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题研究如何走出误区
转变观念走出对中学“课题研究”认识的误区
需要 做实 验 、 要器材 、 出搞调 查等 , 外 学校 更难应 付 , 肯定不 能 满足 需要 , 至条 件还 相差 很远 , 以很难落 到 实处 , 题研 甚 所 课
究将 形 同虚 设 , 有名无 实 。
下 ,从 自 、社会 和学 生生 活 中 自主选 择和 确 定专题 进行研 然 究, 并在 研 究中主 动获 取知 识 、 用知 识 、 决 问题 的学 习活 应 解 动 。作 为一种 全新 的学 习方 式和 课程 形态 , 究性 学习 反映 研
课题研究 误 区 澄清
文章编号 :0 27 6 ( 0 00 .0 5 2 10 .6 12 1 )40 0. 0
不全 。而 搞课 题研 究 , 生的选 择各 不相 同 , 学 专题 门类繁
文献标识码 : A
研 究性 学习 是我 国新课 程改 革 的热 点和难 点 , 为研 究 作 性 学 习课程 的一个 载体— — 课题 研究 , 指学 生在 教师指 导 是
方法 很大 的一 个缺 点就 是教 育 出来的 学生一 般 比较胆 小 , 动 手能 力差 , 但会 应付 考试 。而 美 国教育 出来 的学生 胆子 比较 大, 动手 能力 强 , 不会考 试 。 果培 养 出来 的学 生只会 考 但 ”如
试 , 不会 动手 实践 , 么 , 样 的学生 能在激 烈竞 争 的信 息 而 那 这
式上 进行 积极 的探 索 。
一
的实 际情况 选题 , 以个 人或 小组 的形 式分 散进行 , 他们 能够做 到量 力而 行 、 地取 材 、 挖 掘一切 潜力 , 就 会 创造 条件 去进 行研
究。
、
认为搞 课题研 究不 是 中学教 学 的主要任 务 , 不应作 为
走出误区,推进校本教研科学发展
走出误区,推进校本教研科学发展课改以来,我们在推进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这是一个艰辛、漫长、痛苦与喜悦并存的历程。
但即使这样,我们校本教研的发展状况也并非尽如人意,还存在很多误区,等待我们去跨越,去纠正。
一、走出概念误区,推进校本教研规范发展1、校本教研和教师培养教书是一种实践。
而这种实践中如果渗透着研究的意识和行为,那就不再是单纯的“教书”了,教师也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匠”了。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型,成为研究型教师,这是对整个教师队伍的要求。
所以,参与校本教研的人不能仅仅局限于个别几位骨干老师,而是每一位站在讲台上、和学生发生关系的一线教师。
在培养教师特别是培养新任教师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听课、评课,告诉他们哪儿对,哪儿不对,更应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是对的,那么做是不对的。
关键是要通过校本教研来点燃他们思考和研究的导火索。
另外,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研究型名师”的培养,名教师不仅要因为课上的好而出名,还要因为研究能力强而出名。
这样他们既能在教学中起到骨干作用,同时也能在教研中以名师的导向效应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2、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同时产生的另一个名词是“校本培训”。
从字面理解,一个是“研究”,一个是“学习”。
也就是说,“校本教研”是思考解决自己的问题,“校本培训”是学习接受别人的东西。
但事实上,这两种活动往往密不可分。
比如开“现场研讨会”,我们可能会请专家先搞个讲座,这算“校本培训”,然后又围绕某个问题,组织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讨论,这又算是“校本教研”了。
这样的活动有研有训,叫做“校本研训”,既有老师们的个人反思,也有同伴之间的共享互助,还有骨干和专家们的专业引领。
效果往往非常的好!3、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好多次,我们到学校里想要看看校本教研工作情况,结果接待人员把刚刚编写好的校本教材拿给我们看。
校本教材是落实校本课程的载体,和校本教研是两码事。
校本教研是指教师为了改进教学而开展的研究活动,而校本课程则是课改以来为了照顾地区间、学校间的差异所实行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将课程开发和落实的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学校,由校长和老师共同开发、编制和落实的一些属于学校自己的课程,比如农牧区学校开发的“西瓜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春季乏羊复壮技术”等等。
小学科研的误区和解决方法
小学科研的误区和解决方法小学科研是小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锻炼他们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然而,在小学科研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小学生对科研的理解和兴趣,甚至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小学科研的误区和解决方法两个方面入手,给大家介绍一下小学科研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小学科研的误区1、模仿性很强小学生在科研中往往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往往会直接模仿别人的研究成果,这不仅缺乏科学思维,而且可能引起严重的抄袭问题。
2、实验设计不合理小学生在实验设计时往往不够注意实验原理和方法,往往会出现实验参数设定不合理、实验步骤错误等情况,这会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和科研结果的失真。
3、研究主题过于简单小学生的研究主题往往过于简单,缺乏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这会影响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理解,无法充分发挥科研的意义和价值。
4、缺乏科学精神小学生在科研中缺乏科学精神,往往不注重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科研活动,这会对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未来的科学研究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小学科研的解决方法1、强化科学精神在小学科研中,应该强化科学精神,引导小学生注重科学的原则和方法,鼓励小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2、培养实验掌握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实验掌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该在科研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选择实际有意义的科研主题在小学科研中,应该选择实际有意义的科研主题,尽可能地让小学生了解一些真正有意义的科研课题,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
4、加强科研指导和学科交叉在小学科研中,应该加强科研指导和学科交叉,让小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同时,也要加强对小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科研是小学生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锻炼他们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中小学科学实验误区大揭秘
中小学科学实验误区大揭秘自然界的规律是科学的基础,而科学实验是开拓科学领域的重要手段,为学生打好科学基础,中小学实验教学不可或缺。
但是,如今的中小学实验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区,比如说实验过程简化、实验结果理解不准确等,这些误区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本文将探讨中小学科学实验误区,并相应提出改进措施。
一、实验结果理解不准确在中小学实验中,许多实验一旦完成,就会让学生马上得出实验结果。
但是,这种实验所展现出来的结果经常是超出实际情况的。
