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彤说太极脚

合集下载

学习祝大彤自然太极拳内功练习感受--学练“自然太极拳”对放松的初步认识祝大彤太极拳网

学习祝大彤自然太极拳内功练习感受--学练“自然太极拳”对放松的初步认识祝大彤太极拳网

学习祝大彤自然太极拳内功练习感受--学练“自然太极拳”对放松的初步认识祝大彤太极拳网我今年64岁,86年从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祖籍赵县县城做一名机关干部。

我自小就很爱好武术,向往武功,崇敬武术人。

因为时代,职业和环境的原因,一直无缘武术。

一直到2004年,因身体情况,开始自学太极拳。

通过有关书籍和光碟的学习,逐步产生了对太极拳内功的浓厚兴趣。

特别是前辈王宗岳《太极拳论》深深地吸引了我。

于是自最初的24式简化太极拳,42式太极拳、剑,到后来的杨氏85式传统太极拳,陈氏新架一路,以及吴氏64式剑等的学练,去追求内功,但一直也没能找到修炼太极内功的入门途径。

自从2010年有缘参加了祝大彤老师举办的自然太极拳函授班、面授班后,对太极拳内功的理解,才算上了一个台阶。

有了恩师的谆谆教导,反复拜读恩师的《太极内功解密》等书籍,明白了“松”是太极拳的灵魂。

“松”就是太极拳的内功。

毛主席说过,解决矛盾,要抓住产生矛盾的主要方面。

解决修练太极内功的困难,也必须首先了解并找出造成困难的主要因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在两年的练拳过程中,我抓住一个“松”字下工夫修练。

怎样真正做到太极拳的“松”呢?首先要把太极拳的放松和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放松区别开来。

平时生活中的松是比较单一的、局部的、浅表的、静态的,而太极拳的松,却是有丰富内函的、全面的、有深度的、动态的。

可见它们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次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使太极松功上身也不例外,同样需要具备一些必备的条件,没有必备的条件,或者叫达不到标准,去谈松,只不过是空谈。

太极拳的松到底要具备哪些主要条件呢?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应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做到“安舒中正”。

所谓安舒,就是练拳的自始至终,要把心神收敛,思想集中,排除一切杂念,凝心于太极拳的内函,抛开生活、工作琐事的烦恼,对拳场周围的事物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真正做到心神意气的安静,非常安静。

这样才算做到了安舒。

祝大彤论“自然太极拳心法”祝大彤太极拳网

祝大彤论“自然太极拳心法”祝大彤太极拳网

祝大彤论“自然太极拳心法”祝大彤太极拳网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传统太极文化,深研传统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立足继承,把先辈太极拳的拳理接过来,吃透嚼烂,咂摸出拳理的真髓,将祖辈给我们的拳法,千万遍准确的演练,将拳盘出韵味,琢磨出拳的本来面目,着重发展,要大力传播弘扬。

团结各界同道及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和有志于深研传统太极拳的技艺者,挖掘、整理、谱及、提高。

将科学的、医学的、美学的、哲学的、高文化品味的、经过发展,注意现代人思维和新观念的太极拳推向世界。

团结海内外传统太极拳爱好者和深研家,为提高整体太极拳水平,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我们的贡献。

我们时刻将民族、将国家放在心上,贯彻“双百”方针,“二为”方向,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在高速发展经济奔小康的道路上与时俱进,突破不利于传播太极拳的障碍,改变思维方式,更新观念,以传统太极拳的规律和规范普及传统太极拳、普及太极拳的内功。

天下武术是一家。

各家各派的中国武术人,历经艰苦,冲破重重困难,甘于寂寞顶着酷暑严寒,付出汗水甚至致伤,致残,还有的早逝……都付出极大的代价。

他们的付出为我们的提高和发展给予了警世,使我们能顺利活跃在普及和发展的练武场上。

体育界老领导李梦华先生对武术蜀说过颇具影响力的一句话,他语重情长的说:“自己可以说自己好,不要说人家不好。

”这是爱护武术,发展武术的亲切话语。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今天,祖国太平盛世,武术百花园里争鲜斗艳。

武术门派林立,各家各派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不同的门派有不同的训练方法,在承传过程中一个门派有一个门派的风格,由于文化修养不同,承传关系各异,一个老师一个教学法,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要对人家的教学法,教师的承传提出异议。

中华武术世人瞩目,太极拳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我们的彼邻一衣带水的日本,五十七年来多次派太极拳代表团访问中国,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应日本太极爱好者的请求题词“太极拳好”书赠日本友人。

祝大彤老师传自然太极拳理法钩玄

祝大彤老师传自然太极拳理法钩玄

祝大彤老师传自然太极拳理法钩玄
祝大彤
太极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有动静两态。

静之则合,合为静态之无极,一无所有,无所思,无所为,惺惺寂寂,空虚混沌,此无,为有之母,为有之根。

动之则分,分为动态之阴阳,阳升阴降,阳长阴消,阳极而转,阴长阳消,阴显阳虚,无端循环,循环无端,此有,为无之显,为无之用。

太极之松分两种,一是求无极之松,二是阴阳之松。

太极拳动中求静,即于阴阳动态中求无极之静态,静为无,为有之根,有此无之态,方有阴阳动态之有。

所以太极之松有三:无极之松,阴松,阳松。

有无极之无方有阴阳之有,所以先有无极之松,然后有阴阳之松。

太极静态——无极之松静——即自然太极拳之“九松十要一虚灵”。

自然太极拳的静主要是神的远,意的虚,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自然太极拳的松主要指在神远意虚状态下肢体的空无感觉。

