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 21项脊轩志达标训练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精品
语文:6.21《项脊轩志》课件(2)(人教大纲版第三册)
鉴赏课文
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 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 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 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 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 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尝试背诵
鉴赏课文 9、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 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 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 性的事情。 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 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 混 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 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小小书斋,颇 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 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鉴赏课文
3、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 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 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 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shun,"亦遂增胜", 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令人长号不自禁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 泻而出,完全失控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 含蓄而有节制 情感表达极有层次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凡再变矣(分家) 从客观的记述中 寄予深长的感叹 由内向转为外露 由沉稳渐趋强烈
分析课文 10、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 段,怀念死去的妻子,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 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 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高中语文 21项脊轩志(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备课资料一、课文析读1.词语集注2.《项脊轩志》的艺术特色《项脊轩志》是归有光代表作。
文章借“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生活的琐屑往事。
抒发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同时表现作者虽处败屋之中而又自得其乐的旷达态度。
作者把项脊轩作为家庭变迁史的见证,也作为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
一切与项脊轩及周围环境相关的人和事,都可以编织在一起。
不以某人某事为主干,恰恰突出了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使每一人事都给人以深刻印象。
尽管“余既为此志”以上是作者结婚前所写,以下是他十三年后所补记,却不给人以拖沓或散漫的感觉,倒像一气呵成。
形散而神聚,正是本文结构上的一大特色。
但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它的情致深婉和浓郁的人情味。
作者的抒情技巧是很高明的。
他先用。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语,作为文章的情感线索,与上述结构线索合而为一,把全文连贯起来,形成有机整体。
无论叙事、写人、状物还是议论,都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如写项脊轩周围环境的变迁,就突出叔伯分家后庭院被分割成几块,各自筑墙以互相隔开的情形,从而流露出家世沦落的感慨。
写人物,则或间接或直接回忆其生前的琐事、琐谈,以刻画她们的音容笑貌。
其中,细心抚育子女的母亲,期望孙儿读书有成的祖母,恩爱而又好学上进的妻子,甚至连稚气未脱、好奇好问的妻妹,无不形神兼备,个性鲜明。
使人觉得,作者魂牵梦绕,念念不忘的,就是他的几位至亲骨肉;因其深挚的悼亡和怀念之情,就附着于这些成功的形象描写中。
文章最后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是一种托物寄情的手法。
物在而人亡,睹物自然伤情,对亡妻的哀思也就更加深沉。
非有很深的艺术造诣,是难以写出如此动人的情境的。
总之,过去的生活,几位亲人在世的时候,曾使作者“多可喜”;而亲人的相继去世,家世的衰落,及眼前的孤独,又使他“多可悲”。
比较起来显然悲大于喜,所以文章是以写悲为主。
但作者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却详写喜而略写悲。
高二语文 6.21《项脊轩志》配套 人教版第三册
精选版ppt
10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文体浅说——记、表、书、志 “记”,即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如《醉翁亭 记》;又为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笺记等。 “表”,为采用表格形式编纂的著述,如《史记》 中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等;又为古 代奏章的一种,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 《陈情表》等。
⑭期颐:100岁。
精选版ppt
14
4.关于书斋的命名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作 者自号项脊生,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 有怀宗追远之意。 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 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 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项脊,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从文中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可看出。
精选版ppt
8
在文学上,以散文创作为主,与拟古主义者对抗,
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
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
定的影响。他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
“唐宋派”,著述较多,主要有《文章指南》
《诸子汇函》《震川文集》等。
精选版ppt
9
写作背景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 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 中的作者,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 揭露了社会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 但由于作者涉猎不广,所以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 只能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家人、父子、 夫妇之情着笔。作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闻目 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 这一特点在《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及本文中, 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 情的优秀散文。
(13)扃.牖.(jiōnɡ)(yǒu) (14)枇.杷.(pí)( pá)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合作交流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合作交流大纲人教版第三册1.课文第1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
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
