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社会模型

合集下载

写作中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写作中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写作中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是当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人们对理想社会和恶劣社会的设想。

在写作中,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探索。

本文将从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在写作中的运用及其对现实的启示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乌托邦在写作中的运用乌托邦最早出现在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完美无缺的社会。

乌托邦在写作中的运用,常常被用来描绘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例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通过描述一个没有隐私、没有个人自由的极权社会,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对读者进行思想上的震撼和唤醒。

在写作中,乌托邦的设想不仅仅是对社会的批判,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作者试图通过文字来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景。

这种形式的写作往往给人以希望与感动,激发了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的渴望,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反乌托邦在写作中的运用与乌托邦相反,反乌托邦在写作中被用来描绘一个极端糟糕的社会状态。

在反乌托邦中,作者通常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夸张描绘,揭示现实社会中的丑陋和弊端,对读者进行思想上的警示。

例如,奥威尔的《1984》中,他通过对极权社会的描绘,警示人们要警惕权力滥用带来的恶果。

反乌托邦在写作中的运用,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揭露,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社会各种问题的激发式表现,作者试图触动读者的神经,引发共鸣,呼唤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改变。

三、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对现实的启示无论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在写作中都起到了探讨社会现实问题的作用。

通过对理想和恶劣社会的设想,作者试图引起读者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乌托邦通过呈现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鼓舞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然而,乌托邦也警示着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困难和难以避免的问题。

它含着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告诫人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应警惕社会的种种弊病。

反乌托邦则通过描绘一个丑恶的社会现象,激起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本文概述1、介绍马克思及其思想背景卡尔•马克思,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理论家,被誉为现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他的思想形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那是一个充满社会变革和冲突的时代。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使得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日益恶化,而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也在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中暴露无遗。

马克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深入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逐步形成了他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思想背景多元而复杂,他深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他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将其应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他也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的理论中汲取了营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还从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中汲取灵感,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个层面上的全面发展,更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他强调,只有在消除了阶级对立和剥削制度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因此,他的理论不仅关注个体的解放,更致力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一理论不仅是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意味着个体在生理、心理、道德、智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发展,更意味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

这一理论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浅析孔子和马克思的理想社会观念异同

浅析孔子和马克思的理想社会观念异同

浅析孔子和马克思的理想社会观念异同作者:刘通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9期摘要:圣人孔子“大同”世界作为中国理想社会的概念提出,贯穿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并影响至今,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是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

综观两者的理想社会观念,都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但是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持社会进程的方向感。

关键词:孔子大同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214-04自《礼记》始就开启了对于理想社会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p110也许称作太平盛世更符合中国的传统意境,通常这种描述被认为古代中国政治社会的最高理想,这也是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理想社会的模型设想。

对于孔子来说,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就是他最高的政治追求,因为可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2]p110孔子在其思想论述中为此描绘类似尧舜时代的社会原始景象,赋予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意思与理想化的色彩,是孔子憧憬达到的最高理想社会形态。

而同时代的西方先哲如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也提到关于理想国家的设想:原始朴素的公平与正义的国度。

这是古代思想家对于未来社会的预想,世界经过封建社会进程的洗礼,慢慢出现了资本主义。

当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其理想社会形态。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共产主义社会成为对理想社会的最终描述。

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乌托邦,不是理想国,也不是凭空的臆想,是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分析之后,得出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p365,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描述,让人们开始盼望着这种理想社会的到来。

新时代的新人理想以及新型社会——浅析《巨人传》中的德廉美修道院资料讲解

新时代的新人理想以及新型社会——浅析《巨人传》中的德廉美修道院资料讲解

新时代的新人理想以及新型社会——浅析《巨人传》中的德廉美修道院拉伯雷(1493或1494—1553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杰出的小说家,古代语言研究学者,思想家,医生。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成就和学问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哲学,音乐,法制,教育,古经文等,,在当时负有盛名,,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学者。

