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分离鉴定
重要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重要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动物疾病是农牧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而许多疾病的病原体是微生物。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防治这些病害,分离与鉴定动物病原微生物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重点介绍重要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I. 分离方法分离动物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目的是将其从感染动物体内提取出来,并进行纯化,以获得单一菌株。
下面讨论几种常用的分离方法。
1. 直接涂片法直接涂片法是最简便的分离方法之一。
将样品(如组织、粪便、血液等)直接取少量涂于无菌玻片上,然后进行染色观察。
通过观察细菌形态、胞内结构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2. 细菌培养法细菌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分离方法之一。
将样品进行适当稀释后,在含有养分的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然后在适宜温度和湿度下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平板上是否有单一的菌落形成。
通过进一步的鉴定试验,可以确定其是否为目标病原微生物。
3. 病毒分离法病毒的分离相对较为复杂,通常需要使用细胞培养或小鼠接种等方法。
细胞培养法是将样品接种于培养瓶中的细胞中,借助细胞的生长状况来判断是否有病毒存在。
小鼠接种法则是将样品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小鼠是否出现相应病症。
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设备支持。
II. 鉴定方法鉴定动物病原微生物是确定其属于何种种类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形态学鉴定形态学鉴定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来确定其种类。
包括细菌的形态、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以及病毒的结构和形态等。
形态学鉴定通常需要使用显微镜等实验设备,并借助专业知识进行判断。
2. 生理生化鉴定生理生化鉴定是通过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来确定其种类。
包括对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代谢方式、产物生成等方面的观察和实验。
这需要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检测方法和试剂,如对酸碱度、气体生成、酶活性等进行检测。
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鉴定方法,主要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分析来确定其种类。
病毒的分离培养标准操作规程
病毒的分离培养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病毒分离及鉴定培养操作流程,保证试验结果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2.术语:EID50/0.1ml,ELD50/0.1ml,TCID50/0.1ml,CPE3.操作程序与方法:3.1 采样:对于病死或剖杀动物,采集病毒主要聚集组织部位,一般为淋巴结、脾脏、肺脏、血液等;对于活体动物,可用无菌棉拭子采集含病毒量最多部位(口腔、鼻腔、生殖道、肛门等)的分泌液。
采集样品如不能立即处理,应冻存与-20℃备用。
长途运输应用冰盒或4℃低温保存。
3.2 样品处理:组织块可用剪刀剪碎并研磨,加入10倍体积含300-500UI/ml青、链霉素的生理盐水(PBS),反复冻融2-3次。
棉拭子可直接混于3-5倍体积含300-500UI/ml 青、链霉素的生理盐水(PBS),反复冻融2-3次。
8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液用0.22μm滤膜过滤,透过液即为病毒原液,收集保存,短期保存4℃,长期保存用液氮。
3.3接种培养:将病毒原液接种与特定细胞单层中,连续盲传4-6代,观察细胞是否产生特异性CPE,并计算及TCID50/0.1ml。
禽源类病毒可接适当日龄鸡胚或鸡胚成纤维细胞进行扩增和鉴定,并计算及EID50/0.1ml和ELD50/0.1ml。
3.4 病毒纯化:采用“有限梯度稀释法”结合“噬斑纯化法”对病毒进行纯化;3.5 动物回归实验:分离培养并纯化好的病毒回归接种动物,观察动物病变是否为该病毒引起及病变特征是否典型。
3.6分子生物学鉴定:基因组提取并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病毒保守区基因片段进行特异性扩增,并测序,从分子水平对其进行鉴定。
3.7血清学鉴定:用标准阳性血清与分离病毒作用一段时间后再次接种特异性细胞或鸡胚验证病毒特异性。
或者用荧光标记抗体与病毒作用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特异性。
4.注意事项4.1采样过程应做好自身防护,烈性病不得随意分离。
4.2 实验动物应及时焚烧或深埋等处理,避免病毒扩散到环境中。
一株棘胸蛙源蛙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株棘胸蛙源蛙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摘要】本研究旨在分离并鉴定一株棘胸蛙源蛙病毒,通过对蛙病毒的分离过程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展示了鉴定过程和技术的具体步骤。
实验结果分析表明成功分离出一株棘胸蛙源蛙病毒,并成功地进行了鉴定。
这一研究有助于更深入了解蛙病毒的特征,并对蛙类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结论部分总结了这一蛙病毒的特征,并探讨了研究的意义和未来展望。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有望为蛙类病毒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棘胸蛙源蛙病毒、分离、鉴定、实验方法、技术、实验结果、特征、研究意义、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几年中,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野生生物种群的健康状况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一些蛙类物种受到了严重威胁,不仅是由于栖息地的破坏,还有一种被称为蛙病毒的疾病的威胁。
蛙病毒是一种蛋白质结构简单的病毒,它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对蛙类群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已知的蛙病毒中,棘胸蛙源蛙病毒是一种影响较大的病毒。
