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闲谈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读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初看时只觉晦涩难懂,细细品味之后,却能感受到先生文字背后那犀利的批判和深沉的忧思。
文章开篇,先生便以一种看似随意的闲谈姿态,引出了“细腰蜂”的故事。
这细腰蜂可不简单,它有一种神奇的本领——麻痹小青虫,使其乖乖地成为自己后代的食物。
先生用极其细致的笔触描写了这一过程,“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这画面感十足的描述,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一幕,细腰蜂的狡猾与小青虫的无奈,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然而,先生讲这个故事可不是为了给我们科普昆虫知识。
他巧妙地将细腰蜂的手段与统治阶级的统治术联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
统治阶级不也正是妄图用各种麻痹手段,让民众失去反抗意识,乖乖地被奴役吗?他们鼓吹的那些所谓的“治世良方”,不过是像细腰蜂的毒针一样,看似温柔,实则致命。
接着,先生又谈到了俄国作家E君的《赛会》。
文中描述了人们在赛会上的种种表现,那些“愚民”们为了看人头,挤破了头,甚至不惜践踏他人。
先生借此讽刺了民众的麻木不仁,他们在无聊的娱乐中消磨着时光,却对真正重要的事情视而不见。
这种对民众精神状态的深刻洞察,让我不禁感到一阵悲哀。
在文中,先生还提到了“特殊知识阶级”。
这些人自诩为“智者”,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试图用各种“学说”和“理论”来迷惑民众。
他们就像那细腰蜂一样,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心怀叵测。
先生对他们的批判可谓是一针见血,“他们不过是借了‘科学’的招牌,来哄骗民众罢了”。
读着这篇文章,我仿佛能看到先生坐在书桌前,眉头紧锁,奋笔疾书的模样。
他那犀利的目光,透过文字,直刺社会的黑暗面。
他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利剑,刺破了虚伪的表象,让真相暴露无遗。
回想起自己的生活,我也常常能感受到这种无形的“麻痹”。
比如,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渐渐习惯了日复一日的重复,忘记了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各种娱乐信息的轰炸下,我们沉迷于短暂的快乐,却忽略了内心的成长。
春末闲谈作者鲁迅
《春末闲谈》作者:鲁迅赏析: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革命的主将,杂文是他的匕首和投枪。
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杂文创作,奠定了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杂文奠基人不可动摇的地位。
社会评论性杂文《春末闲谈》,以闲谈的方式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用形象化的说理,揭露了统治阶级“治术”的险恶实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必胜的信心。
杂文语言凌厉尖锐、泼辣幽默。
解读其思想,分析其杂文形象,即可洞见鲁迅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深刻思考。
文章结构1.介绍细腰蜂捕捉小青虫为食料的特异本领。
2.由细腰蜂捕食手段联想到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的“治术”。
统治者在理论上用“圣贤之言”将“治术”合法化,迷惑人民,实践上采取思想文化专制策略,与细腰蜂捕食性质一致,目的只有一个,长久巩固统治。
3.妄想长久统治人民的“治术”终将失败,人民群众必定胜利。
名家点评刘再复:鲁迅杂感的美学价值,无可争辩的文学性,首先就在于他塑造了一系列的中国“社会相”类型形象。
鲁迅所指的“社会相”,不是社会表层上的习俗风貌,而是社会世态的神髓,社会某种人群的灵魂。
他的杂感,正是吸取了其他艺术品种塑造“社会相”形象的手法,用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杂感形式,来塑造“社会相”的图画。
《文学的反思》《都江堰》作者:余秋雨赏析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作者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
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
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
文章结构1.对比都江堰和长城,指出两处历史文化遗迹的本质区别。
2.描写都江堰工程之壮观,赞美了2000年前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力。
3.由物及人,赞美李冰父子为民造福的实业精神。
名家点评马力:余秋雨散文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包括港台地区,拥有巨大的读者群,而且屡屡高悬于海内外畅销书之榜首,……余氏散文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
春末闲谈
(第四节)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 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 “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这是什么人希望的世界?