即:神达四维,虚无守静;身法和身法状态下的松力
太极动态——阴阳之松静——即自然太极拳之“阴松、阳松”。

静态是基础,保持静态基础下的意之隐现为阴阳。

意达于外,与神合,其大无外,为阳,肢体被动配合,阳松,手引脚,脚下意思从后跟直线向前舒展,阳溜臀,阳松腰,阳顶,依次松肩垂肘舒腕,手追视线;
意隐于内,与神合,其小无内,为阴,肢体被动配合,阴松,脚引手,脚下意思从大脚趾到小脚趾然后沿足外侧往后收,阴溜臀,阴松腰,阴顶,依次舒腕垂肘松肩,视线追手。

意思,有意无意之间,一想即是,一想即逝。

圆,处处成圆,触处成圆。

上下一条线,脚下八条线,一动即弧线。

谈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

谈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

谈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谈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1 静松:静松是取站、坐、卧等三种练功姿势,具体要求,九松十要一虚灵。

九松:从脚(脚趾)往上关节一节一节放松,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手指)等放松九大关节,且节节贯串。

放松十要:要溜臀,裹裆,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沟,松腰,收吸左右胸窝,空胸,圆背,放松脖颈。

“一虚灵”指顶上虚灵,不要刻意去立顶、悬顶,顶上自然虚灵为好。

九松十要摸得着,有感觉,资深练家可以看得见,初学者看不见,渐渐可以在接触部位有所感觉。

2 动松:动松是行动中,如练拳、行走、技击中放松,不易操作。

其实,坚持规范行功,定能功成。

3 拳中的阴松、阳松,拳式以先后动作划分1、2、3、4、5、6……单动为阴,双动为阳,简单说,阴动,从皮毛到肌肉收敛入骨;阳动,从骨筋肌肉皮毛往外舒展。

空,是《授秘歌》中提到的“全体透空”。

太极拳内功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点”的功夫。

太极功夫指周身全体,大可以理解很大,周身那么大,小到一个点,多么小的点也是一个空点,手指触摸对方身体的部位,是一个指尖的点,拳、掌的接触部位也称谓接触点,接触部位大一些。

接触点轻摸是松空的,用力按或推,这个点将变得坚刚。

用筷子头、圆珠笔尖、小到牙签端头,那么小的部位,是一个空点,用力去捅这个点,有一种坚刚的感觉,具有松空内功的太极人,周身全体空,亦可以半边身子空,小的一只胳臂松空,大臂松空,小臂松空,个人接触点都是空的。

这个松空点,在技击上用处大,是制敌取胜的法宝。

虚:虚是虚灵,轻灵,虚松,是练拳虚手,虚脚的虚,是周身虚空的虚,是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太极八法的虚,在拳和技击,揉手(推手)中实来虚接,打虚不打实,制敌取胜不可少的虚虚实实的虚。

李道子《授秘歌》第一句的“无形无象”。

曾有人解释为气,不全面。

无形无象在双方较技中,在接触点上瞬间突变成空点,虚是技击中高境界的功夫。

说到此,讲一个松空故事:2008年5月,以香港弟子为主,有纽约、加拿大华人传统太极拳爱好者组成“武当山寻根拜祖团”寻武当太极的根,朝拜三丰祖师。

太极八法秘诀初探 祝大彤

太极八法秘诀初探 祝大彤

太极八法秘诀初探祝大彤百年太极,杨氏老谱及各家各派的太极拳理论推介中,均将“太极八法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列入首版头条或重要版面。

在《吴家太极拳》专刊中称八法为《八法秘诀》,可见吴家对太极八法的重视。

太极八法每一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挤劲……这个说法延用至今。

此“劲”非劲力之劲,“是精气之内壮也”。

练家如果以“劲”实实在在用于“外操”,便不是“精气之内壮”,外力不是太极拳修为的大成。

京城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说,在运用太极八法时,掤里有捋、挤、按、採、挒、肘、靠,挤里有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太极拳内功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综合功夫。

太极八法的运用也不是单一的招术,请同道辨别明理。

太极基本功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称谓为太极八法。

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

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八法秘诀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窪(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採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根据我多年修炼传统太极拳对太极八法行功的体验,初探,现介绍如下:一、掤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

论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

论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

论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论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论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什么是太极门松功呢?松功是太极拳练家终生追求,一世修炼最高境界的功法。

简洁的说,松功是内外双修,内求心神意念放松,神经安舒,头脑清静;先求心意松,而后肢体松,从脚到顶,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松开,且节节贯串,举动轻柔,顶上虚灵,周身全体不着力,形于手指,肢体肌肤干净。

太极拳的体能要求九大关节放松,还要求溜臀、裹裆、收腹、舒展前胸、圆背,而关键是吸收胸窝,收吸小腹两侧的腹股沟。

拳论明示:“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太极拳盘拳练功举动必须轻灵,这是太极拳之特性。

要按照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阴阳学说规范动作,循规蹈矩,一丝不苟,否则将一事无成,一生盲练。

笔者有幸见到过京城已故三位太极拳名家:寿星——太极拳大师吴图南;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杨式太极拳在京掌门汪永泉大师。

