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年例调查报告
年例-社会实践报告
![年例-社会实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7607b1d4431b90d6c85c782.png)
机械学院2014年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报告题目:关于粤西年例的调查报告负责人:陈碧川专业班级:车辆1301班共青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委员会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学生会二〇一四年一月我的家乡美——记湛江年例身为粤西的人,不得不提当地最有特色的一个风俗。
年例是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茂名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
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1 基本简介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
茂名、化州、高州、电白县、信宜及邻近的湛江、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
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
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
少数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
粤西地区的年例日各地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十五、十六日为最多,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的,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三天。
亦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
以土地神的“社境”为单位,开展年例活动,时间多为一天,间有两三天者。
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群众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茶饭酒菜。
2 历史起源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粤西茂名等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
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粤西年俗的调查与研究
![粤西年俗的调查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709200b14791711cc79173d.png)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2粤西年俗的调查与研究杨 丹 刘政钊【摘 要】作为表达粤西人民情感的方式之一,粤西年俗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广大民众参与其中。
“驱鬼纳福”、“敬神祭祖”,一代又一代粤西民众通过各种年俗活动向大家表达着他们质朴的感情和美好的心愿。
调查与研究粤西年俗,对于研究粤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深入进行区域文化建设,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粤西 年俗 传统文化粤西是广东省西部地区的简称,从地域上划分,粤西主要是指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个地级城市及其附属区域。
年俗,是指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以各种方式来期盼来年好运道的风俗和习惯。
粤西年俗,是粤西地区民众经过数代人的积累传播、继承发扬,从而形成的一种特别的表达民众美好诉求和心愿的传统文化方式,体现了粤西地区本土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研究粤西年俗,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解粤西民众的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对于结合粤西地方实际情况进行经济文化和政治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粤西年俗的发展概况目前,粤西主要有粤、闽、客三大族群,方言主要有涯话、黎话(雷州话)和海话,分属客家语系和闽南语系。
粤西地区的年俗习惯因为族群和语系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一)年例习俗年例习俗作为粤西地区主要的年俗习惯之一,自宋代就已有文字记载,至明朝时兴盛开来,最早起源于立春祭祀仪式。
年例习俗主要盛行于茂名地区,湛江吴川、阳江阳西等地区也有做年例的习惯。
在粤西人眼里,年例大过年。
过年可以不回老家,但年例是一定要回家的。
做年例时,每家每户广纳亲朋,好酒好菜招待;亲朋好友空手而来,乘兴而归。
来的人数多,代表主家人丁兴旺;人多热闹,预示今年会红红火火。
(二)飘色习俗吴川飘色始于清代,是吴川民间艺术“三绝”之一,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株绚丽的奇葩。
所谓飘色,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各种人物。
人物只靠着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311c0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0.png)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精选多篇)第一篇:粤西年例调查报告粤西年例调查报告摘要:年例是粤西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当地人对信仰的表达,我们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城市,年例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字:年例起源及发展影响年例是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作为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节日,年例文化可以说是粤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本文将由年例的起源开始介绍简单年例的起源及发展,并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将其积极发扬年例文化,它便会更加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为社会文化、经济做贡献。
年例是流传于粤西鉴、罗两江流域村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数百年来盛行不衰,民间素有“年例大过年”之说。
“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
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个节日。
它以一系列的仪式来体现村民的民间信仰和宗族认同。
什么是年例1.年例的起源年例来由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灯节的习惯也被人们接受,并且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第二种说法较为大家所接受,相传年例与冼太夫人有直接关系。
冼太夫人(512—602年)是粤西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她是广东南部越族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
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后来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1400多年来,冼太夫人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以至于将她神化。
粤西地区建有大量的冼太庙,而做年例的庙宇亦大多为冼太庙,年例的神像中也包括冼太夫人像。
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自、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
关于年例的研究调查论文
![关于年例的研究调查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c2168252f60ddccda38a073.png)
关于年例的研究调查论文众多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最为热闹,继而是元宵节。
然而粤西岭南一带,春节过后仍有特别节日要过,即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一、年例的起源化州、高州、茂南、茂港及邻近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
各地举办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主要集中在春节后的农历正月,年例一般都在农村举行,在外工作、生活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一定会赶回团聚,乡音乡情相交融的热烈气氛,著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乡人别有一番享受。
年例最初由冼代家族兴起,但其演化过程没史料记载。
