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教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
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 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
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理学对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影响的理
解。“贞节”是古代女子道德要求的一个体现,从题干材 料信息和所学史实,说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压 抑人性,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社会,因此社会上节妇得到 政府的表彰,故选项是B。
第三页,共24页。
(2013年海南历史,4)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 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面临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父子之亲、 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伦理道理,而题干斥 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 触,D项正确;A项夸大了佛教传入的影响;B、C无从反映。答 案选D。
方面
主要观点
备注
宇宙观 理是世界本原: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方法论
修养论
(道德论)
社会政治 理论
第九页,共24页。
理学家的“理”主要指的宇宙的普遍法则,是事物的规律,
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
第十页,共24页。
三、宋明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理学的成熟——朱熹(集大成)
方面
主要观点
宇宙观 理是世界本原: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第五页,共24页。
三、宋明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理学的开创——北宋五子
2021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1单元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泼的儒家思想[考纲要求](1)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开展。
考点1|宋明理学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背景(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开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内容工程代表哲学观认识论程朱理学“二程〞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朱熹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心学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易错警示]“理学〞与“心学〞的关系“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附属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4.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5.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精巧点拨]图示归纳宋明理学核心问题1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史料探究]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分歧史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
只为从那里来。
“生生之谓易〞,生那么一时生,皆完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
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1)史料一反映出二者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有何不同?提示:前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理〞;后者认为“心〞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原。
史料二持敬之说,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严威俨格,动容貌,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此等数语,而实加功焉。
——?朱子大全?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 件:宋明理学——儒学发展为理学 (共64张PPT)
尊卑等级 重男轻女 重礼轻法 因循守旧 等观念
①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②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三)宋明理学——儒学发展为理学 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三)宋明理学——儒学发展为理学 注意点:
董新儒学 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宋代理学 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
命题研究
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分别就全面深化改
革和依法治国作出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中国面临新的
机遇期,炎黄子孙有了新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挖掘宋明理学和顾炎武的思想的民族责任意识,是 命题的一个热点视角。
【题点】 理学的影响——社会责任意识
1.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 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 ) ①巩固封建统治 ②培养社会责任感 ③维护社会稳定 ④禁绝个人欲望 A.①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 并非“禁绝”个人欲望,故④与史实不符,可排除B、D两项。 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②正确。故选C项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儒学的新发展? 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
(三)宋明理学——儒学发展为理学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 “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
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含解析)北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隋文帝曾多次下旨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
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
”这表明当时( ) 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D.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D[隋文帝提倡儒学,而《隋书》所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与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旨不一致,说明当时佛道影响力较强,故选D项;复兴儒学是士大夫的一种追求,但是并不能得出是士大夫的首要任务,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排除B项;C项与材料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张相矛盾,排除。
]2.战国时期荀子吸收法家学说,倡导“礼法并用”。
汉代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学说,提出新儒学。
宋代儒学大家糅合佛、道思想,创立理学。
据此可知,儒学在古代中国经久不衰的原因是( )A.国家统一的良好局面B.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C.封建帝王的大力推崇D.儒学自身的趋时更新D[由题干信息可知,儒学会吸收当时的先进思想,将其整合到思想体系中促进自身进步,故选D项;题干信息无法体现与国家统一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信息没有涉及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帝王的贡献,只有儒学大师的作为,排除C项。
] 3.朱熹曾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
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这表明朱熹的思想( ) A.具有唯物主义色彩B.实现了儒学的思辨化C.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D.包含一定的科学因素D[材料中朱熹认为格物就是要用“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即观察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客观存在的东西找出理论规律,这一思路符合近代实验科学的要求,证明朱熹思想包含了一定的科学因素,故选D项;朱熹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排除A项;朱熹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但是材料并未体现这方面的观点,排除B项;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朱熹的格物思想并未体现对国事的关注,排除C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1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1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一、宋明理学1.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被动摇。
(2)隋唐时期,“三教并行”,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内容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5.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轻巧识记]1.“二程”的思想天理是本原,伦理道德联。
格物又致知,理学代代传。
2.朱熹的思想三纲五常是天理,天理须存灭人欲。
格物致知明德善,朱熹思想内外传。
[概念阐释]“三纲五常”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背景(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2)阶级: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束缚人们思想,人们要求个性自由发展。
(4)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2.李贽的进步思想(1)主张⎩⎪⎨⎪⎧ 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
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轻巧识记]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可归纳为“一、三、四、四”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确立于明朝)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在社会变革中作用和影响