在文艺复兴这一新时代中,拉伯雷作为倡导这一时代的新人类,他写作了一部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的《圣经》的代表作既是《巨人传》,而其中的德廉美修道院也正是他这个新时代的新人所倡导的新型理想社会。

德廉美修道院出现在《巨人传》一书中的第一部分:因邻国国王毕可肖发动侵略战争,卡冈都亚国王及时赶回,在若望修士帮助下,击败了敌人。

因此他建造了德廉美修道院来作为对若望的酬谢。

总的来说,德廉美修道院是拉伯雷在小说中构想的理想社会。

它并非是早期共产主义的基调,而是理想化的私有制社会内一个特殊的组织,类似于资产阶级社会。

它也体现了作者本人在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资产阶级思想。

以下将从三个具体的方面来分析这一理想社会。

一、修道院的内外设置:修道院的建筑宏伟高大、金碧辉煌,十分壮丽,由卡冈都亚国王支付一切费用。

德廉美修道院物质生活十分奢华,有如人间天国。

修道院除有各种生活方面的建筑外,还有各式各样的运动娱乐设施,如运动场、足球场、骑马场、游泳池、打靶场、舞台、游乐场等。

同时,还拥有丰富的藏书、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法文、西班牙文的书籍应有尽有。

[分析]: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知识阶层的理想王国,在此基础上,拉伯雷才得以全面地描述什么才是幸福生活,什么才是理想的资产阶级新人,颂扬了个性解放和人的自由。

二、修道院的男女修士:更多艺术类/本科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请联系QQ:310174100修道院的男女修士是拉伯雷塑造的完人,是品貌端正、体格健壮、知识渊博、文武双全的全面发展的人。

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时代的智慧、力量与美。

从《智者纳坦》看莱辛的理想社会

从《智者纳坦》看莱辛的理想社会

从《智者纳坦》看莱辛的理想社会摘要:本文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剧情的中心及其发展和剧中传送的自然宗教的观点等三个方面阐释了作者关于理想社会的畅想。

关键词:理想社会寓意团结和谐“同萨拉丁苏丹一样,在历史作用的实力意识方面,他有过苦恼也有过享受;同他笔下的阿尔哈非一样,他渴望沙漠中的自由;神庙骑士对人生的蔑视和固执的反抗,他是太熟悉了;像纳坦一样,为了继续生活和继续发挥作用,他必须克服自身。

这些人物性格都体现了他特有的生活。

他把他的全部信仰置入他的剧本的内在关联中,那就是他相信有一个神的秩序,他借助人心中的道德力量经由生活的种种黑暗进入光明。

”[1]正是这样的创作背景和动机,决定了《智者纳旦》的艺术水平的空前高度和思想性强的特点。

《智者纳旦》是第一部探讨世界观的观念剧,写作的基调是手足兄弟之情和宗教宽容。

莱辛借用《十日谈》中的三枚戒指这个新奇故事,在第三幕第七场中通过主人公纳坦的台词叙述出来:东方的一个男人有一枚价值不可估量的戒指。

戒指上的宝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戴上戒指的人,会受到上帝和他人的喜爱,前提是他以这种信心戴上这枚戒指。

”[2]戒指传给了心爱的儿子,并且作为家族首领权力的象征。

如此传递下去,直到传给一个有三个儿子的父亲。

他死前,找人做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戒指,最后,三个儿子都得到了父亲的戒指和祝福,父亲也安心地去了。

后果可想而知,三个儿子争辩不休,一个聪明的法官,提出进行道德比赛的办法,让三人用自己高尚的道德证明自己有资格成为戒指的主人,而且比赛的结果也许要等一万年。

这个新奇故事的寓意是全剧的出发点和中心点,寄托着莱辛对理想社会的展望。

受到上帝和他人喜爱的信心规定了戒指的主人必须具备下述品质:热爱和平、反对等级制度和过分追求名利,也就是善良宽容,具有普世之爱,虔敬行善等;并且能够产生人与人相互接近和理解的力量。