据调查,明清时“年例”已记入当地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较盛行,后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恢复,目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且相当隆重热闹。
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俗语也称“饭期”。
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说“年例”是茂名农村第一大节目。
茂名地方的“年例”,源于“元宵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描写的正是元宵节夜观灯情景。
或许是茂名人的创造,把节目时间一错开,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
各条村庄的年例日期错开,是便于亲戚朋友互相欢聚。
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做年例没现在如此热闹。
那时,生产队干鱼塘,杀几头猪,社员们领回几斤鱼肉,再杀个鸡做菜,就算丰盛。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做年例也越来越隆重。
现在,一般人家摆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则摆上十几二十桌,吃的不仅是鸡鸭鱼肉,却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海里游的”,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做年例是客人越多,客人级别越高,门口停放汽车越多,主人面子就越大,因此,探年例不仅亲戚朋友来,连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也可来。
亲戚朋友见面聚情谊,交流信息,辛苦一年的农民高兴热闹几天,也算一趣事。
此外,粤西茂名等地农村做“年例”,除保留部分传统节目外,又赋予新时代内容。
适逢年例节,每村每巷搭起牌楼,沿路彩旗飘扬。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
粤西地区的年例习俗的来历
![粤西地区的年例习俗的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9d1de64d69eae009581bec19.png)
粤西地区的年例习俗的来历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
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年例是广东茂名、湛江地区(包括吴川[1])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
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
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
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
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
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
年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度的,一个村子一年之中在一个固定的日子里做“年例”。
“年例”传说源于“元宵节”,但“年例”的时间范围却比元宵节宽泛得多,以选择在元宵节或元宵节前后做“年例”的居多,各地因地理位置和族人姓氏的差异,所定的日子而有所不同。
一个村庄的“年例”一般是一天的时间,搞得热闹隆重的地方一般延续到两三天,一直到中秋节前后,仍有村庄做“年例”(早的在年初二,迟的在十一、二月份)。
做“年例”这样的风俗,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并不多见,那么,“年例”是何时起源的?据《茂名市志》记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
‘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
“年例”实际上是扩大的春节、元宵节、庙会,也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
“年例”的最大目的是敬神,“年例”首先是为神而做的。
“年例”中,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
在节日里,人们极尽所能来讨好神,献媚于神,以博取神的欢心,讨得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在古代,人们的生产力极低,对大自然的驾驭能力很弱,因此,对神的敬畏是很深切的。
年例
![年例](https://img.taocdn.com/s3/m/29d906f204a1b0717fd5dd47.png)
年例摘要:年例是粤西地区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
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年例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一种风俗,它不仅是简单的驱鬼纳福的敬鬼活动,它所蕴含的宗族认同和村际交往,人际交往,增强了当地人们的乡土情节,是当地农村典型的人际交往的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粤西人们逐渐摒弃年例中掺杂的迷信色彩和攀比、浪费的习惯,并不断注入时代的新元素,使得年例这个传统节日由原来的娱神节日向娱神娱人的综合性节日发展,不但增强了感情交流,还保护了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粤西年例传统节日传承发展年例的起源与发展年例,是古时候粤西本地居民的贺岁方式,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
在原始家长制时代(唐朝前),粤西土著人并没有过年的习惯,而是选谷熟的时候为腊,以腊月腊日作为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祭祀日子,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窦州(今信宜市)风俗:“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这是粤西年例盛况的最早描述。
年例是鉴江流域的土地上,盛行着一种新春祭祀、庆贺方式,可解释为:溯古例今,以此例比,照成规进行的“贺年例会”。
这是一个较为广义的年例形式。
“年例”的正式形成是在明朝。
清朝晚期,在粤西多个县志对这活动作为风俗给予记载,说明这种贺年例会受到官府重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为年例的历史留下了佐证。
直至到民国初年,粤西年例并没有因取消立春祭祀消亡,相反以粤西独特的风俗形式盛行,解放后来曾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恢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而且相当隆重热闹。
在粤西茂名有这样的说法,一年一度的“年例”期间,在外工作、生活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时一定会赶回来团聚。
同操一种语言,乡音乡情交融,气氛热烈,著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家乡人别有一番享受。
“年例”,比春节还重要
![“年例”,比春节还重要](https://img.taocdn.com/s3/m/f831213702020740be1e9b4f.png)
“年例”,比春节还重要作者: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7年第01期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谓是最热闹隆重。
然而在粤西一带,有一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粤西第一大节——年例所谓年例,即年年有例。
年例主要流传在广东茂名全境与附近的湛江,在广西的南部也有但是并不常见。
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以说“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日。
实际上“年例”只是具有同一地域特色的节日的通称,并不是所有做年例的地方都习惯把年例称为年例。
茂名、湛江市区和遂溪一般叫年例或“元宵”,其他地方习惯称谓各不相同,例如,雷州叫游人或元宵,徐闻叫上军坡、闹军坡或游神,廉江叫游神或游花街等。
不过,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每逢年例当天,这些地方乡村城镇都是热闹非凡,茂名在外工作、生活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一年一度的“年例”期间,一定会赶回家团聚。
同操一种语言,乡音乡情交融,气氛热烈,着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家乡人别有一番享受。
年例的其中一个特点是举办时间不固定,这个不固定是指在粤西每处地方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
从时间跨度来说,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
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是在同一日的。
年例期早的从年初五便开始,直到二月底。
茂南有句俗语“最早黄竹,最迟艾屋”,是说高山镇黄竹村正月初七日便做年例,而公馆镇的艾屋地是二月廿八日才做年例。
各条村庄的年例日期错开,是便于亲戚朋友互相欢聚。
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
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一次为大年例,就是客人来得最多的;另一次就是小年例,客人来得比较少。
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每个月都会进行。