他们的人生道路不同,文化素养各异,但他们的松柔功法艺术相似,令人叹为观止。

素有松柔艺术大师美誉的杨禹廷大师,其松功达到自然空无之境界。

他坐在那里跟别的老人没什么两样,你只要想到他是太极拳大师,精神与老人家结合上,即刻你的精神世界便会起变化,你会发现坐着的不是一位老人,而似衣服架上挂着一件空空的衣服,你想过去摸摸这件“衣服”,突然会脚下出了轴,站立不稳,飘浮起来。

他老人家用老式八仙桌(比当代桌要高一些),将左手放在桌面,手背朝上,让我按。

轻轻摸上手背,感觉胸口一紧,直上直下蹿起一米多高。

当我还没有明白过来时候,老拳师笑笑说:“咱这是玩艺儿。

”在拳场,老拳师作“收势”,左右伸展两臂,一边三四个人拉拽,前边推胸,后边推腰,前后左右有十人之众,都未感觉老拳师有什么动作,顿觉头脑一片空白,脚下飘浮,一一摔跌出去。

早在七十年代,在杨禹廷大师家中,我就急于想求到松柔功夫。

可老拳师明示,要我扎扎实实循规蹈矩练拳。

大师语重心长地说:“咱这太极拳就是两个势子——一阴一阳,一通百通。

太极拳最大的秘密是“松”—祝大彤

太极拳最大的秘密是“松”—祝大彤

太极拳最大的秘密是“松”---祝大彤太极拳最大的秘密是“松”郑曼青先生学太极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

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乾净,很难讲明白。

郑曼青先生回忆杨澄甫先生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

杨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先生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五十年后想起来,郑曼青先生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

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

无论如何,要放松。

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

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

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

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这一点是我(郑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罗邦桢是郑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国之前特地向郑曼青先生请教在美国教拳应注意什么?郑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 后来罗邦桢先生说:“练拳45年,不敢说有45年的东西,一个‘松’字,就让你琢磨终身。

”常言道:“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 松是通行证,松是敲门砖。

松到什么程度,太极拳就达到什么程度,松不到那个程度,便不晓得那个程度的奥妙。

李雅轩先生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

他说:“以前有人问杨澄甫老师: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么脆呢?杨老师答曰:"我是松着劲打的。

"有人问杨少侯先生,你发劲时看着是很松软的,如这样子松软还能有力吗?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为是松着劲、软软的,打出劲去,才大得很咧。

” 所以太极拳的功夫,无论是打拳或是推手,都必须将身势松开才行。

简易太极推手四法 ---祝大彤

简易太极推手四法 ---祝大彤
二、虚实打:即拳论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对方双手攻来,接住对方双手,一只手接触部位,不丢不顶,丝毫不动,一只手实施打击,十打十中。从中可以演绎出多种打法。
三、贴打:对方进攻,双臂被按住,在难以化解危机之时,要松一口气,使双臂与胸腹脱离,腹臂之间出现一丝的空隙。瞬间完成这一臂腹脱离后,单臂贴住对方接触部位反攻即奏效。 一步,视自己功力而掌握尺寸。对方攻来为阳,为呼,当进攻被化开,瞬间,他的体能内外变化很大,急吸欲逃,神意气即凹,填实对方凹处转入进攻,这一着很灵。即大拿大放打法,可根据自己功力发挥。
以上四法是操作简便的打法。拳友们可随试随用,在实践中熟能生巧。
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在太极十法的基础上,研习了一种操作简便的推手四法,供习练者参考。
身形要求:松脚,站稳重心,步幅不要大于一肩为好,前边有人无人“三不动”。即不可有动意,不可主动,不要妄动。不要用力接触,要训练接手,从力大到力小,从重到轻,最后做到四梢空接手。四法如下:
一、化中打:对方攻来,接住来手,腕部到肘是一根管道,给对方来力一个出路,也称化掉对方来力。对方进攻,呼气,力未受阻被泄掉,扑空后即欲吸气逃退,乘吸而打,准确漂亮。将来松柔功夫深了,“管道”从手通到脚,发打对方将成为好看的技击艺术。

