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合集下载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去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1.桂枝汤类方 歌 (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73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73条

【每⽇⼀诵】伤寒论第73条第73条伤寒,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草汤主之。

上四味,以⽔四升,煮取⼆升,去滓,分温三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伤寒汗出⽽渴者,亡津液胃燥,邪⽓渐传⾥也,五苓散以和表⾥。

若汗出不渴者,邪⽓不传⾥,但在表⽽表虚也,与茯苓⽢草汤和表合卫。

茯苓、⽢草之⽢,益津液⽽和卫;桂枝、⽣姜之⾟,助阳⽓⽽解表。

清·吴谦《医宗⾦鉴》此申上条或渴⽽不烦,或烦⽽不渴者,以别其治也。

伤寒发汗后,脉浮数,汗出烦渴,⼩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汗出者,省⽂也)。

渴⽽不烦,是饮盛于热,故亦以五苓散主之,利⽔以化津也。

若不烦且不渴者,是⾥⽆热也。

惟脉浮数汗出,⼩便不利,是荣卫不和也,故主以茯苓⽢草汤和表以利⽔也。

郑重光⽈:伤寒本⽆汗,汗因发⽽出也。

上条烦⽽渴,此条但渴不烦,⾥证较轻,治亦不殊;若更不渴,则内⽆燥,⾥病少⽽表证犹多也。

故⽤桂枝汤之三,五苓散之⼀,⽰三表⼀⾥之意,易名⽈茯苓⽢草汤者,乃桂枝五苓之变制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汗出下当有“⼼下悸”三字,看后条可知。

不然汗出⽽渴,是⽩虎汤症;汗后不渴⽽⽆他症,是病已瘥,可勿药矣。

⼆⽅皆因⼼下有⽔⽓⽽设。

渴者是津液已亡,故少⽤桂枝,多服暖⽔,微发其汗;不渴者津液未亡,故仍⽤桂加减,更发其汗。

上条⾔症⽽不及治。

此条⾔⽅⽽症不详,当互⽂以会意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汗后,阳虚湿动,君相⼆⽕浮升,故作燥渴。

其渴者,湿邪较甚,故⽤五苓。

不渴者,湿邪较轻,茯苓⽢草汤,苓、桂、姜、⽢,泻⽔⽽疏⽊,和中⽽培⼟,防其湿动⽽⽣⽔瘀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发汗,汗出,淋巴管中⽔液。

随阳⽓尽发于外,故有脉浮数⽽烦渴者,亦有不待发汗,汗出⽽渴者。

【中医】名老中医伤寒论方歌括

【中医】名老中医伤寒论方歌括

【中医】名老中医伤寒论方歌括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伤寒论总共有方112方,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长沙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是以韵文的方式总结整理的,而这篇文章的方歌是刘老按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抵挡汤类等类方形式总结的。

恰如标题所说,小编觉得这确实属于收藏下来背背背的类型啊~麻黄汤类方歌(八首)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康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顶事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方便,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倒置不得眠。

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有什么作用呢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有什么作用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有什么作用呢
导语:白术和甘草是两种很常见的中草药,白术具有通经活络治疗胸口发闷,那么甘草可以止咳化痰,治疗胸闷气短,所以这两种药材的结合,是可以发挥
白术和甘草是两种很常见的中草药,白术具有通经活络治疗胸口发闷,那么甘草可以止咳化痰,治疗胸闷气短,所以这两种药材的结合,是可以发挥很多不同的效果的,我们都知道白术和甘草很常见,可是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厚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有什么作用呢!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6g 炙
甘草6g 、
上4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去渣,分3次温服。

(功效]温中降逆,化饮利水.
(主治)
主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身振振摇,苔白
滑,脉沉紧或沉滑。

副证:短气,心悸,咳喘,呕吐清水痰涎。

(临证加减)
1.呕吐痰涎者,加制半夏,以温化痰涎,降逆止呕;痰多,
加陈皮,以理气化痰;若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怀山药以姜
气补脾。

2.痰饮眩晕:脾胃阳虚者,加台党参;脾虚相火上逆者,
加白芍;白带多腰重者,除重用茯苓、白术外,加山药、芡实,
恶心重者,加姜半夏、陈皮.
3.寒湿泄泻:泻水频频者,茯苓、白术各用至30g;兼寒。

