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测试题12
2011年高考历史福建卷(解析版)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3题)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
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
这种现象反映了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土耳其近代化改革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传统习惯与现实变革的一种调和,土耳其改革领导人凯末尔要摒弃旧的宗教传统的同时自然要引发争论,但同时推行的仿效欧洲的现代化礼仪在某种程度上又符合了人们的现实需要,因此改革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从材料反映的总体信息分析可知,代表现代的欧式帽虽然遭遇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但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可见人们在接受现代欧式帽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礼仪,可以判定这种现象是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故选A。
欧式帽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所以现代也是真,排除B。
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传统也没被完全摒弃,仍然存在,也是真,排除C。
D项与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
【考点】土耳其近代化改革2.(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前许,孙叔敖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
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14
专题 14 │ 专题备考引擎
【考向预测】 考向预测】
(1)本专题始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区域之一,命题以选择 本专题始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区域之一, 本专题始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区域之一 题为主,非选择题间有考查。其中美苏冷战、 题为主,非选择题间有考查。其中美苏冷战、美苏争霸以及 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历程;布雷顿森林体系、 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历程;布雷顿森林体系、欧洲一体化 进程、经济全球化加快等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进程、经济全球化加快等是考查的重点内容,特别注重对世 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 内容、特点及影响等考查。 因、内容、特点及影响等考查。
专题 14 │ 专题备考引擎
高频考点 高考试卷 2010年福建 2010年福建 2010年安徽 2010年安徽 2010年北京 2010年北京 2009年安徽 2009年安徽 世界多极化趋 势出现及两极 格局解体后世 界局势的变化 2009年山东 2009年山东 2009年宁夏 2009年宁夏 2009年辽宁 2009年辽宁 2009年江苏 2009年江苏 2009年广东 2009年广东 2009年上海 2009年上海 试题情境 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1990年世界杯足球赛理解国际格 1990年世界杯足球赛理解国际格 局的变化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 议的宣言 路透社对不结盟国际组织的评论 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政策 欧盟条约等条约的签订 对伊拉克武器的核查 约瑟夫· 约瑟夫·奈教授对当今世界格局 的论断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赠书给美国 总统的喻义 考题题型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题号 T22 T22 T23 T20 T26 T33 T34 T11 25 8
2011——2013高考历史真题练习及答案(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2011——2013高考历史真题练习及答案(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13年浙江卷)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制②宗法制③分封制④世官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12年浙江卷)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3.(13年新课标全国I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4.(13年海南卷)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5.(13年广东卷)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6.(11年海南卷)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7.(13年浙江卷)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8.(12年海南卷)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 宜扬托古改制B. 承袭华夏传统C. 突出个人功业D. 标榜君权神授9.(13年北京卷)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A.周.秦 C.汉 D.唐10.(13年广西卷)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2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一模)以下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B、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C、世界经济全球化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2011年5月莆田市质检22题)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
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3.(2012年2月江苏百校联考19题)1945年12月美国总统说:“我感到毫无疑问的是,俄国意图入侵土耳其,攫取从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海峡。
除非让俄国看到铁拳和听到强硬的语言,另一次战争就很难避免。
我认为我们不应当再搞什么妥协了……我对哄孩子似的迁就苏联人感到厌倦了。
”美国“不再妥协”开始的标志是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提出欧洲复兴计划C.提出“杜鲁门主义” D.发表“铁幕”演说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5.(2011年10月东营市评估10题)到1970年,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美国发起的把中国排斥在联合国外的做法开始失败”。
最适合以上表述的主题是()A.欧洲地理政治的变迁B.多极化趋势出现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D.欧盟增加新成员6.(2012年11月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他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是①北约和华约的建立②越南战争③古巴导弹危机④柏林危机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A.阻止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D.帮助西欧复兴经济8.(2011年9月湖南衡阳八中高三月考18题)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关系,正确的图示是()①冷战②杜鲁门主义③对西欧国家经济援助④成立北大西公约组织⑤朝鲜战争9.(2012年6月福建)“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012届高考历史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项复习题(附答案)
2012届高考历史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项复习题(附答案)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一部分三年高考题荟萃2011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2011年高考上海文综11题)17~18世纪,欧洲兴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法国人引领了时代潮流,涌现出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杰出思想家。
这场运动是()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文学革命答案C2.(2011年江苏高考13题)“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
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
”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卢梭B.伏尔泰C.孟德斯鸠D.康德答案A3.(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21题)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
能反映此观点的是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④拜伦的《唐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答案C5.(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20题)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答案B6.(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20题)狄德罗《百科全书》说:“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