[点拨]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民的精 神控制术。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 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总结:“闲谈”的范围近而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 和实践两方面娓娓谈开,最后提升到“特殊知识阶级” 的国民的“精神文明”的高度。鲁迅笔力犀利,入木 三分,属于让读者“不见棺材不掉泪”的铁笔。用郁 达夫的话说:“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 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 以把主题道破。”这里所谓的“精神文明”,正是 “闲谈”要害! [板书] 黄金世界的理想(第四节)、精神文明(第八节)
志固常在”有何意义?
表明了刑天无头仍有反抗的猛志,歌颂被统 治者至死不屈、战斗不息的精神,也说明统 治阶级麻痹术注定要失败。
鲁迅为何此时此刻此地作此“闲谈”?能 否缄口不谈?为何不去大声疾呼?
[讨论]上述问题可分组讨论,畅所欲言。 [点拨]联系一九二五年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和 课文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鲁迅的骨头 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 泽东语)。战士的责任,作家的良知,促使 鲁迅无法缄口。“闲谈”是鲁迅“对存在进 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级形式,坚持“韧” 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果蠃(luǒ) 螟蛉(mí nglí ng) 螫针(shì ) 绝祀(sì ) 嘉猷(yóu) 窠里(kē) 孵化(fū) 棘手(jí ) 麻痹(bì ) 中枢(zhōngshū) 中(zhòng)风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
鲁迅《春末闲谈》赏析
鲁迅《春末闲谈》赏析
鲁迅的《春末闲谈》是一篇以社会现象为题材的散文,文章主要描写了中国大城市春天的种种现象。
全文以休闲、闲适的口吻,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了封建社会到民国时期的多种社会现象、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
下面为您分析该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1. 清晰明了的结构与描写手法
全文分五段,每一段都描写了春季城市的一些现象和变化。
鲁迅在文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将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动态描写表现出城市的繁荣和衰落
《春末闲谈》在多个方面展现了城市的繁荣和衰落。
作者用“得意忘形的商贩们”、“雪白的棉被”、“买主们的狂欢和翻倍的要价”等动态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城市的物质繁荣;而通过“铁路局的横幅和旁边一家已倒闭的小店”,“茶楼前顶带了二三十条大鱼的挑夫南北奔走,有时他们的鱼被一些披着公差衣裳的人查获了”的描写,作者也展现出了城市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衰落。
3. 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呈现出强烈的思想性
鲁迅在文中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如对民众的排斥、对取悦外国人的追求、对
商业道德的批判等。
这些批判深刻地反映了鲁迅的人文主义和社会关怀,跟他一直以来的立场和思想观点不谋而合。
总之,《春末闲谈》以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生活变化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城市的繁荣和衰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对商业文化等方面的不满和批判,是一篇富有思想性、典型的鲁迅式的散文作品。
高二语文《春末闲谈》学习要点
《春末闲谈》学习要点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了解鲁迅的概况。
2、理清《春末闲谈》的结构和思想内容。
3、弄懂课文的艺术特点。
二、阅读步骤和内容<一>了解作者的概况:1、姓名字号: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
2、籍贯:浙江绍兴县3、生卒:1881~1936年4、基本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5、主要贡献:<1>小说集:①《呐喊》②《彷徨》③《故事新编》<2>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3>杂文集:(1)前期杂文集:①《热风》②《坟》③《华盖集》④《华盖集续编》⑥《而已集》(2)后期杂文集:①《三闲集》②《二心集》③《南腔北调集》④《伪自由书》⑤《准风月谈》⑥《花边文学》⑦《且介亭杂文》⑧《且介亭杂文二编》⑨《且介亭杂文末编》⑩《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二>探讨课文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写对青虫之遭遇的国外与国内的两种不同认识。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 古今中外治人者的治人之道,都不能达到使被统治者不思考自身的生存状态而陷入被奴役被控制的境地而不反抗的目的。
第4自然段指出,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的黄金理想不能实现的原因是“麻痹术的不奏效”,并以可悲的铁证证之。
同时顺带敲击中国现今的所谓“特殊知识阶级”的怪论。
第5自然段分析比较细腰蜂之一螫之易达目的,揭露从古至今治人者的理想与其治术之间的内在矛盾,从根本上昭示了“圣经贤传法”、“研究室主义”、“律”、“论”、“特别发现”等的必然失败。
第6自然段指出,国外治人者的“治人之道”失败于“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 故意从统治者的角度细诉造物主没有按统治者的意愿造人,辛辣地指出即使被治者没了头颅,也还是有“舞干戚”的刑天,统治者的梦想终究只能以失败告终。
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如下: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引子,也是照应文题的紧要之处,文章由春末天暖,而想到夏天,想到细腰蜂,形象地写出了中外对“细腰蜂”繁殖的不同看法,此部分真有闲谈之味;但第4自然段所忆的E君之愁,一下子就将细腰蜂的神奇毒针,与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衔接起来,文章立刻奇峰陡起,匪夷所思,步入正题。