例如,学生在进行酸碱中和实验时,往往会用指示剂酚酞,当溶液变成橙红色时,学生就认为中和反应完成。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标准,酸度和碱度严格平衡时,才能达到完全平衡的状态。
学生在这种应用实验中,需要注意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并且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学生应该发现和解决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思维。
这样的话,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二、实验过程简化有些中小学实验虽然是根据教材要求设计,但由于教师时间方面的限制,实验过程会被简化或者省略掉一些必要的步骤。
这种做法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造成误解,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利于实验思维的培养。
因此,在实验过程上,我们要去除不必要的简化和省略,并且引导学生重视每个步骤。
而对于一些复杂精细的实验,也不能因为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而放弃,学生可以自己团队合作完成,在团队过程中,可以决定哪些步骤可以省略,哪些步骤是不可简化的,最终完成同样的实验目标。
三、数据分析不准确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是实验结果的基础,但是,在中小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常常不重视实验数据的分析。
实验数据的正确性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来确定实验结果,才能对科学知识有深度的理解。
所以,授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更加严谨。
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数据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排除实验中的干扰因素,确保实验数据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
课题研究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灵武市回民中学刘明雄内容摘要:本文对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归纳为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存在三大误区:我不行我不会;缺乏专业指导老师引领;急功近利唯利是图。
同时针对误区提出三条相应的解决策略:树立自信,强化理论学习;聘请指导老师强化指导;端正态度淡化名利。
供正在或即将要进行课题研究的同志们交流参考,使热心于课题研究的同志们共同发展提高。
关键词:误区、课题研究、解决策略。
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是当前教育的一大亮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大力宣传,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同时也创造条件给予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支持帮助。
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存在一些误区,直接影响到课题的研究进程和研究质量。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发现的一些误区加以诠释,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策略,和广大爱好课题研究的同仁交流探讨,供同行们参考借鉴。
误区一、我不行我不会我们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志从思想上、行动上就输了,输给自己了。
用老百姓的话说心理上就是个怂包。
有一种畏惧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研究工作。
再加上教师本身理论学习的力度不够,行动起来就更困难了。
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学习,无论是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途径、手段,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没有理论的支撑和指导,任何一种研究都是盲目的,甚至是无从着手的。
所以我们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这些同志的影响使我们的课题研究进程滞后,思想难于统一,行动难于进行。
为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一开始就提出:策略1:树立自信,强化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教师的使命,更是课题研究人员的必修课。
作为课题负责人要及时帮助这些同志学习相关理论,特别是与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
同时要为这些同志进行心理辅导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他们的研究任务多加关注和指导。
及时和他们交流研究中的问题,有些任务可以直接参与进行。
这样去感化带领他们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比如,我们在研究课题《农村初中生数学阅读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中。
转变观念走出对中学“课题研究”认识的误区
转变观念走出对中学“课题研究”认识的误区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版块的重要内容,一种全新的课程,在执行过程中,部分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载体——课题研究产生了误解,尤其是对在中学中开展课题研究认识不足,诸如认为搞课题研究不应作为必修课;课题研究进课堂,教学条件不足,执行有困难等。
我们必须予以澄清,才能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研究性课程课题研究误区澄清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个载体——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反映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赋予基础教育的使命,体现了基础教育转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自主学习和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
它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无论是从其价值取向还是从其操作程序都需要教师不断提升新的教育理念和在行为方式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认为搞课题研究不是中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应作为必修课程谈到“研究”,人们就会想起专家、学者,所以有的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其他都应是起辅助作用的。
搞课题研究,是专家的事,即便是搞课题研究,充其量应放在课外活动,不应把它当作必修课,不应占用那么多的课时。
显然,这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把教学理解为只在课堂,课堂等于教室、课堂等于讲授、课堂等于接受。
一提到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就认为要冲击教学,更不可能认为那也是教学。
研究性学习把课题研究当做必须课程,其中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冲破这些陈旧的观念,使人们正确认识到普通中学教育不能仅仅为升大学做准备,它应该为学生继续学习、参与未来的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课题研究不仅应是一门课程,而且是更为重要的课程。