”此言体现的主张有①个人自由②权利平等③联邦共和④主权在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7.(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15题)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大力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一 专题4【含点拔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9小题)1.(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9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答案】A【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
2.(2009年上海高考24题)“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
”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答案】D【点拨】皇家警察是英国由英国女皇授予香港警察的。
名称的改变”体现了香港刚刚回归,原来的部分香港皇家警察变成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警察。
3.(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4题)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A.①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答案】D【点拨】全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货币上有少数民族的文字表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理念,和汉字共同使用就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创立是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的。
故排除③而选①②④4.(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9题)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
2011届高考历史专题汇总及解析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湖州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1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田庄经济的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 [本文由免费提供]【解析】“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选自《淮南子》大意是:一个人用耒耕地(手握着耒,脚踩着耒下端横绑的短木,把耒尖插入土中,翻动土层)不超过十亩。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选自《汉书》记述魏国政治家李悝所说,大意是:现在一个带着五口人的户主,种地百亩,一年的收成是一亩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石。
材料反映了农业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根据选项可以分析出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第③项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当时社会现实不符;第④项田庄经济的发展出现在汉代。
2.(宁波市2010年高三模拟考试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本文由免费提供]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注:铁搭:农具名。
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材料三:新设备(注:广告图片。
19世纪末。
农业设备在变化。
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
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材料四: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19
• 3.中共成立后组织和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 转入低潮,使中共认识到了建立革命统一战 线的重要性。 • 4.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正 确方针,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问题。 • 5.1924年1月,以国民党“一大”为标志, 实现了国共合作。 • 6.1924~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及国 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分裂,国民革命运动由兴 起、到发展,最后失败。国民革命运动的失 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掌握革命领导权和 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新三民主义提出了一 般平民享有民主权利, 把自由和权利的享有 与反帝联系起来 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 制资本的主张
民生 主义
• •
1.从把握单元特征入手 首先从宏观上把握本单元的阶段特征。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 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 强和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
(1)从列强侵略看,主要争夺国家有所变化。一战后,日美在华展开新一 轮争夺,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对华政策:依然是以华治华, 扶植代理人,争夺对华控制权。随着大革命兴起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列强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并扶植蒋介石,这是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 •
3.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主要内容:前期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宣传社 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
• •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指导思想:前期是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
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 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 高潮。前期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 动相结合。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专项复习题(有答案)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专项复习题(有答案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第一部分三年高考题荟萃2011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 (2011年江苏高考 3题据《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 (版 ,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 对“ 活版” 理解正确的是A .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 .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 .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 .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答案 D2. (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 13题图 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 ,有评价说,枝干“ 虬(qiu ,盘曲屈无端倪” ,石“ 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A . “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 . “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 . “ 诗中有画” , “ 画中有诗”D . “ 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答案 A3.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 17题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 走进京剧” 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A . 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B . 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C . 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D . 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答案 A2010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 (10年重庆卷 15.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1369— 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 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查阅的地图(局部是答案:C 从谢晋的生卒年月可以判断为明朝, 《永乐大典》为朱棣时期编写,当时都成在今天北京, 当时叫北平, B 是元朝, D 是清朝。
2. (10年重庆卷 14.宋人称“ 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 与“ 学士词” 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 .李煜B .李清照C .陆游D .辛弃疾答案:D 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
3. (10年重庆卷 13.文献记载“ 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2011-2020十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考点18 新中国的外交(学生版+解析版)