春末闲谈(资料)
《春末闲谈》资料一、作家作品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主要文学作品:3部小说集:《呐喊》(1923年14篇)、《彷徨》(1926年11篇);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1936年8篇);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16部:《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等专集。
2、本文写作于1925年4月22日的北京,最初发表在《莽原》周刊第一期,署名冥昭。
后来被选入鲁迅的杂文集《坟》。
二、写作背景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鼓吹“特别国情”,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
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
三、字词1、字音果蠃(luǒ)螟蛉(mínglíng)嘉猷(yóu)窠里(kē)孵化(fū)棘手(jí)麻痹(bì)中枢(zhōng shū)中(zhòng)风轶出(yì)仓颉(cāng jié)流弊(bì)覆宗绝祀(sì)返璞归真(pú)唯辟作福(bì)刑天舞干戚(gān qī)螫针(shì)惊蛰(zhé)蛰伏(zhé)蜇人(zhē)海蜇(zhé)勋(xūn)章旷(kuàng)达粗犷(guǎng)2、字义至道嘉猷:最好的法则。
猷,计划、谋划、法则。
不落窠臼:比喻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春末闲谈读后感
春末闲谈读后感《春末闲谈》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一部散文集,书中反映了老舍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春末闲谈》集合了老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间发表的散文,内容涉及到了各个方面的生活话题。
其中《致读者朋友们》一文,以一种亲切而平易近人的方式和读者作了交流,传递出了作者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作者提到,重要的不是我们生活过的年数,而是我们如何生活。
生活需要用真心对待,用心去品味,用智慧去思考。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实、美好的追求,让我深受鼓舞。
它使我明白,生活并不简单,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去发现它的真谛。
在《春末闲谈》中,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现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关注。
《人是非非》这篇文章,揭示了人们在评判他人时常常带有先入之见和主观偏见,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
通过许多生动的例子,作者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有可能受到别人的误解和指责。
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让我深思。
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曾带着偏见去评判别人,是否曾经缺乏关爱和理解。
这让我明白,要成为一个温暖、公正和善良的人,我们需要学会去换位思考,用爱心和宽容去对待别人。
除了对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书中也展示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夏日大雨》一文,描述了夏天的清晨,大雨倾盆而下,既给人带来了一种清新和宁静,同时也创造了无数丰富多样的美景。
通过对雨点淅沥的描绘,作者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审美眼光。
这让我明白,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学会通过欣赏美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水平。
通过阅读《春末闲谈》,我不仅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和美的热爱,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我明白了生活需要用真心对待,用心去体味。
我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努力摆脱偏见和不公正的态度。
同时,我也更加注重去发现和欣赏美,提高自己对生活的审美品味。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春末闲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以闲谈的方式,将深刻的思想寓于生动的形象和幽默的语言之中,读来令人深思。
文章开篇描绘了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场景,这看似是一个自然界中普通的现象,却被鲁迅先生巧妙地用作了隐喻。
细腰蜂通过麻痹小青虫,使其成为自己后代的食物,这种看似“神奇”的手段,其实是一种残忍的“奴役”。
接着,鲁迅先生将话题从自然界引申到了人类社会。
他指出,统治者们也常常使用类似细腰蜂的手段,对民众进行思想上的麻痹和控制。
他们试图让民众失去反抗的意识,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就如同被细腰蜂麻痹的小青虫一样。
文中提到的“黄金世界的理想”,是统治者用来迷惑民众的一种虚幻的愿景。
他们用这种看似美好的未来,让民众沉浸在幻想之中,从而忘记现实的苦难和不公。
然而,这种理想往往是无法实现的,只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编造的谎言。
鲁迅先生还批判了那些为统治者辩护的所谓“学者”。
这些人用各种牵强附会的理论,为不合理的统治秩序进行开脱,试图让民众相信现状是无法改变的。
他们的言论看似高深,实则是在混淆视听,阻碍社会的进步。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统治者“治术”的本质。
无论是古代的“圣君”,还是现代的独裁者,他们的统治手段虽然不断变化,但目的始终是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他们害怕民众的觉醒和反抗,因此想尽办法压制民众的思想。
同时,鲁迅先生也表达了对民众的期望。
他认为,民众不应该被统治者的手段所迷惑,而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
只有当民众真正觉醒,团结起来反抗压迫,才能打破不合理的统治秩序,实现社会的进步。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