另外,除了春节,还有所谓“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
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年例主要由自然村或宗族组织,也有由地方相关部门组织的。
以土地神的“社境”为单位,费用一般由长者出面邀各家各户出钱集资,按人口收费,即一户人家共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份,包括婴儿及老人,以前或现今的部分村庄按男丁人数收钱,俗称“人口钱”。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bb92a650b1c59eef8c7b49e.png)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摘要:年例是粤西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当地人对信仰的表达,我们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城市,年例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字:年例起源及发展影响年例是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作为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节日,年例文化可以说是粤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本文将由年例的起源开始介绍简单年例的起源及发展,并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将其积极发扬年例文化,它便会更加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为社会文化、经济做贡献。
年例是流传于粤西鉴、罗两江流域村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数百年来盛行不衰,民间素有“年例大过年”之说。
“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
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个节日。
它以一系列的仪式来体现村民的民间信仰和宗族认同。
什么是年例1.年例的起源年例来由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灯节的习惯也被人们接受,并且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第二种说法较为大家所接受,相传年例与冼太夫人有直接关系。
冼太夫人(512—602年)是粤西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她是广东南部越族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
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后来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1400多年来,冼太夫人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以至于将她神化。
粤西地区建有大量的冼太庙,而做年例的庙宇亦大多为冼太庙,年例的神像中也包括冼太夫人像。
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自、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a11937d36f1aff00bed51e16.png)
年例是粤西地区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
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湛江的年例,可谓是一年中的盛事。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地有句话讲,“过年你可以不回家,但过年例却不能不回来”。
人们对“年例”格外敬重,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年例既是一个村子一年中村民的大集会,也是请神拜神送神的时节,譬如有些村子的年例就是某某神仙的生日,在加上一代一代传递的风俗,年例在粤西人的地位,可能比北方的庙会地位更甚。
湛江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以说“年例”是湛江农村的第一大节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年例已不再是单纯的“吃节”,其文化品味也越来越浓。
一些文化活动甚至纳入湛江的品牌建设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传,其中上刀山、下火海、穿刺床、穿令箭等更是年例活动中绝技,也成为极具湛江特色的旅游资源。
上刀山:麻章太平镇麒麟村爬刀梯源于400年前先人除暴安良的传说。
实质是爬刀梯,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企盼驱邪消灾,祈福平安。
刀梯用锋利的钢刀扎于两支木柱上,梯高18米,36把钢刀,刀刃向上,级距约40厘米,组成梯级。
下火海:雷州宾合村的下火海——“排火炭”比较有名,火堆较大,“技术含量”也高,每年都吸引不少“发烧摄友”。
以一阵密锣紧鼓把众人引入中心广场,村民们七手八脚把几吨木柴垒成中空的锥形,中间是易引火的细长竹篾片。
头扎布带的巫师手拿火把,口中念念有词,比比划划一阵后终于点着了这个“大篝火”穿令箭:东海岛调文村,传说中村民的祖先曾用令箭惩治不忠、不仁和不孝的子孙,而每年巡游的“穿令箭”就成为后代为表示自己不忘祖训、好好做人而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项目。
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一名老人靠近一名已在巡游轿上颠簸约半小时的年轻汉子。
这位男子弯身,老人便在轿下将箭头从他的右嘴角“轻松”地插入口腔,以红绳将令箭的后部系上,紧接手持“令箭”再次沿男子口腔深入,一霎那,令箭竟从左脸部穿左腮而出,丝毫没有血迹。
粤西民俗调研
![粤西民俗调研](https://img.taocdn.com/s3/m/3ca22a7927284b73f242508a.png)
粤西民俗调研——年例调研背景: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进行民俗调研,不仅能开拓我们的视野,深入认识一种新的文化,而且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能培养我们对待文化的平等的立场和态度。
人类是平等的,文化也是平等的,所以,进行民俗调研,加深我们对文化差异性的理解。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文化特色更是丰富多彩。
对不同民俗的调研,相信也是多元文化景观的展示过程。
调研案例:广东省茂名市年例名词解释之:年例光绪《茂名县志·风俗》有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据了解,明、清时年例已记入粤西的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比较盛行,后来曾一度中断。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年例逐渐恢复。
年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例,以土地神的“社境”为单位,一个地方(有的为一个村子,有的为一个管理区,有的为一个镇)一年之中在一个固定的日子里做年例。
按我们茂名地区的风俗习惯,从每年正月初二到清明前,各个地区逐个开始做年例,少数一些“翻秋”年例则几乎每个季节都有(但多集中在秋天),一般是一个镇、村为同一天,少数为两天,有的为三天(头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
由于各个地区的年例日不同,因此才有亲朋戚友间相互探访的热闹。
据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经十分流行。
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
年例类似于元宵节,但又与元宵节不同。
不同的是,每个地方做年例的时间不同,而有相当一部分的地区是把年例定在正月十五,即元宵节那一天。
从正月初二开始,各个地方就陆续的开展了年例活动。
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
广东茂名、化州、高州、电白县、信宜及邻近的湛江、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
粤西地区年例文化研究
![粤西地区年例文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ebbc37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3.png)
粤西地区年例文化研究粤西地区,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其中,年例文化是粤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
本文将对粤西地区年例文化的主题、引入、阐述、案例和总结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主题:本文旨在探讨粤西地区年例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承发展。
通过分析年例文化的历史渊源、活动形式和代表性案例,揭示其文化价值和未来发展前景。
引入:粤西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例文化。
年例文化是粤西地区人们在每年的春节之后,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庭美满而举行的一系列祭祀和庆祝活动的总称。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了解粤西地区年例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点,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其传承发展的可能性。