2011-2020十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考点18 新中国的外交知识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2019·江苏高考·1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2.(2018·北京高考·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
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
随后,美国同意和谈。
这表明()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3.(2017江苏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4.(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
这次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5.(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6.(2015·广东文综·17)表2 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表2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7.(2015·山东文综·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完美答案
高考全国卷41题最完备答案2011年题组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限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受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折服才起先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相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究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很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绽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吉林省评卷组高度认可的一份试卷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建,但同时在确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
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缘由的表述不完全精确。
论据及说明如下:评论:①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主动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
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供应了借鉴来源。
再如中古基督教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
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
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12封建制度--高考历史总复习
⑴、封建等级制度。 国王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 有限;依据土地的分封确立了封建依附关系;只有 上下级的领主与附庸,不能越级管理。
⑵、从用手接触的方式,表示效忠和信任的关系, 采用的是言行确立关系的方式。 后来通过书面契约的方式来确立关系。 ⑶、采邑改革后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各级封建主 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造成国王的权力有限, 领地有限,加上生活奢侈,出现入不敷出了。
练一练
1.下列反映了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语句是 A.条条大道通罗马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 D.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B
2.8世纪前期,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 用的改革的领导者是 A A.查理· 马特 B.亚历山大二世 C.罗马教皇 D.伯里克利 3.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是西欧哪种 制度的产物 B A.世袭制 B.等级制 C.君主制 D.共和制
9.“领主封臣关系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忠诚与否的关系,它有着深刻的经济因素。要解 除关系意味着封土必须收回,显然没有重大的理由,封臣不会这样做。”这表明维 系西欧封臣和封主的基础是 A.人口 B.土地 C.血缘 D.忠诚 10.“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 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 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庄园大 体上是 A.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一个比较工业化的经济实体 11.西欧封建制度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到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构成西欧封建制 的基本因素是 ①日耳曼人的氏族制 ②基督教会 ③罗马帝国时期的隶农制 ④查理· 马特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2.14世纪中期,法国庄园里的农奴可以向领主缴纳货币,以替代为领主服劳役。 这表明 ①封建领主挥霍无度 ②商品货币关系渗透到农村 ③中世纪城市的复兴 ④中世纪庄园制度开始衰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11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部分(全国卷)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答案:D解析:经部收儒家经典。
经部是以‚十三经‛为主和附以解释经书、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
‚十三经‛即《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解释经书的著作如《经典释文》;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如《说文解字》;史部收史学著作。
史部是记述历代史实、地理、时令、职官、政书等著作及历史评论。
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刘知几的《史通》,王夫之的《读通鉴论》,郦道元的《水经注》等;子部收诸子百家及宗教著作。
子部包括儒家(孔子、孟子除外)、法家、道家、兵家、名家、墨家、释家(佛经除外)、农家、医家、杂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及天文、术数、艺术、器物、茶酒、花鸟虫鱼等方面的著作;集部收文学作品。
集部主要收历代作家诗文集(包括别集、总集)及诗文评论。
因此本题汉代乐府民歌属于属于集部。
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条鞭法‛,题干描述的现象:‚佃户拖欠地主地租导致地主不能按时向官府纳税,于是地主借贷纳税后就上火生病‛。
这一现象主要体现了‚佃户——地主——官府‛之间的关系,能同时对三者关系产生影响的只有D选项。
题干没有体现‚商业的发展‛信息,A错误;B、C只体现佃户和地主之间关系,不全面。
14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美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瀛环志略》1844年,徐继畬完成书的初稿,1848年秋《瀛环志略》刊行,全面而扼要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沿革,政情民俗,经济状况。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7
• • • • • •
如何认识不同阶段西方列强侵华的不同 特征 【示例】 (2008·南京师大附中统考题)右 图所示的纪念碑纪念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D.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为图文情境题,考查考生的识图 和读图能力。图中“遇难者300000”字样反馈 的历史信息就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答案:C
夺取抗日 战争的完 全胜利
解放 反对美、蒋的一切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人 战争 力量和各民主党派、民民主运动。召开“中国人民政治 时期 无党派人士 协商会议” 人 民 民 主 统 一 战 线 ①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中共、民主党派、 协商的制度,定期召开各级政治协 无党派人士、各民 商会议,发扬人民民主;②1956年 族、华侨、宗教界、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 各人民团体。此统 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 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到一个新阶段;③“文革”中统一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 战线政策遭严重破坏;④十一届三 商会议 中全会后,落实政策,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反蒋反 美,解 放全国 完成向 社会主 义过渡 的总路 线总任 务 建设社 会主义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的社 会主义 和统一 祖国
过渡 时期
1957 ~ 1978 年
爱 国 统 一 战 线
①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 社会主义劳动者、 1978 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②实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 年至 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 国者、拥护祖国统 今 制度;③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和统一 一的爱国者 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旗帜
•(6)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战 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整风运动为抗战 的最后胜利做了思想准备。 •(7)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人民和反法西斯国 家的援助,也得到了海外华侨的支持;苏联 出兵中国东北和美军进攻日本,加速了中国 抗日战争的胜利。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1