虽然棘胸蛙源蛙病毒已经被发现并报道,但关于其分离和鉴定的研究仍然相对不足。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一株棘胸蛙源蛙病毒的分离和鉴定过程进行详细研究,以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病毒的特性和对蛙类群体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蛙类病毒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和视角,进一步推动蛙类保护和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一株棘胸蛙源蛙病毒的特征和鉴定方法,为进一步探究蛙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参考。
通过分离和鉴定这一株蛙病毒,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其对棘胸蛙的影响及传播途径,从而为蛙类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也希望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初步了解该蛙病毒的毒力大小、传染性和致病机制,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为保护和管理蛙类群体健康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生态平衡和环境健康作出贡献。
2. 正文2.1 一株棘胸蛙源蛙病毒的分离过程一株棘胸蛙源蛙病毒的分离过程是本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简介: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属于病原体的一种。
它可以寄生于宿主细胞中,并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繁殖。
为了进行研究和控制病毒的传播,科学家们需要对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
本文将介绍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一、病毒的分离病毒的分离是指将病毒从混合物中单独提取出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1. 细胞培养法:这是一种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
首先,将病毒样本接种到细胞培养基中培养,待病毒感染细胞后,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病毒颗粒的释放等现象,进而证实病毒的存在。
2. 动物接种法:这是一种直接将病毒样本接种到实验动物体内的方法。
通过观察动物是否出现病征,如发热、无食欲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毒的存在。
3. 超速离心法:这是一种利用离心的原理将病毒从样本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通过对病毒样本进行一系列的离心操作,可以使病毒沉积于管底,从而得到纯净的病毒悬液。
二、病毒的鉴定病毒的鉴定是指确定分离的病毒属于哪一种或某一类病毒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毒鉴定方法:1. 电子显微镜观察法: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大小等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给出病毒的直接信息,帮助科学家们确定病毒的种类。
2. 免疫学方法:通过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等,检测病毒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
根据反应结果,可以初步鉴定病毒的种类。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基因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对病毒样本进行基因分析,进一步确认病毒的物种。
这些技术可以检测病毒的基因序列,通过与已知病毒的序列进行比对,鉴定病毒的种类和亲缘关系。
结论: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是研究和控制病毒传播的重要步骤。
通过适当的分离方法,可以有效地将病毒从样本中提取出来,并通过鉴定方法确定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是研究和治疗病毒相关疾病的基础,也为疾病的监控和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注意,为了确保实验室安全,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应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并且遵循相关的实验规范和操作流程。
病毒的分离鉴定
要证明某种疾病是由某一感染性病毒所引起,则必须满足以下原则:①从患病者体内分离出病毒;②在实验动物或寄主细胞中可以培养;③证明这种培养物具有滤过性;④在原始宿主或相关种属内能产生同样的病症;⑤能重新分离出病毒。
1.病毒的分离1.1标本的处理1。
1。
1标本的收集a)粪便标本:将5g粪便标本和50mlPBS放入盛有20-25颗玻璃小珠的100ml无菌瓶中,搅拌成悬液,倒出上清,3000X g,4°C离心6min.b)拭子和生物体液:拭子浸在2-3ml运载培养基中,将棉拭子中的液体尽量挤出以获得标本,如果液体被污染,应3000X g4C离心30min。
c)组织标本:用无菌乳钵或匀浆器研磨组织标本,同时加入足量的PBS制备成20%的悬液,3000X g4C离心30min。
1.1.2除菌处理a)粪便可加青链霉素使最终浓度为10000单位/毫升,置4C过夜。
b)鼻咽拭子一般加抗生素最终浓度为2000单位/毫升,置4C作用4小时。
c)对乙醚有抵抗的病毒如鼻病毒、肠道病毒、呼肠孤病毒、腺病毒、痘病毒等,则可加入等量的乙醚4°c过夜除菌.1.2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培养病毒必须使用细胞。
根据病毒的不同选用敏感动物(动物接种)、鸡胚(鸡胚接种)或离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细胞培养)。
1。
2。
1鸡胚接种a)鸡卵的选择:一般都选新鲜、10天以内的受精卵以保证规格质量上的一致.b)孵育:孵育时可将鸡卵放入卵箱内进行,气室向上,孵育的最适温度为38-—39C,相对湿度为40—70%,孵育8日后,鸡卵应每天翻动1-2次,以帮助鸡胚发育匀称和防止鸡胚膜粘连。
c)检卵:鸡卵孵育4~5天后,即可用检卵器检查鸡胚发育情况(二天一次)。
①未受精鸡卵:在检卵器上仅见到模糊的阴影。
②活鸡卵:鸡胚发育4天后,在检卵器上就可见到清晰的血管,鸡卵内有一小黑点(鸡胚),有明显的自然转动。
③死胎:如果发现鸡卵血管模糊、扩张、胚胎活动呆滞或不能自主地转动,则可判断胚胎频死或已经死亡,应将其挑捡出来。
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病毒的分离培养是研究病毒性疾病、病毒结构和功能、病毒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手段。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无法在无细胞环境中生长和繁殖,必须依赖于寄主细胞来完成其生命周期。
因此,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主要是利用其对特定细胞的感染能力,通过培养和增殖来获取纯净的病毒制备。
首先,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获得感染病毒的组织或细胞,这些组织或细胞通常是患者的血液、组织样本或培养细胞。
在获得样本后,需要进行样本的处理和制备。
通常的处理方法包括离心、滤过、稀释等步骤,以去除细胞碎片、细菌等杂质,获得纯净的病毒颗粒。