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加减治疗冠心病观察

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加减治疗冠心病观察

于 冠 状 动 脉 供 血 不 足 引 起 的 前 胸 压 迫 性 疼 痛 ,持 续 约数 分 钟 , 放 射 至左 肩 和上 臂 等部 位 , 于 活 动或 情 绪 波 动 等 诱 可 每 因下发 作 , 息 或 含 服硝 酸 甘 油后 可迅 速 缓解 。常见 原 因为 休 冠 状动 脉 硬化 。 中医学 称 “ 痹 ” “ 痛 ” “ 心痛 ” “ 心 在 胸 、胸 、真 、厥 痛” 等范 畴 。《 匮要 略》 : 阳微 阴 玄 , 金 说 “ 即胸疾 而 痛 。所 以然 者 , 其 极 虚也 。 阳虚 , 则 今 知在 上 焦 , 以 胸痹 心 痛者 , 所 以其 阴
动 过 速 5例 。对 照组 3 0例 中 , 1 男 8例 , 1 女 2例 ; 龄 4 ~ 年 1
陈皮 1 干姜 1 。痰浊化热者加 天麻 1 胆 南星 1 、 2 2g 2 2 天竺 g
黄 l 、 连 7g 2g 黄 。
1 . 气 虚 弱 ① 临 床 表 现 : 胸 隐 痛 , 复 发 作 , 闷 气 34心 心 反 胸 短, 动则 喘 息 , 悸 易汗 , 怠 懒 言 , 色苍 白。 淡 暗或有 齿 心 倦 面 舌
CHIA N MEDI LHE L 巾国医药导掘 CA RA D 7 9

中医 中药 ・
2 1 年 2月第 8 01 卷第 6 期
为 7 .%。两 组 总有 效率 比较差 异有 统 计学 意 义 ( < .5 。 68 P 00 )
22典 型 病 例 .
术 桂枝 汤” 以 改善 临床 症 状 , 分病 例 心 电 图心 肌 缺 血改 可 部
丹 参 2 、 5g 赤芍 1 、 6g 茯苓 2 、 0g 白术 2 、 七 18g 冲服 ) 0g 三 . ( 。

苓 桂 术 甘 汤 2-1

苓   桂  术  甘  汤  2-1
苓 桂 术 甘 汤 --《伤寒论》的名方
东直门医院东区心病科 李维峻
出 处
• 首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 《金匮要略》。 • 《伤寒论》 —— 1条 • 《金匮要略》—— 2条
出 处
• 《伤寒论》第67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 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 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 中焦脾阳不足,水停心 下(中焦)
立 法
• 仲景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大 法。
• 苓桂术甘汤是通阳化气、健脾利水之方, • 即:叶天士所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 便”。
临床 应用
• 治疗脾虚痰饮证, • 用治其它不同饮证证属脾虚者;
• 既用诸有形之痰饮, • 亦可用诸无形之痰饮。
本方的禁忌
• 辨证属于脾肾阳虚,痰湿阻滞,水气 凌心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 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 用于证属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 痰浊交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眩晕 为主要表现的内耳性眩晕、梅尼埃综 • 合征等病。
问题
• • • • • 1.出处:《伤寒杂病论》。 2.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3.误用: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4.病机:中焦脾阳不足,水停心 下。 5.现代病理:利尿、改善肾功能,增加尿量 。
药味和剂量
• • • •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药物作用
• 伤寒大家刘渡舟认为: • 以苓、桂为君,白术、炙甘草为臣, • 茯苓在方中的作用有五个方面:甘淡 利水消饮,宁心安神定惊,行治节之 会,利肺气以通水道,健脾助白术以 利水湿; • 桂枝在方中有三个作用:即通阳而消 饮,下气降冲,补心阳以制水饮。

【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第一方】

【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第一方】

【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第一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别名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卷中)、桂苓甘术汤(《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处方茯苓12克、桂枝9克去皮、白术6克、甘草炙6克。

功能主治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治中阳不足,痰饮内停,朐胁支满,目眩心悸,咳而气短,舌苔白滑,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运化水湿为臣;桂枝通阳化气为佐,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配合成方,共奏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之功。

摘录《伤寒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可见湿邪的顽固程度。

当今社会很多的疾病都与湿邪有关,可以说养生就离不开祛湿,这个话题。

湿气为啥这么难除?因为它如油入面,大家想想,这个油和到了面里面,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简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