这是莱辛理想中的能够遵循道德规范、促进和谐共处的新的人际关系的启蒙思想代表者的典型品格。

社区工作三大模式

社区工作三大模式

A
2
• 2、社会计划模型
社会计划模型强调专业人员的参与,强调 理性设计的社会计划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只有专门的计划者运用专业技术知识才能 制订合理的社会变迁计划,引导复杂的变 迁过程,才可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合适的服 务,解决犯罪、住宅、心理卫生等社会问 题。
A
3
• 3、社会行动模型
人口中居于劣势地位的人们,为了向社区提出适度的要求, 实现社会正义与民主,必须组织起来,采取行动,才能达 到目标。把"社会行动"付诸行动的有两种团体:一是对社 会不平等表示关切的团体,一是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情况下 居于劣势地位的团体。 社会行动的主要方法是辩论、磋商、直接采取行动或施加 压力,以促成社区制度、法规或政策的变迁。美国近代史 中的争取公民权的团体、工会、社会运动、福利权利运动 等都是社会行动的实例。
A
5
• 社会计划模型有如下特点: 社区问题所在:社区中存在着许许多多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因为缺乏合理 的社会计划与实施能力而产生,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参 与。 变迁策略:"让我们获得事实真相,并采用合乎逻辑的下一步",侧重于资料 的收集、正确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目标:与地方发展模型寻求解决问题的普遍面机制相比,社会计划更着重于 具体问题的解决。 社区工作者的角色:强调专家的角色与专家的参与。社会工作者从事调查研 究、方案拟订,并与各种不同科层体系及各种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建立关系; 他们是事实的汇集者与分析者,也是方案的实施者。 案主体系:整个社区或社区的一部分。 案主角色:案主更倾向于被看成为"服务的消费者",他们享受各种社会计划 的成果,如住宅、娱乐、福利等;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主要表现在服务的 消费上,而不是政策或目标的决定上。社会计划是社区权力精英所聘请的专 家制定的,所以,社会计划本身较多地反映了权力精英的共识。 公共利益的假设:倾向于理想主义,认为社区内各团体的利益不受政治利己 主义的影响,应当强调知识、事实与理论,应当采取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义思潮


理论作品——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乔纳森〃斯 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第四卷 实际斗争代表————法国的巴贝夫 特点:用理性主义逻辑推演理想社会;禁欲色彩
3、产业革命后,机器大生产的大工业阶段的晚期科学 社会主义 出现完备形态的三大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有 了完备的具备操作性的理想社会模型与操作并出现 了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第一节 人类对未来社会的向往
一、空想社会主义之前的理想社会构想




孔子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及道家色彩的 “桃花源”类型小农社会 柏拉图的等级式分工的“理想国”构想 弗兰西斯.培根的科学家统治的“新大西岛” 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共和国 共同点——经济要求、社会要求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空想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只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 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 会的现实道路 ——唯心史观、力量来源与现实道路


空想社会主义的消极成分
(1)莫尔还主张保留奴隶制、殖民地 (2)康帕内拉主张公妻制,维拉斯主张多妻制、歧视妇女 (3)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具有宗教神秘因素,圣西门组织教会,傅 里叶的理论是神秘主义的,闵采尔是宗教领袖 (4)许多理论倡导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5)莫尔等人歧视体力劳动,看成是惩罚性的 (6)多数空社家把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圣贤,主张 保留最高领袖终身制、特权、等级阶层区别 (7)巴贝夫、布朗基等人的主张有明显的政极端主义色彩,崇尚 密谋暗杀、暴力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圣西门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
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社会制度,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平等和共
同富裕。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私有财产被废除,生产资料由整个社会
共同拥有和管理。