其次,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选择合适的寄主细胞进行培养。
不同的病毒对细胞有不同的选择性,因此需要根据病毒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细胞系。
常用的细胞系包括Vero细胞、MDCK细胞、A549细胞等。
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到寄主细胞上,让病毒感染细胞并进行增殖。
接着,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进行病毒的纯化和扩增。
通过离心、超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可以将病毒颗粒从细胞碎片、蛋白质等杂质中分离出来,获得纯净的病毒制备。
然后,将纯净的病毒制备接种到新的寄主细胞中,进行扩增和增殖。
最后,病毒的分离培养需要对病毒进行鉴定和检测。
通过电镜观察病毒的形态特征,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病毒的抗原,进行核酸检测等手段,可以对病毒进行鉴定和检测,确定其种属和特性。
总之,病毒的分离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实验技术,对于病毒学研究和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可以为病毒学研究提供纯净的病毒制备,为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重要的实验支持。
希望本文介绍的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对您有所帮助。
病毒分离鉴定
附件1 病毒分离鉴定采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是诊断猪瘟的一种灵敏方法。
通常使用对猪瘟病毒敏感的细胞系如PK-15细胞等加入2扁桃体、肾脏、脾脏或淋巴结等待检组织悬液于培养液中。
37℃培养4872小时后用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细胞培养物中的猪瘟病毒。
步骤如下1. 制备抗生素浓缩液青霉素10000IU/mL、链霉素10000IU/mL、卡那霉素和制霉菌素5000IU/mL小瓶分装-20℃保存。
用时融化。
2. 取12g待检病料组织放入灭菌研钵中剪刀剪碎加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将其研磨匀浆再加入Hank’S平衡盐溶液或细胞培养液制成20w/v组织悬液最后按1/10的比例加入抗生素浓缩液混匀后室温作用1小时以1000g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备用。
3. 用胰酶消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PK-15细胞单层将所得细胞悬液以1000g离心10分钟再用一定量EMEM生长液含5胎牛血清无BVDV抗体56℃灭活30分钟、0.3谷氨酰胺、青霉素100I U/mL、链霉素100I U/mL悬浮使细胞浓度为2×106/mL。
4. 9份细胞悬液与1份上清液混合接种68支含细胞玻片的莱顿氏管leighton’s或其它适宜的细胞培养瓶每管0.2mL同时设3支莱顿氏管接种细胞悬液作阴性对照另设3支莱顿氏管接种猪瘟病毒作阳性对照。
5. 经培养24、48、72小时分别取2管组织上清培养物及1管阴性对照培养物、1管阳性对照培养物取出细胞玻片以磷酸缓冲盐水PBS液pH7.20.01M或生理盐水洗涤2次每次5分钟用冷丙酮分析纯固定10分钟晾干采用猪瘟病毒荧光抗体染色法进行检测见附件2。
6. 根据细胞玻片猪瘟荧光抗体染色强度判定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情况若荧光较弱或为阴性应按步骤4将组织上清细胞培养物进行病毒盲传。
临床发病猪或疑似病猪的全血样是猪瘟早期诊断样品。
接种细胞时操作程序如下取-20℃冻存全血样品臵37℃水浴融化向24孔板每孔加300微升血样以覆盖对数生长期的PK-15单层细胞37℃吸附2小时。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是一类微小的病原体,其特点是不能自主繁殖,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复制过程。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治疗病毒引起的疾病,研究人员需要对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
本文将介绍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一、病毒的分离方法1. 细胞培养法:病毒通常寄生于宿主细胞内,通过培养宿主细胞,可以将病毒从样本中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适用于许多病毒,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2. 动物接种法:某些病毒只能在特定宿主动物中复制,通过向实验动物接种疾病样本,可以使病毒复制并分离出来。
例如,用小鼠进行实验可以分离出小鼠肝炎病毒等。
3. 组织切片法:对于某些病毒,它们会引起组织的明显病变,此时可以取得感染组织的切片进行病毒分离。
例如,用患病动物的脑组织切片进行病毒分离,可用于研究狂犬病病毒等。
二、病毒的鉴定方法1. 电镜观察法:电子显微镜(TEM)可以观察到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通过观察病毒的颗粒形状、大小、壳结构等特征,可以初步确定病毒的种类。
2. 免疫学方法:根据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免疫反应,可以采用免疫学方法进行病毒鉴定。
包括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可以检测病毒的抗原或抗体存在。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对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检测和鉴定。
这些方法对于那些无法用传统手段鉴定的病毒,如新型冠状病毒等,具有重要意义。
4. 勒芒氏法:这是一种用于病毒核酸的立体构建鉴定方法。
勒芒氏法根据病毒核酸在Denhardt液中染色的不同程度进行鉴定。
在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时,研究人员需要注意采取适当的实验室安全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和意外暴露。
此外,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是一个复杂的科研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技术和方法,推动疾病防控工作的进展。
总结起来,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是关键的实验工作,它们为了研究病毒的性质、传播途径以及寻找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
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实验技术
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实验技术病原体分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其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实验技术。
一、细菌的分离与鉴定1. 样本采集与处理首先,我们需要从患者的体液、组织或病灶中采集样本。
常见的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液、伤口分泌物等。
