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随着农业机械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国家测算,到“十五”末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占总劳动力的一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
思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就是为了探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可从种植业转移出去从事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
由于长期以来农民负担沉重,农村生活水平落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
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人数庞大,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低。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现状我国的国情是国土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人多地少矛盾尤其突出。
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
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3.2亩,而贫困地区不足1.5亩。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农业生产现有装备水平条件下,一个劳动力可以新种7亩土地,据此推算,则现有劳动力中有79%的劳动力剩余。
这样我国农村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力人。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
“现阶段我国总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是:农村人口8 亿多,劳动力近5亿。
其中农业劳动力3.5亿。
全国现有耕地19.23 亿亩,若按人均耕种1 公顷的理想规模效益计算,只需劳动力1.3亿,再加上林牧渔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仅为1.5 亿。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李巧 2010201306一、立足农村内部就业,实施就地就近转移1.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拓宽农业内部就业空间。
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林业以及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
发展和推广劳动密集型农业,以扩大农业内部的劳动力总量,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
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拓宽就业渠道。
建设现代农业经营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
2.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①发展乡镇企业,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②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的科技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
3.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二、跨地区转移,合理分流。
中西部地区可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的经济关系,加大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输出力度,合理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以工补农、以劳务补农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打破城乡界限,实行城乡一致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还广大农民以应有的平等权利。
可以采取国际通用的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办法,以身份证取代户口簿,实行以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主要依据申报城镇户口的制度,相应改变就业、入学、住房等规定,在权利义务方面平等对待新进城镇落户的居民。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扩大社保覆盖面,将农民工以及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如个体商贩等,纳入社保体系,逐步建立起面向城镇非农产业劳动者“五保合一”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对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要给予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
3.改革土地流转制度。
赋予了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创造条件。
4.建立农民工权益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村经济的优化升级与结构调整
农村经济的优化升级与结构调整农村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分十个方面展开探讨农村经济的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
一、农村产业结构升级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
农村经济的优化升级需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
可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高附加值的产业,提升农村产业链价值。
二、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打造农产品的品牌意识是农村经济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同时,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经济的优化升级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规模化经营。
合理推行土地流转政策,帮助农民将散地整合成大块地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农村金融服务的改革对于农村经济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
应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支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村人力资源培养优化农村经济需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
应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培养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增加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的优化升级需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大农村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交通便利度和信息化水平,促进农村发展。
七、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村经济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八、农民合作社发展发展农民合作社是农村经济优化升级的有效路径。
通过组建农民合作社,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九、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农村经济优化升级需要加强城乡产业融合。
通过推动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影响着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旨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理论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为我国的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出发,梳理和归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分析各种理论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路径选择和效果评价等问题,以期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还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状、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经济学领域的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为产业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分析框架和指导思想。
古典经济学派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他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革。
这一理论为后续产业结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等概念,他认为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和专业化分工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进而促进产业的集聚和升级。
这一理论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发展经济学派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其中,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认为,经济的成长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主导产业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 村 经 济