它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现有的一切,而应该学会思考,质疑那些不合理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痹”手段。
比如,一些不良商家通过虚假宣传,让消费者购买不必要的商品;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传播一些误导性的信息。
我们需要像鲁迅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保持警惕,不被这些表象所迷惑。
语文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春末闲谈》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春末闲谈》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2.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引导他们思考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4.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及安排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语文版高二语文必修五中《春末闲谈》一文,该文出自季羡林先生的《随园诗话》系列之一。
本文主要谈论了大自然的真实面貌,从苍鹰的天性,到松林寂静的声音,再到大地的壮美景色,作者深情地描绘了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教学安排1.教学前准备在开始教学之前,先准备一份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注释、翻译、讲解等),为学生解读和理解文本提供帮助。
此外,还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好本文,对文中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导入课程导入部分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引用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让学生自己感受诗句中的意境。
3.讲解文本(1)梳理文本内容。
通过对文本的整体阅读及逐个段落分析,从大自然和人类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态度和意图。
(2)解读文本难点。
重点是对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例如隐喻、比喻、夸张等。
4.与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下是教学过程中可选的活动:(1)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自由组合,讨论文中的难点或所感所想,并通过展示的形式进行交流。
(2)课堂演讲。
设置时间段,让学生就文本中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个人演讲,并与同学进行互动。
5.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1)思考问题。
对文本中的一些问题有一个系统化的分析和整合,例如:季羡林的生平、他为什么善于观察和体察大自然、他是如何在晚年中仍然保持了不断学习的状态等。
(2)写作练习。
练习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对《春末闲谈》一文的分析,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拟定了系统的课前准备,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次,本教学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最后,作业的提出引导了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让他们从课堂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春末闲谈》剖析
“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 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 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2、作者从细腰蜂捕捉螟蛉这一生物竞争现象入手,在 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又揭示了怎样的本质?作者是怎样的 描述细腰蜂的?她是被写成怎样的形象?
第三节:“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 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比喻、拟人修 辞)她知道青虫的神经构造和作用,用了神奇的毒针,向那运 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
3、对俄国E君的发愁,我有什么表现?
“我也装作一起发愁模样”,为什么装呢? 之所以装,是因为早就知道。何以见得? “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之徒,却早已有 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揭示了中国封建统 治者们愚弄百姓的伎俩是“领先于世界的”, 是“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的了”
4、文中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 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 里的“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有哪些依据?
“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君子劳心,小人劳 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理论依据。
少数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锦衣玉食,作威作福,而广大人民 则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当牛做马。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就 是“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孜孜以求的“黄金世界的 理想”,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窠:鸟兽的窝。 臼:一种中间凹下的舂米器具。“窠臼”比喻老套子, 旧框框。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义第八章 泛读散文