01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
02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要求,具有反封建 色彩。
03
对晚明以后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推动作用。
04
对后世启蒙思想产生积极影响。
04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评 价
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
丰富了儒家思想体系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 上,吸收了佛、道等思想,形成了更为丰富、深邃的儒家 思想体系。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宋明理学 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汇报人:XX 20XX-01-28
目 录
• 宋明理学概述 •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表现 •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比较 •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评价 • 高考历史复习策略与建议
01
宋明理学概述
宋明理学产生背景
社会经济变革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为理学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
认为传统儒家道德伦理具有永恒价值。
03
对待传统儒家文化态度差异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
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践 和应用。
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批判 和反思。
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封建 礼教束缚。
在社会变革中作用和影响
01
宋明理学
02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强化君主专制。
03
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
不同历史背景下产生与发展
发展: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强调天理、格物 致知。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
产生于明代中叶,活跃于明末清初。
不同历史背景下产生与发展
背景
社会动荡,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萌芽。
发展
王阳明心学崛起,强调内心自省、致 良知。
2021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31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 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 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 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 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 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 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董仲舒的新儒学宣 扬“春秋大一统 ”“君权神授”,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 舒“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
宋明理学,包 括程朱理学和 陆王心学,理 学的产生,标 志着儒家思想 已进入了哲理 化、思辨化阶 段
出现了反 封建的民 主思想, 思想家反 教条,重 实用,对 传统儒学 批判继承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 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 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 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 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 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 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 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 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 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三)清朝前中期儒学(1644—1840年)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件人民版
16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Hale Waihona Puke 17►探究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史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 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 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 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4
(3)北宋时期:士大夫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掀起儒 学复兴运动。
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_天__理_”的高度,形
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5
3.代表 (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 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 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 开辟了道路。
36
3.注重道德建设,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提升集体的凝聚力,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互敬互助风尚,既 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身心的健康,也有利于个人与他人、与 社会的和谐。
37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许昌二模)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 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而《隋书》中却 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 ) 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 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 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D.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
是“正君心”。
8
2.朱熹地位及影响 (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 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含解析北师大版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魏晋时期,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道教学者葛洪认为:“道者,万殊之源也。
儒者,大淳之流也。
三皇以往,道治也。
帝王以来,儒教也。
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尊道贵儒质疑儒学的独尊地位B.道儒并重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C.道本儒末改造传统的道教思想D.援儒入道实现多元思想的融合A[从材料“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可知,葛洪认为道教与儒家思想都是对统治有用的思想,不能独尊儒学,故A项正确;从材料“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可知魏晋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质疑,但儒道并重是葛洪的思想,不代表儒道并重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故B项错误;从材料“道者,万殊之源也。
儒者,大淳之流也。
三皇以往,道治也。
帝王以来,儒教也”,可知没有体现道本儒末改造传统道教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儒学和道学都是有重要作用的思想,没有体现二者要进行多元融合,故D项错误。
] A.在对“理”的看法上观点迥异B.把“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C.具有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特征D.对外部认识方法上大体一致3.(天津高考)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B[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实际上阐述了“民唯邦本”,故B项正确。
A项不能阐释“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错误;题干未提及压制人性合乎天理,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实际上是阐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非新发展,D项错误。
]4.(哈尔滨六中月考)朱熹认为:“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2021高考一轮历史 模块 3 第11单元 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哲思明理——宋明理学[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政治条件: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为巩固政治局势,需要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2.物质条件: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
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思想条件: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儒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局面。
北宋儒学家既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是由道家学派宗教化而来,于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
“三教并行”体现了唐文化的兼容并包,虽冲击了儒学地位,但并未改变其正统地位。
二、主要思想观点宋明理学继承了孔孟思想的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同时又把孔孟儒学向高深广的方向发展。
