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谐的哲学意蕴
和谐社会理念的政治哲学意蕴
Th n t to fPoiia io o h n h to f e Co no a in o ltc lPh l s p y i t e No in o Ha m o OI o it r m t S cey S
进程 的不 同 之 处 , 在 于 它 有 人 的 主 观 意志 的参 就
与, 被深深地 打上 人 的意 志烙 印 。另一 方 面 , 类 人
政治属 性决 定 了其 执 政 必然 是 以“ 为 民所 用 ” 权 、
社 会的发展 进程又 不是人 的“ 对精神 ” 自我 逻 绝 的
“ 为 民所 谋 ” 利 。邓 小 平 同志 就 特 别 强 调 把 人 民 辑 发展 , 又 有不 以人 的 意 志 为转 移 的客 观 规 律 “ 它 拥护 不拥 护 ” “ 成 不 赞 成 ” “ 兴 不 高 兴 ” 、赞 、高 、 性 。首先是 因 为 人类 是 生 活 在 自然 之 中 , 的 活 “ 人 答应不 答应” 为评判 党的各 项 _ 的标 准 。这 作 T作
Ab t a t s r c :Ha mo iu o it sn to l i d o o ilc n to r n o s s cey i o ny a kn fs ca o di n,b tas i d o h uruto au .Th i u loa k n ft ep s i fv le e n t n o a mo i u o it a rd c d g e tifu nc n o rs ca i o a .An sa k n ft e p lt a oi fh r n o ssc ey h s p o u e r a n e e o u o illf td y o l e d a id o h oii l c p i s p y,te n t n o a mo iu o it st e u i c to fam n u e,ma re d v lp n n O hl o h o h o i fh r no ss c ey i h n f ain o i a d r l o i ngfe e eo me ta d S —
试论和谐社会理念的历史脉络
国 党执 政 的 社 会基 础 、 成 自 己肩 负 的 历史 使 命 的 需 要 。 完 过 程 中 , 建 设社 会 主 义 社 会 提 出 了一 系列 重 要思 想 。 明确 提 出 : 就 他 构 建 和谐 社 会 的基 本 内涵 , 包 括 目标 指 向 、 径选 择 、 力 系 只 有 社 会 主 义 才可 能 广 泛 推 行 和 真 正 支 配 根 据 科 学 原 则 进 行 的 产 可 路 动
统、 价值取 向、 制度保 障与衡量标准等六个方面内容 : 目标指 向上 从 讲, 必须追求 自然 、 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 就路径选择 而言 , 必须强 调 物质 文明、 政治文 明、 精神文 明、 生态文明建设 的统 一 ; 从动 力系 统上来 说,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科学发展 ; 就价值取 向讲 , 必须 坚持 公平正义 ; 从制度保障上说 , 必须以民主、 法治 、 道德 作保证 ; 就衡量 标准而言 , 必须 以人 与社会的全面 发展 为标尺。 二、 和谐社会理念的历史脉络 实现社会和谐 , 建设美好社会 , 始终是 人类孜孜 以求 的社 会理
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 , 以便使所 有劳动者过最美好、 最幸福的生活 ; 生气勃勃的创造性 的社会主义是由人 民群 众 自己创立的 ; 社会主义 国家应 当大力帮助农 民, 消除城 乡对 立 ; 必须把 国 民经济的一切大 部 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 的结 合上 面 ; 必须 发扬民主 , 最大限度地发 挥人民群众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必须 时时 处处千方百计 地巩 固党 同 群众的联 系, 等等。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 指明 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我们 党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 , 取得 了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意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意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意义深远,它不仅表明了人类生活的理想形态,而且为坚持环保的路径及具体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以科学观念诠释了人类应尊重自然、探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强大的人类工业活动会造成自然环境及资源的极大破坏,因而人类社会应提倡“绿色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保护人类蓝色家园。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指出:人类应创造有助于加快自然可持续性的新技术和新社会方式,并向自然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人们应认真考虑自然保护的责任,而不只是看到它的经济价值。
历史证明,自然资源保护不仅有益于长远发展,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们应当尊重自然,对其实施普遍保护,以抵抗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要求人类要培养一种伦理观念,即在所有活动中都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要与自然和谐共存,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掠夺性的生活方式:人们应尊重、塑造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暴力对待自然,而不是掠夺自然资源。
总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维护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方向,以便更好地保护自然,确保可持续发展。
更重要的是,人类还应从根本上改变对自然的态度,充分认识到与自然的关系,真正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共创美好的人类蓝色家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关的哲学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关的哲学原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了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是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首先,人与自然是对立性的存在。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受制于自然。
