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高考化学试题中隐含条件的类型
化学试题中的隐含信息20例子
化学试题中隐含信息20例任何试题都包含着信息,有些提供的信息很明显,也有些提供的信息较隐蔽,需反复推敲才能显现出来,及时发现试题中的隐含信息是答题的关键,现举一些常见的隐含信息为例子,以对同学们寻找隐含信息解题有所启发.1 化学式隐含着原子个数比和质量比,化学方程式隐含着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和质量比.2 元素的化合价隐含着相应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也常作为书写化学式的主要依据.3 几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隐含着各离子的电子总数相等.4 两元素同主族隐含着其单质、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有一定的相似性.5 反应前后质量不变隐含着固体(或溶液)质量的增加和减少相等.6 天平两端再次平衡隐含着两端增加(或减少)的质量相等.7 常温下某气态烃隐含着分子中C原子个数不超过4个.8 2种烃的混合物对H2的相对密度等于13隐含着混合烃中必有CH4,必无C2H2.9 某烃的衍生物与一定量的O2混合点燃只生成CO、CO2和H2O隐含着该衍生物中只含C、H、O元素,且在燃烧过程中有机物和O2全部耗尽.10 加入过量铁粉无气体放出隐含着溶液中酸已耗尽.11 某饱和溶液的质量浓度(溶质的质量分数)隐含着该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12 密度为0.91g/cm3的氨水的质量分数为25%隐含着氨水的密度小于水,且氨水浓度越大,其密度越小.13 可逆反应达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压强比原来增大5%隐含着该反应是一个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14 电解槽串联隐含通过各电极的电量相等.15 在反应X+2Y=R+2M中R和M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隐含着R与M以11∶9的质量比同时生成16 在X2Y和YZ2中Y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和50%隐含着X、Y、Z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3∶4∶2.17 ≥100℃气态烃完全燃烧时,气体体积不变,隐含着该烃含有4个氢原子.18 等质量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80℃降温到20℃析出甲的质量比乙大隐含着温度的改变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19 某有机物分子组成符合CnH2n+1NO2隐含着该有机物可能是硝基烷或氨基酸.20 某醇与足量乙酸反应生成酯的相对式量比原来醇的增大84隐含着该醇含2个羟基.。
高中干货 背熟高中物化生常考隐含条件, 考试次次拿高分!
高中干货|背熟高中物化生常考隐含条件, 考试次次拿高分!在高中物化生等科目的学习过程中,有些问题看似一筹莫展,但一旦寻找出隐含条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本文将在总结常见物化生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物理物理问题的条件,不少是间接或隐含的,需要经过分析把它们挖掘出来。
隐含条件在题设中有时候就是一句话或几个词,甚至是几个字,如:“刚好匀速下滑”说明摩擦力等于重力沿斜面下滑的分力;“恰好到某点”意味着到该点时速度变为零;“恰好不滑出木板”,就表示小物体“恰好滑到木板边缘处且具有了与木板相同的速度”,等等一、物理模型中的隐含条件1.质点:物体只有质量,不考虑体积和形状2.点电荷:物体只有质量、电荷量,不考虑体积和形状3.轻绳:不计质量,力只能沿绳子收缩的方向,绳子上各点的张力相等4.轻杆:不计质量的硬杆,可以提供各个方向的力(不一定沿杆的方向)5.轻弹簧:不计质量,各点弹力相等,可以提供压力和拉力,满足胡克定律6.光滑表面:动摩擦因数为零,没有摩擦力7.单摆:悬点固定,细线不会伸缩,质量不计,摆球大小忽略,秒摆;周期为2S 的单摆。
8.通讯卫星或同步卫星:运行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即24h9.理想气体:不计分子力,分子势能为零;满足气体实验定律PV/T=C(C为恒量)10.绝热容器: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11.理想变压器:忽略本身能量损耗(功率P输入=P输出),磁感线被封闭在铁芯内(磁通量Φ1=Φ2)12.理想安培表:内阻为零13.理想电压表:内阻为无穷大14.理想电源:内阻为零,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15.理想导线:不计电阻,可以任意伸长或缩短16.静电平衡的导体:必是等势体,其内部场强处处为零,表面场强的方向和表面垂直二、运动模型中的隐含条件1.自由落体运动:只受重力作用,v0=0,a=g2.竖直上抛运动:只受重力作用,a=g,初速度方向竖直向上。
3.平抛运动:只受重力作用,a=g,初速度方向水平。
隐含条件1
有关隐含条件题型的分析
题中的隐含条件即指未明确给出却可根据题意推出的已知条件。
学会挖掘隐含条件对解题十分重要,这也就成了拿分的重点,这项技术我们应重点掌握。
如何迅速识破高考命题中的隐含条件,简洁高放的完成解题,集中体现了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平常解题中养成通过审题仔细分析推敲关键词语,从物理模型,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变化和临界状如中去寻找挖掘隐含条件的良好习惯。
命题中条件的隐含形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1、隐含在题的物理现象中:题设的条件中必然反映若干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本身就包含了解题所需的已知条件。
2、隐含在物理模型的理想化条件下:在试题中常将理想化条件隐含在有关词语或题意中,需要运用理想模型去捕捉喝挖掘。
3、隐含在临界状态中:当物体由运动(或现象‘性质)转变成另一种运动(或现象,性质)时,包含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隐含着物体的临界状态及其临界条件,需通过分析推理和挖掘。
4、隐含在题目中:许多物理试题的部分条件常隐含于题目中,及图形的几何性质中,需考生通过观察,分析已挖掘和发现。
5、隐含于常识中:许多物理试题某些条件由于市人们的常识而设有在题意中给出,造成所求量与条件之间在一种鼻尖隐藏的关系,需考生据题意多角度分析,展开联想,深刻挖掘,根据一些常识,提取或假设释放的条件,以弥补题中已知条件的不是而达到解题目的。
一道题尤其市结构,抽象多变的难题,能否正确迅速合理地解出,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地挖掘并充分地使用题意中的隐含条件,只要抓住这一关键点,相信你的学习将是轻松而愉悦的。
浅析高中化学试题中隐含信息的挖掘
C
图1
A
B
C
D
图2 1 8 2
解析 本题要注 意的隐蔽条件是 H F 、 H C I 、 HB r 、 H I 的水 溶 液 的酸 性 强 弱 。