20 0 2年 第 9期
农 业 产 业 化 与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转 移
向 明 石 海
改革 开放 2 0多年 , 新 的 经 济制 度 、 的生 产 在 新 方式 条件 下 , 国农 村 劳 动 力 的解 放 带 来 了农 村 迅 我 速蓬 勃 的发 展 。然而 , 着 我 国经 济更 深层 次 的发 随 展, 以往带 动农 村 经 济增 长 的 的各 方 面 因素 已 大有 变化 。农村经 济 的发 展 又面 临一次 新 的结构 调 整 和
产 品 加 工 业 发 展 的需 要 。
制度 改革 , 而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 的 转 移将 是这 一 过程
中的一 个重 要方 面 。因 为剩余 劳 动力 是否 能够 顺 利
转移 将关 系 到农 村 经 济 未来 是 否 能 够 健 康 的 发 展 , 这是 我 国 当前 处 理 好 农村 、 业 和 农 民 问题 的关 键 农
劳动 力有 17亿 , 有 剩 余 劳 动 力 大 约 有 1 4亿 。 . 还 . 随着农 业投 入 的增 加 和 科 技 含量 的提 高 , 力 资 本 人
素质 的逐 步攀 升 , 土 地可耕 面 积 的不 断减 少 , 以及 农
业对 劳动力 的 吸 纳能 力 将 会 不 断 下 降 , 来 集 中在 原 农 业 中的 劳动 力将 会被 大量 释 放 出来 。根据 资料 显 示, 未来 几年 我 国农村 将 会每 年大 约新 增 1 0 7 0万 的 剩余 劳动 力 , 面对 庞 大的农 村 劳动 力 就业 的压 力 , 有 效解 决农 村剩 余 劳动 力 的转 移 已成 为 我 国经济 发 展 不得 不 面对 的现 实 问题 。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农村地区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原因有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通过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实现就业,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竞争激烈、薪资待遇较低等。
因此,政府应该提供更多选择,如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等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相关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缺乏城市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技能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创业支持政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例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展各类创业项目。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企业合作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实现。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意义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意义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民工或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或服务业。
以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意义: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提供城市劳动力资源。
由于农村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帮助城市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农民工为城市提供了廉价而又有效的劳动力,填补了城市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力供给缺口。
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多元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城市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
传统的农业转移劳动力往往从事低技能和低收入的行业,但随着转移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城市的服务业、制造业等高附加值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城市的城镇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的常住居民,他们会为城市的人口增加、消费需求的提升、城市建设的推进等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
这有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改善。
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互动和交流。
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流得到加强,农民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市也可以通过吸纳农村劳动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的互动和融合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可以减少农村的贫困和落后。
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民提供了一种通过城市工作赚取更高收入的途径,通过农民工的努力,不仅可以改善个人的生活水平,还可以为农村家庭和社区带来更多的收入。
这对于农村的贫困和落后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提供城市劳动力资源、促进城市经济多元化、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的互动和交流,同时也可以减少农村的贫困和落后。
要积极推动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浅谈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浅谈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摘要】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挑战。
本文在引言中概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在正文部分分析了影响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并总结了经验与启示。
结论部分展望了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思考。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全面探讨,可以为改善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重要参考,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出贡献。
【关键词】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因素、现状分析、对策、经验、展望、思考。
1. 引言1.1 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概述广西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农业产区,同时也是与越南接壤的地区之一。
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些劳动力主要是指那些在农村没有工作机会或无法充分利用的劳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背景是,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农业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市场紧张,失业率上升。
而城市工作机会有限,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仍然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如何解决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加收入,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影响因素、制定有效对策以及总结经验启示,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发展。
2. 正文2.1 影响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收入水平也较低,许多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家乡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转移至城市成为他们的主要选择。
教育因素也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近年来,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意识到通过学习和提升自身技能可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选择外出进修或者寻找更好的工作。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及对策探讨
基 数 , 略 估 算 , 0 7年 4 7亿 农 村 劳 动 力 中 , 转 粗 20 . 已
移 和 未 转 移 人 数 分 别 约 为 2 3亿 人 和 2. . 4亿 人 。
得 了 巨 大 成 就 , 也 存 在 一 些 困难 和 挑 战 。 但
1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绝 对 数 量 庞 大 .
大 中 专 文 化 程 度 只 占 极 少 数 。 家 统 计 局 资 N- 示 , 国 显
2 0 0 8年 , 国 农 村 劳 动 力 初 中 及 以 下 文 化 程 度 的 占 我 劳 动 力 总 数 8 . %, 中 文 化 程 度 的 占 1 . %, 专 43 高 14 大 及 大 专 以 上 文 化 程 度 的 仅 占 1 6 % [随 着 科 技 进 步 . 8 。 和 产 业 结 构 优 化 升 级 ,对 劳 动 力 的 技 术 要 求 也 越 来
超 过 国 民 经 济 增 长 的 速 度 。 根 据 我 国 的 可 耕 地 和 自 然 禀 赋 条 件 , 及 世 界 先 进 的农 业 生 产 率 来 推 算 , 以 我 国 的种 植 业 最 多 只 需 要 40 0 0万 到 5 0 0 0万 人 就 够
了 。 照 近 几 年 每 年 转 移 约 10 按 0 0万 农 业 劳 动 力 的 速 度 , 要 l 还 8年 左 右 的 时 间 才 能 转 移 完 毕 。 即 使 不 考
然是任 务繁 重、 力 巨大 、 间紧迫 。 压 时
2.