阐述:粤西地区年例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在庆祝活动中,人们会舞龙舞狮、放鞭炮、游神赛会等,以营造热闹喜庆的氛围。
此外,祭祀活动也是年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会前往寺庙或宗祠祭拜祖先和神明,通过献祭品、烧香、祈祷等方式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
此外,传统手工艺也是年例文化的独特之处,如制作糖人和糖果、编织草帽等,这些手工艺品既具有实用价值,也富有观赏价值。
案例:在粤西地区的年例文化中,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例如,茂名地区的年例活动以抬神像巡游为主,每年农历的正月或二月初选一个日子为年例节,当天人们会抬着神像游遍村里的每一条街巷。
游行队伍中还有各种民间表演,如舞龙舞狮、粤剧折子戏等,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外,湛江地区的年例文化则以祭祀祖先为主题,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回到家乡祭祖扫墓,并举行盛大的祠堂集会和民间表演,展现出浓厚的家族凝聚力和地域特色。
总结:粤西地区年例文化是该地区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
年例文化既包含了祭祀祖先和神明的传统信仰,也融入了各种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元素,同时还展现了粤西人民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正是这些特质使得年例文化成为粤西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湛江传统民俗研究——以“年例”为例
![湛江传统民俗研究——以“年例”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3eaa415a6c30c2258019e0e.png)
— —
以“ 年例 ’ ’ 为 例
翁绿虹 谢 雪 珠
陈 汉威
( 广 东培 正 学 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8 3 0 )
摘 要 : 年例是 粤西地 区一种地方特 色的传统 民俗 节 日。其 中湛江的年例 活动起 源于驱 除瘟疫 , 但是 随 着社 会 经 济 的发 展 , 传 统 的 民俗 活 动 逐 渐 体 现 出 时代 的特 色 , 对 于传 统 文化 艺 术 、 旅 游资源开发 、 促 进 经 济 发 展 都 有 深
驾 出郊 游 , 后 因 以为 例 。神 之 灵 嗣 是 益 显 … …” 从 民俗 学 的 角 度 出 发 , 年 例 主 要 是 与 本 地 的 自然 条件 、 经济效益 、 区域 人 文 精 神 相 融 合 的结 果 。既 是 扩
大 了的庙会 、 社、 祖 先迁移 落脚纪念 日等综 合起来 的节
中不 断地加入新 时代 的元 素 , 例如 , 一部 分政 府 的政 治 宣传标语 、 投 资商 的商 品广 告 、 礼 仪 队伍 、 西洋乐 队等 等 。使得年例 由原来 的娱 神娱人 的综合 性 的节 日成 为 种 时尚庆 典 。不但 增 强 了乡 间感情 交 流 , 还保 护 了 传统地方人文艺术 , 在市场 上促进 区域经济 的发展 。
但 随 着 时代 的发 展 , 这 已经 不 是 最 重 要 的 了 , 年 例 已 逐 安 。湛 江 群 众 将 年 例 看 得 比过 年 还 重 要 。年 例 当 天 无 渐形成 了粤 西特 色年 例文 化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 年 例 论是外 出打工 的做生意 的, 还是 嫁 出去 的都 回到村 中 ,
刻的影响。
关键 词 : 年例 ; 湛江 ; 民 俗 活 动
粤西“年例”民俗器物与艺术及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
![粤西“年例”民俗器物与艺术及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5dfb26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a.png)
粤西“年例”民俗器物与艺术及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作者:黄志慧邹嘉俊来源:《美与时代·上》2020年第11期摘要:“年例”是广东西部地区临江、罗江流域的民间庆典,该地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粤西“年例”历史悠久,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粤西“年例”融民间信仰与诸多民俗艺术形式于一体,其所用器物如各类神器、乐器、食器、服饰、年画、灯笼、彩旗、花车以及舞台装饰物等,都是伴随“年例”民俗活动而生,有特定的形成方式与特定的含义。
粤西“年例”器物与民俗、民间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融,促进了其文化与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粤西;民俗;年例;器物;艺术产业化一、粤西“年例”器物的研究现状广东茂名在2012年成功申请“年例”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湛江吴川也将“年例”申遗成功,但目前学术界对“年例”器物的研究成果却较少,在“中国知网”检索“年例”关键词得到的相关文献也不过百来篇。
它们有的介绍了“年例”的起源,有的分析了“年例”民俗仪式的当代意义,有的从经济、文化、娱乐、心理等方面对粤西“年例”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大多是探究“年例”的历史渊源及论述仪式活动的过程和意义,对“年例”的看法仅局限于其作为传统节日的宗教属性和民俗属性,从非遗文化的角度探讨粤西“年例”器物的学术成果较少。
因此,结合民俗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去研究“年例”器物的变迁与其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很大的研究空间[1]。
本文旨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研究器物与民俗、艺术的融合情况及探讨其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二、粤西“年例”民俗中的器物应用“年例”是融宗教仪式与民間节庆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它的宗教部分源于古代驱鬼、祭神和消灾祈福仪式,节庆部分源于传统元宵灯市和民间游艺。
目前“年例”的民俗活动主要由做年例、看年例、食年例三部分组成[2]。
“做年例”对于粤西地区人民来说,就是一场祭祀祈福的民俗活动,这是宗教仪式的延续。
粤西年例习俗及发展
![粤西年例习俗及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e560083360cba1aa811da7b.png)
粤西年例习俗及发展作者:梁章萍来源:《中国经贸》2009年第14期摘要:年例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一种风俗,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驱鬼纳福”的敬神活动,它所蕴含的宗族认同和村际交往、人际交往增强了当地人们的乡土情结,是当地农村典型的人际交往的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粤西人们逐渐摒弃年例活动中的迷信色彩和攀比浪费的习惯并不断地加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得年例这一古老民俗由原来的娱神节日向着娱神娱人的综合性的节日发展,不但增强了感情交流还保护了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粤西;年例;风俗;发展年例,顾名思义就是年年有例,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个节日。
粤西地区包括茂名市、湛江市、阳江市、云浮市、肇庆市,其中年例节最流行的在茂名市管辖的包括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湛江的吴川和濂江也比较流行,其余地方广西的南部也有但是并不常见。
年例节与一般的民俗节日不同,他由做年例的村庄在一年里选择某个固定的日子作为自己村子的年例日,所以年例节是“同节不同日”,每个村子的年例是错开来做到,一般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和二月(也有个别村庄一年有两个年例节的,但后一个俗称为“小年例”,一般不会特别重视)。
据《茂名市志》记载:“‘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其能,尽献于众。
‘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客人登门,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招呼茶饭。
”文中所说的“年例节”即指年例。
又有记载:“‘年例节’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游神游灯锣鼓喧天。
”一、年例的起源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社戏、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
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但是它为什么会出现在粤西一带而不是其他地方呢?更多的人相信它与粤西名人冼夫人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了解的地域文化或风俗作文粤西年例
![我了解的地域文化或风俗作文粤西年例](https://img.taocdn.com/s3/m/c7ecb64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1.png)
我了解的地域文化或风俗作文粤西年例
《我了解的地域文化或风俗——粤西年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粤西年例吗?这可是粤西地区超级有趣的一个风俗呢!