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创造力,它不仅创造了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
人是具有意识和思维的能动存在物,在改造客观对象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立物,并且伴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是引发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其次,人与自然是统一性的存在。
脱离了人的自然是抽象的自然,脱离了自然的人是抽象的人。
人与自然不仅是对立性的存在,更是统一性的存在。
一方面,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离不开人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实践使自然实现了“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变,原始的自然深深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成为带有深刻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
系统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一体性存在。
“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元素的变化发展,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这个整体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种和谐关系的基础。
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各种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整体。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意蕴及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意蕴及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意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和谐共生的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共生的观念,认为世界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生态系统。
而人类与自然之间也应该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不能过度破坏自然环境,而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 抱朴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抱朴守一”思想是指要尽可能地保持事物的本来面貌和状态,不要过度修饰和改变。
这种思想可以符合生态学中的“自然状态保护思想”,即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天然状态,尽可能不进行过度干预和改变。
3. 心中有天地,万物皆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中有天地,万物皆感”也体现了生态哲学的精神。
这种观念认为每个人的心灵可以与大自然相连,感受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同时也认为自然中的万物具有灵性和情感。
这种想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情感和感受,从而更好地与自然共生共处。
4. 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这种思想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倡人们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能过度干预自然界,以免引发自然灾害和人类灾难。
以上几个方面的生态哲学意蕴,都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启示我们要关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保护思想,尊重自然界中万物的灵性和情感,关心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了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矛盾思维是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首先,人与自然是对立性的存在。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受制于自然。
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创造力,它不仅创造了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
人是具有意识和思维的能动存在物,在改造客观对象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立物,并且伴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是引发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其次,人与自然是统一性的存在。
脱离了人的自然是抽象的自然,脱离了自然的人是抽象的人。
人与自然不仅是对立性的存在,更是统一性的存在。
一方面,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离不开人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实践使自然实现了“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变,原始的自然深深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成为带有深刻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
系统思维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一体性存在。