铵盐受热分解 的过程就是 N H将质子转移给酸根离子的 过程, 阴离子接受 质子的能力越强 , 铵盐就越容易分解 , 对 于 F 一 、 c l 一 、 B r - 、 I 一 四种离子 , 氢化 物越稳定 , 对应阴离子结合 H+ 能 力就越强 , 所 以四种铵盐稳定性顺序 中 A选项符合题意。 例4 . ( 2 0 1 2邢 台模拟 ) 室温下 , 强 酸性 和强碱性溶液 中都 不 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0
律
A. 一 5 7 . 3 k J / mo l B. 5 7 . 3 k J / mo l C . 一 1 1 4 . 6 k J / oo t l D. 1 1 4 . 6 k J > ②> ⑧>
c . ①> ④> ③> ② D . 无法确定
对 州
理 化 空 间
何 燕
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 4 0 5 4 0 0
浅析高中化学试题 中隐含信息的挖掘
摘要 : 任何 试题都 包含 着信 息 , 有些提供 的信 息很 明显 , 也有些提供 的信 息较 隐蔽。下面通过 高三第一轮复 习结合所 用复 习资料通过典型例题介绍几种挖掘 隐蔽条件 的类型及其 方法作些探讨 。以帮助 学生提 高解题 能力。 关键词 : 隐含信 息 概念 物理性质 化 学性质 化 学反应规
化学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也会“潜伏”
C.4% 2
般来说条件“ 潜伏” 的形式至少有如下几种 :
、
条件“ 潜伏” 空气 中 在 例题 : 下列 化学药 品长期放置会有什 么变化? 1 . 浓盐酸 2 . 浓硫酸 3氢氧化钠 4生石灰 2
分析 : 本题 自然界存在 的条件 , 温度 、 如 气压 、 水蒸 气 、 氧化碳会影响化学物质 的变化 。 二 第 一小题 浓盐酸 会在 外界温 度 的作 用 下挥 发 , 结 果浓度减低 、 质量减少。 第二小题浓硫 酸会吸收空气 中的水蒸气 ,结果浓 度减低 、 质量增加。 第 三小 题氢 氧 化钠 最终 会 与 空气 中二 氧化 碳 作 用, 生成碳 酸钠 ( 当中也少不 了水 的参与 ) 。 第 四小题 生石灰先 与水 作用生成熟 石灰 ,再 与二
4 HNO3
空气 中“ 潜伏 ” 多种物 质 , 着 如氧气 、 、 水 二氧 化碳
等 ,如果参加反应 的物质接触空气 ,就要考 虑这些影
响。 二、 条件 “ 潜伏 ” 在水 中
例题 : 1I 液 和N 2 AC熔 a 溶液 混合 , S 能制得A , 1 吗? s
分析 : 这两种盐溶液中存 在如下平衡 : A ̄ 3 2  ̄A ( H)i 3 I+ HO - 1O 3 + H ; -
【 学设计 】 教
化学题 目中的 已知 条件也会 “ 潜伏"
孙 兴 宏 ( 江苏省镇 江市体育运动学校 , 江苏
镇江
220 ) 10 1
摘要: 做化 学题 目, 有时貌似务件 不够 , 实际上 出题 者将 已知 条件巧妙地 隐藏在题 目当中了, 一般 来说条件 “ 潜伏” 的形式至 少有如下几种 : 条件“ 潜伏 ” 在空气 中; 条件“ 潜伏” 水中; 在 条件“ 潜伏” 在物理性质 中 ; 备件“ 潜伏” 在化 学性质 中; 条件 隐含在溶液体积的 变化 中; 条件“ 潜伏” 多种无用条件 中。 在
例谈化学试题中的隐性知识
例谈化学试题中的隐性知识在化学试题中,命题者常常故意设置一些隐性知识,以考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1. 隐含物质的溶解性例1.常温常压下,将相等物质的量的SO2和H2S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的压强是原来的()A. B. C. 小于 D. 大于解析:等物质的量的SO2和H2S反应后SO2有剩余,其物质的量是原来的,同温同容条件下容器内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很容易错选B。
因为常温下水溶解SO2的体积比为1:40;所以SO2有大量溶解,故压强小于原来的,正确答案为C。
2. 隐含物质的状态例2. 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3X3Y+Z(△H>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密度变小,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Y和Z可能都是气体B. Y和Z一定都是气体C. Y和Z一定都是固体或液体D.若Y为气体,则Z一定都是固体或液体解析: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容器容积一定但是气体密度减小(即气体的总质量减小),则X一定是气体,而Y和Z一定不可能都是气体,最多有一种是气体,正确答案为D。
3. 隐含物质的密度大小例3. 已知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则质量分数为49%的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 9.2mol/LB. 大于9.2mol/LC. 小于9.2mol/LD. 不能确定解析:本题隐含“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越大,其密度越大”的知识。
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两式相除可得,答案为C。
4. 隐含物质的化学性质例4. 某温度下,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NO和1mol O2,发生反应,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测得NO的转化率为80%,此时容器内压强与起始时压强之比为()。
A. 11:15B. 小于11:15C. 5:6D. 大于5:6解析:反应达平衡时,NO、O2、N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4mol、0.2mol、1.6mol,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2.2mol,很容易错选A。
化学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也会“潜伏”
化学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也会“潜伏”摘要:做化学题目,有时貌似条件不够,实际上出题者将已知条件巧妙地隐藏在题目当中了,一般来说条件“潜伏”的形式至少有如下几种:条件“潜伏”在空气中;条件“潜伏”在水中;条件“潜伏”在物理性质中;条件“潜伏”在化学性质中;条件隐含在溶液体积的变化中;条件“潜伏”在多种无用条件中。
关键词:隐藏;潜伏;条件;解题做化学题目,有时貌似条件不够,实际上出题者将已知条件巧妙地隐藏在题目当中,如果你没有挖出“潜伏”的条件,题目就无法解下去,只好望题兴叹了。
相反你淡定地对待题目,深入地思考、认真地挖掘、细致地分析,就会找出“潜伏”者,你就找到打开题目之门的“钥匙”了,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般来说条件“潜伏”的形式至少有如下几种:一、条件“潜伏”在空气中例题:下列化学药品长期放置会有什么变化?1.浓盐酸2.浓硫酸3.氢氧化钠4.生石灰分析:本题自然界存在的条件,如温度、气压、水蒸气、二氧化碳会影响化学物质的变化。
第一小题浓盐酸会在外界温度的作用下挥发,结果浓度减低、质量减少。
第二小题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结果浓度减低、质量增加。