采集后,样本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离心沉淀、过滤等,以获取纯净的菌种。
2. 培养与分离将经过处理的样本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并进行适当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等控制。
通过观察培养的菌落形态、色素、气味等特点,选择单个菌落进行分离。
3. 形态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菌体的形态特点,如形状、大小、结构等,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
4. 生理生化鉴定细菌具有各种代谢特点,可通过测定其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产酶能力、产气或产酸能力等特性,进行病原菌的初步鉴定。
5. 血清学鉴定血清学鉴定是通过观察病原菌与抗血清或其他特定蛋白质结合反应,来确定病原菌的种属或亚种属。
该方法常用于鉴定沙门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1. 细胞培养法病毒的分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细胞培养法。
将待测样本接种于合适的细胞系,并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细胞的病变以及病毒是否复制等现象,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2. 核酸扩增技术核酸扩增技术是近年来病毒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毒的核酸序列,从而进行病毒的鉴定。
3. 血清学检测病毒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定病毒的抗体,从而进行病毒鉴定。
三、真菌与寄生虫的分离与鉴定1. 样本采集与处理对于真菌和寄生虫的分离与鉴定同样需要采集患者的组织、分泌物等样本,样本的处理与细菌类似,需要消毒、离心等步骤。
2. 培养与分离将样本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并进行适当的培养条件控制,如温度、湿度等。
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病毒的分离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病毒的特性和行为,为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时,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进行样本的采集和处理。
样本的选择和采集是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的第一步,科研人员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样本来源,如血液、组织、分泌物等,并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采集和处理,以避免样本受到外界污染或损坏。
其次,进行病毒的分离。
病毒的分离是指将样本中的病毒与其他细胞或微生物分离开来,以便进行后续的培养和研究。
常用的方法包括离心、过滤、离心梯度离心等,科研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要求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
接下来是病毒的培养。
病毒的培养是指将已经分离出的病毒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进行增殖和繁衍,以获取足够的病毒量进行后续的研究。
常用的培养方法包括细胞培养、动物体内培养等,科研人员需要根据病毒的特性和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并严格控
制培养条件,确保病毒的生长和繁殖。
最后,是对培养得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和纯化。
病毒的鉴定和纯
化是研究病毒特性和行为的重要步骤,科研人员需要借助于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对培养得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和纯化,以获取纯净的病毒制备物进行后续的研究和应用。
总之,病毒的分离培养是研究病毒学的重要手段,科研人员在
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重要的
科学依据。
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
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
因此,当怀疑病人患有感染性疾病时,需要进行微生物分离和鉴定。
这项技术可以用于确定病原微生物的身份、了解病原微生物的潜在危险以及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技术。
1.细菌分离和鉴定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因此需要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
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离技术是“血平板法”,该技术涉及到将病原体培养在含有富含营养物质的平板上。
之后,将血清添加到平板上,检测是否会有细菌菌落的形成。
如果有形成,则表明这个平板上有可能存在细菌。
鉴定细菌可以通过筛选一系列不同的培养基来实现,例如酸敏素、米斯敦抑制剂、麦康凯脱氧胆汁盐紫、以及气孔试验等。
这些试验基于细菌菌株的不同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确定细菌的身份并提供最佳治疗方法。
2.真菌分离和鉴定真菌在感染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需要进行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真菌分离可以通过使用含有营养物质的试管培养基,以及空气稀释,将真菌放置在伏井玻璃中进行。
真菌会在此处生长,并形成真菌菌落。
然后,将这些菌落移动至可供鉴定的培养基上。
鉴定真菌通常涉及使用孢子分析、显微镜观察、以及通过生物技术方法应用基因测序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确定真菌的身份,并提供治疗建议。
3.病毒分离和鉴定病毒分离是通过将病毒放入终端宿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来复制病毒。
在病毒复制完成后,通过对复制物进行抽取和鉴定,可以确定病毒的身份。
病毒的鉴定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完成,包括免疫学方法、PCR、以及使用重组DNA技术等。
这些方法通常涉及到分析病毒抗原的特征,使用核酸杂交等技术来分析病毒的序列信息,以及将对病毒有抵抗力的DNA结合到相同的DNA中以产生抗体。
4.寄生虫的分离和鉴定寄生虫的分离通常涉及将其放置在带有试管中的培养基中,以便在培养基中生长和复制。
这提供了一种寄生虫的纯化方法,然后可以将其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进行鉴定。
鉴定寄生虫方法包括孢子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寄生虫组织,以及使用PCR等技术。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5)每日在灯下检视鸡
胚情况(若鸡胚在接种 后24h内死亡为非特异 性死亡,应弃之).