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
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教育科研一直是中小学教师们非常看重的一项工作,它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够丰富人们的知识,但是在进行教育科研时,有时候我们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从而导致科研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此,本文将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并提出对策,以期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一、追求短期实效的误区在进行教育科研时,很多教师追求短期实效,认为只要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一次成功的教学效果,就代表整个科研项目已经得到圆满完成。
但是,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教育科研要追求长期的、稳定的教学效果,不能过于追求短期实效。
只有通过持续地研究和改进,才能取得更加优秀的教学效果。
此时,我们应该强调科研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科研的长远目标。
对策:提高科研项目的系统性,从而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同时,教师们要把科研当做一项长期工程,逐步地、系统地深入开展教育科研。
从而形成科研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真正的助力教学长远发展。
二、依赖课题的误区在进行教育科研时,很多教师容易过于依赖教育局或学校的课题来开展研究工作。
这种依赖性使得科研工作始终停留在一个被动的局面上,无法真正地推动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难题。
特别是,有些教育局和学校只注重名义上的课题完成,往往忽视了科研工作的实际意义和效果。
对策:教育科研的发展必须依托于教师们自身的追求和动力。
我们要把科研作为自己的事业看待,而非仅仅作为课题的执行。
教师们应该积极地去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新付诸实践,并且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从而达到真正的助力教学的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解决现实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推进教育科研的长远发展。
三、凭经验办事的误区在一些教育科研工作中,很多教师依赖自己教育教学经验和惯性思维来开展教育科研。
这种做法容易忽视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证性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人感受存在局限性,过于凭经验办事只能导致科研结论不够严谨,甚至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从而不能真正地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
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中小学教育科研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科研旨在为教育改革和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着很多误区,这些误区阻碍了科研的有效开展和成果的实际应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缺乏问题导向的科研中小学教育科研应当立足问题,关注实际需求,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
然而,目前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着追求“量”而不重视“质”的倾向,过多地注重论文数量和发表层次,而忽略了科研本身的价值。
研究者们应该积极关注教育改革和教学中存在的难题,探索解决之道,这才是科研应有的姿态。
改进建议:鼓励教师和研究者深入教育实践,带着真实问题去做科研,避免浮躁的追求,将科研成果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学理与社会联结不紧密中小学教育科研往往关注课程和学科本身的研究,却忽视了学理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因此,科研成果无法很好地为教学服务,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中小学教育科研需要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与互动,深入了解社会对教育改革的需求,从而使科研成果更好地与实际教学结合。
改进建议: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与社会的联系,邀请专家、家长等各方面人士参与评估和指导科研成果,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教育科研机构应建立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平台,使科研成果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环境中。
三、重理论研究轻实践探索中小学教育科研应当注重理论研究,但也不能忽视实践探索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手段,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过于偏重理论研究,并且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探索常常只是表面性的应付和执行,并不能真正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
改进建议:鼓励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深入实践,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实践探索,通过实验和调研,验证和完善教育理论。
同时,加强教师的职业发展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探索能力。
中小学课题研究如何走出误区_0
---------------------------------------------------------------最新资料推荐------------------------------------------------------中小学课题研究如何走出误区中小学课题研究如何走出误区教育科研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撑,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不仅可以带动教师的成长,而且可以极大提高学校的教科研整体水平,因而,很多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都很重视课题研究的工作。
但是,在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如下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误区一:重数量、轻成果导致赶鸭子上架的现象现在,很多地区都把学校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和层次,作为评定一所好学校的标志之一。
为了提高学校的层次,学校领导往往会尽力争取省、市级,甚至国家级课题,课题越多越好,级别越高越好。
争取到课题后,学校会召开一个课题研究的开题大会,之后,领导们就不再过问了。
至于课题研究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这些成果有没有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高?这已不是学校领导所关心的了。
而且一个课题还没有完成,另外的课题又已申报立项,从而进入了从一个课题到又一个课题的生产线怪圈。
课题研究的初衷在于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促进教育教学更1 / 9好地发展。