这意味着没有个人的财产固化,资源和财富可以更
加公平地分配给每个人。

共产主义追求社会的共同利益,强调团结、合作和互助。

这种社
会制度希望消除个人的经济差距和社会阶级的存在,促进人与人之间
的真正平等。

共产主义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发展和实现自
己的潜力,无论他们的出身、财富或社会地位如何。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政府不再存在,因为全体人民共同管理社会
和制定决策。

没有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社会成员都愿意为了共同
的目标和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奉献。

人们共同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和
繁荣而努力。

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它追求解
决贫富差距、剥削和不平等的问题,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基本权利和
福利。

共产主义主张以人的需要为中心,保证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衣食
住行,享受教育、医疗和其他基本权益。

然而,共产主义的实施一直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有人认为,
共产主义会导致集权和个人自由的消失,限制了个人的选择和决策权。

此外,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以解决资源分配、管理和激励等困难。

尽管共产主义的实现可能具有一定的困难,但这种理想社会制度
仍然激励着人们对于公平、平等和社会正义的追求。

共产主义为未来
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想框架和方向,希望人们能够不断探索和寻找更加公正和合理的社会制度。

外国文学史(上)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的哦)

外国文学史(上)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的哦)

外国文学史(上)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的哦)《外国文学史》(上)复习归纳一、名词解释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所作,因此称为“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作,两千年来一直被看做欧洲叙事诗的典范。

“骑士文学”:是骑士文学的产物,在中世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表现出强烈的世俗倾向。

在12、13世纪欧洲骑士文学以法国为中心出现了繁荣。

骑士文学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人的主要创作成果,也是他书写对贝娅特丽丝爱情的作品“哲理小说”:一般不在乎情节结构是否完整,也不着力于现实生活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它既哟别于哲学著作,有不同于寓言式的作品,而是通过创造富有寓意的形象和故事,以通俗的语言传达深奥的哲理,使哲理和文学达到水乳交融,非常便于作家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见解。

奥林匹斯神系(俄林波斯圣山上的十二主神):以宙斯为众神之神的神的大家庭的故事。

宙斯是雷电神,他的兄弟波塞冬是海神,哈台斯是冥王,神后赫拉是婚姻生育神,阿波罗是太阳神,阿特米斯是月神,阿瑞斯是战神,雅典娜智慧之神,阿弗洛狄忒是爱神,赫淮斯托斯是匠神。

“莎士比亚化”:指的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及其戏剧的艺术手法,即要求作家不从抽象概念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优美的语言,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用形象化的艺术描绘和再现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

《十日谈》: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

描写许多男女间的爱情故事,在《十日谈》中占有重要地位。

薄伽丘叙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说明中世纪鼓吹爱情是罪孽,宣扬神爱和天国的幸福的禁欲主义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也是扼杀人的天性的。

宣扬“幸福在人间”现世思想,反对禁欲主义。

它是欧洲近代第一步现实主义作品,开创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

拉伯雷《巨人传》:拉伯雷是法国人文主义文学平民倾向的杰出代表,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作家。

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马克思“自由思想”与“异化”的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建立在对黑格尔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的推崇之上。

马克思继承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认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才是实证的,是其批判的基础。

在序言中,马克思说到:“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他打下真正的基础。

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的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是从“异化劳动”开始的。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批判是从四个层次:劳动产品、劳动、人的类本质和人自身四个方面层层递进进行论述。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认识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大,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对象化是工人贫穷的原因,工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因此,工人无法把握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其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异己的关系。

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劳动越多,劳动产品对于工人的反抗力量就越强大。

在分析劳动产品同工人相异化的同时,马克思认识到,“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对于工人来说,不是工人自身的东西,而是用来否定工人的东西。

劳动不再属于人的本质。

工人参加劳动不是感到幸福,而且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

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

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一、本文概述“乌托邦”一词源于托马斯·莫尔的同名著作《乌托邦》,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了人类社会理想与现实冲突的象征。