第八章泛读散文第一节《春末闲谈》鲁迅《春末闲谈》1.简析本篇的主题。
2.简析细腰蜂形象在本篇中的作用。
3.简析本篇好用反语以及知识性、风趣幽默的特点。
简析本篇的主题:文章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治人术作了剖析和辛辣嘲讽,深刻论证了一切统治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及其“不能十分奏效”,热烈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简析细腰蜂形象在本篇中的作用:细腰蜂的叙写使文章析理严密透彻,说理形象化,使文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以细腰蜂的毒针来比喻封建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显得新奇贴切。
简析本篇好用反语以及知识性、风趣幽默的特点: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语言特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又使说理文章风趣生动,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
反语的运用,有时能比正面的批判更深刻有力地否定荒谬事物。
丰富的知识通过趣味盎然的事例和生动风趣的语言,使文章更富理趣性,令人在开颜一笑中受到思想启示和感情陶冶。
第二节《谈“流浪汉”》梁遇春《谈“流浪汉”》1.识记作者的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
2.简析作者对“流浪汉”人生的态度与评价。
3.简析本文在构思与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简析作者对“流浪汉”人生的态度与评价:作者所说的“流浪汉”其实是指一种“流浪的心情”,文章从三方面做了诠释:1、任情顺性,万事随缘,毫无心机而又感情热烈;2、有创造欲、不受羁绊;3、富于幻想、充满乐观。
就作者看来,流浪汉“什么传统正道也束不住”,懂得“无限量享受当前生活”,代表了一种“无人无我,不失火气,也不失活气”的人生观。
作者赞叹这种“敢刺身裸体地和生命肉搏”的态度,认为这才是真正、健全的生活。
文章洋溢着对生命的趣味、生气、活泼,激情的倡导,对精神麻木、敷敷衍衍、固守成规的人生态度进行了无情地针砭,表达了他对于人格建构方式和国民精神不同于世俗的思考。
简析本文在构思与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文章看似结构松散,实则所有的引用、想象、推理、比喻、纵谈,都围绕着“赞美流浪汉精神”的主旨,散而不乱。
《春末闲谈》分析
• •
鲁迅
•
作者介绍
鲁 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 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 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 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 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 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 愚民政策(英语:Obscuran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sm)是指 统治者钳制民众思想的政策:统治 者愚弄人民,让人民变成无知的顺 民,从而更加容易统治。
基础落实
• • • • • 蜾蠃 (luǒ) 瞥见(piē) 螟蛉 (mí nglí ng) 麻痹 (bì ) 螫针 (shì 窠里 (kē) ) ) 棘手 (jí 中风 (zhòng) 至道嘉猷 (yóu): 最好的法则。猷,计划、 谋划、法则。 •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窠: 鸟兽的窝。臼:一种中间凹下的舂米器具。 “窠臼”比喻老套子,旧框框。
• 写作背景 • 《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 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 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 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 提倡“尊孔诗经”,妄图用封建思想 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 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写了这篇批 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文题似小, 旨意却大。名曰“闲谈”,好似信口 而言,实则别具匠心,严密为文。
2、文章重点是要说统治者们的精 神控制术,为什么先从细腰蜂捕捉 青虫的趣闻说起?有何作用? a.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 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述。 b.神奇的毒针,既是对蜾蠃这种寄生 蜂独特功能的描述,也是对下文旧 时的统治者精神麻痹术的形象比喻。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春末闲谈》评课稿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春末闲谈》评课稿1. 引言《春末闲谈》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作者为杨绛。
作为近代文学的精华,这篇散文以独特的视角和流畅的语言描绘了春天末尾的景色和人情。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评课,包括文本结构、主题呈现和写作技巧。
2. 文本结构《春末闲谈》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主题和观点。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分析:2.1 第一部分:春末!这一部分以短小的字数描绘了春天末尾的氛围,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春末的美好。
2.2 第二部分:教科书上的春天这一部分引用了教科书中关于春天的描述,通过对比春天的实际情况和教科书中的理想化描写,让读者思考现实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
2.3 第三部分:希望这一部分主要聚焦于农田中的春天,通过描述农民的劳作和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希望与奋斗的力量。