我 国农村 劳动力 ,整体来 说是人力 资源丰 富而 人 力资本严 重短缺 。 部分是 小学和初 中文化程度 , 大
动 力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国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取 1 我
谈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谈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谈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小编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内容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希望可以帮你们解决问题!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
本文从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
一、相关概念1、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
农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农业,是指农作物栽培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野生植物采集野等;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
我们说的农业劳动力是指广义农业劳动力。
2、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过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地区转移,包括某一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另一地区转移;由农村向城市郊区农业转移。
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针对产业来说,同一行业的地区之间流动,就地区来说是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就全国来看,它并不属于行业之间的转移。
所以,就全国讲,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业的移动过程。
一个剩余劳动者一旦转移到其他行业,就完成了这一任务,不称其为剩余农业劳动力了。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2000年底达到1.8亿。
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加入WTO后,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农闲和农业淡季时选择外出务工或转行其他行业从事非农劳动的现象。
由于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和调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综合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参考文献,内容涵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方式、影响因素和政策等相关内容。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1.张振新等(200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该论文通过对河北省的调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进行了研究。
通过相关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经济收入水平、家庭规模、教育程度和市场需求等。
2.赵坚等(2012)《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该研究选取了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案例调查的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1.范建民(200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与抉择条件分析——以浙江省丽水市、四川省广元市和河南省济源市为例》:该文章通过对浙江、四川和河南三地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流动、留守和近乡就业等,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邓李建等(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证数据,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创业和就近就业等。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1.章锦河等(2010)《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土地流转》:该论文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促进作用。
劳动力迁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
劳动力迁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一、引言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劳动力迁移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将从劳动力迁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劳动力迁移的影响1.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劳动力迁移会导致源地和目的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
源地劳动力市场由于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将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
而目的地劳动力市场由于人口增加,劳动力供大于求,可能导致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劳动力迁移也能够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高水平的人才流动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另一方面,劳动力带来的国内市场的扩大也能够增加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助力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1.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将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
新兴产业的涌现和传统产业的衰退,将使得劳动力在不同行业间进行迁移。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劳动力,而传统产业则需要低技能劳动力。
2.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因。
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某些行业的需求减少,而其他行业的需求增加,从而推动劳动力的流动。
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端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将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劳动力迁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1.相互促进劳动力迁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相互促进。
劳动力迁移带来的供需变化将引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为劳动力迁移提供就业机会。
二者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劳动力迁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帮助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平衡。
劳动力的流动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用工需求,确保劳动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人员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五、结论劳动力迁移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建议
护 ” 职 能 方 面 做 出 深 入 探 讨 和 实 践 。 当 等。党委、行政在纪检干部人选配备上要
前 ,尤 其 要 通 过 努 力 实 践 ,使 纪 检 干 部 真 有 超 前 思 维 ,打 破 传 统 用 人 观 ,大 胆 将 那
正 做 到 既 要 弄 清 弄 懂 “是 什 么 ”、“为 什 些优秀业务干部比如精通财务、精通基建
单 位 发 展 和 干 部 成 长 提 供 宽 松 、健 康 、和 重 要 的 意 义 。 和 谐 社 会 构 建 中 的 纪 检 干
谐的环境。
部 形 象 不 应 该 是 一 副 “冷 峻 面 孔 ”,而 应
要坚持“正人”与“ 正 己 ”的 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创造有利于 纪检工作的和谐环境与必要条件。
造 一 个 有 利 于 纪 检 工 作 开 展 的 情 况 。 要 努 力 转 换 观 念 ,创 造 条 件 ,逐 步
良好环境。环境条件包含硬件和 使纪委能够成为“党员干部之家”。
软 件 两 个 方 面 ,应 该 从 以 下 三 个
三是纪检干部要坚持严格自律。执
方面去努力。
纪 者 首 先 要 带 头 守 纪 , 既 要 当 好 “裁 判
人 为 、制 度 、习 惯 的 作 用 ,相 对 来 说 ,农 民 在 城 镇 就 业 的 行 业 、工 种 、工 作 环 境 和 劳 动 强 度 都 处 于 劣 势 。 同 时 离 家 别 乡 ,经 受 着精神上的折磨,也制约着部分农民工 向城镇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困扰我 国 经 济 持 续 发 展 的 “三 农 ”问 题 的 关 键 和 根本所在。针对当前阻碍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的因素,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的重点是减少转移的成本和缩小农民 工在城镇就业时的歧视性待遇。当前农 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第 一 种 趋 势 :离 土 又 离 乡 转 移 的 趋 势 ,即 由 大量兼业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转变成为