每年到了特定的时候,粤西就会变得热闹非凡。
就说我去年参加的那次年例吧,那场面,可真是人山人海。
一走进村子,就能闻到香喷喷的味道。
原来是每家每户都在准备丰盛的美食,有肥肥的白切鸡,甜甜的八宝饭,还有大大的虾。
我吃得小肚子圆滚滚的。
还有舞龙舞狮表演,那些狮子和龙在人们的舞动下,活灵活现,好像真的在飞一样。
小朋友们都跟着跑,开心得又笑又叫。
到了晚上,还有好看的烟花。
烟花在天上炸开,五颜六色的,漂亮极了。
大家都仰着头看,眼睛里都是惊喜。
粤西年例可真是太好玩啦,我盼着今年还能去呢!
《我了解的地域文化或风俗——粤西年例》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粤西年例。
粤西年例就像是一个大大的欢乐派对!我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进村,就看到好多漂亮的花灯,红的、黄的、绿的,一闪一闪的,可好看啦。
还有好多人在搭戏台子,准备唱戏呢。
戏台上的演员穿着漂亮的衣服,唱着好听的歌,虽然我不太懂,但就是觉得很有趣。
我最喜欢的还是吃年例的饭。
桌上摆满了各种好吃的,有我最爱吃的红烧肉,那肉又软又香,一放进嘴里就化了。
还有鱼,大人说这代表着年年有余。
吃完饭,大家一起在广场上跳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
这就是粤西年例,充满了欢乐和幸福。
你们想不想也来感受一下呢?。
介绍粤西年例作文
![介绍粤西年例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e77b8e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7.png)
介绍粤西年例作文在粤西这片充满独特风情的土地上,年例可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是一年中最热闹、最让人期待的时刻。
年例一般会在正月初二到二月底之间举行,具体的日子每个村子都不太一样。
这可不像咱们平时过个节,定好哪天就哪天,年例的日子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有着特别的讲究。
一到年例的时候,村子里就像炸开了锅一样热闹。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彩旗飘飘,那场面,光是看着就让人心里头乐开了花。
就说准备工作吧,那可真是全家老少齐上阵。
大人们提前好多天就开始忙活着采购食材,什么鸡鸭鱼肉、海鲜蔬果,那是一样都不能少。
厨房里整天都飘出阵阵香味,馋得孩子们时不时就跑过去偷瞄两眼。
我记得有一年,我家准备年例,我妈那叫一个紧张有序。
她提前两天就开始泡发香菇、木耳,把那些干货一点点泡得饱满圆润。
我爸呢,则负责去市场挑选最新鲜的鱼和虾,他总是跟那些摊主讨价还价,非得买到又好又实惠的才行。
我也没闲着,被分配了个简单的任务——给刚买回来的青菜摘叶子、洗干净。
我一边干活一边心里嘀咕:“这年例可真够折腾人的!”可等到真正过年例那天,看到满桌的美味佳肴,看到亲朋好友们吃得开心满足,我一下子就觉得之前的辛苦都值了!到了年例当天,一大早就能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这鞭炮声就像是战斗的号角,告诉大家:“年例开始啦!”村里的舞狮队也早早地出动了,他们穿着鲜艳的服装,敲着锣打着鼓,挨家挨户地去拜年。
那狮子舞得活灵活现,一会儿眨眨眼,一会儿抖抖毛,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而最让我期待的,还是那一桌桌丰盛的年例宴。
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有香喷喷的白切鸡,那鸡肉鲜嫩多汁,咬上一口,满嘴都是香味;有酸甜可口的糖醋排骨,每一块都色泽诱人,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还有那清蒸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鱼肉鲜嫩爽滑,入口即化。
除了这些,还有各种海鲜、炒菜、汤羹,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从哪道菜开始下筷子。
吃饭的时候,那场面更是热闹非凡。
亲朋好友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谈笑风生。
我了解的地域文化或风俗作文粤西年例
![我了解的地域文化或风俗作文粤西年例](https://img.taocdn.com/s3/m/21344bb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e.png)
我了解的地域文化或风俗作文粤西年例本篇作为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五感体验,粤西年例行云流水,妙不可言,粤西年例外,何以言文化?视觉:色彩斑斓,喜气洋洋一走进年例的会场,眼眸就被那繁复华丽的装饰所吸引。
五颜六色的灯笼点缀在会场四周,闪烁着喜庆的光芒。
巨幅的彩旗迎风招展,上面绣着吉祥如意的图案。
舞台中央,一棵高大的“醒狮树”拔地而起,威武的醒狮昂首嘶吼,仿佛在宣告着节日的到来。
听觉:锣鼓喧天,响彻云霄年例期间,各式各样的民间乐器汇聚一堂。
雄浑的锣鼓声震耳欲聋,宛若雷鸣,响彻云霄。
清脆的唢呐声高亢激昂,穿透人群,让人热血沸腾。
悠扬的笛声悠扬婉转,诉说着粤西人的乡愁情怀。
嗅觉:香火缭绕,沁人心脾庙前供桌上香火缭绕,檀香的芬芳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香炉旁,虔诚地祈福许愿。
香烟袅袅,带着人间的喜悦与期盼,缓缓升向天空。
触觉: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年例会场里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人们纷纷穿着节日盛装,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热闹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小摊贩们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传统小吃和工艺品。
触摸着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物件,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领略着粤西文化的精髓。
味觉:佳肴美酒,回味无穷粤西年例,少不了丰盛的传统美食。
碌鹅膏香四溢,鸡仔饼酥脆可口,大头菜炒猪肉咸香诱人。
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畅谈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那一刻,家的味道弥漫开来。
通过五感体验,我深深领悟到了粤西年例的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场热闹非凡的节日,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盛会。