2.4 第四部分:闲谈这一部分展现了作者和朋友们的闲谈,通过对琐碎话题的交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亲近。
2.5 第五部分:闲谈扯远了这一部分探讨了人们在闲谈中如何逐渐脱离现实,陷入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
2.6 第六部分:终了最后一部分以寥寥数语的方式结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时呈现了春天的终结。
3. 主题呈现在《春末闲谈》中,有几个主题被鲜明地呈现出来,包括春天的美好、现实与教育的对比、希望与奋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以及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3.1 春天的美好作为散文的主题,春末的美好是《春末闲谈》最为突出的部分。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气味和声音,作者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春天的魅力。
3.2 现实与教育的对比《春末闲谈》通过对教科书中春天的描述和实际春天的对比,让读者反思现实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差距。
这种对比呈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3.3 希望与奋斗通过描绘农民的劳作和对未来的期许,作者传达了希望与奋斗之间的联系。
农民通过辛勤的劳作,为明天的收获而努力奋斗,展现了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的力量。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春末闲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初读时或许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先生文字背后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
文章开篇以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故事引入,看似在讲述自然界的生物现象,实则是以隐喻的手法暗示了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思想的手段。
细腰蜂看似神奇的麻醉术,能让小青虫不死不活,成为它后代的食物,这与封建统治者妄图通过种种手段来控制和愚弄民众的行径如出一辙。
先生以生动的笔触和形象的比喻,揭示了这种统治手段的本质,让人不禁深思。
在文中,先生指出统治者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禁锢人们的思想。
无论是古代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所宣扬的礼教,还是现代的所谓“特殊知识阶级”所鼓吹的种种学说,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民众变得麻木不仁,失去反抗的意识。
他们试图让民众相信,现存的社会秩序是天经地义的,不可改变的,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
然而,先生犀利地指出,这种企图是不可能永远得逞的。
人民的思想终究是无法被永远禁锢的,正如“刑天”虽然被斩首,但“他的执干戚而舞,却似乎也还有一种反抗的精神”。
鲁迅先生在文中还对当时的一些所谓“学者”进行了批判。
这些人以“科学”的名义,宣扬一些荒谬的理论,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
他们声称“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试图以此来恐吓民众,让他们不敢有反抗的念头。
先生对这种行径予以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他指出这些所谓的“学者”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帮凶,他们的“科学”不过是一种欺骗民众的工具。
此外,文章还体现了先生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不断地觉醒和抗争,而不是一味地顺从和麻木。
只有当民众真正认识到自身的力量,敢于打破旧有的束缚,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先生的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读罢这篇文章,我深感鲁迅先生的洞察力之敏锐和思想之深刻。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和反动统治的本质,呼吁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统治阶级的思想禁锢所迷惑。
语文版语文高二鲁迅《春末闲谈》原文阅读
鲁迅《春末闲谈》原文阅读春末闲谈①北京正是春末,也许我过于性急之故罢,觉着夏意了,于是突然记起故乡的细腰蜂②。
那时候大约是盛夏,青蝇密集在凉棚索子上,铁黑色的细腰蜂就在桑树间或墙角的蛛网左近往来飞行,有时衔一支小青虫去了,有时拉一个蜘蛛。
青虫或蜘蛛先是抵抗着不肯去,但终于乏力,被衔着腾空面去了,坐了飞机似的。
老前辈们开导我,那细腰蜂就是书上所说的果蠃,纯雌无雄,必须捉螟蛉去做继子的。
她将小青虫封在窠里,自己在外面日日夜夜敲打着,祝道“像我像我”,经过若干日,――我记不清了,大约七七四十九日罢,――那青虫也就成了细腰蜂了,所以《诗经》里说:“螟蛉有子,果赢负之。
”螟蛉就是桑上小青虫。
蜘蛛呢?他们没有提。
我记得有几个考据家曾经立过异说,以为她其实自能生卵;其捉青虫,乃是填在窠里,给孵化出来的幼蜂做食料的。
但我所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还道是拉去做女儿。
我们为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倒不如这样好。
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
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
自从法国的昆虫学大家发勃耳(Fabre)③仔细观察之后,给幼蜂做食料的事可就证实了。
而且,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
她知道青虫的神经构造和作用,用了神奇的毒针,向那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蜂卵,封入窠中。
青虫因为不死不活,所以不动,但也因为不活不死,所以不烂,直到她的子女孵化出来的时候,这食料还和被捕当日一样的新鲜。
三年前,我遇见神经过敏的俄国的E君④,有一天他忽然发愁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了?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读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初时只觉文字犀利,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先生对社会现象深刻的洞察和批判,以及那藏在冷峻背后的忧思。