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又快 又好转移 , 推动地 区工业化 进程 、 产业 结构 调整 和增 加人力 资源存量都具 有重大的理论 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 产业集群影响农村 劳动力转移 的实证检验 综 上所 述 , 产业集 群 以劳务 市 场为 纽带影 响转 移劳
进 了产业 向该 区域集 聚 。从 这 一点上 看 , 产业集 群 的发 展与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 。
种非正式 网络组织形态为纽带的产业集聚一专业 劳动 力
业聚集 的地 区, 那 里相 比城市来 说生活成 本更低 且收 入
相对更高 。
市场形成一社会 网络 的基本传 导模 式 , 以及集 群 内劳 动
产业聚集 区不仅 能为农 民工 提供收入保 障 , 而且 随
作者简 介: 王一宸( 1 9Fra bibliotek8 3一) , 女, 汉族 , 山 东人 , 新疆财经大 学经 济学院硕士研 究 生, 研 究方 向: 中国少数民族 经济
大一 促进 产业集聚的作 用方式 , 但没 有对集群 吸聚 劳动
力的能力 以及影 响这种能力 的原 因给 出评价标 准。二是
间上集聚 , 并形成强劲 、 持续竞争优势 的现象 。马歇尔在 其经 典著作《 经 济学原 理》中指 出了产业 区内专业 劳动 力市场的存在 以及知识溢 出带 来的学 习效应 , 稳 定的 当
对外分 圣
【 产业经济】
产业 集群 与农村剩余 劳动 力转移 问题研究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意义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意义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地区参与非农产业活动的过程。
这一现象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得以改善。
这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劳动力的收入水平,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从农业到非农产业的转移,这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城市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了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增长潜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城市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农业转型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也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从而提高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这也促使更多的农村居民选择转移,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第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还能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于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意义不可忽视。
它促进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一、概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进行评述和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行考察的研究成果。
文章从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等制度因素,以及城市化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国家投资策略、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因素,还有农村劳动力自身因素等方面,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国外及中国典型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作了介绍及评析。
文章还分析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和产业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这些政策建议包括完善基本制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和城市非农产业发展、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进城农民工培训等。
1.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国家总人口的相当大一部分。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导致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这些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以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收入水平。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关系到农民个体的发展,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可以提供劳动力供给,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往往伴随着劳动力的低技能和低素质问题,这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和非农产业中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就业歧视问题,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汇报人: 2023-12-01
目 录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经验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对策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0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中由于 农业资源的限制,劳动力过剩,大量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转向城市非农产业就业的过程。
0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经 验
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经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发达国家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经验 和模式。例如,美国通过发展农业和工业,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日 本则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和农村社区建设, 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数量。
鼓励企业雇佣农村剩余劳 动力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 业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 其技能水平,并为其提供稳定 的工作岗位。
0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趋 势与展望
发展趋势预测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下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数量将逐渐减少。
转移方向多元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再局限于向城市转移,而是向城市郊区、中小 城镇、农村社区等多元化方向转移。
要点二
当前问题
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而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吸纳这些剩余劳动 力。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 能和竞争力,也制约了他们的转移就业。
0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 对策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结构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难题。
本文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原因分析1. 农村资源禀赋不足我国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不足,主要以人口密集和自然资源短缺为主。
许多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农场疏散,人口数量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增加。
2. 教育水平低农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和知识,很难适应城市产业和服务业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3. 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从而增加了转移的难度。
4. 政策扶持不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但是由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并没有得到太大的缓解,这也是一个原因。
二、解决措施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其在城市转移就业的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医疗卫生和交通等方面进行加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转移意愿。
3. 加强农村产业扶持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发展适合农村地区的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家乡的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当地的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加他们在转移时的安全感,减少他们对转移的恐惧。
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