它不同于水,如果水进到面里,还可通过晒烤等方法来除掉水份。

而油一旦和到面中,怎么祛呢?虽然社会上流传的祛湿的方子很多,但大多情况之下是钱花了,都没什么效果,比如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红豆薏米汤,寒湿的人喝了红豆薏米汤后,不但没能祛湿,反而使体内的寒湿变得更多。

那么有没有什么能够祛湿的好方子呢?其实医圣张仲景就留给世人一个祛湿名方。

堪称千古第一健脾祛湿方了,它就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20克、炙甘草20克上述药方是一天的量,一次性煎好后,分早中晚三次服下。

张仲景这个方子现在看来无上高明,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

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浮有沉,有升有降,有补有泄。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个药方。

茯苓不温不燥,不寒不热,药性平和,清末的慈禧太后就喜欢吃它,宫中厨师为迎合慈禧爱好还发明了一种养生美食叫茯苓饼。

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剂

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剂

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剂
1.茯苓四逆散:用茯苓、桂枝、生姜、甘草等组成,用于治疗休克、冷症等寒证。

2.茯苓泻心汤:用茯苓、泽泻、平蒸、桂枝等组成,用于治疗心烦不宁、口干舌燥等证。

3.茯苓杏仁甘草汤:用茯苓、杏仁、甘草等组成,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闷等症。

4.茯苓六君子汤:用茯苓、苍术、半夏、干姜等组成,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症。

5.茯苓白术汤:用茯苓、白术、甘草等组成,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脾虚腹胀、腹泻等症。

6.茯苓附子汤:用茯苓、附子、甘草、干姜等组成,用于治疗寒湿痹证、脉虚血瘀等症。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二两甘草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这一条论述水气上冲的证治。

太阳伤寒,本应汗解而反用吐下,使中上焦阳气受伤,形成心脾阳气虚而水气上冲的证候。

“心下逆满”,指胃脘部因气上逆而感觉胀满,同时还有“气上冲胸”的感觉。

关于气上冲这个证候,临床上还可以见到冲至咽喉部而有憋气、窒息感觉者。

我在京西城子煤矿带学生实习时,一位学生接诊了一个老妇人,主诉咽中似有一物堵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根据病情开了四七汤,连服几剂没效。

我一看,舌苔水滑,六脉俱弦,还有气上冲的感觉,等到这个气冲到咽喉部时,就觉得堵闷特别严重,而且有心慌、心跳等症。

我诊断为水气上冲,换了苓桂术甘汤,只吃了一剂就有效。

临床上类似病例并不少见,只不过这一例较为典型而已。

“起则头眩”,是指病人头晕很厉害,只能静卧而不敢起床活动。

造成眩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心脾阳虚,清阳之气不足以上养清窍;一是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清阳被水寒之气所蒙蔽。

“脉沉紧”,就是沉弦之意。

沉主里,又主水病,弦主饮邪,沉弦正是水气为患的脉象。

以上脉证提示,伤寒经过吐下后,病已经离表,当然也不能再用汗法解表。

如果再用解表发汗,就可能伤动经脉之气,即“发汗则动经”,使阳气更虚,不能荣养筋脉,“身为振振摇”,就是肢体战振摇动,甚则站立不稳而欲仆。

治疗当用温阳健脾,降冲利水之法,轻者用苓桂术甘汤,阳虚重者用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擅长治水气上冲,又能治痰饮内留等证。

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甘草补心阳之虚。

同时,桂枝又善降冲逆之气。

临床如果对苓桂术甘汤灵活加减,效果十分好:痰湿特盛者,可与二陈汤合方使用;眩晕重者,可加泽泻;兼见面热、心烦者,是阳气与水气相搏而有虚热的表现,可加白薇;兼血压高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兼见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兼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去白术,加杏仁或薏苡仁;兼夜寐、惊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等等。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药物组成: 茯苓四两(12克) 桂枝去皮三两(9克) 白术二两(6克) 甘草炙二两(6克)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1200毫升),煮取三升(6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 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温,对中医辨证属阴虚,津液不足者,用之宜慎。
2临床应用编辑1.冠心病:用本方加味:茯苓30g,桂枝10g,白术25g,甘草5g,丹参25g,半夏15g,鸡血藤25g,黄芪20g。日1剂水煎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6例。本组患者病程均在2年以上,其中2-4年13例,5-7年3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48-50岁6例,51-55岁8例,55岁以上2例。结果:显效(服药15剂,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10例;有效(服药25剂,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缺血改善,室早减少)5例;无效(服药35剂,症状,心电图无变化)1例。
2.苓桂术甘汤对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 近交系昆明种小鼠以环磷酰胺(Cy,80mg·kg-1,ip,qd×1)诱导免疫功能低下模型,用苓桂术甘汤(42 .90、21. 45、4 .29g·kg-1)连续灌胃(ig)给药10d,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小鼠胸腺细胞氚标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亚群及IL-2活性。结果:苓桂术甘汤(42.90 g·kg-1)能明显提高Cy所致免疫抑制模型小鼠T细胞总数、 L3t4+、Lyt2+细胞百分率及L3t4+ / Lyt2+比值,纠正T细胞亚群紊乱,明显增加IL-2活性,与Cy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对Cy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与其促进TH细胞功能、恢复T细胞亚群的比例、增强IL-2活性有关。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6g 炙甘草6g 、上4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去渣,分3次温服。