从揭示历史的本质属性角度命题。
•研究2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建立到瓦解体现的本质是(
• • • • A.雅尔塔体系从建立到崩溃 B.世界金融秩序从稳定走向混乱 C.美国经济霸权由鼎盛至衰退 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繁荣走向“滞胀”
)
•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主导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
• 界货币体系,1973年,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此体系解体,美元 • • 的中心地位丧失,西欧、日本不断冲击着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越来越快,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是生产关系 的调整,适应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需要。因而
两者中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根本的动力。
• ⊙西欧和日本在二战中经济实力严重下降,战后被迫在经济上接受美援 的同时,外交上受制于美国,被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但随着经济的快
速增长,到70年代,西欧和日本不仅在经济领域冲击美国的经济霸权,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永恒规律。在 这一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不断 发生重大变化,其经济格局的演变大体经历了 三个阶段。
项目
阶段 英国“世 界工厂” 地位 美国掌握 世界经济 霸权 世界经济 格局多极 化
时
间
表 现 19世纪中期,英国煤、 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 了法、美、德三国的总 和
第二课时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最新考纲下载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学考点睛 •◎从高考命题看,近几年再现率适中。 •◎热点链接:从两极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到当 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 • 关系。
世界市场
最新科学技术
提高石油价格
明显放缓
滞胀
税率 出 企业
高考历史复习练习题附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练习题附答案高考历史复习练习题1:1.(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Ⅱ)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解析:选D注意时间信息为抗日战争期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材料中湖北省政府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没有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认可,这说明在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权衡中国民党中央选择了维持农村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A项表述错误,D项符合题意。
并结合材料中湖北省土地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排除B项和C项。
2.(2013安徽高考)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
符合其主题的是()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D漫画反映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的主要兵力,日军陷入狼狈处境,因此③④正确。
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抗日战争就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故②错误。
1941年日军已经几乎占领了中国的全部沿海地区,不存在“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的问题,故①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3.(2013北京高考)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并明确表示“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准备与国民党合作。
2011届高考历史专题汇总及解析
2011届高考历史专题汇总及解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湖州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1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田庄经济的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 [本文由免费提供]【解析】“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选自《淮南子》大意是:一个人用耒耕地(手握着耒,脚踩着耒下端横绑的短木,把耒尖插入土中,翻动土层)不超过十亩。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选自《汉书》记述魏国政治家李悝所说,大意是:现在一个带着五口人的户主,种地百亩,一年的收成是一亩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石。
材料反映了农业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根据选项可以分析出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第③项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当时社会现实不符;第④项田庄经济的发展出现在汉代。
2.(宁波市2010年高三模拟考试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本文由免费提供]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注:铁搭:农具名。
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材料三:新设备(注:广告图片。
19世纪末。
农业设备在变化。
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
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材料四: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5
1.从知识角度看 . (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社会经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 济迅速发展 、 阶级关系剧烈变化 、 奴隶制 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2)利用哲学原理考查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利用哲学原理考查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利用哲学原理考查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时期政治、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时期政治 、 经济的 反映。 反映。
3.从题型角度看 . (1)就非选择题而言,百家争鸣中各派思想的 就非选择题而言, 许多合理部分,如儒家思想中的“诚信” 许多合理部分 , 如儒家思想中的 “ 诚信 ” 、 “ 民本”思想等,要注意对这一块内容与社 民本” 思想等, 会时事的联系。 会时事的联系。 (2)就选择题而言,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对各 就选择题而言, 就选择题而言 运用新材料、 派思想的考查,题目会大量出现。 派思想的考查,题目会大量出现。
2.从能力角度看 . (1)比 较问题的能力 。 如 2009年海南单科 比 较问题的能力。 年海南单科 题比较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共性。 第1题比较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共性。 (2)研究 、 探究问题的能力 。 如 2009年广 研究、 研究 探究问题的能力。 年广 东单科第26题 通过三组材料,分析、 东单科第 题,通过三组材料,分析、探 究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文化的演变情况。 究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文化的演变情况。广 东高考连续几年考查类似的题目。 东高考连续几年考查类似的题目。希望引 起注意。 起注意。
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破坏。东周初, 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 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的局面已不存在。 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的局面已不存在。春秋战国 时期诸侯争霸,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此同时, 时期诸侯争霸,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此同时,促进统一 的因素不断增长,国家的统一已经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的因素不断增长,国家的统一已经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①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各地 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流频繁, 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流频繁,这就为统一创 造了经济基础。 春秋战国 造了经济基础。 从形式上说,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 时期的统 ②从形式上说,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的数量逐 一趋势 渐减少,到战国后期只剩下主要的七个国家,逐步实现了局 渐减少,到战国后期只剩下主要的七个国家, 部统一,为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部统一,为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从人民的要求看,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③从人民的要求看,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人民渴望结束分裂战乱状态, 人民渴望结束分裂战乱状态,统一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 望和人心所向。 望和人心所向。 从民族关系来讲,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 ④从民族关系来讲,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 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2011届走向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10-1 工农武装割据 的形成与红军