第三小题氢氧化钠最终会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钠(当中也少不了水的参与)。
第四小题生石灰先与水作用生成熟石灰,再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
空气中“潜伏”着多种物质,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等,如果参加反应的物质接触空气,就要考虑这些影响。
二、条件“潜伏”在水中例题:AlCl3溶液和Na2S溶液混合,能制得Al2S3吗?分析:这两种盐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Al3++3H2O?葑Al(OH)3↓+3H+;S2-+H2O?葑HS-+OH-;HS-+H2O?葑H2S+OH-.两物质溶液中各自的离子、分子都能和平共处,达到暂时的解离平衡。
若两种物质加在一起,则发生反应H++OH-=H2O,相互促进水解,水解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得不到Al2S3。
答案:不能,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2Al3++3S2-+6H2O=2Al(OH)3↓+3H2S↑。
高考题中隐含条件的设置类型及解题策略
函 数的图 象关于直线 Y — 对称, 求出函数 = = = ÷e
上的点 P( z , 寺e ) 到直线 Y = 的距离 的最小值 , 然
后乘 2即可 .
析函 数 一 专 e 上 的 点 P ( z 1 x ) 到 直 线 Y —
l e x -x1
的距离为 d一
L
nb la b z… n n +
≤( 鱼 二
) 1 - b k + l a b h + - F源自 1. k - kl
叉 因( 1 -b + ) + + 一l , 由 ② 得
( 盟 1 b 丛 、 ^+ 1
一
) 1 - - b k + 1 a ≤ +1 :
g ( z) 一 1 e 一 1
,
, n . 设g ( z ) 一寺 , e 一z , 则
一
可 知 当 z— I n 2时 , g( z) 一1 ~
c 作 者 单 位 : : 禀 中 2 o 学 , 学
l n 2 , 则d m i n -
了函数 、 幂 函数 求导 、 单调 性及 最 值 、 数 学 归纳 法等 基
命题 者 的意 图 , 寻求 正确 的解决 问题 的途径 .
1 概 念辨析 型
对 于这 类型 的题 目, 命 题者 往 往 抓住 概 念 的 内涵 和外延 , 在似 是 而 非 的 问题 上 设 置 隐 含 条 件 , 如 果 学 生没 有准确 、 熟 练地 掌 握 数 学 概 念 , 往 往 会 落 人 命 题 者 所设 置 的陷 阱. ■ 例 1 ( 2 0 1 2年 新 课 标 卷 )设 点 P 在 曲线 y= = : e 上, 点 Q在 曲线 Y—I n ( 2 x) 上, 则I PQ l 的最 小 值
谈化学试题中隐含条件的破解
谈化学试题中隐含条件的破解谈化学试题中隐含条件的破解化学试题中有很多隐含条件,这些条件是需要我们通过深入思考才能揭示出来的。
因此,在解答化学试题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思维深度。
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为大家介绍化学试题中常见的隐含条件,并提供破解方法,希望对大家进一步提升解题水平有所帮助。
一、物质存在形式的转化化学试题中,常常涉及到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存在形式的转化,这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确定它们的存在形式。
此外,在计算摩尔比和摩尔质量时也需要注意该物质存在形式的变化。
破解方法:1.认真阅读题目,将化学方程式按照反应条件进行梳理,明确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的存在形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时,需要将每个物质的摩尔质量按照其存在形式进行转化,以准确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
二、反应物的过量问题化学试题中往往会涉及到反应物的过量问题,这时候我们需要根据反应物的化学计量关系来判定哪个反应物是过量的,并计算出产物的摩尔比和摩尔质量。
破解方法:1. 理解化学计量关系,正确使用计量比和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各个物质的数量。
2. 通过比较生成物与反应物所需的摩尔比来判断哪个反应物是过量的,并根据其摩尔比计算出产物的量。
三、离子反应的破解在化学试题中,离子反应往往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离子的性质和离子反应机制,以正确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和化学计量关系。
破解方法:1. 对离子的性质进行熟悉和掌握,如:离子互换、还原与氧化等。
2. 理解离子反应的机制和过程,确定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和摩尔质量。
四、物质化学性质的判断在化学试题中,我们不仅需要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还需要深入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机理,才能正确判断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特性。
破解方法:1. 通过化学实验方法,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特性。
2. 深入理解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并通过化学方程式来描绘物质变化和特性。
例谈化学题中隐蔽条件的挖掘
2016年12月例谈化学题中隐蔽条件的挖掘肖智鹏(长沙市明德中学,湖南长沙410002)摘要:本文以高中化学的常见试题题型为切入点,就不同试题类型中所包含的隐蔽条件及挖掘方法,进行细致的探讨研究,期望为优化学生对化学试题解题信息的探究、把握技巧,提升其化学解题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化学题;隐蔽条件;挖掘伴随新课改进程的推进,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进行自主学习引导的教学理念,已逐渐成为高中化学课程教育的重要思路,在优化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为高中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与发展,提供了创造的动力与学习的空间。
近年来的高中化学试题,在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往往题目中还含有一些隐蔽条件,学生在解题时必须将其条件进行充分地挖掘,才能做到高效答题与得分,因此为提升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化学成绩,就需要对高中化学试题的常见隐蔽条件进行探索研究。