教师的任务在于传为人之道,解人生之惑,美化学生心灵,陶冶其情操,丰富其头脑,崇高其精神。
按照现代教育的理念解释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而终极目标应该是让社会变得更祥和、更美好,让人无限靠近幸福。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学校一些教师根本不具备从事课题研究的长处,甚至没有教育科研的能力,而为了检查过关,争先评优,硬逼其作一些与一线教学相关不大的所谓课题研究,实在是勉为其难。
这种赶鸭子上架的做法,其结果只会使领导的意愿适得其反。
误区二:重演绎、轻实践导致伪课题研究的产生有些学校课题审批立项了,申报书像模像样,人员安排、时间分配、研究的预期效果及成果形式等设计得井井有条,就是长时间不见其组织科研活动,只是到了研究阶段结束之时,便请来教科室的同志来听一听课,查一查报告,就算是汇报了、交差了。
教师眼中的课题研究——要走出课题研究的误区
秘 育 21I B 00 1 0
教 酣li 渤 题 研 煮 mg 岛 g
【 者 按 】 题 研 究 是 促 进 教 师 专 业 成 长 的 重 要 途 径 , 是 营 造 良好 教 研 编 课 也
氛 围的 重要 方式 .更是 校 本教研 中的一 项 重要 内容 。随 着课 改 的深入 发展 ,
课 题 研 究 活 动 在 各 校 开 展 得 如 火 如 茶 . 来 越 被 广 大 教 师 认 同 和 应 用 , 们 越 他
的 东西越 有新 意 。在设计 方 案 时要 不遗 余 力地 查 阅相 关
课题 研究 的误 区 , 已经 背离 了研 究 的最 初 出发点 所 以, 需要 理性 地 重新 审视 课题 研 究 , 课题 做 实 , 好 , 把 做 做
资料 , 合 自身 的实践 优 势 、 识优 势 、 念优 势 , 而 设 结 知 理 从
而 不实 、 有虚 名 的 “ 题 成 果 ” 徒 课 随处 可见 。 这种 为追 求 名 利 的课题 研究 丧 失 了教育 的本 身价 值 。 四 , 题 研究 勿 其 课
从 日常教学 中蕴 涵的 科研 成分 着 手 ,以科 研 的思 路 去重 新 审视 教 学过 程 , 发现 问题 , 思考 问题 , 成 解决 问题 的 形
出特 色 ,让 其 在提 高教 育教 学 质 量上真 正 发挥 助 推器 的 作 用。 ( 作者 单 位 : 西省 赣 州 市大 公路 第 一小 学 江 西 江
省 赣 州 市 章 贡 区教 研 室 )
计出富有个性的课题研究方案 ; 要紧贴学生 , 就学校及教
师本 身教 育实践 中的 问题 进 行调 查 归类 , 出共 同特 点 , 找
闭 门造车 。 要使 课题 研 究具 有生 命 力 , 就要 获得 各个 方面
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
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近年来,中小学教育科研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然而,实际上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可能来自于考核制度、教育资源分配、教师素质等方面,但也可能是由于教育领域自身的复杂性所导致的。
因此,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以数量为主导,忽视质量在现阶段教育考核制度、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影响下,一些中小学教育科研心态存在“敢于多出成果,不注重成果的质量”的误区。
主要表现在,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过于关注成果的数量和产出率。
而忽视了对成果质量的衡量和评估。
这种情况不仅导致了教育科研成果缺乏实用性,反而成为了强调教育教学效果的绊脚石,而且也浪费了国家与社会的教育资源。
因此,应该在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的平衡发展方面均等重视,提升教育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推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长远发展。
二、实用性不强,缺乏场景应用现实中,一些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仅仅停留在科研阶段,无法被广泛应用至教育实践中。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科研者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教育需求和教学场景的特殊性,因而其科研成果无法实现场景应用,从而无法用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对于这种现象,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关注“问题导向”,在初步确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方法之后,要不断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先进科技,聚焦问题、找准症结、寻求场景化的教学体验。
只有实现科研场景化操作,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操作当中,才能使科研成果真正发挥价值。
三、忽视教师个性化的需求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教师个性化的需求。
不同的教师拥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教育理念、教学风格和教育方式等不同的特点。
为了推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关注到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实际上,教师个性化需求的忽略会导致科研成果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受到教师的不断抗拒与挑战,无法体现教研质量的意义,甚至将科研成果嬗变为某种教育的评比工具,从而扼杀了教育活力和教研的创新性。
中小学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主题宽泛,研究内容范围过大。课题研究应聚焦具体问题 做细致分析才能有效推进。
04
很多教师的研究内容宏大宽泛,导致研究逻辑混淆,对实 践落地形成阻力。
05
主题模糊,研究问题模糊不清。如“五育融合:农村小学 分层教学与多维评价实践研究”这一选题就不易抓住关键 点。
06
研究问题不紧凑、研究框架散乱化等现象的出现。
3
无分析。教师提出观点后仅简单呈现相关事实而 不做分析,仿佛事实本身就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分析不透彻
形式化分析。教师不考虑研究背景与范围,单纯地生 搬硬套一些理论或盲目堆砌名家理论,而没有进行实 质性分析。
输标02入题
“无厘头”分析。教师利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但各个观点之间缺乏逻辑关联甚至自相矛盾。
当前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 仍存在较多问题,制约着科研工作的实 际成效。
基于全程参与2021-2022年度X市中小 学特级教师后备班培训活动的经历,
主题不聚焦
01
研究主题作为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教师进行课题研 究的首要一步。
02
很多教师缺乏主题意识,导致在课题研究中存在虽有研究 领域但主题宽泛、模糊等问题。
教师缺乏分析思维及能力,就习惯于将研究内 容平面化,忽视了课题是由许多内部结构纵横 交错建构起的立体、整体框架。
浅薄化地对待研究
结果在研究中只是把问题和策略简单 罗列,既不会透过事实来发现蕴藏其 中的道理和内涵,也不懂得如何援引 理论去论证自己的观点。
最终导致课题研究走向肤浅,独特见 解很难生成。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对策
引言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 校办学品质的重要途径,已得到广泛共 识。
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
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近年来,教育科研已成为中小学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以往的教学轨迹,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通过板书和口头讲解就可以完成知识的传递和获取。