“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元素的变化发展,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这个整体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种和谐关系的基础。
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各种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整体。
论构建和谐高校的哲学意蕴
论构建和谐高校的哲学意蕴大学校园和谐营造是指利用政策,文化,社会秩序,教学,学术和理念的协同作用来提高学术水平和团结一致的学术文化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建立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开展学习活动,学术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今天,和谐高校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哲学意蕴也正在发展。
首先,和谐高校文化具有强大的价值观体系,团结拼搏、创造发展、爱国安邦和尊重他人是和谐高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行为准则,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学校文化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学校文化应当关注人际交往,建立真实的师生关系,致力于增进交流,促进心灵的磨砺,促进教学的进步,在学校建立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学校文化要求各类人员公正、统一的品行规范和行为习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这一环境的构建,则需要教职工和学生尊重、包容、友善,服从校规校纪、共同维护和谐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实现高校和谐文化意蕴的建设,需要学校管理者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并正确引导学生们坚持价值观念,发挥学术创新精神,以及致力构建友善和谐的学术文化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出和谐高校的哲学意蕴。
因此,高校领导干部在进行和谐高校的建设时,要注重以人为本,全面深入地把握和谐校园文化上下联系,注重和谐校园文化的理念营造和人文环境建设,着力提升学校文化水平,改善学校环境,把人文关怀融入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在和谐校园的哲学意蕴中汇集力量,把学校文化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综上所述,和谐高校文化的意蕴特别重要,只有正确的建设和发展,才能使高校的文化制度更加完善,使高校环境及其各方面更加和谐美好。
“和谐”思维的哲学意蕴
ds amo iu hn igmo e ,w ih b ig trae st h u n id An rte sme rao ih r no stikn d l hc r he tn o te h ma kn . n d f h a e s n,te o h h r no stikn d l n amo iu o c p e dt erb i . amo iu hn igmo e d h r no sc n e t e o b e ul a n t
h l s p la n o a in o h n e t l o h c lCo n t to ft e Co c p Ha mo y o r n"
zHAo 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o zh . a
( co l P i s h , a k i nvr t,Taf 0 0 ,C ia Sh o hl o y N n a U i sy in n3 0 7 op ei i 1 hn )
到了不 和谐 的现实 , 于是 对 现实 中关 于社会 、 济 、 境 、 口的种 种 问题 进行 了披 露 , 引起 世人 的警 经 环 人 以
试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儒 家 文 化 是 以 儒 家 思 想 为 指 导 的 文 化 流 派 。儒 家 学说 为春 秋 时期 孔 丘所 创 , 倡导 血 亲 人伦 、 现世 事 功 、
修 身存 养 、 道 德 理性 , 其 中心 思想 是 孝 、 悌、 忠、 信、 礼、
种 华 夏 固有 价 值 系统 表 现 的儒 家 , 并 非 通 常 意义 上
而 又 能 随 时 自我 调 整 , 适应 了时 代和社 会 的变化 。
儒 家 的文 化 特 征 有 五个 方 面 : 其一 , 以孑 L 子 为先
的学术或学派 , 它 是 中华 法 系 的法 理 基 础 , 是 对 中 国
义、 廉、 耻, 其核心是“ 4 -” 。 儒 家 学 说 经 历 代 统 治 者 的 推 崇 以及 孔 子后 学 的发展 和传 承 , 使 其 对 中 国 文 化 的
发展 起 了决定 性 的作 用 。在 中 国文化 的深 层观 念 中 ,
了显 学 。 董 仲 舒 在 具 体 的 政 策 上 将 道 家 、 阴 阳家 和儒 家 中 有 利 于 君 王 统 治 的 部 分 加 以 发 展 ,形 成 了 新 儒 术, 作 为 独 尊 儒 术 的基 础 学 说 。儒 家 主 张 礼 治 , 强 调传 统 的伦常关 系 , 尤注 重人 与人之 间 的伦理 关 系。
于 道 为 最 高 。” 儒 家 是 中 国古 代 最 有 影 响 的 学 派 , 作 为
一
和汉 初 , 遭统 治者 排 斥 , 在六 朝 先后 受 玄学 、 佛 学 的挑 战, 在 五 四反孔 非 儒 高 潮下 历 空 前 之 厄 , 但 还 是 绵 延 至今 , 其 原 因是 因为 儒学 植 根 于 中国 固有 的价 值 系统
2023四川选调生考试题及解析:行测(1117)
2023四川选调生考试题及解析:行测(11.17) 四川选调生考试行测内容涉及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
[行测题]练习题(一)一、言语理解与表达1.不仅有长度,也有宽度,我们.在已经的领域里继续发展,一拓展思路,涉足在其他陌生行业,生活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原地踏步的人只会被淘汰。
填入括弧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既可以也可以B.不应该而应该C.不仅要更要D,与其不如二、判断推理2.绝对反义词:也称互补反义词,这类反义词在意义上互相排斥,肯定甲必否定乙,肯定乙必否定甲;同时,否定甲就必肯定乙,否定乙就肯定甲。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绝对反义词的一组是:()A.完整--- 残缺B.高兴--- 生气C.寒冷--- 温暖D.卑微--- 高尚3.某科学研究院准备从小邓、小游、小王、小李、小郑和小吴六人中评选出两名先进科研工作者,通过讨论,该研究院对这六人达成如下共识:(1)不选小邓;(2)如果不选小郑,则选小李;(3)小游和小郑中只能选一个;(4)如果不选小邓,则不选小李;(5)小游和小吴要么同时当选,要么同时不当选。