病毒的动物接种法-小白鼠脑内接种
实验材料 (1)脑炎病毒悬液. (2)小白鼠(3W龄). (3)1ml的注射器、针头. (4)碘酒、酒精棉球. 实验方法: (1)以左手将小白鼠头部和体部固定于台面. (2)用碘酒、酒精棉球消毒头部右侧眼、耳间部位
鸡胚尿囊腔接种法
实验材料: (1)来亨鸡受精卵、卵架、检卵灯。 (2)碘酒、酒精消毒棉球。 (3)灭菌的手术刀、镊子、剪刀。 (4)1ml注射器及针头。 (5)病毒液:流感病毒、新城鸡瘟病毒。 (6)无菌胶布。
分离鉴定程序 病人急性期咽喉含漱液 (经双抗处理) 鸡胚培养(羊水囊或尿囊腔) 35℃ ,72h 收获:取羊水或尿囊液作血凝试验 (+) ( —) 作血凝抑制试验 盲传鸡胚两代,仍为 阴性时报告阴性
实 验 九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一)
1、病毒的培养与鉴定 2、病毒的CPE过程 3、病毒的电镜照片观察 4、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一) (1)鸡胚尿囊腔接种法 (2)病毒的动物接种法-小白鼠脑内 接种
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
(1)鸡胚尿囊腔接种法 (2)病毒的动物接种法-小白鼠脑内接种 目的:熟悉人工培养病毒的常用方法及其操 作技术。
实验方法:
(1)取孵育10~12d鸡胚, 在检卵灯下画出气室
界线,于胚胎附近无大
血管处画出记作为
注射入口.
(2)将卵置于卵架上,消 毒标记处,用无菌剪刀 尖在标记处打一小孔.
实验方法:
(3)用灭菌注射器吸取流感病毒液 0.2ml,由小孔刺入0.5cm后,进行注射. (4)注射后,用无菌胶布 封孔,置35度温箱孵育.
病毒的动物接种法-小白鼠脑内接种
病毒学病毒检验
病毒粒的结构模式图
包膜子粒
包膜
包膜病毒
壳粒
衣壳
核衣壳
核心(核样物)
第27页/共105页
处理方法:
将病毒悬液2000~3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分 成两组:
一 组 为 试 验 组 : 按 与 乙 醚 4 : 1 的 比 例 振 荡 混 合 均 匀 , 管 口密封好,4℃过夜后,2000~3000r/min离心20min。 此时液体分为两层,上层为乙醚,下层为病毒液。吸取 下层部分,避免混有乙醚。
,
这
一
方
法
称
为
病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包括: 1、病毒材料的采集与准备 →2、病毒的分离与培养→3、病毒的形态学观
察→4、病毒的理化特性测定→5、病毒的血清学鉴定及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鉴定等基本过程。
第3页/共105页
(一)标本的采取与送检
病料采集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病毒的检测结果。
一般可采集发病或死亡动物的组织病料、分 泌物或粪便等,主要因动物及病毒的种类而异,
例如检测犬细小病毒或轮状病毒,一般应采腹 泻幼犬或犊牛的粪便;
怀疑为口蹄疫的猪或牛,则应采其水疱液及水
疱皮送检。
第4页/共105页
应注意下列原则:
1.对本身带有杂菌 (如咽喉拭子、粪便) 或 易受污染的标本,要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时, 应使用抗生素。
2.因病毒在室温中易失去活性,标本应低温 保存并尽快送检。
利用干扰现象可以检查出一些不引起细胞病变、血 凝、血吸附的病毒。
如:鼻病毒就可以利用干扰现象进行初步鉴定。 实验组:感染人胚肾细胞管或培养板细胞用人或豚
鼠红细胞做血吸附实验,如果阴性,用Hanks液洗涤3 次,然后接种仙台病毒,33℃ 培养48h,做血吸附实验。 对照组:正常细胞只接种仙台病毒。 实 验 现 象 : 如 果 对 照 组 血 吸 附 阳 性 , 而 实 验 组 阴 性 , 说 明 先 前 接 种 的 标 本第中22页存/共在10能5页干 扰 仙 台 病 毒 增 殖 的 病
一株猪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
摘要:2020年从黑龙江省某猪场的流产胎儿采集病料,经预处理后,接种猪肾原代细胞,能产生明显的致细胞病变作用。
经过血凝活性、病毒含量、荧光抗体检查、电镜观察、分子生物学等项测定,证明分离的病毒为猪细小病毒(PPV )。
该病毒的HA 效价≥1:256,TCID 50≥107.0,呈PPV 特异性荧光,电镜观察到呈六角形或圆形、无囊膜、直径20nm 左右的病毒粒子,可以被PPV 特异性抗血清中和,PCR 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一条445bp 特异性电泳条带,并与7909株相符。
对其进行了VP2基因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VP2基因片段与其它PPV 毒株的VP2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9%以上,氨基酸同源性在98%以上。
其与NADL-2株和China 株的亲缘关系最近。
毒株耐热,对胰蛋白酶有抵抗力,对乙醚、氯仿不敏感,pH 3~9,病毒稳定,该毒株纯净,无外源病毒污染。