“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究其原因,归有光善于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因此,读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氛。
参考答案: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
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
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
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
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
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
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
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
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
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
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2. 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
妪亦泣。
”呢?提示:通过会议变现对于母亲的深厚感情是这一段的主要目的,所以在解答时要从这一角度入手。
参考答案: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
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与基础训练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与基础训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项脊轩志》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语句,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能够默写课文中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境遇,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项脊轩志》的基本内容。
(2)作者的写作技巧。
(3)课文中的名句。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懂句子。
(2)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归有光及其创作背景。
(2)介绍课文《项脊轩志》的题目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难懂句子,进行讨论。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2)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境遇。
4. 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文中的名句。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项脊轩志》。
2. 分析课文中的难懂句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住宅建筑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项脊轩的环境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述家庭生活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项脊轩志》的独特之处。
高二语文上册 项脊轩志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1.了解明代散文概况,唐宋派及归有光。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
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借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二〉能力训练1.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2.积累文言实词,分析常见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三〉德育渗透感受亲情美,培养积极健康的情商。
[重点难点]1.重点是掌握文言字、词、句。
2.难点是本文取材和结构的方法。
[学法引导]1.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意。
2.分析细节描写,感受事细而情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1.介绍作者及唐宋派。
2.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二〉1.导入新课打一谜语,谜面是“衣锦还乡”,请问谜底是什么?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明朝“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他命运多舛,8岁丧母,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八考进士不第,60岁才中进士。
他的散文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
“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姚鼎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元明两代除归氏别无他人,并把它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唐宋派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3.教师范读4.读准字音渗漉..(shèn lù)修葺.(qì)栏楯.(shǔn)偃.仰(yǎn)啄.食(zhuó)异爨.(cuàn)老妪.(yù)迨.(dài)呱.呱而泣(gū)象笏.(hù)长号.(háo)妣.(bǐ)扃牖..(jiōng yǒu)垣.墙(yuán)栖.息(qī)阖.门(hé)5.串讲翻译这个过程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规范答案。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自主学习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自主学习大纲人教版第三册1. 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参考答案: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那么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2. 课文第2段可以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
参考答案: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
〞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
诸父,伯父、叔父们。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
〞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
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
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
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
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
吾儿,我的孩子。
假设影,你的影子。
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
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
先是表达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
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
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
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
高中语文 21项脊轩志(第三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 21项脊轩志(第三课时)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三册[教学要点]1.赏析本文最后两节文字。
2.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情况1.个人单独背诵二至四段。
2.分小组,互相监督背诵。
3.抽查最后两节的背诵。
二、品读最后两节,体悟作者念妻的哀思1.齐读最后两段。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5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断,写了哪几个片断?明确:“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和“归而述诸小妹语”。