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已经成为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产业升级不仅需要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而且需要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和培训,以适应新的产业需求。
那么,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一、产业结构升级首先,我们来看看产业结构升级的定义。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国家经济总体结构、产业分布和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升级和转型。
其目的是实现国家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涉及众多领域和产业的过程。
它需要广泛的参与和投入,包括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
同时,产业结构升级也需要与国际接轨,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是指从一个产业、一个岗位到另一个产业、另一个岗位的过程。
它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环节。
劳动力转移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劳动者本人的积极参与和学习。
劳动力转移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城市和农村、不同行业和职业等。
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不同地区的生活条件、职业前景和收入水平等。
三、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因为产业结构升级是逐步实现的过程,所以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转移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大量的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必要条件和关键环节。
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人才缺乏的问题。
这就需要通过劳动力转移来满足新产业的需求。
同时,劳动力转移也可以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新的动力。
然而,劳动力转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劳动者可能会受到影响,他们需要重新学习新技能,以适应新的产业环境。
此外,劳动力转移也可能会导致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可能会加剧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转移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只有通过合理的劳动力转移策略,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的转型和跨越式发展。
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已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本文将分析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意义,并探讨相关政策和措施。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调整和优化各个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关系,使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这有助于提高经济整体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并为未来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1. 提升经济增长质量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从量变到质变。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产业朝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经济的创新力、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促进城乡发展协调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与均衡。
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可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往往消耗大量资源,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引导资源向高效、清洁和环保型产业倾斜,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保护的最佳效果。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式和措施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引导企业和市场行为,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式和措施: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推动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创新投入等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提质增效,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附加值的方向升级。
2. 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3. 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完成其主要任务的同时,将产生产业关联和扩散效应、经济非农化发展效应、城市化关联效应以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拉效应,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农业产业结构、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制造业结构与第三产业结构等四个方面,由此形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路径包括: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的新型农业、依托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农村工业、即将起步发展的乡镇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的传统制造业和重点扶持发展的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路径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演进的历史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大,经济增长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呈递减趋势。
“高增长低就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扩张就业容量必须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
在当前经济增长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呈递减趋势的背景下,经济增长应当注重就业导向,通过科学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城镇失业率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因此,如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有效的转移路径,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会产生一系列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前者是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本身的影响,后者是产业结构转换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这两方面的效应体现在各产业就业容量、产业间劳动力流动、经济非农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中,这些变化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一)产业关联和产业扩散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是一个产业的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它的前向关联关系和后向并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前向关联效应是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为其供应投入品的部门在这些方面的变化,或导致新技术的出现、新产业部门的创建等;后向关联效应是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为它提供投入品的部门在这些方面的变化。
产业扩散效应是某些产业部门在各个历史间歇的增长中,“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回顾效应、前向效应和旁侧效应等三个方面。
回顾效应是主导部门的增长对那些向自己供应投入品的供应部门产生的影响。
在主导部门或新部门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会对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投入品产生新的投入要求。
这反过来又要求现代设计观念和方法的发展,于是,便带动了为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的发展。
前向效应是主导部门的成长诱导了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改善了其供应给其他产业产品的质量,或者通过削减其他工业部门的投入成本,提供进一步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条件,或者产生一个瓶颈问题。
这样,主导部门产生了一种刺激力,促进需要其供应品的产业的发展。
旁侧效应是主导部门的成长引起它周围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趋向于广泛推进工业化进程。
主导部门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服务,甚至促进各种制度的变革。
这样,新主导部门的出现常常改变了它所在的整个地区。
(二)经济非农化发展效应根据库茨涅兹的产业结构演化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会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会先上升、后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则会持续、稳定地上升。