本研究为该病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分离;鉴定一株猪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孙心,梁宛楠*(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哈尔滨150040)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08.050收稿日期:2023-03-29作者简介:孙心(1977—),女,动物医学本科,主要从事动物疫病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测,动物疫苗应用等工作。
E-mail:***************。
*通讯作者:梁宛楠(1987—),女,动物医学硕士,主要从事动物疫病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测,动物疫苗应用等工作。
E-mail:139****************。
猪细小病毒感染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之一,很早就被世界各国所证明[1,2],1983年,我国在上海首次发现猪细小病毒感染,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鉴定[3],后来侯世宽等[4]和李宝启等[5]也报道在吉林和黑龙江分离到猪细小病毒。
目前在我国已有较多猪场存在该病。
果树病毒病的病原体分离和鉴定
果树病毒病的病原体分离和鉴定果树病毒病是一种危害果树产量和品质的严重病害,其主要症状包括叶片发黄、萎缩、凋谢,果实畸形、变形、腐烂等。
为了防治果树病毒病,首先需要对其病原体进行分离和鉴定。
一、病原体分离病原体分离是通过分离植物体内的病原体,减少混杂杂质,从而方便进一步鉴定。
具体步骤如下:1. 病部样品的采集:选择病变程度较严重的部位,如叶片、茎和果实,用锋利无菌工具在病部表面刮取一定量的样品。
2. 样品的处理:将采集到的样品剪成小碎片,去掉显微镜下可见的杂质,将样品洗净去掉表面的脏物。
用双倍体芽孢杆菌涂覆样品上,避免细菌和真菌感染病原体。
3. 植物材料的共接:将处理好的植物材料共接于适宜的寄主植物,培养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等到出现新症状后再进行病原体分离。
4. 病原体的分离:从培养的病株上,割取病部组织并进行后续病原体鉴定。
二、病原体鉴定病原体鉴定是通过对分离的病原体进行形态、生理、生化、分子等特性分析,确定其种属、亚种和血统等信息。
具体步骤如下:1. 病原体形态学鉴定:观察病原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纹理等形态学特征,进行初步分类。
2. 病原体生理学鉴定:针对病原体的生长速度、生长温度等生理特性,进行进一步分类。
3. 病原体生物化学鉴定:对病原体进行代谢物分析、酶促反应等实验,确定病原体的代谢途径和能力等信息。
4. 病原体分子鉴定: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测序等,对病原体核酸序列进行分析,确定其分子特征和亲缘关系。
综上所述,果树病毒病的病原体分离和鉴定是果树病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果树病毒病防治工作而言,不仅需要对病原体进行分离和鉴定,还需要建立有效的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只有在病原体分离鉴定的基础上,才能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为果树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非洲猪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非洲猪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和科技都在不断进步,但是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生病依旧是一个有待克服的难题。
其中,非洲猪瘟病毒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非洲猪瘟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主要传播途径是经由活猪或者猪肉极易传染给正常健康的猪,导致肺气肿、肺炎、心包炎等严重疾病,可能导致猪的死亡。
因此,研究非洲猪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方法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
非洲猪瘟病毒的分离是指将猪体内的病毒分离出来,而分离病毒的方法又可以分为直接分离和间接分离两种。
直接分离法:直接分离是通过将病猪组织或被病原体污染的器官肝、脾、淋巴结、肾、肺等组织或体液(血、脑脊液、呕吐物、粪便、眼泪等)移植于实验动物,如绵羊、狗、猴等,通过实验动物感染研究是否具有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染性。
由于直接分离是通过移植病原体与实验动物接触而进行的,因此这种方法不仅不能直接反映出病原体的真实性质,而且过程繁琐,操作复杂,不适用于大规模检测。
间接分离法:间接分离是通过特异性试剂检测经过滤处理的被污染样品,从样品中寻找病原体。
常见的间接分离方法包括RT-PCR、ELISA、免疫荧光法等。
其中RT-PCR是通过从猪血清、猪散污、淋巴液或组织中提取RNA,然后转录为cDNA,再进行PCR扩增,最后检测特异性长度的DNA条带,确认是否为非洲猪瘟病毒。