它承载着粤西人的历史、信仰和乡愁,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生生不息地传承着。
粤西地区“年例”视域下体育文化研究
![粤西地区“年例”视域下体育文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91ce8e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1.png)
纵观粤西“年例”的起源与发展,虽非起源粤西本土的民 俗活动,但却能在此地域代代相传,年年开展,作为一种大型的 民间习俗文化现象,虽经历了破坏、禁止、几乎失传,却在复苏
1 粤西地区“年例”的起源与发展 “年例”是具有历史悠久的大型民间习俗活动。“年例”最
初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福等,随着历史的发展和 社会的变迁,“年例”的主旨和功能正逐渐发生变化。 1.1 粤西地区“年例”的起源及概述
史籍记载明清时期已载入地方志,嘉庆《茂名县志·卷十 七·风俗》有对“年例”的记载:“自是月(农历十二月)至二、三 月,里祠设醮,遂奉神沿门逐鬼,谓之做年例……”[1]光绪《高 州府志》卷六“风俗十二”篇有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 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官绅礼服迎神, 选壮者赤帻朱蓝其面,……,于古礼为近。”[2]因此,“年例”习 俗已历经几百年。
粤西地区“年例”内容总体可分为“做年例”“食年例”(粤 语“食”即为“吃”)和“睇年例”(粤语“睇”即为“看”);“做年 例”主要以祈祷、游神、娱神仪式为主;“食年例”即为宴客,各 家各户自摆酒席,少则几桌,多则几十桌[4];“睇年例”的内容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包括了体育与民间文艺表演,如舞狮、古 代人物造型展、粤剧表演、杂技表演、歌舞团表演[5],不同地区 还有飘色、木偶戏、八音锣鼓、跳花棚、人龙舞、摊舞、陶鼓与泥 塑、穿令箭、滚刺床、爬刀梯、下火海等[6]。 1.2 粤西地区“年例”的发展
粤西习俗-年例,电白(一)
![粤西习俗-年例,电白(一)](https://img.taocdn.com/s3/m/31e669f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6.png)
粤西习俗-年例,电白(一)
广东的粤北经常去,却很少去粤西,只有一次路过,也算不上是去过,这次是专程去电白走走,有一远房亲戚在电白,出发的那天才知道电白在过节,亲戚说什么节我也没听懂,因为他的白话还是带点音的,其实我是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么一个节,所以大家怎么说我也还是没听明白,反正没听懂,亲戚说去到你就知道了,我一直以为电白那里是少数民族黎族的地方,所以他说的节我就认为是少数民族过的节,说赶中午吃饭,可是道路不让人,堵死了,到了中午1点多才到电白,亲戚直接把我们送到他家族的祖房那,到了那里已经有好多人在开吃了,我们找地方停好车,跟着亲戚走进去,我是有点不好意思,因为不认识大家,这样去吃人家的饭很是不好,但是亲戚说没问题的,这个做来就是招呼亲朋好友的,谁来吃都无所胃,只要高兴就行,菜肴很丰富,以海鲜为主,平时很难吃的到这么新鲜的海鲜,这餐真是大开眼界,吃完饭我们想去海边看看,亲戚们陪着我们走海边,这时我才问清楚这到底是什么节?听了半天才搞清楚叫“年例”,我马上上网查,原来是茂名一带的习俗,这一带的人不是同一天过年例的,大至上是以村为同一天,亲戚说过完年后就开始了,他们自己家就在正月中就办了,今天这个是他的长辈那个村搞得,刚好给我们碰上了,说这个要吃三天,据说这个还要比谁家来吃饭的人多,有钱的人就办的热闹很多,总之从早到晚不停,走了一桌又上一桌,不停这桌就是我们吃的那桌,可惜的们都是高、高、高,三高的人,不敢吃的太多
这家人是在做年例,不是做买卖,是自家人过年例,过张吧?像一个餐厅。
粤西习俗-年例,电白(二)
![粤西习俗-年例,电白(二)](https://img.taocdn.com/s3/m/9e11f3f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8.png)
粤西习俗-年例,电白(二)吃完饭去海边的路上看到有人在门口放了好多桌子,桌面上放了好多鸡,是熟的,好像都是白切鸡,不知做什么用的,再走过一点有好多人站在路边看,不知道看什么,我们也站在一个水果摊前跟着看,真不知看什么,问他们,他们说的话我一句也没听懂,在我们站的位置对面是一个路口,有好多人站在那守着,不让车进出,后来也不让人进出。
我想着有好大的游行队伍要出来,等了好久,我们还没留意就有几个年青人抬着不知是什么冲着跑了出来,紧跟着后面又有人,这时我才想起拿起手机抓拍,原来都是一些年青人,几个年青人共抬一个号称是神的小木头人冲出马路,很快的跑走,后面还跟着几个小男孩在舞狮,然后去到刚才摆有好多桌子,上面放有好多鸡的地方放下,然后好多人去拜这些神,几个我称他们为小朋友的男孩在敲锣打鼓,这个当时没好问为什么要这样,上网查了,说是逛神,但为什么冲出马路很快就跑走了呢?这个有机会要问问清楚,这是为什么,查一下明年谁家搞这个,我也去大吃,然后再看这种逛神,在网上有好多的图片,说年例很热闹的,有好大型的活动,但要看是哪个地方办,好像说全年茂名那一带都有人在过这个节,这天不在话下。
第二天去了亲戚家,他家门口就是菜市场,亲戚的夫人在菜市场卖东西,我们去看菜市场,市场里有好多我们没有见过的海鲜,也有好多是我认为很希罕的海鲜。
这天亲戚亲自下厨做海鲜餐,他一边做我们一边吃,好过瘾,从来没试过这样吃饭的,还有点像吃年例,这餐没吃饭,就是吃了海鲜,吃完饭亲戚提议去鱼港,说电白有一个很大的鱼港,到了鱼港,真的很大,鱼船回来的海鲜很便宜的,花夹才40元一大箩筐,外面卖是13块一斤的,但从鱼港看好像很老资格了,有好多的船都废了,出海的人还像不是本地人了,说的都是普通话,深圳大鹏的鱼船有好多都是湖南人,电白这里也许也是湖南人,看完鱼港去看冼太夫人庙,原来冼太夫人与年例有渊源,史料中显示年例活动是由冼氏家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看完冼太夫回亲戚家继续我们的小年例,哈哈,这两天时间把我吃的十天都不用吃肉了,这是意外的收获,如果不是想去电白走走,也许就不知道有这挡事了知道为什么喜欢看庙吗?我不烧香,只是看庙里的装饰品,那是一种工艺,好多人没读过多少书,可这些人的想像力很丰富,他们可以凭想像力做出好多不知叫什么的东西,手工很好,人呀要学会欣赏才活的有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摘要:年例是粤西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当地人对信仰的表达,我们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城市,年例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字:年例起源及发展影响年例是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作为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节日,年例文化可以说是粤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本文将由年例的起源开始介绍简单年例的起源及发展,并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将其积极发扬年例文化,它便会更加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为社会文化、经济做贡献。