根据以上条件,最后当选为先进科研工作者的是:()A.小吴、小郑B.小王、小郑C.小游、小吴D.小游、小王三、数量关系4.甲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步行从A地前往B地,在甲出发90分钟,乙发现甲落下了重要物品,立即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追甲,终于在上午11点追上甲,问甲出发时间是上午几点?()A. 7B. 8C. 9D. 105.某工厂去年有车工和钳工共830人,今年车工人数比去年减少6%,钳工人数比去年增加5%,车工和钳工的总数比去年多了 3人。
那么今年该工厂有()名车工。
Λ. 504 B. 371 C. 350 D. 329四、资料分析根据以下资料,回答6T0题。
6.三大经济圈中,2010年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几个?()A. 0B. 1C. 2D. 37. 2010年,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A. 3. 72%B. 5. 76%C. 4. 74%D. 6. 78%8. 2010年,京津冀经济圈的哪一经济指标值居三大经济圈之首?()A.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比重B.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比重C.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I).第一产业产值增长速度9. 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经济圈是:()A.长三角B.珠三角C.京津冀D.以上皆非10.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A.固定资产投资越高的经济圈,实际利用外资额越低B.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越高的经济圈,进出口贸易额越高C.地区生产总值越高的经济圈,其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越低D.产业结构越向第三产业倾斜的经济圈,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越迅速【参考解析】1.【答案】A解析:本题四个选项都是关联词,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文段中已经出现的关联词。
行测天天练题目与解析(8月28日)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天天练活动8月28日题本1、为了解决某地区长期严重的鼠害,一家公司生产了一种售价为2 500元的激光捕鼠器,该产品的捕鼠效果及使用性能堪称一流,厂家为推出此产品又做了广泛的广告宣传,但结果是产品仍没有销路。
由此可知这家公司开发该新产品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A.未能令广大消费者了解该产品的优点B.忽略消费者的价格承受力C.人们不需要捕鼠D.人们没听说过这种产品2、甲、乙、丙和丁是同班同学。
甲说:“我班同学都是团员。
”乙说:“丁不是团员。
”丙说:“我班有人不是团员。
”丁说:“乙也不是团员。
”已知只有一个人说假话,则可推出以下判定肯定是真的一项为()。
A.说假话的是甲,乙不是团员B.说假话的是乙,丙不是团员C.说假话的是丁,乙不是团员D.说假话的是甲,丙不是团员3、有A、B、C、D、E五位同学一起比赛象棋,每两人之间只比赛一盘,统计比赛的盘数知:A赛了4盘,B赛了3盘,C赛了2盘,D赛了1盘,则同学E赛的盘数是()。
A.1盘B.2盘C.3盘D.4盘4、体育馆内正进行一场乒乓球双打比赛,观众议论双方运动员甲、乙、丙、丁的年龄:(1)“乙比甲的年龄大”(2)“甲比他的伙伴的年龄大”(3)“丙比他的两个对手的年龄都大”(4)“甲与乙的年龄差距比丙与乙的年龄差距更大些”根据这些议论,甲、乙、丙、丁的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甲、丙、乙、丁B.丙、乙、甲、丁C.乙、甲、丁、丙D.乙、丙、甲、丁5、x国生产汽车发动机的成本比y国低10%,即使加上关税和运输费,从x国进口汽车发动机仍比在y国生产便宜。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A.x国的劳动成本比y国低10%B.从x国进口汽车发动机的关税低于在y国生产成本的10%C.由x国运一个汽车发动机的费用高于在y国造一个汽车发动机的10%D.由x国生产一个汽车发动机的费用是y国的10%资料分析题请根据下面资料回答86~90题表一:全面广告费分类项目表(*含包装材料印刷)项目 1996年 1999年电视 29.40% 29.20%杂志 5.30% 5.90%报纸 19.90% 20.50%邮寄 6.90% 6.80%广播 14.30% 13.40%其他* 24.20% 24.20%总计 33.72亿元 49.72亿元表二:1999年广告支出前五名公司的广告支出费与产品销售额一览表公司广告支出费产品销售额p 0.61亿元 10.772亿元q 0.39亿元 5.960亿元r 0.37亿元 17.514亿元s 0.32亿元 66.311亿元t 0.29亿元 8.303亿元总计 1.98亿元 108.860亿元6、1999年广告费支出最大的五个公司中哪一个公司的广告支出比(广告支出/销售额)最小?A.pB.qC.rD.s7、其他形式的广告花费1999年比1996年约增加了多少亿元?A.0B.3.9C.8.2D.128、1999年广告费支出最大的五个公司的广告花费额约占当年广告费总额的()。
辩论辩题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辩论辩题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正方辩手:辩题,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尊敬的评委和各位观众,我作为正方辩手,我将就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展开论述。
首先,社会和谐发展是社会稳定繁荣的基础。
只有当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和谐,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才能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
正如孔子所说,“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社会和谐发展意味着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将为社会的稳定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和谐的社会关系能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和谐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只有当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才能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最后,社会和谐发展对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和睦,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团结和统一。