1涉及化学定义、概念的试题隐蔽条件及其挖掘方法化学知识的概念与定义,是高中学生掌握化学课程学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其探究、解决化学试题的首要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对化学知识内容中的具体概念与定义做到充分了解、掌握,才能进行相应高中化学试题隐蔽条件的挖掘与解题活动。
许多化学试题中的解题思路与关键方法,均隐藏在试题相关化学知识的概念、定义中,学生只有掌握、理解相关知识定义,才能对其隐蔽条件做深入挖掘与提取,因此隐蔽条件与化学定义相关的试题常为化学反应式问题。
比如某题:反应3Fe+8HNO 3=3Fe (NO 3)2+2NO↑+4H 2O ,则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A.当2molHNO 3被还原反应时,只有2molFe 会被氧化B.其反应的还原产物为Fe (NO 3)2,因此HNO 3的性质为弱氧化性C.Fe 是反应的氧化剂,而HNO 3则是反应的还原剂D.2molHNO 3被还原反应时,3molHNO 3也会被氧化此题即为典型的考察学生对象化学反应知识定义、概念的熟悉与掌握程度,并进而挖掘其隐蔽条件进行解体的试题。
浅析高中化学试题中隐含信息的挖掘
浅析高中化学试题中隐含信息的挖掘【摘要】任何试题都包含着信息,有些提供的信息很明显,也有些提供的信息较隐蔽。
高中化学试题命题者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敏捷而严密的思维能力,常常在题干中设置一些隐含条件。
若对试题中的文字表述不作深入剖析,稍不注意就被忽视,使得解题陷入困境甚至误入歧途,掉入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因此必须对此加以重视。
下面通过高三第一轮复习结合所用复习资料通过典型例题介绍几种挖掘隐蔽条件的类型及其方法作些探讨。
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隐含信息概念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反应规律1.隐含信息在概念、定义中在化学的理论学习中,也存在很多的概念、定义,如:中和热、燃烧热、溶解度等等。
我们必须认真的分析、深入的理解概念包含的内容和其中的隐蔽条件。
例1.有热化学反应H 2 SO 4 (aq)+2 NaOH (aq)〖FY(=〗〖FY)〗Na2SO 4 (aq) + 2H2O;△H=-114.6 kJ/mol。
中和热为()A.-57.3 kJ/mol B.57.3 kJ/mol C.-114.6 kJ/mol D.114.6 kJ/mol解析:中和热是指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释放出的能量,对于定义,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是生成1mol水时对应的能量,其二是释放出的能量,语言中隐蔽着已经包含的“-”号。
答案:B2.隐含信息在性质中2.1 隐含条件在物理性质中。
在考察物质的物理性质中,主要隐含在物质溶解性、空气浮力、密度大小、以及压强等等。
例2:(2010 长治调研)为验证“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该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图中B管的容积是A管的2倍,活塞K1、K2、K3、K4、K5均关闭(固定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略;HCl和NH3均不溶于石蜡油,也不与之反应;装置气密性好)。
〖JZ〗〖XC11.TIF;%50%50〗①在A管中充满与大气压强相等的干燥的HCl气体。
高一化学题中隐蔽条件的挖掘
高一化学题中隐蔽条件的挖掘作者:张潆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17期[摘要]化学是高中的重点课程,我们在高一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打好学习基础,跟随教师的脚步逐步完成对化学的学习。
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要学会对隐藏条件的挖掘,细致找出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提升解题的效率。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针对高一化学题中隐蔽条件的挖掘这一课题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对从概念以及公式、实验试题、推断试题中挖掘隐蔽的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高一;化学题;隐蔽条件;挖掘中图分类号:G6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7-0228-02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老师经常会应用各种不同的授课手段引导我们学习,为了能让我们的化学学习效果更加理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如何找出化学题目当中的隐藏条件,使解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和明确,提升解题的效率。
1、从概念以及公式中挖掘隐蔽的条件在高一阶段需要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的方式,对于一些化学概念和公式的学习更是要更牢固掌握,以便为之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下一阶段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做好准备,这也是学好化学的要求[1]。
在高一的化学练习题当中有很多题目隐藏了其中的概念知识和公式等,只有牢固的掌握其中的概念知识,才能有效挖掘出其中隐藏的条件,提升解题的精准程度。
例如:小明家中收藏了一件200年前的铝制佛像,该佛像至今仍保存完好。
该佛像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B.铝不易被氧化C.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D.铝易被氧化,但氧化生成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在这道题的当中,需要了解铝的定义和性质等,铝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铝能与空气里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物薄膜,从而保护内部的金属Al不被继续氧化。
所以最终的答案为D。
2、化学实验试题的隐蔽条件和挖掘的手段高一的化学实验题,是我们高中生需要重点学习的问题,在相关的题目当中能够对实践能力以及化学思维进行检测,有益于我们树立正确的解题方式和思想,形成正确的实验观念[2]。
浅析试题中隐含条件的类型
浅析试题中隐含条件的类型和顺二中张日亮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因不能充分挖掘试题中的隐含条件而出现解题烦琐、漏解、多解,甚至会无从下手等现象。