它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蓝图,既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揭示了现实世界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乌托邦”的内涵和概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深化,逐渐成为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考证“乌托邦”一词的内涵及其概念的演变过程。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将探究“乌托邦”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演变。

我们还将对“乌托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概念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对“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同时也为人类社会追求理想生活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乌托邦概念的起源与早期理解乌托邦,这个源于托马斯·莫尔(Sir Thomas More)同名著作《乌托邦》(Utopia)的词汇,自诞生之初便以其理想化、完美无缺的社会构想引发了无尽的讨论和争议。

莫尔通过这部作品,以一位虚构的旅行者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完美无缺的社会蓝图,名为“乌托邦”,意为“不存在之地”。

这一概念最初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和反思,同时也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憧憬和设想。

在乌托邦概念的初期理解中,它往往被看作是一种超越现实、高于现实的理想社会模式。

这种理解在文艺复兴时期尤为明显,当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乌托邦不仅是对现有社会制度的批判,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设想。

在这一时期,乌托邦概念更多地被赋予了一种哲学性和思辨性,成为了探讨社会理想和人类未来的重要工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乌托邦概念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在启蒙运动时期,乌托邦不再仅仅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而是开始与现实政治实践紧密相连。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期末复习资料绪论福利:幸福、利益、幸运;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福利可以定义为能够让人们生活幸福的条件。

社会福利:广义与狭义广义的社会福利:国家通过立法为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和措施。

(大福利论)广义社会福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其他福利体系(公共福利、职工福利、特殊福利)狭义社会福利:对于弱势群体(剩余福理论)我国社会福利主要对象:公共福利:(国家政府主办、公益性福利设施(博物馆等)、特殊福利(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福利)、职工福利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保险:是以政府为主体,通过立法手段,设立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在年老、患病、生育、伤残、死亡等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失业中断劳动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由社会给予物质帮助和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

社会救助:是指当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和其他援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救助方法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和农村贫困户救助(五保户)社会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社会福利思想是关于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

社会福利思想:老子的“损有余以补不足”的思想、范蠡、李悝平粜救荒论现代社会福利的特征:追求社会平等和公平、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非功利性和服务性世界社会福利发展的简要历程:剩余型社会福利、制度型社会福利、福利国家、福利国家危机、福利多元化和发展型社会福利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巨大的差异性、与就业紧密挂钩的福利制度、福利水平偏低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学派与代表人物研究法、阶段法、国别法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救灾救荒思想、济贫思想、安老怀少思想、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社会教化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1)从宏观角度看,--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征。

新时代的新人理想以及新型社会——浅析《巨人传》中的德廉美修道院

新时代的新人理想以及新型社会——浅析《巨人传》中的德廉美修道院

新时代的新人理想以及新型社会——浅析《巨人传》中的德廉美修道院拉伯雷(1493或1494—1553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杰出的小说家,古代语言研究学者,思想家,医生。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成就和学问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哲学,音乐,法制,教育,古经文等,,在当时负有盛名,,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学者。

在文艺复兴这一新时代中,拉伯雷作为倡导这一时代的新人类,他写作了一部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的《圣经》的代表作既是《巨人传》,而其中的德廉美修道院也正是他这个新时代的新人所倡导的新型理想社会。