这篇文章开篇便将“细腰蜂”的故事娓娓道来。
细腰蜂神奇的“毒针”,能让小青虫“不死不活”,成为其乖乖听从摆布的“奴隶”。
先生以此作比,影射了当时统治者妄图麻痹民众思想,使其成为顺民的手段。
这种巧妙的隐喻,让我不禁拍案叫绝。
文中对于统治者“治人”手段的剖析,可谓入木三分。
他们企图通过各种所谓的“文化”和“思想”,给民众洗脑,让民众失去反抗的意识和能力。
就像那被细腰蜂麻痹的小青虫,浑然不知自己已陷入被控制的境地。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先生对于“特殊知识阶级”的批判。
这些人打着“专家”“学者”的旗号,为统治者摇旗呐喊,充当着思想禁锢的帮凶。
他们满嘴的“仁义道德”,却干着愚弄民众的勾当。
想到如今社会中,也不乏一些所谓的“专家”,发表着一些不切实际、脱离群众的言论,让人不禁感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先生坐在书桌前,眉头紧锁,奋笔疾书的模样。
他那犀利的目光,仿佛能穿透纸张,直刺那些黑暗的角落。
他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有的只是对现实的直面和对真理的追求。
回想起自己的生活,也能感受到这种思想控制的影子。
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所谓的“成功学讲座”。
台上的讲师口若悬河,大谈特谈一些空洞的成功理念,台下的人们则被他的言辞所蛊惑,盲目地跟从。
当时的我,也差点被那种狂热的氛围所影响,失去了自己的判断。
现在想来,这不正是一种变相的思想麻痹吗?还有那些充斥在电视和网络上的各种广告,不断地向我们灌输着消费主义的观念。
让我们觉得只有拥有了某些商品,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陷入了这种消费的陷阱,为了追求那些所谓的“美好”,而疲于奔命。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多么重要。
我们不能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
《春末闲谈》分析
《春末闲谈》分析1、分析《春末闲谈》的思想。
《春末闲谈》是一篇杂文,发表于1925年。
文章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治人术作了剖析和辛辣嘲讽,深刻论证了一切统治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及其“不能十分奏效”,热烈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2、细腰蜂的叙写在《春末闲谈》中起了什么作用?细腰蜂的叙写使文章析理严密透彻,说理形象化,使文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以细腰蜂的毒针来比喻封建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显得新奇贴切。
细腰蜂的毒针在青虫身上一螫,麻痹了运动神经,便呈不死不活状态。
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这就把统治者不管挂着任何美名的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形象的揭示出来。
文章进一步分析,细腰蜂之于青虫,只需要它不动,这比较容易。
封建统治者之于人民群众,却是要无知觉而能运动,这是无法统一的矛盾。
无知觉就不能运动,也就不能贡献统治者以“玉食”,一有知觉,就能思想,会识破种种麻痹术,进行反剥削压迫的斗争。
文章以此论证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不能完全凑效。
3、《春末闲谈》的知识性、趣味性特点。
丰富的知识性体现在文章的实例中,有中外历史文化知识,中外古今的各种麻痹术等;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学知识。
生动的趣味性既来自于知识性,又得力于作者生动有趣的叙述。
这些有趣的知识经作者剖析,增强了文章的理趣。
知识性和趣味性都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都为论争“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都是不能十分奏效的”这一中心论点,使中心思想的论证严密而充分,说理透彻生动,在趣味盎然中使读者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
4、《春末闲谈》的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特点。
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语言特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又使说理文章风趣生动,避免枯燥无味或板起面孔说教的缺陷。
反语的运用,有时能比正面的批判更深刻有力地否定荒谬事物。
文章还常以貌似为治人者着想的口吻,行嘲弄和讽刺之实。
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确使文章的战斗性大为增强,也常使读者忍俊不禁,读来趣味盎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章为何在写治人者与治于人者 之前,耗费笔墨写细腰蜂与青虫,两 者有何关系? 明确:细腰蜂以麻痹的手段杀死青虫, 是残忍而高明的凶手,青虫是受害者。 文章以细腰蜂类比统治者,青虫类比 被统治者,指明统治者像细腰蜂一样 用麻痹的手段(第四段提到的麻痹术) 来统治被统治者,即控制民众思想。
三、读第四段,文中说:统治 者“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 想了”,试描述其“黄金世界的理 想”?文中还说“治人者虽然尽力 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凑 效”,列举“不能凑效”的具体体 现。
明确: 1、中国做法: ① 、遗老的圣经贤传法, ② 、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 ③、 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 ④、 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 2、外国的做法: ①、禁止集合 ②、防说话-控制言论
明确:无效。统治者虽极尽全力,但无法控 制民众思想。 具体句子: 第五段“但这种工作,也怕终于向古人 那样,不能十分凑效的罢”【提示:找段首 关键句】 第六段“他那里,可有较好的法子么, 可惜,也没有”【段首关键句】 “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 而还缺其一,便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段末关键句】
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一、这一部分提到细腰蜂抓捕青虫的用意 或处理,文章提出几种观点?作者认同哪 一种?