正如毛泽东所说,“民族团结是国家的基石。
”只有当社会和谐发展,民族团结才能得到巩固,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社会和谐发展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反方辩手:辩题,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尊敬的评委和各位观众,我作为反方辩手,我将就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展开论述。
首先,社会和谐发展并非是社会稳定繁荣的唯一基础。
社会的稳定繁荣不仅仅取决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和谐,还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将社会和谐发展视为社会稳定繁荣的唯一基础是片面的。
其次,社会和谐发展并非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唯一动力。
经济的持续增长还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市场的规范运作、科技的创新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持。
因此,将社会和谐发展视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唯一动力也是不全面的。
最后,社会和谐发展并非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唯一基石。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法律的保障、文化的交流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持。
和谐的文化哲学意蕴
和谐的文化哲学意蕴文化哲学是一门关注人类思想与文化现象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探究了文化的本质、文化的作用以及文化如何影响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
和谐作为一种普遍追求的价值观,也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哲学意蕴。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和谐的文化哲学意蕴。
首先,和谐在文化哲学中体现为一种价值追求。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和谐被视为一种最高境界,是人们通往幸福和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
和谐强调平衡、协调、互利互惠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这反映了中国哲学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提出了“仁爱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和谐的文化哲学意蕴还体现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上。
和谐与自然界的关系密切相关,它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共生的状态。
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这种观念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社会层面上,和谐的文化哲学意蕴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社会的和谐需要建立在公正、平等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它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包容、信任和尊重。
这种价值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济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和谐的文化哲学意蕴还体现在文化惯例和行为规范中。
和谐意味着人们应该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避免冲突与分歧,并尽力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们旨在促进和谐与互信的关系。
这种文化中的和谐观念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催生了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
最后,和谐的文化哲学意蕴还可以从宇宙的角度去理解。
宇宙是一个无限广阔而复杂的系统,其中的各个元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庞大而和谐的整体。
人类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也应该与宇宙保持和谐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应该与宇宙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这种观念表达了一种宇宙和谐的哲学意蕴。
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强调了对事物的全面、历史的、发展的认识。
在当代社会中,辩证唯物主义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辩证唯物主义对实现社会和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倡导全面发展的观念,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提倡均衡发展。
通过全面、均衡发展,不同领域的优势互补,使得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更加协调和谐。
比如,在经济领域,辩证唯物主义主张实现经济全面发展,注重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一刀切的发展模式带来的社会矛盾。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注重历史的发展过程,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在社会和谐的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可以使社会的发展更具历史底蕴和文化温度,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倡导平等、公正的社会秩序。