德廉美修道院出现在《巨人传》一书中的第一部分:因邻国国王毕可肖发动侵略战争,卡冈都亚国王及时赶回,在若望修士帮助下,击败了敌人。

因此他建造了德廉美修道院来作为对若望的酬谢。

总的来说,德廉美修道院是拉伯雷在小说中构想的理想社会。

它并非是早期共产主义的基调,而是理想化的私有制社会内一个特殊的组织,类似于资产阶级社会。

它也体现了作者本人在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资产阶级思想。

以下将从三个具体的方面来分析这一理想社会。

一、修道院的内外设置:修道院的建筑宏伟高大、金碧辉煌,十分壮丽,由卡冈都亚国王支付一切费用。

德廉美修道院物质生活十分奢华,有如人间天国。

修道院除有各种生活方面的建筑外,还有各式各样的运动娱乐设施,如运动场、足球场、骑马场、游泳池、打靶场、舞台、游乐场等。

同时,还拥有丰富的藏书、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法文、西班牙文的书籍应有尽有。

[分析]: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知识阶层的理想王国,在此基础上,拉伯雷才得以全面地描述什么才是幸福生活,什么才是理想的资产阶级新人,颂扬了个性解放和人的自由。

二、修道院的男女修士:更多艺术类/本科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请联系QQ:310174100修道院的男女修士是拉伯雷塑造的完人,是品貌端正、体格健壮、知识渊博、文武双全的全面发展的人。

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时代的智慧、力量与美。

理想主义模型的名词解释

理想主义模型的名词解释

理想主义模型的名词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理想主义这个词经常被提及。

然而,对于理想主义模型的定义和内涵,却有很多人产生了混淆。

理想主义模型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理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为个人或社会的行为应该基于追求和实践这些理念和价值观的原则。

一、理想主义的起源理想主义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他将现实世界分为两个层面:感官世界和理念世界。

柏拉图认为,感官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倒影,而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来自于理念的追求。

这种思想奠定了理想主义模型的基础。

二、理想主义模型的核心特征1. 理念的重要性:理想主义模型强调理念的重要性。

个人和社会应该根据一系列明确定义的理念来指导行为和选择。

这些理念可以包括道德价值观、人生目标、社会公平等。

2. 追求与实践:理想主义模型认为,仅仅有理念还不够,追求和实践理念同样重要。

只有通过实践,个人才能真正体验到理念所带来的变化和满足感。

3. 社会和个人:理想主义模型既关注社会层面,也注重个人层面。

社会应该建立在明确的理念基础上,而个人则应该在实践中追求自身的理念和价值观。

4. 乌托邦和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模型常常与乌托邦社会进行比较,乌托邦社会是一种完美的、理想化的社会构想。

然而,理想主义模型并不等同于乌托邦主义。

它更注重追求理念并实践于现实生活中,而不是只停留在理想化的设想上。

三、理想主义模型的应用领域1. 教育:理想主义模型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致力于培养学生明确的理念和价值观,并通过教育过程来帮助他们实践这些理念。

2. 政治:尽管文章要求不涉及政治,但理想主义模型在政治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

它可以成为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帮助政治领导者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持久的社会。

3. 个人成长:理想主义模型也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追求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一个人可以更加清晰地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四、理想主义模型的挑战然而,理想主义模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大同社会的名人故事

大同社会的名人故事

大同社会的名人故事大同社会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模型,它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人民平等、道德高尚。

在大同社会中,人们遵循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共同追求公平和正义。

这种社会模型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但它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目标,激励人们追求更高尚的道德境界和社会价值。

在大同社会中,有很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成为了社会的楷模和典范。

以下是其中几位名人的故事。

孔子孔子是大同社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影响着中国和世界。

孔子的故事中充满着智慧和道德的启示,他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道德进步和社会改善而努力。

孔子的故事始于他的童年。

据传说,孔子的父亲早逝,他的母亲也很快去世,他被迫离开家乡,流浪到外地。

在流浪的过程中,孔子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断学习和探索,最终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类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修养和行为的规范,人类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的哲学、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

蒙田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充满着幽默和反叛的精神。

蒙田的故事中充满了对传统和权威的反思和质疑,他的思想和行为为人类的自由和平等做出了贡献。

蒙田的故事始于他的童年。

据传说,蒙田的父亲是一位法官,他在家里严格要求蒙田遵守规矩和传统。

但是,蒙田并不满足于这种束缚和限制,他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反对权威和传统,追求自由和平等。

