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借鉴】《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doc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3.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与稀释4.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实际问题中的浓度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定义、计算公式及换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如溶液稀释、浓度测定等。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分析中的表现。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物质的量浓度相关概念、公式及案例。
2. 练习题:提供多种难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知识。
3. 案例分析素材:选取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计算公式。
2. 第3课时:案例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3. 第4课时: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第5课时:总结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后收集学生练习反馈,了解掌握情况。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一、引言在化学实验和工业中,我们常常需要计算一种溶液或混合物中某种物质的含量,来确定浓度。
而物质的量浓度就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
本文将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
二、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容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常用符号为c。
它的数学表示式为:c = n/V其中,n 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摩尔(mol),V 表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升(L)。
三、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3.1 从质量计算如果我们已知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体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 = m/(M × V)其中,m 表示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g),M 表示溶质的单质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摩尔(g/mol),V 表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升(L)。
3.2 从浓度计算如果我们已知溶液的浓度和溶液的体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 = C/V其中,C 表示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升(mol/L),V 表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升(L)。
3.3 示范计算例如,我们有一瓶体积为 500 毫升(0.5 升)的溶液,其中含有 12 克 NaCl。
求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出 NaCl 的单质摩尔质量,其中,Na 的摩尔质量为 22.99g/mol,Cl 的摩尔质量为 35.45 g/mol。
M(NaCl) = 22.99 + 35.45 = 58.44 g/mol根据公式 c = m/(M × V),可以计算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 = 12/(58.44 × 0.5) = 0.409 mol/L四、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物质的量浓度是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计算量。
例如,在制备溶液和反应物的添加中,都需要对浓度进行计算。
在工业生产中,需要对原料进行配制、检测及质量控制,也需要使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计算。
此外,在学习化学时,物质的量浓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教案设计(4)
分类: 作文 > 应用文 > 说课稿 > 化学说课稿 >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教案设计(4)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创作时间:2009-05-29 15:30:07
(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其单位为mg/L。其中钙的含量为≥4.0,它表达什么含义?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枝江大曲的酒精度为450,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要将其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尚须哪些物理量? 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此时又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一周前,学生们经历了溶液标签的收集过程,都主动与我交流,他们这样说道:“原来我的家里就有这么多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物品呀!” “我带来的1:4的盐酸是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侯上这节课呢?”……课未始而思无尽,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我和我的学生们创造了一片共同学习的广阔天地。
高中化学说课稿:《物质的量浓度》
高中化学说课稿:《物质的量浓度》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给大家带来一堂化学课,主题是《物质的量浓度》。
在我们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质溶液的概念,而溶液的浓度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所以,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讨一下物质的量浓度。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物质的量浓度是什么。
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通常是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
它是用来描述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那么,我们如何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呢?通常,我们使用两种方式来进行计算: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
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用质量浓度(C)表示,其计算公式为:C = m/V。
其中,C表示质量浓度,m表示溶质的质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另一种浓度的表示方法是摩尔浓度。
摩尔浓度是指溶液中单位体积内溶质的物质的量。
用摩尔浓度(C)表示,其计算公式为:C = n/V。
其中,C表示摩尔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容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假设我们有100ml的NaCl溶液,其中溶质的质量为10g,那么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个溶液的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
首先计算质量浓度,根据公式C = m/V,将溶质的质量10g代入,溶液的体积100ml代入,得到质量浓度C =10g/100ml = 0.1g/ml。
接下来计算摩尔浓度,根据公式C = n/V,将溶质的物质的量n代入,溶液的体积100ml代入,注意到溶质是NaCl,其相对分子质量为58.5g/mol,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n = 10g/58.5g/mol = 0.17mol,得到摩尔浓度C =0.17mol/100ml = 0.0017mol/ml。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溶液的浓度进行调节。
这时,可以通过向溶液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溶质或溶剂来实现。
比如,我们要调整一个NaCl溶液的摩尔浓度为0.1mol/L,那么我们可以使用摩尔浓度的计算公式C = n/V进行计算,假设目标体积为100ml。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案
的质量用体积来表示,引出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3、物质的量浓度定义理解 通过上述的分析得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对于概念的表达式,单位和注意事项,通过 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一起来总结物质的 量浓度的表达式,单位和注意事项。 4、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通过溶质的质量分数导入,而得出一个新的 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例题设计再次
物质的量浓度 说课
目 录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学法
教法
教学过程 板书
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 学生在初中时对溶液的定义、溶液的性质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 解,比如溶质和溶液的单位但对于其可以表 示浓度的物理量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 能力方面: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 力,但在对比学习上缺乏训练,而且不会灵 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1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 念。 2、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 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 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 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教学的难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 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 法。
学法和教法
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 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 念的理解。
教法: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获设情景,引入教学 首先,通过回忆初中所学习过的溶液、溶 液的性质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引出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表示物质的浓 度的物理量。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分 析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2、分析得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通过师生之间对于溶质质量分数的分析, 得出溶质可以用物质的量来表示,而溶液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课前说课稿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课前说课稿一、引入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物质的量浓度》这一部分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些液体或者溶液的浓度问题。