年例是流传于粤西鉴、罗两江流域村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数百年来盛行不衰,民间素有“年例大过年”之说。
“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
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个节日。
它以一系列的仪式来体现村民的民间信仰和宗族认同。
什么是年例1.年例的起源年例来由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灯节的习惯也被人们接受,并且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第二种说法较为大家所接受,相传年例与冼太夫人有直接关系。
冼太夫人(512—602年)是粤西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她是广东南部越族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
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后来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1400多年来,冼太夫人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以至于将她神化。
粤西地区建有大量的冼太庙,而做年例的庙宇亦大多为冼太庙,年例的神像中也包括冼太夫人像。
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自、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
冼太夫人所到之处,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她所建功勋的。
在以后的年代里,这里的人们和冼太夫人的后裔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时间、习惯举行纪念冼太夫人的活动、仪式并逐渐演变为年例。
所以在今天的民间“年例”习俗,只有在这一地区才有,这应是一种历史的痕迹。
2.做年例的地区和时间年例主要分布在:茂名(现管辖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高州市,信宜市和旁边的化州市以及湛江、吴川一带,还有广西桂东南少部分地区。
各村的年例日起都是约定俗成的,各地区都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至清明前后(个别地区的年例日在秋季),尤十三至十八日为最多。
一般同一个村庄或附近几条村的年里日为同一日。
年例是一年一次的,但有个别地方是一年两次,但第二次的年例是小年例,不会大肆宴请宾客。
3.年例的习俗贯穿年例始终的是“吃”和“睇”。
一次年例一般可以分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祭祀仪式主要包括扫尘、接灯、拜神、游神、摆醮、烧船等仪式。
祭祀仪式中最重要的是游神和摆醮。
其间伴随着唱大戏、舞狮、飘色等颇具粤西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
“起年例”有游神活动,早上道士会把菩萨从庙里请出来,按照预定的路线媛媛前进。
家家户户都早以好准备三牲(猪肉、鸡、鱼)以及各种水果迎接神架,祈求神的庇佑,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大吉,然后是大放鞭炮,这种敬神形式叫“摆醮”。
各家各户摆醮完毕再转回庙里。
游神队伍非常庞大,按放铳队、扛旗队、锣、灯笼、肃静回避牌、罗线队、神轿、狮队(陶鼓队)、大鼓等仪仗队列排好顺序,鸣炮起身,出行游神,八音齐奏,一路鞭炮声、锣鼓唢呐声、铁铳声不绝于耳。
“正年例”那天家里的成员会邀请自己的朋友、同学来大吃一餐,主人热情款待亲朋好友、互致问候,邻近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走年例),所有血亲姻亲表亲、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无论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主人都会热情款待招呼茶饭,来的人越多,主人越高兴,因为人越多代表那年会越兴旺。
“年例尾”有送灯、游灯、烧纸船等仪式。
烧纸船时,小孩们会将“草鬼”(草扎的鬼魅)放进纸船里,这个仪式意味着将家里不好的东西交给纸船押走,驱邪除妖。
仪式结束后,道士会焚烧灵符。
村民则纷纷去抢灵符灰烬,将其融入开水里,给小孩喝。
据说这样小孩就不会生病,即使有病痛小孩也会好起来。
活动结束后,每家都可以获得一张由道士施过法术的灵符。
村民将灵符贴在自家大厅香案后方的墙壁上,这张灵符将保佑村民全年五谷丰登、人财两旺。
晚上,村里会邀请一些粤剧团、歌舞团演出,俗称“唱大戏”。
全村男女老少都会集中在预先布置好的舞台前观看,热闹非凡。
例如笔者今年在高州某同学家所见,从傍晚开始舞台上便有类似粤剧的“木头戏”看,“木头戏”由傍晚一直到演出至深夜12点,12点后便换成某歌舞团演出。
起初演“木头戏”时,观众基本都是老人,且人数不多,但到歌舞团演出时现场却已是人山人海,站在后面的观众完全看不清楚,笔者亦唯有爬上够高的地方观看。
表演现场气氛十分火爆。
年例影响1.年例的正面影响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习俗,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使年例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是岭南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粤西地区人们敬神信仰的表现。
可以看到,年例的仪式几乎都和“神”有关,即使现代社会中神灵已经失去了部分传统功能,即使科学知识大大减低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心怵感,但人们依然试图以仪式来实现自身与外在环境的谐调,即构建天人和谐关系。
剥去宗教的外衣,粤西人民在神圣的祭祀仪式中,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
其次,人们以年例作为一年的开始,把不干净的东西丢走,期盼美好的一年,从心理上走向新的一年。
在年例的准备过程中,家庭成员的合作、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使宗族的凝聚力和族群认同感得到增强,这个比神灵的庇佑更为重要。