而且,这个问题对于教师在教学中也是很容易忽视的。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一困难,更有效、更全面、更准确完成试题呢?我建议广大师生朋友们,在解题过程中不要只一味的为解题而解题,应根据不同的试题信息认真研读:多积累、多反思。
下面我就教学中的一点收获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共勉:纵览各种试题,隐含条件的存在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指代不明型:在这类试题中因条件或结论提供的信息指代不明确,故而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要分情况考虑。
例1 在一条直线上有三个小球A、B、C,若A球距B球2m,B球距C球3m,则A球距C球____________。
分析:因条件中没有明确交代C球在B球的哪一侧,应分两种情况。
如下图所示:(1)当C球在B球的右侧时:AC=BC+AB=3m+2m=5m (2)当C球在B球的左侧时:AC=BC—AB=3m—2m=1mCBAA C B(1) (2)二、矛盾反思型:结合试题所提供的信息故设矛盾,从中挖掘存在的多种情况。
例2已知BD、CE是△ABC的高,直线BD、CE相交所成的角中有一个角为50°,则∠BAC等于_________ 。
分析:因△ABC的高线BD、CE是线段,而试题中又交代了直线BD、CE相交。
借此故设“线段与直线”形成矛盾,继而进一步反思△ABC的形状不确定,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所以应分两种情况讨论。
如图: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BAC=50°;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BAC=130°E D C B A E DC B A(1) (2)三、条件制约型:该类试题所提供的信息中往往隐含着制约结论的条件,如果在解题中,不认真研读试题,没有考虑隐含条件,直接做答 ,那么势必会造成多解或漏解。
例3 某西瓜经营户以2元/千克的价格购进一批小型西瓜,以3元/千克的售价出售,每天可售出200千克,为了促销,该经营户决定降价销售,经调查发现,这种小型西瓜每降价0.1元/千克,每天可多售出40千克,另外每天的房租等固定成本共24元,该经营户要想每天盈利200元,应将小型西瓜的售价每千克降低多少元?分析:设应将小型西瓜的售价每千克降低x 元,则根据题意可列方程(3-2-x)(200+400x)-24=200,解得x=0.2或0.3。
高中化学 例谈化学题中隐蔽条件的挖掘解析
现吨市安达阳光实验学校例谈化学题中隐蔽条件的挖掘化学题的解答离不开对已知条件的分析与用。
但是不少化学题目的已知条件(或已知条件)隐蔽在题目的叙述中,稍不注意就被忽视,使得解题陷入困境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必须对此加以。
下面通过典型例题介绍几种挖掘隐蔽条件的方法。
1. 根据化学的操作要领挖掘隐蔽条件化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操作要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加以深刻的理解,对正确解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1 室需用480 mL0.1 mol·Lˉ的硫酸铜溶液,现选取500 mL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A.称取7.68 g硫酸铜,放入500 mL水中 B.称取12.0 g胆矾配成500 mL溶液C.称取8.0 g硫酸铜,放入500 mL水中 D.称取12.5 g胆矾配成500 mL溶液解析:在选择之前,我们首先得回顾,配制溶液的第一步是依据所配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的容量瓶(本题为500 mL),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当选择用500 mL来进行计算,同时还得注意两个问题:⑴区分硫酸铜和胆矾;⑵精确配制溶液时体积为配出溶液的体积而非配溶液前水的体积。
答案:D例2 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A.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液体混合物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HCl气体,并防止倒吸C.向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制取Fe(OH)2D.装置④b口进气可收集CO2、NO气体解析:对于C选项,虽说将滴管伸入试管是不规范的操作,但是为了防止NaOH溶液在滴落过程中混入氧气导致产物的氧化,我们将进行了改进,属正确操作。
答案:C2.精析化学反原理发掘隐蔽条件化学反的发生,都有着其反的原理,如:氧化性强的制出氧化性弱的、强酸制出弱酸,我们只有在分析清楚该反的原理后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3 在氧化还原反3Fe + 8HNO3 == 3Fe(NO3)2 + 2NO↑+ 4H2O中,以下对该反的描述错误的是()。
高三化学分类解说计算题隐含条件
高三化学分类解说计算题隐含条件所谓隐条件确实是已知条件隐含在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是解这类运算题的关键。
现举五种类型的隐条件运算题进行分析,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一、条件隐含在化学反应中例1.6.2克氧化钠溶于93.8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A.等于6.2%B.大于6.2%C.小于6.2%D.无法运算分析:因为Na2O溶于水后,隐藏着Na2O+H2O=2NaOH的化学反应,因此溶液中的溶质不是Na2O,而是NaOH,且反应后的溶质是8克,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6.2%。
二、条件隐含在溶质未全部溶解(或难于溶解)中例2.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
在此温度下,将50克硝酸钾晶体倒入50毫升蒸馏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A.50%B.76%C.24%D.25%分析:某些学生忽视了硝酸钾溶于水的量要受溶解度的限制这一隐藏条件,而误选A。
事实上50克水只能溶解15.8克硝酸钾,依照溶质质量分数概念,未溶解部分的溶质既不能计入溶质质量,也不能算到溶液质量之中,因此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
三、条件隐含在溶液体积的变化中例 3.用25.30毫升98%的浓H2SO4(?=1.84克/厘米3)配制20%的H2SO4溶液(?=1.14克/厘米3)200毫升,需加水[]A.181.55毫升B.174.70毫升C.153. 44毫升D.200毫升分析:许多学生误认为需加水为200毫升25.30毫升=174.70毫升而选B。
事实上,此题隐藏着一个重要条件,即两种不同的液体相混合时其体积不等于混合前两种不同液体的体积之和,就好比1体积大豆加上1体积小米时,小米会落入大豆的间隙里。
其正确解法是:解:设需加水的体积为x。