平常至极。
但音容笑貌尽现,可见妻子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
②第一个片断的描写,两个虚词“或”与“时”,有何妙用?明确:一个“时”表明经常,两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
有问就有答,有学必有教。
虽只有简短的一句交代,但读来仿佛从字里行间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
甜言蜜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么深挚的感情。
③好景不长,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明确: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就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那份情感宣泄而出。
当年的项脊轩是那样的窄小破旧,但作者却兴趣盎然,亲自修葺和美化,虽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而今屋坏却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
深寓其中。
3.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试赏析。
明确:文章的结尾。
托物抒情。
睹物伤怀,物是人非。
虽没有一个字涉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得诚挚感人。
看到枇杷树,并突出是妻当年“手植”,使人不由得想起当年的欢聚。
项脊轩的欢声笑语,妻子的喁喁私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亭亭如盖”的树,仿佛亭亭玉立的身影。
但这一切终是虚幻。
物还在,人已去,空留一腔怅惘之情。
结尾虽只一句话,却将归有光的全部由回忆引起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确实是惨恻隽永。
感人肺腑。
4.齐背第五、六自然段。
高二语文 21.项脊轩志教材梳理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教材梳理文题解读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在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作者作品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
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
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背景纵览本文写于两个时期,前四段是前一个时期,作于十八岁时;后两段是后来补写的,当作于35岁迁居之前。
可能是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箱,看到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因而补写的。
字词梳理1.古今异义词人至不去.(古:离开、距离;今:常用为“前往”,去掉)墙往往..而是(古:处处;今:常常)吾妻来归.(古:女子出嫁;今:返回,还给)2.词类活用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东犬西吠。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名词作状语,亲手)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用心爱心专心 1。
高中语文 21项脊轩志(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 21项脊轩志(第二课时)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三册[教学要点]研习并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抽查若干名学生单独背诵。
2.全体学生齐背。
二、研习第二、三自然段1.指名一位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读、自译第二自然段,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景:(一)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迨.诸父异爨.dài cuàn 客逾庖.而宴páo家有老妪.yù 先大母婢.也bì先妣.bǐ 呱.呱而泣gū以手阖.门hé 持一象笏.至hù令人长号.háo(二)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已.为墙已,副词,然后,以后(3)凡再.变再,两次,数词(4)乳.二世乳,名词活用作动词,“喂奶”(5)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6)大母过.余日过,动词,探视,看望(7)比.去比,介词,等到(8)倾之.之,衬音助词,没有实义3.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
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
(2)第三自然段写了哪几件事?共出现了哪些人物?明确:三件事,叙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共出现了诸伯父、乳母、先母、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
(3)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明确:不一致。
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
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
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
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楚。
(4)本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
请结合作者的生平思考。
高中语文 21项脊轩志课后巩固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课后稳固梯级演练检查我的根底1.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为哪一项〔〕A.项脊轩.〔xuān〕渗漉..〔shèn lù〕修葺.〔qì〕墙垣.〔huànB.万籁.有声〔lài〕偃.仰啸歌〔yǎn〕珊珊.〔shān〕婢.〔bì〕C.先妣.〔bǐ〕余泣.〔lǐ〕大类.〔lèi〕迨.〔dài〕D.阖.门〔kè〕象笏.〔hù〕扃牖..〔jiōnɡ yǒu〕不自禁.〔jīn〕提示:A.“垣〞应读“yuán〞;C.“泣〞应读“qì〞;D.“阖〞应读“hé〞。
答案:B2.以下词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冥然兀坐珊珊可爱万籁有声瞻顾遗物B.稍为修葺偃仰笑歌庭阶寂寂桂影斑驳C.垣墙周庭常号自禁凭几学书尘泥渗漉D.明月半墙室始洞然卧病无疗大类女郎提示:B项“笑〞改为“啸〞,C项“常〞改为“长〞,D项“疗〞改为“聊〞。
答案:A3.对以下文言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室始洞然〔洞然,明亮的样子,写了修葺后的阳光充盈之美。
〕B.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写出了一种人鸟和谐相处的境界。
〕C.“儿寒乎?欲食乎?〞〔母亲只问寒问暖,祖母却关心自己的前途。
〕D.庭有枇杷树〔枇杷树,在作者心中是妻之精魂的化身。
〕提示:C.这种比照是错误的,母亲、祖母都关心我的生活和前途。
答案:C4.对以下句中文言知识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余稍.为修葺〔慢慢的,又如,“稍稍宾客其父〞〕B.客逾庖而.宴〔表顺承关系〕C.执此以.朝〔表修饰关系〕D.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提示:A.“稍〞,略微,简单。
答案:A5.填写课文名句。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书满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籁有声。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第21课《项脊轩志》 人教版第三册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 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 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 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 者远祖归隆道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 住过,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 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归有光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 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 修”。是 “唐宋派”的代表作家
不言情而情无限 言有尽而意无穷
盖也妻庭 矣,死有 。今之枇
已年杷 亭所树 亭手, 如植吾
修葺前: 又小又漏又暗
项
(承上)
多可喜
修葺后:虽小而不漏不暗有景色
脊亦 轩 多可悲
1、家庭分崩离析
志
(启下) 2、悼念亡母
3、怀念祖母