(功效]温中降逆,化饮利水.(主治)主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身振振摇,苔白滑,脉沉紧或沉滑。

副证:短气,心悸,咳喘,呕吐清水痰涎。

(临证加减)1.呕吐痰涎者,加制半夏,以温化痰涎,降逆止呕;痰多,加陈皮,以理气化痰;若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怀山药以姜气补脾。

2.痰饮眩晕:脾胃阳虚者,加台党参;脾虚相火上逆者,加白芍;白带多腰重者,除重用茯苓、白术外,加山药、芡实,恶心重者,加姜半夏、陈皮.3.寒湿泄泻:泻水频频者,茯苓、白术各用至30g;兼寒邪腹痛重者,加干姜;肝郁气滞者,加木香、白芍。

4.白带:腰痛重者,加杜仲、川断、狗脊;胸脘胀满者,加木香、香附;大便溏泻者,茯苓、白术加至30g;下元虚寒作痛者,加干姜、附子。

5.水饮:小便不利者,加猪苓、车前子、泽泻;兼痰者,加陈皮、川贝母、半夏。

6。

喘:兼表证者,酌加桑叶、芍花、白芷、防己、杏仁、苏子;神昏慌张者,加百合。

7.心包积液:症见发热,咳嗽,胸闷且疼,气喘,水肿,脉沉细无力,本方加黄芪、防已、猪苓、丹参或合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仁)。

8.脾虚湿盛之泄泻:本方合平胃散可获良效。

9.腰痛,大便下血,血色鲜明,动则晕眩者,本方合五灵脂汤(五灵脂、当归尾、陈皮、白术、川芎、白芍、茯苓、人参),可顿愈。

[伤寒论集注]1O。

本方中之桂枝,有时可改为肉桂,以加强其温阳之力;不仅胃脘寒或其他局部恶寒,或全身均感恶寒者,属“阳虚”,可加制附子9~15g(先煎)。

11.老年气管炎缓解期:本方合六君子汤化裁,以扶脾固本,巩固疗效。

12.妊娠水肿:本方加冬葵子;妊娠胃气不和,泛恶,腰酸头痛者,本方加天冬、蔓荆子、川芎、桑寄生。

13,胃脘寒痛厌食引致失眠:本方与温胆汤合用,再加川芎、神曲、高良姜。

伤寒论汤头歌诀九十二首

伤寒论汤头歌诀九十二首

《伤寒论》汤头歌诀麻黄汤类方歌(八首)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康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顶事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方便,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倒置不得眠。

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三、栀子生姜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四、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

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

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

67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

67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

67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67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词解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是指上腹部胀满,感觉有气体从腹部向胸部上冲,这是胃肠逆向蠕动,把肠道的气体向上挤压的表现。

其原因:(1)误用呕吐、泻下法,由于药物的作用,胃肠道蠕动功能紊乱;(2)呕吐腹泻不仅引起失水,而且引起钠、钾离子的丢失和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可以引起胃肠道蠕动功能紊乱。

起则头眩:是指平卧时不头晕,坐起或者站起时头晕目眩。

这是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

动经:损伤了经脉之气,筋肉就不能得到充足的温养,筋肉就会出现颤动,身体不停的振动。

“动经”指肌肉不自主运动比“脐下悸”更为广泛、更严重。

解读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与茯苓甘草汤都是四味药组成,其中茯苓、桂枝、甘草为三方共有,只有一味不同,分别是白术、大枣、生姜。