每一个民族节日都会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年例也不例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例已经从最初的娱神节目到发展成后来的娱神娱人节目,再到现在的融入地区交际和文娱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目。
在传统的年例仪式中,年例筵席并不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例的宴席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年例筵席兴盛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人们纷纷外出,或打工,或读书,不再固守乡土,年例作为当地独特的民俗节日自然就成为了人们共聚一堂、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
某村村民说“春节的团聚是家庭内部的,而年例的聚会则是面向外界更广泛的关系的”。
茂名人对年例的重视程度远大于春节,外出的人春节期间未必回家,但年例期间肯定要回家。
所以农村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人们把年例当作维系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而团圆饭形式是乡土社会沟通感情的最好途径,于是,年例筵席逐渐演变为年例中的重要仪式。
这是建立在宗族基础上,不断往外延伸的社会关系总和的确认。
年例筵席有个待客原则:来者皆是客。
就算不认识的人,主人家也热情接待。
客人越多,表明这个家庭来年越兴旺。
主人家的家庭成员都可以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赴宴,亲朋好友还可以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前往。
因此,有些客人连主人都不认识。
在一些人看来,免费请那么多人吃大餐,是一种浪费又毫无意义的做法,属于纯粹的炫耀行为。
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深刻仪式意义,即通过年例筵席,形成社会关系圈。
这个关系圈是家族关系的延伸化,也是年例适应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化趋势的一种应对措施。
年例仪式的繁杂多样,体现出了民众抛弃了平时节约、精打细算的消费观念,而是大方宴请神灵、祖先,大方宴请客人,不计较客人的到来将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反而客人来的越多越开心。
人们用狂欢的态度来庆祝这喜庆的日子,在过了一年寻常平凡的日子后,人们在年例期间切底抛开平时负担的压力,尽情吃喝,调节了平日里的单调和压力,增添了乐趣和生机,让大家体会到生活的意义,不至于迷失在日常繁琐的生活中,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是一种合理的情感宣泄方式,这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呼应的影响。
年例仪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岭南特色文化的符号,年里中有大戏、木偶戏、八音、跳花棚、飘色、舞狮等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
在当今物质时代,这些地方性民俗艺术活动在生活中出现的机会已经是越来越少了。
年例习俗的传承,让这些文化得以很好的保存下来,使这些逐渐被人们遗忘的民间艺术有了一定的空间展现给大家,也让大家有机会接触这些祖先留下来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让我们能好好重视并珍惜它们。
2.年例的负面影响当然,在我们传承年例习俗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消极的思想在影响着我们。
年例活动是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它是人们敬神、畏神的表现,其中总会有一些糟粕在里面。
例如上文提到的村民抢灵符的灰烬,然后融在开水里喂给小孩吃,这便是十分不可取的行为。
这些仪式中,如果只是一种基本的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意愿当然并不伤大雅,但如果一味迷信鬼神的力量,便变成了腐朽的封建迷信思想了。
其次,年例大方宴请客人导致了一些攀比心理出现,造成奢侈浪费的现象。
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个这样的说法:“一年挣钱年例花”。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手里的钱财总有些剩余,于是在年例期间过度宴请客人,为的便是争个面子。
甚至有人花几十万来做一次年例,比的就是排场。
谁家的小车多,谁家就有面子。
这就导致了一些并不富裕的人打肿脸来充胖子,倾其所有来宴请客人,导致年例过后,家里的钱财所剩无几。
于是,在笔者坐车去看年例的路上,听到司机这样说,这些年例其实还不如不做,大家都是农村人,本来就没几分钱,再被年例这样一弄,年例过后便穷上加穷了,这样又有什么意思。
本来做年例,亲朋戚友共聚一堂本来无可厚非。
但如果这种传统习俗也添上这些恶俗,把铺张浪费当成是荣耀的话,未免就本末倒置了。
如其这样“大手笔”还不如把这些钱捐给慈善机构,或者捐赠给村里困难的家庭,也总比铺张浪费好。
年例的发展前景何火权在《关注传统民俗丰富多元文化》一文中提到,年例习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前前后后被禁止了好几次。
因为具有浓重的鬼神色彩,年例习俗在新中国一直被打压,尤其是改革开放前,思想还没解放,这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是绝对禁止的,当时破四旧,破除封建迷信,村村拆公庙,弄得沸沸腾腾。
但农村的民间习俗就是这样奇怪,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直没能完全把年例消除,到后来一些政府机关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这种状态一直延至今时今日。
而现在,在广东在大力建设文化大省的时候,我们应对年例文化加以引导,发展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年例特色文化,与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想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年例文化得以保留以及发展壮大。
继承和发展年例文化是丰富农村活动的需要。
农村的文化活动可谓少之又少,而年例是农村活动的重头戏。
但有人认为它是落后的、迷信的旧风俗、坏习惯。
有人认为它是铺张浪费,拉关系搞宗派、滋生腐败的根源,应该禁止其发展。
有的人对年例不屑一顾,认为是民间的“小文化”上不了档次,没必要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