两个术语。
学好这些知识,学生能对今后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物产、经济、交通等具有很大影响,同时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指导意义。
本节教材紧密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目标而对于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要求的,根据课程标准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创新意识”这一教学理念。
设计了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天气的特点,正确使用天气术语。
2.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过程与方法:1.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讨论交流,感受天气对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 通过天气薄薄的形式,了解常用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养成收看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关注身边、生活中的地理。
在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⑴会区别天气和气候;(2)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学生同时接触“天气”、“气候”这两个术语时容易混淆。
讲清楚了这一问题,可使学生不仅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而且在考试中也得心应手。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教案「篇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系实际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
2、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教学过程一、天气与气候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学生活动:说出图片中几种天气的概况引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教案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 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1. 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
2. 深入了解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三、教学重点:1. 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
2. 深入了解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四、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法。
五、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整体讲解。
六、教学内容:1. 什么是天气?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大气环境状态。
它受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云量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的天气会随着季节、时间和气候的变化而改变。
2. 什么是气候?气候是指长期以来某一地区的大气环境状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云量等。
通常以30年为统计期,来描述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
3.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是指长时间内某一地区的大气状态,而天气是指短期内某一地区大气的状态。
天气是瞬息万变的,而气候则比较稳定。
气候可以从地球物理学、气象学和地理学等领域进行研究,而天气属于天气学范畴。
4. 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原因很复杂,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火山喷发和大气成分变化等;人类活动则包括工业、能源消耗、农业和城市化等。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七、教学过程:1. 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 接着,让每个小组讲述自己的观点。
3. 教师在整理学生的回答后,进行全体讲解,明确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4. 学生针对气候变化的原因进行讨论,整理出各种因素,并探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体讲解。
八、教学评估:1. 每个小组的讨论记录。
2. 全班回答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3. 个人总结气候变化的原因。
九、教学资源:1. 幻灯片。
2. 视频。
3. 图表。
4. 课外阅读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与气候说课搞一、教材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
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
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大气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五、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课堂模式。
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合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采取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两部分来进行。
创设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学习中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
力争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掌握,在学习中提高。
六、教学程序: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
导入新课:(一)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理由:由第一章引入到第二章内容的学习,体现衔接性,自然过渡(二)创设整课问题情境,整课内容可分成下列几大问题情境:1、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2、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3、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4、在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
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理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
教师把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为整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讲授新课:展示地球外部圈层图,让学生讲解有关大气圈的厚度,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的知识。
理由:作为新课内容的铺垫和开始,教师补充和纠正。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活动1]让学生阅读序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文字和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并思考如下问题:1、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分别属于短波辐射还是长波辐射?为什么?4、请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5、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为什么?理由: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性。
不断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的好方法。
这里所指的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读图、分析、组织和归纳能力。
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讨论、合作中完成。
教师让学生代表依次回答上述问题,对学生正确回答多加表扬,不足之处,多加启发,也可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起点拨作用。
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建议: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用好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
本人有如下设想:一方面,应将多媒体图重新设计一下,在图上尤其突出太阳辐射(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地面辐射散失到宇宙,大部分地面辐射被低层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较多,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较少)。
第二方面,在学生感性认识储备的基础上,对于这张图要重点精讲一下。
1、对于太阳辐射,我提了如下问题: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多,还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为什么?2、云量多的时候,对太阳辐射起什么作用?理由是:为后面多云的白天和晴朗的白天气温的高低作了铺垫。
最后用“短波进得来,长波出不去”简要概括。
出示思考题:6、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2]关于大气辐射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讨论课本31页活动题。
本人也将如下调整:活动题按排如下: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7题中,1~5层层递进,环环相扣,6~7则是书本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
最后:归纳总结:8、将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方框图来表示。
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理由:8题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一种变式训练,可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教师建议:我可先展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个性不同,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
让学生自己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最后教师展示下图,把受热过程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归纳总结:《》的说课设计天气与气候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单元第三节《》。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
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教师过渡: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通过一节课的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3、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难点:(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4、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二、说教法及学法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2、说学法指导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
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说课稿网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三、说教学程序(1)、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生成新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
故本节课采用激疑导趣——设疑导读——启思乐动——概括升华的四个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
(2)、具体教学过程【激疑导趣】(课堂时间:分钟)从《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说的是:齐国的晏子到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楚王问:此人犯了什么罪回答: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就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偷东西晏子回答: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又酸又小,为什么呢因为土壤不同.从故事提出问题,我国南,北方的在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呢?为什么会影响水果的生长?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特点除了影响到水果的生长,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又有什么影响呢?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原因的热情,也以问题的形式带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要学的内容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图表教学预期目标: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导入并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