比如,我们常常需要知道某瓶药水的浓度,或者我们需要根据饮料包装上的浓度信息来调制饮料。
亦或是在实验室中需要知道一种溶液的浓度。
因此,学习浓度这一概念以及如何计算一些液体和溶液的浓度对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都非常重要。
二、知识点简介1. 物质的量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
物质的量是一种描述物质数量的物理量,我们用符号n来表示,单位是摩尔(mol)。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是反应中物质数量的重要参量,在进行反应计算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摩尔浓度摩尔浓度指的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用符号C来表示,单位是摩尔/升(mol/L)。
也就是说,当我们知道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以及溶液的体积,进而计算出摩尔浓度,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描述出我们所研究的液体或溶液的浓度。
3. 质量浓度质量浓度指的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体积之比,用符号m来表示,单位是克/升(g/L)。
在实际应用中,常使用质量浓度衡量饮料、药水等的浓度。
三、教学重点1.掌握物质的量及摩尔浓度与质量浓度这两个概念;2.了解常用饮料、溶液等的浓度范围、浓度计量单位及其转换关系;3.学会如何进行液体或溶液的浓度计算。
四、教学方法1.采用讲解结合实例形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2.引导学生进行浓度计算练习,并及时纠正;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导学生对液体及溶液浓度问题的思考,进入本课程内容的学习。
2. 讲解物质的量及摩尔浓度和质量浓度的概念讲解各个概念,以及实际应用中常用饮料、药水、溶液等的典型浓度范围及浓度计量单位及其转换关系。
同时,揭示摩尔浓度和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浓度测量方法讲解常见的浓度测量方法,如比重法、色谱法等,并以常见实验仪器为例,详细讲解其中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思想汇报专题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一、引言物质的量浓度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与溶剂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本次说课将围绕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展开,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知识点概述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
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我们经常需要准确地控制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因此了解和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和计算,确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
3. 能够应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3. 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溶液中的盐浓度对食物的味道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 理论讲解2.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物质的量浓度(C)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m)或物质的量(n)。
其计算公式为:C = m/V 或 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m表示溶质的质量,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2.2 计算方法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可以通过已知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计算出物质的量浓度。
3. 实验操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3.1 准备一定体积的溶液,如100 mL的盐水溶液。
3.2 称取一定质量的溶质,如5 g的食盐。
3.3 将溶质加入溶液中,充分搅拌使其溶解。
3.4 用天平测量溶质的质量和容量瓶测量溶液的体积。
3.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溶液中盐的物质的量浓度。
4. 计算练习通过一些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5. 拓展应用通过引入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如药品的配制、化肥的制备等,让学生应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的说课稿.doc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的说课稿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化学根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公布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根底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稳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根底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根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比照,提高运用比拟、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开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第一章:物质的量浓度概述1.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1.2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区别1.3 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中的应用第二章: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2.1 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计算公式2.2 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2.3 物质的量浓度与体积的关系第三章: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3.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3.2 配制过程中注意事项3.3 配制溶液常用仪器及操作方法第四章: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性质与鉴别4.1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酸碱性4.2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氧化还原性4.3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鉴别方法第五章: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验中的应用5.1 物质的量浓度在滴定分析中的应用5.2 物质的量浓度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5.3 物质的量浓度在其他实验中的应用第六章:物质的量浓度实验操作6.1 物质的量浓度标准溶液的制备6.2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操作6.3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滴定操作第七章:物质的量浓度实验误差分析7.1 物质的量浓度实验误差的来源7.2 实验误差的影响因素7.3 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第八章:物质的量浓度实验案例分析8.1 常见物质的量浓度实验案例8.2 物质的量浓度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第九章:物质的量浓度实验设计与创新9.1 物质的量浓度实验设计原则9.2 物质的量浓度实验方案的制定9.3 物质的量浓度实验的创新与改进第十章:物质的量浓度实验评价与反思10.1 物质的量浓度实验评价标准10.2 实验评价的方法与技巧10.3 物质的量浓度实验的反思与提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物质的量浓度定义: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区分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计算公式,以及物质的量浓度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配制溶液常用仪器及操作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性质与鉴别: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以及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鉴别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高中化学百度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高中化学》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物质的量浓度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思想汇报专题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湘乡第一中学的肖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浓度。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课题中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中的一部分。
是在初中已学溶质的质量分数和前面掌握物质的量意义的基础上,经过变化观念引入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为后面溶液配制实验,离子反应等与溶液有关的学习打下认知基础。
通过科学探究学习,既凸显了物质的量的应用,又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对溶液的组成建立一个新的认知模型,同时在物质的量浓度相关计算应用中从另一角度验证了平衡思想,体会到化学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2、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相关的计算及解释生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联系→迁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意义,从而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相关计算难点: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相关的计算二、学情分析初中已学过从一个化学方程式中能获取很多信息,比如学生通过化学方程式能找出各物质之间的宏观质量比关系,加上前面也了解化学反应各物质微观粒子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代入物质的量数字比质量数字确实要更简便。
然而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各物质间量的计算通常离不开溶质质量分数,而学生已知溶质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的组成的一种方法了;但是对于本节课为何还要引入其它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学生尚有疑问。
因此我决定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惑。