说明他们的病理基础有相同的地方,只是病情程度或临床表现略有不同。

中医认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与真武汤证的关系是,前者病情轻,后者病情重。

真武汤证的“振振欲擗地”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其病机都是阳虚水动。

病情重的用真武汤,病情轻的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真武汤证乃肾阳虚弱,而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则为脾阳不足,病机也有所差别。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与“160条……久而成痿”证,其征候相似,病机都是阳虚饮逆,只是前者病情轻,后者病情重。

喻嘉言曰:此(160条)即上条之症(指67条),而明其增重者必致废也。

……两足必先痿废。

本文来自网络,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不代表本网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水心病”之经验

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水心病”之经验

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此方治疗病种广泛,疗效确切,颇受古今医家重视。

王庆国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师承于“伤寒泰斗”刘渡舟先生,从医40余年,熟谙经典,善用经方,对内、妇、儿科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水心病”是刘渡舟先生提出的,即心血管病由水气上冲所致者。

王教授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将其临床证治心得总结如下。

1 方证解析,独具心得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以及《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组成。

本方茯苓功效有四:一是淡渗以利水消肿;二是安神而宁心定悸;三是入肺制节而通利三焦;四是培补脾土以制水。

四效相须相使,功用卓著,故以茯苓为君药。

桂枝为臣药,其功效有三:一是宣通卫阳以消阴翳;二是平冲下气以降上逆;三是补益心阳以制肾水。

茯苓得桂枝,化气以行津液;桂枝得茯苓,利水以消阴翳。

苓桂相须相成,利水化气之功尤著。

至于白术则协茯苓补脾以利水,甘草助桂枝扶心阳以降冲[1]。

诸药相配,共同起到温阳利水降冲的作用。

苓桂术甘汤证临床症见:心悸,头眩,小便不利,身体浮肿或沉重疼痛,或大便不实,手足不温,恶寒怕冷等。

本方既能温心阳,又能化水气、降逆气。

王教授继承刘渡舟先生的学术观点,认为:心血管病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名曰“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痰饮,上凌无制为患,则见胸痛、胸闷、心悸、短气等症。

治疗应予温阳利水降冲法。

苓桂术甘汤证与“水心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契合。

刘老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化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殊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以血脉为先[2-3]。

苓桂术甘汤解读

苓桂术甘汤解读

苓桂术甘汤解读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20克炙甘草20克这是一天的量,一次煎好后分早中晚三次服下。

这个方子妙就妙在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

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泄,可谓天衣无缝也。

怎样去除人身体内的湿气?人体的病来源于身体内的湿气一、湿气--万恶之邪现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

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二、判断湿气的方法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

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1、看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

JT叔叔慢慢教-117-仲景方之术与桂及方药

JT叔叔慢慢教-117-仲景方之术与桂及方药

JT叔叔慢慢教-117-仲景方之术与桂及方药【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方>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它是一个比较治痰饮,就是中焦的痰饮,可是我今天不太能够在课堂上面把这个汤讲得很透,因为我没有办法把所有其他的汤一起拿来做非常详细的比对。

也就是说,张仲景的书里讲痰饮,有的时候你真的要用力的去想的话会有一个问题,你说这个人的心下有痰饮,那个痰饮到底是在胃的组织里面,把胃弄得水肿水肿的,还是在这个胃里面,好像那个胃里面包着一泡水,是在组织外还是组织内?这种问题。

因为其实如果要细细的去分辨张仲景的方剂,连这种东西都可以分的。

那我们今天大概没有时间,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其它方剂,我们还没有教到其它的很多方,所以这个部分的比较还不能在这个时候完成,但是同学至少要知道一下,痰饮真的要处理的话,其实会可以搞到蛮复杂的。

那这个汤剂,它的讨论的点其实很多,如果你要说最简单的说法,说这个苓桂术甘汤,它是一个我们一般治疗晕眩的最大公约数正确的方,就是说你的毛病是常常头昏的话,那好像苓桂术甘汤是比较容易治好的一个方子。

当然光是说头昏就有很多很多辩证的点啊,只是这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正确的方,但是呢它也不是一个很快的方子,所以你不能说吃苓桂术甘汤一贴下去就说,怎么还在昏啊,不是仲景方一剂知,二剂已吗?这个方子好像也不见得会那么快啊,就是要吃它可能要吃个两三天看有没有好一点这样子。