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全国的非农化水平是逐年上升的,并呈现出了明显的时序阶段性:1952—1980年为第一阶段,称为非农化水平的“波动增长阶段”,其特征是增长缓慢,波动起伏,年均增长0.33个百分点;1980—1998年为第二阶段,称为非农化水平的“平稳上升阶段”,其特征是非农化水平增长稳定,速度较快,达到年均增长0.56个百分点;1998年以后为第三阶段,可以称为非农化水平的“加速增长阶段”,其特征是增长快,年均增长近1.8个百分点,是前两个阶段增长速度的数倍,表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加速的趋势。
(三)城市化关联效应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劳动力由农业逐步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些二、三产业劳动力的聚集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根据钱纳里对城市化进程与劳动力结构的比较分析,城市人口的比重与就业部门的劳动力结构密切相关。
劳动力脱离农业,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中,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形成了城市,并吸引了更多的产业和人口向城市迁移。
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促进了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
在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村转移出来、迁移到城市中的人口基本固定在工业和服务业中,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从我国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3年的40.53%。
国际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显示:城市化率在30%到70%之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转变及制度安排上的创新,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是我国城市化稳步发展的主导因素。
(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拉效应依据“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
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
人口迁移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近年来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推拉因素,属于农村推力因素有三个,包括农村收入水平太低、农村缺乏发展机会和农村太穷;属于城市拉力因素有两个,包括城市收入高和“外出见世面”。
考虑到城市对外来民工的种种限制,如各种针对外来工的限制政策、城市居民对外来工的歧视等,城市对外来工不仅仅是拉力,推力也不可小视。
与此同时,农村对于农民工的吸引力却十分弱小,因此,城市拉力和农村推力两种力量相权衡,还是农村中的推力所起的作用更大些。
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农业的利润率和就业容量不断降低,而集中于城市的第二、三产业的利润率和就业容量却在不断增加,从而形成了劳动力流动的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路径(一)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将呈现三个趋势:农产品国内需求增长仍将较缓,但参与国际分工的比重将有增加;工业仍处于扩张期,但内部结构面临大调整;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十一五”时期乃至2015年我国在继续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在不违背国际产业结构变动一般规律的前提下,相比现在三次产业结构状况,我国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将有所上升,但从“十一五”后期开始,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将保持稳定,或者略有上升;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现在到2015年都将保持上升态势,虽然由于产业特性所决定第三产业上升态势不会强烈。
结合“入世”影响和“十一五”规划,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呈现四个方向:整个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将更加体现比较优势特点;产业结构变动将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变动具有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过渡的特征。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路径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999年启动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加快了农业市场化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的货币化程度;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农产品市场交易量不断扩大,农户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现金收入始终保持增长;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户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现金纯收入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同时,对2004年“民工荒”的研究发现:一方面,物价上涨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成本上升,务工实际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农业税免除和粮食价格上涨,导致农民工务农的比较收益增加,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提高。
部分农民选择了回家务农,直接导致民工供给减少。
这说明农业的就业容量有扩张的潜力,对于一部分有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有潜在的吸纳作用,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量,并促进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根据入世后新的贸易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中国在入世时做出了较大幅度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承诺,廉价的农产品进口对农业人口的经济状况形成冲击,加大了农业人口转移的压力,使得农业人口过剩的问题更为突出。
在此压力下,农业从业人口在农业内部的调整不可避免。
尽管中国种粮比较利益呈下降趋势,但是如能抓住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转向高价值、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生产,则有可能提高农民收入。
中国的劳动密集性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但长期以来在质量、卫生、技术标准上难以达到国际市场要求,加上国内农业生产与流通组织化程度低,行业分割、部门垄断现象严重,使之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和出口能力。
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在农业生产、流通管理体制及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大幅度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
在此基础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农产品优质化、专用化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逐步实现农业结构由以低质农产品为主向以优质农产品为主的转化,确立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产业结构。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发绿色食品、安全食品,满足市场对优质农产品、多样化产品的需求,从而开拓国内外市场,打破绿色壁垒,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粮食安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粮食安全建设结合起来,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尽快建立国家核定的地方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改善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着力提高单产,努力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大体平衡。
同时,培育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区,按照国家优势产业带的发展规划,各省、市、县要因地制宜确立自己的优势产业群,打破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实现各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合理规划产业区域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向最适宜区域的优势产业集中。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农业部门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以提高优势产区农民的收入水平。
加快调整农业组织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产业化经营建立新型的产业组织体系,将农户与市场很好地联结起来,以实现规模过小又过于分散的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接轨,增强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是区域专业化、原料基地化、基地合作化、农户专业化。
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具有品牌优势,能打入国内外市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