祝大彤太极拳文章选

祝大彤太极拳文章选

胎息法不分男女,简单易学全程指导。

修炼者必须功德双修。

预备式先进行三调,一,调心(神),想全身放松心平气和,心无二念,一心炼功。

二,调息(调整呼吸),自然呼吸,鼻吸鼻呼,口自然合上,舌贴上腭。

呼吸均匀,细慢深长,不用憋气。

逆腹式呼吸也可。

吸气时腹部回缩,呼气时腹部鼓起,不可憋气,初学者有些不适。

三调身(形)。

1,站势,双足分开与肩等宽,挺立,双臂自然下垂,双手叠压,手心压手背呈x形放于脐下之下丹田。

男左手在里,女右手在里。

2,坐势,单盘,一条腿伸直,另一腿弯曲回收放在那腿上。

双盘,两腿弯曲收回一腿小腿放在另一小腿上。

散盘,双腿自然弯曲回收一小腿在里另一小腿在外。

3,卧式,按上面站势仰卧即可。

三种姿式可任选其一,也可都用。

心法一,意念想吸入之气从鼻腔到喉直入下丹田,呼气不管他。

炼功时间,方向,时间长短都不限,收功时停止意念,静待一会,气感消失即可收功。

心法二,吸气时意念宇宙空间的页真元之气((能量),全方位的进入体内,入体即可不要送到某处。

全身体表皆参与采气。

呼气时想全身病气从毛孔排出入地三尺。

炼功时间长短,方向,什么时炼都不限。

收功,意念想全身之气沉入丹田三遍,也可心中默念全身之气沉入丹田三遍。

心法三,意念想身体在宇宙的真元之气之中,气包身体之外,近在身边,远在天边。

炼功时间方向不限,时间长短不限。

收功时意念想全身之气沉入丹田,三次。

也可默念全身之气沉入丹田三次。

待气感消失炼功结束。

这三种功法可依次炼。

也可单炼。

炼功后不可做剧烈运功,拍打等等。

关于修功方面内容知识,参看功法得气原理,修功概要,修功二十年的真实体驺验与总结。

这三贴。

学治病看气功初级治病手法这贴。

大道至简,此三法,皆传承古人之法,非今人所著。

一为服气法,二为调息法,调息铭中可见。

三法为白玉蟾仙师传承的凝神入气穴,知之甚少,南宋南派五祖之一,师承陈抟老祖。

二法亦是本门师承。

胎息古今认知不同,有言达到闭息(不用口鼻呼吸)为胎息。

有言成体呼吸为胎息。

浅论自然太极拳蕴含的中国古代哲理祝大彤太极拳网

浅论自然太极拳蕴含的中国古代哲理祝大彤太极拳网

浅论自然太极拳蕴含的中国古代哲理祝大彤太极拳网太极拳的“太极”二字来自《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 “太极”是古人认识自然世界和人类规律的哲理思想。

这种事物的辨证关系思想,也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

太极拳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转换过程的规律,它也是自然属性的规律。

太极拳实际上是运用了自先秦、经宋明以来三千年哲学发展的一个成果---太极哲理,太极拳正是“太极”的哲理思想在人身体上的应用。

自然太极拳是太极拳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熔铸了中华民族古朴而璨烂的文化,习练者从中得到健身、修身、养性的无穷乐趣,也感受到其中奥妙无穷的哲学魅力。

祝大彤师傅在《自然太极拳》一书中将自然太极拳分为内功篇、技击篇和养生篇,本文试从这三篇特点入手,探讨太极拳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关系。

一、自然太极拳内功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习练自然太极拳内功要站好无极式、注意阴阳变化、兼具形神统一,太极宗师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开篇即讲太极拳的根本:“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

”这与中国古代道家哲学、老庄思想相一致。

(一)自然太极拳无极式来源于太极哲理的本体论。

无极生太极的思想,本为道家哲学,太极理论中的“无极而太极”来自老庄思想。

太极拳的本源亦为"无极",习练自然太极拳先要站好无极式,周身放松,“洁源清流”。

古人均用一中空圆圈表“无极”,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茫茫宇宙。

体现在太极拳上,便是拳势未始之时,抱元守一,浑然无物之中始孕着阴阳变化。

自然太极拳“内功篇”26个动作中,很多的动作都用到划弧,其弧形来自圆。

这“无极”就是要求练太极拳者心胸无比辽阔而纯无杂念,意识如茫茫大宇,宁静空寂。

这便是太极拳与道家的“守一”、“纯素”之道与佛家的“禅定”、“空灵”的相通之处,也是太极拳养心修性功能的来源。

无极而太极这一观念是太极拳的根本观念,把握到这一点,才能领悟太极拳的精髓。

名师祝大彤视频讲解“太极拳怎样松九大关节?”

名师祝大彤视频讲解“太极拳怎样松九大关节?”

名师祝大彤视频讲解“太极拳怎样松九大关节?”太极拳的九松部位: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一:脚脚为周身踝膝,胯,腰,肩,肘,腕,手九大关节之根。

拳论曰:“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成一气”太极拳人不可不重视脚的训练。

不可不重视脚为根之地位。

习练太极拳必须有一双“太极脚”二:踝脚与踝相接,也叫踝子骨,脚腕子。

松脚不松踝,管道不通,影响周身放松。

不能松贯到顶,不能节节松到手指。

松脚的同时,踝不着力。

有热胀感。

踝部位得到放松。

三:膝膝在套路里势势负重,各种步法缺膝难成。

像马步,弓步,歇步等等。

膝的作用在拳术中应用也十分关要。

它是大腿与小腿之间承上启下,阴阳变动之枢纽。

四:胯松胯是拳家之常识。

胯不松,两人较技,搭手便输。

松胯与提膝,扩踝,松脚贯串一起。

同时放松才有效果。

'一举一动。

周身俱要轻灵” “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断耳。

”五:腰腰为轴,主宰于腰。

腰为太极拳体用之主宰。

是体内“九曲珠”中间那颗最大的珠子位居中央,是体之中枢。

承上启下沟通上身下肢联系的枢纽。

练拳不要想腰,不要腰。

在遇上下,左右,转身的动作时,不要以带手脚,以坐腰转身以松脚松腰解之,拳论有一句要言“有不得机得势处。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怎么求,松腰松腿。