蒙田的思想和行为对法国和欧洲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蒙田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自由和平等的呼吁和探索,他反对权威和传统,主张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蒙田的思想和行为为人类的道德进步和社会改善做出了贡献,成为了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林语堂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领域的杰出人物,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和智慧。

理想中的社会模型

理想中的社会模型

理想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古往今来,无数先哲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苦苦思索,在他们提出的理想社会模型中,最有影响力的恐怕就是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了。

共产主义社会的确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社会形式:别的不说,单从它提出的口号“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一点,就够让我们产生无限的向往对我而言:理想社会并不是空想的社会,理想社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实现的条件不能太苛刻,决定理想社会能否实现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理想社会并不是某个人想象出来的社会,但在正确的理念指引下可以更快更好地实现;理想社会绝不能通过改造人的“人性”作为其实现的前提条件那么,末来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社会,下面就来谈谈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在我看来,理想社会至少需要包含以下三个要素:第一条:衣食无忧。

即理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既使一辈子不工作也能保障他(她)的生命安全。

第二条:人尽其用。

即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能施展他(她)的最大才能或从事他(她)最感兴趣的工作。

第三条:视死如归。

即在理想社会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心灵上的绿洲,每个人都能平静地面对死亡。

理想社会第一条:“衣食无忧”解决的是“生”这个问题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他(她)的自我选择。

既然“生”这件事情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自己的选择,那社会就必须保障每个人“生”下去的事实,即保证他(她)的生命安全。

这与你硬拉一个人到你家做客,你就必须好好地招待人家的道理一样(至少要解决人家的温饱问题吧^_^)。

让一个人从生到死都能做到“衣食无忧”,是对人具有“选择权”的承认和肯定,否则,人的“选择权”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就会有人对“人”的“选择权”提出质疑和挑战。

自由和平等从来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但人类要实现什么样的自由、什么样的平等?本人认为,绝对的自由和平等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抽象的自由和平等如从法律上承认它们的与生俱来也是一种自欺欺人(当然有比没有好)。

《浪漫主义文学对美好与自由的追求》

《浪漫主义文学对美好与自由的追求》

浪漫主义文学对美好与自由的追求
一、引言
浪漫主义文学是19世纪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追求个性、情感和内在精神体验,强调人的自由与独立。

本文将探讨浪漫主义文学如何通过对美好与自由的追求,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后续的文学发展。

二、美好的追求
1.对自然美的崇拜:浪漫主义作家通过描绘壮丽景色、咏史抒怀等方式,表
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渴望。

2.对爱情纯真而炽烈的诠释:浪漫主义文学中常出现以激情和敏感为特征的
爱情故事,认为爱情是美好和完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对理想社会构想的追寻:浪漫主义作家反映现实社会中种种不公与束缚,
在作品中构建理想社会模型,呼吁改变现实。

三、自由的追求
1.对个人自由的强调: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个人自由与独立的权利,反对社会
和政治压迫。

2.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浪漫主义作家鼓励人们表达独特的思想和感受,主张
思想的自由和独立性。

四、影响与后续发展
1.社会触动:浪漫主义文学唤起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满情绪,并推动
了民主化和平等化运动。

2.文学影响:浪漫主义文学为后世作家提供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启了情
感与心灵深处探索之门。

3.文化传承:浪漫主义文学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象,对后来各国文学和
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结论
通过对美好与自由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不仅为个体探寻内心美好提供了思路,也激发了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