该方法高灵敏、高特异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精确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除了分离非洲猪瘟病毒,病毒的鉴定同样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
在鉴定非洲猪瘟病毒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是基因测序和分子生物学。
基因测序:基因测序可以识别和定位病毒基因组中的每一个功能基因和突变点,从而揭示病毒的演化和流行特征。
通过分析基因序列信息,确定病毒所含有的基因序列、编码蛋白质序列,从而比较不同品系之间或同一品系的病毒变异程度和遗传关系。
分子生物学:该方法主要是通过PCR技术进行检测,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特异等特点。
另外,该方法还可与特异性探针结合使用,提高标本中病毒的检测率,同时还可以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病原体的分型,建立病毒分型数据库。
病毒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血清
④每孔加入1%鸡红细胞0.25ml,摇匀后置室温 30min、45min各观察一次结果,以45min的结 果为准(如果红细胞滑下,参考30min的结果)。
流感病毒血凝抑制试验(定量)
孔号 1 2 3 4 5 6 7 8 9
生理盐 水(ml) 0.9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病毒液 (ml)
0.1 0.5 0.5 0.5 0.5 0.5 0.5 0.5 弃 0.5
病毒液 稀释度
1: 10
1: 20
1: 40
1: 80
1: 160
1: 320
②在U型孔有机玻璃板上选4个孔,按下表操作:
血凝抑制试验(定性法)
孔号(ml) 1
生理盐水 (ml)
血清(ml)
— 0.25
病毒液(ml) 0.25
1%鸡红细 0.25
胞(ml)
2 0.25 0.25 — 0.25
3 0.25 — 0.25 0.25
4 0.5 — — 0.25
说明:1号孔为试验孔,2号孔为血清对照孔, 3号孔为病毒对照孔,4号孔为红细胞对照 孔。将各孔内容摇匀,室温静置45min,待 红细胞完全下沉后观察结果。
5)拔出针头,用镊子将小胶布蘸取酒精烧灼 后封闭小孔,置于35~36℃温箱内培养,其 中翻动两次,用照蛋灯检视一次,36小时 后置-20℃冰箱20分钟后,无菌操作收获尿 囊液。
鸡 胚 的 检 卵
(二) 尿囊液的收获
1)从冰箱中取出鸡胚,用碘酒、酒精消毒气 室部位;
2)用无菌镊子除去胶布并去除气室部分的卵 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要证明某种疾病是由某一感染性病毒所引起,则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①从患病者体内分离出病毒;
②在实验动物或寄主细胞中可以培养;
③证明这种培养物具有滤过性;
④在原始宿主或相关种属内能产生同样的病症;
⑤能重新分离出病毒。
1.病毒的分离
1.1标本的处理
1.1.1标本的收集
a)粪便标本:将5g粪便标本和50ml PBS放入盛有20-25颗玻璃小
珠的100ml无菌瓶中,搅拌成悬液,倒出上清,3000×g,4℃离心6min。
b)拭子和生物体液:拭子浸在2-3ml运载培养基中,将棉拭子中的
液体尽量挤出以获得标本,如果液体被污染,应3000×g 4℃离心30min。
c)组织标本:用无菌乳钵或匀浆器研磨组织标本,同时加入足量的
PBS制备成20%的悬液,3000×g 4℃离心30min。
1.1.2 除菌处理
a)粪便可加青链霉素使最终浓度为10000单位/毫升,置4℃过夜。
b)鼻咽拭子一般加抗生素最终浓度为2000单位/毫升,置4℃作用4
小时。
c) 对乙醚有抵抗的病毒如鼻病毒、肠道病毒、呼肠孤病毒、腺病毒、
痘病毒等,则可加入等量的乙醚4℃过夜除菌。
1.2 病毒的分离培养
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培养病毒必须使用细胞。
根据病毒的不同选用敏感动物(动物接种)、鸡胚(鸡胚接种)或离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细胞培养)。
1.2.1 鸡胚接种
a) 鸡卵的选择:一般都选新鲜、10天以内的受精卵以保证规格质量
上的一致 。
b) 孵育:孵育时可将鸡卵放入卵箱内进行,气室向上,孵育的最适温
度为38--39℃,相对湿度为40—70%,孵育8日后,鸡卵应每天翻动1—2次,以帮助鸡胚发育匀称和防止鸡胚膜粘连。
c) 检卵:鸡卵孵育4~5天后,即可用检卵器检查鸡胚发育情况(二
天一次)。
①未受精鸡卵:在检卵器上仅见到模糊的阴影。
②活鸡卵:鸡胚发育4天后,在检卵器上就可见到清晰的血管,鸡卵内有一小黑点(鸡胚),有明显的自然转动。
③死胎:如果发现鸡卵血管模糊、扩张、胚胎活动呆滞或不能自主地转动,则可判断胚胎频死或已经死亡,应将其挑捡出来。
鸡胚孵育完毕后,用铅笔划出气室边缘和胚胎的位置待用。
d) 接种:
图2. 鸡胚羊膜腔接种:用12~图1. 鸡胚卵黄囊接种:用5~8天鸡胚,以细长针头由鸡卵气室端刺入卵黄囊。
孵育后取获卵黄
图3. 尿囊腔接种用9~12天鸡
胚,将标本接种于尿囊腔, 孵育后
取尿囊液检查, 常用于培养流感
病毒和腮腺炎病毒等。
图4. 绒毛尿囊膜接种:用10~l 2
天鸡胚,以无菌手续在蛋壳上开
—小窗,然后将材料滴在绒毛尿
囊膜上.孵育后。
观察膜上有无
斑点病变。
常用于培养单纯疱疹
病毒、天花病毒和痘病毒。
e)剖检及收获
收获前鸡胚应置4℃冰箱
过夜,使鸡胚内血液凝固。