2011 届走向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10-1 工农武装割
据的形成与红军
第1 课时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与红军的战略转移
1.工农武装起义
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1)背景:1930~1931 年,毛泽东采取正确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反革命“围剿”。
(2)建立:1931 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4.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土地革命
①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②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意义: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使中国革命获得了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
(2)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①目的: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②内容: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兴办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如何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高考总复习大纲版历史:15.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练习)优化训
练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图,图中所反映的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有()
①寻找金银②抢占殖民地③传播基督教④指南针用于航海⑤葡西王室的支持⑥航海家的探险精神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⑥
解析:由图示可知,①②③④⑥在图中有所体现。
而“葡西王室的支持”在图中看不出来。
答案:C
2.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解析:依据题干“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可知,传播基督教只是一个借口而已,真正的动力则是对黄金的追求。
A、B、C三项显然是错误的。
答案:D
3.新航路开辟的出发点均在西班牙半岛的大西洋沿岸,这主要是因为()
A.主要商路在大西洋沿岸
B.西葡的造船技术最发达
C.西班牙半岛距美洲、非洲最近
D.西班牙、葡萄牙王室支持开辟新航路
解析:新航路开辟前主要商路在地中海沿岸,新航路开辟与距离远近关系不大,西、葡的造船技术发达是客观条件,主要原因是西葡两国完成中央集权,其王室支持开辟新航路。
因而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
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世界各地大体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
解析: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处于分散隔绝状态;新航路开辟使人类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从而也打破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局限。
因此,造成人们不能整体认识世界的原因是隔绝闭塞。
答案:B
5.观察下图,在新航路开辟中,首先开辟欧印航线的航海家是()
解析: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开辟了欧印航线。
答案:A
6.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B.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
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
解析:关键是把握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方向是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行,根据三大洋的位置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7.在“新航路的开辟图”中,开辟线路1和线路2的航海家分别是()
A.达·伽马、哥伦布
B.麦哲伦、哥伦布
C.迪亚士、麦哲伦
D.哥伦布、麦哲伦
解析:早期的远洋探险主要由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王室支持,葡萄牙支持了经好望角、印度洋到印度的航线,西班牙则支持由欧洲向西的环球远航。
由教材知识可知,D项正确。
答案:D
8.促使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发展到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并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直接因素是()
A.交通事业的发展
B.地理知识的积累
C.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
D.航海冒险家的贡献
解析:A、B、C三项都是客观原因,没有航海冒险家的勇于探险也就没有新航路的开辟。
D项是最直接的因素。
答案:D
9.新航路开辟的后果之一是引起了“商业革命”。
下列现象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有()
①欧洲与亚、非、美洲之间的贸易发展②美洲所产玉米、烟草落户欧亚大陆③非洲所产咖啡成为欧美人的日常饮料④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⑤人类的视野大大开阔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解析:“商业革命”是指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⑤显然不属于“商业”范畴。
由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正确。
答案:D
10.有的学者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过程已经开始了。
”他所说的“全球化已经开始”在当时主要指…()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到美洲
C.世界开始成为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D.美洲与欧洲开始出现区域性经济集团
解析: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D两项说法明显不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所以A项也不正确;正是由于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互相影响的整体,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全球化”已经开始了。
答案:C
11.下图“西班牙殖民者虐杀印第安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班牙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
A.垄断商路,建立商站
B.进行欺诈性的贸易
C.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
D.掠夺金银,获取巨额财富
解析:对印第安人的屠杀,肯定是为了掠夺,而黄金是殖民者所要的第一样东西。
答案:D
12.15~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非洲掳掠了上亿黑人到美洲,这就是骇人听闻的黑奴贸易。
欧洲殖民者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A.非洲黑人远离故土,更容易被殖民者驱使
B.非洲的人口过剩,所以需要大量输出
C.非洲黑人的体力超过美洲的印第安人
D.印第安人大量死亡,需要非洲的黑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不是因为“容易驱使”“人口过剩”和“体力大”,而是因为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使美洲缺乏劳动力。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材料二《马可·波罗行纪》描写日本时说:“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
”
材料三
15世纪的船只葡萄牙亨利王子
材料四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
从那里输出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有哪些。
(3)“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应如何解释?依据材料四概括“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所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要注意把材料和教材知识相结合。
第(2)问注意提取图示信息,由“15世纪的船只”可知造船技术的提高,由“葡萄牙亨利王子”可知政府的支持。
第(3)问指欧美航线和欧印航线的开辟。
参考答案:(1)①为了获取亚洲的黄金,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②《马可·波罗游记》吸引着西欧商人到亚洲经商进行香料贸易。
③基督教会为了传教。
(2)①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②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3)美洲: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东印度: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
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影响:①欧洲的商人、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
②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