在当代社会,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倡导建立公平的社会秩序,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权和未来发展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当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中汲取启示,倡导全面、均衡发展,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自我和谐的哲学意蕴
摘
要 : 自我 和谐 的认识 需要按 照马克 思主 义人 学观点 ,k - 对 Z A b自然、 与社会 以及人 与人 的 关系中。 人 在正确
揭示 自 我和谐本 身所 包涵的人 文主义、 自然主义、 理性 主义 、 实主义、 现 非人 类 中心主义 、 样 性存在等哲 学思想的基 多
础上理解和把握 。
21 O 1年 2月
社会科学家
S CI O AL S ENTI T CI S
Fe . 0 1 b, 1 2
( 2期 , 第 总第 16 ) 6期
【 哲学与当今世界】
( ., n r l o1 6 No2Ge e a .6 ) N
自我和谐的Leabharlann 学意蕴 杨 建毅 (. 1中国人 民大学 ,北京 10 7 ;2兰州城 市学 院,甘肃 兰州 7 0 7 ) 082 . 30 0
收 稿 日期 :0 1 0 — 3 2 1— 1 1
作者简介 : 杨建毅 (9 7 )甘肃靖 远人 , 16 一 , 兰州城市学 院社 会管理学 院副 院长 教授 , 中国人 民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 院博 士 , 主要
研究方向 : 马克 思主义发展史 、 马克思主义人学。
7
式有一弊端 就是 将人完全孤立化 ,像一个孤立 的原 尊是互惠的 自我支持。 ” 因此 ,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 人
关键词 : 自我和谐 ; 学; 哲 认识 中图分类号 : 0 7 B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 4 ( 0 )2 0 0 - 5 10 — 2 0 2 1 0 - 0 7 0 1
和谐是事物协调、 均衡、 有序的发展状态 。 对人类 越意识到 自身的孤独 。 因此 , 所谓异化的人 , 单向度的 社会来讲 , 和谐发展既需要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 人 , 孤独的人 , 实际上都是非 自我和谐的人。 人的自我 社会和谐 ,也需要一个和谐 的内在构成—— 自我和 矛盾和分裂成为当代社会 中的严重问题。 谐 。此二者存在着辩证关系, 即社会和谐是 自我和谐 既然人始终追求人 的 自由而全面发展 , 自我和谐 的外部环境 , 自我 和谐是社会 和谐 的内在基础 , 它们 又居于其 核心地位 , 那么为什么人又总是处在 自 我矛 相互联系 , 相互渗透 , 相互促进。不仅如此 , 在现实生 盾 和分裂 状 态? 活 中 , 会 成 员 能 否 达 到 自我 和谐 , 判 定 社 会 和 谐 社 是 对此 , 有人进行 了一些分析 , 为人处在 自我矛 认 的重要标志 。因此 , 认识和实现 自我和谐对促进社会 盾甚至 自我分裂状态有两方面原 因: 一方 面是虽然人 和谐具 有 重 要意 义 。 的 自我分化 、 自我矛盾在整个前现代社会 中就一直发 所 谓 自我 和谐 ,就是人 要能 够做 到正 确处 理 自我 展着 , 而且现代社会又把人从传统与宗教 的教条专制 与他人 、 社会和 自然的关系 , 正确对待荣誉 、 挫折和困 中解放 出来 ,并给人带来 了物质的丰裕和思想 的解 难, 用积极 、 肯定 的心态认同、 肯定或接纳合理的、 积极 放 , 带来 了选择和创造 的能力 、 环境和 自由, 但是现代 的现实存在。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中, 我和谐在 化却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 自 它也给人带来 了 人的 自由而全面发展 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认为全 生活意义 的失落和价值的迷失 ; 另一方面是现代工业 部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人 ,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 和技术 的发展及其引起 的社会分工固然极大地促进 与世 隔绝 的 、离 群索 居状态 下 的人 ,它凝结 着人 和 自 了人 的能力的提高 , 同时却也压抑 了自我 , 但 使人的 即人 成 了技 术 和分 工 的 附属 然、 个体和社会 、 历史和现实的最基本 、 最普遍的关系, 发展 面 临着 新 的片 面性 , 体现着人 的肉体和精神 、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 或者说 自 品。 除了这两方面原 因之外 , 圈 还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原 然属 性 、 会属 性 和精神属 性 的统一 。 既是马 克思 主 因 : 社 这 一是现代社会人 的 自我意识更加突显 , 自我 以 对 义人 学 的逻辑起 点 , 也是人 类历史 的发展 轨迹 。 这在 马 及社会的希望和要求甚高 , 由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 但 克思从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关系上所提出的具有经典 普及和便利 , 比较 的范围更广 、 人 内容更多 , 产生 的不 平衡 感 、 落感 也更 强 , 是人 与 人 的直 接 交往 , 失 于 日益 意义 的三 大历史 形 态 中可 以得到有 力证 明 。刚 但 是 在 人 的 存 在 的 中 ,并 不 总 是 趋 向 于 和谐 发 变成 了人 与机器 的交往 ,最终导致群体意识淡薄 , 人 际关系冷淡 , 信任度降低 , 以至通过虚拟空间寻找情 展 。 随着 财 富 的 聚 敛 , 动 性 、 时性 人 际关 系 的俱 流 暂 增, 生活方式 日益取代古老家 园的拓荒生活 , 人越来 感寄托 , 这些都是 自我迷失 的表现 ; 二是现代思维方
论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论证
论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论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
和谐发展是指人类与自然之间实现平衡、相互促进的状态。
它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人类尊重自然,不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依赖自然提供的空气、水源、食物等生存资源。