三、教学策略首先我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mol/L这个单位与溶液浓度之间的联系,再通过重点拆分了解物理量,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认知模型进行类比探究,经过变化观念,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高中化学百度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高中化学》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物质的量浓度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能力方法: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白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思想汇报专题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白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
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三个部分。
本节内容是在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这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大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和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初步培养定量分析能力,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所以,本节教材是高中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化学中有关化学计算和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要以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去制定教学目标。
据此,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2)、能力目标: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3、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2)、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二、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特别倡导发现学习。
他强调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建者。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去想、去做、去说,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出结论。
还运用了讨论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间相互交流、探讨,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形成学生间互动互助合作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中的第三个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中学习了溶液的组成,以及前面两课时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探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学习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也了解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初步用定量的方法做实验,特别是又扩充了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以后的化学计算几乎每次都要遇到物质的量浓度,所以也为以后的化学计算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的成败,决定了以后化学计算的成败。
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特别是在化学计算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目标分析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溶液的组成和物质的量的概念,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数据的能力,而且此时的高一学生刚入学不久,有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和自信心、上课时积极性高。
因此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这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化学中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初步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3、熟练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完成配制任务(0.1LNaCl溶液,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0.04mol)并思考其成分的表示方法,使学生逐渐建立起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通过反思实验过程和计算练习深化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溶液的配置方法,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2、利用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求实精神,增强创新意识。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算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将采取活动探究、指导阅读、讨论交流、问题推进法、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
建构起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然后再通过阅读,练习进一步巩固深化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最后通过交流研讨进行整体回顾让学生再一次体会一物质的量为核心的一组概念建立的意义。
三、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依据:在新课堂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案教学、目标教学与分层次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将通过新课引入、活动探究、学生分组完成实验、交流讨论、练习巩固、当堂反馈、布置作业等环节,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新课引入]
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并且也知道了如何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100g?
此问题从学生熟知的知识入手,目的是去除学生的畏难的心理,因为通过对前两节的学习大家感到物质的量较难理解,因此开始先让学生的思维走进课堂,先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里需要m(H2O)=90g,让学生自己寻找取90克水的方法,并选出最好的方法学生自然想到①用托盘天平去称量,②用量筒去量取。
而且用量筒去量取是最好的,通过这说明取用一定量液体一般不称质量而是量体积;而且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比质量关系简单,因此知道一定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对于生产和生活很重要。
从而引出新课,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活动探究]先让学生阅读方法导引然后提出P24的探究内容现欲配制0.1LNaCl溶液,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4mol。
请你用实验室中的
固体NaCl试剂,完成配制任务。
让学生自己探究溶液的配制过程但又不能让学生跑的太远,因此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以其达到探究的目的例如:
1、你如何获得0.04mol的氯化钠固体?
2、如何保证溶液的体积恰好为100mL?
3如何尽可能将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去?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设计出配制方案。
师生交流共同设计配制过程,并总结出配制的步骤并板书
1、溶液配制的9个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
目的强调操作步骤,使学生对操作过程一目了然。
然后用多媒体显示配制的图片,因为有的学生即使有了步骤也感觉无从下手,这样学生就能有据可依能很顺利的完成实验,也可以就图片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交流讨论】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将溶液装至试剂瓶后,标签上应该如何表示该溶液的组成?哪种表示方法更能方便人们快速了解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由多媒体显示给学生几种日常生活中表示溶液组成的一些标签,让学生讨论此标签应如何表示溶液的组成,由此得出表示溶液浓度的另一种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这样由实例,学生交流讨论建构起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从而突破难点。
也引出了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师生交流】并板书
2、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
物理量,叫做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2)公式:C(溶质.)=n(溶质)/V(溶液)
(3)单位:常用mol/L(mol.L-1)
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理解深刻。
【练习巩固】
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
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这样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这样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加深并升华,从而通过上面的师生交流和巩固练习突出重点。
【当堂反馈】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目的巩固知识、实现技能目标。
一个题目是对容量瓶的认识因为容量瓶是本节探究中最重要的仪器,二是对一定量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过程中步骤的测试及误差分析,因为这是一个高中阶段重要的探究实验,学生必须掌握。
因此通过这个题巩固实验的过程,也通过误差分析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这是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准备的练习。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我准备了以下练习
3.一种溶液的浓度为amol/L,密度为ρg/cm3,体积为Vml,含相对分子质量为M的溶质为m克,质量分数为w,给出它们的关系,判断哪个正确。
4将百分之15的NaOH溶液蒸发掉100克水,后得到125ml,百分之30的溶液,求此时的物质的量浓度。
这样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提高。
在学生掌握知识后,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也为了学以致用对教材内容的升华,于是利用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布置作业】P25的交流与研讨,因为此交流与研讨是对第三节内容的一个总结,需要学生对前面的两课时进行复习,因此将它作为作业。
希望通过它让学生知道一物质的量为核心的一组概念建立的意义
四、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初步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通过探究溶液的配置方法,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也在实验中培养求实精神,增强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
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