但是,现如今教学方法的不断升级,要求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科研技能,探索教育的更深层次,以求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然而,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误区一:潜心研究但无法付诸实践许多教师通过参加各种研究项目和学术会议,获取了大量的教育学知识和研究方法,但有时这些知识并不一定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
这是因为教师们经常忽略实践环节,即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践性研究。
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教师们应该关注实践问题,注意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努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提高教育质量。
误区二:割裂理论和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而这也需要在科研中加强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和思考。
但是,有些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时,往往割裂理论和实践,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研究上,并忽略了对实践的分析和思考。
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导致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实践经验,失去科研的意义。
误区三:盲目追求成果现如今,许多人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研究资格或是承担更多的教育任务,还追求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这种过于追求成果的心态容易让教育科研变得功利化,缺乏深度和广度,甚至走向浅咖化。
在遵守科研规律的同时,教育科研人员应坚持研究本身的目的和价值,注重教育科研的深度和广度,探究教育问题的本质特点。
误区四:缺少合作意识在教育科研领域中,相对而言,单打独斗的教育科研人员较多,缺乏合作意识和好的合作伙伴。
相互交流经验积累和相互审视可以使大家互相切磋在互相帮助中促进自身发展,有助于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个人能力并努力与其他科研人员建立良好的科研网络,进行深入的合作探讨,以此推动教育科研事业不断前进。
综上,教育科研虽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要想顺利开展科研工作仍然需要克服误区。
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
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中小学教育科研,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活动,对于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从实践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存在许多的误区。
这些误区不仅仅是对于科研者自身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影响,更严重的是影响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本文就关于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展开一些思考与分析,希望能够对广大教育从业者有所启示。
一、缺少系统性思考科学的研究需要具备良好的系统性和观察力,这也是许多中小学教育科研者会经常忽视的。
在教育科研中存在许多散乱、不成体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往往只关注具体的现象或问题,缺乏对于整个教育体系的深刻认识。
换言之,中小学教育科研者应该更关注整个教育的系统性及其影响力,而不是仅仅满足于针对某个问题的零散研究。
二、缺失科学驱动教育科研是一个科学化的研究活动。
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者在开展研究时,应该以科学驱动为核心,通过清晰明确的科研思路、有条理的研究方法,建立高质量的研究体系。
没有科学驱动的教育科研,很难产生有价值且可信的研究成果,可能会让研究者感到失望。
三、缺乏实践基础一段好的研究过程需要有实践基础的支撑。
中小学教育科研者需要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实践基础的应用,寻找当前教学中的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实验和探讨。
如果只是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只是空谈理论,那么很难将研究成果转变为实践价值。
四、缺乏研究方法中小学教育科研者往往因为缺乏研究方法而缺乏科学性。
科研方法扮演着教育科研者的重要角色,它们不仅是产生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必要条件,而且还具有将教育科研者的研究思路与步骤体系化的作用。
因此,要想从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获得更高的价值,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科学研究方法,获取并运用各种研究技巧和思路。
五、研究太过“理论化”中小学教育科研者往往将研究内容过于“理论化”,而没有注重研究内容的实践可行性。
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者极少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从而导致缺乏对实践的理解与经验。
要走出课题研究的误区
龙源期刊网 要走出课题研究的误区作者:梁存艳肖莉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10期课题研究因其作用大而一直被学校所重视,但是不少的课题研究却走入误区,流于形式,影响了研究的实效性,阻碍了研究的顺利实施。
针对现状,笔者提出几点看法:其一,课题研究非高不可攀。
说起课题研究,许多教师望而却步,认为这是专家的事情,普通教师无缘也不敢涉足,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其实,课题研究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高深莫测、高不可攀。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研究者。
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面上展开教学活动,即强调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
其二,课题研究莫随波逐流。
著作要读,专家的理论和研究的方法要学,还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从而少走弯路。
但是做课题研究不能总停留在复述的层面上,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从而让专家的理念、他人的方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课题研究的内容,要贴近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范围不宜太宽太泛,目标不宜太高太全,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越是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富有个性的东西越有新意。
在设计方案时要不遗余力地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实践优势、知识优势、理念优势,从而设计出富有个性的课题研究方案;要紧贴学生,就学校及教师本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如此,创新火花才会不断闪烁,研究才有其真正的价值。
其三,课题研究忌华而不实。
现在的课题研究相当多,我们常常听到课题“开题”的消息,领导、专家亲临光顾。