则25.30毫升×1.84克/厘米3×98%=(x×1克/厘米3+25.30毫升×1.84克/厘米3)×20%解之得x≈181.55毫升四、条件隐含在对正确数据的选择中例4.60℃时,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55克KNO3。
浅谈高考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返回
• 2、评注 • 洞察条件中的隐含信息,从而 减少了计算量,简化、优化了 解题程序,避免了复杂的变形 与计算,从而使问题简易获解。
返回
• 4、评注
• 优先考虑隐含信息,易于找到 思维入口,可以合理地选择思 维方法,更加明确思维目标。
返回
• 5、评注
• 有些试题直接用已知条件难以 下手,或解到某一阶段被迫中 止,常有“条件不足”之感, 通过重新组合后挖掘出的隐含 信息可补此不足,能使思路出 现转机,进而使结果柳岸花明。
所求平面区域的面积为 2, 故选答案A y y1 1
o
o
1 图2
x 返回
A x 图1
-1
解: 设a x y, b x y, 可得 a 1 ab a b x ,y , 则a b 0 2 2 a b 0 如图, 所求平面区域面积为 1 。
y1 o -1
2 2 2
返回
四、隐含条件对解题的导向
x2 例4、 (02年全国高考题 )已知函数f ( x) 那么 2 1 x 1 1 1 f (1) f (2) f ( ) f ( ) f (3) f (4) f ( ) ____ 2 3 4
分析: 直接计算可求出答案 , 但冗繁不堪也与命题者 1 初衷相悖, 观察题目结构, 注意到f ( x) f ( ) 1, x 7 问题便迎刃而解 , 即答案为 2
A 、2 B、1 C、0.5 D、0.25 解答1 解答2 评注
二、隐含条件对解题简化
例2、 (2005 年江西高考题)已知向量 a (1,2), b (2,4), c 5 , 若 5 (a b) c , 则a与c的夹角为( ) 2 0 0 0 0 A、 30 B、 60 C、 120 D、 150
条件隐含型离子共存题分类例析
条件隐含型离子共存题分类例析离子共存题是高考化学热点之一,在历年高考题中重现率很高。
这类问题覆盖面很广,涉及反应类型多,知识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错误率高,特别是对一些增加了隐含条件的离子共存问题,学生更是感到头痛和棘手。
现将常见的条件隐含型离子共存题归纳如下,供参考。
一、隐含溶液的性质1、隐含溶液是否有颜色无色溶液中不含有色离子。
中学阶段常见的有色离子有:Fe3+(黄色或棕黄色)、Fe2+(浅绿色)、Cu2+(蓝色)、MnO4--(紫红色)。
注:“透明”、“澄清”是指溶液不形成浑浊或沉淀,与溶液有无颜色无关。
例1、对四种无色透明溶液实行离子检验,实验结果如下。
其中明显错误的选项是()A、K+、Na+、Cl--、NO3--B、Cu2+、NO3--、OH--、Cl—C、CO32--、OH--、Cl--、K+D、Na+、K+、HCO3--、OH—分析:显然题干中隐含了两个限制条件:无色和大量共存。
此题要求选明显错误的,即选上面两个条件中有一个或两个都不能满足的选项。
A、C两项中四种离子均为无色,且能大量共存;B中Cu2+(蓝色)、且Cu2+与OH--不能大量共存;D中HCO3--与OH—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为B、D项。
2、隐含溶液呈酸性溶液呈酸性通常有以下几种隐含条件:①常温时,某溶液的PH﹤7;②某溶液能使石蕊变红;③常温时某溶液中C(H+)﹥1×10—7mol/L或C(OH--)﹤1×10—7mol/L;④某溶液C(H+)与C(OH--)的比值大于1;⑤某溶液加入Fe粉或NaHCO3放出气体。
例2、在PH=1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NH4+、Mg2+、SO42--、Cl--B、Ba2+、K+、OH--、NO3--C、Al3+、Cu2+、SO42--、Cl--D、Na+、Ca2+、Cl--、AlO2—分析:题干中给出了两个隐含条件:溶液呈较强的酸性和无色。
B项中OH--不可能大量存有于强酸性溶液中;C项中Cu2+是蓝色而不符合题意要求;D项中因AlO2—在酸性溶液中发生AlO2-- + H+ + H2O == Al(OH)3↓或AlO2-- + 4H+ == Al3+ + 2H2O而不能大量共存。
深挖隐含条件,突破高考离子共存题型
深挖隐含条件,突破高考离子共存题型王永【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年(卷),期】2016(000)013【总页数】2页(P120-121)【作者】王永【作者单位】安徽省灵璧第一中学【正文语种】中文离子共存是化学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难点,题目中常出现一些隐含的条件,如不能挖掘出来,会给解题带来很大的困扰.本文详细阐述了与离子共存相关的隐含条件并举例说明,以期同学们能够顺利解决离子共存的题型.1.1 隐含强氧化性溶液的条件1) “+H+”即稀硝酸型. 溶液中有大量的和H+或者含的溶液与含H+的溶液混合,即相当于稀硝酸,溶液具有强氧化性.2) 含ClO-即次氯酸根型. ClO-无论在酸性还是在碱性溶液中都具有强氧化性.【解题策略】在上述强氧化性情况下,具有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之共存. 如,一般分别被氧化成等.1.2 隐含可能是酸性也可能是碱性溶液的条件1) 能与铝反应产生H2的溶液. 铝既能和强酸(硝酸除外)也能和强碱反应生成H2.2) 室温下,由水电离出的c(H+)或c(OH-)≪10-7 mol·L-1溶液. 室温下纯水中c(H+)=c(OH-)=10-7 mol·L-1,酸或碱都能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电离的c(H+)或c(OH-)都远小于10-7 mol·L-1.【解题策略】 a) 要注意题目的条件是“一定”能共存还是“可能”共存.b) 酸性时、ClO-等弱酸阴离子不能与之共存;碱性时、Fe2+、Fe3+、Al3+等弱碱阳离子不能与之共存.c) 在上述溶液中均不能存在,若是酸性生成CO2和H2O,若是碱性则生成和H2O.1.3 隐含酸性溶液的条件1) 常温下、pH<7或c(H+)>c(OH-)的溶液;2)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甲基橙溶液、pH试纸显红色的溶液;3) 含Al3+、Fe3+的溶液(Fe3+也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溶液.【解题策略】溶液是酸性只说明含有大量H+,不能认为是硫酸、盐酸或硝酸等溶液,因为它们除了含有H+还含有其他离子会导致溶液性质的变化.1.4 隐含碱性溶液的条件1) 常温下、pH>7或c(H+)<c(OH-)的溶液;2) 能使甲基橙溶液显黄色,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显蓝色,酚酞显红色的溶液;3) 含有的溶液.