收获
时,用碘酒将气室部卵壳消毒,将气室处卵壳剥去(不要将碎片落入壳膜)。
然后用无菌手术刀柄从胚胎背部轻轻下压,(切勿压破卵黄囊)再用吸管吸取尿囊液,置青霉素小瓶内,于低温保存。
f)优缺点
优点:技术简单、来源充沛、价格低廉、数量可大、不需特殊设备。
缺点:很多病毒不能适应,主要是哺乳动物的病毒。
1.2.2 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cell culture)是指利用机械、酶或化学方法使动物组织或传代细胞分散成单个乃至2~4个细胞团悬液进行培养。
根据细胞的
类型和培养细胞代数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种:原代细胞培养;传代细胞培养。
组织细胞培养的病毒,当出现稳定的细胞病变后,就可取培养液或培养液与细胞培养物混和物,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可采用冻融、超声波等方法使其释放出来。
优点:
a)每个细胞生理特性基本一致,对病毒易感性相等;
b)无个体差异,准确性和重复性好;
c)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d)细胞培养本身就能显示病毒的生长特征;
e)应用空斑技术可进行病毒的克隆化。
2.病毒的鉴定
2.1形态学鉴定
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后,可引起细胞的不同变化。
常见的形态学改变如细胞圆缩、聚合、溶解或脱落。
CPE出现的时间是鉴定病毒的标志之一。
某些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特征性的形态变化,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的呈嗜酸性或嗜碱性染色、大小数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团块状结构,病毒学上称为包涵体。
2.2血吸附和血凝作用
多见于以出芽方式释放的病毒。
血吸附指感染细胞具有吸附红细胞的能力;血凝作用指感染细胞的培养液中有许多游离病毒存在,具有凝集红细胞的作用。
2.2.1血吸附实验
具有血凝能力的病毒能使感染的细胞吸附红细胞,这种现象被称作吸附作用。
大多数粘液病毒能引起吸附。
具体检验步骤如下:
a)用PBS配制10%的豚鼠红细胞悬液,4℃保存,用前按需要量稀
释成0.5%的浓度(10%悬液1ml加19ml PBS混匀)。
b)吸去对照和试验管培养细胞的上清液,试验管的上清液留待电镜
观察。
c)每管加入0.2ml红细胞悬液,4℃孵育30min。
用4℃的PBS清洗
培养细胞3次。
d)显微镜下读取结果并记录,根据吸附红细胞的量可分为0(阴性)
~4(完全吸附)级。
e)37℃孵育60min,有神经氨酸酶的病毒将会从红细胞上游离下来。
2.2.2血凝实验
a)在血凝板第一排的1~12孔加入50μl生理盐水。
b)在第1孔中加入50μl病毒,混匀后吸50μl到第2孔,如此倍比
稀释直到第10孔,混匀后弃50μl;最后两孔(11、12)为红细胞对照。
c)将1%的红细胞轻轻摇动混匀,在1~12孔中每孔加入50μl。
d)手工震荡,37℃静置30min(室温40min)后观察结果。
2.3电子显微镜检查
病毒的很多特征如大小、形态、结构等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进行检查。
对于目前尚难培养而形态又非常典型的病毒,可直接从感染组织或分泌液,或者接种病料的鸡胚和细胞培养收获的材料作电子显微镜检查,直接观察病毒粒子。
2.3.1正染法:超薄切片法
取材→固定(戊二醛/四氧化锇)→清洗与脱水→浸透、包埋与聚合→切片→染色(铀染/铅染)
a)优点:可观察病毒形态和形态发生过程。
b)缺点:操作复杂,费时,但标本可长时间保存。
2.3.2负染技术
负染是指通过重金属盐在样品四周的堆积而加强样品外周的电子密度,使样品显示负的反差,衬托出样品的形态和大小。
具体步骤(漂浮法)为:现将需负染的样品滴几滴在干净的载玻片上,再将有支持膜的载网漂浮在样品液滴上以沾取样品,用滤纸吸干样品余液使样品在载网上仅有一薄层液膜,在样品未干时即加一滴复染液的铜网上,用滤纸吸干多余的染液即可。
a)优点:快速简易(10-20min);分辨率高;图象清晰地病毒结构。
b)缺点:敏感性低,要求病毒量在107以上;所有样品应处于悬浮
状态。
2.4血清学试验
可采用ELISA、琼脂扩散、中和试验、标记抗体技术等免疫血清学方法检查病畜的抗体消长情况和发病组织中的病毒抗原。
2.4.1中和反应
利用病毒与特异性中和抗体结合的特性鉴定病毒的种类,观察特异性抗体能否保护易感的试验动物死亡,能否抑制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
2.4.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将已知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在某种固相裁体上,并保持其免疫活性。
测定时,将待检标本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吸附的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
然后加入酶的作用底物催化显色,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
2.5分子生物学技术
提取病毒核酸,PCR扩增后,通过核酸电泳或测序鉴定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