有关方面也津津乐道于有多少课题、课题的级别等次,结果课题成了追逐名利的方式。
为评职称加分而研究的多,为解决问题而研究的少;真正长期潜心研究的少,临时抱佛脚为完成任务而拼凑的多;结题的课题多,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少。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误区与对策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误区与对策“课题”就是探究或讨论问题,是指为解决一个相对独立而单一的问题而确定的基本的研究单元,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
课题研究是教师教科研的基本形式之一,国家规划办课题、各省市规划课题、各级社科基金课题、各种类型教育学会课题、与学科相关的研究所课题、省市学科中心组课题……教育课题种类繁多,从事课题研究的人数众多。
不可否认,课题研究成就巨大,但也存在大量只在文本制作上下功夫的文本课题。
文本课题,不但解决不了任何教育问题,相反会加重教师不必要的负担,甚至会导致教师学术上的平庸,磨损教师进行教育创造的锐气。
一、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管理机制根据我国目前学术管理的基本制度,某一行政主管部门将预设的学术研究方向列为详细课题,附带相应的研究经费,在规定的时间向相关研究单位发布,相关研究单位按照规定的程序申请,在规定的时间内结项,这就是俗称的课题。
以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为例,其研究过程与管理机制如下:1.行政主管部门发布课题指南各种类型的课题研究都有各自固定的程序,大多是以两年为一个研究周期。
课题组织管理部门在固定时间段发布课题立项通知,并附带课题指南,有申报意向的相关人员在课题指南里寻找适合自己的研究项目。
中小学课题指南大致分为教育管理、课程与教材、教育改革与教学策略、教学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评价及考试改革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等项目。
2.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组织教师申报学校接到课题申报通知后,要在通知规定的时间内组织本校教师申报。
如果申报课题较多,学校会组织相关人员对课题进行初评,筛选出部分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如果申报课题较少,学校基本不太关注申报的课题内容,教师只要把申报表填好,学校签署意见、盖章后,就可将申报表上报。
由于课题与教师评职挂钩,与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考核挂钩,无论哪一级别、哪一类型的课题申报,都会引起教师个人及学校的极大关注。
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
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小学教育科研逐渐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误区。
本文将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进行浅谈,以期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首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之一是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
科研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到研究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但是,在实际中,有时我们往往过于追求结果的表面光鲜而忽略了研究的深入和细致。
这样一来,我们很容易进入“投机取巧”的误区,片面地追求科研成果,快速发布论文,以达到个人晋升或学校提升的目的。
这种做法无助于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反而可能损害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之二是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因为中小学科研资源有限,教师的工作重心大多是教学,所以很多科研项目都是零散的和片面的。
教师可能会在某个特定时期投入较大的精力进行科研工作,但是一旦手头的事情多起来,科研工作就会被暂时搁置或忽略。
这种情况下,虽然可能会得到一些有益的成果,但是整体的科研工作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形成科研的良性循环。
再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之三是缺少实践和应用。
科研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与实际相结合。
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常常见到的是,大量的教育科研成果只停留在学术界或研究机构,很难被广大教师真正应用到实际教育中。
这样一来,科研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我们应该鼓励教师们更多地参与实践,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最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之四是缺乏跨学科和融合性。
教育科研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和方法。
然而,在实际中,由于学科界限的限制和狭隘的研究观念,很多研究往往只停留在学科的局限上,很难进行跨学科的融合和交叉研究。
这样一来,我们可能无法全面地了解教育问题的本质,也无法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教师们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教育科研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常见问题、误区及简要分析
建议:
注意研究的周期——长短适宜
选择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开发课程资源、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由大到小
选择带有典型性的问题(如: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当地典型
选择带有突出性的问题(如:网瘾、早恋、大班额等)——在特定情况下突出 寻找身边最真实的问题
1-2.课题设计中乱创“教学法”、 乱创“研究方法”的随意性现象 当前真的进入了一个课题研究“创法”的年代吗? 例:“X步教学法”,模仿“三三六”的各类模式,“xxx渗透法” 研究方法:乱象丛生 例:“讨论法”、“个案追踪法”、“家访法”、“渗透法” 常用的研究方法:略 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调查法 个案研究法 文献法等
03
误区之四:当前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
04
传统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孔子的教育原则该不该摈弃?)
05
应试教育都是错误的(课改背景下的考试研究该不该进行?)
06
行动上的误区
01
误区之五:搞研究一定要有问卷
02
每个课题都需要问卷吗?(访谈、座谈行不行?)
03
问卷编制(研制)的科学性:女记者采访瓜农的案例
04
04
共同的回忆和追问:
1-1.选题中的“两极化”现象
一个极端:“假大空”
表现:“贪大求洋”,大题目、大制作、“老虎吃天,无从下手” ,老师做了教育部长的事
02
01
03
1.常见问题
例:
01
“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
“政治教学中开展思想教育的研究”
“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
03
开题报告的基本框架(将来时态)
04
中小学教育科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小学教育科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潮流,促进学校自身发展,中小学纷纷走“科研兴校”之路,如何才能提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呢?