六:肩在太极拳套路中没有肩的单独拳势,在技击训练中,有肩靠一技,外三合之首肩与胯合。

练拳中肩紧全身滞。

肩也势呼吸的总“气门”。

训练肩不是短时间可奏效的。

奥天天松肩,盘拳势势松肩,在阴阳变转时,松腰的同时也要松肩。

一招一式松肩不着力。

七:肘太极拳要求松肩,垂肘,肘自然下垂,不可着力。

有“一肘松到脚,巨力难进身'之说。

八:腕练太极拳,腕应灵活,还要虚松,不能着力。

腕不能孤立松软,要配合肩,垂肘,展指松腕,指不展,腕不好松。

垂肘,展指松腕,现展指,手松开,腕自然舒。

九:手按拳理拳法的要求,拳人的手应为:形与手指,妙手空空”在武术中,手的运用变化多端,分为,拳,掌,勾,爪,指等五类。

祝大彤谈太极拳松柔功夫

祝大彤谈太极拳松柔功夫

祝大彤谈太极拳松柔功夫肢体外表虚空,处于皮毛攻且虚灵的状态。

松功在人体里是有反应的,除练者身体有异样的体验之外,自脚向上的踝、膝、胯、腰、肩、肘、腕、指等九大关节要一一松开,且节节贯串。

杨式老谱对人体有独到的见解,谱云:“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小太极。

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拳。

”太极拳内功似一个“精灵”在空中游荡,寻找一个载体借以安身,这个载体当然是太极拳习练者。

习练者周身空松,从里到外均一一放松,等于打开了“精灵”进人人体的通道,太极拳“精灵”顺利进入体内,人体得到了太极内功。

相反如用力将周身通道堵塞,则太极内功难以进人。

太极松功只有以人作载体,其他任何动物难以担当,你要得到松功,必然适应太极拳技艺对人体的要求。

太极拳与其他拳种不同,从学练的第一步就要进入松柔功夫的习练。

练拳和松柔功夫不能脱节,如果脱节,久而久之,动作僵滞,身上松不下来。

我们的先贤在几千年的实践中认识到,练太极拳应该在松柔的状态中行拳。

唐代先师李道子之《授秘歌》有“无形形象,全体透空”之绝句,后人注释为“忘其自己,内外如一”,笔者译为“心神意气松,周身肢体净”。

什么是太极门松柔功夫?当代太极拳大师也有精妙之论。

吴图南大师在他的《松功论》中讲道:“凡练太极拳者,皆知松沉,为太极拳之主要条件。

”“松者,蓬松也,宽而不紧也,轻松也,放开也,轻轻畅快也,不坚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物质之特性也。

凡此种种,皆明示松之意义也。

”京城太极拳大师杨禹廷明示:“全身自然舒松,节节贯串,头脑安静,神经不紧张。

…‘身心松静,自然舒展而柔、圆、缓,胸腹松净,周身血液流动畅通,神经末梢活跃,体肤感觉灵敏。

”杨老拳师经常要求我:“手要平,不用力,身上不挂力。

”我们后来学子得知松之要义后,就应该循规蹈矩,在明师指导下,一招一势习练太极拳,按照太极阴阳学说、循太极拳松柔之特性修炼,将身上、手上的拙力、本力慢慢退掉。

松柔功夫不是太极拳独家追求的功夫,凡武术各类拳种无不将松功列为最终的上乘功夫,只是在理解上有所差异,训练方法不同而已。

祝大彤论松关节与太极拳功效

祝大彤论松关节与太极拳功效

祝大彤论松关节与太极拳功效松踝踝是脚与膝中间部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节。

在九大关节中,它属于脚以上八大关节。

在中间拐弯的关节是下肢四大关节,上下联通的重要部位。

踝的位置仅次于脚,没有脚踝的放松,脚很难“双轻”。

放松踝关节盘拳自尔腾虚,飘飘欲仙,十足体验到太极拳的“味道”。

在太极拳圈子里,有人不明放松踝关节是松空周身之关键,往往忽视脚踝的松功训练。

拳诀道:“人身为太极之体”,太极是阴阳相济,包括人体内外。

从体表看,某一块小的肌肤都蕴涵着阴阳,踝关节也不例外。

盘拳、推手、技击,活动在肩、肘、手反映出的动作,脚下阴阳变化的反映,踝关节起着十分重要的媒介作用。

平时行立坐卧,都要注意放松两踝。

初始管住自己两踝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挂力,养成踝不用力的习惯,进而把握练拳时踝不挂力,在双方对练推手时踝不挂力,这样距离放松双踝的目标就不会太远了。

松膝膝是大腿与小腿之间承上启下,阴阳变动之枢纽。

膝在套路里势势负重,各种步法缺膝难成。

像坐步、弓步、马步、歇步等等,还有的拳势扭动双膝,若膝不能松,膝关节不堪生负会出毛病。

吴式拳对膝的训练是合理的,要求弓步和坐步膝曲不过足大趾的大敦穴(趾甲根部)。

臀部尾闾“坐”在后脚跟。

这个姿势很难作,关键部位是收腹股沟,形成脚、腹股沟、顶三点成一线;另一说脚尖、膝尖、鼻尖成一线,两者其实都不矛盾。

松胯松胯是拳家之常识,凡练拳人都注意松胯,也互相提醒松胯,彩霞不松,两人较技,搭手便输,这是最好的检验。

拳家不可不研究松胯之功法。

胯在下,往下松比较困难,找不到放松点。

人体结构,大腿骨的股骨顶端有突出的部位即在髋臼穴部位,俗称“胯尖”。

两边胯尖意往两侧突出,然后意往下松,裆开一线,这个动作看不到外形,是在意念支配下的运动。

松胯动作完成后,由别人轻扶听劲,有扶空之感,用力推,推之不动,似铸入地下之水泥柱桩。

但是,松胯要与提膝、扩踝、松脚贯串一起,同时放松才有效果。

如果孤立去松胯效果则不佳。

拳论告诫拳家“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祝大彤答《精武》编者问

祝大彤答《精武》编者问

祝大彤答《精武》编者问转贴祝大彤先生为人耿直,心口如一,谈太极拳从不隐讳自己观点的作风,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他提倡的“轻扶八方线”的太极拳练用法则,不仅轰动了国内太极拳界'也在海外武坛上引起反响,他著述的《太极拳解秘十三篇》、《太极内功解秘》也是一版再版,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