【解题策略】溶液是碱性只说明含有大量OH-,不能认为是NaOH、KOH、Ba(OH)2等溶液,因为它们除了含有OH-还含有其他离子会导致溶液性质变化.A 3; B 4; C 5; D 6A 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中的溶液中C 与Al反应能放出H2的溶液中D 水电离的c(H+)=1×10-13mol·L-1的溶液A 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B 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C 向该溶液中滴入少量Fe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D 向该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每产生1 mol Cl2,转移电子约为6.02×1023个A 加入铝粉有氢气生成的溶液中B 使pH试纸呈红色的溶液中:Fe2+、I-、NO3-、Cl-;C 常温下,c(H+)=10-14mol·L-1的溶液中D 常温下, 由水电离出的c(H+)×c(OH-)=1.0×10-28的溶液中A 通入足量CO2后的溶液中B 无色溶液中C c(H+)/c(OH-)=1012的溶液中D c(ClO-)=1.0 mol·L-1溶液中A 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B 弱碱性溶液C 使石蕊显紫色的溶液D 0.1 mol·L-1NaAlO2溶液A pH=12的溶液B 与铝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的溶液C 由水电离出的c(H+)=1×10-13mol·L-1的溶液D 0.1 mol·L-1NaNO3溶液A 含大量Fe3+的溶液中;B c(H+)=1×10-12mol·L-1的溶液中;C 能使铝溶解产生H2的溶液中;D 含大量Fe2+的溶液中。
具有隐含条件题归类与例析
具有隐含条件题归类与例析
夏立先
【期刊名称】《化学教学》
【年(卷),期】1996(0)9
【摘要】具有隐含条件题归类与例析山东沂南二中(276300)夏立先具有隐含条件题是学生出错较多的一类题.由于题目中的一些条件不是直观的而是隐含的,这些条件往往不易被发现战者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出现错误·现将这类题归类、分析如下:一.反应的隐含例:常温常压下...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夏立先
【作者单位】山东沂南二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8
【相关文献】
1.例析离子共存题隐含条件的挖掘 [J], 刘宇
2.整式乘除化简求值题归类例析 [J], 楼春春
3.整式乘除化简求值题归类例析 [J], 楼春春
4.中考化学图表题题型归类例析 [J], 贾秀娥
5.中考化学图表题题型归类例析 [J], 贾秀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者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敏捷而严密的思维能力,常常在题干中设置一些隐含条件。
若对试题中的文字表述不作深入剖析,很可能会使思路误入歧途,得出与实际不相符合的答案。
如何挖掘试题中的隐含条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文就隐含条件的类型做些探讨。
一、隐含在概念中例1.实验室用加热KClO3固体的方法来制取O2,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常常加入催化剂,下列物质:①Mn、②MnO2、③KMnO4、④K2MnO4中可作为催化剂的是()。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解析:本题的隐含条件是“催化剂的概念”。
MnO2是使KClO3分解的催化剂,可加快KClO3分解的反应速率。
若不能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以为只要产生MnO2的物质就是催化剂,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B。
殊不知,催化剂是指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物质,故正确答案为D。
二、隐含在组成中例2.已知由NaHS、MgSO4、NaHSO3、MgS、NaHSO4 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a%B.2a%C.1-1.75a%D.1-0.75%解析:混合物中虽有五种元素,计算时似乎束手无策,但若能抓住“Na、H合起来当Mg来考虑”这一组成中的隐含条件,问题就可简化。
n(Mg)∶n(S)=1∶1,m(Mg)∶m(S)=3∶4。
则m(Mg)%∶m(S)%=3∶4,m(Mg)%=(3a/4)%,即钠、氢、镁三元素总质量分数为 (3a/4)%=0.75a%,则氧元素质量分数为1-a%-0.75a%=1-1.75a%,选C。
三、隐含在物理性质中1.物质的溶解性隐含例3.将等物质的量的SO2和H2S于常温下在定容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待充分反应后恢复至常温,容器内的压强是原压强的()。
A.1/2B.1/4C.>1/4D.<1/4解析:根据题意先按反应中的物质的量找出标准,再分析可能的变化。
SO2与H2S两气体反应按:SO2(g)+2H2S(g)=3S(s)+2H2O(l)进行,其比例为V(SO2)∶V(H2S)=1∶2时,气体的压强可视为0。
按题意设SO2与H2S两气体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反应后SO2剩余1mol,其物质的量是原来的1/4。
同温同容下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所以题中气体在反应前后的压强之比为4∶1。
若只分析到这一步时,思维会受阻,导致错误。
但因常温下水溶解SO2的体积比为1∶40,所以有SO2大量溶解,尚未溶解的气态SO2远不及原来气体的1/4,故压强小于原来的1/4。
2.空气浮力的隐含例4.0℃,1.013×105Pa时用一只塑料袋做实验,所得数据为:塑料袋的质量为35.23g,充满气体的体积为0.45L。
充满氧气后的质量为35.29g,充满某气体后的质量为35.53g。
该气体的分子式为()。
A.COB.CO2C.C3H8D.C4H10解析:若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推论:同温、同压、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其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应有:(35.29g-35.23g)/(35.53g-35.23g)=32/M,解之得:M=160。
观察选项,没有式量为160的物质。
错误出在哪里呢?化学原理和数学运算都无懈可击,仔细想来,题给条件下0.45L氧气的质量m(O2)=32g·mol-1×(0.45L/22.4L·mol-1)=0.64g,为什么连同塑料袋只有35.29g呢?相差0.58g,此时便可挖掘出题中的隐含信息;充满气体的塑料袋受到了空气的浮力(即气体体积与空气密度的乘积),其大小为:0.45L×(29g·mol-1/22.4L·mol-1)=0.58g。
同一气球在相同条件下充满不同气体所受的浮力是相等的,所以充满某气体的气球的实际质量不同气体所受的浮力是相等的,所以充满某气体的气球的实际质量应为:35.53g+0.58g=36.11g,气球中某气体的质量为:36.11g-35.23g=0.88g再按思路可求得:0.64g/0.88g=32/M解得:M=44,故正确答案为B和C。
3.密度大小的隐含例5.(1998年上海市高考试题) 在100g浓度为18mol·L-1,密度为ρg·cm-3的浓硫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成9mol·L-1的硫酸,则加水的体积为()。
A.小于100mLB.等于100mLC.大于100mLD.等于100/ρmL解析:本题的条件设置比较抽象,不但给出浓硫酸的密度为字母,而且没有稀释后硫酸溶液的密度,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产生猜测心理而忽视逻辑推理步入误区。