一、精心选题
选好题是科研的关键,选题宜小不宜大,小课题并非小问题。
选题要着眼于学校自身实际,立足于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选题要新。
选题在关注教育难点的同时也要关注教育的热点,只有勇立教育潮头的研究才具有生命力,才值得关注。
千万别步他人的后尘。
二、注重过程
有的教师搞教育科研易犯冷热病,往往“两头热、中间冷”,不注重过程的规范和方法的科学。
中小学教育科研不能离开实践从事纯粹的研究,而是与教育教学实践自始至终结合在一起。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找到解决办法,再将解决办法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再发现新的问题,通过新的研究加以解决。
可以说整个研究过程就是教学不断改进的过程。
三、转化成果
教育科研的成果不应只是发表几篇文章或出几部著作,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在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改进学校现有的实践状态,要关注研究成果如何结合新的实际加以活化,如何根据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加以深化,如何在后续问题的解决中加以强化。
四、走出误区
一是出发点不正。
为教研而教研,教育科研无非是装点门面,资料迎检以提高学校美誉度。
二是将科研神秘化。
认为科研就是理论研究,是专家教授才能从事的事,普通中小学教师望而却步。
三是认为科研无用。
有的老师认为搞科研对实际工作帮助不大,对提高学生素质意义也不明显,只相信“时间+汗水”的惯有工作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课题研究如何走出误区教育科研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撑,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不仅可以带动教师的成长,而且可以极大提高学校的教科研整体水平,因而,很多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都很重视课题研究的工作。
但是,在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如下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误区一:重数量、轻成果导致“赶鸭子上架”的现象现在,很多地区都把学校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和层次,作为评定一所好学校的标志之一。
为了提高学校的层次,学校领导往往会尽力争取省、市级,甚至国家级课题,课题越多越好,级别越高越好。
争取到课题后,学校会召开一个课题研究的开题大会,之后,领导们就不再过问了。
至于课题研究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这些成果有没有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高?这已不是学校领导所关心的了。
而且一个课题还没有完成,另外的课题又已申报立项,从而进入了从“一个课题”到“又一个课题”的“生产线怪圈”。
课题研究的初衷在于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促进教育教学更好地发展。
教师的任务在于传为人之道,解人生之惑,美化学生心灵,陶冶其情操,丰富其头脑,崇高其精神。
按照现代教育的理念解释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而终极目标应该是让社会变得更祥和、更美好,让人无限靠近幸福。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学校一些教师根本不具备从事课题研究的长处,甚至没有“教育科研”的能力,而为了检查过关,争先评优,硬逼其作一些与一线教学相关不大的所谓课题研究,实在是勉为其难。
这种“赶鸭子上架”的做法,其结果只会使领导的意愿适得其反。
误区二:重演绎、轻实践导致“伪课题研究”的产生有些学校课题审批立项了,申报书像模像样,人员安排、时间分配、研究的预期效果及成果形式等设计得井井有条,就是长时间不见其组织科研活动,只是到了研究阶段结束之时,便请来教科室的同志来听一听课,查一查报告,就算是汇报了、交差了。
这岂不是闭门造车?自欺欺人。
又有什么科研价值呢?有些课题本身以假、大、空的纯理论性研究为多,教师研究的主要方式,就是找资料查文献,闭门造车,通过理论的演绎推理,最终形成研究的成果。
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造成的只是一个又一个无价值的“伪课题”。
而一些与教育教学联系很密切的实践性课题,却鲜有人研究。
有一所中学,本身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硬件都不具备,却申请了一个“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市级课题,老师也没有网络教学的实践,最后,只能通过闭门造车,造出了一份结题报告。
难怪在教师中有这样的流行语:“开题轰轰烈烈,结题喝喝吃吃”。
误区三:重形式、轻过程导致“纯形式主义”的泛滥课题研究本应是一种以教师为研究者主体,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中,针对现实问题自行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在同一情境中加以应用,经历计划、行动、反馈与调整的活动过程。
但是,在我们的实践中,出现了形式主义的“空”和“虚”。
“申请课题——课题招标——开题大会——结题鉴定”,这是现在很多学校参与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
在整个程序里面,开题大会,轰轰烈烈,大小领导悉数到场,大讲特讲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而结题却是草草收场,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交出一份结题报告,课题研究就结束了。
这里面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研究实践过程,以至于很多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都是短期内胡拼乱凑的结晶,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最终,“空”和“虚”的课题研究不能达到课题研究者的初衷,更谈不上课题研究转化为生产力和教育力,只能导致形式主义的泛滥。
误区四:重功利、轻实效导致“浮夸式歪风”的盛行目前,在中小学,正在刮着一股日渐肆虐的浮夸歪风,泡沫盛行,学术“注水”,急功近利猖獗。
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渎职行为屡见不鲜且不断壮大;而诲人不倦、诲人不厌的教育精神却正在不断离我们远去。
课题研究自然也沾上了这股恶习。
学校为了“面子工程”,追求课题研究的高级别,从市级、省级到国家级;从一般性课题到所谓的“重点”课题。
参与研究的老师,往往会把这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资历”,成为自己职务晋升的重要砝码。
于是,一方面,学校追求课题的数量,但由于僧多粥少,就出现了一些用不正当手法而获取的高级别课题,导致了科研腐败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课题研究的周期性较短,参与研究的老师又局限在几个老师之内,导致研究带有很大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这样的研究必然也是一种浮躁的研究。
如今在教育实践中涌现了许多教研课题,让教育科研这一教学载体插上飞翔的翅膀,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美好愿望。