因此,我们应当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我们应当尽量减少污染排放,推动能源的清洁利用,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存。
和谐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
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相互合作。
通过研究自然科学,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从而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社会的发展。
例如,人们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可以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人们通过研究植物生长规律,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这些都是人类与自然合作共进的体现。
和谐发展要求人类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消耗。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子孙后代才能继续享受良好的生存环境。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
只有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未来。
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和谐哲学意蕴
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和谐哲学意蕴袁双龙;盛宪之【期刊名称】《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00)004【摘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唯物史观中的矛盾论、系统论、生产力理论和实践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并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逻辑起点。
在当今时代,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剖析其中的和谐哲学意蕴,不仅可以拓宽我们认识唯物史观的新维度,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Marxist ideological system.Amo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 contradiction theory,system theory,productivity theory and practice theory ar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s for us to understand of the world and form a worldview and values.Nowadays,the re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Marxism and analysis the connotation of harmonious philosophy will not only broaden new dimension of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also help to hav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ideas and new measure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bout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so a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总页数】6页(P40-45)【作者】袁双龙;盛宪之【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410004;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3【相关文献】1.试论侯外庐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J], 白光霁2.试论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J], 李晓江3.逝川·春水·意蕴悠微——试论"水"在宋词中的意蕴 [J], 李学宏4.试论侯外庐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J], 白光霁;5.试论福斯特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释——基于马克思的生态学研究视角[J], 肖园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辩论辩题的和谐性
辩论辩题的和谐性正方辩手,和谐性对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有序、和睦的社会,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说,“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如果社会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会不断加剧,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阻碍社会的发展。
其次,和谐社会对于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相反,在不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会感到压力和焦虑,生活质量会大大降低。
最后,和谐社会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也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反,如果社会不和谐,国家就会面临着内部动荡和外部威胁,导致国家的发展受阻。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对于社会、个人和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可忽视。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和谐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反方辩手,和谐社会并非万能之策。