至今,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并在当下重要的场域中彰显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 古往今来,无数先哲对这个问题进 行了苦苦思索,在他们提出的理想 社会模型中,最有影响力的恐怕就 是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了。 共产主义社会的确是一个非常具有 诱惑力的社会形式:别的不说,单 从它提出的口号“各尽所能、按需分 配”这一点,就够让我们产生无限的 向往
对我而言:理想社会并刻,决定理想社会 能否实现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理想社会并 不是某个人想象出来的社会,但在正确的 理念指引下可以更快更好地实现;理想社会 绝不能通过改造人的“人性”作为其实现的前 提条件 那么,末来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呢?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社会, 下面就来谈谈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在我 看来,理想社会至少需要包含以下三个要 素:
第三条:视死如归 视死如归。即在理想社会中,每个人都 视死如归 能找到心灵上的绿洲,每个人都能平静地面对死亡。 “视死如归”解决的是“死”的。 很少有人把“死”作为理想社会的构成要素,中国人 更是如此。孔子云:“敬鬼神而远之”,自东汉“废黜百 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人对死更是莫讳如深,唯避 之而恐不及。对人缺少终级关怀的社会是不完善的,人 除了要生存要发展外,还必须要有心灵上的寄托。生存、 发展和心灵的寄托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它们分别对 应理想社会的“衣食无忧”、“人尽其用”和“视死如归”, 这就是本人把以上三者作为理想社会构成要素的原因。 。“人活着就是一种感觉”,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让其他 所有的哲学家都黯然失色!“怕死”与其他所有的感觉一 样,是人活着的理由之一,怕死的人才是一个正常的人,
第二条:人尽其用 人尽其用。即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 人尽其用 能施展他(她)的最大才能或从事他(她)最感兴趣的 工作。 “人尽其用”解决的是“个人价值”的问题。 “衣食无忧”解决了人“生”或狭隘地说:解决了人生 存的问题。但人不是动物,人不能象动物那样仅仅为了 维持一个有机体而存在。人人都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选择。是选择生存还是更加美好的生 活?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与我一样,但无论选择那 一种,都必须得到尊重。“衣食无忧”可以维持一个人生 命的存在,但仅仅如此而已,想要得到更好的生活,或 者说要想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劳动 和汗水。个人价值的实现固然需要个人的努力,但社会 为个人创造条件是实现个人价值更重要的方面。理想社 会第二条“人尽其用”解决的就是如何充分创造条件,让 每个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
第一条:衣食无忧 衣食无忧。即理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既使一辈子不 衣食无忧 工作也能保障他(她)的生命安全。 “衣食无忧”解决的是“生”这个问题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他(她)的自我选择。。 既然“生”这件事情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自己的选择,那社会就必 须保障每个人“生”下去的事实,即保证他(她)的生命安全。这 与你硬拉一个人到你家做客,你就必须好好地招待人家的道理一 样(至少要解决人家的温饱问题吧^_^)。让一个人从生到死都能 做到“衣食无忧”,是对人具有“选择权”的承认和肯定,否则,人 的“选择权”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就会有人对“人”的“选择权”提 出质疑和挑战。 自由和平等从来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但人类要实现什 么样的自由、什么样的平等?本人认为,绝对的自由和平等是永 远也无法实现的,抽象的自由和平等如从法律上承认它们的与生 俱来也是一种自欺欺人(当然有比没有好)。我们要实现的既不 是绝对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也不只需要抽象意义上的一纸空文,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自由和平等!“衣食无忧”让社会上 的每个人都有了活下去的基本条件,这其实就是让大家获得了实 实在在的“自由”和“平等”,这也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不能做到每个人的“衣食无忧”,自由和平等永远是空谈。因些, 我把“衣食无忧”作为理想社会的第一要素。
不怕死的是共产党员。如果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怕死, 那所有的法律条文和行为规范都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怕死”与我说的理想社会第三条“视死如归”是不矛 盾的。“怕死”是一种感性认识(感觉),“视死如归”是 一种理性认识,后者指的是理性地对待死亡,即把害怕 死亡也当成一种正常的现象来看待。“死”对每一个人来 说,是绝对公平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视死 如归”的另一层意义是要为我们每一个人找到一片心灵 上的绿洲。活在这片绿洲上的人在内心的深处是愉快的, 这种“愉悦感”让人有了活下去的理由,也就是对人有了 终级关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