近来收到一些读者来信,希望介绍一下这位深受太极拳爱好者推崇的著名太极拳家的有关情况。

为此本刊访问了祝大彤先生。

现将访谈记录刊载如下,以供读者借鉴'参考。

——编者问:祝先生是从何时对太极拳发其景慕之忱。

并开始追随杨禹廷先生左右的?答:杨禹廷讳瑞霖(1887~1982)享年96岁,北京市人。

九岁习武,先后拜多位名家为师,壮年已是京城闻名的武术家。

精通回汉两门弹腿、少林拳、黑虎拳、八卦掌,对刀、枪、剑、戟、棍等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

对太极刺杆功夫别有洞天,碰上老爷子手中的杆便动弹不得,想跑则必跌。

如今听起来似神话,因此,圈内人没有不知杨禹廷大名的。

杨老师自拜太极大师王茂斋(?~1940年)之后专心太极拳修炼,后来被尊称为太极拳“松空”艺术大师。

我为了接近杨老师,先跟他的学生学练83式太极拳。

征得老爷子同意后,我于1974年到他家中深造,直至1982年老师仙逝。

师母不止一次对我说:“老师拿你当干儿子。

”后来他的长孙杨鑫荣到我家也说:“爷爷当你是干儿子。

”他还说,“在大场合,我亦要证实这一点。

”并让我摄像为证。

证明我是跟随杨禹廷老爷子左右时间最长的弟子之一。

问:杨禹廷培育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太极拳大师,请问当年杨老是以何信条律己教人的?还有一个问题,杨禹廷是一个品质高尚,豁达大度的太极名家,关于他的不争名利,团结武林同道的佳话数不胜数,请祝先生一并简略介绍一下?答:杨禹廷恩师武德高尚在京城是出名的。

杨老爷子身后留有《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多位弟子深感师恩为书作序:门惠丰说:“杨禹廷老师太极拳技艺精湛。

没有门户之见,常常引荐学生拜师访友,广学众家之长,显示了杨老师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武德。

祝大彤:太极拳与力点谈

祝大彤:太极拳与力点谈

祝大彤:太极拳与力点谈修炼太极拳,不能不研究力点,练拳的每一个动作都不应有力点。

推手、技击不能不研究力点,不研究力点,就无法化解力点,身上力点不退,双方较技,皆受人制。

那么,什么是力点?又该如何利用力点呢?什么叫力点?什么叫力点,很容易回答。

以手接触对方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双方接触的部位称“接触点”,松功比较好的拳家,接触点是空点。

如果以手摸扶在对方的前胸,对方想躲逃或稍有反抗的动意,身上便僵硬,僵硬处便是力点。

通俗地讲,太极拳习练时间不长者,只要被人轻轻一推,无论被推击在哪个部位,都会站立不稳而跌出,原因便是周身本力未退,布满力点。

如双方较技,接触到对方躯体的某个部位,便有一个硬的力点等待你。

推方若后天之力退不掉,以力制力,其结果必然是大力胜小力,或快者胜慢者,这叫“顶牛”。

不要力点观察太极推手,凡腕、肘、肩、腰、胯没有力点者,一般水平者难以取胜。

与太极高手推手,像推衣服架上挂的衣服,推在哪个部位哪个部位落空。

为什么? 皆因对方没有力点。

没有力点,似在推空气,什么也推不着。

可以到公园去试验,各种木本植物,像松树、马尾松,有弹性的树梢,松手它还可以弹回来。

柳树梢很空,去推它你绝对不敢用力推,用力便将你扔出去,自讨没趣。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有“其根在脚……形于手指”。

树呢,根在下,形于枝叶,两者意思一样,都是没有本力。

太极拳修炼者在练拳过程中,渐渐退去本力,也就是退去了上下的力点,摸到哪里,哪里落空,这是练家追求的境界。

要想周身退去后天之力,退去所有力点,没有捷径好走,只有老老实实练拳。

太极拳是科学的,只要循太极拳的规律和特性练功,太极功夫并不难求。

人体结构练太极拳到着熟阶段,人体结构自然发生变化。

不注意研究太极拳理论,不注意研究拳架结构,是很难注意到这种人体结构微妙的变化的。

请看杨氏老谱中,关于人体的一段妙论,“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小太极。

人身为太极之体。

”人的躯体本是太极之体,外面之形手心,手背易分阴阳,内修心、神、意念、眼神、视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大彤话说太极脚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灵顶,双手空灵转其根在脚其病在脚拳论明示:“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传统太极拳十分注重脚下根基的训练,从初始习练就要打下牢固的筑基功。

练拳光练两只拳、掌,忽略脚下的修炼,努了劲,也只练个半截拳。

一套杨禹廷83式传统太极拳,脚下便有二十几个步型,名为太极拳,而拳(捶)的动作不多,有上、卸步搬拦捶、撇身捶、肘底捶、指裆捶等11个捶式,掌型多于捶。

83式拳以阴阳分为163个阴动,163个阳动共326动,从起式到收式脚下326次阴阳变化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少一个变化脚下便出现双重,双重为病。