首先,和谐社会并不等同于没有矛盾和冲突。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和平不等于没有冲突,而是一种处理冲突的方式。
”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合理的方式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其次,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美好的。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可能需要付出一些代价和牺牲。
比如,在一些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可能会采取一些限制个人自由的措施,这并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利益。
最后,和谐社会并非一成不变的。
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对于和谐的理解和实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和谐社会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并非万能之策,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和谐社会,不应过分夸大其作用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事物彼 此之 间相互 依 存 、 切 联 系 的时 候 , 密 和谐 的形 成才 有 可能 , 反之 , 若彼 此孤 立或 毫不相 干则 无所 谓 和谐 。其 次 ,
和谐 范畴 以相互 吸 引 的特 征表 现 矛 盾 的 同一 性 。相 互 吸 引 是 事 物 和 谐 发 展 的 重 要 条 件 , 有 事 物 间 的 相 互 吸 引 , 能 只 才
层 面 去 把 握 和 诠 释 , 不 容 易 界 定 。 在 哲 学 界 有 的 学 者 从 哲 并 学 史 的 角 度 来 研 究 和 谐 , 的 学 者 把 和 谐 作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唯 有
物 辩 证 法 的一 个 特 定 范 畴 来 研 究 , 者 认 为 这 两 种 方 法 是 统 笔
而 万 物 归 之 , 以 同 裨 同 , 乃 弃 矣 ” 等 , 些 思 想 都 说 明 若 尽 等 这 和 与 同 都 主要 是 就 物 与 物 之 间 关 系 而 言 的 。 和 的 前 提 是 多 ,
既 有 区别 又有 联系 , 和谐 只是 事物 内部 的各种 矛盾 在相 互作 用 中所体 现 的同一性 的一 种特殊 状态 。 由于和谐 存在 的范 围和领 域不 同 , 同一 性 的具体 表 现 其 形式 也 多种多样 。首 先 , 和谐 范畴 以互相依 存 的特 征表 现矛 盾 的同一性 。互 相依存 是事 物和谐 发展 的一 个必 要 前提 , 它
之 间的关 系 , 系统 各 要 素之 间 的 有机 关 系 。 同样 , 对 于 是 相
更 大 的 系 统 来 说 , 与 物 之 间 的 关 系 也 就 是 该 系 统 的 内 部 关 物
种 存在状 态或 多种 矛盾统 一体 并存 的状态 , 矛盾 运 动发 展 是
的 一 个 阶 段 , 本 质 是 “ 差 别 的 同 一 ” “ 样 性 的 统 一 ” 其 有 和 多 。 具 体 来 看 , 谐 至 少 包 含 以下 五 个 方 面 的 内容 : 和 ( ) 谐 是 矛 盾 同 一 性 的 一 种 表 现 形 式 一 和
拉 近 彼 此 之 间 的关 系 和 距 离 , 而 出现 和 谐 相 依 的 局 面 。 否 从
说 的“ 与唯 物辩证 法所 说的 同一性 含义 相似 , 前 者强 调 和” 但
的 是 多 物 之 间 的 外 在 关 系 和 状 态 。 在 西 方 大 思 想 家 的 一 些 有 关 和 谐 的 哲 学 观 点 中 , 谐 也 是 指 不 同 事 物 之 间 的 外 在 关 和 系 和 状 态 。例 如 , 达 哥 拉 斯 认 为 , 为 世 界 本 体 的 数 是 一 毕 作 切事物 的本质 , 个宇 宙 就 是数 以及 数 的关 系的 和 谐 系统 ; 整
表 明 事 物 彼 此 之 间 有 着 共 同 的存 在 基 础 或 联 系 纽 带 , 只 有 也
这个 多是指 多事物 , 多矛盾 。古人 所讲 的 同 , 指 没有 差异 。 是
与 此 相 反 , 人 强 调 和 谐 应 当是 多 个 事 物 相 互 保 持 差 异 但 又 古 互 为 一 体 的关 系 和 状 态 。 虽 然 在 强 调 差 异 性 这 点 上 , 人 所 古
一
当然 , 内部 的关 系 与物 与物之 间的关 系 的划 分 总是 相 物
对 的 。 以 现 代 科 学 的 观 点 来 看 , 何 事 物 都 是 一 个 由 多 种 要 任 素 组 成 的 有 机 系 统 。 因 此 , 何 事 物 内 部 的关 系 也 是 物 与 物 任
的 。按 照 唯 物 辩 证 法 的 观 点 , 谐 是 事 物 矛 盾 统 一 体 的 一 和
和谐 是矛盾 同一性 中矛盾双 方 的相 互依 存 、 相互 促 进状
态 , 是 矛 盾 同 一 性 的 一 种 表 现 形 式 。 同 一 性 是 矛 盾 的 一 种 它 基本 属性 , 在于矛 盾 并 与 斗争 性 相 反 相成 。 与之 相 比, 内 和 谐 更 多 的是 体 现 多 物 或 多 矛 盾 之 间 的 一 种 外 在 关 系 和 状 态 。
关 键 词 l 谐 ; 本 质 ; 规 律 ;相 对 性 和
一
、
和 谐 的本 质
谐都是 指社 会 中不 同个 体之 间 的外 在关 系 和状 态 。可 见 , 不
能 把 和 谐 混 同 于 唯 物 辩 证 法 所 指 的 同一 性 。
什 么是“ 和谐 ” ?对于 这个 人所熟 知 的概念 , 果 从哲 学 如
新 视 角
试 论 和 谐 的 哲党 校 , 川 南充 6 7 0 ) 中 四 3 0 0
摘要 : 中 国推 进社会 主 义和谐社 会 建设 中 , 学应肩 负起 伟 大的使命 , 以 自身思 维的敏 锐和理 论 的渗透 力 观察 和 在 哲 应
研 究社 会 , 消缓社会 矛盾 和强 化和谐 因素 方 面发 挥独 特 的功 能 。本 文从 哲 学 的 角度 阐释 了和谐 的 本质 、 在 和谐 是 对 事物发 展规律 的 高度概 括 , 并指 出了事物发展 的 和谐状 态并 非绝 对永恒 , 和谐 状 态的确立 具有相 对性 和条件 性 。 其
等 。但是 不管该 事物处 于何 种状 态 , 这些关 系 都 内在地 体现
了 该 矛 盾 统 一 体 的 同 一 性 , 之 亦 然 。 总 之 , 谐 与 同 一 性 反 和
在 中国古代 哲学 中 , 孔子 的“ 君子 和而不 同 , 小人 同而不 和 ” ; 史伯 的“ 夫和 实生物 , 同则 不 继 , 以他 平 他 谓 之 和 , 能 丰长 故
系 。事 物 内外 部关 系 区分的这 种相对 性说 明 , 和谐 不 同于 矛
盾 的 同 一 性 , 等 于 和 谐 对 立 于 矛 盾 的 同 一 性 。就 特 定 事 物 不 矛 盾 统 一 体 来 说 , 过 其 内部 各 要 素 的 相 互 作 用 , 所 呈 现 通 它 的 关 系 和 状 态 可 能 有 多 种 。它 可 能 是 完 全 和 谐 的 , 能 是 部 可 分 和 谐 的 , 能 是 基 本 不 和 谐 的 , 可 能 是 完 全 不 和 谐 的 等 可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