• 1、老前辈们观点:细腰蜂纯雌无雄,捉 螟蛉去做继子; • 2、考据家:其捉青虫,给孵化出来的幼 蜂做食料。 • 3、作者:满怀好意,如睹慈母教女。 • 4、法国昆虫学大家发勃耳:给幼蜂做食 料。【作者认同此观点】
明确: ▲黄金世界的理想: 1、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 ; 2、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 3、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不能凑效”的具体体现: 1、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 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 2、二十四史”而第五、六段,两段分别 列举了中外治人者麻痹民众的方法, 试将其分类概括。结合具体句子回 答,上述方法是否有效?
1、毒针:统治者愚民的手段 刑天:誓死反抗不怕牺牲的民众
2、段落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3)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 毒针的神奇功能。 第二部分(4—6)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 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 第三部分(7—8)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因此, “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写作背景 《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 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 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 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 “尊孔诗经”,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 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针对这 股反动逆流,鲁迅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 想的战斗檄文。文题似小,旨意却大。 名曰“闲谈”,好似信口而言,实则别 具匠心,严密为文。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果蠃(luǒ) 螟蛉(mí nglí ng) 螫针(shì ) 绝祀(sì ) 嘉猷(jiāyóu) 窠里(kē) 孵化(fū) 棘手(jí ) 麻痹(bì ) 中枢(zhōngshū) 苍颉(cāng jié)
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细腰蜂的毒针”、“刑天” 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 2、总结各自然段的段意,分析层 次结构
读文章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一、开头写细腰蜂与小青虫之间的关系, 好象真是在闲谈,阅读课文的4 段,看看作 者由细腰蜂与小青虫之间的关系想到了哪 两类人?两者区别及彼此联系何在?
明确: 1、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 君子、治人者、现在的阔人、学者、 教育家、皇帝、“特殊智识阶级”的 留学生。 ---治人者,及统治阶级 2、治于人者,即被统治阶级
春末闲谈
鲁迅
其人其作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 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 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 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 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 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 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 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 魂”。
1、现实题材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 (1924~1926) 2、历史题材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 3、散文集:《朝花夕拾》 4、散文诗集:《野草》 5、杂文集16部:《南腔北调集》、 《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 《热风》、《坟》、《且介亭杂文集》、 《花边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 《而已集》等。
第三部分主旨提炼: (7-8)讽刺统治者们无法禁止人 们的思想。
思考?
探讨:鲁迅为何此时此刻此地作此“闲 谈”?能否缄口不谈?为何不去大声疾呼? 一九二五年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可以 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 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 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语)。战士的责任, 作家的良知,促使鲁迅无法缄口。“闲谈” 是鲁迅“对存在进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 级形式,坚持“韧”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二、读文章第三段,为何说“这细腰蜂不 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 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 明确:1、抓青虫给幼蜂做食料; 2、用毒针麻痹青虫,使其不死不活,再 在青虫身上产卵。 3、细腰蜂孵出子女后,再将青虫给幼蜂 做食料。
文章第一部分概括: (1-3)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及 毒针的神奇功能
第二部分主旨提炼: (4-6)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 的失败
读第8段,文中说:“假使我们 的国民都能这样,阔人有何等安全 快乐”,又说“阔人的天下一时总 怕难得太平了”,问: 1、“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为何又说阔人“难得太平了”
明确: 1、民众“没有了头颅,却还能做服 役和战争的机械” ;民众“没有了能想 的头,却还能活着” 提炼:民众像机械一样没有思想地 活着,甘受统治。 2、“无头也会仍有猛志” 提炼:民众思想难以禁止
小结: 不难看出《春末闲谈》这篇文章,一二三自然 段是引子,四五六自然段类比得知统治者的各种 麻痹术难以奏效,七八自然段很自然地得出阔人 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结论。“闲谈”的范 围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娓娓 谈开,最后提到现实中“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 的“精神文明”的高度。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 者为了达到统治目的所采用恶劣手段的揭露与辛 辣嘲讽,对人民思想和行动上进行反抗的极大期 待与赞颂。“闲谈”之中乃是“正说”貌似任意 而谈,实则处处针砭时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