【7.38】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炙)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我们现在来看这个原文,他说“伤寒,若吐、若下后”,就是“若吐、若下”它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啊?都是会让你的中焦变得很虚,就是无论是拉肚子或者还是吐了之后,都会让你的肠胃变得很虚的,那苓桂术甘汤呢它比较关系到腹部,比较是这个心下的部位,那当你这个心下虚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一些状态,就是你的胃里面的元气不够,于是就开始累积痰饮。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8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8条

【每⽇⼀诵】伤寒论第68条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草附⼦汤主之。

上三味,以⽔五升,煮取⼀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发汗病解,则不恶寒;发汗病不解,表实者,亦不恶寒。

今发汗病且不解,⼜反恶寒者,荣卫俱虚也。

汗出则荣虚,恶寒则卫虚,与芍药⽢草附⼦汤,以补荣卫。

清·吴谦《医宗⾦鉴》发汗病不解之「不」字,当是衍⽂。

盖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今⽇反恶寒者,正所谓病解之义也,病解恶寒,始谓之虚。

伤寒、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表虚也,是表邪犹在不解,仍当汗也。

今发汗汗出,病已解,不当恶寒矣。

反恶寒者,⾮表邪也,乃阳虚不能卫外所致,故以芍药⽢草附⼦汤主之。

盖⽤附⼦以扶阳,芍药以补阴,⽢草佐附芍补阴阳⽽调荣卫也。

⽅有执⽈:未汗⽽恶寒,邪盛⽽表实;已汗⽽恶寒,邪退⽽表虚,汗出之后,⼤邪退散,荣⽓衰微,卫⽓疏慢,⽽但恶寒,故⽈虚。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发汗后反恶寒,⾥虚也,表虽不解,急当救⾥,若反与桂枝攻表,此误也。

故于桂枝汤去桂、姜、枣,加附⼦以温经散寒,助芍药、⽢草以和中⽿。

脚挛急与芍药⽢草汤,本治阴虚,此阴阳俱虚,故加附⼦,皆仲景治⾥不治表之义。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汗泄⾎中温⽓,⽊郁阳陷,故表病不解,⽽反加恶寒。

芍药⽢草附⼦汤,芍药清风⽽敛营⾎,⽢草培⼟⽽荣⽊⽓,附⼦暖⽔以补温⽓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发汗病不解,未可定为何证也。