若根据硫酸稀释前后H2SO4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且硫酸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减小而减小计算求解,则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设稀释后硫酸的密度为ρ1g·cm-3,则有 ρ1<ρ,因为:(100g/ρg·cm-3)×18mol·L-1=[(100g+V水×1g·cm-3)/ρ1]×9mol·L-1V水=(200ρ1/ρ)-100因ρ>ρ1则有: V水<100mL。
答案应为A。
四、隐含在化学反应中1.副反应的隐含例6.实验室里可用乙醇与浓H2SO4按1∶3体积比共热制乙烯,要制得2.8g乙烯,需乙醇的质量为()。
A.等于4.6gB.小于4.6gC.大于4.6gD.大于或等于4.6g解析:根据C2H5OHCH2CH2↑+H2O知需4.6g乙醇,但制备过程中随温度的升高会出现下列副反应:2C2H5OHC2H5OC2H5+H2OC2H5OH+2H2SO42SO2↑+2C+5H2OC2H5OH+6H2SO46SO2↑+2CO2↑+9H2O这些副反应都消耗了乙醇,故需乙醇的质量一定大于4.6g。
2.反应滴加顺序的隐含例7.在10mL0.01mol·L-1的纯碱溶液中,不断搅拌并逐滴加入1.2mL0.05mol·L-1盐酸,完全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生成CO2的体积为()。
A.1.344mLB.2.240mLC.0.672mLD.0mL解析:Na2CO3与盐酸反应产生CO2的量与其操作顺序有密切关系。
向盐酸中滴加Na2CO3溶液时,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CO2↑+H2O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时,发生的反应为:Na2CO3+HCl=NaCl+NaHCO3 ①NaHCO3+HCl=NaCl+CO2↑+H2O ②发生反应的过程是分步进行的,产生的CO2取决于按方程式①中n(Na2CO3)∶n(HCl)=1∶1进行反应后,HCl的剩余的量。
很显然,根据不同的操作顺序、不同的计量系数,进行物质的量过量分析,才能以不足的一方来计算CO2的量。
本题是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
因n(Na2CO3)=10-4mol>n(HCl)=6×10-5mol,盐酸与Na2CO3反应生成NaHCO3,盐酸的量都不足,故不可能再继续与生成的NaHCO3反应产生CO2,答案为选项D。
3.反应进程的隐含例8.(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 向50mL18mol·L-1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
A.小于0.45molB.等于0.45molC.在0.45mol和0.90mol之间D.大于0.90mol解析:题干中隐含了“反应进行过程中硫酸的浓度会逐渐变小”这一条件,若只考虑Cu+2H2SO4(浓)CuSO4+SO2↑+2H2O被还原的硫酸为参加反应的硫酸一半,即:50×10-3L×18mol·L-1/2=0.45mol,若将思路停留于此,解题陷入误区,导致错选B。
事实上,随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会逐渐变稀,当稀释到一定程度时,铜就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了,所以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应小于0.45mol。
答案应选A。
4.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隐含例9.在含有1molHNO3和2molH2SO4的混合稀溶液中,加入1.5molCu,加热,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约为()。
A.5.6LB.11.2LC.22.4LD.44.8L解析:分析本题时,若认为Cu只与稀HNO3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3Cu+8HNO33Cu(NO3)2+2NO↑+4H2O,可知Cu过量,计算得V(NO)=5.6L,得出错误的答案A。
导致失误的原因是:忽视了H2SO4中的H+、Cu(NO3)2中的NO3-组合成HNO3与Cu可发生反应这一隐含条件,因此该反应可用如下离子方程式表示:3Cu+8H+ + 2NO3-3Cu2+ +2NO↑+4H2OL3mol 8mol2mol 44.8V1.5mol 5mol 1mol由计算可知,H+过量,Cu与NO3-完全反应,得NO的体积V=22.4L,正确答案为C。
例10.1950年,Brown等人合成的NaBH4与氯化镍在水溶液里的反应十分令人瞩目,这个反应的主要产物是Ni2B,是一种神奇的有机反应催化剂,例如,它可以使硝基苯还原成苯胺,使腈转化为伯胺,等等。
已知NaBH4与氯化镍的反应物质的量之比是2∶1,反应使所有的镍转化为Ni2B,硼的另一产物是H3BO3,反应还放出氢气,余留在溶液里的还有氯化钠,试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本题给出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可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元素原子守恒,以及所限定的反应物系数比2∶1,可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
难点在于氯化镍中的镍是几价镍,只有通过试配平过程才能确定其为NiCl2。
答案为:8NaBH4+4NiCl2+18H2O=2Ni2B+6H3BO3+8NaCl+25H↑2五、隐含在数据中1.数据的隐蔽性隐含例11.(1995年上海高考题) 纯净的碳酸氢钙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的固体质量为原试样质量一半时,碳酸氢钙的分解率是()。
A.50%B.75%C.92.7%D.100%解析:初看起来,要计算碳酸氢钙的分解率,由于原试样的质量和已分解的试样质量均未知,一时竟束手无策,但仔细分析碳酸氢钙分解前后的质量变化可知:当Ca(HCO3)2完全分解时,剩余固体的质量应大于Ca(HCO3)2质量的一半,即:Ca(HCO3)2CaCO3+H2O+CO2↑162 100100g>162×(1/2)g这说明题中隐含着不仅Ca(HCO3)2 完全分解了,而且还有部分生成的CaCO3分解了,Ca(HCO3)2的分解率应为100%,故选D。
2.数据的暗示性隐含例12.在容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盛有2LA(g)和1LB(g),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3A(g)+B(g)nC(g)+2D(g)达到平衡后,A物质的量浓度减少1/2,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增大1/8,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n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