高即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是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是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三、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4.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补遗]__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影响(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2)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1)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哲思明理——宋明理学[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理学的产生1.背景(1)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达到顶点,并开始衰落。
(2)官僚地主肆意兼并土地,加深了社会矛盾。
(3)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改造创新,维护封建统治。
(4)官僚地主集团把理学作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及其新学的精神武器。
2.含义: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3.影响:把儒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1.地位:北宋重要的理学家,是理学思想的奠基人。
2.主张(1)核心思想:提出“天理”的概念。
①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就是天理。
(2)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把“格物”当作领悟天理的手段。
(3)在道德修养上,继承孔子的“克己复礼”,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
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地位: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地位仅次于孔孟。
2.主张(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
(2)封建的三纲五常就属于“天理”。
(3)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用封建伦理纲常来改造人性。
3.影响(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奉为“大贤”,其地位仅次于孔孟。
(2)理学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
宋明理学四、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1.概况(1)思想来源: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宇宙的本原。
(2)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
2.主张(1)哲学观: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认识论: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的途径,达到“致良知”。
[教材拓展] 理学的世俗化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
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葛兆光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
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
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的影响史料朱熹理学自上而下,渗入民间。
宋代义门现象的兴盛与朱熹理学的大力倡导有很大关系。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在明代更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
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把朱熹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落实于行动,成为郑氏家族几百年始终坚持不懈的传统,在乡里传为美谈,并且在乡里间形成良好的睦邻氛围。
因此几百年来,历经多次战乱,义门郑氏仍在浦江县保存下来,这一奇迹自有它深厚的社会土壤。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解读]史料反映出宋明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料从多角度反映出理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有利于增强宗族的凝聚力,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适合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了社会秩序。
[试答]影响: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明确了家族、社会伦理关系,规范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理学、文化的世俗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适应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以唯物史观看待儒学的世俗化与乡村治理——宋明理学的影响材料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
《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
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
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思考:根据材料,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提示】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
宋明时期儒家的发展及影响(1)儒学的哲理化:注重思辨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
(2)儒学的世俗化:注重普及①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儒家伦理深入社会。
②推动庶民社会发展:重视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
(3)理学的精神化:注重修身个人的气节德操;民族的使命责任感。
局限性:一直影响到近代,纲常名分,理学杀人。
(4)理学的正统化:孔孟地位提升南宋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元朝科举考“四书”;明朝居于统治地位。
(5)理学的国际化流传朝鲜、日本等,形成“朱子学”学派。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河南适应性考试)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
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据此可知( )A.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B.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C.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D.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A[材料中沈括是在用“理”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说明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影响,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影响科技发展,排除B项;理学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不利于自然现象的准确解释,排除C项;只能说理学影响科学研究,而不能说科学研究借助理学,排除D项。
]2.(2019·青岛一模)朱熹曾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
”他的这种读书经历( ) A.导致了主流意识的混乱B.反映儒学开始走向衰落C.践行了“知行合一”的主张D.为理学的发展做了铺垫D[朱熹对书籍的涉猎非常广泛,这就为他以后提出“格物致知”做了铺垫,故选D 项;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发展,排除B项;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排除C项。
]3.(2019·汕尾质检)下表是不同学者对王阳明心学的认识。
观点出处王阳明之学尤为明代理学里的重镇。
到他手里,理学才达顶点,以后便渐渐地衰落了钱穆《阳明学述要》张载立(理学),朱熹集大成,王(阳明)使之瓦解。
……王(阳明)的中心范畴(心)则是潜藏着某种近代趋向的理学末端李泽厚《古代中国思想史论》阳明之学出于陆氏,与朱子异道而同归。
乃反对之者,辄斥之为异端,目之为空谈,朱王之间,成为水火。
盖两家门户之见,非定论也孙毓修《王阳明》A.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B.形成了统一的道德规范C.具有近代民权意识特征D.“扬弃”了程朱理学思想D[由材料“到他手里,理学才达顶点”“张载立(理学),朱熹集大成,王(阳明)使之瓦解”“阳明之学出于陆氏,与朱子异道而同归”可知王阳明的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扬弃”,故选D项;王阳明心学是儒家思想新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材料强调心学与理学的关系而非心学的内容特点,排除C项。
]儒学新象——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1.背景(1)经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2)政治: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突出。
(3)思想: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发生动摇。
2.著作:《焚书》《藏书》等。
3.思想主张(1)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张自治、自由。
(2)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
4.影响:反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维护劳动人民的生活自由,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
李贽的思想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1.背景(1)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明末清初,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2.共同点: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专制主义和民族压迫。
3.代表人物及主张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代表作黄宗羲政治上: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秩序;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主张;经济上,率先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顾炎武批判宋明理学,倡导务实学风,主张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权,主张地方分权;反对“独治”,主张实行“众治”;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认识论上: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的对象引起的;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强调“人欲”的存在是合乎“天理”的;提出社会进化论观点,反对复古,主张“趋时更新”《读通鉴论》《宋论》4.影响: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