汗⼤出恶热,则为⽩虎汤证。

外证不解,汗出恶风,则宜发汗,为桂枝汤证。

若反恶寒者,则为营⽓不⾜。

⾎分中热度太低,不能温分⾁⽽濡⽪⽑,故反恶寒。

芍药⽢草汤在误服阳旦汤条下,原为⾎不养筋,两脚挛急,疏导营⾎下⾏之⽅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日烦躁不得眠:昼日阳旺,虚阳得助与阴邪抗争
夜而安静:夜间阳衰,虚阳无助,不能与阴邪抗争 【脉证】不呕不渴,无表证:非少阳、阳明、太阳病
脉沉微:阳气暴伤,鼓动无力
身无大热者:阴寒内盛,逼迫虚阳外越
【病机】阳气暴虚,阴寒内盛
【治法】急救回阳
【方药】干姜附子汤 生附子
干姜
破阴回阳 温中散寒
2.茯苓四逆汤证 【原文】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燥者,茯 苓四逆湯主之。 (69)
桂枝 辛甘性温,入心助阳
甘草 甘温补中益气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原文】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 龍骨牡蠣湯主之。 (118)
烦躁:心主神明,心阳虚,心神不敛 【脉证】
心悸:心阳虚,空虚无主
【病机】心阳虚弱,心神不敛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 甘草
辛甘性温,入心助阳 甘温补中益气
【脉证】 烦燥:误治后阴阳两伤,水火失济, 心神不安
【病机】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
【治法】回阳益阴 【方药】茯苓四逆汤
茯苓 人参 附子 健脾益气 益气生津
干姜
甘草
回阳救逆
宁心安神 回阳中有益阴之效,益阴之中有助阳之功
3.真武汤证
【原文】太陽病發汗, 汗出不解,其人仍發 熱,心下悸,頭眩,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1.苓桂术甘汤证
【原文】傷寒若吐若下 後,心下逆滿,氣上沖 胸,起則頭眩,脈沉緊, 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 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 草湯主之。(67)
气上冲胸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脾虚水停,阻碍 气机,水气上冲 【脉证】 头眩:阳虚清阳不升,清窍为水气所蒙蔽
脉沉紧:沉主里主水,紧主寒
龙骨 牡蛎
潜镇安神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原文】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 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主之。 (112)
惊狂,卧起不安:心阳虚,心神不敛,
【脉证】
痰浊扰心
心悸:心阳虚,空虚无主
【病机】心阳虚弱,心神不敛,复被痰扰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化痰浊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 桂枝
甘草
大枣
淡渗利水 通阳化气利水 培土健脾以制水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 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 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煎服法】1.甘澜水煎煮,去其水性,以不助肾邪 2.先煮茯苓,用量独重,加强利水排邪之力
桂枝
芍药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生姜 大枣 甘草 辛甘合化,补益中焦
破阴结,利小便,去水气
5.苓桂草枣汤证 【原文】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 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65)
【脉证】脐下悸,欲作奔豚:过汗伤阳,致心火不 能镇摄肾水,肾水欲上泛
【病机】心阳虚弱,下焦的水寒之气欲上犯 【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治法】温运健脾,消滞除满
【方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 生姜 半夏 甘草 人参 苦温行气除满 辛温宣散水气 燥湿开结 健脾益气
3.小建中汤证
【原文】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 湯主之。(102)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 取三升,去滓,內飴, 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 升,一服。嘔家不可用 建中湯,以甜故也。
心悸:里虚邪扰,气血不足,心无所主 【脉证】
心烦:邪扰神志不宁
【病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治法】温中补虚,调和气血
【方药】小建中汤
饴糖 桂枝 生姜 芍药 甘草 大枣 甘温补中 温通心脾阳气 酸甘化阴,养血和营,缓急止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桂枝人参汤证
【原文】太陽病,外證 未除,而數下之,遂協 熱而利,利下不止,心 下痞硬,表裏不解者, 桂枝人參湯主之。(163)
桂枝 甘草 生姜 大枣 蜀漆 龙骨 牡蛎
辛甘性温 甘温补中益气
涤痰散结 潜镇安神
入心助阳
补益中焦
桂枝甘草汤 证
桂枝甘草龙 骨牡蛎汤证
桂枝去芍药 加牡蛎龙骨 救逆汤证
心阳虚证鉴别表
病机
相同点
不同点
脉证
治法
心阳虚轻证 心下悸,欲得按 温通心阳
心阳虚
心阳虚,心 神浮越
心阳虚,心 神浮越,兼 痰浊扰心
烦躁
温通心阳 潜镇安神
惊狂,卧起不安 温通心阳 潜镇安神 兼化痰浊
4.桂枝加桂汤证 【原文】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 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 桂枝加桂湯,更加桂枝二兩也。 (117)
核起而赤:寒闭阳郁 【脉证】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心阳虚弱,下焦的 阴寒之气上逆
【病机】心阳虚弱,下焦的阴寒之气上逆 【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药】桂枝加桂汤
【病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 冲【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淡渗利水 通阳化气平冲降逆 健脾燥湿 补脾益气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原文】發汗後, 腹脹滿者,厚朴生 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主之。(66)
【脉证】
腹胀满:脾阳不足,运化失职,湿浊内 生,气机阻滞
【病机】脾虚湿阻,气机阻滞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三、虚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三、虚证 (一)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原文】發汗過多,其 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 主之。(64)
【脉证】 心下悸,欲得按:心阳虚,空虚无主 叉手自冒心:虚则喜按
【病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心失所养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桂枝加桂汤证与苓桂草枣汤证鉴别
病机
证候
治则
方药
桂枝加桂汤证 苓桂草枣汤证
心阳虚弱, 下焦阴寒之
气上逆
心发奔豚, 气从心下上 冲心有典型
奔豚证
心阳虚损, 脐下悸,欲
下焦水寒之 作奔豚,
气欲上逆
无典型奔
豚症候
温通心阳 平冲降逆
温通心阳 化气行水
桂枝加桂汤 重用桂枝
苓桂甘枣汤 重用茯苓
三、虚证 (二)脾阳虚证
心下痞硬
利下不止:脾虚清阳不升 【脉证】
心下痞硬:浊阴不降,气机阻滞,壅塞胃脘
【病机】中焦阳虚兼表不解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
桂枝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
解表温中 补脾益气 调和诸药 健脾燥湿 温中散寒
三、虚证 (三)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原文】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 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 無大熱者,幹姜附子湯主之。 (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