拳论提醒我们:“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练拳双重,周身能畅受阻,技击只有失败。

双重为阴阳变化之过渡,仅仅瞬间即逝,停留为病,为致命之病,明理的拳家绝不能带“病”修炼。

中正安舒立柱式身形太极拳脚之运用,离不开方向和方位,为什么太极大师杨禹廷如此关注对脚的训练呢?因为脚是根,太极拳离开根就什么也不是。

我们在社会上看练家打太极拳,有时看着不舒服,有不协调的感觉又说不清楚,练家本人有时也会感觉到动作别扭,心里有不畅感,不细细检查又难以发现。

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脚的方向和方位的问题。

谈到方位和方向,不能不提到京城吴式太极拳掌门半个世纪之久的杨禹廷,其“立柱式身形”是他在教学上的重大改革,使习练者大大地克服了双重之病。

他将传统教拳的四正位和四隅位以外接圆勾画成一个圆形的“八方线”图。

左右脚,哪个脚是重心,便是实脚,脚下便是八方线中心点。

方向方位清楚,虚脚的位置也明白,行功练拳,东西南北方向明白、准确,不偏不斜,从中心点盘架子,人处于中央位置才有可能利用空间,随拳势发展而发展,随拳动作变化而变化,布局周密,照顾到四面八方。

练太极拳把握中正安舒,将拳盘得轻灵圆活,脚下的方向方位是十分重要的。

这便是符合太极拳拳理拳法要求的太极脚。

脚下的尺寸关系着身形的中正安舒。

社会上有人练拳,脚下没有准确的方向,也没的按照太极拳拳理规范的位置用脚。

这次练拳脚尖朝向西南,明天足尖又向着正南,方向不清,方位不明,严重影响手的位置,谈何中正安舒?身形不正又怎么能作到轻灵圆活?立柱式身形不会出现方向和方位偏斜的弊端。

脚下的尺寸是十分严格的,坐步的实脚在中心点,尾闾“坐”在原足跟的位置,膝不过大趾趾甲根,也就是足尖、膝尖、鼻尖的三尖相对。

“抱七星”实手的大指遥对鼻尖,虚手在臂弯,虚脚出在实脚的一侧1/8处,保证了脚与顶的中轴线,这是科学的立柱式重心,也就是立柱式身形。

这样重心位置在变化中有严格的尺寸要求,绝对的保证身形的中正安舒。

阴阳虚实脚下变化拳论要求练家要注意阴阳变化,拳论云:“变转虚实须留意。

”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

说到底练拳、技击中的阴阳变化在脚下。

也许有人质疑,练拳时脚下来得及进行阴阳变化,技击中双方变化多端恐没有时间注意脚下变化。

这种疑问可以理解,但敬请放心,在任何千变万化之中,周身总体阴阳变化仍然在脚下,不可能在任何别的部位。

因为你每天练拳早已习惯脚下阴阳变化,习惯成为自然,无须再去想用脚去变化阴阳。

每天练太极拳在动静、开合、虚实、阴阳中训练自己的感觉,日久达到在任何非常状态下,脚的阴阳变化运用自如。

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

”太极拳讲究阴阳,没有阴阳就不是太极拳。

因为太极拳的拳理源于老庄哲学,源于《易经》之阴阳变化。

太极阴阳是拳之核,是拳之魂,是拳之母,太极拳之特性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

太极功夫始于足下习练太极拳不是件容易事,要改革平常的动作行为,手脚结合,“上下相随”,要真正在脚上下功夫。

我们的脚由脚掌、脚后跟、脚趾组成。

脚平松落地,足跟、脚趾亦应同时放松,从足心到前脚掌尤为重要。

如果站立时脚松有难度,可坐或躺着试验。

松脚的过程中周身感觉极为舒服,脚松得似乎没有了,这就对了。

松脚必松脚趾、脚掌、脚跟,三者不可缺一,脚趾有若干小关节也应一一松开。

趾关节的放松牵扯到周身的松柔,脚趾维持全身的稳固和平衡,脚趾松开在技击中是克敌制胜之关键。

脚趾僵紧怎么可能全身表里都放松呢?明此浅显道理之后,拳家对松全身先松根的追求将是首要的。

拳家真正在脚下用功,一点力不挂,脚便有上浮之感,也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离虚”,这是脚下根基放松的缘故。

太极功夫的根基是“步”。

有的练家足背弓,趾抓地。

杨禹廷大师循拳理深入研究后认为,脚平松落地为好。

作为太极拳根基的脚,如果足背弓,趾抓地,有悖于太极拳的轻灵,也动摇了“其根在脚”、脚为太极拳之根的地位,练家要深悟这个理。

脚为根基,脚要空松舒平。

如果脚趾用力抓地,足背弓起来,脚很难放松,只能是脚紧全身僵,足弓而周身滞。

吴式太极拳行功,头脑安静,神经不紧张,全体周身松净,轻灵圆活,周身上下无处不虚灵,盘拳松、柔、圆、缓、匀、身心双修。

脚平松落地,脚与大地融为一体。

不是以力踩地,以脚蹬地,脚用力必然有反作用力,脚下轻飘上浮失去根基,人的肢体便失去稳固。

脚越松,根基稳而越显牢固,功夫日渐增长,身体像一个铸入地下的水泥柱,撼之不动。

从太极拳综合功夫周身大用讲,松脚就是放松全身,脚松后,踝、膝、胯、腰、肩、肘、手等九大关节都要松开,不松就是缺陷,就是凸凹,就是断续,这三大病破坏自身的平衡和稳定。