补 1、回忆亡妻 2、借树忆妻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 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 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段尘缘。
盼望
一棵开花的树
• 当你走近,请你 细听,
• 那颤抖的叶是我 等待的热情。
席慕容 • 而当你终于无视
地走过
• 在你身后落了一 地的
• 朋友啊,那不是 花瓣,
• 是我凋零的心
朱自清《背影》节选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 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 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 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 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 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 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 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_间__小__屋______ 二(两)种__感__情__ 三_世__变__迁______ 四个__女__人______
高中 21项脊轩志45分钟过关检测 大纲第三册 试题(共7页)
第六单元(dānyuán) 21 项脊轩志根底稳固·站起来,拿得住!1.以下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A.渗.漉〔shèn〕栏楯.〔dùn〕修葺.〔qì〕垣.墙〔yuán〕B.偃.仰〔yàn〕老妪.〔qū〕兀.坐〔wù〕门扉.〔fēi〕C.阖.门〔hé〕象笏.〔hù〕扃.牖〔jiōnɡ〕长号.〔háo〕阁.子〔ɡé〕呱呱.〔ɡuā〕中闺.〔ɡuī〕先妣.〔bǐ〕答案:C解析:A项“栏楯〞的“楯〞应读“shǔn〞;B项“偃仰〞的“偃〞应读“yǎn〞,“老妪〞的“妪〞应读“yù〞;D项“呱呱〞的“呱〞应读“ɡū〞。
2.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
B.旧时栏楯,亦遂增胜.胜:美。
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凡:但凡。
葺.南阁子葺:修缮。
答案:C解析:C项,“凡〞的意思应是“一共,总一共〞。
3.以下句中加点词不同类的一项是哪一项〔〕A.妪,先大母婢也,乳手..植也C.余稍为修葺,使不上西..吠,客逾庖而宴答案:A解析:A项为名词作动词,其余的为名词作状语。
4.以下句中加点(jiā diǎn)的词都是人称代词,其中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哪一项〔〕A.而假设...影C.汝之..甚厚答案:D解析:D项,“之〞指代“先大母婢〞,应译为第三人称“她〞。
5.对以下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构造后置〕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略句〕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答案:C解析:A项,用“也〞表判断;B项,“于庭〞后置;C项,“读书〞后介词“于〞;D 项,非特殊句式。
6.以下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哪一项〔〕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B.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第三册项脊轩志(精选2篇)
第三册项脊轩志(精选2篇)第三册项脊轩志篇1《项脊轩志》教学目的: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第一课时目标:解题,介绍,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
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闻名散文家。
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同学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
后由高校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
在文学上,因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
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
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
他的散文朴实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予真情。
《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许多相像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上一层楼
1.选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A.旧时栏楯.(shǔn)冥然兀.坐(wù)
B.垣.墙周庭(yuán)先大母婢.也(bēi)
C.余扃.牖而居(jiǒng)呱呱
..而泣(gū)
D.家有老妪.(ōu)万籁.无声(lài)
提示:B项“婢”应为“bì”;C项“扃”应为“jiōng”;D项“妪”应为“yù”。
答案:A
2.选出对下面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往往
..而是(到处)亦遂增胜.(美)
B.而.母立于兹(你的)顷之.(音节助词)
C.大类.女郎也(像)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D.大母过.余(过问)逾庖.而宴(厨房)
提示:D项“过”应为“看望”。
答案:D
3.下面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
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面,以备忘。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提示:D项“婢”指婢女,不作谦称用。
答案:D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
家有老妪,尝居此。
妪,先大母婢,乳二世,先妣抚甚厚。
A.已矣于也彼
B.已也于矣其
C.已矣于也之
D.已也于也之
答案:C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不同类的一句()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吾家读书久不效。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提示:D项“手”,名词用作状语,亲手;A项“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
B C项“效”,名词用作动词,收效。
答案:D
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译:轩跟西边的内室相接,过世的母亲曾经来过一次。
B.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译:等到诸位伯父(分家)另起炉灶,里里外外装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
C.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译:我的妻子从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个南阁子,那么阁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保护神吧。
提示:A项应为“房子的西边与内室相连”;B D项
答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7.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②先.妣尝一至③顷之.,持一象笏至④他日汝当用之.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提示:①以前,②尊称死去的人,③音节助词,⑤代象笏。
答案:C
8.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中的“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
..
D.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提示:例句中“周”和D项中的“乳”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D
9.请选出与“谁得而族灭也”句式相同的一句()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不霁何虹
C.某所,而母立于兹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提示:例句和B项都是反问句。
答案:B
10.下面对文章第三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三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三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提示:第二段是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面的内容,作用是承上启下。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