但上述的现象则成了困扰学校教育的又一枷锁,给教育教学以及学校科研都带来了相当的危害,为纠正上述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学校课题研究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开展教育科研中应该采取如下的一些对策。
对策一:要端正课题研究的正确认识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明确认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是促进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尤其是要促进中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教育科研的核心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服务。
选取的课题应紧密联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富有创新性和可行性,既要有利于培养学校精神,形成办学特色,又要适合教师研究,促进教师成长。
也就是要把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点、重点、热点和关键问题,作为教育科研的选题,把教育科研的立脚点和出发点,放在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研究上。
研究的问题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既容易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与欲望,而且研究也容易见成效。
实施课题研究过程,就是将课题研究方案付诸实施,将纸上的文字变为实际行动,最终成为现实的过程。
它对促进教师从“教书匠”向专家型、研究型教师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开展课题研究是培养学者型、科研型教师,促进其专业成长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形式。
为此,必须注意课题选取和课题方案制定,做到课题小而实在,富有新意;课题要求适度恰当,目标明确;课题内容少而精炼,重点突出:课题措施具体周到,操作性强。
课题选定立项后,要认真撰写和完善课题方案,对课题内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过程安排、研究力量组织(包括经费投入、后勤保障等)方面都要作好周密考虑和具体安排。
对策二:要规范课题研究的操作程序为确保课题研究有序顺利地运作,必须制定保证措施。
如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研究力量的组合,研究人员分工、训练和培训,研究过程的确定和具体安排、聘请顾问、指导教师、后勤保障等等。
在考虑方案时就必须筹划好,而且要明确具体而不含糊。
教育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所选取课题的设计,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一般要经过选取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分析资料、研究成果表述等过程。
选取确定研究课题,设计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这是课题研究至关重要的前期工作。
能否认真地设计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完整、周密的研究方案,其中自然包括应采取的研究措施,是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成败和研究质量高低的重要工作,必须认真对待。
在拟定撰写课题方案时,可先简后繁,先拟定好基本框架,然后再加以补充修正完整;可先易后难,先把考虑好的容易撰写的先行写好,待后再继续增添,补充完整;也可先听后写,先将基本框架安民告示听取教师意见,吸取有益建议,最后加以完善。
从选取确立课题到课题方案的撰写,是一个反复思考的准备过程。
因此,切忌急功近利,临时抱佛脚,不要明天课题论证,今天才撰写课题方案,应有一定的时间做准备,留有足够的空间余地。
对策三:要关注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中小学的课题研究,一般来说,主要以应用性、实用性研究为主。
提倡研究的课题应小而实在,富有新意;研究要求应适度恰当,目标明确,不但要有研究的总体目标,还应有研究的具体目标。
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应将目标具体化、清晰化、系列化,有可能应形成层级“目标树”。
课题研究目标越具体明确,越有利于开展研究,也越有利于过程检测和成果鉴定。
一般说来,开展课题研究必须具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条件。
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研究水平、知识储备、兴趣特长、时间精力等方面,即研究者对选取的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准备、实践经验,并有充足的研究时间和精力。
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的态度,以及重视和支持的程度,学校整体的教科研氛围,必要的资料、设备、经费等。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全面权衡主客观条件,选取自己考虑比较成熟,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和特长的课题,即可选取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内容比较具体,过程操作易于掌握,研究周期较短,且容易见效的课题。
这样有利于教师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正确处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工作的关系,促进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双丰收。
对策四:要完善课题实验的资料工作一项课题研究,它的资料整理是一项庞大的工作。
少数学校在上级领导来考察和这项课题研究要验收时,往往就是课题实验教师最忙的时候;临时突击作业以充实原始研究过程;各种临时问卷调查充实原始记录;赶写必不可少的平时又没有写的各种实验资料;马上开设没有开设过的课程;反复推敲马上要上的公开课、汇报课;在学生中“统一口径”。
细读某些学校的课题报告,翻阅他们的实验资料,可谓是琳琅满目。
既有理论论述又有过程印证,资料的翔实度让人无庸讳言。
若对平时教育科研实践工作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有天壤之别。
这时,就出现了实验的虚假性,失去了实验的根本意义。
实验资料要边研究边记录边整理。
只有这样,才会发现我们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不可研究在前,补写资料在后,或是造假资料。
补写资料使我们的研究过程显得不协调,研究结果错漏百出,使我们的研究失去了应有的光彩,而造假资料则使我们的研究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当前课题研究的种种误区,已经背离了研究的最初出发点,所以,我们需要理性地重新审视课题研究,理性地选择课题,在实践中探究、重视研究成果的实效性。
同时,课题研究在“学术下嫁”中,绝不能丢掉其应有的科学性、实践性、生成性、指导性。
如果某个课题研究没有这“四性”作为支柱,那么,这个课题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也就失去了课题的生存空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