太极拳脚下虚实变化是渐变,绝对不能突变。

出步或并步,要分解成若干小动作,侧出脚从侧到正,如“起势”,先是大脚趾着地,过渡到二趾、中趾、四趾、小趾逐渐着地,再过渡到前脚掌,后脚跟,全脚平落在地上,这才算完成脚与脚阴阳的变化,也就是重心的变转。

从此练法不难看出,太极拳的脚下功夫很重要,练功的过程,就是大树往地下深深扎根的过程。

日久天长,太极拳的功夫自然上身,捷径是没有的。

其实,太极拳就是一阴一阳的脚下功夫,阴阳变化一通百通,道理极为简单“其根在脚”,是太极拳的根本。

实脚变虚脚只能渐变,这是阴阳变化的规律,不能以腰胯横移两条腿变重心,这种悖于阴阳变化的动作,脚下不易出功夫。

松,是太极拳的拳魂。

脚是根,松身先松根,故松脚在太极拳松功中是首要的。

人体的重量全压在双脚上,使我们的双脚变成可阴阳变化的太极脚是十分艰难的。

脚不松难以使人体起支撑作用的骨关节放松,脚松方可能节节贯串松到顶,脚下有“双轻”之感,进而达“腾虚”之上乘功夫,达到“用意不用力”的境界。

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太极拳也是始于足下。

拳论云:”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而绝大部分练拳者或认为太极拳要从手上松、从头上往下松。

笔者无意否定他家。

从人的常理上来说手指松一松,胳膊松一松,感觉上是很容易的。

但那是生活中的”松”,而不是太极拳上的”松”。

若想入得太极大门,从脚下松是必由之路,也是捷径。

练太极拳起始要从脚下松是很困难的。

首先,人体一百多斤的重量全压在一条腿上,可想而知,行动起来有多困难。

尤其是在倒撵猴向斜飞式转换过程中,由于连续重心在右腿一条腿上,那时脚、膝盖极其困难,初学者甚至产生怀疑这种观点的正确性。

但是,太极拳始于脚下往上松,用祝大彤老师的话就是:太极拳就是一阴一阳的脚下功夫,阴阳变化一通百通。

太极从脚下松是无法回避的。

祝大彤老师更为精辟的一句话: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

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双脚五指平松落地,由大趾、二趾、中趾、四趾直到小趾,节节松开,双脚处于双轻状态,全身自然处处空松。

吴图南老前辈告诉弟子们:“五个脚趾要一一松开。

”意即练太极拳时脚下要松。

笔者随祝大彤老师学拳,他自始至终强调一句太极拳的至理箴言:脚下一松到顶。

太极脚运行的过程是减加法,先减后加。

每一动作,先由脚下放松,祝大彤老师用电灯的开关来形容它,当你想让灯亮时要先按开关。

欲动脚引手,手是灯泡,当松脚时,太极拳开始运行。

由实脚开始松,继而由小腿由膝由胯,节节放松。

逐渐使实脚变成了虚脚,虚脚变成了实脚。

这是减加法。

太极脚在虚实转换过程中,行走的是弧形线,严格按八方线的规矩做。

手上轻扶八方线,脚下同样轻扶八方线,每个动作实脚为八方线的中心,例如搂膝拗步,实脚向虚脚转换过程中,由实向虚以减法方式渐变为虚脚,原来的虚脚呈弧形线运行到实脚正前方,在正角位(30度)定住。

整个运行过程包含着脚下阴阳变化、八方线、太极减加法。

正如祝大彤老师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中所言,太极拳脚下虚实变化是渐变,绝对不是突变。

从此练法不难看出,太极拳的脚下功夫相当重要,练功的过程,就像大树往地下深深扎根的过程,日久天长,太极脚的功夫自然上身,桩功很坚固,撼之不动。

太极脚是太极拳最为朴素的学问。

初练太极拳由脚下松时,会有这样几点感觉:首先,身上处处在和自己作对,全身僵紧。

偶尔松一松手指,感觉很舒服,难免使人产生松是否应由手上松的心理。

其次,行拳过程中由脚下松,全身会自然平稳,尤其是在祝大彤老师门下学拳特别强调阴阳要分明,实脚要实足,虚脚要虚净。

单脚完全重心的情况下更会有婴儿学步之感,摇摇晃晃。

这种现象在初学阶段是很正常的。

八十一式全套拳打下来,膝关节有疼痛感,是膝关节着力。

以大腿支撑全身,膝关节不负重,疼痛感就将消失。

出现以上这些现象是很正常的.甚至身上其他地方的肌肉也会出现难受的感觉。

尤其是四十岁左右的习拳者更易出现这种现象。

脚下松是习练太极拳的基础。

脚是人之根基。

人体各个关节,每块肌肉都是紧密相连的,一旦由脚下节节放松,自然由于不可能一步到位,每松一处关节,一块肌肉,其他地方的关节和肌肉就会产生连锁反应,由于牵拉,就会产生疼痛的感觉。

这种反应,是我们上下内外不协调的结果,多练拳,套路熟了,疼痛感即消失。

太极拳从脚下一松到顶是一项大工程,能够达到从脚下一松到顶也就进入了太极大门,非数年纯功而不可及。

但太极学子不可因困难而废。

在习拳过程中,要坚持每一动作从脚下松。

自己身上各关节、各肌肉每松一处,脚下松功不可没。

直到你全身九大关节节节贯通,脚下一松四梢空,自然就体会到太极拳空松的美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